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面积》的教案设计

时间:2024-01-08 13:13:48 设计 我要投稿

数学《面积》的教案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数学《面积》的教案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数学《面积》的教案设计

数学《面积》的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

  1、在描述数据的过程中,体会某些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能用万、亿为单位改写大数。

  2、体会较大数据的实际意义。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重、难点:

  能够熟练地改写多位数。

  能够归纳多位数改写的方法。

  教学准备:

  小黑板、地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这节课,我们学习新课《国土面积》,请看老师板书课题。

  2、教师出示地图

  问:谁知道的国土面积是多少?生回答:960万平方公里。教师板书:9600000平方公里

  3、老师这里还有我们国家新疆等地的面积数据,出示小黑板:

  新疆唯吾尔自治区土地面积约:1660000平方公里

  西藏自治区土地面积约:1200平方公里

  黑龙江土地面积约:450000平方公里

  江苏省土地面积约:100000平方公里

  谁来读一读这些数?学生读数。说说读后你有什么感觉?觉得这些数怎么样?

  师:确实是这样,这些数比较大,当一些多位数的末尾的零比较多时,读或者写起来都比较麻烦。想一想,有什么好办法?

  对了我们可以把这些数改写成以万或者亿为单位的数。

  二、学习新知:

  1、师:我们在收集数据的时候发现,我们的国家的`国土面积一些数据是这样显示的:960万平方公里。(板书)

  仔细观察这两个数:

  读一读。那么这两个数有什么不同呢?(后面的一个比前面的少了四个0,多了一个万字)

  这两个数又有什么相同之处?(大小相等)

  那么你认为应该怎样把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呢?(生回答:把整万的数万位后面的四个零去掉,然后再加上一个“万”字。)

  2、下面同学们动笔,把小黑板上的四个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3、指名汇报师板书,并让学生回答是怎么想的。

  4、完成书上的试一试,指名到黑板上写其他同学在书上写,然后讨论:如何把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教师注意追问:为什么要去掉整万的数末尾的四个零?

  整万的数我们会改写了,那么大家有没有信心,通过自学学会把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

  师板书:10000000000让学生想一想怎么把这个数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指名到黑板前面写,其余自己在练习本上写。

  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去掉末尾的八个零,再加上一个亿字)

  师:为什么要去掉末尾的八个零呢?(因为亿位在从右起的第九位,整亿的数亿位的后面有八个零。)

  学生完成书中的试一试第二题。

  5、同学们,刚才我们学习了整万的数和整亿的数的改写,说一说,该如何改写?

  书中还告诉我们一个有关国土面积的小知识,谁来读一读?

  学生读书,教师问:读了这个资料,你有什么感受?教师适当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国土面积

  大数的改写

  为了读数、写数方便,有时需要把整万、整亿数写成以“万”或“亿”为单位的数。

  960000=960万

  1000000000=100亿

  教学反思

数学《面积》的教案设计2

  教学内容:P15例4、“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四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含义和计算方法,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探索有关图形问题的学习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和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习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长方体模型、框架,长方体形状的纸盒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谈话:前两节课我们探索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知识。

  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与教材中例4和“试一试”同样大小的长方体和正方体)。

  提问:长方体有几个面?这几个面之间有什么关系?它们可分为哪几组?正方体呢?

  二、探究新知

  1.探究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出示问题:如果告诉你这个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

  你能算出做这个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硬纸板吗?

  追问:做这个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硬纸板,与这个长方体的各个面有什么关系?可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在交流中明确:求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硬纸板,只要算出这个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

  (2)启发:请你借助自己手中的长方体模型思考,根据长方体的特征,可以怎样计算这6个面的面积之和?

  (3)指名回答是怎样列式的,并相机板书如下算式:

  6×4×2+5×4×2+6×5×2; (6×4+5×4+6×5)×2

  (4)比较小结:这两种方法都反映了长方体的什么特征?你认为计算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时,最关键的环节是什么? (要根据长方体的长、宽、高,正确找出3组面中相关面的长和宽)

  (5)提出要求:用这两种方法计算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都是可以的。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出结果。

  2.探究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谈话:根据长方体的特征我们解决了做长方体纸盒至少需要多少硬板纸的问题。如果纸盒是正方体的,你还会解决同样的问题吗? (出示‘‘试一试’’)

  (2)学生独立尝试解答。

  (3)组织交流反馈,提醒学生根据正方体的特征进行思考。

  3.揭示表面积的含义。

  谈话:刚才我们在求做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至少各要用多少硬纸板的问题时,都算出了它们6个面的面积之和,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三、应用拓展

  1.做“练一练”。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列式和题中的直观图具体说明思考的过程。

  2.做练习四第1题。

  让学生看图填空,再要求同桌同学互相说说每个面的长和宽,并核对相应的面积计算是否正确。

  3.做练习四第2题。

  让学生独立依次完成题中的两个问题,适当提醒学生运用第(1)题的结果来解答第(2)题,并要求学生说说用这样的方法求表面积的根据。

  4.做练习四第5题。

  让学生根据表中列出的各组数据对每一个物体是长方体还是正方体作出判断,并说明判断的理由;再让学生独立计算,并将结果填人表中。最后引导学生比较求长方体的表面积与求正方体表面积的过程和方法,说说求长方体或正方体表面积时各要注意什么。

  四、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什么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可以怎样计算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与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有什么联系?

  五、布置作业

  做练习四第3、4题。补充习题相关内容

  1.探究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出示问题:如果告诉你这个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

  你能算出做这个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硬纸板吗?

  追问:做这个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硬纸板,与这个长方体的各个面有什么关系?可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在交流中明确:求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硬纸板,只要算出这个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

  (2)启发:请你借助自己手中的长方体模型思考,根据长方体的特征,可以怎样计算这6个面的面积之和?

  (3)指名回答是怎样列式的,并相机板书如下算式:

  6×4×2+5×4×2+6×5×2; (6×4+5×4+6×5)×2

  (4)比较小结:这两种方法都反映了长方体的什么特征?你认为计算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时,最关键的环节是什么? (要根据长方体的长、宽、高,正确找出3组面中相关面的长和宽)

  (5)提出要求:用这两种方法计算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都是可以的。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出结果。

  修改之处:

  书上的思考题作为机动,课堂上或自习课上要组织探讨:1、按第1题要求画出从三个面的角度看到图形形状。2、计算这个物体的表面积。3、想象添加后成为一个大正方体,计算表面积。与原物体表面积比较,你发现了什么?4、拓展:一个棱长是10厘米的正方体的一角挖去一个棱长是3厘米的小正方体后表面积是多少?如在上面的正中间挖呢?你发现了什么?

数学《面积》的教案设计3

  教学内容:教科书70-74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体会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建立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的表像。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重迭、数格子的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通过画一画、剪一剪、围一围、用一用、想一想,从实际生活中形成面积单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到生活处处有数学,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养成严谨治学的态度。

  教学重点: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教学难点:理解面积的意义

  教学流程:

  一、激趣引入

  1、游戏引入: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两张纸,如果咱们要在这两张纸的面

  中进行涂色比赛,看谁先涂完,谁就是冠军。那你想选哪张纸?为什么?

  2、师小结:纸的面有大有小。

  二、探究新知

  (一)揭示面积的概念

  1、出示实物,引导观察

  (1)出示一本数学书和一个练习本,先用手摸一摸它们的封面,再比较一个它们的封面哪个大,哪个小。

  (2)组织学生汇报比较的结果。

  (3)你再摸一摸课桌的面和铅笔盒的面,它们的大小有什么不同吗?

  2、师小结:刚才通过我们的摸和看,我们知道了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我们就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师板书

  3、认识平面图形的大小:现在我们知道了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那我们以前还认识过一些封闭图形,比方说:“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出示课件)那这些图形有大小吗?(生汇报)

  4、师小结:对,封闭图形也有大小,封闭图形的大小,就叫做它们的面积。

  5、揭示面积的概念。

  物休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二)认识面积单位

  1、引导比较两个长方形的大小:刚才,我们知道了什么是面积,现在,你们每人小组都有两张不同颜色的彩纸,这两张彩纸的面积谁大谁小呢?(生汇报)

  2、师:对于这两个长方形的大小,刚才大家有三种猜测,那么到底哪种猜测是正确的'?你有办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吗?

  3、组织交流

  师:为什么要用同样大小的图形呢?不一样大的图形行吗?(生汇报)看来在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时,一定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进行测量。

  4、引导动手操作,实际测量

  下面请同学们用小正方形来摆一摆,这两张纸的面积到底谁大谁小?(生汇报)

  5、揭示面积单位:

  (1)的确,为了方便,人们就统一用正方形做为面积单位,(板书:正方形)

  可是,正方形有大有小,那究竟用边长是多长的正方形来做为面积单位呢?

  (2)生汇报,师板书:

  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就是1平方厘米,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就是1平方分米。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就是1平方米。

  (3)小结:同学们,这里的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就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面积单位。

  6、认识面积单位

  (1)下面,我们就先认识平方厘米,好吗?

  请同学们从学具袋中找到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把你找到的1平方厘米都举起来看一看。

  (2)同学们,看一看,再想一想,在我们身边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

  (3)认识平方分米:

  你们能不能从学具袋中找出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呢?找找吧,把你的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和同桌互相交换交换,看看,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就是1平方分米,再闭上眼睛想象一下,1平方分米有多在呢?好,睁开眼睛,你们能用手来比划比划吗?

  (4)例举生活中面积接近1平方分米的实例。

  (5)认识平方米

  ①现在我们认识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那1平方米,也就是边长1米的正方形会有多大呢?同学们,你们想看看吗?(老师出示1平方米的纸)它的面积就是1平方米。

  ②找四名同学上台1平方米。

  ③例举我们的身边哪些物体的面积是1平方米。

  7、揭示课题,并板书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是面积,还认识了面积单位,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板书课题

  三、巩固练习

  1、数学书76页第1题

  2、数学书76页3-4题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生汇报)

  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的收获可真多,只要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仔细观察,勤于思考,你会发现更多的数学奥妙!

  板书设计

  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边长面积

  面积单位:正方形1厘米1平方厘米

  1分米1平方分米

  1米1平方米

数学《面积》的教案设计4

  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材小学数学第九册80页至81页“梯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计算出梯形面积,数学教案-梯形的面积。

  2、通过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唯物辩证观的启蒙教育,知道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变化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懂得用运动、联系的观点去观察、研究事物。

  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

  教学重点: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教学难点: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学关键:通过操作实践,将梯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探索梯形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备用梯形硬纸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复习:

  同学们会计算哪些图形的面积?

  计算下列图形的.面积:多媒体出示。

  2、引入:

  屏幕出现梯形,问:这是什么图形,图上告诉了什么?它的面积是多少?同学们还不会计算梯形的面积。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研究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3、回忆旧知

  我们在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是怎样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多媒体课件演示)

  我们在学习三角形面积时,又是怎样推导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课件演示)

  二、探索解决问题办法,并尝试转化

  1、引导学生提出解决问题方案

  我们在学习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时,采用了割补的方法、拼摆的方法,把要研究的新图形转化为已经会计算面积的图形,再利用已学过的图形推导出新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小学数学教案《数学教案-梯形的面积》。现在我们又要计算梯形面积,怎么办呢?

  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把梯形转化为我们学过的图形?

  2、学生尝试转化

  刚才同学提出了用割补的方法、用拼摆的方法。那么,怎样来割补呢?

  学生上台演示后,教师指出:由于梯形的不规划,刚才的同学没有转化成功,其实是可以用割补的方法来转化的,请大家看一看:多媒体演示割补转化。

  那么,用拼摆的方法呢,你准备怎样来拼?

  学生上台演示。

  3、学生操作、实施转化

  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拼摆梯形。

  请同学们告诉老师:你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了一个什么图形?

  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拼的?多媒体课件演示。

  三、观察图形,推导公式:

  1、观察

  同学们把梯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平行四边形。我们观察一下: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与原来的梯形有什么关系?

  它们的底、高和面积,大小怎样呢?小组讨论。

  学生总结汇报后多媒体课件演示。

  2、计算梯形面积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会算吗,这个梯形的面积应该怎样计算?同桌讨论计算方法。算式是什么?

  算式中3加5的和求的是什么?乘以4得到什么?再除以2呢?为什么要除以2?

  计算面积,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3、推导梯形面积公式

  算式中的3、5、4分别表示梯形的什么,想一想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用字母表示梯形面积公式

  阅读教材,加深理解

  四、应用公式计算梯形面积

  1、基本练习:

  计算下面梯形面积

  2、教学例题

  出示例题并理解题意。

  计算面积,一人板演,全班齐练。

  3、判断题

  4、抢答题

  5、测量并计算

  五、总结课堂

  数学教案-梯形的面积

数学《面积》的教案设计5

  班级情况及学生特点分析:

  我所任教的五年级二班学生共52人,因为我班的学生基础较差,上课好动,作业拖拉,虽然训练一个学年,但还是不令人十分满意 。因此教学借助多媒体课件及自制学具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设计使学生带着"想知道梯形的面积是多少吗?你用什么方法知道它们的面积呢?"先独立操作,然后再小组交流,集中小组中不同的解法。然后再全班以组进行汇报在教学中我以学生的发展为着眼点,大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拓宽学生视野,改变学生的方式,逐渐尝试建立发现问题――自主探究--解释应用的教学模式,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索性学习方式。

  教学内容:梯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图形的面积”中的一课时,教学内容是梯形的面积计算。梯形的面积是在学生掌握基本平面图形的特征和求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扩展,教材这样安排的目的是通过学生观察比较的活动,让每个学生懂得面积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同时,也让他们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来源。这样,也为学生自己探索基本图形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计算梯形的面积。

  2.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培养抽象、概括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掌握“转化”的思想和方法,进一步明白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可以转化的。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

  1. 学生准备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

  2. 老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投影出示一个三角形,提问:

  这是一个三角形,怎样求它的面积?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得到的?学生回答后,指名学生操作演示转化的方法。

  (2)展示台出示梯形,让学生说出它的上底、下底和各是多少厘米。

  (3)教师导语:我们已学会了用转化的方法推导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那怎样计算梯形的面积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板书课题,梯形面积的计算)

  2.新课展开

  第一层次,推导公式

  (1)操作学具

  ①启发学生思考:你能仿照求三角形面积的办法,把梯形也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计算出它的面积吗?

  ②学生拿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一拼,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③指名学生操作演示。

  ④教师带领学生共同操作:梯形(重叠) 旋转 平移 平形四边形。

  (2)观察思考

  ①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

  a. 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梯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b. 每个梯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形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3)反馈交流,推导公式。

  ①学生回答上述问题。

  ②师生共同总结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板书: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③字母表示公式。 教师叙述:如果有S表示梯形的面积,用a、b和h分别表示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怎样用字母表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S=(a+b)h÷2”。

  第二层次,深化认识。

  (1)启发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

  ①提问:想一想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得到的.?

  ②学生回答,教师在展示台再现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

  (2)引导操作。

  ①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我们用割补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能否仿照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把一个梯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推导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呢?

  ②学生动手操作、探究、讨论,教师作适当指导。

  (3)信息反馈,扩展思路。

  说一说你是怎样割补的?教师展示各种割补方法。

  第三层次,公式应用。

  (1)出示课本第89页的例题,教师指导学生理解“横截面”。

  (2)学生尝试解答。

  (3)展示台出示例题的解答,反馈矫正。

  (4)完成例题下面的“做一做”。

  3.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七第1、2和3题。

  (2)讨论完成练习十七第4和6题。

  4.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你们还想了解什么?学生列举活动中的种种收获、困惑。教师给予引导、肯定、鼓励和指正。

  课后反思:

  !《梯形面积的计算》教学反思

  在经历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的体验基础上,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新知,并引导学生从不同途径验证,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课堂生动活泼,效果显著。具体情况如下:

  一、提出问题,激发兴趣

  我先运用投影出示了一个三角形,让学生回顾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然后直接抛出探究任务:梯形的面积是怎样计算的呢?你能用学过的方法把梯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从而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吗?

  学生对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还是有很高的兴趣的,所以马上就自发组合成探究小组。

  二、注重合作,促进交流

  学生在前面学习的经验基础上,最容易想到的是模仿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进行转化,所以很快从书上的129页找到了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开始做起来。

  这时,我提醒他们:“小组的同学可以相互配合呀!每人做一组,然后一起讨论:梯形的上底、下底、高与拼成的图形各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这样就容易发现梯形的面积公式了!”

  学生很轻松地完成了探究任务,自豪写在脸上。因为是自己探究完成得出的结论,所以他们有话可说,我就让学生充分交流,让他们多说,并引导他们说准确,说具体,还建议他们利用学具进行演示,整个过程中学生都感受着成功。

  三、思维拓展,能力提升

  新课的探究活动进行到这里,似乎该结束了,可我却抓住这时学生探究的热情继续拓展:你们能试着用其他方法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吗?

  开始时,学生显得毫无头绪,我偶然发现一个学生在折手中的梯形,就不失时机地提醒他:“你看你把梯形分成两个部分了,你能分别表示出两个部分的面积吗?”学生兴趣盎然。很快就表示出两个三角形的面积,即:上底×高÷2、下底×高÷2,于是引导学生把两个算式加起来,从而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便成为可能,因为学生在四年级时已经学过类似的乘法分配率的知识,所以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还是理解了。

  很多学生是理解了把梯形分成两个三角形来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而受此启发,又有学生把梯形分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此时,教室里自发地形成讨论小组作进一步的推理论证,教学活动到这时达到一个高潮。

  由于这节课花了较多的时间带领学生们探究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特别是从不同的视角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探究机会,使教学活动不局限于课本,不拘泥于教材,给学生更多的思维拓展空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提升,但教学中没有更多的时间去进行巩固练习了。遗憾吗?不,我觉得这样经常把探究活动更深入地开展下去的教学更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训练,更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因为我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比结果应该更重要一些。

数学《面积》的教案设计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类推的能力.

  3.培养探索、应用的意识.渗透变与不变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这些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2.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这些单位间的进率又是多少呢?

  3.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板书课题)

  二、新授

  1.研究1平方分米与1平方厘米的关系.

  (1)指导学生自学例1.出示自学提纲:

  A.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多少?

  B.边长是10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多少?

  C.1平方分米与100平方厘米哪个大?为什么?

  (2)学生分组汇报.教师演示动画“面积单位间的进率1”.

  因为1分米=10厘米,所以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也可看作边长是10厘米的正方形.

  1分米×1分米=1(平方分米)

  10厘米×10厘米=100(平方厘米)

  (3)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板书)

  2.推导1平方米与1平方分米的关系.

  (1)教师提问:请同学们猜想一下1平方米与1平方分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用什么方法可以验证你的想法是否正确呢?

  (学生分组讨论,汇报)

  (2)(演示动画“面积单位间的进率2”)

  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米.而1米=10分米,所以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可以划分成100个边长是1分米的'小正方形,即100个面积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所以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板书)

  (3)思考:1平方米等于多少平方厘米呢?

  3.小结: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

  三、巩固练习

  1.填空.

  1米=( )分米 1分米=( )厘米

  1平方米=( )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2.判断.

  (1)面积单位比长度单位大. ( )

  (2)4平方米=40平方分米 ( )

  (3)50平方米和50米一样大 ( )

  四、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相邻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五、课后作业

  1.3平方米=( )平方分米 5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15平方米=( )平方分米 26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2.一张写字台的台面长是13分米,宽是6分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合多少平方厘米?

  3.一条人行道长20米,宽4米。面积是多少?合多少平方分米?用面积是25平方分米的水泥方砖铺地,需要这样的水泥砖多少块?

  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面积单位和学会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这一内容的关键是让学生切实理解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为什么是100,并要求学生初步学会用进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课堂上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认真观察、参与获取新知识的全过程.这样学到的知识,记忆深刻,避免死记硬背。

数学《面积》的教案设计7

  教学目标:

  1.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等实践操作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2.经历尝试、失败、成功等过程,引导学生探究发现比较面积大小的策略和方法。

  3.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教学与生活的联系,锻炼数学思考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激发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教学准备:

  学生每组准备例2的三幅图形,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并给学生提供剪刀、长方形纸条、透明方格纸和硬币等一些工具物品供学生选用。

  学生每人准备一支蓝彩笔,一支红彩笔。

  课件。

  教学过程:

  一、主动参与,探索新知,在概念对比中建构面积的意义

  1.规范摸的动作,初步明了大小的意义。

  2.再次摸,体会大小。

  3.总结板书,揭示面积的意义(板书课题:面积的意义)。

  4.拓展面的意义,巩固面积概念。

  5.自由列举,比比物体表面的面积。

  6.闭眼摸物体,辨析周长和面积。

  7.说生活中的一些事情,让学生判断是周长还是面积

  二、比较面积大小的策略研究

  1.由体到面,明确平面图形的面积。

  2.画平面图形,体会平面图形的面积。

  3.说一说校园平面图的建筑和各自面积的大小。

  4.比较几个省的面积。

  5.小组研究面积大小的.比较方法

  6.制造矛盾,让学生解决,促使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

  7.练习数方格的方法

  三、及时总结,升华认识,形成经验

  通过今天的学习,当你碰到一些物体时,会注意观察它的什么?

  四、联想对比,拓展思维,形成空间观念

数学《面积》的教案设计8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69~71例1、例2。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分析和讨论,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

  2.能够利用公式进行简单的面积计算。

  3.渗透转化思想,初步了解极限思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具准备】

  1.CAI课件;

  2.把圆8等分、16等分和32等分的硬纸板若干个;

  3.剪刀若干把。

  【教学过程】

  一、尝试转化,推导公式

  1.确定“转化”的`策略。

  师:同学们,你们想一想,当我们还不会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时候,是利用什么方法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呢?

  预设:

  引导学生明确:我们是用“割补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方法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师:同学们再想想,我们又是怎样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呢?

  师:对了,我们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转化”成其它图形的方法来推导出它们的面积计算公式。

  2.尝试“转化”。

  师:那么,怎样才能把圆形转化为我们已学过的其它图形呢?(板书课题:圆的面积)

  请大家看屏幕(利用课件演示),老师先给大家一点提示。

数学《面积》的教案设计9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计算梯形的面积。

  2.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培养抽象、概括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掌握“转化”的思想和方法,进一步明白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可以转化的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准备: 各小组准备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

  教学过程

  一、复习并导入:

  (1)出示一个三角形,提问:这是一个三角形,怎样求它的面积?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得到的?学生回答后,指名学生操作演示转化的方法。

  (2)出示梯形,让学生说出它的上底、下底和各是多少厘米。

  (3)教师导语:我们已学会了用转化的方法推导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那怎样计算梯形的面积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板书课题,梯形面积的计算。

  二、新课进行

  (一),推导公式

  ①启发学生思考:你能仿照求三角形面积的办法,把梯形也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计算出它的面积吗?

  ②学生拿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一拼,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③指名学生操作演示。

  ④教师带领学生共同操作:梯形(重叠) 旋转 平移 平形四边形。

  (2)观察思考

  ①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

  a. 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梯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b. 每个梯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形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3)反馈交流,推导公式。

  ①学生回答上述问题。

  ②师生共同总结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板书: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③字母表示公式。 教师叙述:如果有S表示梯形的面积,用a、b和h分别表示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怎样用字母表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S=(a+b)h÷2”。

  (二)深化认识。

  (1)启发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

  ①提问:想一想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得到的?

  ②学生回答,教师在展示台再现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

  (2)引导操作。

  ①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我们用割补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能否仿照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把一个梯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推导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呢?

  ②学生动手操作、探究、讨论,教师作适当指导。

  (3)信息反馈,扩展思路。

  说一说你是怎样割补的?教师展示各种割补方法。

  (三)公式应用。

  课件出示练习题请学生完成。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后相应练习题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能详细的说说梯形面积的推导过程吗?

数学《面积》的教案设计10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够正确地计算正方形的面积。

  2、通过对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根据操作理解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具准备

  边长20厘米的正方形手帕,面积是1平方米的硬纸,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利用迁移,探究知识

  先测量,再计算下列图形的面积。

  (1)(2)(3)(4)

  学生做完后进行交流。

  教师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引导、点拨。

  如果有的学生选了(2)、(3),教师借此机会教学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首先学生说明自己的算法,再让学生讲明这样做的道理。教师引导:用课件演示长方形的长变短与宽相等时就变成了正方形,所以,正方形的面积和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相同。也可以这样想,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所以,其计算方法是相同的。

  如果学生没有选(2)、(3),教师直接引入:图(2)、(3)正方形的面积是怎样计算呢?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说明想法,教师再引导。

  练习:课本第125页第7题。2厘米9分米

  (计算正方形的面积)2厘米9分米

  2、学生讨论正方形的面积与它的什么有关系?(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教师板书公式,并说明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

  3、学生把课本例题填完整。

  二、动手操作,深化认识

  1、动手测量正方形手帕的边长再计算它的面积。(遇到有小数的情况,计算结果可以用整分米来表示。)

  2、学生思考:在生活中什么地方还用到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练习二十八的第8题。学生独立思考后,提问:“要配上一块与桌面同样大的玻璃是什么意思?”(要配的玻璃面积与桌面的面积一样大,也是边长8分米。)

  2、练习二十八的第6题。口算在课本上,订正时说一说13×14、84÷4、

  630÷30是怎样口算的。

  3、练习二十八的第9题。让学生拿一个边长10厘米的正方形纸板,实际做一做。

  4、练习二十八的第10题。学生先独立做,然后说明为什么这样列式。

  5、练习二十八的第11题。学生先独立完成。

  板书设计:

  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5分米

数学《面积》的教案设计11

  设计说明

  “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是在学生认识了面积和面积单位,已经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重视直观教学,注重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通过生动有趣的课件,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完成学习任务。基于以上几点,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主要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1.让学生感受信息技术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让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贴近是《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课从学生感兴趣的小故事引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先提出问题,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迫切愿望,再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融入多媒体技术创设不同的实验任务,通过多媒体演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内在联系,类推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最后利用多媒体技术,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课堂训练,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巩固已掌握的知识,从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重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课堂上,教师创设了民主和谐的探究氛围,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探究的过程中,通过猜测把所学知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虽然有一些学生不知从何入手,但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经过组内同学的帮助,很快理解了其他同学的想法,不仅学会了知识,还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

  3.重视知识的探究和方法的指导。

  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中,教师经过精心设计,引导学生操作学具和统计表格,发现长方形的面积正好是所有小正方形的面积和,从而总结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充分体现了“知识固然重要,但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这一教学价值观。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直尺 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彩纸

  学生准备 直尺 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彩纸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长方形的面积(一)

  ⊙创设情境,故事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有一天,乌龟又遇到了兔子,并向兔子提出挑战,这次进行粉刷墙面的比赛,看谁能赢。

  1.课件出示:兔子粉刷一个长方形的墙面,乌龟粉刷一个正方形的墙面,它们同时开始,同时完工。

  2.学生会出现争议,教师引导:怎样才能比较出谁赢了?(要想比较出谁赢了,就要知道它们粉刷墙面的面积到底哪个大些)

  3.揭示课题。

  在实际生活中,有些物体的面积用单位面积去量既不方便,又不符合实际,这就需要我们找到一种计算面积的方法,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长方形的面积)

  设计意图:上课伊始,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故事情境,能迅速而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面开展教学作铺垫。

  ⊙观察发现

  1.课件出示教材53页长方形①。

  提出问题:长方形①的面积是多少?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摆一摆。

  2.小组合作,在长方形里摆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

  师:能说一说你们摆的结果吗?

  预设

  生1:我正好摆了6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所以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6平方厘米。

  生2:每行摆3个,正好摆了2行,所以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3×2=6(平方厘米)。

  师:第二名同学的方法不用密铺,只要用面积单位分别摆满长和宽,就能算出摆满长方形所需的面积单位的个数。所以我们也可以用长×宽来计算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数学《面积》的教案设计12

  设计说明

  1.多媒体的运用贯穿教学始终,突破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通过播放课件“龟兔刷墙”而引入新课,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的提出,使学生产生了解决问题的迫切愿望,接着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融入多媒体技术创设不同的实验任务;通过多媒体演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内在联系,形象、生动地由长方形演变到正方形,类推出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利用多媒体技术,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课堂训练,学生通过解答问题巩固已掌握的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达成教学目标。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活动不能简单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在课堂上,使每个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探究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猜测把所学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探究,在探究中思考,在思考中积累知识。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小组内同学相互帮助,不仅解决了问题,还增强了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3.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中,本设计引导学生先动手操作,再观察发现,最后得出结论。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中,通过操作学具和统计表格,发现长方形的面积正好是所有小正方形的面积之和,从而总结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充分体现了“知识固然重要,但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这一教学价值观。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直尺 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彩纸 表格

  学生准备 直尺 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彩纸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故事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有一天,乌龟又遇到了兔子,并向兔子提出了挑战,这次进行粉刷墙面的比赛,看谁能赢?

  1.课件出示:兔子粉刷一块长方形的墙面,乌龟粉刷一块正方形的墙面,它们同时开始,同时完工。

  2.学生会出现争议,教师引导:怎样才能比较出谁赢了?(要先知道它们粉刷墙面的面积到底哪个大些)

  3.揭示课题。

  师:在实际生活中,有些物体的面积用单位面积去量既不方便又不符合实际,这就需要我们找到一种计算面积的方法,今天我们就一同来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设计意图:在学习新课之前,创设学生感兴趣的“龟兔刷墙”的情境,能迅速而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面开展教学作铺垫。

  ⊙观察发现

  1.课件出示教材66页例4中的问题(1)。

  师:你能求出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吗?你想到了什么办法?拿出学具来试一试吧。

  2.小组合作,在长方形里摆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

  师:能展示一下你们摆的结果吗?

  预设

  (1)学生用正方形(面积单位)铺满整个长方形。

  (2)学生可能只在长边和宽边上摆出面积单位。

  (3)学生直接说出用5×3=15,就是长方形的面积。这时也让学生用手中的学具摆一摆,说明自己这样计算的道理。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在长方形中摆面积单位,突出面积计算的本质是对面积的度量。让学生想象将长方形全部铺满,体现出必须用面积单位密铺所测图形,这时通过所铺面积单位的个数就可以求出图形的面积。

  3.通过追问,突出数面积单位个数的方法。

  组织学生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为什么要用面积单位将长方形全部铺满?预设中的第二种情况是什么意思?(使学生明确尽管只铺了一部分,通过想象,也可以数出铺满后所有面积单位的个数)

  (2)你是怎样数出全部面积单位的个数的?请结合下图一起数一数。

  学生汇报:

  一种情况:一个一个的数,大家一起再数一数。

  另一种情况:用5×3=15(个),说一说5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15表示什么?(5表示每行摆5个,3表示有这样的3行,15表示一共有15个面积单位,也就是长方形的面积)

  (3)思考:长方形的长、宽与面积单位的个数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宽有什么关系?

  师小结:可以用长×宽来计算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交流数出面积单位个数的方法,明确每行个数与行数以及面积单位总个数之间的关系,为最后概括出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作准备。

  ⊙自主探究

  师:其他长方形的面积是不是也可以用“长×宽”来计算呢?想不想验证一下?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一步验证。

  1.教师让学生任取几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至少摆3个)。一个同学记录,其他同学摆,边操作,边填表。(出示课件)

  2.选3名同学到黑板上摆,再汇报摆的长方形用了( )个面积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 )平方厘米,长是( )厘米,宽是( )厘米。因为( ),所以我发现这个长方形的面积等于( )。

  3.(1)若有学生摆出了正方形。要求正方形的面积,该怎样计算呢?

  (2)教师通过课件出示下面几个图形,让学生计算每个图形的面积。

数学《面积》的教案设计13

  教学内容:继续复习面积的计算,完成练习十九其余的题。

  教学要求: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已学过的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进行面积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上节课我们复习了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以及推导过程。这节课继续复习面积的计算。

  二、基本题练习

  1、求下面各图形的面积(单位:厘米)

  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完成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

  三、综合练习

  我们掌握了这些基础知识,就可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做练习十九第13题

  提问:计算圆的面积需要什么数据。我们怎样来测量圆的半径。指导学生利用“两个端点都在圆上的线段中,直径最长”这个知识,先测量圆的直径,并算出半径。

  计算直角三形的面积要先测量什么数据。

  让学生在书上测量出所需要的数据。

  指名两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完成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

  2、做练习十九第14题。

  指导学生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用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来量,另一种是把不规则图形看成大小接近的.规则图形。

  3、做练习十九第15题。

  让学生计算后组织交流并列成表。

  指导学生看表说出当长方形周长一定时,长和宽的差的变化与面积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四、课堂。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更加明确了哪些内容?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九第11、12题。

数学《面积》的教案设计14

  教学内容:92和93页练习十八

  教学目标:明确组合图形的意义;

  知道求组合图形的面积就是求几个图形面积的和(或差);

  能正确地进行组合图形面积计算,并能灵活思考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第一个图形是什么形?它的面积怎样计算?”学生口答,教师在长方形图的下面板书:S=ab

  “第二个图形呢?”

  ......

  学生分别口答后,教师在每个图的下面写出相应的计算面积的公式.

  教师:计算这些图形的面积我们已经学会了,可是在实际生活中,有些图形是由几个简单的图形组合而成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

  二、认识组合图形

  1、让学生指出92页页的四幅图有哪些图形?

  2、引导学生把下面的图形,组合成多边形(展示台上拼)

  对学生的拼出的图形,有选择地出示其中的几个。(如下所示)

  分别说出这些图形是由哪几个简单的图形组合而成。

  师:怎样计算这些组合图形的面积呢?(板题)

  二、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

  1.讨论计算上面拼成的组合图形的面积。(生板演其余每组完成一图)

  订正,讨论第一图的两种方法。

  5×5+5×6÷2[5+(5+6)]×5÷2

  =25+15=16×5÷2

  =40(平方厘米)=40(平方厘米)

  2.在实际生活中,有些图形也是由几个简单的图形组合而成的(出示例1题目及图)。

  图表示的是一间房子侧面墙的形状。

  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如果不分割能直接算出这个图形的面积吗?(引讨横虚线的作用)怎样计算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呢?(讨论方法后,再打开书计算,同时指名板演)

  5×5+5×2÷2

  还能用其他的划分方法求出它的'面积吗?(分组讨论)

  汇报讨论结果。可能有下面情况。

  [5+(2+5)]×(5÷2)÷2×2

  小结:一个组合图形,可以用多种方法划分成几个已经学过的简单图形,再分别计算出这些图形的面积,求出组合图形的面积,但要注意分割图形时,应当考虑计算的方便,特别要有计算面积所必需的数据。(比如--图示,能容易找出所需的数据吗?)

  三、巩固初步

  1.做一做/书93页

  2.练习十八/第1题

  3.练习十八/第2题

  (1)由中队旗引入

  (2)算出它的面积。(单位:厘米)--可能有下面几种情况

  S总=S梯×2S总=S长-S三

  5.练习十八/第3、4题

  四、拓展练习

  练习十八8*

  课后记:

数学《面积》的教案设计15

  第1课时:测定直线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测定直线是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知道测定直线的一些简单工具。

  2、通过实践活动,掌握测定直线的方法。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及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掌握测定直线的方法。

  教具准备:

  测量工具若干套(标杆、卷尺、测绳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举例说明什么叫距离?

  2、常用的长度单位是什么?

  二、新授。

  1、测量土地的意义。

  结合本地建设实例,如:群星要建新校,要确定学校的面积有多大,都需要测量土地。所以我们这节课就学习“实际测量”。

  2、认识测量工具。

  (1)标杆:测定直线时使用的一种工具。

  (2)卷尺和测绳:测量距离时所使用的工具。

  把上述工具给学生看,介绍怎样看卷尺、测绳上的尺度。介绍使用方法,使用卷尺时在两点中要拉直。

  3、学习测量距离的方法。

  (2)量比较远的距离。

  学生先看第79页内容。

  教师用教具讲解,教学生使用标杆的方法,怎样测定两点之间的.直线。

  问:为什么插在C点的插杆必须和B点标杆同时被A点标杆挡住,三点才在一条直线上?

  把所有的点连起来就得到一条直线。测定直线后,就可以就卷尺或测绳逐段量出A、B间的距离。

  三、实际测量练习。

  1、 把全班学生分成两大组。一组测量操场的长,另一组测量操场的宽。每组再分成两个小组。

  2、 小组内各成员由小组长负责,明确分工,分配好测量工具,讨论好测量方法。

  3、 测量后,记录有关数据。

  4、 一个小组完成后,另一个小组接着测量,(已测量过的同学自由选择同学讨论测量方法和疑难问题。)

  5、 完成后回教室,整理测量数据,计算所求问题。

  6、 组织学生交流测量体会与结果。

  在实际测量的过程当中,教师要加强具体指导,让学生注意把标杆扶正,认真观察,使后面的标杆被前面的标杆挡住。

  四、小结。

  要知道土地大小,就必须测量土地。本课要求大家认识测量工具,掌握测量方法,并对实际测量中的不正确方法,指出原因,提出注意点。

  五、作业。

  1、复习课本有关测量方法,要求理解和掌握。

  2、练一练第1~2题。

【数学《面积》的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地毯上的图形面积》的教案设计06-27

数学面积的教学设计06-04

小升初数学面积公式06-27

初中数学面积公式06-26

小学数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范文12-09

小学数学面积的概念与公式06-27

数学面积的计算点评课07-02

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数学教案设计06-25

年级数学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评课稿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