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影《黄土地》中谈民族电影与意境的论文

时间:2022-07-03 12:56:31 电影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从电影《黄土地》中谈民族电影与意境的论文

  如果我们稍加注意则不难发现,在影片《黄土地》的赞赏者和非赞赏者之间,他们对许多问题的认识还是一致的,比如艺术形式的创新,作者对民族和大地的责任感,画面造型的独特等等。分歧,从表象上看,主要是在这部影片与接受者的关系上。前者强调作者的创作个性,作者的主体意识;后者强调电影是大众化的艺术,如果创新离开接受者的认同,那么这种创新是没有价值的。甚至有人认为,作者既然那么喜欢农民,他们是不是想过积极的现实意义。”① 显然,在刘熙载和王朝闻看来,每个作家艺术家都应当有自己的创作个性,不必要左顾右盼地去迎合读者或讨好观众。

从电影《黄土地》中谈民族电影与意境的论文

  如果《黄土地》的作者一味地想迎合观众的审美趣味,恐怕就很难创新,也就没有现在的《黄土地》影片了,我们的作者就会“掉进”好莱坞的电影模式中去——我们不是说好莱坞没有优秀的影片,不需要借鉴其有用的技巧,何况艺术(当然包括电影)的创作原理,全世界都有相通之处,但是举世公认,好莱坞的很多片子,不过是电影的麦当劳快餐罢了。正如电影大师塔尔柯夫斯基所说,他们会把很多“文学作品都变成连环画式的东西”。电影《黄土地》问世十年后,我国确实已经有数量可观的电影“掉进”好莱坞模式之中,亦步亦趋地摹仿,且摹仿得并不大像。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来弘扬我国传统美学,特别是“意境”说,就显得特别的重要。

  我国传统美学的“意境”说所强调的,一、从作者和描写对象的关系来说,强调的是作者的主体意识和作用,不论是“有我之境”还是“无我之境”;不论是描写人物还是表现景物,都是如此。二、从读者、观众与描写对象的关系来说,强调的是观者通过描写对象产生某种联想,而且想象的内容愈丰富,愈广阔,愈深刻,其审美价值就越高。与此同时,读者和观众的情感和思想就会受到陶冶,得到升华,即读者和观众的审美趣味会不断提高。这种效应,主要来源于作者的人品,来源作者的道德,即“诗品出于人品”。

  这是就“意境”说的本质而言,不是谈它的创作方法。从“意境”说的角度来审视电影《黄土地》,我们认为它的作者首先是对生养自己的这方土地怀有深深的感情,它不是一般意义上说的爱国主义,也不仅像鲁迅先生那样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而是含着血和?目的倾诉。 我们从他们拍出来的电影镜头,特别是电影画面看到了他们的精神世界。 黄土高原和黄河,在这部影片中是作为电影形象的主体存在的,甚至可以说它们是影片的根基。因此作者如何对待它们就不能不反映出作者的人格和道德的力量。

  首先,那莽莽苍苍的黄土高原是荒凉的、沉重的,特别是许多画面上的天空的比例很小,而人物也常常是很小很小,这就更显得黄土高原的凝固而庄严,有某种不可更改,无法更改,很难更改的威严和力量。它使观众很自然地会联想到我们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和它的僵化了的体系。其次黄土高原的画面又有一种温暖感和亲近感,荒凉但并不冷漠,沉重但不哀怨。诚如王国维先生说的:“诗人对自然人生,须人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人乎“酸曲儿”的韵律也是相辅相成,遥相呼应的。可能电影作者试图强调阳刚之美,特别注重黄土高原的造型处理,而将黄河放在陪衬地位。如果说黄土高原是影片中的第一主题,黄河则是第二主题,它们相互补充,交织并进,共同体现电影作者对中华民族的责任和希望。如陈凯歌在谈导演体会时说的“对于我们这个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民族,我们的感情是深挚而复杂的,难以用语言一丝一缕地表述清楚。它是思前想后而产生的又悲又喜的情绪,是一种纵横古今的历史感和责任感,是对未来的希望和信念”。或者像该片摄影师张艺谋说的“陕北的黄土地虽然贫瘠,却养育了我们中华民族。它既是贫瘠的,又透着母亲般温暖,给人以力量和希望”。也不仅仅是作者们到陕北体验生活“有时每天跋涉几十里,比较广泛地接触到陕北人民,熟悉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一个月下来,总的感觉可用四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深受感动”、“为陕北的民间艺术所折服,而且,也爱上了这里的农民”,等等。

  总之,电影《黄土地》在意境的追求和表达上达到了某种高度,将我们的民族文化特点以独有的视角做了很好的诠释,这种取向必将给文艺影视作品创作带来新的启示。

【从电影《黄土地》中谈民族电影与意境的论文】相关文章:

电影中的爱情名句07-04

电影中的唯美经典句子11-05

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艺术论文(通用8篇)05-30

论英文电影在英语教学中的辅助作用的论文03-26

欧美电影中的浪漫语句07-07

感觉不错的电影中的台词07-03

电影中的商务礼仪06-10

电影中的唯美经典句子3篇11-05

关于电视和电影的创作与发展的论文07-03

世界名著电影中的名言名句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