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过程反思与分析

时间:2022-07-03 12:04:04 幼儿教育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幼儿教育过程反思与分析

  幼儿教育过程中的要求与尊重

幼儿教育过程反思与分析

  案例:

  午饭后的时间是孩子们自由的时间,他们会把各自带来的玩具在这个时候拿出来一起玩。但洲洲却是个例外。洲洲很珍惜属于自己的玩具,带来幼儿园里,自己不玩时,都会很小心的放进抽屉里。“我的玩具很贵的,别人玩的时候会玩坏的。”可是别人的玩具也是很诱人,于是洲洲就藏好自己的玩具,很不客气地拿别人的玩具玩。如果别的小朋友要玩自己的玩具而他还没玩够,他是不肯轻易放弃的:“我再玩一会嘛。小朋友不能这样小气的,老师说小朋友要大方。”[小孩子常常会有这种利用规则而不是遵守规则的“投机”行为。]如果遇上个大方的还好,要是遇上个“小气”的难免是一场纷争。可是时间长了以后,洲洲再去争抢的时候都是自己失败者,因为别的小朋友都会站在他对手的那一边,并且都说:“洲洲是个小气的人。”洲洲委屈,来告状:“老师他们都不和我玩。”[小孩子都有点“恶人先告状”的味道,老师则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我一点也奇怪,“是嘛,那为什么呢?”洲洲撅着嘴巴不回答。“我知道了,我给你想个办法吧,下次要玩别人的玩具时,先要跟别人商量,商量好了,别人就会给你玩了,这个办法一定有用的,要记住啊。”[坚持正面教育,从幼儿的问题和需要出发,使规则成为幼儿解决问题满足需要的工具,而不是单纯的讲道理。同时,教师只是提供策略,问题却还是要幼儿自己去解决。]洲洲歪着脑袋,似乎明白,似乎又茫然。后来,又几次的观察,洲洲要玩别人的玩具,不在这么理直气壮了。有时候会忍耐着不去动别人的玩具,而是事先询问;“让我玩一下好吗?”碰到爽快的,就给了,要是不那么爽快的,就要碰钉子,或是讲条件。但至少他不会只知道“索取”而不知道“共享”了。鱼与熊掌不能兼得,当被全班小朋友当成“公敌”时这感觉不好受。这是个漫长又痛苦的过程,也是个成长的过程。

  反思: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看到的是教师是有要求的:希望幼儿能够遵守班级公共生活中的交往规则,当然也希望幼儿会有一定程度的大方和慷慨的表现。我们又将如何将它们转变为幼儿自己的发展与行为呢?

  “欲擒故纵”是一个并不恰当但却非常形象的比喻。也就是说,教师想要提出要求,却采取了等待、观察、尊重的方式;不是要让幼儿来达到教师的目的,而是教师来帮助幼儿达到自己的目的。那么教师的目的如何体现和落实呢?关键在于,在幼儿为了自己的目的而使用的方法和工具上,渗透着教师有目的的设计和影响。

  这儿的尊重是多方位的。它包含了教师对于幼儿的信任——相信幼儿是个具有理性的、能够根据自己利益采取最有利于自己从而也有利用集体的个体;它包含了教师对于幼儿的人格、天性本能的需要、各种天然或许不免幼稚的心灵的尊重;它包含了一种及其可贵的耐心——对于幼儿经验、能力的耐心和对自己情绪的耐心。

  其结果,在教育过程中造成一种平等和谐的师幼关系和师幼互动的过程。在这平等上体现出真正的尊重,也就是民主;而所有这些,都离不开它们的对立面:发展、要求和集中。

  爸爸的领带——写给年轻的爸爸(活动反思)

  家是孩子的避风港,是一个人一生魂牵梦萦的地方。在浓浓的亲情中,人们又往往突出妈妈,而弱化爸爸。我们在主题活动《亲亲一家人》中,一改以往的传统特点,重点进行了关于爸爸的一系列教学活动,使爸爸真正介入到幼儿的生活学习当中。领带是爸爸的主要衣饰特点,是男性特有的衣饰品,装饰领带的活动可以使幼儿熟悉爸爸的衣饰特点,从而更加留意、关心自己的爸爸。

  《爸爸的领带》主要是美工操作活动,需要各种作画工具,如水彩笔、油画棒、剪刀,更重要的是准备好爸爸的半身像,装饰好的领带最后要给自己的爸爸佩戴好,没有半身像,“领带”就失去了实际意义,为此我们在活动前一天,就将此任务作为亲子作业布置下去。今天早上,小二班来了许多“爸爸”,热闹极了:有简笔画的爸爸、有素描的爸爸;有张胡子的爸爸、有戴眼镜的爸爸;有胖的爸爸、有瘦的爸爸……一凡忘记作业了,孟老师只好现场送他了一幅爸爸!

  活动开始了,我在出示了爸爸自画像和空白领带后,告诉大家:“现在的领带白白的,爸爸有点不喜欢”小朋友们争先恐后的说:“我们帮爸爸装饰一下吧!”当我引导大家仔细观察领带的颜色及花纹后,宝宝们已经急不可耐、跃跃欲试了。他们画得多么仔细,剪得多么认真呀!张国立边剪边说:“可不能剪烂了,要不爸爸就不喜欢了!”活动进行到这里,已是午饭时间了,我许诺大家下午请宝宝们把领带亲手送给爸爸!

  中午,小家伙们带着期盼、带着憧憬睡着了。我轻轻起身,把“爸爸”们一位位请到我们的作品栏里,并在宝宝们装饰的领带后面贴了一块双面胶,一切准备就绪!

  下午午点后,我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出发了!看!小家伙们一个个拿着自己装饰的领带一幅神圣的表情。送领带开始了,张可心、姜炳旭等小朋友一眼就认出了自己的爸爸,笑眯眯的帮爸爸带领带;李开宇一激动把领带给爸爸横着戴上了;刘爽一时找不到爸爸,请老师帮忙;陈友杰把领带送给别人的爸爸了……

  看看孩子们虔诚的目光、幸福的表情,他们送出去的又岂止一根画的领带呢?那分明是对爸爸的一份沉甸甸的爱心呀!看到这里,坐在微机前面的您,有何感想呢?生活中,有没有因为工作而忽视孩子的成长?有没有因为应酬而耽误孩子的教育?有没有因为面子而拒绝孩子的要求?有没有因为粗心而忘记对孩子的承诺?甚至没有“因为”的伤害了孩子的情感?年轻的父亲们,用全身心的力量来爱我们的孩子,爱我们的家吧!你会发现,我们的孩子是如此的优秀,我们的家人是如此的亲切,我们的家庭是如此的温馨!

  孩子发出的红色信号“再喜欢我一点”

  小凡,在我班的孩子中应该算是一位大哥哥了,但是他的表现却一点也不像个哥哥。开学已经两周了,他来园的时候依然哭得很凶,嘴里一遍遍地念叨“奶奶来接吗?奶奶来接吗?”集体活动的时候,他总是自得其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一会儿离开座位瞎逛,一会儿故意制造一些声音捣乱……他还时不时地对小朋友用一下“坏心眼”,攻击一下小朋友。比如,故意推倒小朋友搭好的积木;把小朋友的手工作品撕破;别的孩子正在玩得好好的,他硬要拿走他们的玩具。他对老师也同样的不客气。有一次,他来告诉张老师什么事情,可是张老师背对着他没注意,他二话不说对着张老师的腰就是一拳,着实把张老师吓了一大跳。批评他时,他还振振有词:“我对你说话你干吗不听!”还有一次,我看见他又在打小朋友,忙过去制止。问他原因,他就说:“我的玩具不见了呀!”可是被他打的那个孩子并没有拿他的玩具,甚至也没玩过。而一会儿,我们就在一旁的窗台上看到了他的玩具。这样的一个小凡,真是让人头疼!在活动室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一个小朋友在前面跑,一脸的紧张,甚至快哭出来了,另一个小朋友在后面紧追不舍……呵呵,后面的那个孩子就是小凡。从这一幕就能看出小朋友真的不喜欢他,都不愿意和他做朋友。

  分析小凡的行为,第一个要考虑的,就是孩子在家里是否不被爸爸妈妈疼爱,以至于情绪处于不安定状态。因为我们知道,做出这种行为,正是孩子发出的“救救我”、“再喜欢我一点”的红色信号。

  小凡是个不被家人关爱的孩子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在家访时,我们就看出,家人都非常宠爱小凡,尤其是奶奶。因为妈妈在他一岁多的时候去日本工作了,小凡就和爷爷、奶奶、爸爸同住一起,而爸爸有时候要上夜班,所以,爷爷奶奶就担负起照顾他的主要责任了。但不管怎样,母爱是无可替代的,小凡依然是个缺乏母爱的孩子。当妈妈和孩子间的感情联结不够充分时,孩子的情绪不是不安定,就是已经变得僵化了。情绪不安定的孩子,将失去与他人之间的祥和、稳定的关系;情绪僵化的孩子,大都很少有笑容,而且沉默寡言,即使让他参加游戏,也不会表现出多少快乐。我觉得小凡是两者兼而有之。

  我也常常思考,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帮助他呢。平日里,我们都寻求着他人对自己的理解,那么,对于小凡,何不也多一些理解呢。怀着体谅的心情来温和地对待这个孩子,必要时也可以增加一些身体上的接触:拥抱、抚摸……对他的“坏心眼”和攻击性行为少一些斥责、多一份宽容。理解孩子想要交朋友的心情,指导与同伴交往的技巧,让孩子早日品尝到与朋友玩耍的乐趣。孩子就是要在孩子中间,通过嬉戏、玩耍,获得全面发展的。

  我深知,孩子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我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中班案例分析:我不想玩

  实例一:时间真快,一转眼星期一又到了,孩子们兴高采烈的来到幼儿园,迫不及待要学本领呢!瞧!这些早到的小朋友正在选择自己喜欢的玩具玩了起来;而有些小朋友正在看故事书呢,“你看,这只小老虎和他的妈妈在喝水。”“我给你讲一个故事吧:小猫看见一只老鼠,他非常生气,‘喵、喵、喵’大叫起来……”“你看啊,我这个故事多有趣啊!”孩子们开心的说着、笑着、玩着。可是,亭亭却一脸的不开心,一会儿玩玩具,一会儿拿故事书,没几下功夫就都拿回去了,只是坐在小椅子上看着其他孩子,心里也不知到想什么。我走上前去,摸摸她的头,“亭亭,这么好看的故事书,还有这么多的玩具,你怎么就不玩了呢?”孩子也没说什么,只是一脸的紧张,轻轻的说:“我不想玩!”

  实例二:下午该是玩区角的时候了,孩子们显得特别开心,不一会儿功夫就选好自己喜欢的区角里去玩了。在玩的时候,孩子们表现非常好,没有出现“大喊大闹或是抢玩具”的情况,为此,我也表扬了各个区角里玩的小朋友,孩子们得到表扬后都非常高兴,玩的更加起劲了。听,多好听的声音!“我们一起来玩吧。”“我能跟你换一下吗?”“我来说你来猜吧,好吗?”多么优秀的孩子,我被孩子们的情绪所感染了,也“成为”了他们其中的一份子,我笑了,孩子们也笑了。“砰——”只听亭亭说:“你怎么这样?我不玩了!”随手把手上拿着的积木撒满一地,便头也不回走出了区角。

  实例三:今天我们班的浩浩小朋友拿来许多的小型玩具,有:奥特曼、恐龙、摩托车、卡片等等,吸引了很多的孩子,“你这是哪里买的?我上次也看到过的。”“哇,这么多的玩具,能借我看看吗?”“我喜欢这个,哈哈,变变变。”“我们用这些一起来做游戏吧!”很快,孩子们就“打”成一片了,玩的可开心、可刺激啦。只有亭亭呆呆的坐在那,想去凑上去看,又退回来,做着自己的事情。这时,佳佳走过来,对亭亭说:“浩浩今天带来了很多漂亮的玩具,我们也去和他们一起玩吧。”亭亭看了看佳佳一眼说:“你去玩吧,我才不要玩!”说完,两只手托着下巴直楞楞的看着前面。

  分析:亭亭是一个文静、比较少说话的孩子,属于那种“成熟”有自己的想法与“作风”的这样一个女孩子。在小班或是在中班上学期的时候,都没有出现过以上的这种现象,也就是在这段时间表现的尤为突出,做什么事情都比较被动,积极性不高。像实例二中说到,亭亭丢下这样一句话:“你怎么这样?我不玩了!”光看表面这句话的意思好象是在责怪别人,‘说好了这样,你没有做到。’表现的很生气、很愤怒。后来在了解当中,原来是这么一回事:本来这个玩具是亭亭自己先看中的,想要过去拿,却被别的小朋友拿走了,她想要玩但是被小朋友拒绝了,所以才变的那么冲动,把玩具都扔在地上。从中也可以看出,孩子还不会用好听的语言去跟小朋友交流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而且孩子很容易激动发脾气,做事很快就放弃没有很好的坚持性,从而也导致了孩子“我不玩”的说法。再如实例一、三:我们不难看出,亭亭其实是一个不善于交际的小朋友,她不知到该怎样跟同伴交流,也不知到遇到什么事情该如何用语言来更好的表达,让其他小朋友明白,每当这时候她都会表现的非常独立、很要强,给人一种难以接近的感觉,久而久之,孩子们都不会再想到她,和她一起玩了,这样一来,孩子就变的“不爱玩、不想玩”了,好像对什么都失去兴趣了。在其他活动中,我也发现,孩子一直抱着“不想玩、不要玩”的这个态度,到最后就变成“不会玩”了。为了更好的处理这件事情,我也跟孩子的家长取得了联系,把最近孩子在园的这些情况跟他们详细的讲了一下,在交流的过程当中,我也发现了很多:现在的家长,为孩子“包办、代替”的很多,亭亭的家长也不例外。平时孩子的父母工作都非常忙,没时间顾孩子,那么孩子的日常生活就有外婆来照看。虽然亭亭的爸爸妈妈跟孩子见面的次数很少,但是他们总会满足孩子的每一个要求,现在,亭亭的房间里是堆满了自己喜欢吃的、玩的东西了。可见,孩子的心里已经有这样的想法了:爸爸妈妈会给我买的,奶奶会帮我做的。在幼儿园里她就会觉得:反正我家里有的,不玩就不玩了。正是有这么一个侥幸的心理,孩子变的不会做了,不愿玩了,跟同伴相比,孩子在各方面都比较慢,即使有时候孩子会去动手做,但是她比其他孩子想到的更少,动手能力也退步了不少。

  不管怎样,作为老师的我,更应该去关心、呵护孩子,让孩子每天开开心心,快乐的成长,同时我也要自我反思:“我让孩子学到了什么?”“孩子到底有没有进步?”相信在以后的教育引导下,亭亭会变的更加大胆、自信。

  别错怪了孩子

  放寒假前一天,我们为孩子们分发完奖状和礼物,孩子兴高采烈地牵着父母或者奶奶的手走后,郭琳琳的妈妈带着孩子又一次来到活动室。我和张老师正要上前询问,郭琳琳的妈妈就对我们说:“老师,郭琳琳又拿小朋友的东西了。”“怎么会呢?”自从上次“本子事件”后,琳琳就再也没拿过小朋友的东西,这次难道她又……琳琳的妈妈见我们不信,边说着边从琳琳的小包中拿出一张奖状来,“老师,你看,她这不又拿了小朋友的奖状。我问她,她还不承认,怕你们着急,我就带她送回来了。”“奥,琳琳妈,是这样的。”望着一脸委屈的琳琳,我忙解释:“今天下午我们在分奖状时,就发现少了一张,当时还以为是写奖状时漏掉了,现在想想,可能是琳琳和那个小朋友的奖状挨着,而我们分发装奖状时,错把两张当作一张装到了琳琳的书包里。这张奖状的确不是琳琳拿的,您错怪她了。真不好意思,由于我们的疏忽,让您又跑了一趟。请允许我们真诚地向您说一声“谢谢”。然后,我又转向琳琳,“宝贝,对不起,因为老师的失误,让妈妈错怪了你。老师知道你是一个诚实的好孩子。”琳琳笑了……

  绘画课反思:快乐的心态将带你走向成功

  本周我们上了一节绘画课——《七色太阳》,在我示范讲解的时候,按照以往的那样还是提醒孩子们要小心的下笔,不要涂到线的外面、空白的地方要涂满……

  待孩子们拿到纸后,画好轮廓便开始选择起自己喜欢的颜色涂起来。唯独有一个小朋友呆呆地坐在那里,看着眼前的蜡笔,似乎在为选择哪种颜色的蜡笔而感到困扰。我走到她跟前,她终于拿起了一只深色的蜡笔,可又迟迟不动笔了。我有点小小的生气,猜想她一定是上课没有认真地看老师。我略带严肃的问她:怎么不给它涂色呢,一会要来不及的。她看着我说:老师,我不会涂,怕涂到线外面去。画不好妈妈看到了又回骂我的,原来她有这个顾虑。确实,有些家长对自己子女的要求比较严格,涂不均匀就会批评,导致了孩子对涂色有了警戒,失去了该有的信心,不敢轻易去涂色,怕挨骂。

  每节绘画课上我都不忘再三地叮嘱该注意的地方:小心翼翼地涂色、涂满空白的地方、不要涂到线外 ,孩子们牢牢记住了,这没有错,错就错在孩子的个别差异上,有些孩子能够涂色涂的很完满,跟老师涂的有的一拼,但有些孩子发展的比较缓慢,会涂得乱七八糟。针对这个问题,我也有了我的一点想法,每个人都会失败,所以不可避免,怕的就是面对失败不敢接受,这个就成了问题。戴星怡小朋友就是个典型的例子。

  早上,我有意在她们一组的桌上放上了涂色的画纸,继续让她画,一边在旁鼓励:你涂色的时候,心里面想给它涂什么颜色就涂什么颜色,涂坏了没有关系,老师可以再给你一张纸涂色。

  其实,做每件事情,我们都不能保证百分之百的成功,那就意味着我们必须做好失败的准备,失败并不是放弃对成功的向往和追求,而是让我们卸下包袱,坦然面对。孩子们需要的何尝不是着一种快乐、积极的心态呢?成功的大门为孩子们敞开着。

  我们都是"王子"——区域活动观察反思

  今天又是我们玩区域的日子了。上完课后,他们安静地回到自己的位置上,等待着我的分工。区域的分配我们每次都是轮流进行着的。分配完后,他们迅速找到了自己的地盘,活动起来。乐乐和天天被分配到了建构区,建构区因为换了一种新的玩具焕然一新,所以这两个小家伙,有说有笑的,忙地不亦乐乎。乐乐的动手能力很强,会搭各种东西,相对而言,天天就显得逊色多了,只能模仿幼儿拼搭简单的东西。我看着孩子们玩地很认真,就坐在一旁,观察换新玩具后这两个小家伙会带给我什么惊奇的收获。只见乐乐搭拉着脑袋,正在思考今天要搭的。天天则在一边摆弄起玩具来,搭出了一个小玩具。过了几分钟后,乐乐就开始动起来了,只见灵活的小手在玩具中穿梭着,不一会儿一个漂亮的王冠就搭好了,他高兴地欢呼起来:“我搭了一个王冠,漂亮的王冠了,带上王冠后,我就变成王子了,哈哈哈。这时,我继续观察着,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涌上了心头:“乐乐有王冠,可是天天没有,他会不会。。。。。事情正如我想的那样,还是发生了,这时的天天,手托着下巴,明显有点不高兴了,推了推乐乐:“乐乐,你能不能给我带下你的王冠啊,我也想成为王子。” “不行的,我好不容易才搭的,不行的,你说什么都不可以的。“见乐乐不愿意,天天觉得还是放弃算了,就继续自己的工作,好长一段时间没有搭理乐乐。不一会儿乐乐觉察到了异状,发现天天不在理自己了,心想:“也许我刚才的事做错了,他是我的好朋友,王冠可以给他戴下的。”他主动迈出了第一步,拿起手上的王冠,不好意思地推推他说:“天,刚才我做错了,王冠给你戴下吧!不要生气啊!见乐跟自己道歉了,天马上从阴转到晴,表示接受道歉,于是两个人又好了,有说有笑的,天在乐的帮助下,也有了一个王冠,于是他们就成了真正的王子,真为他们高兴啊!

  今天是孩子们玩区域的日子了,我给他们分工好区域后,就静静地坐在一旁,观察换新玩具的一组,因为新的玩具会引起孩子们浓厚的兴趣,会主动去探索,可是在探索拼搭的过程中,由于孩子的个体差异,会造成不同的后果,也许会为了一个玩具争吵,可是现实如此,乐乐能力很强,天的能力相对弱了,乐可以不在别人的帮助下完成一个新的作品,天就显得逊色了,小班孩子的特点是以自我为中心,好模仿,即使不是自己的东西,也会通过表情来宣泄自己的情绪:如不搭理别人,爱哭。天就是最好的例子,虽然能力有限,但是喜欢胜过一切,当乐不同意的时候,他先会去争取机会,

  希望乐给自己玩一下,见自己的伙伴不愿意时,则和伙伴发生冷战。最后细致的乐乐观察到了这一点,认识到了好朋友之间要学会分享,其实一个小小的王冠根本比不上朋友之间的友情,主动迈出了第一步,给天戴自己的王冠,还主动教他搭,最后由于天的虚心请教和乐的耐心帮助,两个人都拥有了王冠,成为了真正的王子。在整个过程中,我只是作为一个观察者让孩子们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分享和友情的珍贵。意大利教育学家蒙台梭利曾说过:“给孩子提供一个自由适宜的环境和空间,任其他们在其中如何发展,你需要做的是观察和引导,孩子活动是一个操作的过程。我真为他们感到欢呼,真正的王冠属于他们。

【幼儿教育过程反思与分析】相关文章:

求分析面试过程07-13

幼儿教育反思10-19

面试过程中对于笔迹的分析07-13

反思分析报告01-03

幼儿教育反思范文08-04

幼儿教育教学反思03-30

幼儿教育的教学反思11-12

幼儿教育反思集合04-29

幼儿教育反思通用04-10

网站优化更新过程中的各种分析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