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见鬼评课稿

时间:2022-06-30 22:58:22 语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活见鬼评课稿

  《活见鬼》是明代作家冯梦龙写的一篇文言文。故事很有趣:有一个人到外面去喝酒,夜晚才回来,又赶上天下大雨,打着伞遮蔽自己。这时一个人站在房檐下,看见他打着伞就跑到伞下和他同行。走了好长一段时间,这人也不说话,持伞者怀疑此人是鬼,就用脚踢他一下,恰好没有踢到,就更加害怕,越发认为是鬼了。当走到一个桥上,持伞者就用力把那人挤到桥下,然后就急速地往前走。这时正赶上一家人起来做早饭,急忙跑到他家,说是遇到了鬼。不大一会儿,又见一个全身沾满水的人踉踉跄跄跑来,嘴里喊着“有鬼”,也投奔到这家。这两个人相见后大为惊讶,心里都明白了,于是都笑了。孩子们对这样的故事是很感兴趣的,老师要做的,就是领着孩子们走进这个故事,激起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沂水县刘向阳老师执教的这节课,引导学生得意得趣得法,我觉得上得很精彩。

  一、夯实字词基础,注重学法引导

  文言文的教学,字、词的认读和诠释,向来是教学的“重点”,也是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刘老师在夯实这一基础的同时,也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学生既得意又得法。

  (1)在检查生字读音时,针对几个多音字的读音,刘老师设计了这样的学习过程。首先学习生字“撩”,出示它的几个读音和每个读音的意思,然后让学生找到这个字所在的句子,根据句子的意思来判断应该读哪个读音。接着,就让学生学习运用这种方法,出示“亟”、“号”这两个多音字,让学生判断这两个字在文中应该读哪个音,并说说判断的理由,从而巩固了“根据意思判断读音”这一方法。

  (2)在对照注释和译文,弄明白古文的意思这一环节的教学中,刘老师针对不同的字,采取了不同的教学方法。如:“踉跄而至”、“亟奔入其门”,理解了“踉跄”和“亟”的意思后,师生对说,直接理解。而在理解带“值”的句子的时候,刘老师先把文中句子列举出来,再让学生小组内讨论三个“值”分别是什么意思,从而巩固了字的意思要根据句子的意思去选择这一学习方法。在学习带“者”的句子时,刘老师同样出示句子,理解以后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文中两个人用者概括,应为什么?学生很快根据刚刚学到的知识,填出“持伞者”和“投伞者”。刘老师又出示一段话,让学生用“持伞者”和“投伞者”填空,从而巧妙的理解了故事的大意,可谓匠心独运,一举三得。

  二、以趣激趣,在揣测人物内心中领悟文章主旨

  在这篇短文中,人物的行为皆出自于人物的心理,作者用“赴饮夜归者”因“久之,不语”而“疑为鬼”,随后“撩之,不值”而“愈益恐”,乃“奋力挤之桥下而趋”,几个字便把“赴饮夜归者”心理发生的巨大变化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但如何让学生体会出来,刘老师设计了这样的环节:课文中你觉得哪个地方最好玩最好笑,并同桌表演。在学生兴致盎然的表演后,然后刘老师出示这几个句子,假如你是持伞者,你会怎么想?假如你是投伞者,你会怎么想?从而走进人物心理。最后刘老师出示句子:“不觉愕然,相视大笑。”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在此基础上,刘老师更设计了一个问题:如果他们没有在吹糕者家中相遇,他们会怎么样?学生根据前面的学习铺垫,自然而然地回答出可能他们都会认为自己见了鬼,并且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从而更进一步理解了课文主旨:“世上没有鬼,是他们心中有鬼,疑心为鬼也”。

  《活见鬼》这篇课文短小精悍,寓较深哲理于简单故事之中。学生在学习时,极易为这样的故事所吸引。我们老师要做的,不光是要学生理解这篇故事,更要通过这篇故事,渗透理解古文的方法,感受古文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让学生爱上古文。只有这样,我们的教才能得到应有的回报。我觉得,刘老师的这节课,能够做到这一点。

【活见鬼评课稿】相关文章:

评课稿-《走进青春》评课稿08-02

“比”的评课稿09-28

评钢琴展示课优秀评课稿07-01

课赛评课稿06-28

《掌声》课评课稿07-30

课赛评课稿03-08

复习课评课稿04-08

语言课评课稿04-23

心理课评课稿01-18

小学美术评课稿-《动物面具》评课稿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