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去二三里的评课稿

时间:2022-07-01 04:00:39 语文 我要投稿

一去二三里的评课稿五篇

  篇一:一去二三里评课稿

  听了一年级项老师的《一去二三里》,这是一首浅显的古诗。它将从一到十几个数字与乡村景色巧妙的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美丽、恬静的乡村美景图。听完之后,感受颇多,以下是自己对这节课的粗浅看法。

  首先感觉项老师常规训练抓的扎实有效。从开学到现在仅仅一个多月的时间,这些机灵好动的“小毛孩”在课堂上表现的是那么有序。他们跟着老师讲课的节奏一步步进行:读课文时,那一双双稚嫩小手指着课文上的每一个字。那情景,让人心里看了好不喜欢!回答问题时,那一声声铜铃般悦耳的声音在老师的提醒下回答的是那么清晰完整。这一幕幕,不是一节课所能表现出来的,它让我看到了项老师背后付出的辛苦。

  其次感觉项老师在识字方法上比较重视。当出示课题认识“里”字时,项老师问学生:“你是怎么认识的?”学生有的说是看拼音,有的说在生活中认识的,然后还不失时机地出示了一则谜语认识“里”。并告诉学生这些都是一些识字方法,看似简单的一个环节却是很有必要。经常这样做,会让学生明白这是学习方法,并会把这种方法进行运用。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难道不是我们的教学初衷吗?还有一点是项老师对学有所用的教学理念理解深刻。比如后面的填数字练习,一方面让孩子们巩固了这些生字,另一方面让他们学会正确使用数量词。接着还问学生:“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数字?”这样

  对学生的思维做了进一步的拓展,充分体现了语文课工具性的特点。以上是比较认同的几点。每个老师的想法不一样,备课环节也会不一样。就这节课我也有不同看法,不管对与错,说出来与各位商榷。1、刚开始读课文时,老师进行了示范读、领读,我觉得不妥。这篇课文是拼音教学结束的第一篇课文,作为拼音还是重中之重。此时应该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练习拼读,不应开始就剥夺练读的机会。2、这首古诗内容简单,可穿插认识田字格和指导笔画“--”书写的教学环节。这样分散难点,便于下一节课展开教学。

  篇二:一去二三里评课稿

  金寨镇中心学校 纪道娟 经过一个多月的“苦战”,学生终于学完了拼音。开始接触汉字了,第一篇识字就是古诗《一去二三里》,读来琅琅上口,富有儿童情趣,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好课文,课文配有插图,小桥、流水、烟村、亭台、桃花……在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小山村,饮烟袅袅,住着几户人家。山里的几座亭台错落有致地排列着,树上、路边盛开着各种美丽的花。一幅幽静美丽的乡村田野画面,这首诗巧妙地把一至十的数字镶嵌其中。 开课,陈老师用简洁明快的语言直接导入课题, 在认字这个环节里,老师都能教给学生正确的读书方法即:不动笔墨不读书。随后,又把阿拉伯数字1——10与汉字“一——十”对应起来。真正把识字与日常生活、数学学习有效的结合起来,多方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接着老师面带笑容,用富有亲和力的儿童语言,把学生的注意力紧紧吸引在图画上。学生围绕“图上发现了什么?”这一问题进行观察、说话。 在学生先学这个环节里,老师让学生充分运用已经学过的生字读童谣,不认识的的字再用拼音拼读,这样把识字与拼音有效地结合起来。在学生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再叫学生站起来读课文,其他学生则是认真倾听,找出读不准的音节,再有重点的指导“村”、“亭”、“座”的读音,使学生对平、翘舌音,前、后鼻韵母能够正确区分。教师在教学中非常的细心,从细节入手,慢慢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

  课堂教学的重点是识字、写字和朗读。首先要借助课文中的插图来引导学生进入意境。通过利用课文插图,指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由近及远)观察、了解画的是什么地方,有哪些景物?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凭借形象的画面展开想象,说说看到这么美的景物,你想说些什么?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使之受到艺术的感染。美丽的插图再配上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刺激了学生多种感官,使学生在赏心悦目的氛围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本篇课文的教学是字教学第一课,是学生由拼音拼读过程进入汉字读写的第一课,重要的培养儿童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因此,她从田字格的结构教起,引导学生了解田字格的作用及横中线、竖中线、各方位小格。写字时,先让学生独立观察字形引入笔画:“一”。出示课件“一”在田字格的

  方位,引导学生自主观察并指导书写。再引入“二”的书写,这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教师相机指导,让学生体会汉字的间架结构,体会汉字的形体美,并了解“从上到下”的笔顺规则。

  通过这节课,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一年级的孩子自控力薄弱,注意力不是很集中,一旦在课堂上松懈下来了,就不能控制自己,比如:玩的,看听课老师的,前后左右乱扭的……这些都有待与老师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也是一年级全体老师今后努力的方向!

  篇三:《一去二三里》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一去二三里》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与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方面来进行。

  一、首先,是对教材的分析。

  《一去二三里》是新教材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识字教学的第一课,也是学生由拼音拼读过程进入汉字读写的第一课。本课题《一去二三里》提示了作者一路走去看到的景色:乡村炊烟袅袅,山中亭台楼阁错落有致,路旁有盛开的各色鲜花。这首蒙学诗巧妙地把一至十的数字镶嵌其中,读起来朗朗上口,意境优美。

  二、其次,是对教学目标的分析。

  根据本课内容及要求,我将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认识“横、竖、撇、捺”等基本笔画,能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生字,大体了解诗歌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目标:鼓励孩子们主动去探究和发现,引领学生朗读、识字、感悟、写字的整个学习过程。

  3、情感目标:激发孩子识字的乐趣,培养他们良好的写字习惯。

  三、接下来,是对教学重难点的分析。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横、竖、撇、捺”等基本笔画。而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初步感受诗歌所表现的意境美。

  四、然后,我们来分析教法与学法。

  识字教学要“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在本课教学中我力求让学生置身于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通过自己的研读,教师的导读,同伴的评读来读准字音,理解词义,朗诵诗歌。

  五、接下来我将分析最重要的环节,说教学过程。

  (一) 以情激趣,导入新课

  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力求做到入情入境,牢牢抓住学生的年龄特征来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导入新课时,我运用图文结合的方法,把学生引入一个如诗如画般的世界,让他们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开始学习。

  (二)自主研读,识记音形。

  在学习诗歌时,我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研读古诗,让他们在不断的自读自悟、相互切磋、合作交流中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懂全文。我先让学生圈出诗中的生字宝宝,借助拼音拼读古诗,可以同桌互读。在诵读古诗时,我让学生试试、学学、比比等活动中,充分展开自己的想象力,进一步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在研读时,我引导学生进入如诗如画的小山村,说说看到了什么景色,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成功的体验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三)复习巩固,指导书写。

  在教写生字时,我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可以设置引人入胜的游戏情境,如摘果子,让学生主动积极地认读生字。然后让学生初步认识田字格,告诉学生汉字书写规律“先横后竖”,教师示范书写“一”,让学生自己试着书写其它汉字,并说出笔画和笔顺。

  (四)总结:

  教学过程是通过看、读、说、写等四方面结合,让学生动眼、动手、动脑、动口,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把认识教学和朗读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六、最后,我来说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我采用的是图文结合式的板书,有利于一目了然地了解汉字演化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学会象形字的方法。

  篇四:《一去二三里》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一去二三里》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与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方面来进行。 我说课的内容是九义人教版课标教材一年级上册识字教学的第一篇课文《一去二三里》。这是一首古代童谣,它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宁静而幽远的乡村美景。这首童谣排列整齐,朗朗上口,充满儿童情趣,具有韵律美,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好项目,培养儿童通过朗读感受童谣中所表现的优美景色。同时本课是识字教学第一课,是学生由拼音拼读过程进入汉字读写的第一课,要培养儿童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同时培养儿童学习汉语言文字的兴趣。本课可以分二课时教学。我要说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分教材理解、学生分析、教学目标、教学准备、教学程序五部分向老师们汇报。

  一、说教材

  《一去二三里》是新教材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识字教学的第一课,也是学生由拼音拼读过程进入汉字读写的第一课。本课课题《一去二三里》提示了作者一路走去看到的景色:乡村炊烟袅袅,山中亭台楼阁错落有致,路旁有盛开的各色鲜花。这首蒙学诗巧妙地把一至十的数字镶嵌其中,读起来朗朗上口,意境优美。

  二、说学情

  第一次正式接触识字课,学生心中一定有着异样的新奇感,也许有的学生早已将古诗念得滚瓜烂熟,就等着课堂上得到教师的肯定;也有大部分学生在学龄前就接触过诗中的数字和“去”、“里”、“花”等简单的汉字,跃跃欲试之心可想而知。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本课时我确立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认识“横、竖、撇、捺”等基本笔画,能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生字,大体了解诗歌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目标:鼓励孩子们主动去探究和发现,引领学生朗读、识字、感悟、写字的整个学习过程。

  3、情感目标:学生初步感受童谣所表现的意境美。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横、竖、撇、捺”等基本笔画。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初步感受诗歌所表现的意境美。

  五、说教法学法

  识字教学要“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在本课教学中我力求让学生置身于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通过自己的研读,教师的导读,同伴的评读来读准字音,理解词义,朗诵诗歌。

  六、教学准备

  课前学生自我拼读课文;制作与教学环节配合的CAI课件;生字卡片

  七、说教学时间

  根据教学内容,我设计了两课时,因为时间关系,我只说第一课时。

  八、说教学过程

  围绕以上目标,我设计以下几步教学程序。同时把教法和学法渗透在教学程序的各个环节之中。

  (一) 以情激趣,导入新课。

  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力求做到入情入境,牢牢抓住学生的年龄特征来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导入新课时,我运用图文结合的方法,在上课前出示课件《动物大家庭》,并配合音乐《蓝精灵》,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课堂,营造出一个活跃有趣的氛围。上课铃响,我用充满趣味的话语导

  入新课,鼓励孩子们大胆学习新知识,达到“课伊始趣已生”的效果,把学生引入一个如诗如画般的世界,让他们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开始学习。

  (二)观察图画,揭示课题。

  看图说话,培养学生说话能力和观察能力。(课件出示文中插图一)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想象: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两个孩子看到了什么?他们会说些什么?然后揭示课题:古时候有一首童谣,说的就是这幅图画。出示课题“一去二三里”。指名学生读课题,并说说是怎么认识这几个字的?(学生交流学法)结合图画实例,引导学生理解“里”。

  (三)自主研读,识记音形。

  在学习诗歌时,我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研读古诗,让他们在不断的自读自悟、相互切磋、合作交流中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懂全文。我先让学生圈出诗中的生字宝宝,借助拼音拼读古诗,可以同桌互读。在诵读古诗时,我让学生试试、学学、比比等活动中,充分展开自己的想象力,进一步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在研读时,我引导学生进入如诗如画的小山村,说说看到了什么景色,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成功的体验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四)了解诗意

  本环节是本课的难点,我借助课本插图和句子的对比,并搜寻一些有关图片,通过观察漂亮的图片吸引学生的眼球,来引起他们的注意和进一步理解,进行美读,这样既可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又可以让他们在朗读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五)总结

  教学过程是通过看、读、说、写等四方面结合,让学生动眼、动手、动脑、动口,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把认识教学和朗读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九、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我采用的是图文结合式的板书,有利于一目了然地了解汉字演化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学会象形字的方法。

  篇五:一去二三里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九义人教版课标教材一年级上册识字教学的第一篇课文《一去二三里》。这是一首古代童谣,它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宁静而幽远的乡村美景。这首童谣排列整齐,朗朗上口,充满儿童情趣,具有韵律美,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好项目,培养儿童通过朗读感受童谣中所表现的优美景色。我今天上的是第一课时。分教材理解、学生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学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七部分向老师汇报。

  (一)教材理解

  本课课题《一去二三里》提示了主题:一路走去看到的景色。诗句表明了看到的事物:乡村炊烟袅袅,山中亭台楼阁错落有致,路旁有盛开的各色鲜花。这首童谣巧妙地把一至十的数字镶嵌其中,读起来朗朗上口,意境优美。

  (二)学生分析

  第一次正式接触识字课,学生心中一定有着异样的新奇感,也许有的学生早已将古诗念得滚瓜烂熟,就等着课堂上得到教师的肯定;也有大部分学生在学龄前就接触过诗中的数字和“去”、“里”等简单的汉字,跃跃欲试之心可想而知。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本课时我确立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认识十个生字。认识田字格,会写“一、二、三”三个生字。认识笔画“一”。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感受童谣的意境美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认识10个生字,会写“一二三”三个字,认识一种笔画“一”。

  2.教学难点:理解“去”与“里”,并掌握在田字格里的规范的书写

  (五)教法学法

  运用口诀法,有利于学生轻松掌握田字格的结构。为了让学生能够在田字格里规法写字,运用笔画部件分析法来细细剖析字形。教师示范诵读,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诵读,有利于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六)教学程序

  围绕以上目标,我设计以下六步教学程序。

  第一步,激趣导入,复习巩固拼音。

  通过播放儿歌,活跃课堂气氛。复习巩固拼音,以方便接下来的识字教学。并引用汉字王国的比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步,观察图画,揭示课题。

  看图说话,培养学生说话能力和观察能力。(课件出示文中插图一)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想象:图上画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有哪些景色?然后揭示课题:古时候有一首童谣,说的就是这幅图画。出示课题“一去二三里”。指名学生读课题。

  第三步,图文结合,初读课文

  通过教师声情并茂地示范朗读课文,让学生边听边感受诗歌的美好意境,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图画与文字结合,在朗读课文的同时观察图画,在图画中找出文中所描绘的景色与课文对应的句子。

  第四步,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并圈出这节课要学的生字。对于事先认识某些生字的学生,分享交流学习的方法,初步培养学生交流的意识。为了活跃气氛,采取“指名读、开火车、全班齐读”,以及带拼音与不带拼音的方式,还有同学之间相互认读卡片,做摆词语游戏(同桌用以前认过的字卡和本课的生字卡片摆词语)的多种方式,以巩固和检查10个生字的识记情况。

  第五步,认识田字格,指导书写“一”

  通过朗朗上口的儿歌让学生认识田字格的作用与结构。并且老师在田字格里示范书写“一”“二”“三”,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描红的方式规范写字。

  第六步:借助画面,再读感悟

  为了能让学生感受到童谣美的意境,通过音乐伴奏的形式,有节奏地范读童谣,通过在此期间学生要闭上眼睛,突出了听觉上的感受,并通过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全班齐读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总之,教学过程中通过看、说、读、写的结合,让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充分放手学生,努力使朗读教学和写字教学有机结合起来,稳妥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七.板书设计

  老师在黑板上示范书写,学生在下面书空,有利于学生通过认真观察掌握规范的书写。并让学生在黑板上示范书写,有利于检测学生是否已经真正掌握了正确的书写

【一去二三里的评课稿】相关文章:

《一去二三里》评课稿07-02

《一去二三里》古诗赏析04-28

《一去二三里》教学实录07-01

《一去二三里》课后反思07-18

《一去二三里》教学设计07-12

一去二三里的课后反思07-03

《一去二三里》教学设计02-06

《一去二三里》教学案例07-03

大班古诗教案:《一去二三里》07-02

一去二三里古诗原文赏析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