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股定理课后反思

时间:2024-02-18 11:34:52 语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勾股定理课后反思

  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反思过往之事,活在当下之时。那么问题来了,反思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勾股定理课后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勾股定理课后反思

勾股定理课后反思1

  这次展示课,我上的是八年级数学课《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我是根据“五步三查”课堂模式来设计“导学案”和组织教学的。这次课相对于过去基础上的课堂是完全不同的课,其进步之处之一舒范了课堂的结构,明确了课堂模式“五步三查”,操作上更能心中有数。进步之二是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方式与手段更多些,“老师需要什么?就评价什么”,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将评价纳入整个课堂,如何通过开展小组的评比与竞赛调动学生积极性及学习氛围积累了经验。进步之三是“导学案”的编写上更适和学生,更有利于对课堂的指导。进步之四是课堂效率和课堂效果更好。进步之五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真正的体现。进步之六是课堂不仅成了学习知识的地方,更是增进情感、培养能力的地方。

  这次展示课也有待改进的地方,其一是“五步三查”模式操作细节不清楚,对整个操作流程理解不到位,导致整个课堂有些乱,因不能多讲,又不放心学生学。其二是学生的能力培养还应下大功夫,过去是以老师讲为主,学生只是听记,现在要他们自学、讨论,同学们还不习惯,导致课堂有些沉闷。其三是时间紧,教学任务完不成,课堂的知识掌握度、能力目标达成度较低。其四是“五步三查”各细节的科学性、有效性落实,有许多细节的落实与协调有待深化,如如何评价?如何有效利用评价得分?如何有效学?其五是“导学案”如何更科学编制?体现分层同时又能更有利于指导学生的学,也有利于指导教师的教。其六更主要的是老师的观念,树立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将学生发展落实到教育教学各环节这才是根本。勇于变革和创新,积极研究和实践才能保障我们的课堂更顺利推进。虽然存在这样多,或更多的问题,但对其前景我们每一个人都充满了信心,我们相信只有这样做才能真正达到教育的目标。

勾股定理课后反思2

  最近刚讲完勾股定理,这是我教学以来第二次上这节课,与前年的教学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正好趁此机会在此总结反思一下。

  首先是我对这节课的认识发生了根本的改观,不单单只是让学生知道掌握勾股定理会做题就行,因为勾股定理的探索和证明蕴含丰富的数学思想和研究方法,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载体。

  其次是我对教材的处理有了新的变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先总结如下:

  1、我引导学生观察教材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标,提出问题,数学家大会为什么用它做会徽呢?它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这样的引入可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对勾股定理的兴趣,从而较自然的引入课题。

  2、要求学生用自制教具(四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试着去拼出会标,利用前面所学习的“面积与代数恒等式”看能的出什么?这样的设计与前面的学习紧密相连,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缺点是有些同学对于前面的学习有困难,所以需要同组同学的帮助。

  3、在学生得出恒等式后,继续要求学生能不能再重新拼接一个不一样的正方形,又会有什么发现呢?小组展示层层递进,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相互欣赏、争辩、互助中得到提高;其中存在的问题是学生准备的学具中有的是4个完全一样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所以他们无法得出勾股定理,这就需要老师的引导与解析。这样的实际操作,使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数形结合的理解,加强了合作意识,培养了良好的数学的逻辑思维能力。

  4、在学生通过拼图验证了勾股定理之后,紧接着就安排实际应用来巩固,加强对定力的.理解,从而突破重点。

  5、最后的环节是总结提升,让学生自己通过对学习过程的小结,领会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梳理所学内容,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培养归纳概括能力。

  最后整节课都是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和谐气氛中进行的,在教师的鼓励、引导下学生进行了自主学习。学生上讲台表达自己的思路、解法,体验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了细心观察、认真思考的态度。但本节课拼图验证的方法以前学生没接触过,稍嫌吃力。另在举勾股定理在生活中的例子时,学生思路不够开阔。以后要多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及应用拓展能力,使学生思路更开阔。

勾股定理课后反思3

  勾股定理是数学中最重要的定理之一,它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中三条之间的数量关系,由勾股定理的证明能够把直角三角形中“形”的特征转化为“数”的关系,因此它可以解决直角三角形中的许多计算问题。勾股定理不仅体现出完美的“形数统一”思想,更因为其超过四百多种的证明方法,使其成为数学上最引人注目的定理之一。

  对学生来说,用面积的“割补”证明一个定理应该是比较陌生的,尤其觉得不像证明,因此,勾股定理的证明是一个难点。但是,初二学生经过一年的几何学习,已具有初步的观察和逻辑推理能力,他们更希望独立思考和发表自己的见解。因此,我创设一种便于学生观察、思考、交流的教学情境,从生活实例和赵爽弦图引入,共用了五张幻灯片三个生活实例,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培育他们学习的热情。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做到了一下几点:

  一、从大量的生活实例和赵爽弦图、历史故事引入

  通过欣赏20xx年在我国北京召开的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徽图案,引出“赵爽弦图”,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辉煌的数学成就,引入课题。接下来,让学生思考三个生活实例:启发他们要想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知道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有通过讲故事引起他们探究的热情,故事内容是:相传25xx年前,毕达格拉斯在朋友家做客时,发现朋友家用砖铺成的地面中反映了直角三角形三边的某种数量关系。通过故事使学生明白:科学家的伟大成就多数都是在看似平淡无奇的现象中发现和研究出来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们应该学会观察、思考,将学习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这样,一方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另一方面,也对学生进行了学习方法指导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二、在课堂教学中,始终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

  首先,创设情境,由实例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通过动手操作、大胆猜想、勇于验证等一系列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活动得出定理,并运用定理进一步巩固提高。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对于拼图验证,学生还没有接触过,所以在教学中教师给予学生适当指导与鼓励。充分体现了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三、教会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多种能力

  课前查资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归类总结能力;课上的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观察能力、猜想归纳总结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

  在信息社会,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必将带来教育者的深刻变化。我充分地利用多媒体教学,为学生创设了生动、直观的现实情景,具有强列的吸引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心理学专家研究表明:运动的图形比静止的图形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在传统教学中,用笔、尺和圆规在纸上或黑板上画出的图形都是静止图形,同时图形一旦画出就被固定下来,也就是失去了一般性,所以其中的数学规律也被掩盖了,呈现给学生的数学知识也只能停留在感性认识上。本节课我通过Flash动画演示结果和拼图程以及呈现教学内容。真正体现数学规律的应用价值。把呈现给学生的数学知识从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实现一种质的飞跃。

  五、注重了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

  数学来源于实践,而又应用于实践。因此从实例引入,最后通过定理

  解决引例中的问题,并在定理的应用中,让学生举生活中的例子,充分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整节课都是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和谐气氛中进行的,在教师的鼓励、引导下学生进行了自主学习。学生上讲台表达自己的思路、解法,体验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了细心观察、认真思考的态度。但本节课拼图验证的方法以前学生没接触过,稍嫌吃力。另在举勾股定理在生活中的例子时,学生思路不够开阔。以后要多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及应用拓展能力,使学生思路更开阔。

勾股定理课后反思4

  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与教材地位,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创设情境,提出猜想让学生判断两位同学的画法是否都能得到斜边为10cm的直角三角形,通过对不同画法的探究,温故知新,为用构造全等三角形的方法证明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做好铺垫。同时,引导学生从特殊到一般提出猜想。

  2、证明猜想,得出新知。由于有前一环节的铺垫,通过启发、引导、讨论,让学生体会用构造全等三角形的方法证明问题的思想,突破定理证明这一难点,并适时出示课题。

  3、应用训练,巩固新知为了巩固新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应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解题能力,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问题,以达到教学目标。第一层次是让学生直接运用定理判断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掌握定理基本运用;第二层次是强调已知三角形三边长或三边关系,就有意识的判断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这样既巩固了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应用,又为下一个层次做好了铺垫;第三层次是灵活运用勾股定理与逆定理解决图形面积的计算问题。根据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分割的思想。设计的题型前后呼应,使知识有序推进,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反思、感悟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感受探索、合作的乐趣,并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4、归纳小结,形成体系让学生交流学习的收获、课堂经历的感受和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体会等。帮助学生内化新知,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形成能力,减轻课后负担。

  5、布置作业,课外延伸分层布置作业,目的是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