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橡树课堂实录

时间:2020-12-28 09:44:51 语文 我要投稿

致橡树课堂实录

  致橡树是舒婷创作的爱情诗,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之一。下面是小编想跟大家分享的致橡树课堂实录,欢迎大家浏览。

致橡树课堂实录

  一、导人新课部分

  1.课件封页展示(鼠标点按动画文字:高中语文第四册第四单元;执教:重庆市铜梁中学田贵远;背景音乐伴奏)

  (营造上课的气氛,逐渐引起学生有意注意〕。

  2.上课、呼立、行礼、问好、安座。

  3.老师:同学们喜欢唱歌吗?

  学生齐答:喜欢!

  老师:那么我们先唱一首歌的片段,好吗?

  学主齐答:好!

  (开课求新,依据学生好奇、求新的心态,刺激学生兴趣,从而再次调动学生动机由无意注意转向有意注意,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

  4.(老师用鼠标点按《梅花三弄》片段)师生合唱:“红尘自有痴情者,莫道痴情太痴狂……看人间多少故事,最销魂梅花三弄。“

  (老师再次强化课堂气氛,激活学生的思维。初步引发其审美愉悦。)

  5.老师:歌词中“问世间情为何物,只叫人生死相许”一句中“情”的含义是什么?

  学生:(腼腆的笑,齐答)爱情。

  6.老师:因为爱情,成为人们演绎的一幕幕或悲或喜的故事也成为社会生活中一道道绚丽多彩的风景线。中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既要有基础知识的把握,更要找到课本与社会生活中的结合点,通过学习课本来关注社会现象,今天我们以一种严肃的态度关注社会现象。所以,我们先思考一个问题:(鼠标点按动画字幕)爱情是什么?

  7.老师:其实每个人对爱情的感悟、理解都不一样,成人们都试图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一个满意的答案,今天,我们欣赏当代女诗人舒婷一首《致橡树》,希望欣赏后能得到一些启发。(鼠标点按动画字幕)致像树舒婷

  二、诗歌赏析

  (一)整体把握、宏观欣赏

  [诗歌的整体意象把握是对诗歌的情感体验的基础,故欣赏诗歌不可肢解诗的语言,否则,诗会显得枯燥无味。]

  1.老师:欣赏诗歌要在诗人设置的意境中品味把握意象,而品味又离不开朗读,请同学们首先欣赏配乐配画的诗朗诵。

  (诗歌欣赏必须要反复朗读,通过对音韵、节奏、意象的反复品味,才逐渐悟到诗中情感,为共呜奠下基础。(鼠标点按《致橡树》诗朗读,声音为丁建华原生带转化而成,画面为《梁祝》小提琴协奏曲VCD画面[消声处理])。

  学生:(随着诗朗读而进行第一遍欣赏,专注、投入。)

  2.老师:听别人朗读仅仅是欣赏的开始,我们需要自己去读、自己去品,下面我们分部朗读:

  (女)我如果爱你--……不,这些都还不够!

  (领)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男)像刀、像剑、也像载;

  (领)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女)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合)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课文结束。

  (分部朗读,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初步品味全诗的情感,并且对橡树、木棉的象征意义有初步的把握、领悟〕

  学生:按分配朗读,感情逐渐投入。

  3.老师:从自读提示中可知,本诗可以理解为表现诗人爱情观的,按这一理解分析,诗人一开始就用意象表明了她的爱情观的吗?

  学生:不是。

  老师:诗人开始对某些爱情观持否定态度,然后用意象来表现自己的爱情观,这自然将诗分为两个诗节,分在何处?

  学生:“不,这些都还不够!”

  (整体把握,有助于对诗整体意象的领悟,这是欣赏诗的第一步。〕

  (二)第一诗节赏析

  1.老师:请全体同学朗读第一诗节。

  [鉴赏必须反复朗读、品味。]

  学生:尽量投入感情朗读。

  2.老师:诗歌赏析需讲究方法(鼠标点按动画字幕)。

  鉴赏指导:寻找意象,根据意象体味诗 人传递的情感。

  [方法指导,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老师仅仅是学习中的引导者。]

  3.老师:请找出第一诗节的意象,它们依次是什么?

  学生: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

  4.老师:诗人通过六个意象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学生对此问题自由交流、讨论。先同桌交流,相互启发,刺激思维得以扩散,在相互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观点,最后用口语组合表达出来,以求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在此可以刺激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创新能力,最后老师适当总结。]

  学生甲:我认为凌霄花是指现实生活中那种攀附他人的一种爱情模式,痴情的鸟儿是没有价值的单方依恋的爱情模式。

  学生乙:我认为凌霄花是攀龙附凤,痴情的鸟儿是小鸟依人,泉源、日光、春雨都仅仅是由衷的奉献,这些爱情关系中的双方不是本质上的平等,当然也缺少一种独立性,所以女诗人是持否定态度的。(掌声)

  [陈至立部长提出:“我们实施的素质教育,是一种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北师大发展心理学教授林崇德指出:“所谓创造性教育,意指在创造性型的学校管理和学习环境中,由创造型教师设计创造型教学方法培养创造型学生的过程。”这一教学环节设计,旨在通过讨论、交流、声光色刺激学生思维,培养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老师总结:两位同学将诗与诗人、诗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融汇贯通,真不错。同学们不仅领悟到了诗中的意象内含,而且还弄清了诗人持否定态度的原因,我为你们鼓掌。(鼓掌)

  5.老师:诗歌的意象塑造借助语言,而语言的表达又讲究技巧,试分析第一诗节中语言表达上运用了哪些技巧?

  学生:运用了排比、比喻、象征、对偶

  老师:同学们回答不错。我们先欣赏比喻,六个意象六个比喻,我们只选一个赏析,其余的由同学们课余去品味。

  [希望能够在有效的时间内学会品味诗的语言的魁力,课后举一反三]

  老师:试分析下面两组句子表达效果上有何不同。

  (鼠标点按动画字幕) 动画字幕

  学生:交流、讨论(场面热烈)

  学生甲:我认为第一组的语言更加生动、形象,第二组的语言直露,不含蓄。

  学生乙:我认为第一组是诗的语言,第二组是议论文的语言。

  学生丙:我认为第一组因为用了比喻,所以它可以让我们浮想联翩,有味道,更美,第二组意思一目了然,但说得太直接,读完后反而没有味道了。

  老师:三位同学虽然都是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的,但其主要意思都差不多,看来同学们对语言的感悟的确不错,诗多在意象上下功夫,而意象主动、形象可以借助许多手段,这三句诗人借助比喻,的确,比喻能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比喻使意象更有感染力,比喻使诗歌更有诗的韵味。

  6.老师:这六个意象在句式上有些特点,前两个意象都用3句表达,中间两个意象都用了2句,最后两个意象都用了1句,这样的句式变化,体现诗人怎样的情感变?

  (由于这个问题是诗的技巧鉴赏,对学生而言较,故先品味,后分析,由感性到理性〕学生:带感情地朗读第一诗节。

  老师:(引导)句式由长变短,语气由平缓变得急促,诗人的情感体验越来越强烈。女诗人对几千年来男女不平等现象冷静思考,希望在爱情上能够独立、平等,这种情感被压抑了几千年,现在似火山爆发,喷薄而出,其情感激昂澎湃,如大江之水,一泻千里,不可阻挡,似钱塘之潮,一浪高过一浪,推向高潮,这是发自内心的宣告,也是反思后的呐喊,所以诗人最后喊出:不,这些都还不够!

  学生:循着这种感情,再朗读第一诗节。

  (三)赏析第二诗节

  1.老师:我们已经知道,鉴赏要借助意象来品味情感,联系标题,在第二诗节中诗人用了哪两个意象来表现爱情观的?

  学生:橡树、木棉 (鼠标点按动画图片)

  2.老师:请找出只描写橡树和只描写木棉的诗

  学生:描写橡树的句子是:“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乾;”描写木棉的句子是:“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3.老师:请将这些诗句集体朗读一至两遍。

  (通过反复体味,在感性上反复品味诗中的情感。)

  4.老师:请说说这些诗句分别表现了橡树、木棉怎样的特点。

  学生:橡树的特点是阳刚,木棉的特点是柔韧。(鼠标点按动画图片)

  5.老师:在自读提示中提到,本诗中运用了象征手法,在爱情关系上,橡树、木棉分别象征什么?

  学生:橡树象征富有阳刚之美的男性,木棉象征富有柔韧之美的女性。

  6.老师:男性和女性虽然是两个有差异的群体,但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请找出橡树、木棉相互联系的诗句。

  学生:(一边找一边朗读)“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师生:(一边朗读,一边赏析,得出结论)[师生共同活动,在朗读之中体味情感]“紧握”、相触”体现出“相互交融、依存”;“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表现出“相知相恋、心有灵犀”;正因为这种相互依存、相知相恋,所以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即是说既独立,又依存;正因为这种相知相恋,相互依存,所以“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即是说可以同甘共苦。

  老师总结:橡树、木棉的关系是:独立、平等、相互依存、同甘共苦的关系。(鼠标点按字幕)

  7.老师:橡树和木棉分别象征男性和女性,所以它们之间的关系就是诗人希望追求的爱情关系。而这种平等、独立、相互依存、同甘共苦的关系就是伟大的爱情,这种爱情才会坚贞不渝,所以诗人最后总结出:“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即这种爱情应该是不仅爱对方的外在美,而且爱对方事业、精神、品质等在内的内在美。由此我们对诗人的爱情观就明白了。(鼠标点按)

  三、寻找诗歌和现实生活的契合点,思辩训练

  [语文学习仅仅局限在课本上是不科学的,语文学习是为学生今后工作、生活奠基本,故联系社会尤其重要。本环节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在课本学习中联系社会,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这一环节最具有创新。]

  1.老师:诗人向我们表达的是一种爱情观,而当代人对爱情的诠释还有多种观点,下面请同学们跟着歌碟唱两首歌:《过把瘾》、《牵手》,思考他们反映的爱情观。

  [将课内材料与课外材料(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从而培养他们了解社会,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能力。]

  (鼠标点按《过把瘾》、《牵手》的VCD片段。)

  学生:(随着音乐旋律唱起来。)

  2.老师:有人希望爱得腾云驾雾,爱得天翻地覆,爱得轰轰烈烈,爱得迷迷糊糊;有人歌唱在爱的路上牵手走过春夏秋冬,在相敬如宾中品味人生的酸甜苦辣,爱其所爱,无怨无悔,联系歌碟内容和诗歌内容,谈谈你的感受。

  (鼠标点按动画字幕)

  思考与讨论:将歌碟内容和诗歌内容进行比较,谈谈你的感受。

  [由声、像、色组合刺激学生思维,分析社会现象,激活思维,从而相互交流,相互讨论,再次启发思维。将学生再次分为两组展开讨论,甚王可以是辩论,从而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

  学生甲:我是一名中学生,现在还不知道爱情的内含,但我对诗歌和歌碟有自己的看法。如果《过把痛》是一杯烈酒的话,《牵手》该是一杯清茶,《致橡树》是一杯出自高级调酒师之手的鸡尾酒。我认为,《过把瘾》追求的是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的爱情,《牵手》追求的是平平淡淡才是真的爱情,《致橡树》追求的是唯美的非常理想化的爱情。我认为《过把痛》太前卫,太疯狂,没有安全感,《牵手》比较平淡,但很持久,《致橡树》太理想化,不是常人所能得到的,因此,我欣赏《牵手》反映的爱情观。(掌声)

  学生乙:我曾经从一本杂志上看到,据有关的社会科学家调查得知,人都有一种喜新厌旧的心态,男女双方的新奇感最多只能持续三年零六个月,而之后,如果他们还能够生活在一起,有的是因为子女的关系,有的是因为责任和道义的约束。今天我们既然只谈爱情,我比较欣赏《过把痛》中“轰轰烈烈”的爱情。(一石激起千层浪,其余学生反应不一样,有反对的,有指责的,有沉思的。)

  学生丙:我不太赞成乙同学的观点,因为如果仅仅是为爱而爱,求得轰轰烈烈,为了那三年零六个月的相互吸引而恋爱,那不是每个人都在结婚和离婚的游戏中过一辈子吗?那样社会上的单亲家庭不是会增多吗?而且也太没有责任感了。我认为舒停追求的那种独立、平等、相互依存、同甘共苦的爱情才是伟大的爱情,只要我们每个人的素质都得到了提高,每个人都能平等相处,这种爱情也不是柏拉图式的爱情,还是可以得到的。(掌声)

  学生丁:刚才几位同学的发言给我启发太大了,我以前从来也没有思考爱情这个问题,但刚才几位同学的发言似乎让我也琢磨,爱情是什么。我认为我父亲母亲的爱情让我感动,父亲不大爱说话,很勤劳,母亲小心翼翼,他们在一起似乎很少有交流,但他们总会在天凉了给对方一件衣裳,在天热了给对方一杯凉茶,在默默劳作中平平淡淡地走过了他们的大半辈子,今后也是在这种平淡中一如既往地走下去,我认为,这跟《牵手》中反映的爱情是差不多的,我现在真的很感动,我认为这才是伟大的爱情。(掌声)

  老师:同学们都跃跃欲试,同学们的发言相当精彩,给我的启发很大,虽然有些同学的观点还有待完善,有些观点还不够辩证,但作为我们中学生这种对人生的思考、对社会的关照、对社会现象的研究的方法是值得提倡的,我认为也是学习语文的好方法。

【致橡树课堂实录】相关文章:

人生课堂实录10-01

《人生》课堂实录10-01

小学数学游戏课堂实录10-11

《雪》的课堂实录范文10-01

九年级《人生》课堂实录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