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赵氏孤儿》之我见论文

时间:2022-07-03 12:39:33 电影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电影《赵氏孤儿》之我见论文

  摘 要:本文从深入赏析电影入手,在分析相关学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主要从人物形象、思想主题和叙事特征等角度,对《赵氏孤儿》影片与原文本的对比分析,分析影片能够受到观众广泛欢迎的根源,并且在一个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视角,去对影片的文化意蕴、叙事特征等进行仔细的审视,希望能够通过电影剧作在改编的成功经验,探讨如何在电影的剧本创作中借鉴与创新,体现电影的当代特色。

电影《赵氏孤儿》之我见论文

  关键词:《赵氏孤儿》;人物分析;电影主题;叙事特征

  2011年初,陈凯歌《赵氏孤儿》公映,引起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与反响,成为公众热议的对象。电影作为大众传媒工具以及一种大众娱乐手段,本身就具有娱乐性和文化性。导演要让当代观众接受,在电影中剥离经典文本所掺杂的民族复仇意识与正义实施的理性庄严,融入现代价值观的思考。从这个角度说,陈凯歌的电影版《赵氏孤儿》成为传统文化向现代的一次突围。可以看出,电影《赵氏孤儿》在对传统戏剧原型的改编及创新方面有很大的成功。如果说原作是为了挖掘潜藏在人内心深处的伤疤、展示出人性被扭曲的一面,那么改编之后的影片便是要治疗这种让人无奈、痛苦的伤疤,发掘人性中的闪光点,并且加以扩大,从而使影片表现出浓厚的人情味,并为大众观众所欢迎。

  一、影片中思想主题的超越

  (二)宽恕对仇恨的消解

  在电影《赵氏孤儿》的创作中,已经突破了传统一味追求战争宏大场面、史诗叙事的特征,并且逐渐的拨开事理的表象,去探索和挖掘更为深刻的内涵。在电影中,明显的体出现人性启蒙的力量,秉承宽恕的原则,刻意的对人世间存在的仇恨进行着消解。如在电影中,最终感情战胜了理智,屠岸贾选择杀回战场救了赵氏孤儿程勃,自己却深受重伤。当一切真相大白之后还是放了程婴和赵氏孤儿;随着时间的流逝,程婴对赵氏孤儿也产生了深厚的感情,虽然内心几经挣扎,但是为了程勃的健康成长,还是决定放弃报仇,这在程勃为救重伤的屠岸贾向程婴要药时,程婴没有拒绝他能够表现出来,他没有把大人之间的恩怨强加在赵氏孤儿的头上,最后也改变了主意,不想再让程勃为了自己儿子去找屠岸贾报仇。

  在《赵氏孤儿》中,屠岸贾说出了电影想要表现的主题:“如果人人都能做到不把自己的敌人当敌人,就天下无敌了。”说明亲情战胜了仇恨,突出了人性本善的一面,这符合中国人重亲情的传统观念。这种观念的宣扬旨在告诉人们爱能够化解心中的仇恨,在宽恕敌人的同时,能够使自己心灵受到解脱,更会创造一个和谐的社会。

  (三)悲剧精神与爱的传达

  在电影《赵氏孤儿》中,悲剧精神被加以渲染和烘托,作为历史悲剧的《赵氏孤儿》,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忠信、舍生取义和忍辱负重的道德观念,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展现。但在当今社会,文化价值的混乱,精神信仰和人性温情的缺失,使得陈凯歌能够将程婴的形象、性格、身份的改编,程婴身上体现出一种道德建构的意味。而且,就连凶狠、奸诈的屠岸贾在最后也彰显着人性中不可多得的温情,从而使这个人物形象的性格趋于丰富,凸显出对赵氏孤儿的父亲般之爱,这种父爱的产生与深化过程,凸显了人性复杂、矛盾的特点,爱在悲剧的环境中出现,并且影响、提升了悲剧的层面和品位,对于“复仇”这一电影主题进行了现代意义上的解读,使得人性在这个悲情的故事里得到了重塑。

  二、影片中独特的叙事特征

  (一)电影中的反张力叙事

  在对经典的小说或者戏剧作品进行改编时,可以将原著的人物性格复杂化、可以对原著的故事情节添加内容,但这一切必须在保证原著人物形象的善恶美丑以及原著所要表达的核心思想的基础上,要尊重原著的著作权。电影《赵氏孤儿》的开始部分改编的还是成功的,将赵家的居功自傲、目中无人以及屠岸贾的狡诈阴险表现的恰到好处,尤其是在赵朔的庆功宴上屠岸贾毒杀灵公嫁祸赵家这部分时,使整部影片的气氛达到了一个小高潮,体现了十足的叙事张力。但是当影片发展到程婴救赵氏孤儿时,则使用发张力叙事方式。

  在元杂剧《赵氏孤儿》中,自杀这个戏剧动作是反复出现的,开始时公主,之后是韩厥、公孙杵臼。在这个故事中,赵氏孤儿是正义的代表,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所有与赵氏孤儿有关的人都选择自杀来确立自我的形象,体现出一种舍生取义的精神。在那个视忠义高于一切的时代,程婴献出了自己的孩子保住了赵氏孤儿,但是那种丧子之痛时刻在折磨着程婴,使他比自杀还要难过,这强化了程婴这一人物形象的悲剧命运,也是整个故事的氛围更加充满悲剧性,也正是因为这样才使元杂剧《赵氏孤儿》成为中国古典戏剧的经典。但是在电影《赵氏孤儿》中,导演陈凯歌将韩厥自杀这一情节改编为被屠岸贾打伤,后与程婴秘密计划向屠岸贾报仇,公孙杵臼自杀的情节也被改为他杀。

  在元杂剧《赵氏孤儿》中,程婴为救赵氏孤儿,与好友公孙杵臼商量之后决定“献出”自己的孩子上演一出苦肉计,程婴将自己的孩子送到了公孙杵臼的家,然后去向屠岸贾高发公孙杵臼窝藏赵氏孤儿,为了让屠岸贾相信,公孙杵臼大骂程婴的出卖,并选择自杀。程婴眼见自己的儿子被摔死、好友为保全自己而牺牲,这样刻骨铭心的痛和仇恨,使程婴立誓报仇,为后来程婴主动投靠屠岸贾的真正目的做了铺垫,是整个故事情节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但是,在电影《赵氏孤儿》中,程婴“大义献子”的行为被表现为一种无奈之举。电影中,公孙杵臼和程婴并不认识,程婴是为了将赵氏孤儿托付给他才去找他的。为了逼迫人们将赵氏孤交出来,屠岸贾以要全程的婴儿为赵氏孤儿陪葬为要挟,程婴的妻子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将赵氏孤儿交了出去。但是屠岸贾并不相信程妻交出的孩子就是赵氏孤儿,反而怀疑程婴的亲生儿子才是赵氏孤儿,后来屠岸贾袭击公孙杵臼的家,在夹墙中找到了程婴的妻子和他认定的“孤儿”,当中杀了程妻、摔死“孤儿”。电影中的几处改动,否定了程婴主动献子的大义,也弱化了韩厥、公孙杵臼等人为了维护正义而牺牲自我的精神,淡化了叙事张力,改变了元杂剧中弘扬“忠义”精神的核心思想,使原剧的结构也遭到破坏,减弱了原剧的艺术张力。

  (二)“复仇”叙事线索的重构

  “复仇”是<赵氏孤儿》最核心的灵魂,电影也同样无法回避,在影片中,导演保留了这一传统叙事框架,但却在悄然之间完成了一个主题和视角的转变。在花费了相当篇幅刻画和铺垫程婴这个角色后.电影《赵氏孤儿》其实已经向观众传递了一个重要的信息:程婴是本片的主人公。相比之前各种版本的“赵氏孤儿”故事,程婴已经从一个串联故事、保存和传递仇恨记忆的功能性角色,变为电影故事中的支撑人物:其复仇台词也成为情节的主要推动力,“复仇”成为程婴的任务而非赵氏孤儿的任务。赵氏孤儿反而成为一个相对面目模糊的角色。他一直生活在程婴和屠岸贾的阴影之下,成为了一个传递仇恨的工具,一柄程婴最后刺向屠岸贾的利剑,几乎没有任何机会表达自己对身份认同的困惑。

  伴随着复仇主体的变化,复仇的意义也顺势而变。在传统的故事情节中,程娶将赵孤抚养长大后,赵孤亲手杀死仇人屠岸贾,终于报仇雪恨。复仇的意义在于传统价值体系中的“锄奸扬忠,子报父仇”。当仇人一去。复仇的终极意义也就实现了。电影由赵孤复仇改为程娶复仇后,那句经典的台词成为其复仇的终极意义:“我要把这个孩子抚养长大,让他们相亲相爱,再把孩子带到他面前,告诉他孩子是谁,我是谁!”然而情节的发展却让其彻底落空。这一电影德的叙事线索是“复仇”,但却并不是电影叙事的终极目标,从这一点来看,电影《赵氏孤儿》在叙事方面实现了对传统戏剧的解构,使整个叙事增添了现代人性内容和意涵。

  结论

  在影片《赵氏孤儿》中,我们可以看到为了商业运作而改编的痕迹,这一方面是为了收视率的使然,一方面也是在原作的基础上加紧了温情与人性温暖的因素,在现代社会,物欲纵横,人情冷暖格外受到重视,因此,如何利用时代大背景展现出小人物的生活状态,并且将视角伸向家庭层面与爱的层面,将一种伦理化与道德感的精神注入电影之中,以此来消解对于怨恨、悲剧的挣扎,显然,从人性形象、思想主题和叙事特征方面,影片的改编是成功的。

  参考文献

  [1]纪君祥.赵氏孤儿[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2]李道新.中国电影批评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夏衍.写电影剧本的几个问题[M].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

  [4]叶志良. 当代中国电影改编的文化阐释[J].当代电影,2007(1).

  [5]康莉霞. 影视作品与原著差异的分析与思考[J].作家,2010(2).

  [6]费团结.电影《赵氏孤儿》复仇可能性论析[J]. 电影文学,2011(10).

  [7]李园园.影片《赵氏孤儿》的叙事重构[J]. 电影评介,2011(11).

  [8]吴保和.《赵氏孤儿》--古典悲剧的当代改写[J].当代电影,2011(01).

【电影《赵氏孤儿》之我见论文】相关文章:

赵氏孤儿历史典故06-29

赵氏孤儿电影观后感07-04

电影赵氏孤儿观后感06-15

电影《赵氏孤儿》观后感11-16

赵氏孤儿电影观后感怎么写07-04

赵氏孤儿电影观后感(通用14篇)06-22

写关于赵氏的研究报告03-28

赵氏孤儿观后感01-02

赵氏孤儿观后感2篇04-22

我要上学电影赵小莲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