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研究论文

时间:2020-09-03 16:59:21 金融 我要投稿

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研究论文

  论文摘要:导致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大学生自身就业能力无疑是一个重要致因.调查发现,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若干差异,而高校对此承担着主要责任。本文通过分析高校在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了相关的对策。

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能力 社会需求 培养对策

  一、现实状况概述

  (一)问题的提出

  逐年增加的数以百万计的高校毕业生与经济增速放缓的局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时一些企业也缩减了用人指标,导致金融危机下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不言而喻。据广东官方公布的数据,截至2009年3月10日,全省应届本科毕业生签约率为7.61%,专科毕业生签约率为8.430/,毕业研究生签约率为14.87%,均比上年同期下降了50个百分点左右。对大学生就业而言,影响的关键因素包括:短期供给超量、区域选择偏好、就业能力不足等方面,其中解决就业能力不足问题将是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的根本所在。所以,在当前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研究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具有很强的现实和实践意义。

  (二)研究方法

  1,定义界定。长期以来,中外学者从未停止过对就业能力的研究,美国教育与就业委员会的定义是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进一步讲,就业能力是在劳动力市场内讨充分的写之业机会,实现潜能的自信经过调查,笔者认为在大学生就业能力构成要素上,对大学生顺利就业影响最重要的是以下三个方面:(1)基础实践能力一一包括人际交往能力、沟通协调能力、获取知识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2)知识拓展能力—即知识的开拓与扩展能力,表现为知识的广博度。(3)创新能力—指敢于冲破传统思想和陈腐观念的束缚,在工作中提出新理论、新概念,发现和解决新问题、开拓新局面的能力。

  2.资料收集。本研究采取配额抽样和问卷调查方法,对重庆市八所高校在校大学生和用人单位进行了调查,调查以匿名填写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本次问卷分两个部分,大学生部分的问卷发出1700份,回收1618份;用人单位部分的问卷发出350份,回收319份。问卷数据的收集整理主要采用SPSS统计软件和相关的统计学知识,从技术层次上保证了样本数据的信度。

  (三)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分析

  1.难以达到用人单位对基础实践能力的要求。近年来,用人单位在招聘大学生时,往往要求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而大学生对自身实践能力的评价普遍较低。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用人单位要求大学生具备各种实践能力,其中87.9%的用人单位要求大学生具备沟通协调能力。实践经验是实践能力的基础,实践能力随实践经验的积累而不断提高。大学生对自身的基础实践能力评价不高,自我满意度较低。25%-40%的大学生对各项实践能力都感到很欠缺,欠缺度最高的是组织管理能力,占38.0%,其他依次是:人际交往能力为35.5,表达能力为34.4,沟通协调能力为28.1,动手能力为27.6,获取知识能力为18.3。通过对满意度与欠缺度的对比分析发现,大学生某些实践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欠缺度高于满意度。

  2.专业拓展能力相对欠缺。知识拓展能力是指在未知领域里知识量的积累,对大学生而言,是要突破专业知识的局限,知识量呈发散状向其他未知领域扩展,表现为知识的广博度和知识结构。调查显示,50%的用人单位最看重大学生的知识广博度,其次看重的是专业知识,占43.5%(见下图)。这说明用人单位对知识广博度的要求比专业知识更高,也表明用人单位偏好“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调查显示,64.5%的大学生希望今后工作与所学专业对口,表明一半以上的大学生看重在校期间的专业知识学习,并愿意把主要精力花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而忽视知识面的扩展,这样就导致知识广博度不够,知识结构单一,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

  3.创新能力较为缺乏。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

  不断深人和竞争的不断加剧,用人单位越来越认识到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性。调查发现,65.1%的用人单位要求大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然而有40.7%的大学生感到自己的创新能力很欠缺,只有17.3%的大学生感到满意。调查进一步显示,只有24.7%的大学生选择“经常在学习和工作中有创新的设想和建议”,偶尔有创新设想和建议的占50%。有关资料显示,在我国每年受理的近巧万件专利申请中,大学生申请的仅占0.05%,而在美国,每年受理的近40万件专利申请中,大学生申请专利的占23%左右。二者的巨大反差说明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相当欠缺,加强这方面的培养和提高迫在眉睫。

  二、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我国高等教育23%的毛人学率(2007年)只有高收人国家平均水平(670/)的1/3,但每年却有100多万大学生就不了业。通过分析社会需求可知,我国主要依靠粗加工的产业结构及发展,与许多高校的培养目标不对路,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因而吸纳大学生极为有限,作为承担主要责任的高校而言,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缺乏应有的重视

  高校是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场所。然而,目前高校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认识不够,缺乏应有的重视,表现在以下方面:

  1.没有把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上升到高校办学的战略高度。高校常常更多地强调学科或科研发展规划,将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列人学校发展的长远规划不够明确,如何将就业能力列为教学的主要任务也缺乏清醒的认识,部分高校对就业能力概念的理解还十分模糊,将其误解为应聘能力,就业能力的培养仅仅停留在大学生毕业前的就业指导、心理咨询、公布就业信息等层面。

  2.重书本知识传授轻学生能力培养。长期以来,大学没有迅速适应就业市场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日益苛刻的要求。从传递知识的角度上看,在整个大学教育中,知识教育仍然是非常大的一个比重,理论功底及其相应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构建极为薄弱,这就极大地制约了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3.重办学规模扩大轻教学质量提高。近几年,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高校办学条件的紧张状况显得较为突出,从整体上看,由于师资、教学设施的相对紧缺,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受到制约。另外,学校办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往往将一个学校的科研排名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忽略了所培养的学生的质量问题,教师晋升也主要依靠科研成果这一“硬指标”。在这样的重压之下,教师不得不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科研上,也常常忽视学生就业的“软实力”的提高。

  (二)缺乏完善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机制

  1.没有建立有效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组织体系。组织体系,是针对广泛意义上体系的具体化,指一系列事物构成的一个系统,主要指教学、实践、校企联合等环节的有效组合。在实际中突出的问题表现在:一是教学环节上以灌输为主,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二是各部门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缺乏有效的衔接机制;三是缺乏鼓励学生利用假期提高其专业实践能力的有效措施;四是学校如何建立与用人单位联合培养学生的方式尚在探索中。 2.未根据市场的需求变化设置科学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相对稳定和守旧性,导致其难以适应日新月异的市场需求变化。现在很多高校没有针对社会的变化优化拓展知识面和实习环节的课程设置,导致学生知识面狭窄、与社会所需脱节,尤其是在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3.尚未形成浓厚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文化氛围。良好的文化氛围是创新赖以生存的土壤。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必须有一个利于创新的文化氛围。目前,高校创新文化氛围令人堪忧:一是心态浮躁,急功近利;二是弄虚作假,不讲诚信。另外,我国大学生正面临科学献身精神的没落,学习更加功利化、物质化。英国一项民意测验显示,当问及“你最崇拜的人是谁,多数学生回答是霍金。英国的年轻人崇拜霍金是看到了霍金的伟大精神,而中国大学生寝室里的壁画则是些一夜成名的歌星或“超女”。献身科学精神的没落和创新文化的贫膺,使得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成为一句空话。

  三、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

  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若干差异,造成劳动力市场上对大学生供过于求与供不应求并存的双向矛盾,直接影响大学生顺利就业。特别是在金融危机下,高校要以就业市场的人才需求为导向,树立以学生能力为本位的新人才质量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改变传统的重知识、轻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服务社会所需的各类人才。

  (一)树立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育理念

  1.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的终极目标是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一是适应性发展,使学生具有适应当前以及未来社会、生活、职业等方面发展变化的能力;二是潜能性发展,使学生的潜能得到不断的`、最大限度的发展,从而不断完善自我;三是连续性发展,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应是不间断的、连续性的;四是协调性发展,学生的发展应实现与周围环境以及自身内部发展相协调。

  2.树立以社会需求为中心培养学生的教育理念。实现教育理念由人才供给导向向社会需求导向的转化,使高校人才供给与社会需求之间形成“默契”。具体来说,高校必须在教育理念上实现两个转变:一是教育目标从强调知识传授到重视能力培养的转变。确立重视学生能力培养的教育目标,把学生就业能力作为衡量办学水平与质量的核心指标,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二是进一步将教育重心从教师向学生转变。从教学计划的制订到教师的实际教学环节都应注重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的对接,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二)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机制

  实践能力是大学生就业能力中最基本的能力,是大学生实现顺利就业的前提。高校应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放在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上,并以此作为其突破口。

  1.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组织体系。这一体系包括校内和校外两部分,在校内,高校各部门要改变目前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职能分割的局面,应建立由教务处牵头,实验设备处、学工部、财务、后勤、教学单位等多部门参与和配合的组织机构,齐抓共管。如:教务处抓教学质量的同时注重在教学计划中加大对学生实践环节的课程内容,实验设备处在抓硬件配套与学生实践环节的同时与其他部门协调统一,学工部在抓第二课堂的各项活动中要与教务处及其他各部门积极配合,形成一个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整合力,有效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在校外,与各专业相关的单位与部门接洽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以形成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长效机制。

  2.确立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内容体系。针对目前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实践活动内容单一的情况,一方面增加一些应用性、技术性强的实践环节,旨在增强大学生实践能力特别是动手能力,加大师资、设备、场所等的投入;另一方面组织形式多样、层次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扩充实践内容,增强实效性。发挥实践学期顶岗实习的作用,使大学生零距离适应社会成为可能。例如,为了切实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鸡西大学实行了“新三学期制”(每学年都有三个月的时间供学生到社会上实习实践)让学生带着课题深人到社会进行实践锻炼“新三学期制”极大地提高了学生“零距离”接触社会、适应社会和融入社会的就业竞争能力。

  3.建立大学生实践能力考核机制。高校要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学生利用假期结合所学专业知识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自觉锻炼就业能力,同时应把学生实践能力作为素质考核的指标加以细化,加大实践能力评价在衡量大学生综合素质中的权重。高校可摸索建立学校主导、用人单位支持、大学生参与的实践能力考核机制,按季度、学年进行考核,毕业时进行最终评定,实践能力不合格者不予毕业。

  (三)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设置科学的课程体系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社会需要的知识结构是一个“图钉型”知识结构:顶部代表较宽的知识面,钉部代表某一方面过硬的专业知识,钉尖代表对某些问题有特别的长处和造诣。针对目前大学生知识广博度不够、知识结构不合理的状况,高校应该根据变化的市场需求,坚持厚基础、宽口径的原则,科学设置课程体系,重点考虑制订科学的教学规划和选课体系。在教学规划上,学生入校的前两年可只按学科大类培养而不分专业,后两年(一年)再根据就业市场的状况和个人兴趣选择专业方向,以拓宽学生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在选课体系改变目前专业课过重的局面,适当增加选修课比重,学生可以跨系、跨学科选修课程,高校之间可以尝试学生跨校选课。高校可以借鉴美国高中课程改革经验,完善必修课课标,探索开发选修课纲要,注重学科·综合化渗透,突出基础知识并满足多样化需求,不断优化课程结构,注重综合素质评价,激励拓宽视野,坚持全面发展。

  (四)建设有利于激发创新的大学文化氛围

  高校作为创新的重要园地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当务之急是建设有利于激发创新的大学文化氛围,培育有利于创新的人文精神和学术文化。

  1.培养学生献身科学的精神。创新离不开人的主观努力,也需要严谨求真、勤奋踏实的学术态度和不拔的毅力。中外许多赫赫有名的科学家,其创新成果大多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完成的。面对大学生功利化的学术态度趋向,加强献身精神的培养是高校目前紧迫的任务。要积极引导学生专心致志,刻苦努力,以巨大的热情和甘一于寂寞的精神投身于科学研究,反对急功近利。

  2.进行卓有成效的学术诚信教育。弄虚作假,不讲诚信,是创新的大敌。近几年来,国内许多著名高校传出学术丑闻,这在本质上与创新精神背道而弛,严重贬损了学术的崇高形象,严重阻碍了学术创新。高校一方面要增加诚信教育内容,在师生中深人开展学术道德教育活动,将其纳人教职工政治学习计划和学生“两课”教学计划;另一方面,要建立诚信评价体系,包括守信激励机制和失信惩罚机制。

【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研究论文】相关文章:

生物技术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系论文08-12

金融危机下的节约倡议书12-28

外语学习的焦虑理论与大学生外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的论文01-01

金融危机下,企业如何减薪裁员08-21

试析外语学习者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论文01-03

怎样培养孩子的理财能力10-30

金融危机下,职场“补氧”充电有妙计05-03

心理弹性研究下心理健康教育论文11-28

浅析企业管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论文08-12

媒体融合背景下的人力资源管理论文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