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教学反思

时间:2022-07-03 16:25:20 教师 我要投稿

社戏教学反思

社戏教学反思

社戏教学反思

花了三个课时,战战兢兢地上完了鲁迅先生的《社戏》,总感觉意犹未尽,总感觉还有很多东西没有教给同学们。可是静下心来,仔细揣摩,却又无法知晓到底还有什么东西……

当下,虽然鲁迅在各类教材中的地位急剧下跌,可是我依然对之敬重如故,所以每次上他老先生的文章,我都会认真备课。这次当然也不例外。

从整个单元来看,都是以文化艺术为主题的文章,单元导读明确指出:“学习本单元,要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品味并积累优美的语句。”为此,在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时,我充分考虑到了这样一个总体性的学习方法和目标,“品味、积累优美的语句”成为了我确定的首要教学目标,其次便是“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而教学方法则以教师的讲授、启发为主,进而引导同学们对课文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第一个课时以本文写作背景、梳理文章的字词为主要内容,同时给部分没有看完文章的同学留出一定的时间快速浏览课文。这个课时进展得十分顺利,特别是在讲解字词的时候,同学们的发言都很积累,不仅有提出问题的,更有解答问题的。第二个课时则以梳理文章内容为主,并辅以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梳理文章的内容是难点,因为这篇小说篇幅较长、所写的事情与同学们的生活实际相去甚远。因此,我事先把每一个部分的起止段落都标了出来,然后让同学们据此概括各个部分的主要内容。可即便这样,最终完成任务的还是我自己。特别是在分析全文的思想内容时,同学们更是低头不语。现在想来,还是自己引导的不够,同时也与一些同学课前没有认真预习、对课文内容不够熟悉有关系。第三个课时,则主要品味文章的语句。这个内容以分析文章的“自然美、人情美、人性美”为主线来展开。这一个课时,同学们发言积极,而且好几位同学的发言都让我喜出望外。在讲到人情美的时候,我自己的预设主要是以阿发和六一公公等人物的表现为佐证。可同学们则认为“钓回的虾都归作者吃”以及“双喜在同作者母亲谈判时敢写包票的理由”这两个依据也可以成为人情美的佐证。答案一出,我稍作思忖,便立即露出赞美的微笑,这也可以看作是这节课的最佳生成、闪光点了。在讲到“人性美”的时候,从文中找到理由似乎不是很难,同学们也都做得很好。但一个同学的发问顿时让我惊喜万分:“老师,既然人性美,可为什么还要干偷豆这类坏事呢?”问题一出,我即刻表扬了这位同学,他问的问题不仅有助于深化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而且还为我顺利过渡到下一个教学环节——探讨课文提供了绝好的契机。这篇课文最终是在我给同学们讲自己的童年往事中结束的。

现在细细想来,还有很多值得反思的地方。探讨课文这个环节安排的时间太短,只是把自己事先准备好的问题交给同学们粗略地谈论一番便算完成任务,根本就没有留给同学们发问的时间。而这篇课文原本计划在一位同学由本文所引发的童年往事中结束,可我没有足够的耐心等到这样的学生,也许是时间太紧的缘故吧。

纵观这节课,我觉得自己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这已经是我第二次上这篇课文了,上完之后,依然心神不宁,因为我从课堂上同学们的眼神中读到了他们对于鲁迅的那种陌生感和不屑感。我对鲁迅先生敬重有加,更希望我的学生能够多读鲁迅、读懂鲁迅,从而敬重鲁迅。然而,这一次教学实践再一次告诫我:之所以会产生“鲁迅过时了”的无稽之谈,鲁迅文章的基层教育者绝不能置身事外、袖手旁观。

社戏教学反思

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我一直有这样一种观点,就是语文阅读教学一定要根据文章特点,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这样不仅有利于知识能力的传授,而且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对教材的处理,我也一直坚持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的原则。

《社戏》是鲁迅小说中的美文,又是一篇四千余字的长文。

《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本课旨在简化头绪,长文短教,摆正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摒弃繁琐的分析、提问和板书,优化课堂结构,还给学生阅读时间,借助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主动阅读,使每一个学生有发言的机会,提高课堂学习效益,受到美的熏陶,掌握阅读小说的方法。

所以我在教学设计上立足小说的三要素进行三个板块的构思展开,但也不是按部就班的遵循要素直接讲解剖析,而是以它为“线”为“纲”。

有人说教《社戏》课文最后一段是理解本文的钥匙。在备课的时候,我也在考虑,作者为什么把文中的戏和豆说的那么好?我们知道,这篇文章是作者对童年生活回忆。大抵来说,回忆的总是美好的事物。那么,该如何来引导学生来理解这篇文章呢?从《社戏》文章来看,那晚的戏并不好看,豆呢也仅仅是水煮豆。而作者呢,却说是:“我实在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为什么作者如此难忘呢?

教学中,对内容的理解与剖析重点就放在了这里。我抓住课文的文眼,即文中看似矛盾的地方引发学生去认真读书,充分地和文本进行对话,去思考、讨论、交流。

我尝试在教学中放手让学生质疑,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研究者。如果经常有意识的让学生质疑,我相信,学生质疑的能力会得到充分的提高。会使课堂成为一个充满创造和发现的乐园。

不过,教完后仍然觉得留有遗憾,我设计的问题自我感觉简单,但学生理解寻读时,却似乎有点困难,心中不免失落,我想应该还是我的问题,过高地估计了学生的实际能力,课堂上给予学生阅读思考的时间太少了些,在学生不能顺利的完成我认为的简单问题的解答时,还有一些急躁的言辞,告诫自己,今后要注意,不能拔苗助长,要耐心的调整心态,注意慢慢引导,希望下次再教《社戏》,能有所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