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听杨绛谈往事》有感

时间:2022-07-12 13:40:36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夜读《听杨绛谈往事》有感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夜读《听杨绛谈往事》有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夜读《听杨绛谈往事》有感 篇1

  吴学昭忠实、诚挚、正直,极有教养,文化底蕴深厚。杨绛者,可谓大家闺秀,受过良好的教育,且聪慧、睿智、美丽超人,集真善美于一身,学问大家是也!

  读这本书,简直是一种艺术享受,听淑女们娓娓地把以往的岁月一一道来,有甜、有苦、有乐、有悲,人生不都是如此吗?平顺一生的人太少,少中又少了。人都是从坎坷曲折,太不平顺中走过来的,关键在于对待人生的态度,是开心、乐观、阳光地对待,还是悲愁一世,灰暗无望地对待。

  杨绛原名季康,在丈夫钱钟书心目中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出生富庶、高贵,但她能平等待人,真诚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从不自持高贵而睨视旁人。真情感人,令人信服,乃至叫人五体投地,人间多么需要这种人性的`尊重呀!

  季康从少女、女童、女生始,就有被人爱,受人崇敬的这种魅力,为什么呢?如此的强烈,人见人爱,爱得深,爱个不够,就在于她有吸引力,她的璞玉无华,她的光彩夺目,她的朴实

  夜读《听杨绛谈往事》有感 篇2

  看书期间,觉得这本书对我很不友好:一是钱杨二位先生的学习热情与能力,让我觉得空度许多光阴;二是钱杨等人正直而谦逊的品行气性,像镜子般明晃晃地照着自己,生出几分惭愧;三是钱杨一家温馨和谐的相处片段,让远离家乡的单身狗突然生出了几丝乡愁……

  先说学习,也涉及些爱情。钱杨的爱情,学术氛围无比浓郁。而钱杨的学习,又遍洒爱情的“酸臭”与知己的惺惺相惜。大抵有才、进取的人总是互有感应。钱杨两人的学习热情总是让我这个“床上躺”汗颜不已。很难想象杨绛先生人至中年,却可以为翻译《堂吉诃德》自学西班牙语;世道混乱,家事繁重,却仍能挤出时间投身创作。钱钟书先生就不多提了,作为小初高课堂上的常客,书里的趣闻轶事、情书日记,又一点点丰满了这位“大才子”的血肉,啊……让我不禁肤浅地感慨“学神就是学神,失恋都能写出本诗集……”不过总结起来还是老套路:广读书,勤思考,笔耕不辍。

  再说为人与家庭。看着杨绛先生,特别佩服她谦逊隐忍的包容心、真诚温柔的待人方式、“无所不能”的学习劲儿和有事敢扛的勇气。所处世界和谐平静时,释放善意不难。周边暗流汹涌时,还能释放善意,却是一种境界了。家庭对个人的性格品质有着极大影响。我很钦佩杨绛的家庭,也不禁想嘚瑟下自己的爸妈。爸妈对我影响很大,比起“说教”,最终触动我的还是他俩日常待人处事的方式、言语。关于“为人”的很多理说不透,但言行是最直接的反映,总有那么几次,会觉得自己做事特像他俩。不过长大后,离外面的.世界近了,有些想法、处事方式却有些变味。有时候觉得自己越来越“独”,越来越“私”,失了很多温度,却又没觉得哪里出了错。以前一直试图以逻辑思维论证“好人好报”的科学性,总试图学习所谓“厚黑学”,可现在,一是多为前人经验可鉴,二是个人智商所限,不如活的善良些、简单些,追求个自己想要的目标。

  最后是从文革延伸的一些思考。“寸铁杀人”,言语的力量可怖至此。今天的传媒也是一样。消息遍地,真假难辨。有些简单的思维模式有时候会不会引发可怕的后果。例如薛之谦案,我没有多加关注,也没有对事情细节加以推敲,但是直觉却简单地留下判断:“一个巴掌拍不响,涉事的人肯定都有问题。”

  这样粗暴的判断模式漏洞百出:一个巴掌真的拍不响吗?空穴真的不来风吗?“三人成虎”“无中生有”有那么难吗?自媒体发达的当下,“造谣”其实无比简单。在“宁可信其有”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我常常对一些谣言保留将信将疑的态度,但事后不会加以验证。足够久的时间之后,我就会把这些谣言当做“确有其事”的谈资加以散布了。

  在对人的印象上,这点尤其可怕。我之前一直觉得“清者自清”,对我有所误解的人,如果能与我相处的话,应该很快就会消除误会。但是生活经验告诉我,刻板印象很难改变。明星身上,这点好像特别明显。形象好时,做什么都无伤大雅。一旦形象管理出现问题,负面新闻大量爆发,不管什么小细节都会挑拣出错误,不管做什么慈善,都会觉得是“公关洗白”。日常生活也是,与有负面评价的人相处时,我也会下意识放大这个人的缺点,曲解这个人的一些行为,而不会真的去客观地了解对方。在这种简单的判断模式下,我认为自己没有客观评判他人的能力。以后要提醒自己,发表评论时,要像多细胞生物一样复杂、谨慎地思考、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