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的复述作用

时间:2022-07-02 16:41:47 语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阅读教学中的复述作用

  导语:复述教学法是用于阅读教学的方法,因此,应该有对“差异”的分析和对复述的“修正”,有些情况下,还可以将讨论复述的“差异”和“修正”复述作为主线,把整个阅读教学串联起来。这样的复述教学,就成了阅读教学的一种形式,有助于提升学生阅读的质量,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下面由小编为您整理出的阅读教学中的复述作用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阅读教学中的复述作用

  一、关于复述教学法

  在儿童文学阅读教学中,复述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最早予以重视、提倡的是郑振铎。在中国,“儿童文学”这一词语,是周作人于1920年在《儿童的文学》一文中第一次提出的,仅仅过了两年,郑振铎就在为中小学教师举办的讲习会上,作了题为“儿童文学的教授法”的讲演。郑振铎在讲演中说:“教师可以指导抄下美丽的结构很好的句子,又要使他们把所读的故事,用自己的文字节述出来,他们必定很愿意做这种事,这于他们文字上的进步,是很有影响的。”斯坦纳则具体地思考复述教学所适用的年龄段,认为:“针对九岁或十岁以前的孩子,大部分语言教学应当把重点放在口语而不是书面语方面。当然,也要训练书写和阅读的技巧,但着重点是主班教师讲故事和由学生们重述故事内容。”

  复述教学是使学生关注、重视阅读文本,保证不偏离优质的语文阅读资源的一种方法。所谓复述,是指对阅读文本的内容的复述(不同于背诵),不包括有意识的创造性、拓展性的“复述”。我之所以不把所谓“创造性复述”“拓展性复述”纳入复述教学法之中,是因为只要让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就有离开对原文的复述之嫌。学生把自己的“创造”与对原文的复述搅和在一起之后,必然形成一个新的作品,而这个作品在统一性、完整性、和谐性以及艺术表现力上,很可能都是存在问题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鼓励这样的复述,会不会出现一种误导——这种“搅和”很好,任何优秀的作品,都可以不作深思熟虑地随意进行改变。因此,我不仅不把“创造性复述”“拓展性复述”纳入复述教学法,而且还认为,在其他阅读教学环节也应该慎用。

  复述本身可以分为详细复述和简要复述两种方式。采用哪种方式,就取决于教师的教学目的。如果是想让学生整体回味阅读文本,或者是想了解学生对阅读文本的熟悉程度,宜采用详细复述的方式,如果是想通过复述抓出阅读文本的核心内容或要点,或者想要了解学生对阅读文本的重点的把握情况,则宜采用简要复述的方式。

  在学生复述阅读文本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尽量使用阅读文本中的语言,也可以允许学生使用自己的语言。一般来说,详细复述适合尽量使用阅读文本中的语言,简要复述则需要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

  复述教学要求学生认真、仔细地阅读给定的文本,体会阅读文本的内涵,把握阅读文本的前后顺序和整体结构,抓住阅读文本的核心和重点。所以,复述教学可以培养学生整理、归纳、排序、结构的能力,抓住重要信息的能力。学生在复述时,调动的是自己对于文本的意义的理解,以此来对信息进行处理(筛选),从学生的复述中,教师可以观察到学生对于作品的理解,了解到学生的解读能力。

  复述虽然可以使用阅读文本的语言,但是复述的过程对于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都是非常有效的。复述教学还有一个作用,就是巩固、加深学生对阅读文本的记忆。

  二、复述教学法的两个重要操作方式

  下面我们讨论复述教学法非常重要的两个操作方式:“差异分析”和对复述的修正。

  1.差异分析

  我们经常会看到,老师在进行详细复述练习时,向学生提出要准确、完整这一要求。如果是背诵,当然可以提出准确、完整的要求,但是,对于复述来说,绝对的准确、完整是做不到的,反而必然会是不够准确、不够完整的。不够准确、不够完整应该是复述的常态,这种状态对于阅读教学是有价值的。

  理解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借鉴一下古德曼的阅读学中的“差异”这个概念。洪月女这样介绍古德曼的“差异分析”这一方法:“差异分析(miscue analysis)是古德曼在60年代就发展出来的一种研究阅读历程的方法。在这种研究过程中,读者朗读一篇完整而且他以前不曾看过的文章或故事,然后再忆述(retell)故事的内容。读者所念的(也就是观察到的反应)与文章上写的(预期的反应)任何不一致之处(非预期的反应)就称为差异。差异不是错误,而是语言线索的误用。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运用语言各层次的线索,以及他自己的知识背景以帮助意义的建构。因此,从读者的阅读差异,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阅读历程。[3]17对于六七岁的孩子在读文章或复述文章时,出现的与原文不一致的地方,古德曼与其他一些阅读研究者有不同的看法:“大部分其他的研究者认为错误反映出能力不足、经验不够、不小心,或以上好几个情况同时发生。相反地,我发现错误是理解文章过程的一部分。”对于这个所谓的“错误”,古德曼主张用“差异”来表述,认为“它似乎是个比‘错误’或‘过失’还要正面得多的字。”[3]5

  我认为对“差异”的分析完全可以作为小学儿童文学阅读教学中的“复述教学法”的一种操作方式。我们举一个具体的阅读教学案例来讨论这个问题。

  薛法根老师在教《三打白骨精》这篇课文时,曾运用了“复述故事”这一方法。我们看看这一教学过程——

  师:现在请大家把书合上。请你说三句话,把这个《三打白骨精》的故事简要地复述出来。可以先和同桌相互练习一下。

  :白骨精看到唐僧经过就摇身一变,变成了一个美貌的村姑,孙悟空火眼金睛,一眼看出她是妖精,当头就打;白骨精不甘心,又变成一个八旬老妇,孙悟空还是给她当头一棒;第三次,白骨精又变成了一个白发老公公,孙悟空毫不留情一棒打死了他。

  :白骨精看到唐僧经过,就摇身变成美貌的村姑,假装给唐僧师徒送斋饭,孙悟空看出她是妖精,就劈脸一棒打去,妖精化作轻烟逃走了,唐僧责备孙悟空;白骨精不甘心,又变成八旬老妇,假装来寻女儿,孙悟空认出她来,便给她当头一棒,妖精丢下假尸逃走了,唐僧非常生气,念紧箍咒责罚孙悟空;第三次妖精又变成白发老公公,假意寻找家人,孙悟空并没有立刻动手,而是暗中找来众神相助,最后才把她一棒打死,白骨精现出了原形。

  师:(对前一位复述的学生)她哪些地方讲得和你不一样?

  :孙悟空打死了白骨精,唐僧有反应了。(众笑)对白骨精的描述也比较生动。

  师:第一位同学很简洁。第二位同学很完整,也比较生动。我们读完一个故事,要学会概括和复述。这是一种语文能力!

  复述教学法特别适合故事、童话、小说、叙事散文等叙事性作品。对于《三打白骨精》这篇叙事性课文,薛法根老师的“复述故事”这一教学设计是非常恰当的。薛法根老师还适当进行了提示——“说三句话”。这“三句话”等于提示了课文的三段式结构。另外,薛老师敏感地注意到了两位学生的复述有所不同,特意让学生进行具体的比较分析,这些都是很有助于引导学生关注阅读文本的重要信息的。

  我认为,薛法根老师其实可以抓住复述中出现的“差异”(不是错误)作进一步的讨论。比如,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在复述中,‘唐僧有反应’这一内容可不可以忽略?为什么?”提出这一问题是为了围绕“唐僧有反应”这一重要信息,再作进一步的阅读拓展,和学生一起细致讨论、分析,把对课文的主题和人物性格的理解引向深入。比如,引向课堂中薛法根老师所分析归纳的,“不管受到多大委屈,孙悟空都要惩恶扬善,这就是孙悟空!对于保护师父去西天取经这个使命,他矢志不移!一般人不具备的性格,孙悟空具备了。”

  其实,薛法根老师在实际阅读教学中,紧随“复述故事”这一环节之后,就专门设立了“分析人物性格”这一板块,引导、组织了学生们对人物性格进行讨论,不过这部分教学与“复述故事”缺乏有机的联系,多多少少有些脱节。如果薛法根老师具有更加明确、自觉地将“复述”作为一种阅读教学方法的意识,“复述故事”与“分析人物性格”这两个教学环节的衔接就会更加行云流水、自然通畅。

  2.对复述的修正

  “复述”是一种教学方法,复述要成为教学方法就要求教师运用复述这种教学形式时更为自觉地设计复述教学的环节,更有意识地追求复述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复述教学如果是作为一种方法,往往就会出现教师对学生的复述进行“修正”这一教学环节。

  我在前面介绍过古德曼用“差异”取代“错误”“过失”的立场,这里再来提倡“修正”复述的教学方式,似乎是产生了矛盾——没有“错误”“过失”,哪来的“修正”?其实,我所说的“修正”针对的是学生在复述中发生了对重要信息的忽略这一问题。对阅读来说,忽略了重要的信息,将会带来阅读质量的下降。

  周益民老师讲程玮的短篇儿童小说《白色的贝壳》,在运用复述教学法时就对学生的复述进行了修正——

  师:我们首先来说说这篇小说的主要内容。有同学可能要说了,我们都五年级了,你出这么简单的题目,太容易搞定了。周老师加大难度,我不是请一个同学说,我请咱们同学接力说。看过接力赛跑吧,就是一个接着一个,今天说故事的主要内容也是一样的,一个人说一句。这样,后一位同学就要注意了,要注意什么?

  生:要知道他前面说的那句在什么地方。

  师:不是在什么地方,是要听清前面一位同学说的什么内容,然后才好接着往下说。有难度,你们怕不怕?

  生:不怕!

  师:那你得有不怕的表现。

  :有几位小朋友在海滩上玩,他们和疗养院的朱伯伯成了朋友。

  师:这个头开得非常好,非常简练。

  :朱伯伯每天都跟他们玩,可是今天却没有来。

  :于是,就叫梁军去打听一下,朱伯伯怎么了。

  师:朱伯伯怎么了?

  :要走了。

  师:把这话重新说一遍,梁军打听到什么情况?

  :梁军打听到朱伯伯明天就要走了。

  :所以这几位小朋友都想去看望朱伯伯,去送送他。

  :可是朱伯伯现在有事,叫他们7点半再来。

  :到了晚上7点半,朱伯伯没有准时和他们见面。

  师:他去干吗了?

  :陪客人在餐厅吃饭。

  :他们等朱伯伯等到了很晚。

  :朱伯伯回来了,但是朱伯伯骗他们说,去参加会议了。

  师:去参加一个非常重要的,非开不可的会议。这就是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可是,贝壳呢,贝壳哪里去了?咱们再接一次,好不好,这回争取出现什么?

  生:贝壳。

  在小说中,作为题目的“白色的贝壳”与主题、故事情节(主线)、人物形象的塑造都有着密切的、重要的关系。忽略了这一重要信息,对于发现《白色的贝壳》这篇小说的主题和人物性格,都会出现一定的困难和障碍。

  周益民老师抓住了“白色的贝壳”这一“关键地方”,并在学生的复述中,通过“修正”将其凸显出来。很明显,第一次学生复述的遗漏,是在周益民老师的掌控之中。我猜测,在周老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可能出现的“贝壳”疏漏是在他的考量之中的。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周益民老师才那么及时地作出了“修正”。从后来讨论时周益民老师说的话(“你看,那么珍贵的贝壳,100块,1000块钱也不卖的贝壳,‘我们’却决定把它送给朱伯伯,‘我们’把朱伯伯当做了最好的朋友。我们回过头来看看,朱伯伯也把我们当成了最好的朋友吗?”)可以看出,他对“白色的贝壳”的强调和重视。

  从薛法根老师和周益民老师提供的经验来看,阅读教学的讨论、分析,可以安排在复述环节之后,而讨论、分析的对象和内容,就可以围绕“差异”和需要“修正”之处来进行。

  复述教学法是用于阅读教学的方法,因此,应该有对“差异”的分析和对复述的“修正”,有些情况下,还可以将讨论复述的“差异”和“修正”复述作为主线,把整个阅读教学串联起来。这样的复述教学,就成了阅读教学的一种形式,有助于提升学生阅读的质量,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

【阅读教学中的复述作用】相关文章:

鲁迅祝福中我的作用03-25

沟通在绩效管理中的作用04-19

手势在演讲中的作用06-02

颜色在生活中的作用08-04

游戏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作用07-03

书法在现代设计中的主要作用07-04

手势在演讲中起到什么作用09-27

仿写在作文教学中的作用10-11

水草在鱼缸中能够起到什么作用03-31

显卡中CUDA是什么及作用介绍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