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荞麦的功效与作用-生长习性

时间:2020-08-22 14:53:21 职场健康 我要投稿

金荞麦的功效与作用-生长习性

金荞麦也称苦荞麦、天荞麦,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主要生长在海拔较高的云贵高原,目前在我国湖南、湖北、华东等地带有栽培,其性凉,味苦,具有清热解毒、健脾利湿、活血化瘀等作用,谈到金荞麦的功效与作用,其实还包括很多,尤其是在抗癌方面越来越被重视。下面是pincai小编整理的相关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金荞麦的功效:

金荞麦为植物蓼科苦荞麦的根状茎,金荞麦又叫野荞麦、天荞麦、开金锁、野荞麦根,金荞麦有清热解毒、散风化痰、活血散淤、健脾利湿的功效,金荞麦有治疗咽喉肿痛、肺热咳嗽、肺痈痰臭、风湿痹痛、肺脓疡、痢疾的作用。

药名:金荞麦

处方用名:金荞麦、野荞麦、天荞麦、开金锁、野荞麦根。

别名:金荞麦、苦荞麦根、苦荞头、金荞麦、荞麦三七、万年荞、铁石子、金锁银开、铁拳头、铁甲将军草、野南荞、野荞子、透骨消、蓝荞头。

金荞麦的功效与作用

药用部位:天荞麦的根及根茎。

功效分类:清热药,清热解毒药。

性味:味甘、涩、微苦,性凉。

归经:归肺经、肝经、脾经、胃经、大肠经。

功效:清热解毒,散风化痰、活血散淤、健脾利湿。

主治:咽喉肿痛,肺热咳嗽,肺痈痰臭,风湿痹痛、肺脓疡、痢疾、无名肿毒、跌打损伤、筋骨酸痛,头风,胃痛,菌痢,白带 等病症。

用法与用量:药典剂量:15~45g。 临床常用剂量:15~30g。大剂量:30~60g。煎服须隔水炖汁服。

来源:金荞麦为植物蓼科苦荞麦的根状茎。

金荞麦的.作用:

1、金荞麦治鼻咽癌:鲜野荞麦、鲜汗防己、鲜土牛膝各30g。水煎服。另取灯心捣碎口含,用垂盆草捣烂外敷。方中金荞麦清热解毒,活血祛风湿,为君药。(《全展选编肿瘤》)

2、金荞麦治喉癌:野荞麦、七叶一枝花、蛇莓各15克,灯茏草9克,龙葵、蜀羊泉各30克 水煎服,日1剂。能使呼吸困难,咽下疼痛等缓解,颈部肿块及淋巴结核逐渐消失。

3、金荞麦能消肿敛血,用于肿痛出血:关节肿胀 野荞麦60克 水煎3次,饭后服。 子宫流血,野荞麦250克 七片,加水1250毫升,置陶器中密封,隔水蒸煮3小时,得净汁约1000毫升。每服40毫升,日3次。

4、金荞麦治声带癌:野荞麦、石见穿、蛇莓各15克,黄毛耳草、麦冬各12克,龙葵、白英各30克 水煎2次,早、晚分服。能使癌肿消失,失音恢复。

5、金荞麦治脱肛:鲜天荞麦、苦参各300g。水煎,趁热熏患处。方中金荞麦清热解毒,活血,为君药。(《浙江天目山药植志》)

喉头囊性肿瘤:野荞麦60克、紫花要十、夏枯草、牡蛎、九头狮子草、百部各30克,老君须、一支箭、猫爪草各15克 水煎3次分服。能使气急、 哮喘等症状缓解,囊性包块消失。

6、金荞麦治闭经:野荞麦鲜叶90g(干叶30g),捣烂,调鸡蛋4个,用茶油煎熟,加米酒共煮,内服。方中金荞麦,活血,为君药。(《全国中草药汇编》)

7、金荞麦治鼻咽癌:鲜野荞麦、鲜汉防己、鲜土牛膝各30克 水煎服。另取灯心草捣碎口含,同时用垂盆草适量捣敷鼻部。继续用药2个月,能使脓血分泌物减少,癌肿逐渐消减。

8、野荞麦在上海地区中药店称为开金锁,系由形状而得名。此药过去在临床上应用不多,近年来发现本品有清热解毒作用,用治肺脓疡(肺痈),疗效很好,但必须隔水炖汁煎服;如加水煎汁服,则疗效不显。经体会,本品隔水炖出的汁,味很涩,微苦,用治急性支气管炎引起的咳嗽痰多,也有疗效,可使痰液分泌检减少,咳嗽逐渐减轻。

9、金荞麦治咽喉肿痛,常配伍灯笼草、筋骨草等同用;金荞麦用治肺热咳嗽,或肺痈,可单用本品一两,隔水炖汁服,金荞麦也可配合鱼腥草等药同用。金荞麦治疗手足关节不利,风湿筋骨酸痛等症,金荞麦常配合桑枝、络石藤、苍术等药同用;金荞麦用治痛经及产后瘀血阻滞腹痛等症,可单用金荞麦一两,加红糖煎服。

生长习性

金荞麦适应性较强,喜温暖气候,在15-30℃的温度下生长良好,在-15℃左右地区栽培可安全越冬。适宜在肥沃疏松的砂壤土中种植,而黏土及排水差的地种植产量、质量均差。

金荞麦的种子必须吸收其体重40%左右的水分才能萌发,在8-35℃的温度范围内均可萌发,适宜温度为12-25℃,温度低于8℃或高过35℃萌发均受到抑制。金荞麦在北京地区4月播种,保持一定的湿度,温度在12-18℃范围,大约15天即可出苗,20天为其出苗盛期。


【金荞麦的功效与作用-生长习性】相关文章:

玄参的功效与医疗作用08-06

何首乌的功效与医疗作用08-05

鱼腥草的功效与医疗作用08-05

蜂王浆的功效与做法01-23

八角的功效与做法01-23

股票分类与股票的作用详细介绍08-30

苹果的医疗功效09-08

高中生活与哲学意识的作用说课稿09-23

黑米的养生功效10-28

语感在外语学习中的作用与培养的教学反思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