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

时间:2024-01-16 09:19:45 生物/化工/环保/能源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高中生物《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中生物《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生物《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够描述磷脂双分子层的特点及形成原由。

  2.通过构建磷脂双分子层模型,提高学生推理及操作能力。

  3.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磷脂双分子层的特点及形成原由。

  【难点】

  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提问:为何莲花身处污泥之中,却纤尘不染?引导学生回答出生物膜的功能。进而追问:为什么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引入本节课的内容。

  (二)新课展开

  分组活动,由学生作为科学家代表,对教材中所提及的实验依次进行解说。

  第一组学生代表上台对欧文顿的实验进行解说。教师追问:欧文顿的推论是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分析,还是通过对膜成分的提取和鉴定?在推理分析得出结论后,还有必要对膜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和鉴定吗?

  (欧文顿是通过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易通过细胞膜这一现象,推断出膜由脂质构成的。并未进行膜成分的提取与鉴定,所以并不准确,所以需要对膜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和鉴定。)

  第二组学生代表上台对从哺乳动物红细胞提取膜实验进行解说。教师提问:为什么以哺乳动物红细胞为实验材料?细胞膜中的脂质主要是什么?教师提问:学生阅读P66页中磷脂的内容,教师简单介绍磷脂的特点,并尝试构建磷脂分子模型。

  (成熟的哺乳动物红细胞没有细胞核与细胞器,是提取细胞膜的理想材料;细胞膜中的脂质主要是磷脂。)

  第三组学生代表上台对荷兰科学家的实验进行解说。教师提问:那么磷脂分子是如何参与到细胞膜的构建中呢?学生利用磷脂模型尝试构建可能的磷脂双分子层。学生展示完毕后,教师进行点评和修改完善,最后解释原由。

  (磷脂是由甘油、脂肪酸和磷酸构成,磷脂的“头”部是亲水的,脂肪酸“尾”部是疏水的,因此在细胞膜的构建中,磷脂的“头”部均朝外部,“尾”部均朝内部,构成了磷脂双分子层。)

  (三)巩固提升

  教师提问:对于磷脂双分子层的探索过程,你有什么启示?

  (生物是一门需要不停探索的学科,探索过程是一个漫长、曲折和艰辛的过程,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严谨的科学态度。其次,生物的结构往往与其功能是相适应的,两者间存在密切的联系。)

  (四)小结作业

  师生总结生物膜中磷脂双分子层的组成。

  布置作业:除了脂质外,蛋白质也是生物膜的组成成分。那么蛋白质位于细胞膜的什么位置呢?又有哪些科学家对此做了哪些探究呢?同学们回家查查资料,了解一下。

  四、板书设计

【高中生物《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反思06-05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分层教学实录07-03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课后练习06-26

图形镶嵌的教案设计06-23

制作模型教学设计4篇07-03

小学数学智慧教学模型设计论文06-25

《流动的颜色》优秀教学课堂设计12-13

什么是生物膜,生物膜的应用07-02

模型设计的实习报告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