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纳教学法案例分析

时间:2021-01-06 14:18:51 语文 我要投稿

归纳教学法案例分析

  这里所说的“归纳法”教学,是指“讲一种现象,然后再给出其理论解释”的教学方法。比如讲“闪电”,先是给出“闪电”这一现象,然后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给出解释。与“归纳法”相反的教学方法是“演绎法”,即先学习某些电学理论,然后再用这些理论来解释闪电等诸多有关电现象。在两种教学方法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归纳法”在实施新课标理念方面的优势:因为是先给现象,后给解释。学生在教学中互动性强,兴趣高涨,思维活跃。所以“归纳法”教学可以改变学生单纯地接受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形成一种对知识的主动探求,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的学习方式。从而有效地开展源于课本而又高于课本的自主性学习。

归纳教学法案例分析

  下面笔者就以“浮力阿基米德原理”教学课为例,谈谈对“归纳教学法”的一些尝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问题驱动

  1.教师出示两个等大的小球:一个为白色乒乓球,一个为黑色铁球。

  设问1.1 把两个小球浸没在水中,会看到什么现象?(学生回答)

  实验一 实验演示,验证学生的回答。

  设问1.2 为什么乒乓球会浮上来,铁球会沉下去?

  学生猜想1.1 乒乓球更轻,铁球更重。

  学生猜想1.2 轻的物体都会浮上来,重的物体都会沉下去!

  教师将学生的猜想稍作整理后写在黑板上。

  教师:刚才有的同学说了乒乓球会上浮的原因是乒乓球更轻,铁球更重则下沉;有的同学交流讨论后还总结出了“轻的物体都会浮上来,重的物体都会沉下去”这一“规律”。

  设问1.3 是不是“重的物体一定会沉下去,轻的物体一定会浮上来?”

  2.学生实验

  教师:下面注意你们桌上的小铁块和木块,你们用弹簧秤分别称一下它们的重量后都浸在水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实验二 学生实验后笑着否定了猜想1.1和猜想1.2。

  教师:同学们通过实验否定了上述自己的猜想。物体“浮起来”还是“沉下去”与物体的重量无关。实际上,一个完全不会游泳的人跳到深水里会怎样(学生笑着回答)?但根据你们语文课本上的“死海不死”知识,他跳到“死海”里却是另一番情景了。(后记:学生对语文这一不同学科的知识迁移很有兴趣)。

  出示课件“死海不死”,引导学生观看课本插图。

  教师:为什么人在“死海”中“不死”及“为什么乒乓球会浮上来,铁球会沉下去?”这就是我们本章所要讨论的'话题──“浮力阿基米德原理”。

  二、引导学生定性研究浮力

  指导学生做“称重法测浮力”实验。

  实验三 学生做“称重法测浮力”实验,教师指导。

  设问2.1 刚才同学们实验时有两种不同的测试步骤:先在空气中测铁球重量和先在水中测铁球重量。这两种做法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后果?

  引导学生思考,解决学生实验中存在的错误。

  设问2.2 铁球在空气中和水中时,弹簧秤的示数变化说明了什么?你能试着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猜想2.1 在水中的铁球受到了一个向上的力。

  学生猜想2.2 在水中的铁球变轻了。

  引导学生由g=mg=ρgv证明猜想2.2的不正确性;请出支持猜想2.1的同学来说明理由。

  用受力分析来引导归纳浮力的定义,再由此引导出f浮=g-f′。用平衡力的知识,明确浮力的作用点和方向。教师由f浮=g-f′引出的实验是用弹簧秤两次称重量法求浮力,给出“称重法”求浮力的定义。

【归纳教学法案例分析】相关文章:

纳税分析案例10-19

大班游戏案例分析02-17

小班案例分析范文06-19

学校教材分析案例12-25

体育课案例分析10-08

小学班级管理案例分析09-27

课程《跳长绳》案例分析09-09

托班活动案例分析07-04

电话销售面试技巧案例分析08-05

三十万的理财案例分析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