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凇教学后记

时间:2022-07-03 14:41:05 语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雾凇教学后记

  上周,学校安排我这个周一,也就是今天上午的第一节课上公开课,课题自己选择。接到通知,我便着手选择起课题来。已前上过《掌声》,上过《地震中的父与子》等课文,这些文章故事性强,而且感情浓厚。这次选课时,我被雾凇的奇异与美丽深深地吸引了,便产生了选择它的冲动。但学生在生活中没有亲眼见过雾凇,虽然通过文本能够得到一定的了解,但仍缺乏感性地认识,更无法理解吉林雾凇的形成的特殊原因,必将给教学带来困难。在犹豫了一天之后,我决定就选《雾凇》了。

雾凇教学后记

  《雾凇》是苏教版国标本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文章。课文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瑰丽而神奇的景象,说明了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

  上课伊时,我让学生根据我的姓名(洪雪琴)猜测我出生的季节——冰天雪地的隆冬(学生兴趣盎然),然后创设情境,带领学生穿越时空隧道,去领略隆冬风光。随即出示一幅雾凇图片,引导学生说说看到图片后想到了哪些词。有的说:“晶莹美丽”,有的说:“冰天雪地”,有的说:“白雪皑皑”,还有的说:“瑞雪兆丰年”。他们说的都跟“雪”有关,这时,我郑重地告诉他们,图中展现的是闻名全国的雾凇奇观,由此导入新课,学习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这一自然段的教学,我选择的是以读代讲的形式,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雾凇的美。

  了解雾凇形成的过程是本课的重点,体悟作者是怎样具体描绘“水汽”到“雾凇”的变化过程是难点。因此第二自然段的教学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所在。由于课始欣赏图片时,学生将“雾凇”当成了雪,所以学完第一自然段时,我由“雾凇到底是什么?它是怎样形成的呢?”这两问题自然地过渡到第二自然段的学习。

  教学这一部分时,我采用的是“问题探究,读中感悟”的策略。先让学生听老师范读课文,同时画出概括雾凇形成过程的句子。根据学生汇报,我概括板书出雾凇的形成条件: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然后让学生通过默读找到吉林雾凇形成的条件之一“过于饱和的水汽”的特殊来历;通过自由读,初步了解雾凇的形成过程。然后找出重点词语感悟雾凇的形成,如:“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一层一层地”,抓住“最初……逐渐……最后……”体会雾凇形成的动态美。通过反复朗读感受雾凇缓慢、轻柔的形成过程。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雾凇的形成过程,将文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加深学生对雾凇形成的理解。

  最后一自然段的教学,我设计的是“赏美景,赞奇观”这一环节。承接第二自然段中雾气经过一夜变化凝结成雾凇,媒体展示出一幅美丽的雾凇图,创设情境:清早,你漫步在这十里江畔,欣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你会情不自禁地赞叹( ),引导学生发自内心地赞叹。然后出示作者的赞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引导朗读。最后在一曲《雾凇恋歌》中结束这节课的学习。

  整节课下来,有收获,也有遗憾。首先,通过学习,学生对雾凇的形成过程认识的不到位,因此,在用自己的话说说雾凇的形成过程时,许多同学不敢说。另外,一个读音不确定的多音字(凝结“nínɡ jié”),我武断地统一了读音:(nínɡ jiē)。因为总觉得唐突,所以下课后赶紧找来字典查实,并在班上及时纠正了读音。其实,课上我可以尊重学生的不同读法,然后引导学生课后查字典证明自己读音的正误。因为这样,不仅让学生得到了一个结论,更让他们学会了一种好方法,养成了一个好习惯。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会在不断地反思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