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叠问题的教学后记

时间:2022-07-03 12:42:38 语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重叠问题的教学后记

  重叠问题的教学后记怎么写?许多人并不是很清楚了解,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相关范文,欢迎阅读。

重叠问题的教学后记

  重叠问题的教学后记一

  集合是比较系统、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思想。从学生一开始学习数学,其实就已经在运用集合思想方法了,所以对集合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本节课教材例1借助学生熟悉的题材,渗透了集合的有关思想,使学生理解用直观图(韦恩图)表示“重叠现象”的方法,了解到韦恩图各部分的意义,特别是重叠部分(交集)的意义,从而掌握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方法。

   一、引入闽南文化,制造认知冲突

   木偶是闽南文化的瑰宝,把它作为学习素材一方面有利于弘扬民间文化;另一方面,视频中的表演者与制作者是与班级同龄的学生,这样能给学生的学习开来亲切感和学习的乐趣,学生正是在这样的素材中产生了强烈的认知冲突:参加木偶表演的有7人,参加木偶制作的有6人,两组的总人数为什么不是13人?从而引发学生探究新知的乐趣。

   二、经历问题解决,积累活动经验

   数学学习的过程就是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然而,问题的解决不能单纯地依靠老师说出标准答案,而是需要让学生去探究,哪怕走弯路,学生的体会才会深刻,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才能真正理解,在探究“参加木偶表演的有7人,参加木偶制作的有6人,两组的总人数为什么不是13人?”的问题中,教师让学生创造直观图解决问题,这样的处理一方面让学生亲生经历韦恩图的创作过程,在创作中突破本课的重点难点,渗透了“集合思想”,积累了活动经验;另一方面,学生创作出的不同层次的丰富多彩的作品是不可多得的生成资源,这样的资源更有利于学生探究新知识。

   三、突出教材主旨,培养数学思维

   有序思考,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是人教版教材在数学广角中所要传递的重要数学方法,也是培养学生有序思维的重要载体。在本课的练习部分教师通过让学生“猜一猜木偶角色”的游戏充分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从随意的猜测到有根据的猜测再到有条理地写算式,最后观察电脑演示,这样的经历是从无序到有序,感性到理性,从封闭到开放,从个例到系统的过程。即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的全面性、有序性,也是拓展学生对集合间“不相交、重叠关系、从属关系”的认识,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四、突破学习难点,产生严谨习惯

   细节决定成败,解读集合图各部分的关系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为了能突破难点,课堂上教师从关键的`字词入手,让学生充分理解 “参加……的,只参加……的,既参加……又参加……的”的含义。反思今天的教学过程,我觉得我还是比较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严密性,本节课上有2次重点解读了韦恩图,第一次是韦恩图的形成初期,第二次是形成了规范的韦恩图后。在解读韦恩图的过程中,我很注重学生表述各个部分的意思。红色圈是表示“参加木偶表演兴趣小组”和蓝色圈使表示“参加木偶制作小组”,而去掉了都参加的部分后是“只参加木偶表演小组的人数”,“只参加木偶制作小组的人数”,多了一个字“只”,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意思完全不一样。还有“既参加木偶表演又参加木偶制作”让学生明白这是2个小组都参加的。因此在比较“7+6-2”和“5+4+2”中的“+2”和“-2”时,大部分学生都已理解。在这两个过程中,我都重视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使枯燥的文字转化为图形。从中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读懂了图意,知道了韦恩图丰富的内涵。并正确选择相关信息进行解题,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解题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严谨的学习习惯得以培养。

   总之,本课的教学力图使学生在一种民主、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中通过合作交流以及独立思考后,发现集合里面的重复问题,再在现实生活中解决集合的重复问题。通过解决问题,让学生体会到了“集合”这一基础数学思想在生活中实现运用,以及这一知识对解决我们生活的实际问题的重要性。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把数学知识“带”进生活实际,体验到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生的思想也获得了新的发展。

   不足之处:让学生经历韦恩图的产生过程是学生的原生态的创作过程,虽然很有意义,但耗费的时间却很多,以至于影响了后面的练习的时间,怎样克服时间与探究的矛盾是我应考虑的重要问题。

  重叠问题的教学后记二

  上完这节课后,感觉最近的教学心态很不好,一直在懈怠状态,教学的热情一直在低迷中,已经对于很多的事情都麻木了。而这一次的公开课,给了我一个警钟,知道了自己的缺乏,同时发现了自己平时在课堂中教学方式和教学语言存在的许多不足之处。不谈整节课的教材主要谈谈上课时的处理方式和教学语言方面。

  一、太“麻烦”学生了----有效的设疑

  现阶段随堂课上惯了,很多时候对于课堂中存在的问题老师都是停留于教授学生而学生是被动的接受的状态,时常有的心态是上课时间来不及了干嘛一定是要学生讲,自己讲解算了,太“麻烦”学生了。忘记了怎样的学习是学生自我的学习?纯粹的接受得来的是一些木讷、缺乏思考能力的学生,这是我所希望的吗?所以在这节课上一直卡在的地方就是怎样引出“为什么要调整表格就是调整表格的必要性,也就是韦恩图的优越性在哪里”,从而怎样去突出这张表格的不足之处就是我要去解决的问题。所以主要就是让学生体会到在原来表格中找重复的人的麻烦,从学生的找的`过程中有的学生慢些、有的快些,用“为什么会找的慢?”“你能给找的慢的学生怎样的意见或建议?”这两个问题去让学生感受体验调整表格的初衷,从而引出了韦恩图的雏形表格。

  二、太“忽视”学生了----有效的评价语

  外出听课时,名师的课总是有一种不能用言语表达的魅力,除了教学的设计很大程度上是源于他们的激励、随和的课堂评价语,有效激励性的评价语是良好的课堂氛围的催化剂。在试教了几次后,大的环节没有变动,在评价语方面备课备到了许多的细节,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回答,都有事先预设的评价语方式,如:在课前交流时对于学生的回答评价“你不仅是个多才多艺的孩子,而且语言表达的可真清楚”;在汇报交流学生作品时评价“你的作品可真好有这么多人喜欢,让老师也能一眼看出谁重复了,谢谢你的作品,请坐,大家掌声欢送”;在听别人的发言时评价“你的耳朵可真会听!”一次次的激励使学生上课时更有学习的动力和兴趣。

  三、太“小看”学生了----有效的预设

  课堂中的许多“小意外”是一节课的亮点、笑点,同样也是一节课的盲点、卡点,不要“小看”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中的每一次发言。在课堂中时常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小意外,随时考验着教师的教学功底。而在这节课上真的是出现各种各样的意外,如:当出现要选每个班要选5人参加跳绳,6人参加踢毽子,问一共要选几人?就有个学生出现了说是“30,5×6= 30”顿感无语;在利用韦恩图去计算一共要几人时,就因为多说了一句“谁还有不同的方法”使学生出现各种完全按照答案去凑算式的结果,无语了。课堂中的每一次闪光点或是卡点其实很多时候是看教师是否有各种有效的预设。

  每一次的开课是一次提醒和提高,在不断修正和改进中进步。我想在数学教学的路上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重叠问题的教学后记】相关文章:

雾凇教学后记07-03

《争论的故事》教学后记09-27

《徐悲鸿励志学画》的教学后记10-13

司马光教学后记03-22

三年级上《重叠问题》评课稿07-22

落花生语文教学后记07-04

<离职邮件及祝福精选>后记07-12

考试后记作文08-10

物理教师教学反思的一种重要手段教学后记07-03

考试后记叙文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