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必修模块教学方法探究与实践论文

时间:2022-06-25 15:56:39 信息技术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高中信息技术必修模块教学方法探究与实践论文

  摘要:新中国基础教育第八次课程改革已经在全国正式展开,改革后的《信息技术》新课程不仅要让学生看到树木,更要让学生看到森林。探究并实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仅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课程优势,给教学带来直接帮助,还能为其他学科开展整合树立信心、做出表率。

高中信息技术必修模块教学方法探究与实践论文

  关键字:信息技术 教学方法 探究与实践

  一、新课程内容

  此次课程改革,把信息技术列入八大学习领域,课程从原来一门课到现在六个模块;教材从原来的两本书到现在六本书;课时从原来基本上只限高一开课到现在每个学生每个学年在每个领域都要获取学分;考核方式从原来的毕业会考到现在的基础会考,有些省份还将会考成绩按比例计入高考总分。改革确实带来了很多变化,透过这些变化,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信息技术课程的地位在不断提升”。

  作为一名学科老师,课程地位得到提升意味着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应该是件好事。但是高中信息技术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真正科班出身的专业教师不多,有能力并能积极主动开展教学研究的就更少。面对新课程改革,一接触到庞大的课程体系、繁杂的教学内容、多元的评价机制,很多老师就犯傻了,畏难、观望、消极等待、激进,什么样的情况都有可能出现,最具代表性的表现有以下两种。

  1、认为新课程“换汤不换药”,所以墨守成规、不思进取。

  笔者通读了“广东教育出版社”和“教育科学出版社”等不同版本的信息技术必修模块教材,这些教材尽管版本不同,但编写的体系和依据应该是一致的,简单一点说,这些教材都突破了以计算机技术为主的学科体系,以“认识、技术、社会”三位一体的基本理念来构建教材的体系结构,以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主线,首先阐述“信息与信息技术”有关的概念,接着介绍“如何获取、加工、管理、交流互联网信息”,最后还专题涉及到信息的安全。其中“信息的加工”是必修课程的重点,分“文本和表格信息的加工、多媒体信息的加工”两章,占据了教材大部分篇幅,这部分内容和以往课程比较接近,只不过过去的教材是直截了当地学习Office软件里的Word、Excel、PowerPoint或金山WPS等等。对课改认识不够深刻,对新课程研究不够深入的一部分老师就此认为新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没有变,是“换汤不换药”,因而对新课程的教学和研究都缺乏应有的热情,其实这些想法是非常错误的。过去的教学中我们往往只教会学生看到树木,新课程的教学更要让学生看到森林。课程内容只是教学的形式,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才是教学的内涵。我们必须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才能提高教育质量。

  2、认为新课程充满生机和活力,思想上下决心要好好教,但又苦于找不到有效的教学方法,一旦上起课来就力不从心。

  如果寻找新课程的教学方法还存有疑虑,还苦于无从下手,我们不妨先来看看新课程标准,听听专家们的解读。

  二、新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中小学教学的指导文件,代表国家意志,反映国家对人才的基本要求。审议了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专家们普遍认为,计算机教育时代将技能训练作为主要内容,而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对此进行了非常成功的超越。课程标准将信息素养的培养作为课程目标,为这门课程注入了应有的教育内涵。信息素养包括技术能力、交流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遵守道德与法律规则,形成社会责任感等。这些素养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任何一个社会成员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

  与此同时,专家们对课程标准提出了进一步修改的意见。一是强调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以其他课程的任务来驱动信息技术的学习与实践;二是将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融化到其他各门学科活动中,以强调其工具性和实践性。因此,在课程标准中应注意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的服务功能以及二者的有机结合。

  三、课程整合

  不论是专家们的真知灼见,还是先进技术本该发挥的作用,亦或是教育发展、课程改革的必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都显得十分必要、十分有意义。

  但是,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又存在两种片面的认识:一是认为“整合”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二是认为“整合”是其他学科的事情。这两种认识都会制约“整合”的进程和效果,应该努力摒弃。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个由来已久、随着教育的出现而出现、随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课题。综观教育史,无论教与学的过程,对学习者来说都是获取、辨别和加工信息,不同时期的课程设置与内容有所不同,但都属于某类信息的集合。无论教与学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应用,只不过每个时期使用的都是当时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生产所能够提供的“信息技术”而已,所以,信息技术不是到各学科的课堂上展示自己,它总是为课程服务,当然就不能让信息技术与课程分离、脱节,也就是需要与课程“整合”了。

  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把信息技术、信息方法、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改进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共同完成课程教学的一种新方式。课程整合不仅仅是为了解决教师如何教的问题,而是要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认知工具整合到各学科中,推动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既然明白了“整合”不是“新生事物”,我们就不能排斥它,而是要和用手中的粉笔写字、用我们的嘴巴讲课一样,适时、自然而然、毫不刻意地在教学中实施课程整合。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只是其他学科老师的事情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教育的方方面面。多年来,只要提及课程整合通常都是关注其他学科如何做、做了什么、要注意什么,而很少关注信息技术学科。其实高中《信息技术》承担着培养学生信息技能、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主要任务,是学生接触信息技术最直接、最前沿的学科。实施课程整合就不能撇开《信息技术》只讨论其他学科,相反信息技术学科老师应该责无旁贷地担起重任,大胆创新,为整合创造条件、搭建平台,让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课中的尝试,体会、感受到整合的魅力和甜头,也为其他学科老师开展整合树立信心、做出表率。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学科应该充分利用课程优势,积极探究、大胆实施课程整合。

  四、高中《信息技术》必修模块教学方法的探究

  武平一中是福建省新课程改革的样板校,我校尽管从2006年才开始实施新课程,但是对新课程的研究至少在2004年就已开始。我们探究出“信息技术新课程与其他学科整合”的模式如下:

  1、以“任务驱动”和“合作学习”作为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

  2、向同年级的其他学科老师征集课题,其他学科老师以备课组为单位结合教学进度提出研究性课题及验收方案;

  3、信息技术组在综合考虑实施可行性、难易程度、完成时间等因素确定每一周的教学内容,在实施课题的同时完成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

  4、信息技术老师将以电子文稿、网页、多媒体作品、程序等形式及时把研究成果向申报课题的其他学科老师汇报;

  5、信息技术组将优秀作品向有关单位推荐参评,指导老师为其他学科、信息学科各一名。

  五、高中《信息技术》必修模块教学方法的实践

  下面笔者就以新课程必修模块“互联网信息的获取和加工”为题,介绍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实施课程整合的一些做法。首先说明一点,这一课题通常用8~10课时完成。

  在过去的教学中“互联网信息的获取和加工”,不外乎就是教学生如何用IE上网、如何用Word处理文字、如何用Excel制作电子表格、如何制作幻灯片等等。在新课程教学中,我们更新理念,从同年级的地理备课组中征集到“台风的成因、危害、预防”这个同步课题,学生通过地理课中的学习,有了一些认识,但认识还很片面,缺乏系统性。在地理老师的一番鼓舞和要求下,学生们都跃跃欲试,但是地理课的时间有限,怎么办呢?“你们上信息技术课的时候去解决吧,到时候我们来一次评比。”地理老师的一句话就把这个问题连同一个班的学生都交给我们了,我们很好地把握了这个“负担”带来的机遇,精心设计了教学的每个环节,成功地完成了这一部分课程的教学,效果十分显著。

  1、课题准备阶段

  向每位学生发放第一份表格──课题申请表,要求学生认真填写,并根据需要分成多个学习小组,小组成员在上课之前要先简单分工。

  2、课题实施阶段

  (1)利用信息技术课时间从互联网查资料,上网过程要填写第二份表格──信息来源表,要求学生对收集到的每一项信息都记载所在网页地址,用到的搜索方法,用过的搜索关键字等等。

  (2)分析、整理收集到的图片、文字、视频等信息,小组内部展开讨论,对信息进行取舍、补充、加工、编辑,形成初步意见。

  (3)由信息技术学科老师引导学生学习设计电子表格、制作演示文稿、制作网页、制作多媒体动画,这部分应该当作课程重点来教学,要让学生在不断获取信息的同时,感受到每节课还能学到新知识、新技能,教会他们常用软件的使用,才会让他们感觉到是在上信息技术课,而不是在泡在网吧里。

  3、课题总结阶段

  对于研究成果,要求学生在小组内部先交流、总结,有关作品要填写第三份表格──作品登记表,写明研究的大致过程、作品的开发工具、创作脚本、运行平台等等。然后才是全班交流、总结,这一过程要多次和相关班级的地理学科老师磋商,就研究成果展开专业点评,完成课题研究。

  在8~10课时内,学生收集到了很多关于“台风的成因、危害、预防”以及台风的命名、近年来破坏性大、损失惨重的几次台风有关数据、台风过后重建家园的进度等等信息,在成果方面,学生制作了很多电子绘画、电子墙报、电子表格、演示文稿,基础好的学生还制作了模拟台风的动画。成果展示时我们还在全县范围开设公开课,参加听课的有兄弟学校的信息技术老师,还有本校的领导和地理学科老师,评课时与会者给了很高评价,一致认为:信息技术课上到这种程度,才真正与课程改革的目标一致,才真正是一种名至实归、行之有效的教学尝试。因为篇幅所限,本文无法列出课题研究过程用到的全部表格及其他材料,笔者拟就此教学案例另行撰文。

  结束语

  真正的改革都是双刃剑,改革有风险,还可能失败,但是不改革就没有创新。人类已走过农业社会、工业社会,进入如今信息社会,我们的教育还有很多不尽人意之处,我们的综合国力还不是十分强大,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必须积极探究、大胆实践,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成功的做法要宣传、推广,改革的风险要规避、化解,只有这样新一轮课程改革才能不负众望,起到真正实效。

  有位学者说过:如果通过老师的教学研究,能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生学习效率,那将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善事,且让我们为教育、为民族、为国家多做一些善事吧。

  参考资料:

  1、信息技术基础(必修)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年6月第1版

  2、信息技术基础(必修) 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6年7月第3版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教育部文件 教基[2001]17号

  4、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年

  5、基于整合理念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模式 解月光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年6期

【高中信息技术必修模块教学方法探究与实践论文】相关文章:

高中信息技术必修模块教学方法探究的论文06-29

《机械基础》教学方法探究论文06-23

高中文言文教学实践探究论文07-04

中职信息技术的教学探究论文07-03

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探究论文06-24

浅谈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方法探索的论文06-29

谈谈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的论文07-02

汽车运用及维修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探究论文07-03

广告设计课程实践教学的探究论文06-24

羽毛球教学方法探究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