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千金历史典故

时间:2024-01-12 09:25:12 历史 我要投稿

一字千金历史典故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典故吧,典故具有教育意义且大众耳熟能详的公认的人物、事件。还苦于找不到好的典故?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一字千金历史典故,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字千金历史典故

一字千金历史典故1

  一字千金的解析

  【成语】: 一字千金

  【拼音】: yī zì qiān jīn

  【解释】: 增损一字,赏予千金。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历史典故一字千金

  初唐诗人王勃于公元667年从京都来到南昌。当时,诗人的生活比较穷困,所迫无奈,常为生计而奔波。这年重阳节,南昌都督阎伯舆在滕王阁大摆宴席,邀请远近文人学士为滕王阁题诗作序,王勃自然是其中宾客。在宴会中,王勃写下了著名的《滕王阁序》,接下来写了序诗: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 自流。

  诗中王勃故意空了一字,然后把序文呈上都督阎伯舆,便起身告辞。 阎大人看了王勃的序文,正要发表溢美之词,却发现后句诗空了一个字,便觉奇怪。旁观的文人学士们你一言我一语,对此发表各自的高见,这个说,一定是“水”字;那个说,应该是“独”字。阎大人听了都觉得不能让人满意,怪他们全在胡猜,非作者原意。于是,命人快马追赶王勃,请他把落了的字补上来。待来人追到王勃后,他的随从说道:“我家公子有言,一字值千金。望阎大人海涵。”

  来人返回将此话转告了阎伯舆,大人心里暗想:“此分明是在敲诈本官,可气!”又一转念:“怎么说也不能让一个字空着,不如随他的愿,这样本官也落个礼贤下士的好名声。”于是便命人备好纹银千两,亲自率众文人学士,赶到王勃住处。王勃接过银子故作惊讶:“何劳大人下问,晚生岂敢空字?”大家听了只觉得不知其意,有人问道:“那所空之处该当何解?”王勃笑道:“空者,空也。阁中帝子今何在?

  槛外长江空自流。”大家听后一致称妙,阎大人也意味深长地说:“一字千金,不愧为当今奇才。”

  一字千金的造句

  1 赵老师只把文章改了几处,却起到了一字千金的作用。

  2 这篇文章写得极好,情采并茂,真可说是一字千金。

  3 这个“绿”字可是一字千金,含意深刻,让人回味无穷。

  4 鲁迅先生的杂文,含义极深,真可谓一字千金。

  5 这是颜真卿的手稿,自是一字千金,价值非凡。

  6 这首诗中的“绿”字可谓是一字千金,画龙点睛之笔呀!

  7 他的作品原本无人青睐,哪知成名之后,一字千金,洛阳纸贵。

  8 这是颜真卿的手稿,自是一字千金,价值非凡。

  9 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10 杜甫的诗歌,真可谓一字千金。

  11 黄遵宪就极为推崇新民体,称赞其“惊心动魄,一字千金,人人笔下所无,却为人人意中所有,虽铁石人亦应感动”。

  12 十多年来,陈金根时时想起此情此景,深感费老不愧为一代贤哲,一字千金,言高旨远。

  13 据说,三个字写好后,江汉关赠其润笔之资纹银500两,可谓一字千金。

  14嗯,如此极好!金玉之言,一字千金。

  15一字千金,是前人对笔力千钧之作的赞赏,而千金可否换来一字珠玑,却引发了众多的'思考。

  16 李城静静的站在门外,泷飞见的每一句话,在他的耳中都仿佛隔着千山万水,面对这个一言定生死,一字千金的泷谦,李城的脑子里突然冒出一个念头:“凭什么?”。

  17 惊心动魄,一字千金,人人笔下所无,却为人人意中所有,虽铁石人亦应感动。

  18 中国自古就有‘一言兴邦’的传统,也就少不了‘一字千金’这种习惯,请有能量的人物说话办事自然是要花钱的。

  19虽然过了几十年,但那本谈论经济原理的书,依然是众所公认的一字千金之作,无可取代。

一字千金历史典故2

  典故一:

  战国末期,大商人吕不韦作了一笔中外历史上最大的投机生意。他不惜巨资,把作为人质的异人立为秦国国君。异人当了秦王之后,为报答吕不韦的恩德,封吕不韦为丞相。由一个商人摇身一变,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显赫人物,成了进退百官的权威,朝中的大小官员嘴上不说,心里却很不服气。吕不韦也知道他的政治资望太浅,人们可能在私下议论,他觉得提高声望是让人们服气的`最好办法。但怎洋才能迅速提高呢,他一时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吕不韦为这件事大伤脑筋,召集门客进行商议。

  有的门客建议吕不韦统兵出征,灭掉几个国家,立下赫赫战功,以此来树立威信。有人立即反对说:“这办法有百害无一利,即使把仗打胜了,回来也升不了官,因为没有比丞相还高的职务了。重要的是战争风险大大,谁也没有必胜的把握,万一战争失利,结果会适得其反。”

  有人说:“我们知道孔子的名声很好,那是因为他写了部叫《春秋》的书,孙武能当上吴国的大将,是因为吴王先看了他写的《孙子兵法》,我们为什么不能写部书,既能扬名当世,又能垂范后代呢?”

  吕不韦认为这个办法很好,命令门客立即组织人员撰写。

  吕不韦当时有三千门客,很快写出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文章,书名提作《吕氏春秋》。书写成后,吕不韦命令把全文抄出,贴在咸阳城门上,并发出布告:“谁能把书中的文字增加一个或减少一个,甚至改动一个,赏黄金千两。”

  布告贴出许久,人们畏惧吕不韦的权势,无人来自讨没趣。于是“一字千金”的佳话便留传至今。

  典故二:

  南北朝时,梁朝有个叫钟峻的人。他写了一部评论诗歌的著作,名为《诗品》。在书中他写道:“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意思是好的文章一字不能多,也不能少。每个字的作用价值一千两黄金。这是来产战国末期一个故事。

  【出处】

  《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南朝·梁·钟嵘《诗品·古诗》:“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唐朝·权德舆《马秀才草书歌》:“变化纵横出新意,眼看一字千金贵。”

  现代·梁实秋《雅舍小品—信》:“有一种人把自己的文字润格订的极高,颇有一字千金之慨,轻易是不肯写信的。”

  【释读】增损一字,赏予千金。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一字千金历史典故】相关文章:

历史典故一字千金06-26

经典历史典故02-19

历史的典故05-21

历史典故05-19

(精选)经典历史典故07-24

经典历史典故[经典]08-02

经典历史典故04-28

历史的典故04-12

历史典故04-12

经典的历史典故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