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年前的回忆》课堂实录素材

时间:2020-12-29 13:33:54 语文 我要投稿

《十六年前的回忆》课堂实录素材

  《语文课程规范》两次提到“对话”:“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是历次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所没有提到的。阅读教学更为典型,阅读不但是因文会意的理解活动,而且是以文会友的对话行为。学生和教师都是文本的读者,都要与文本的作者对话,这是一种全方位、跨时空的交流。

《十六年前的回忆》课堂实录素材

  何为对话?《现代汉语词典》的注释是:①两人或更多人的谈话。②国际上两方或几方之间的接触或谈判。哲学意义上的对话,中国最早是老子阐释的:“天地相合,以降甘露”,即对立两极的相互作用,最后达到一种具有再生能力的和谐状态。文学意义上的对话,集中体现在巴赫金对话小说理论中,他认为:“对话性是具有同等价值的不同意识之间相互作用的特殊形式。”文艺学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姚斯认为:“在作家、作品和读者的三角关系中,后者并不是被动的因素,它自身便是一种发明历史的力量。”综上所述,对话有以下共性:首先,对话展开的前提是对话各方不能完全对立,有共通性。二是对话展开的条件是各方能互补、互促,对话各方具有平等性。三是对话的结果具有创新性。通过开放的对话,“重新建构、生成意义”,打破“二元对抗”的封闭状态。因此,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是指教师、学生、文本在平等地位上发生的一种以学习语言为本体,以文本言语为中介而展开的在认知、情感、精神领域的多向交流,包括师与生、生与生、师与文、生与文之间的互动,最终促使学生发生个性化的感悟,积淀语感,促进言语和精神的同构共生,提高全面语文素养的动态过程。

  “对话”成为语文教学必定的选择,究其原因有三:一是对话教学改变了保守阅读过程单向灌输与被灌输的主客关系。而对话教学是多向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的交流,是生命主体间言语与精神的沟通、感悟和融合。二是对话教学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对话教学改变了儿童作为工具、手段、奴隶的处境,使学习活动成为促进儿童言语和精神生长的一局部。三是对话教学顺应了开放教学的需要。开放教学实行的是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其他学科以和校外生活的沟通。这样,教师作为知识垄断者的权威被消解了。“对话”的实质不是用一种观点来反对另一种观点,也不是将一种观点强加于另一种观点之上,而是一种“共享”,是师生之间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等。由此可见,语文教学不只是一种知识传授的过程,而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平等的'精神交流,通过“对话”获得人生体验和生活智慧的过程。

  对话有两个层面上的意义,一是师生之间的对话。首先,师生之间的对话是平等的。《语文课程规范》摒弃以教师为轴心,学生绝对服从教师的“教师中心论”,也不主张以学生为轴心,教师无原则迁就学生的“学生中心论”,认为师生的地位是平等的,教师要“蹲下身来看小朋友”。其次,师生之间的对话是互动的。这种对话是一种双向交流,双方是互相促进的。师生之间的互动依赖于三个技巧:“倾听”,倾听的目的是为了吸收,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倾听要充溢期待与耐心。“表达”,表达要有中心,有条理,有依据,还要注意表达的表情和语气。“应对”,根据需要和时调整自身的表达的内容和方法,灵活、迅速地处置偶发事件。另外,师生之间的对话是有意义的。这种对话是一种启发,一种提高,是意义建构活动。我们应该做到四个“关键词”——“吸收”:能接纳对方的信息并转化为营养。“宽容”:容纳对方不同的观点和意见。“考虑”师生各种不同的观点进行碰撞,引发进一步考虑。“提升”:改变原有的知识结构,促进新意义的生成。

  二是人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从根本上说,言语理解就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一种“对话”过程,文本是一种语言,它像一个“你”一样自身说话,它不是一个客观对象,而更像对话中的另一个人。在“对话”中,文本不时地向学生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通过这种“对话”,学生的“实际视界”与文本的历史视界不时融合,不时形成新的视界。这样,“对话”就成为学生与文本之间意义联系的纽带。在“对话”中,双方并不只是各自陈说自身的观点和见解,也不是由一方去消灭或征服对方,而是双方都会受到对方的影响,在学生和文本之间对某一个问题达到意义的认同和共识。

  在阅读教学中,要实现学生与言语作品的“对话”,首先,初读整体感知,巧妙选择话题。学生主动运用已有的生活体验和知识储藏设身处地感受文本,进行“对话”,对文本的内容和表达形式整体感知,感知文本的“语表层”。其次,熟读文本精思,自主领悟话题。要以学习文本的言语为本体,选择文本独特的言语形象、言语蕴含、言语情感、言语音韵、言语规律等有价值的话题作为对话的主题。通过对文本中的言语进行熟读精思,潜思体会,切己体察,含英咀华,自主领悟话题的外延和内涵,发生个性化的感悟。再次,研读探究交流,多元解读话题。文本作为言语作品,它是“言”和“意”的统一体。语文教学的本体价值就是促使学生言与意的积极感悟、内化、转换,进而运用个性的言语表达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案例研讨: 《十六年前的回忆》课堂实录(江苏铜山 滕衍平)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十六年前的回忆》(板书课题)。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谁来说说课文给你们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生:李大钊同志临危不惧。

  师:请你把你的话写在黑板上。

  生:李大钊同志特别爱国。

  生:李大钊很了不起,他很伟大!

  生:李大钊关心他的家人。(老师分别让学生把自身的感受写在黑板上)

  点评:黑板的“易主”,使学生一下子进入到了“自身是学习的主人”的角色。

  师:课文是需要细细品味的。这节课我们就一同走进课文,一同走近那段历史,去感悟李大钊同志的风采、形象。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书边考虑,并做批注。

  (学生默读课文,边阅读边在书上圈画批注,写下自身的理解、感受和问题。)

  点评:要留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感悟课文必需让学生自身“亲近”课文,和作者对话,和课文中的人物对话。

  师:我发现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了自身的读书感受,接下来我们一起交流,好吗?

【《十六年前的回忆》课堂实录素材】相关文章:

十六年前的回忆评课稿11-05

过年前的准备作文范文10-28

我在过年前的心情美文07-20

《雪》的课堂实录范文10-01

新年前日记500字01-21

人生课堂实录10-01

《人生》课堂实录10-01

小学数学游戏课堂实录10-11

十六岁生日寄语07-12

理财致富十六条原则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