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梦回繁华》有感

时间:2024-02-20 12:59:42 观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讲《梦回繁华》有感

  《梦回繁华》是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介绍了《清明上河图》这一国宝级画作,描摹了北宋时期繁华的市井风情,丰富了人们对当时社会风貌的认识,激发了人们对古代生活的想象。

  01

  根据阅读提示,我处理了字词,阅读全文了解了主要内容,抓住关键句理清了说明顺序,找了典型句子体会了这篇文章既平实又典雅的语言风格。这样一节课就过去了,感觉跟照本宣科没什么区别,讲得单薄了点。于是我又根据阅读提示的第三段,阅读了《〈清明上河图〉的故事》、《解读〈清明上河图〉》《谜一样的〈清明上河图〉》等文章,探究到这幅画还有揭示社会问题、劝谏宋徽宗之意,表现了作者张择端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一句话概括,《清明上河图》就是一幅“盛世危图”。

  盛世表现在汴京城郊、汴河及城内街市的繁华景象。在课本中作者也进行了详尽地描绘,并把它分为三个层次具体介绍。首先是汴京城郊的繁华景象: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毛驴驼队,轿乘队伍,踏青归来的权贵,长途跋涉的行旅,树木新发的枝芽等等。其次是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车轿相争,舳舻相接,摇橹向前,大船抢险,呼唤叫喊,握篙盘索,上下呼救,挥臂助阵,桥头围观等等。最后描写汴京市区的街道:街道纵横,房屋林立,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寺观公厕一应俱全;罗锦布匹,沉檀香料,香烛纸马,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应有尽有;士农工商,男女老少,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各行各业,无有不备等等。全卷描绘了800多个人物,80余头牲畜,30多栋房屋,20多艘船舶,20多辆车轿,场景之大,视域之广,详尽地描绘了汴京的繁华景象,同时这些四字词语的使用,使文章的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读来满口生香。

  02

  盛世背后的问题表现在何处呢?

  在桥上,上演了一场闹剧,坐轿的文官和骑马的武官互不相让,轿夫与马夫各仗其势,争吵不休,都试图让对方先让,在气势上压过对方,所以不管不顾由此造成的交通拥堵;城门上,无人把守,那些禁军却安卧在铺门口或忙碌于运送军酒,整个汴京城成了一个不设防的国都;城门外,望火楼更是无人守望……张择端以现实主义的精神和悲天悯人的意识揭示出当时隐藏着的一些社会矛盾,折射出对宋都文武相争、城防缺失、军心涣散、消防殆尽等弊端的担忧。而这个时期的北方少数民族劲敌正在厉兵秣马,伺机攻克这座不设防的繁华都城,北宋的命运,已在旦夕之间。所以这幅画之所以叫《清明上河图》,是作者所描绘的季节是清明节,而不是所谓的歌功颂德的“政治清明”,从表面上看,这幅画表现了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但是,他没有粉饰太平,而是在描绘盛世的背后,流露出对国家的阵阵隐忧。可惜的是,当时的皇帝宋徽宗得到此画后,并没有认识到其中的警示含义,未能理解张择端的良苦用心,转手就将此画赠给了他的远房娘舅,后来的靖康之变看来是注定不可逃脱的厄运。

  了解了这些,才能理解了课本上“那正是北宋统治者在覆灭之前大造盛世假象,以此掩盖内忧外患的时期。建炎之后,南渡的北宋遗民怀念故土,这幅画,正是他们梦回繁华的写照”的含义。

  另外我觉得很有必要给孩子们介绍一下中国十大名画,它们是《洛神赋图》、《千里江山图》、《清明上河图》、《富春山居图》、《汉宫春晓图》、《百骏图》、《步辇图》、《唐宫仕女图》、《五牛图》、《韩熙载夜宴图》,同时也展示一下十幅画,饱饱眼福。可能有人会觉得这些有什么用呢?哎,能有什么用呢?无非让他们了解一点他们不知道的内容,开阔一下眼界,提高一下审美!这两天正在听白岩松老师的《对白》,白岩松老师说:“眼高手低”并不是一个贬义词,我们刚开始都是眼高手低,眼高了,我们才能知道什么是美,经过后面的训练,才能“眼高手高”。很有道理。

  03

  这些可能与考试并无直接关系,不是有这样一句话吗?——无用之用,方为大用。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真的应该把薄文读厚,把浅文读深,把窄文读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