当代雕刻艺术大师简介

时间:2020-09-19 13:52:11 艺术 我要投稿

当代雕刻艺术大师简介汇总

  竹艺大师——刘宗凡

当代雕刻艺术大师简介汇总

  刘宗凡,男,1937年生于湖南省益阳市,1950年学艺,1955年在益阳竹艺厂工作至今,现任该厂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和湖南工艺美术学会理事。

  1990年被授予湖南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1991年被益阳市授予有突出贡献的科技拔尖人才称号。

  1980年,他设计的双圈围椅等在美国和意大利展出;1981年,设计的活动圆桌、凳等在法国、科威特展出;1987年,设计的竹艺架等赴法国参加国际博览会。特别是以他为主设计的竹艺装饰厅和成套竹艺家具系列化为全国首创,并获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优秀设计一等奖。

  1991年后,他创制了各种竹楼、竹亭、竹廊、竹厅等室内装饰工程。自1963年以来,他作为中国专家,4次出国援外,赴加纳、几内亚等国传授技艺,并根据该国的风俗习惯和市场需求,设计了大批产品。

  他在继承益阳竹器优秀传统的基础,大胆创新,创造了竹材着以、竹青贴面、竹头拼边等4项新工艺,使益阳竹器由一般日用品发展为实用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竹器工艺品和室内装饰,是益阳竹器发展史上的重大突破。现在益阳竹器已由传统的10多个品种发展到200多个品种,大到室内装饰、成套家具,小至儿童用品等,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均获很高评价。

  玉雕大师郎晓峰的梦想

  从历史故事《将相和》到神话人物《雷公》;从瑞兽《蟾趣》到寓意“天地英雄”的《雄鹰》;从文学作品《爱莲说》到工艺小品《卓别林》等,这一件件出神入化、栩栩如生、不拘一格的玉雕作品,异彩纷呈地出现在郎晓峰20多年的玉雕世界里。

  郎晓峰,北派玉雕传承人,曾师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姜文斌先生。其作品风格既具有北方玉雕的雄浑大气、庄重规范,又有南方玉雕的儒雅轻缓、飘逸灵秀,在当代青年玉雕名家中很有代表性。

  玉雕,是指在玉石上雕刻形象、花纹的艺术,是中国最古老的雕刻技艺之一。现代玉雕品种很多,既有人物、器具、鸟兽、花卉等大件作品,也有别针、戒指、印章、饰物等小件作品。中国的玉雕作品在世界上享有很高声誉。2006年、2008年、2011年多种流派的玉雕技艺先后被列入国家级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除了做玉雕,我别无选择”

  “我从小就喜欢画画,小时候最大的梦想就是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初中毕业后梦想被迫中断,阴差阳错地学习了几年玉雕技术,之后顺理成章地成为一名玉雕厂的技术工人。”8月28日,在位于北京朝阳区吕家营的一家玉雕工作室内,郎晓峰用类似自我介绍的方式向记者聊起了他的成长故事。

  出生于20世纪七十年代的郎晓峰是地道的北京人。他从小就喜欢老北京的故事,喜欢北京这座城市的浓浓的文化氛围,曾经梦想成为像齐白石、徐悲鸿那样的国画大师。上小学时,他接触到了让他受益一生的美术,从此开始热爱画画,他甚至把画画的最高境界当成自己人生追求的终极目标。“从小学到初中一直喜欢画画,就想将来能在这方面有成就。”后来,因为文化学习成绩不好,初中毕业后没再上高中,郎晓峰被父母送进北京玉厂技校,接触玉雕就从这时开始了。

  “虽然走进了技校,但中央美院的梦想始终装在我心里。那时候我就想,如果以后有机会一定要争取。”在技校学习四年后,郎晓峰进入北京玉器厂工作,并有了一份稳定的收入。“从到玉器厂工作的第一天起,我就告诉自己要面对现实,心中的那个梦想只能永远藏在心底。当时,除了做玉雕,我别无选择。”郎晓峰说,通过几年的技校学习,以及对玉雕行业渐渐深入的了解,此时的他已经越来越喜欢玉器厂的这份工作。因为他很喜欢看着手中一块普通的玉石被雕琢成美玉的过程,这种艺术创作的过程是他充分阐释自己创作理念的过程。

  “当时年轻嘛,有热情,喜欢终归是喜欢,真正深入到创作中去,才理解理想与现实是有距离的。”早年在玉器厂出的一次小事故,让郎晓峰彻悟了玉雕创作的真谛。“那是在做一个叫做《仕女》的人物,不小心把仕女的头做坏了,没加思索我便把仕女的头切掉了,心想剩下的料还可以做成别的东西。带我的老师傅是一位有祖传手艺的老人,他对玉料看得很重,对我的做法很生气,并当众责备了我。”郎晓峰说,师傅在众人面前让自己难堪,心中很不是滋味。后来,师傅告诉他,在对玉石进行雕琢的过程中出现失误在所难免,如果不是很严重,就应以保料为主,只有在不过度伤料的前提下,才能赋予玉石最美的艺术形象和最高的收藏、售卖价值。

  在后来的工作中,郎晓峰也曾出现过很多失误,这让他一度纠结自己当初的选择。“有时候做梦都会梦见自己把东西做坏了,又受到师傅批评,心里很难受。”但郎晓峰不是轻易说放弃的人。他说,“每个人的成长和成熟都是在不断战胜自己的过程中完成的,只有在失误和失败过后认真总结,坚持下去,才能不断地超越自己。”

  正是凭借着坚持,郎晓峰经历了心理、技艺的磨练,逐渐成熟,终见彩虹。“1990年进厂,1991年我的第一件玛瑙作品《将相和》以及1992年的.玛瑙作品《雷公》都获了当时轻工业部的大奖。之后,几乎每年都有作品获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我创作的玉雕《蟾趣》获得‘中国玉器百花奖’金奖,同年这件作品还获得第四届北京工艺美术展的特别金奖。”郎晓峰说。

  “在他们身上,我可以实现我的梦想”

  在玉器厂工作的十几年,郎晓峰蓄积了艺术创作的蓬勃能量。“玉雕作品讲究神韵。以前做玉雕只能做到形似,很难做到神似。尤其在刻画人物表情的时候,喜怒哀乐、嬉笑怒骂能不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就要看玉雕师傅的美术功底和综合素质了。”郎晓峰说,这么多年来,他从未放弃学习美术,因为美术是创作的基础,而且美术的一些表现技法也是随时代发展变化的,他对“艺术当随时代”这句话有着深刻的理解。

  通过多年的实践和研究,郎晓峰在传统雕刻技法的基础上,把素描、雕塑、写实等现代艺术表现技法用到传统雕刻上,使得雕刻出的各类器物立体感和美感非常强,更加符合当代人的审美,也形成了他独有的艺术风格。

  “虽然现在不在玉器厂干了,但一些喜欢我创作风格的人还是会找到我这儿来,他们对我的这种表现手法很认同。”郎晓峰说,正是那些突破以往雕刻技法的大胆尝试,让他看到了自身的价值,看到了老手艺在创新中焕发出的光彩。

  “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沉淀,你才会有厚积薄发的能量。你要给别人一杯水,你肚子里必须先装满一桶水。”为让自己多年来的玉雕手艺能够得到更好地传承,郎晓峰办起了自己的工作室,招收了几位学生。

  “这几个学生都是美术院校毕业的,对玉雕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都有很好的基础,在这里,我可以把我的所学、所悟手把手地传授给他们。尽管我没有上过大学,但在他们身上,我可以实现我的梦想。”郎晓峰说,这些学生在这里学习,不但管吃管住,还有工资拿,最重要的是,这里为他们提供了难得的实践机会。

  古语云“玉不琢不成器”。一块好的玉石,只有经过人工雕琢,才能赋予其新的魅力和价值。“在这里学习的孩子们就像一块块璞玉,只要我把多年积攒的经验传授给他们,在他们前进的路上给予指点,他们都能被雕琢成一块块精美的玉石,都能成为传承和创新玉雕工艺的接班人。”郎晓峰说,这就是他创办工作室的初衷。

  “这么多年来,我已经习惯了和身边这些形状各异的玉石对话,只有把心真正沉下来后,你才会心有所悟。看着这些玉石的颜色、质地、形状,在脑海中完成初步构思,然后将想法绘于纸上,直到定稿,然后,在雕刻中再经过无数次修改和根据材料变化不断调整思路等。”每一件玉雕作品的雕琢过程,都是同样的周折和反复。郎晓峰已经习惯了这种操作技法与感情的纠缠,他说,只要付出了努力,每一件作品都会呈现出独一无二的艺术魅力。

  玉雕大师 柳朝国

  2008年6月17日,中国玉器“百花奖”颁奖仪式在广东四会隆重举行,该届“百花奖”唯一的特等奖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柳朝国获得,其作品是玉雕件《簋》。而柳朝国这位玉石雕刻大师就是武清人。

  柳朝国,祖籍下伍旗镇,生于1945年, 1962年参加工作,从师著名艺术艺人程占雄、夏长馨、蒋通。他刻苦钻研,承继传统技艺,并努力研习绘画、泥塑,于1972年担任设计工作,开始了独立艺术创作,八十年代柳朝国的雕刻进入成熟期,他擅长动物和器皿造型的设计,艺术特点表现为北派玉雕的宫廷艺术风格,大气磅礴、豪放雄浑、沉稳庄重、富丽典雅,用料严谨、技艺精绝、娴熟。

  五十年的辛勤耕耘,使柳朝国的作品在省市级乃至国家级的评审中成绩显著;因其对器皿独特的设计及高超的制做技艺,现已成为北派玉雕行业的领军人物,具有较高的声望。2003年元月,柳朝国被授予北京二级工艺美术大师称号。2005年6月,授予北京一级工艺美术大师称号。2006年经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审工作领导小组批准,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谈起柳朝国的入行经历,没有想象中的艰苦与神秘。“我走上玉器这行,当初完全谈上不上兴趣爱好。我们这代人讲究分配,我中学毕业后,1962年被分配到北京玉器厂。”开始他从事简单的开料工作,由于肯吃苦爱钻,有人进厂三年都没学会的修理工具技术,他半年就学会了,这一切被琢玉名家程占雄看在眼里,破格收他为徒学玉雕手艺,柳朝国的命运由此转变。后又师从夏长馨、李焕亭、蒋通等老艺人,老艺人们毫无保留地传授技艺。

  柳朝国最为得意的是他掌握的薄胎技艺,这也是玉器行中最为高深的艺术工艺,要达到“在手疑无物,定睛知有形”的境界很难,要求琢玉者艺高人胆大。因为肉眼看不到打磨的进度,完全凭感觉。琢制过程充满悬念、激情与刺激。目前市场上的玉料价格昂贵,所以在琢制中的那份心理压力就别提了。整个制作过程与美玉在形成过程中玉石崩落山涧中、落入江河里经历千百万年的磨砺,脱胎换骨的精神情结一致。“可以说打磨的过程就是挑战极限的过程,战战兢兢如临深渊的感觉常使人知难而退,这和赛车、攀岩极限运动的参与者所经历的那种心理压力很相像。我的心脏病就是在磨薄胎时得上的。磨的时候抱着要把它磨破的态度,但又不能真的磨破它”。这是柳朝国对薄胎技艺的评价。

  功夫不负苦心人。柳朝国代表作品《景象平花薰》于1985年5月被北京工艺美术品总公司精品鉴定委员会鉴定为精品;《万象更新套车》在1990年度获得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优秀新产品一等奖;2001年以后,他的九件作品先后在第二届至第七届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百花奖”的评选中,获得一枚特等奖、五枚金奖、二枚银奖、一枚优秀作品奖。2003年、2005年先后获得首届和第二届北京工艺美术展,两个金奖、一个珍品奖;作品《白玉本固枝荣瓶》在2006年扬州举办的全国玉石雕精品展中,被评为金奖。作品白玉雕件《簋》获2008中国玉器“百花奖”唯一的特等奖。

  柳朝国

  李凤荣:木雕大师善心善艺

  “做善艺之人,雕善人之艺。”这是党的十八大代表、莆田工艺美术城木雕区党支部书记、莆田市善艺(李氏)工艺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凤荣的座右铭,也是他50年做人、做事的原则和目标。

  李凤荣出生于“中国木雕之城”莆田的一个木雕世家,很早便在这个行业中脱颖而出。很自然地,他接下祖传的家业,办起了自己的木雕厂。与别人不同的是,他总想甩掉一身“匠气”,突破传统,有所创新。

  1997年至1999年,他参加了中国书画函授大学美术雕塑专业的培训,一边学习艺术理论,一边探索新的雕刻技术。

  学他人所长,创自己风格。在不断的学习创新中,李凤荣艺术功力日益精湛,作品先后荣获国家级各类金、银、铜奖100多项,并被联合国科教文国际民间艺术组织授予“国际民间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

  李凤荣出了名,订单多了,应酬的事也多起来。但只要不出差,他每天必要抽出一定的时间,亲授徒弟技艺。他还制定了一个授徒计划,“用8年的时间,把技艺都传授给徒弟。”

  为了教徒弟,他不但花去了大量时间,还推掉了许多加工订单。对于那些家境窘迫的徒弟,他不但不收“拜师费”,而且免费提供吃住。

  善技者,必先有善心。这是李凤荣一向的观点。

  工艺大师林继芳谈牙雕艺术品收藏

  随着高端艺术品收藏日益深入人心,参与者越来越多,整个市场呈现蓬勃态势。这主要源于人们不断提高的物质生活水平带动了精神生活的丰富,同时也让人们认识到了高端艺术品的潜在价值。因此,怎样正确的认识高端艺术品收藏的本质及真正的艺术内涵和价值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期高端访谈节目邀请到了在艺术品收藏界有相当影响的大家,一起来聊一聊高端艺术品的价值与收藏。他就是:国际著名牙雕艺术工作者、世界收藏家联合会副会长林继芳先生。

  记者:林先生,目前在高端艺术品里牙雕艺术品占有重要位置,您作为国际著名牙雕艺术工作者,又是世界收藏家联合会副会长和中华民间藏品鉴定委员会委员,请您从牙雕艺术创作的角度来阐述一下牙雕的市场价值和收藏价值。是什么因素决定了牙雕艺术品的收藏价值?

  林继芳:我认为牙雕收藏的价值就是原材料,原来就有一定的价值,再加上好的手工艺,就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猛犸牙和象牙,象牙现在是禁止出入口的,所以猛犸牙和精美的手工艺更受收藏家的欢迎。猛犸牙如今赶上了象牙的价值,甚至比它还高。雕刻的品种很多,比如福建的鱼翁和佛、北京的美女、广州的牙球和龙船等作品都是各有特色的,五花八门。只要有好的制作,都是很受收藏家欢迎的。

  记者:刚刚说原材料的价值,那么从艺术的角度来说呢?

  林继芳:有好的雕刻就有好的收藏价值。

  记者:林先生,据说您13岁就开始学习牙雕技艺,到今天可以说近50年了。那么在这半个世纪中,牙雕这门技艺对于您的生活来说,具有怎样的意义?

  林继芳:当我十三岁当学徒的时候,就喜欢上牙雕这门艺术,我觉得这门艺术是博大精深的。时至今日,我还在学习。有些时候,我对自己的作品还不是很满意,所以我一直不断地学习,我认为学习是永无止境的。而牙雕这门艺术给我的生活和生命带来精彩,让我有成就感。牙雕不只是我的一门手艺,而是在创作出一件好的作品时,我就会有满足感!这个雕刻艺术对我来说,带给我好的生活,也带给我生命中的精彩。

  记者:我想每一个喜欢牙雕作品的人,在慨叹他精美绝伦的外在的同时,肯定也会好奇它的制作工艺。牙雕技艺的工序很复杂,而且每一项工序的要求都很高。如果是团队合作的话,每完成一项作品需要多长时间呢?其中最难的工序是什么?

  林继芳:最主要是选料、设计造型,再经过修光、打磨、刻画作色。其实每一个程序都很重要,只要有一个程序做得不好,都会影响到作品。但我认为在这些过程中,难度最高的是造型过程,造型做的不好,作品就变成次品,价值上面就打了折扣。

  记者:这个需要团队合作的吗?

  林继芳:对,有不同的分工。比如做人物,通过选料的搭配,把这个造型做好,之后修光,最主要是把手部、脸部的表情做好,这个工艺品的价值就高了。

  记者:如今的市场上艺术复制品随处可见,而且很多赝品足以以假乱真,牙雕艺术品也不例外,您作为中华民间藏品鉴定委员会委员、牙雕类鉴定修复专家,能教给我们一些分辨真假牙雕作品的方法技巧吗?

  林继芳:市场上以假乱真的现象越来越多。辨别的技巧主要是在“纹路、皮位”上。有一些塑料和石膏粉打磨出来的象牙制品,再经过一点手工和仿古,真正不认识的人就很难分辨。还有一些仿古经过很多工序变成古董,就要看手工了,是现代的手工还是古代的,这样就能分辨出来真假来。说到修护方面,如果手断了就放一个新的手上去,如果脸裂了就把头部换掉,最主要的是看这个作品坏在什么地方,就针对这个地方来修护。

  记者:请林先生用一段话结合自身所长展望中国高端艺术品的未来发展。

  林继芳:希望做牙雕的作者,能选好原材料、做好雕刻,不要用非法象牙,用合法的方法为藏家创造更好的作品,做得更好、更精细!做为牙雕工艺作者,我会用好的牙雕原材料和精细工艺艺术为藏家提供良好的艺术品,为中国高端艺术品的繁荣尽我最大的努力,让传统的牙雕艺术延续下去传给下一代!

  根艺大师郑世有的“柴珠”情

  “柴珠”是方言谐音,指的是树根。虽为谐音,但如果更确切点,“珠”用“株”可能要更恰当。不过,郑世有特意要用珍珠的珠,他觉得“以柴成珠,变废为宝”更切合根雕这门艺术的本质。也正因为对艺术的这份执著,他的“柴珠”作品在国家级工艺美术展事中屡屡获奖。

  上月初,2012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评选结果揭晓,郑世有的根雕作品《本愿》获得金奖,作为工艺美术界最高级别的综合性展评,“柴珠”能崭露头角着实不易。6月8日,为期半个月的郑世有“柴珠”艺术展在兰溪市博物馆开展,作为兰溪市政协委员文化月压轴展,包括《本愿》在内的百十件根雕作品吸引了众多根艺爱好者的眼球,省内外一些业内人士闻讯后也纷纷赶来观摩。

  “我自己雕刻了47年,根雕也搞了30多年,在我的眼中像郑世有这种不断追求的人还是不多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根艺美术学会副主席高公博在参观后说,浙江是根艺之乡,郑世有是一个杰出的代表,他特别有灵气,而且有个性。我们都说个性是艺术的生命,郑世有利用他的个性,在无限的开拓创作题材、使根材赋予生命方面,做出了很多探索,所以他许多作品都充满着生命的呼唤。

  化柴为“珠”

  枯树根也有了生命

  “‘本愿’是佛经里的一个词汇———释迦牟尼佛的本愿,它有一种往生的意思,像《圣经》里面升天堂的意思,这其实是心境的一种东西。说的是你要达到那种境界,你的心也要达到那种境界。”

  郑世有,字小有,1968年出生于兰溪市梅江柳塘边村。现为中国根艺美术大师、金华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副会长,兰溪市第十三届政协委员。对于此次的获奖作品,他感触颇多:佛学里,“本愿”蕴涵着因与果的关系。之所以创作这件作品,他想表达的是中国艺术史上的“一段坎坷”,并期望以此带来激励。

  郑世有说,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工艺精品,但以前不够强大,八国联军入侵,故宫里的珍玩几乎掠夺殆尽,即便菩萨的佛头,圆明园的兽首也蒙受劫难。不过,现在中国崛起了,有能力到外面直接购买回来。他雕的这件《本愿》作品题材上就是佛头。

  “在创作手法上,我将之称为‘剥琢雕’。”郑世有说,就像是经历了很多年的坎坷,因风吹雨淋自然腐蚀、风化一层层掉了一般,让你看不到雕痕。尤其是这件作品的原材料是花梨瘤(即花梨木的一种自然畸变形态),那些疙瘩刚好和佛祖的发饰很接近。这对引发人们的思绪或者感悟起到极大的作用。

  把根留住

  艰苦并快乐着

  “根雕,其实就是将没有多大价值甚至已经腐朽的树桩,经过选型和雕塑,发挥艺术想象力将其变成一件件精美的工艺品。”郑世有说,“以柴成珠,变废为宝”可以说是他们这个行业变废为宝的一个宗旨。作为根雕工作者,虽然面对的是些废弃物,但对原材料的形与神巧妙联系后,创造出多姿多彩的形象,能使人获得不同的审美感受。

  为了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艺术感受,郑世有从家乡巨匠方增先的“积墨人物画”中得到启发,创新了“棱块雕”的技法,并运用到根雕人物脸部的创作中。这一创作手法使木质内在的肌理美外露,又更多了一些刀痕美,恰似绘画中的笔触,也好比国画中的焦墨、积墨的美术效果,使作品更有雕塑的体积感和立体感。同时,郑世有又创新和运用了“柔和雕”、“意象雕”和“剥琢雕”,以达到塑造人物脸部表情的需要。为了使自己的作品达到雅俗共赏,他又努力向美术高校的学院派学习现当代的雕塑手法。

  “一件作品从选材、构思、制作,直到命名,历时一年半载,甚至耗上数载光阴,那是常有的事。”谈起心得,郑世有说,这里面的艺术成分还是很深的,很值得挖掘。

  七分天成

  根雕创作劳心累人

  因面对着的是常人不起眼的“柴珠”,郑世有自号“柴珠堂主”,徜徉在自己的艺术世界里。

  “其实一路走过来,从学手艺到现在为止,回想起来真是一步一个脚印。”郑世有说,最初家人朋友的不理解,四处奔波寻觅枯根烂木的艰辛,对他来说早已习以为常。这次兰溪市政协为其在家乡举办个展,他特地带母亲来看了看,“我老妈现在感觉还是很幸福的”。

  虬枝树根或成为长须飘逸的老者、或化身慈眉善目的菩萨……十年如一日,郑世有在“三分人工,七分天成”精雕细琢间,尽展着艺人的别样情怀。2000年,郑世有首次赴中国美术馆参加“第七届中国根艺美术优秀作品展”,一举荣获“刘开渠根艺奖”金奖,之后又连续三届荣获“刘开渠根艺奖”金奖,以及“中国根艺美术学会年度先进工作者”称号等。2007年至2011年,他应邀到泰国、老挝创作红木根艺美术作品,作品深受国内外人士喜爱和收藏。

  “出去展的时候,总会发现自己很渺小,所以一直鞭策自己一定要往前走。”郑世有说,成功的路没有捷径,这里面关键是发现自己的天赋,再是要勤劳好学,要有恒心和毅力。

【当代雕刻艺术大师简介汇总】相关文章:

一代艺术大师梅兰芳的故事12-10

雕刻艺术作文合集5篇09-21

元旦饮食简介11-30

2017自我简介03-21

学校简介范文12-10

诺基亚公司简介07-20

关于通知的简介10-21

新年的来历简介02-06

元旦的由来简介12-27

当代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论文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