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课堂实录

时间:2021-01-01 13:30:00 语文 我要投稿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课堂实录

  一、介绍作者,激趣导入(3分钟)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课堂实录

  投影: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老师:同学们,这是我们初三学过的诗句。这里“小谢”是谁?

  学生:谢朓

  老师:谢朓是著名的山水诗人,他的是对中国诗歌发展有重大影响。在唐朝受到热捧,诗仙李白是他的铁杆粉丝。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谢朓的名作《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投影,板书课题)。

  二、反复诵读,整体感知(5分钟)

  1.学生集体诵读

  2.正音。

  还(huán)、涘(sì)、甍(méng)、绮(qǐ)、霰(xiàn)、鬒(zhěn)

  3.再次集体诵读

  4.老师配乐范读。

  老师:同学们,老师和大家读的有何不同?

  学生:老师读的有节奏,有感情。我们读得太快。

  老师:诵读是初步感悟诗歌感情的重要手段,诵读时要注意把握好节奏和感情。

  5.学生再次配乐诵读。

  三、品味写景佳句,欣赏谢诗清新含蓄的艺术美。(20分钟)

  1.破题。

  老师:标题《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给我们提供了什么信息?

  学生:交代了时间,地点和事情。

  老师:诗人登山还望京城,究竟望见了什么?具体有哪些景物呢?

  学生:读出诗句。

  【板书】

  2.品读写景佳句,初步感悟诗歌意境。

  老师:这六句诗中的景色怎么样?

  学生:很美。

  老师:那好,我们不能辜负这些美景。下面我们分成三组,用优美的语言将这美好的景色描写出来。描写时要注意景物的特征和诗的意境。

  【表达交流】

  第一组学生:夕阳艳丽的光芒照射在这高高耸起的屋脊,让屋脊显得十分美丽。

  老师点评:写得很美,注意到了“丽”字的含义,但没有注意到“参差皆可见”的意境的想象。参差是高低错落的意思;皆可见是历历在目的意思。历历在目,可见诗人凝望之久,情态之痴,怀恋不舍之情多浓。

  第二组学生:美丽的霞光撒落下来,像一幅彩色的锦缎;澄澈的大江,犹如一条白绸。

  老师点评:想象力很好,写得也很美。但这里的“散”应作“散布、铺展”理解更合理,这样才能和后面的“绮”的比喻相契合。另外“澄澈的大江”落掉了“静”字的理解,“静”是“宁静”的意思。

  第三组学生:喧闹的鸟儿覆满了春洲,杂色的花朵开满了郊野。

  老师点评:写得有声有色,很不错。但是要注意“芳甸”是“芬芳的郊野”,要想象其中出了写出杂英的花色之美,还要想到花的芳香。

  老师:刚才我们分组一起描绘了诗人望眼中的美景,但还显得比较零碎,下面老师将这些美景写成一段话,大家一起朗读,整体体会其中的美。

  学生朗读:久久伫立在这三山上,凝视着美丽的京城。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京城那飞动多姿的屋脊,高低错落,历历在目。那美丽的晚霞,散布开去,宛如一幅色彩明丽的红绮;那澄澈的大江,静静地流淌,宛若一条银光闪烁的白练。听,那春天的小洲,满是群鸟的喧闹;看,那芬芳的郊野,开满了缤纷的杂英。这是一幅多么明丽壮美(此处留空,以设问过渡)的春晴晚景图啊!

  老师:能不能用一个词来概括意境特征?

  学生的答案莫衷一是。

  老师:那好,我们接下来选择其中最美的两句来赏析其中的美。这六句写景佳句,大家觉得那句最美?

  学生:“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3.赏析名句,深入体会谢诗清丽含蓄的艺术美。

  老师:大家的感受能力确实不赖,要知道这两句可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啊!那好,这两句名句究竟有何美妙之处?我们一起来赏析。可从艺术手法、意境营造、词语锤炼等方面赏析。

  学生:(1)比喻形象生动,晚霞铺散,绚丽如同红绮;江水澄澈,静静流淌,从山上俯视,就宛如一条白练。

  (2)一红一白,色彩明丽;一动一静,相映成趣,营造出宁静明丽的意境。

  (3)用词精炼,刻画生动。

  “散”字写得好。写出了霞光满天,也和前面的“余霞”以及后面的比喻相契合,比喻生动。“静”字也用得精妙,与“澄”字相照应,江水澄澈才觉得宁静;因为登山俯视才觉得江水宁静,所以“静”字也就让人联想到了辽阔的江天,这样意境就开阔了。“静”字还写出了诗人的感觉,写出了宁静的意境。“静”字不仅准确的写出了俯视江水的特征,还写出了江天辽阔的意境和宁静的氛围。十分精妙。

  老师:登三山回望京城,谢朓看到的是故乡明丽壮美的春晴晚景图,这幅画面充满了春天的色彩,春天的音响,春天的气息。如此美丽的故乡山水,勾起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

  学生:悲伤。

  老师:写美景不是表达喜悦之情,而是表达了哀伤之情,这是什么写法?

  学生:以乐景写(衬)哀情。

  四、解读抒情诗句,体味诗人去国怀乡、失意忧惧的感情。

  老师:那些字眼可以看出作者的哀伤?

  学生:怀(怀恋)、怅(惆怅)、泪(伤心)

  老师:这三个词语有何不同?

  学生:感情越来越哀伤。

  老师:为何有这样的变化?怀念什么?

  学生:怀念故乡的欢宴和山水、故乡的风物人情、故乡的美好生活。

  老师:为何惆怅?

  学生:此去经年,归期未定,别后,故乡的风物人情将让人魂牵梦萦,让人愁肠寸断。这是去国怀乡的惆怅。

  老师:诗人为何会“泪下如流霰”? 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 啊!

  学生:只是未到伤心处。

  老师:为什么伤心?

  学生:惆怅。

  老师:仅仅如此吗?

  学生愕然。

  老师:那好,我们来看一下头两句诗。明明谢朓望的是建康,却为什么要写望长安?

  学生:化用王粲和潘岳的诗句。

  老师:诗人为什么要化用了王粲和潘岳的诗句?

  【投影】

  王粲:建安七子之一,生活在东汉末年的.乱世,一生颠沛流离,很不得意,最后在曹魏动荡的政局中被人杀害。

  潘岳:也就是潘安,有美名,有才名,但仕途多艰,很不得意,最后在东晋被赵王伦的亲信害死,并灭了三族。

  谢朓:生活的时代,统治集团内部的纷争非常激烈,世家大族被灭族是常事,诗人在当时的政治漩涡中,常常受到同僚的排挤和打击,后来甚至被诬陷入狱死在狱中,死时才36岁。这首诗写在诗人离开京城,前往宣城任职的时候。

  学生1:怀才不遇。

  学生2:命运坎坷。

  老师:化用王粲和潘安的典故开篇委婉含蓄地点明诗题望京的主题。就是因为谢朓的经历、此刻的心境与他们非常相似。首先他们都是他们都是去国怀乡,思念故土家园,离愁满怀;其次,怀才不遇,人生失意的悲伤。第三,身处乱世,前途未卜,忧谗畏讥,心中难免有忧惧之感。化用这两句诗,正是用典自况,抒发了诗人复杂的心情和无尽的感慨。

  老师:“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这句诗句有何深意?

  学生:写人思念家乡,愁白了头。还有人生苦短的感慨。

  老师:鬒是美而黑的头发,有情就是丰富感情的人。这首诗是说“满怀深情的人最懂得怀念家乡,又有谁不愁白了头发呢”。这里诗人既写所有的人,也指诗人自己。既写自己因忧愁而白头;也写出人生易老的感慨。人人都有白头时,诗人白头也在所难免,这也就写出了诗人的忧愁是必然的,无法排解的,也将是伴随着终生的。要知道佳期难许,老来能否叶落归根,谁能知晓?这去国怀乡的忧愁纠结五内,又何时才能排解呢?想到这些,怎不叫人愁肠寸断,泪下如流霰呢?

  老师归纳:这首诗,诗人的感情是波澜叠起的。在一个春天的傍晚,诗人登临三山,遥望京城,看到京城故乡一派壮美秀丽的景色,心中不由得生起一股去国怀乡的愁思,紧接着诗人想到回乡无期,前途难卜,不由得思绪万千,愁肠寸断,眼泪不由得如纷飞的雪珠一般滚滚而下。然后诗人又将自己的切身感受推及人们的普遍眷恋乡土之情,将自己怀乡无望的痛苦写得更为深沉,将诗歌的感情推向高潮。六句写景,每二句形成一层感情的波澜,一层推进一层,一层比一层更加深切 一层比一层更加激越。这抒情的部分与前面写景的部分,相互交融,构成了这首诗完整的艺术境界。

  五、拓展探究,体悟谢朓山水诗的情怀。

  老师:同样寄情山水,陶渊明与谢朓所寄有何不同?

  学生:陶潜写山水田园,表现了对自然山水向往,表现了其淡泊高洁的情怀;而谢朓写山水却是借山水排解心中忧愁,寄托哀伤忧惧。

  老师:又有何相同之处?都在于寄情山水,都在于情感的真挚。为文贵在真,为人也贵在真。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课堂实录】相关文章:

关于群邑集团笔试的经验07-08

人生课堂实录10-01

《人生》课堂实录10-01

男孩晚开窍特征面相05-23

小学数学游戏课堂实录10-11

《雪》的课堂实录范文10-01

豪登旅游攻略04-13

入京工作档案接收函08-03

九年级《人生》课堂实录10-13

《艾晚的水仙球》读书笔记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