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桥流水人家》评课稿和听课有感

时间:2020-08-17 10:51:23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小桥流水人家》评课稿和听课有感范文

  品题时从《天净沙·秋思》引入,叶老师营造了一种淡淡的江南味道,一种淡淡的思乡的味道,甚为巧妙。披情入文,很快地理清了行文的脉落,找到了分别描写“流水”“小桥”“人家”的段落,为何先写流水,再写小桥和人家的一问,让学生感受到,有了流水,小桥才依水而建,有了流水和小桥,才有了人家。叶老师从“自然风光”“童年趣事”“太平生活”三个板块,让学生融入作者生活的场景。接着又引入作者生平的资料,让学生引用文中语言,说说作者爱的是故乡的什么,让那份思乡的情怀萦绕在课堂中。

  这样诗意的课文,又是略读课文,而且是抒情散文,对教者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王老师评课后,我仍然有很多解不开的疑惑。

  疑惑之一:略读课文,如何让学生得“意”?

  按王老师的说法,略读课文的重要任务之一是粗知大意。但这个“粗知大意”的维度有很多,如主要内容、总体印象、写作顺序等方面。那么,对于此文而言,要从哪一个维度进入,让学生得“意”呢?哪一个方面,才与文章的特点相吻合?再者,这“意”,到底是什么“意”?意思的意?意象的意?意味的意?意韵的意?王老师说的这个意,我现在真有点不得要领啊。况且除了整体的粗知大意,还要牢牢抓住语段粗知大意,这不是难上加难吗?语段完了后,应该还要“走一个来回”,回归整体吧?那又该怎么做呢?

  疑惑之二:既是略读课文,又是抒情散文,如何设计得“形散而神聚”?

  本文的“神”是思乡,在这篇抒情散文中,美妙的文字如珍珠洒落一地,如何以“思乡”为线,把它们串连?如何使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也如散文一样“神凝”?是把小桥、流水、人家分开讲,每次都回归到“思乡”上?这样又如何避免块状、平面的推移,体现层次的'提升呢?既然不像精读课文那样品词品句,又抓住哪一个点来体会“思乡”呢?我真是越来越疑惑了。

  疑惑之三:今后的略读课文怎么教?

  现在我总算清楚了一点,那就是略读课文要上出“略读”味,要上出文体感。但是,到底怎么操作?今天《小桥流水人家》是抒情散文,要抓住“神”,那明天要是换一课,我又该抓什么?王老师说要对文本细读,要对文字有“一种敏感和警觉”,可略读课文又不必深挖词句,那文本细读又到底要读什么呢?

  写到这里,看了看,上文已经有十余个“?”。我仿佛看见自己的头顶上全是飘浮在半空中的问号,像豆大的雨点般一古脑儿向我砸来。本来是想借写评课整理自己的思路的,没想到一整理,却如雾里看花,迷惘越来越多。看来,要把王老师的话解读明白,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感谢叶老师,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这么好的研究机会。古人云“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那我就亲自去山里走走,去云深处走走吧!我决定,接过这个烫手的山芋,再做一回“小白鼠”,把略读课文的教学研究进行到底。咱们《珍珠鸟》见!

【《小桥流水人家》评课稿和听课有感范文】相关文章:

小桥流水人家评课稿11-07

《乡下人家》评课稿【热门】01-15

听课评课小结08-25

听课评课总结01-19

听课评课制度12-25

《看菊花》听课记录及评课稿01-05

看菊花听课记录及评课稿01-06

听课、评课培训反思10-09

动能和势能评课稿11-09

倍数和因数评课稿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