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春节习俗的变迁

时间:2020-11-25 16:09:55 春节 我要投稿

我国春节习俗的变迁

我国春节习俗的变迁

我国春节习俗的变迁

——上世纪七十年代——“改革开放过大年”

点评:改革开放带来了国外的新奇商品,时髦的年货是半导体收音机,还有磁带录音机。那个年代年饭能凑齐12道菜了,孩子为能穿上新衣服去走亲访友讨红包而兴奋不已。

——上世纪八十年代——“看着春晚过大年”

点评:当时流行的“三件套”是缝纫机、洗衣机和彩电,拥有任意一件都足够去显摆。人们住进了单元房,逢年过节开始贴春联。票证开始淡出市场,平时想吃的东西市场上都能买到,于是过年反倒不知道吃什么了。在娱乐活动方面,有了现场直播的春节晚会,似乎因此也形成了节前“抢购”彩电的热闹景象。

——上世纪九十年代——“走出家门过大年”

点评:这一年代的社会变迁巨大,首先,较之传统的“宅”过年,开始有人选择出门旅游;其次,年饭中鸡鸭鱼肉已然成为配角,往往没人动筷子,反而是一些清淡果蔬最先被“清盘”;最后,开始有了“春运”一词,那个年代的绿皮车和赶在节前返乡的打工仔成为春节期间的一道特有风景。

——21世纪前10年——“鼠标一点过大年”

点评: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让网购走入了大众视野。年轻人不再进商场排队买年货,选择轻点鼠标的方式。人们对于食品的要求也更高了,开始注重年夜饭是否讲究健康养生,是否进行了营养搭配。过年的乐趣除了一家人凑在一桌打牌聊天,还有不少大妈选择在户外来上一场集体舞,广场舞已悄然出现。

如何看待变化中的春节习俗

春节将至,“年味是否越来越淡”势必又将成为各界热议的话题之一。年味该从何处寻找,究竟什么样的春节才算中国节、中国年,哪些年俗已经消失,哪些新的时尚能够最终进入民俗的历史......接下来我们来谈一谈:如何看待变化中的春节习俗。

一、经久不变的元素是“回家”

经久不变的元素,也许只剩下一个了。这就是回家。尤其对游子而言,是离家那一刻就开始的行动。年近,情可切;年终,则必归。这才有了“春运”,无比壮观的东方年文化。无论建多少高速,无论这高速是铁路还是公路,在归家的民族性要求面前,其承载力,永远捉襟见肘。无论游子花在归途上的时间,怎样远远大于“在家”的时光,值,绝对值得!回家过年的赤子之心,在空间与时间上,为了团聚的目标,永远不计代价、从来无怨无悔!“三十儿”就是年度亲情登顶的时刻。

二、春晚是升级版的“庙会”

有一种年元素,现在已经变得几乎没“模样儿”了,那就是“庙会”。以家庭为单位逛庙会,是过中国年的传统活动。如今,逛的人少了,逛的'时间变了,互动的内容变了。最大的变化在于,不必从庙会中满足物欲了。从非实体角度思考,现代中国年的庙会,则变得规模更大甚至盛况空前。当下中国,以国为单位,办的“庙会”,并且办得升腾于精神层面了,这就是春晚!春晚,就是现代中国庙堂与民间联手办“ party庙会”。

三、民族凝聚力是变的底线

“礼仪之道”的文化土壤,托举着“君子之道”。后者是塑造个体的存在规范,余秋雨谓之“人格模式”,也就是个体化的“礼仪之道”。我们讨论年文化,也是讲个人素养:一个人有没有文化,更体现于过年的举动上。今日中国,人人都过年,但过年过得有文化者,寥寥无几。人类进化导致年的味道在变:时间上,分割出那么些法定节日;群体上,以年龄为半径,划分出 N种过年群体。但“礼仪之道”规范的年文化,一直未溢出民族凝聚力的渠道,这是传统习俗变与不变的底线。

四、年俗的改变不能强制

年俗是中国几千年文化一点一点积累下来的,从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但怎么过节过年,最终还是要由老百姓自己说了算,由时代的发展和现实需要来决定,决不能强制命令。以前一提到过年,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三十儿晚上震耳欲聋的爆竹声和天空一闪一闪的五颜六色的烟花。但是,现在不少大城市都开始限制燃放烟花爆竹了。虽然过年还是要追求热烈喜庆的气氛,但是放鞭炮这种习俗可以有替代的方式,录制一些音像效果作为生活的陪衬,有声有响有光有花却没有污染,人们可以根据需要调整声音之大小,色彩之明暗,何乐不为?


【我国春节习俗的变迁】相关文章:

寒衣节的历史变迁与习俗10-21

我国寒衣节的习俗有哪些11-02

春节的习俗作文02-14

春节习俗的作文12-12

中国春节习俗08-27

春节拜年习俗的由来02-09

描写春节习俗的作文01-13

春节的习俗有哪些12-15

春节的习俗15篇12-10

关于春节的传说习俗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