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心理学

时间:2022-08-26 14:10:35 心理学 我要投稿

什么是心理学

  导语: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兼顾突出的理论性和应用(实践)性。下面为大家带来了什么是心理学,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什么是心理学

  心理学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学习心理学知识,目的就是了解人类的心理活动规律,把心理学知识直接应用于实际工作,提高工作效率。掌握一定的心理学基本理论和心理调适的方法与技术有助于对自己有个比较清晰的了解和认识,能够调节控制自己的行为,同时知己知彼,搞好人际关系,对社会发展、人类进步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心理学是一门从哲学中独立出来的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它的渊源可追溯到两千年前的古希腊时代。心理学的英文拼写是psychology,由希腊文“ψνхо”和“λογια”两个字源组成,前者是灵魂的意思,后者是学问的意思,合起来即“灵魂之学”。

  十六世纪以前,还没有出现心理学这一名词。尽管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他所著的《灵魂论》一书中曾有过对心理的描述,但他把人的心理看作灵魂,并认为植物和动物也有灵魂。直到1590年德国哲学家葛克尔(R,Gockel)首次用心理学这个词来标明他的著作以及德国哲学家沃尔夫(B.Wolff)所著的《理性心理学》(1732年)、《经验心理学》(1734年)问世以后,“心理学”这一名词才得到公认和流行。但当时它并没有形成一门独立的科学,仍旧属于哲学范畴。

  几千年来心理学一直是哲学的一部分,一直包括在哲学的母体之中。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心理学是一门很古老的科学。到了十九世纪中叶,自然科学,特别是生理学的迅速发展,科学成果不断涌现,这为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而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创造了有利的条件。1879年德国哲学家、生理学教授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把自然科学中所使用的方法应用于心理学的研究。著名的《生理心理学原理》一书,就是他采用科学的实验方法研究心理现象的成果的总结。

  从此,心理学摆脱了哲学的附庸地位,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从那时开始,冯特的名字就与心理学的独立和实验心理学的建立直接地联系在一起了。莱比锡大学的心理实验室成了心理学独立的圣地,冯特成了心理学独立的旗手。如果以冯特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作为心理学脱离哲学而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的开始,那么,迄今为止心理学只有一百多年的短暂历史。从这个角度来看,心理学与其他科学相比(如与物理学、生物学等相比),它又是一门很年轻的科学,是一门正在发展中的科学。

  沟通方面的心理学知识:让人很舒服的沟通技巧

  1.赞美行为而非个人

  举例来说,如果对方是厨师,千万不要说:你真是了不起的厨师。他心里知道有更多厨师比他还优秀。但如果你告诉他,你一星期有一半的时间会到他的餐厅吃饭,这就是非常高明的恭维。

  2.客套话也要说得恰到好处

  客气话是表示你的恭敬和感激,所以要适可而止。

  如果对方是经由他人间接听到你的称赞,比你直接告诉本人更多了一份惊喜。相反地,如果是批评对方,千万不要透过第三者告诉当事人,避免加油添醋。

  3.面对别人的称赞,说声谢谢就好

  一般人被称赞时,多半会回答还好!或是以笑容带过。与其这样,不如坦率接受并直接跟对方说谢谢。有时候对方称赞我们的服饰或某样东西,如果你说:这只是便宜货!反而会让对方尴尬。

  4.有欣赏竞争对手的雅量

  当你的对手或讨厌的人被称赞时,不要急着说:可是…,就算你不认同对方,表面上还是要说:是啊,他很努力。显示自己的雅量。

  5.批评也要看关系

  忠言未必逆耳,即便你是好意,对方也未必会领情,甚至误解你的好意。除非你和对方有一定的交情或信任基础,否则不要随意提出批评。

  6.批评也可以很悦耳

  比较容易让人接受的说法是:“关于你的…,我有些想法,或许你可以听听看。”

  7.时间点很重要

  千万不要在星期一早上,几乎多数人都会星期一忧郁的症状。另外也不要在星期五下班前,以免破坏对方周末休假的心情。

  8.同时提出建议

  提出批评之外,还应该提供正面的改进建议,才可以让你的批评更有说服力。

  9.避免不该说出口的回答

  像是:不对吧,应该是……这种话显得你故意在找碴。另外,我们也常说:听说…,感觉就像是你道听涂说得来的消息,有失得体。

  10.注意场合

  不要当着外人的面批评自己的朋友或同事,这些话私底下关起门来说就好。

  沟通方面的心理学知识:心理学冷知识

  1.最鲜明的记忆往往会被歪曲

  “闪光灯记忆”是指人们在遭遇痛苦时,大脑对当时的情景所留下深刻情绪的记忆。但研究表明,带有强烈情感的记忆往往会歪曲部分事实。

  2.生活中30%的时间处于走神状态

  人类至少有30%的时间是处于走神状态的,甚至有些人走神状态情况更严重。但也有研究指出,越容易走神的人越有创造力,也更善于解决问题。

  3.每个人拥有朋友的数量是有限的

  即使你是非常擅长社交,你拥有4000多个好友,但实际上你并没有这么多朋友,至少没那么多亲密好友。心理学家和人类学家表明,人类的亲密好友的上限在50和150之间。

  4.睡眠不足的人,更易发胖

  睡眠不足的人,会容易发胖。研究显示:每天睡5~6小时的人,平均比每天睡7-8小时的人重6-8磅。当正常睡眠时间没被满足时,身体就会产生大量的抗压激素,来减缓新陈代谢的速度,同时第二天的食欲也会增强,长此以往,人更容易发胖。

  5.认识快乐的朋友会增加你的快乐

  英国医学杂志发表的研究显示:快乐情绪的影响,可远达三层外的人际关系。认识快乐的人,会让你变快乐的几率增加15.3%,认识有快乐朋友的人,会增加9.8%。

  6.沟通中男女的词汇量不同

  心理学研究显示:男人一天平均会说2000个词,但是女人一天要说7000个词。

  因此,白天在工作中男人的2000词汇已经说完,而女人还剩5000个词等待老公回家对他讲,争吵就由此发生。

  7.瞳孔显示出做决定时的状态

  瞳孔的放大程度与你做决定时的犹豫程度有着关联,如果你在做决定时,不太确定,那么你的瞳孔也会随之扩大。

  8.红色更容易激起攻击的欲望

  在我们大脑的固有观念里,红色总是代表着主宰和进攻。研究显示:一身鲜红装备的拳击手,在回合赛中获胜的概率要比蓝衣拳手高出5%左右。

  9.人类的短时记忆数量是有限的

  人类的短时记忆遵循“七加减二”原则,一次只能储存5个至9个信息点。

  10.笑容会增进你和他人的关系

  笑容是一种保持和他人愉悦关系,交往中的“社交情感”。有研究显示:一起欢笑过后的人们,往往更能在关系中坦诚。因此,如果你想了解某些人的真实想法,不妨尝试和他们一起哈哈大笑。

  沟通方面的心理学知识:家庭沟通技巧

  以平常心来看待家庭成员,悦纳每一个家庭成员,是家庭有效沟通的前提。与孩子沟通的好坏将决定你解决问题的好坏。下面是称职的父母所需具备的四种关键沟通技巧:倾听、表达、共同解决问题和放手。

  1.倾听

  你的孩子需要表达许多感情和愿望。不能拒绝、羞辱、质问或威胁他们。也不要忽视他们。如果你不倾听,他们的感情就会闷在心里,或者转化为困惑和愤怒。在积极倾听孩子时,父母所需具备的最重要的能力是设身处地,站在孩子的角度体验他的感受,孩子爱憎分明,但对如何有效地表达感受却毫无经验。你需要准确地了解孩子的想法,首先就要学会耐心倾听。

  2.表达

  有五个向孩子有效表达自己的基本原则:一是具体,你的要求和想法应当尽可能具体的加以表达,需要给孩子规定清楚的界线—在此界线之内,尽可以自由地、放心地行动,越过此界线他们就得承担必然的后果;二是即时,有什么烦恼,就立即说出来,孩子做了什么后立即受到赏罚,他们会学会怎样做才是最妥当的,你越是迟迟不表态,对孩子行为的影响也就越小,三是就事论事;四是前后一致;五是开诚布公。

  3.共同解决问题

  做称职父母最困难的是彼此的需要发生冲突。你的正当需要干扰了孩子的正当需要,反之亦然。这类冲突的一般领域是家务、共享空间。解决与孩子冲突的最有效的取向是合作。这种取向避免了过于专制或过于纵容所常见的缺陷。用合作方式解决冲突,你就必须心甘情愿地将权利放在一边。你必须自愿地像一个讲道理的大人对待同样讲道理且有能力做决定的年轻人那样对待自己的孩子。

  你必须诚心诚意地这么做,并使你的孩子确信你是诚心诚意的。一开始他们也许会抵触或怀疑。那么,不妨采用开诚布公的方式:“我正在学习怎样做一个好父母,我希望你与我一起努力。”

  4.放手

  有时亲子间的长期冲突,可以通过承认某些决定和问题完全是孩子自己的事而得到缓解。如何处理发式,如何择友,如何穿戴,如何整理自己的房间,或者如何花零用钱等,也许最好让孩子自己决定。

  上述沟通技术也适用于夫妻。当然夫妻沟通要更强调感情,“讲情不讲理”是夫妻相处的原则,也是夫妻沟通的原则。在此原则的基础上,夫妻之间的沟通可以有多种形式,可以有语言沟通、书面沟通、肢体语言沟通等,甚至吵架也是一种沟通,虽然不是最好的沟通。作为沟通的“合理争吵”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①就事论事,不要扩大,更不提那些伤感情的往事;

  ②不要涉及他人;

  ③对引起争吵的事情只描述,不定性;

  ④限制时间;

  ⑤效果取向而非结论取向。

【什么是心理学】相关文章:

心理学解释什么叫做会说话11-04

经典心理学的03-20

经典心理学03-03

心理学的句子12-01

爱情心理学07-21

心理学感悟09-23

心理学的语录09-15

心理学句子11-21

设计心理学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