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评课稿

时间:2023-10-28 14:47:40 其他 我要投稿

语文评课稿必备[14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评课稿来辅助教学,所谓评课,顾名思义,即评价课堂教学,是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的教学延伸。那么优秀的评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评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评课稿必备[14篇]

  语文评课稿 篇1

  《盘古开天地》这篇神话传说讲的是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故事极富想象力,文字叙述生动。课文的脉络十分清楚,分三个部分,把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的过程描述得十分清楚。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听了赵老师的课后,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指导个性朗读

  在朗读指导“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时,老师先让学生找到描述盘古动作的词,自己做动作,感受抡的力度,再指名读,学生读得不理想时,耐心指导,问:“他抡起斧头时会怎样想呢?”生答“我必须要劈开。”就这样引导学生带着这份决心再读,体会抡的力量。并透过范读指导学生重音轻读。比如:引导学生“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轻声读,“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重音读。透过这样一步步的'引导读,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潜力、感悟潜力。

  二、在表演中体会

  让学生在阅读中表演,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为了让学生体会盘古因为每一天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而累得倒了下去。赵老师边范读边让学生表演,学生两脚蹬地,两手顶着天,当老师读完,问你们有什么感觉时,学生都纷纷说累死了。老师立刻过渡说:“你们坚持了几分钟就感觉累了,可盘古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持着……”,从而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了盘古开天地的艰辛。

  三、充分发挥想象

  教学时,赵老师扣住重点,在引导学生朗读的时候,透过引导学生想象,来理解课文资料,如第四自然段盘古倒下后身体发生的巨大变化描述很具体,她让学生学习后问:“作者在第四自然段偷偷地把一个想象空间留给了大家,你们发现了吗?”让学生从书中省略号引导到让学生自己想象盘古身体还会发生哪些变化?让学生想象,同学们说得很生动。

  四。重视方法指导

  赵老师教学过程中很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时刻提醒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让他们一边读书一边做批注,无论学生的程度是高还是低,无论学生体会得是深还是浅,他们都在品尝学习的快乐,他们都在收获着。

  语文课堂是缺憾的艺术。我听了这节课后,有两点想法,提出来与大家商榷。

  1、借助媒体教学,固然有它的独到的优势,但学生阅读文本还是要回归课本中来,近距离接触,或许效果更好。

  2、可适当添加小练笔。

  语文评课稿 篇2

  总体感觉,这是一节很成功的(研究型)课。具体纪录如下:

  1.新授课由图片引入→姓“司马”→“司”字的写法,创意很好!

  在引入新课时,有好的创议是很重要的,但在自然过渡和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上,还可以再发挥点教师的智慧,即在课前的'教学设计方面,再多思考下。

  2.由于充分利用了电子白板的交互演示功能,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思维的积极性,得到了很好地调动。

  3.学生自读课文开始时,可能由于习惯使然,非自读,而是齐读,但还是逐渐变成自读。这可能是平时自读少,而齐读多的习惯造成的。但给人的总体感觉是,课堂真实、有效,未做假。

  反思我到中小学听课这20多年的经历,公开课,尤其是对外的观摩课,不造假的似乎很少!

  4. “读字正音”环节,形式活泼、多样,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5.由“学生推荐下一位同学读”,做法新颖,有创意。

  6.“看图说话”的图设计的有问题(这一点上,我与市教育局骆处长观点一致),要注意“图”必须为“文”服务,也就是说,“图”应该准确地将“文”给直观地反映出来。

  7.教师通过交互式电子白板营造氛围,带领学生通过看图,模拟《司马光》的人物情景,感受和体会当时的场景的做法,效果非常好!

  电子白板逐步展现“文字”,通过“读”,“动作模仿”+“语言表述”等,自然、真切,使学生体会很深刻。

  8.最后,通过放映《司马光》动画片,让学生将文本内容,与视频相结合,再次体会和感受课文,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应有的提升。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小学低年级的教学运用,是很值得研究

  语文评课稿 篇3

  20xx年12月22日未央区eepo同课异构活动拉开帷幕。在这次活动中作为一名低年级语文教师,我有幸代表南康学区参加了于12月23日在西航三校举行的低语组比赛。活动中我们听了西航二校叶凡老师的《红领巾真好》一课,参加了团队评课。

  我们运用单要素评课方式进行评课。我在本节课中关注的是资源利用。

  叶老师这节课灵活的运用了课本、课件、投影、黑板、微卡、大卡、图片等资源来组织教学。在这节课中叶老师充分利用人力资源,在上课开始,叶老师让孩子们对课题提出疑问,激发学生兴趣为主动了解课文打下基础。随后有让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同桌交流识字,既是学生个性得到凸显,有时孩子在互帮互助中共同得到提高。

  整个课堂无论是四人小组学习还是全班探讨写字都充分发挥个人资源和团队资源作用,达到较理想的'效果。

  如果能在学习成果展示时多想一些办法,多一些展示机会和展台那就能更好地体现“人人参与,处处讲台”的效果了。

  语文评课稿 篇4

  20xx年4月17日下午‘在刘家营小学领导组织下听了付银银老师的《小壁虎借尾巴》一节课。付老师本课重点安排了三个结构相同的自然段让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和自学,知道不同动物尾巴的用处。经过前面几课的学习,学生在角色朗读对话和解读文本方法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积累。所以本课的教学设计在抓典型段落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引导他们通过小组互助理解感悟。以下是我结合这次课堂教学谈的几点初浅体会:

  (一)课文情境教学法:

  创设和谐美好的学习情境,可以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1、图示法:低年级形象思维活跃,适当运用简笔画板书能激起学生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导入新课时,付老师在黑板上贴出一只断了尾巴的壁虎,一下子吸住大家的注意力;讲到壁虎向小鱼、黄牛、小燕子借尾巴时,又贴出鱼、牛、燕子的图,使学生在形象的欣赏中展开活跃的思维,不知不觉进入课文情境中。

  2、生动演示法:CAI教学过程中的形、声、色的运用与结合,能有效渲染气氛,激发学习情感,把课文语文文字描绘的内容再现出来,符合小学生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特点。因此在学习三自然段时,让学生带着问题先自由读课文,接着通过不断深入地提出问题并接着教学图片和手势,让学生理解“爬呀爬、摇、游来游去”,这样既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又能培养细心观察的好习惯。教学中,利用幻灯进行生字教学。如:采用幻灯出示同偏旁的生字,让学生观察发现,促使学生兴趣高涨,教学在浓浓的学习氛围中进行着。

  (二)激发悬念多思法:

  教师起主导作用,不仅是让学生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挖掘教材有利因素,教会学生怎样思考问题,激发创造欲,培养创造性思维。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新课标倡导课堂上的人文关怀,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指挥者,而应该是师生平等地交流。

  1、审题设疑。齐读课题后,提出问题,鼓励学生说说:“小壁虎为什么要借尾巴?向谁借?借到了吗?”等等,为下文作了铺垫,教学围绕这几个问题进行。

  2、情节设疑。利用课文片断,启发想象,如“小壁虎是怎样向小鱼借尾巴的?”,为什么要这么说,引导学生交换角色进行想象,联系实际。既活跃学生的思维,又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

  3、结语设疑。按课文内容延伸设疑,在教完课文后指导学生讨论:为什么小壁虎尾巴断了,还会长出来呢?你还知道哪些动物尾巴的特点?既紧扣课文重点,突出难点——壁虎尾巴可以再生,也拓展了学生的课外知识。

  (三)以读为本,渗透思想教育,训练语感:

  学生的阅读训练离不开理解,也离不开朗读,两者互为促进、补充。因此,教学一开始,让学生带问题读课文,达到初步感知课文的目的,随着教学深入,采取不同方法,以读促思,以读释疑。如出示“小鱼姐姐,您把尾巴借给我,行吗?”和“小鱼,把尾巴借给我。”让学生比较读,说说哪句好,为什么?学生反复读后,纷纷选择第一句,觉得这句多了“姐姐”、“您”、“行吗”等文明礼貌用语,说明小壁虎是个有礼貌的孩子,于是,借读训练学生语感,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再如:出示“爬呀爬”,问学生“这个词应该怎么读,为什么?”,学生联系上下文反复诵读后,觉得这个词应读得慢一点,因为壁虎失去尾巴,爬不快,从而说明壁虎尾巴强以帮助爬行。最后在学生能流利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范读、齐读、比赛读、分角色读及表演读,层层深入,突出体会“姐姐”、“伯伯”、“阿姨”、“您”、“行吗”等礼貌用语道出壁虎委屈、难过、焦急的心情,从中领会借尾巴的经过说明了各种动物尾巴的功能。

  付老师还教给学生自学的办法。针对本课图文并茂,内容生动有趣,情节多有反复,图、文结构大体相同的特点,老师导学第三自然段,师生总结出五个问题学习法,指导学生按5步小组自学第四自然段,再放手让学生运用填空的方法,完全独立自己去学第五自然段。课程改革理念让我们教师从思想上到行动上彻底地发生了改变。教师在新的'理念的指导下,逐步实现自身角色的转换,在教学中,教师不再泛泛讲解,而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新课程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但教师的引导也不可忽视。在学生理解肤浅处,思维矛盾处,理解偏差处应给予恰当地点拨引导。吴老师在引导这点上做得很到位。

  付老师在课堂中教给学生质疑、释疑的方法。教学中设计“读——问——读——议”的学习方法,借此进行问题思维训练,质疑的同时,教给学生以读促思、读中求解的释疑方法,培养学生质疑、释疑的能力,从而达到创新教育的目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标志之一,也是一项核心任务。这节课学生

  的学习方式包含了两种基本学习方式: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这两种学习方法都有其存在的价值,相辅相成,新课程要求恰当处理这两种学习方式的关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是一概排斥接受性学习。但传统的教学方式过于强调掌握和接受,冷落和忽视了发现和探究,使学生的学习变成了单调的记忆,遏制了人的智慧和创造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就是要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不仅是接受性学习,更倡导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吴老师的课堂中能看到她试着通过学习方式的改变而建立一种民主的、和谐的、平等的师生关系。

  这节课给我的感觉就是一个字“实”,是新课标下的真实课堂,真正做到了在新理念新课标下“山还是那山,水还是那水”,无论是老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落到了实处,既注重了双基的训练,又注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价值观的正确取向,特别是很好地做到了整合教学资源和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语文评课稿 篇5

  本周是五年级的杨絮惠老师的示范课。我们年级组的老师们就以杨老师的这堂课写了评析稿,我觉得老师们都提出了自己精辟的见解,都是优秀的。例如:

  1、李献秋老师

  从“文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角度进行评价。她说:在教学杨老师富有激情地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比如在这堂课中,快学完课文之时,杨老师这样问学生:“外祖父把手绢递给我时,此时外祖父会说些什么呢?”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在理解语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想象,学会与课文中的人物对话,充当其中的角色,去体验、去感受。这样学生的理解会更加深刻

  “师生对话”在课堂上,老师做到了。在孩子们需要帮助的时候老师伸出热情的手,实现与学生的沟通,展现给学生一个真实的自己!

  “生生对话”,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应当积极地给学生创造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使孩子们学会人与人的交往,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但今天这堂课在“生生对话”这方面不够体现出来。

  2、王新新老师

  (1)情穿全课。教师在备课时准确地把握了难点——体会老华侨的'情感,从而设计了吟诗入情,赞梅生情,对话抒情的三个大环节。针对每一处环节老师设计了不同的过渡语,老师诗一般的语言使学生的认识不断地得到提升,情感不断地得到升华,从而一步步的走进了文本。老师教学的情感线是很清晰的,强烈的。

  (2)浑然一体,过度自然。《梅花魂》一课讲了五件事。每件事都是有因果联系的。老师利用因果关系,一一带出,推着情感不断深化、强化使情感达到顶峰,最后化作了一曲《中国心》结束。

  (3)从学者学的情况来看,学生都有“学习主人翁”意识,能全身心地融入学习之中,能充分搜索到自己的记忆仓库,结合自己的知识、生活、情感等等让“文心融我心”“我情融文情”,敢想敢说,每个学生都充满了生命感觉等方面进行评价。

  3、黄卡丹老师

  (1)抓住了重、难点进行感悟。上课伊始,扬老师以课件展示梅花图,让孩子们在美妙的音乐中欣赏一幅幅冷艳幽芳的梅花,如临其境,如闻其味,使学生不由自主地喜爱梅花,歌颂梅花。在学生谈感受后,杨老师来个自然的过度:从同学们的感受中,老师知道你们已经喜欢上了梅花,文中也有一位老人很喜欢梅花。而且,经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围绕着“梅花”写了五件事

  1、吟诵诗词,黯然流泪;

  2、弄脏梅图,大发脾气;

  3、不能回国,痛哭流泪;

  4、临别之际,送墨梅图;

  5、离开星岛,送绣梅绢。

  (2)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课堂上,杨老师的语言饱含激情,力图感染学生,将学生带入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在教学第十三自然段时,杨老师适时播放了一首《我的中国心》的音乐,伴着老师的语言,使学生产生热爱祖国的情感,为身为中国人而感到无比的自豪,并以自己的这种感受朗读课文(先自由读,再个别读,最后齐读。)。结尾又以《我的中国心》来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让学生体会到海外游子思念祖国、热爱祖国的情感“如何引导学生读”来评价:今天教师指导读书归纳起来是三大亮点

  1、巧用过渡语,使学生想读。

  2、教学情境,使学生敢读。

  3、巧变朗读形式,使学生乐读。

  我们坚持的每次教研活动后写评析稿,这样促进了每位教师教育智慧的生成,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促进了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我校的语文教研活动将继续研究,继续创新,相信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我校的校本教研之路会越走越宽,越走越精彩!

  语文评课稿 篇6

  今天有幸听了我校郭**老师的一节课,使我感受良多,下面简单的说一说我的一些看法。本课是一首儿童诗,展现了孩子们在夏天的美丽遐想,洋溢着浓浓的童真童趣。语言浅近明快,亲切生动,富有儿童情趣。课文精美的插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画,展开合理想象,有利于理解诗意。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利用课文情境,加以音响效果,带给学生愉快的情绪和舒畅的心情。让学生在蝈蝈的美妙声中,迅速产生对夏天的遐想。多媒体配乐范读,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了夏天的美,对课文的向往自然产生,学生的学习热情得以调动,学习兴趣得以激发。为课文教学创设了一个很好的“乐学”氛围,并且很快拉近了师生距离。

  二、以人文本,张扬个性

  郭老师充分利用文中“想变点儿什么”的一问,启开了想象的闸门,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想像空间。《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应该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学生的内心感受是丰富多彩的,不尽相同的。郭老师在教学时,充分尊重学生,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种,通过朗读来交流,从中体会到的夏天的特点。在这一过程,展示了教师对教材的充分理解,和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以学生为主,尊重学生阅读中独特的感受。

  三、理解感悟,落在实处

  有这样几个亮点:例如,对“透明的雨滴”的理解,老师让孩子们观察画面,并用形象的语言描述“一阵风吹来,小雨滴在绿叶上滚来滚去,感觉怎么样?”学生自然而然地想到了“舒服”,然后指导朗读,学生很自然地就能把自己的感受融入到朗读中。在引导学生品读感悟诗歌中优美的词句时,郭老师的教学环节中有这样几个亮点:例如,对“清凌凌”这个词的理解,郭老师没有直接用语言表述词语的意思,而是让学生通过看图描绘河水给自己的感觉,从而顺其自然理解了词意,并且送词“清请的、清澈见底”让学生积累,并读出了感受;又如,在第3自然段中,“穿梭”一词的`理解是一个难点,学生仅仅凭静态的图画并不能领会,郭老师采用的是把学生带入情境的方法,由一位学生戴上“蝴蝶”,全班学生作为“花朵”,“蝴蝶”在“花丛”中飞来飞去,此时毋需多言,这一动作已经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了“穿梭”一词。同时,小“蝴蝶”们穿梭的快乐也感染了全班,使得学生得以在这想象的空间里沉醉和抒发;在对课文重点部分的品读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体会小鱼嬉戏的自由,雨点歌唱的快乐,带给学生诗一般美好的意境,以“夏天来了,我想变成________”的句式,鼓励学生进行再创造,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以读促悟,激发学生创作的热情,提升了诗的主题。

  在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郭老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鼓励学生通过朗读、想象、表演、阅读等多种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点燃学生情感之火,加上老师的投入,促使学生形成最佳状态,情不自禁地走进文中,和文本进行心灵的碰撞。

  语文评课稿 篇7

  确切地说,《勇气》这本绘本读物,个人以为适合2年级以上的任何年级段,听着张老师执教的《勇气》,一些思考在笔端流泻。小记于此,聊作回忆。

  一、原来绘本可以这样教

  绘本,在我们眼里是几分钟就可以读完的书本,对于我们来说,很容易读,但是有些绘本我们却是似懂非懂,更有一些小角落的图深藏玄机,不指明我们还真是琢磨不透。如何把简单的绘本教成一节课,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读懂、学会?如何把深藏玄机充满奥妙的绘本让有一定学习能力的.学生懂得更多,学得更多?很多问题都需要我们去思考。

  听了张老师的课,一条很清晰的线呈现在眼前。

  师生合作欣赏读→带着思考学生合作读(此环节在解决问题时,让学生同时联系生活实际,提升其自身的情感价值)→将书读成篇(就这一绘本,张老师引领学生将整本的绘本读成了一首诗,这点为下一个学生创造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降低了学生的写作难度,避免了学生产生对原本陌生的绘本创作的畏惧心理)→创作绘本,让绘本走进学生心灵

  整节课,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学生的精彩,张老师只是在串着学生的一个又一个回答,在学生的思维间游走,用他幽默的语言给整个课堂添加了许多情趣。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张老师用这节课很好地诠释了这点。

  如果说,论教师的主导,我想更多的是在第一环节,那就是师生共读,欣赏读同一本绘本《勇气》。让我们继续第二个话题。

  二、巧用资源点,轻松读绘本。

  1、绘本有一个特点——悬念。

  很容易找到一个切口,制造悬念,引起读者兴趣,同时因鲜艳的插图而勾起了往下读的欲望。这一点张老师也用力,而且用得很巧,用得多样。如:“勇气是一个人在黑夜里查看房间动静。”抓“黑夜”特点,利用屏幕空白,制作课堂变奏,引发兴趣点。先出示一幅图,继而猜文字等手段,让课堂充满了情趣。

  2、教师引得得法,促得有效。

  在读到“勇气是精彩的侦探小说不翻看最后面的部分。”教师补了一句:“有时候忍住也是一种勇气。”看似不经意,但对于对勇气的理解却是一个很好的促进作用,学生也能够在这个不经意间明白懂得了这句话的意思。

  曾看到一句话,大概的意思是说:幽默的人是用知识堆起来的。我想张老师的幽默正体现了她教学的睿智,学识的厚实。值得我好好品味学习!

  语文评课稿 篇8

  刘婷老师上的是一节诗歌鉴赏课,有一个动听的名字《打开文字的褶皱》。刘老师选取了两首词《虞美人》《声声慢》,教学设计围绕诗歌情感展开。

  刘老师的`教学设计符合“三三式”教学模式,完整呈现了课前三问,课中三段,课后三思的备课要求。

  教学环节由旧知复习引入,学生默写《长恨歌》。自然过渡到教学目标展示,明确鉴赏文本。

  第二步是指导吟诵两首词。首先由学生分组朗诵,力求读出情感,读出感悟。然后教师范读,刘老师准确表现出了《声声慢》《虞美人》的音乐美和蕴含其中的愁思,让学生受到了启发。

  第三步是情感赏读,采取分小组讨论形式进行。学生就两首词表现出的“愁”不同之处进行赏析。通过合作、探究,学生进行展示。总结出往事之叹、亡国之恨、思乡之苦、物是人非;独居之苦、丧夫之苦、亡国之恨等情感内涵。教师在学生探究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两者区别,让学生从写作角度和作者身份进一步探究。通过比较阅读,学生掌握了两者的情感异同,并对产生不同的原因进行了深入探究,很好掌握了这两首词。

  第四步拓展延伸,刘老师继续围绕“愁”字展示几组诗句,让学生诵读、赏析,拓展同类型词的积累。最后留作业,让学生赏析《声声慢》。

  刘老师的这节课紧扣情感,选择两首词进行比较阅读,引导学生细读文本,真正做到了打开文字的褶皱。

  语文评课稿 篇9

  《新课程标准》提出课堂教学要落实“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彬县教研室去年出台了以“五个控制参数”(学生学习的兴奋度、学生个体参与率、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课堂练习的量、度、序,学习目标的达成度)为评价依据的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两种要求同时交集在了教学目标达成这一重点。对于语文课堂教学来说,三维目标的达成度越高,说明教学越是有效,乃至高效。城关小学刘花娟同志在“彬县小学高效课堂‘说——讲——评’活动中为全县教师示范的《桥》的课堂教学,有效地将两种评价标准巧妙结合,夯实了教学过程,促使三维目标高效达成。下面笔者具体对此课做一点评。

  一、将主动权还给学生,实现教师角色转变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的教要服务于学生的学。学生永远是学习的主人。《桥》的执教者设计教学时既研究教材,更研究学生。整个教学过程中凸显了学生这个主体,学生通过自主读文,找出了描写洪水的句子,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反复读悟,逐渐感受到了洪水肆虐,势不可当,村民处在万分危急的情势之下。接着又层层深入,在学习老支书“疏导撤离”“以身殉职”内容时,继续放手让学生自读,圈点划写,把最受感动的句子划出来,写上自己的体会。抓住老支书的神态、语言和动作描写的句子,让学生在读、说、思中逐步感受到了老支书无私无畏、心存大爱、舍己救人的崇高品质。整个过程中,教师只是个引导者、点拨者、组织者和促进者角色。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二、狠抓语言文字训练,落实知识技能目标

  语文学科的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桥》的执教者紧紧围绕“工具性”这一特点,教学过程中将语言文字训练落到了实处,知识与能力的目标高效达成。一是知识目标达成度高。先后让学生理解“咆哮”、“狂奔而来”、“势不可当”“一座山” “拥戴” “清瘦” “鞠躬尽瘁”等词语意思,体会三个感叹号的用法,找出描写人物动作的词“冲、揪、喊”和比喻句、拟人句,对“桥”的含义以及很多句子的理解层层深入,将知识目标扎实落实。二是技能目标达成度高。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技能训练目标。教学中学生听老师讲,听别人读、说,自己读、说、写,尤其对读和写进行了重锤敲击。多种形式读文,读句子,读段落,引读、个别读、集体读,默读,大声朗读等,学生先后两次当堂书写,写了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有效训练了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技能。总之,本课教学语言文字训练扎实到位,知识与技能目标高效达成,语文真正姓“语”了。

  三、适时渗透学习方法,达成过程方法目标

  新课程强调知识与技能掌握,更重视其形成的过程与方法。因此,“过程与方法”也成为一项重要教学目标。一是教师施教过程中,通过组织、点拨、引导、讲解、提问、播放课件、煽情,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情绪氛围中达到了思维的碰撞,不知不觉受到了情感熏陶,心灵的震撼,价值观的提升。二是学生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感悟到了“沉下心来,走进去读书。” “抓住重点词句” “多读感悟”“不动笔墨不读书”“读写结合”等读书的方法,逐步养成了边读边思考的良好习惯。过程与方法目标高效达成。

  四、教材处理新颖独到,情感目标达成度高

  “胸中有丘壑,高屋来建瓴。”促使教学目标高效达成,首先教师自己要有整体把握教材的水平和能力。教材处理恰到好处,教学效果即会事半功倍。《桥》的`执教者这一点上做的很好。将教材做了整体把握,然后按情节变化分成两部分,即“洪水肆虐,情势危急”和“老支书疏散撤离,以身殉职”,从背景渲染到主人公出场,为后边主人公形象的逐渐高大做了铺垫;第二部分处理由“疏导撤离—— 以身殉职——祭奠英灵——深情赞桥,使学生经历了对老支书由“陌生——熟悉——敬佩——怀念”的情感旅程,与文本的作者谈歌、与获救的村民达到了情感上的共鸣,尤其是课件悲情音乐的播放诱发了学生潜在的情愫,使学生情绪达到了高潮。此时无声胜有声。此时此刻,学生产生了不吐不快的欲望,教师适时导写:“把你最想说的话先写下来,再交流给大家。”“以读促写,读写结合”得以实现。价值观目标水到渠成。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桥》的课堂教学,学生学习情绪高涨,参与率高,课堂练习穿插在各个环节之中,量、度、序把握适当,夯实了教学过程,高效达成了三维目标,仍然存在自主学习放手不够大胆的问题。这是目前小学教学存在的普遍现象。如何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将成为课堂教学今后继续努力的方向。

  语文评课稿 篇10

  【点评】此环节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实现课文内容进行整体感知的导学目的。引导学生从“课文主要内容,中心主旨”的角度来感知,这样设计能抓住问题的核心,导学有效。

  【合作探究】——精读文章 体味情感

  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与交流整理,然后让小组的风彩在全班内进行展示!

  1无情的暴风雪就这样吞噬了五位探险者的生命,再次用心默读课文,圈划这些语句。并说一说文中哪些情节深深地打动了你?这些情节为什么会打动你? 你从中得出探险家具有哪些高贵的品质?

  2同样是南极探险,阿蒙森成功了,斯科特失败了。茨威格这位著名的传记作家,为何不给胜利者阿蒙森作传,却充满激情地为失败的斯科特写这悲壮的一幕?在文中,你能找出体现作者对这一事件的态度的.句子吗?试着品读分析,谈谈你的看法。

  3课文的题目为“伟大的悲剧”,悲剧就是以悲剧的结局结尾的故事,既然是悲剧故事为什么蕴含着伟大呢?这是否矛盾?

  【点评】此环节设计,把学生对文本的学习引向深入,以小组为单位,注意让其交流整理,强调学生在合作中攻克难点,这一策略较为可取,它强调学生在交流中表达自己在读书过程中所领悟的结果,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得到训练。但探究的内容应着力于导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只需从“感受作者情感”“体会人物精神与品质”“体会句子深刻含义”这三方面来设题即可。如第1题可这样设问:找出文中具能反映人物高贵品质的句子。第2题可这样设问:找出体现作者对这一事件的态度的句子并谈谈他的态度是否正确?

  语文评课稿 篇11

  《大明湖》是初二语文课本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单元的学习目的,是要求在把握“记叙的中心”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安排记叙顺序的重要意义和记叙顺序常用的方法,以提高记叙文的听说读写能力。

  《大明湖》节选自清末四大谴责小说之一的《老残游记》。《老残游记》暴露了当时官吏的残暴昏庸,表达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同情。但本文所选的却是老残的游记,描写了大明湖的独特美丽风光。在这堂课上任老师采取从局部突破,先让学生学习精彩的课文第四段,引导学生细细的品位味鉴赏,从而“爱上”大明湖,再来完成教学目标。

  任老师的课,对我触动很大,让我感觉到教学是一种艺术,综观整堂课,有很多值得我好好学习的地方。“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主”教学让这堂课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学生是主体 任老师在课堂上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充分的调动了全班同学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自觉或不自觉的接受了学习语文的方法,同时也学到了真正的“语文”。一开始任老师就从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还珠格格》起兴:看到《大明湖》就想到《还珠格格》,紫薇的妈妈住在哪里?紫薇的很漂亮,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把学生放在首位,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含蓄的告诉学生大明湖之美,让学生有想学的欲望。然后任老师组织了分成四组的讨论:看课文,然后说出大明湖之美,最后把所得的结果提交组长,让组长作为整个组的发言人告诉全班同学,这样的处理方法既让每个学生都感觉自己是课堂的主人翁,同时又使整个过程显得有条不紊。

  教师是主导 任老师在充分发挥学生积极主动性的同时,运用了很多有效的`教学形式,发挥了教师的导向作用。如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分组竞赛,教师量度给分的形式,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加强。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任老师还给予很多有效且有针对性的引导。

  训练是主线 在让学生学习第四段的时候,任老师设计了一系列有针对性和导向性的题目,使学生在训练中学到分析课文的能力,领会课文语言所展现的意境美。任老师提的问题也很特别:从绘画的角度看,芦苇在整个画面中起到了什么作用?说实话,一看到这个题目,就让我想起了甬江边透过温柔的芦苇可以看到暖暖的夕阳的那个画面。那么学生可以想到什么呢?我想一定更多,这对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更好的感受大明湖的美是很有帮助的。课文第四段的写景是很精致的。任老师要求学生朗读其中写景的部分,并且只读写景的部分,并把这次朗读训练也归到了竞赛的范围内。这样学生在读的时候就不能仅仅限于“读”还要花一部分精力在思考上,是有目标的读。这样的要求不失为一举两得之举。

  任老师的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是对照本宣科式教学的一种有力的冲击。从整个教学过程,从学生们的反映来看,无疑是成功的,这也是我以后在工作中值得认真学习和借鉴的。

  语文评课稿 篇12

  教师在出示题目后问学生“要是”可以换成什么词,不仅使学生理解了这个词的意思,而且无形中使学生积累了其他词语。

  识字环节方法多样,和课文紧密联系在一起。如“稠”和“稀”通过图片来识字,学生一下子就记住了。再如“盏”的教学,教师说盏指的.就是小杯子,盛酒的就叫酒盏,盛茶的就叫茶盏,这样学生不就认识了这个字,而且理解了这个字。教师在识记每一个生字之后直接指导写字,学生记忆就更深刻了。

  在“再读勾画”这一环节,教师提出了问题“天然的指南针是什么?它是怎样分辨方向的?”然后先举例子找出第二小节中的重点词,再指导学生总结学法,按照“圈一圈、勾一勾、画一画”的方法完成剩下的小节,由扶到放,降低了难度,使学生找的快速、正确。

  整节课教师的评价语自然,与教学融为一体,不仅有针对性,而且起到了激励学生的作用,特别值得我学习。

  建议:最后一个表格的填写较有难度,可以在第二课时学完课文后完成。

  语文评课稿 篇13

  《背影》是初中教材中的“老篇目”。如何以新课程的理念设计和实施这篇文质兼美的传统篇目的课堂教学,是大家关注的焦点。应该不受传统教学的束缚,从领悟作品内涵、感悟父子情深入手,采用整体感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体验感悟的学习方式,达到“使学生在感情上被感染,思想上被影响,写法上受教益”。

  具体地说有如下几个特点:

  1.以“情”字为线索,设计学习活动。

  本文最动人之处,便是人间亲情特别是父爱的美。教者紧紧抓住了这一特点,用多媒体创设学习情境、引领学习活动。如:放歌曲、放投影画面、学生表演、学生讲述我与父亲之间的'故事等等,由浅入深,让学生在晶莹的泪光中体会“父爱如山”的道理。

  2.依据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

  这节课紧紧围绕文本教材展开。如:“速读课文,说说你能从文章中读到哪些信息”、“整篇文章体现出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爱。那么,这种关爱我们又可以从文中的哪些地方体会得到呢?请大家先进行组内交流,然后全班交流”、“写父亲的背影哪次写得最详细”等等问题。环节的设计、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地图册查找作者的行踪路线并分析原因等等,不拘泥于教材,大胆地开发和利用了文本教材以外的课程资源。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

  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情境与空间,不束缚学生的思维。如:“你能从文章中读到哪些信息?”从而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谈自己的感受,因此,学生大胆放飞思维的翅膀,勇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积极动脑解决问题,这种良好的学习品质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

  总之,如何调动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如何从语言文字感悟文章的内涵、陶冶学生的情感,如何体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完美统一,相信我们一定会从这堂朴素的课堂教学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语文评课稿 篇14

  今天,我听了《要下雨了》这节课,有如下思考: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上课伊始,老师就紧紧抓住学生兴趣点,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与学习欲望,当学习的小主人。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练习背诵,效果就好多了。因为这时,他们的思维是最活跃的。不过,怎样操作起来最有效,还需我们共同探讨。

  2、以读为本,读贯穿教学的始终

  朗读既是手段,又是目的。在这节课中,读贯穿课堂的始终。表现在:1、读的形式多样,有自由读,大声读,分角色朗读,给动画配音等等。2、读有层次性。老师先引导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在读中理解内容,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这以基础上,再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在角色体验中独好每个角色,理解要下雨时,各个小动物的活动不同,同时也体会在下雨前动物们的.着急心情,既理解了内容,又提高了朗读能力。

  3、品词析句,注重语言实践活动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我们要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言,发展语言,提高语文运用能力。这节课就体现了这点。在揭题审题时,老师就引导学生理解比较“下雨了”和“要下雨了”的不同意思,引导学生关注语言现象,使他们知道多一个字少一个字所表达的意思是不同的,敏化学生的语言,提高他们的语言感受能力。然后,老师在随文阅读中,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用“因为……所以……”句式说话,在读与说中感悟“……正……”的意思。学生也说得很好。建议:用“因为……所以……”说燕子为什么低飞这句话学生说得不太好,原因是这段话逻辑性很严密。我们可否这样训练:“因为要下雨了,所以()。因为空气很潮湿,所以( )。因为虫子的翅膀上沾了小水珠,所以( )。因为虫子飞不高,所以( )。”这样既降低了说话的难度,又更清楚地明白燕子为什么低飞的道理。

  4.扶放结合,逐步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要下雨了》这是一篇科学童话。老师抓住了这篇科学童话的结构特点,第一部分与第二三部分结构相同,都是讲下雨前小动物们的活动情况,所以采用重点指导和放手自学相结合。但是在操作层面上有点面面俱到。我认为应该宁抓重点,放弃细枝末节,这样可能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语文评课稿】相关文章:

语文评课稿03-06

语文评课稿12-19

[精选]语文评课稿10-09

语文评课稿【精选】08-16

语文评课稿范文03-07

《翠鸟》语文评课稿07-04

语文评课稿范文12-20

优秀语文评课稿09-26

语文评课稿【集合】09-07

语文评课稿(热)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