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教育

时间:2023-09-24 17:12:07 教育 我要投稿

智慧教育[实用15篇]

智慧教育1

  通过对《释放你的教育智慧》这本书的学习,我也进一步清晰地认识到:教学思考内容宽泛,可记成功之举、可记教学机智、可记学生见解、可记再教设计,一有所得,及时记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记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

智慧教育[实用15篇]

  一、要用心爱护:

  我国现代教育家夏沔尊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作为一名教师,只有真诚地热爱学生,用我们的爱去感染、熏陶每一个学生,才能激发学生对老师的尊敬、信任和亲近,使学生对你所传授的知识感兴趣,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要用心学习:

  现在的学生的兴趣广泛,好胜心强,会向教师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广博的文化修养,“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只有学而不厌,才能做到诲人不倦。要学习就要多读书。“腹有诗书气自华”,在“汗牛充栋”、“浩如烟海”的书籍中,多关注那些研究教育教学过程的书,多从简明的教育案例、教育叙事中寻求启示,寻求教育思想的营养和教育的智慧。除了向书本学习,还要虚心向同事学习。“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独到的方法和经验,“千个师傅,千个法”,我们可以取长补短,成就自我。我们要善于虚心向他人请教,学习他人的经验,丰富自己的人生。

  除此以外,还要虚心向学生学习。教师不要以为自己是万能的上帝,班内几十个学生的智慧之和,是没有哪位教师能够比拟的,放下我们的架子,才能真正体现师生平等的内涵。在工作中,真正形成和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成长的意识,有利于达到师生双赢的局面,何乐而不为呢?

  三、要用心研究:

  成功需要付出,人生需要磨练。我们教师时常会在教学中遇到诸多困难和问题以及困惑,作为教师,我们要潜心研究教材、学生、教法、学法等,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轻松、愉快、积极、健康的课堂氛围;精心设计教学细节,学习借鉴杜郎口、洋思中学的经验,讲究课堂教学的.艺术、研究如何打造高效课堂,实现有效教学,讲究技巧与方法,学会“望闻问切”,用“心”去研究解决问题,真正让思考与实践同行。

  四、要用心思考:

  思广则能活,思活则能深,思深则能透,思透则能明。我们要善于总结课堂的事,对教师自身教学情况,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对授课内容、方式、技能、技巧,对课堂整体状况等等进行思考,发现自己教育教学中的得与失,以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改变策略,使教育教学趋于最优化。

  老子说: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作为教师,我们必须从教学中的细节入手,以爱作为教学的支点,用兴趣作为教学的原动力,思考作为教学进步的源泉,用心做教师,让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成就孩子们的人生,收获人生最美丽的稻穗,也在教学研究中不断提升自我,谱写精彩的教育教学篇章!

智慧教育2

  关于讲和练

  ——《教育的智慧》读书笔记

  讲练是一种教学方式。讲和练怎样结合呢 最近我们也一直在探究这个问题。

  一种是"精讲多练"强调精讲后要让学生适当地练;另一种是"精讲精练"强调的是精讲后要让学生有示范性代表性地练;再一种就是"讲而泛练"意思指有的内容通过讲述泛泛一练或不练只要明白就行了;还有一种是"精讲不练"只要讲得好讲得精学生不练也能掌握其实质及其要领。

  这四种提法来自不同教学内容归纳起来我们称其为"精讲善练讲练结合"。也就是说讲课无论何时都要精讲一个学生学很多门课如果教师都要旁征博引必然喧宾夺主学生听得热闹而收效甚微。精讲有利于记忆;练习多少要看教学内容课程性质不管如何练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去实践去思考使他们的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锻炼他们的智力和能力。如果把"多练"理解为"练的越多越好"无限地加码;把"精练"理解为"练得少一点"于是对习题作业不加挑选使学生无法去理解解法程序规范无法起到"解剖麻雀"的作用这都达不到练习应用的目的。

  基于上述的观点和认识我想说几点:

  1各门学科的练习方式应该不一样的什么都是动笔我想不是太合理。比如说英语可能应该侧重一点口语。

  2每一堂课练习的时间强度等应该不一样。可能有的课时不需要太多的'练习有的课时可能需要多点练习时间。

  3讲和练如何结合什么时候讲什么时候练可能很有讲究就像烧肉什么时候该文火什么时候要焖一下时机很重要。

  4总的来说讲和练都要精不是多就是好的。

智慧教育3

  “教育不是简单的操作性行为,而是基于信念的事业。因为真正的教育是精神创生和灵魂的感召。教师将是一个永恒的职业。没有教育信念的教师决不可能成为好的教育者。教育是一种基于信念的行为。这意味着只有基于信念的行为,才具有感染力和感召力,才是真正的教育力量,才能推动人和鼓舞人,才能唤起别人对于未来热烈的憧憬与向往,才能在别人的心中催生信念。因为只有基于信念,我们的言行才会有一种自然与真诚,才会有一种执着和投入,而不会是做作与矫饰、应付与敷衍。”

  读着肖川教授的教育随笔集,让我接受着对心灵的洗礼,让我一次次回味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教育魅力。让人觉得是在与一位智者聊天,他那谦和的态度、亲切的语言和博爱的热情无不启发着我的思维、拓宽了我的`视野,几乎每一篇文章部是一个诱惑,引领我进入一个神奇的风景线。书中的每一个文字,无不再表达这样一个内容:“成为有思想的教师”。

  肖川教授在《名师不可仿》说到:不要简单的模仿名师,重要的是学习名师的教学思想和个性修养。他们所代表的先进的教学理念是值得学下的,他们的成长之路也是值得研究、借鉴的,但他们的示范课的招式是不可简单模仿的。我们只有“着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创造性地生成教学的策略,才能游刃有余,左右逢源”。

  作为新教师,起初我是以取经的目的去拜读这本书。但在书的篇末,肖川教授说:“功夫在诗外”,没有任何一门课程可以直截了当地教给你教育的智慧。教育的智慧只能从深厚的精神修养中内在地孕育和生长出来。看到这里,我并没有失望,我读到了“学问变化气质,知识滋养人生”;我知会了“成功一定有方法,失败一定有原因”。

  有思想,使得我们不人云亦云,不简单化,使得我们葆有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

智慧教育4

  现在很多父母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基本上就是两种方法“讲道理和恐吓”,什么是讲道理?就是父母给孩子看很多关于安全的书,讲很多关于安全的故事,背很多关于安全的儿歌,告诉孩子哪些事是安全的,那些事是不安全的。这样的安全教育很有必要,但是不免有些“纸上谈兵”。什么是恐吓?告诉孩子很多不安全的事情,例如有坏人会抢小孩啊,有孩子玩火把家里烧了啊,拿着刀子跑步扎到眼睛里啊,看今日说法告诉孩子要学会保护自己啊,这样的安全教育其实没有必要的,这样负面的信息只会加剧孩子内心的“怕”,让孩子越来越担心,越来越不敢面对真实的生活,所谓“怕什么来什么”,这样可能让孩子离危险更近。

  那我们来看看究竟怎么才能让孩子更加安全,怎么才能做好孩子的安全教育呢?首先,孩子需要很多方方面面的安全基本知识,这一点毋庸置疑,现在这样的图书和音视频资料特别多,父母带着孩子一起阅读,一起观看,用正确的安全知识武装孩子就可以了,这一点需要做到,也必须做到,做到这一点也相对比较容易,但仅仅做到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或者只做这一点就认为做好了安全教育,那真的是纸上谈兵,真正打起仗了,很快会败下阵来。

  其次,安全教育的核心是孩子遇到安全问题的时候,能够冷静,不慌张,能够把学到的安全知识应用到事件当中,大家想一想,孩子有安全知识,但是遇到问题的时候,着急,慌张,害怕,恐惧,甚至情绪波动很大,您觉得安全知识有什么用吗?所以安全教育的核心是让孩子有自信,有好的心态,有敢于面对的能力和遇事不慌张的能力,如果没有这一点,我相信不仅仅是安全问题,你的孩子遇到任何问题都可能没有面对和解决的能力。我女儿参加夏令营和我说,“爸爸我害怕虫子,看到它们我就害怕,有些虫子可能还是有毒的,我怎么办啊?”我告诉女儿说:“爸爸有办法让你不害怕虫子,那就是和虫子交朋友,把自己当成一个虫子专家,我们在网上搜集虫子的资料,了解虫子的习性,知道它们的名字,在现场你看到的虫子把他记下来,要么问老师,要么回来我们查资料讨论,当我们了解虫子的时候,我们就不怕虫子了,你说呢?”,我的女儿很快就不怕虫子了。我和孩子交流的过程是解决孩子“怕”的问题,引导孩子只有了解就不害怕的道理。让孩子有自信,有好的心态,有面对的`能力,这是安全教育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

  第三,安全教育的基础是”经验“,有体验才会有经验,有经验就会有智慧,带着孩子去体验,在体验中获得经验,这才是真正的安全教育。比如,你和孩子说山林里有蛇,孩子脑子里知道了,其实问题就来了,第一,孩子没有见过蛇,真有一天见到蛇的时候,说不定吓都吓死了,第二,孩子因为错误的教育从此害怕蛇,更加不敢面对蛇,真的面对蛇的时候更加害怕。在我们的夏令营里,会给孩子抓来蛇,用透明胶带把蛇的嘴都粘住,让孩子们去接触蛇,去了解蛇,去和蛇玩,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就克服了内心对蛇的恐惧,有了这样的经验,再讲关于防蛇的知识,孩子们不仅不怕蛇又在真实体验的环境中学到了安全知识,安全教育就深入心里了。我和家长们说,我们的夏令营中所有的事情都是事前说好道理,然后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让孩子们充分体验,体验后让孩子总结经验,慢慢的孩子有了经验就能面对此类的安全问题了。

  请父母记住,最好的安全教育有三个步骤,安全知识要记牢(基础),敢于面对是核心(自信),拥有经验是保障(有体验才会有经验,有经验才会有智慧)。很多父母只关心第一步,后面两步才是真正的安全教育。

  其实,把孩子置于不安全甚至危险境地的可能是父母,第一,不重视孩子系统的安全知识教育(不负责),第二,总是担心孩子,凡事都往坏处想,总是用负面信息教育孩子,让孩子缺少自信和积极面对问题的能力,在孩子遇到问题和危险的时候无法面对。(总担心),第三,过度包办孩子,过度保护孩子,让孩子失去了体验的机会,没有经验和知识去面对问题和人生。(总包办)。

  说实话,孩子最大的安全问题是父母的”包办“,我们接触了这么多孩子,我们看到被父母包办,被父母过度呵护的孩子,他们根本没有面对问题的能力,那他们更没有面对危险的能力,这才是最最危险的,很多孩子遇到事情”我不会,我害怕,我不行“,再多的安全教育对这些孩子都是没有用的。

智慧教育5

  最近看了赵宪宇先生的《教育智慧》,文章简短,引用了2个故事来表达赵老师的观点,“教育智慧是朴素的”。

  其中一个故事是格林童话中的一则故事:森林里猫遇见了狐狸,谦虚的猫说自己只有一个本领,如果被狗追赶的话,会跳到树上自我解救。狐狸听后嗤之以鼻,骄傲地告诉猫,自己会一百种本领,而且还有满满一口袋的计谋。正当狐狸想要教猫如何逃避狗追逐的方法时,猎人带着猎狗出来打猎。猫一下子跳到树上救了自己,而狐狸却丢了性命。

  以前曾经多次给班里的孩子读过这个故事,但读后并没有太多的思考,只是讲一下自以为是的狐狸而已。如今,经过很多思考之后,再读这个故事,便不再是笑而过之了。猫虽然只会一个本领,但那却是最实用的本领,能让自己在遇到危险的时候保护生命。狐狸,森林里最智慧的动物,能跟在老虎后面逞威风,能花言巧语骗走乌鸦到嘴的肉,百种本领护身,却毫无挣扎的死在猎狗嘴下。

  这说明了什么?知识---不能是空洞的,教育智慧,应该是朴素的。我们作为教育者,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是应该教会孩子最简单、最实用的知识。教孩子写一个字,对于一些孩子来说,一遍一遍的示范,借助生字卡片、投影的讲解,也许不会比弯下腰来手握手教他写一遍效果来得更明显。课堂中,浮华的表演成分,精巧的技术手段,成就了教育家的特色亮点,但是,孩子是否真的'学到了最简单、最实用的知识了呢?也许,最后孩子也只是成为了舞台上的一个演员而已。

  所以,赵老师的观点,“教育智慧是朴素的”,告诉我们的就是让教育回归本质,扎扎实实的教孩子,让孩子踏踏实实的学知识。

  不管任教多少年,仍需牢牢记住赵宪宇先生的话:“朴素的教育智慧是什么?就是不要矫饰,不要浮躁。教育智慧是和学生一起产生的,不是教育自我的展示。一个教师智慧无限,那么学生可能就更加缺少智慧。真的教育智慧,是让学生产生智慧,是师生的共同智慧。”

智慧教育6

  在一所施行正确教育的学校里,它所有教职员工中的核心层是具有奉献精神和充满活力的,它就会吸引其他有着同样志向的人聚集到它这里,而那些不感兴趣的人不久就会发现自己不适合那里了。如果核心层是目标明确和警觉的,那么外围那些冷淡的人就会感到羞愧并且离开了;但如果核心层是漠不关心的态度,那么整个团队就会不稳定和缺乏生气。

  核心层不能只由校长组成。依赖于某个人而存在的热情或兴趣必然会衰退和消亡。这种兴趣是表面的、轻浮的、毫无价值的,因为它可以被转移,然后屈从于另一个人的心血来潮与幻想。如果校长支配着一切,那么显然就不可能会有自由与合作的精神了。一个强势的人物也许能建立一所一流的学校,然而恐惧和奉承也会悄然进入,而通常发生的情况就是,其他员工就变得无足轻重了。

  这样的团队无益于个体的自由和了解。员工不应该处于校长的支配下,而校长也不应该承担起所有的责任;相反,每个老师都应该感到自己需要对整个学校负责。如果感兴趣的人没几个,那么其他人的冷漠或反对就会阻碍大家的努力或者让努力白费。

  我们也许会怀疑,没有一个核心权威,一所学校能否运作?但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其实也不知道答案,因为我们从未尝试过它。毫无疑问,在一群真正的教育者中,权威的问题永远不会出现。当所有人都努力变得自由和智慧时,人与人之间各个层面上的合作就有可能了。对那些还没有深刻而持久地投身于正确的教育这项任务的人而言,缺少一个核心权威似乎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理论;然而如果一个人完全献身于正确的教育,他就不需要别人来督促、指挥或控制了。智慧的老师在施展他们能力的过程中是很灵活的,因为他们在努力达到个体的自由,所以他们会遵守规则,然后去做一些有利于整个学校的必要的工作。认真的兴趣是能力的开始,兴趣和能力都会在实践中得到加强。

  如果一个人不了解服从在心理上暗含的意义,那么仅仅决定不去跟从权威将只会导致混乱。这种混乱的产生并不是由于缺少权威,而是因为缺乏对正确教育深刻的、共同的兴趣。如果有了真正的兴趣,每个老师这边都会进行持续不断和深思熟虑的调整,来满足运作一所学校的种种需要和必需品。任何一种关系中都不可避免地会有摩擦和误解,然而如果没有了由共同兴趣所带来的紧密感情,这些摩擦和误解就会被放大。

  在一所施行正确教育的学校里,所有老师之间必须要有不受限制的`合作。全体教员应该经常碰头,详细讨论学校的各种问题,当他们就某种做法达成一致以后,很显然执行这种已经决定下来的东西就不会遇到阻碍了。如果多数人采纳的某个决定不能获得某个老师的认可,可以把它放到下次教员会议上再进行讨论。

  任何老师都不应该惧怕校长,而校长也不应该对那些年纪大的老师心存畏惧。只有当感觉到所有人都是完全平等时,才可能达成愉快的共识。让一所施行正确教育的学校中充盈着这种平等感是很重要的,因为只有当优越感和它的反面都不复存在时,才会有真正的合作。如果有了彼此间的信任,任何困难或误解都不会只是被束之高阁,我们将会去面对它,然后信任就会恢复。

  如果教师不能确信自己的天职和兴趣,他们之间就必然会有妒忌和敌对,他们会把自己所拥有的一切能量都消耗在琐碎的细节以及浪费时间和精力的争吵上;反之,如果有了那种想要带来正确教育的强烈兴趣,生气和表面的分歧就会很快过去。然后那些被过度夸大的细节就会呈现出它们正常的比重,摩擦与个人的敌意将被我们视为徒劳无益的和破坏性的,所有的对话与讨论都会帮助我们去发现“什么才是对的”,而不是“谁才是对的”。

  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在一起工作的人,应该时常讨论各种困难和误解,因为这可以帮助澄清也许存在于我们自身思维中的任何混乱。当有了目的一致的兴趣,老师之间同样也会有坦诚和友谊,他们之间永远不会产生敌意;可是如果没有了兴趣,那么尽管表面上他们也许会为了彼此的利益而合作,但却总是会存在着冲突和敌意。

  当然了,也许还有一些其他的因素会导致团体成员间的摩擦。某个老师也许劳累过度,另一个也许有一些个人或家庭的烦恼,还有一些人或许对他们在做的事并没有很大的兴趣。显然,所有这些问题都可以在教师会议上研究解决,因为共同的兴趣可以促成合作。很显然,如果少数人包揽了一切,而其他人袖手旁观,就不可能创造出充满活力的事物。

  工作的平等分配可以让所有人都有空闲时间,很显然,每个人都必须要有一定的闲暇。一个劳累过度的老师,对他自己和其他人而言,都会成为一个问题。如果一个人的压力过重,他容易变得缺乏生气和懒惰——特别是当他在做着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时。如果身体或脑子不停地工作,就不可能恢复元气;而关于空闲时间的问题,可以用一种大家都能接受的友好方式去解决。

  每个人闲暇时光的构成也是不同的。对于某些对自己的工作有着极大兴趣的人来说,工作本身就是一种闲暇;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比如做研究——这本身就是一种放松。而对另一些人来说,闲暇或许是躲到与世隔绝的地方去。

  如果教育者想要有一些自己的时间,他就必须只负责他能轻松应对的、适当数量的学生。当老师被一大群管不过来的学生压得喘不过气时,师生之间就几乎不可能会有直接和充满活力的关系了。

  保持学校的小型化还有另一个原因。限制班级学生人数很显然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教育者就可以充分注意到每一个学生。当学生太多时,他就很难做到这点了,于是,惩罚和奖励就成了一种强制执行纪律的简便方法。

  正确的教育不可能一大群人同时进行。研究每个孩子需要耐心、警觉和智慧。观察孩子的兴趣、才能、性情,了解他的困难之处,考虑到他的遗传和父母的影响,而不是仅仅把他加以归类——这一切都需要一颗敏捷和柔韧的心,不受任何体系或偏见的束缚。它需要技巧和强烈的兴趣,最重要的还是要有关爱之情;而培养具备这些品质的教育者是我们当前的主要难题之一。

  智慧以及个体自由的精神,应该始终弥漫在整个学校里。这一点绝不能疏忽,偶尔随便地提一下“自由”和“智慧”这些字眼,是没多大意义的。

  学生和老师应定期碰面,然后讨论与整个团体利益相关的所有事宜,这一点尤为重要。应当成立一个学生会,老师的声音也能在其中得以呈现,学生会负责商讨解决关于纪律、卫生、食物等所有问题,它同样可以帮助去引导那些有点任性、冷漠或顽固的学生。

  学生应该从他们身边选举出负责执行决策、帮助进行常规监管的同学。毕竟,学校里的自我管理是为今后生活中的自我管理做准备的。如果孩子在学校的时候学会了在任何与他日常生活问题相关的讨论中去体谅他人、保持客观和智慧,那么当他长大以后,他就能有效而冷静地去面对生活中更大、更复杂的考验。学校应当鼓励孩子去理解彼此的困难、独特性、情绪和脾气,因为这样的话,当他们长大以后,他们就会对其他人更加体贴和耐心。

  同样的自由精神和智慧也应该明确地体现在孩子的学习中。要孩子变得具有创造性,而不仅仅是一个机器人,就不应该鼓励学生接受各种公式和结论。即使在科学研究中,我们也应该和他一起去推理论证,帮助他看清问题的全貌,然后让他自己去作出判断。

  那么如何处理“指导”的问题?难道就不需要任何“指导”了吗?这个问题的答案取决于“指导”是什么意思。如果老师已经抛弃了内心所有的恐惧和想要支配的欲望,他们就可以帮助学生走向创造性的了解和自由;但如果老师有意或无意地想要指引学生朝着某个特定目标前进,很显然他们就妨碍了学生的成长。指导学生朝向某个目标——不管这个目标是学生自己制定的,还是别人强加的——都损害了创造性。

智慧教育7

  暑假有幸读到《教育的智慧》这本书,收获真是不少,素质教育已成为当今中国教育的主流。身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我深感肩上担子的沉重。《教育的智慧》就如同一盏明灯,使我对教师这一职业有了更深刻的了认识,并对以后的教学工作充满了热情与信心。苏霍姆林斯基说:“人才只有靠人才去培养,能力只有靠能力去培养,才干只有靠才干去培养。”可见学生的智慧是靠老师去开启的,这就要求老师首先要成为一名智者。

  那么世界上所有的老师就一定都是智者了么?我看不见得,至少我觉得自己还不是一个智者,只是一个比学生“多半桶水”的学习者。在我看来,智慧人人都有,当然有先天的因素,但是也有部分是由后天决定的。那么如何才能增加一些智慧,使自己更向智慧型教师迈进呢?

  1.智慧是靠“想”出来的

  智慧是思索的结晶,教师的教育智慧即是教师对教育教学问题长期研究和不断思索的结果。教师如果能从研究的角度来从事教学工作,不断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就能不断地增长自己的思考力、感悟力,不断地提炼新见解、新观点,从而全面地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教育智慧。

  2.智慧是靠“勤奋”出来的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天才靠积累,聪明靠勤奋。”先天的聪明还要靠后天的努力来完成,只有在长期一点一滴的学习中才能形成一定的积累。作为一名教师,要特别加强对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学习和研究,把握学生在不同年龄的心理特征。教师唯有热爱学习,从古今中外的一切文明成果中汲取营养,才能成为学者,成为能师。

  3.智慧是靠“交流”出来的

  教师的教学是单人单科进行的,教师的劳动在大部分时间里是个体性的。备课、钻研教材、上课、辅导、批改作业都是一种复杂的脑力劳动,要独立完成,但决不能因此而忽视教师之间的交流作用。交流就是互相学习、共同讨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善于学习,善于博采众家之长为我所用,是走向成功的一条捷径。

  总之,智慧型教师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自身要勤于思考,不断提高自己的思考力、感悟力、教育智慧,还要勤于学习,善于集思广益,博采众长。“智慧型教师”应成为我们每位教师不断追求、自觉探索的目标。教育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崇高事业,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而且是思想与思想的交流,情感与情感的沟通,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教育是造福于他人同时也使自己获得幸福的伟大事业。我希望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看一看这本书,学学李希贵老师的一些宝贵经验,肯定能够看到教育改革创新的新标杆,通过教育家的今天看到自己的明天。

智慧教育8

  上午开完会,发现手机上有12个未接来电,都是父母的。我的心骤然一紧,电话回过去,母亲号啕大哭。哥哥的检查结果出来了——尿毒症。我的整个身体都像浸在福尔的马林液中,电话打完,全身已苍白僵硬。

  大我八岁的哥哥当年为了供我读书,自己中专毕业就进了国企,娶了个本本分分的女子过着市井庸常的生活。我比较有出息,研究生毕业后谋得了这份不错的职业,嫁给同样的职场精英袁同,现在有了两岁的女儿。日子,在车水马龙的喧嚣中推进。这个消息像生命里的一个惊雷,令我恍然感到周遭的一切如同虚幻。

  什么能救哥哥的命?除了靠透析维持生命,只有等待肾的源。好心的医生提醒我们,需要换肾的患者要排队等肾,能轮到我们头上又配型成功的几率非常微茫。

  还有一条路可走,就是亲人捐肾。二老争先恐后地去抽血配型。他们竭力阻止我参与。爸信心满满地说最好他的能配上,他身体好。妈说她年轻,女人的寿命更长,她捐肾就跟我爸的生命步伐一致了……我搂着十岁的侄女坐在外面,眼泪一次又一次不能抑制地淌下来。

  几天后配型结果出来,两人都失败了,嫂子又跟他血型不合,全家人瞬间崩的盘。得到这个消息,我心中五味杂陈——不是还有我吗?

  这一次,大家没有再全力阻止我。我瞒着袁同去做了配型。三天后,我被通知六个点全部与哥哥吻合。拿到结果,我和父母抱头痛哭,哥哥有救了!

  捐肾是大事,不得不跟袁同商量。不料他一下子跳起来:“你开什么玩笑?如果你哥要用钱,只要我们拿得出,多少钱都给。可这事儿不行!”

  为什么?我有些恼火。他没有看到我的父母争着抢着要捐肾的情形,他没有听到侄女撕心裂肺的哭声,他也不会体会小时候哥哥用工资给我买钢笔、花裙子,省吃俭用的那份亲情。我不求他感同身受,可用一颗肾换一条命,于情于理都不为过啊。

  袁同也态度坚决:“我爸有个同事给自己小孩子捐了肾,人才40岁,虚弱得连楼梯都下不了!你如果捐肾就要休息两年以上,以后也会体力不支,公司铁定开除你!你现在不光是娘家的人了,你是属于我们这个家的,你有我、有孩子,有你自己的人生……”

  我的每一个毛孔都竖了起来。他的理由再多再丰满,我只信一条,生命至上。我什么都听不进。

  晚上去医院看望哥哥,他迷迷糊糊地抓住我的手说:“那事……不行。我是快要死的人了,不能连累你。”嫂子也忐忑地看着我:“小袁知道吗?”

  我一抬脸看到她心急如焚的目光,只得浅浅应了一声:“他知道。他不干涉我。”嫂子如释重负。

  不一会儿爸妈买饭上来,都问我袁同的态度。我撒了谎,当然,他们不相信,因为从我做配型到今天,袁同都没有到医院来过。

  妈妈说:“孩子,这是大事,你得跟家人商量好。”

  曾经父母和哥哥是我最亲爱的家人,可是为什么,当命运的劫难呼啸来袭,我却再不能理所应当地和他们手挽着手共同担当?我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了其他的家人,莫名其妙改变了隶属?

  哥哥很快撑不下去了。半个月后,他被下达了病危通知书。换肾一事刻不容缓,我和嫂子重新联系了医院。捐肾要家属签字,我们骗医生我离异,手术签字由我父母来签。

  一家人连哄带骗把哥哥转院过去。那个阳光静好的下午,我们初步确定了手术时间。我看着哥哥在白色床单上静静睡着,忽然有种莫名感动。生命是这样无常,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留住你想留下的人。

  傍晚时分,忽然病房外吵吵嚷嚷,我一下听出来是袁同。他抱着女儿在外面冲我父母暴跳如雷:q“我就知道她瞒着我!”看到我,他拽起我就走,同时在走廊里大声喧哗:“这是我老婆,没我签字,我看谁敢割她的肾!”女儿哇哇大哭,我也气急败坏。推推搡搡到电梯口,女儿忽然伸出胖乎乎的小手叫我抱。我一接过来,她的小手臂把我紧紧勒住,生怕我飞了。袁同的声音忽然低了八度:“你要是真捐了肾,至少要少活20年,你对得起孩子吗?对得起我吗?你要是有个三长两短谁来负责?”我惊诧地看他,这才发现他刚才的嚣张气焰竟然全部是在作秀。是的,他害怕。他在哀求我。他的自私是因为他爱我。

  父母慢慢走了过来,妈妈的泪痕未干,一说话眼泪又涌了出来:“你们回去吧……”

  我们都说不出话来。我还是不肯走,但是刚才袁同一瞬间的哀凉,使得我准备和他鱼死网破的冲动瞬间熄灭了。我远远看一眼靠在病房门边上的'嫂子,能够感到和她同样万箭穿心。

  电梯“叮”的一声到了,妈妈推了我一把,让我走。我的泪水再也忍不住夺眶而出。踉踉跄跄地被老公拉着、被妈妈推着进了电梯。电梯门轻轻合上,像是把我们分成了两个世界。z爱你的人都希望你好好的z

  我从医院被揪回来到晚上,六个小时了,父母和嫂子都没有打电话来。我能想象到他们的左右为难,甚至连问一下情况都不敢。

  夜里我把电话打过去,我问妈妈:“如果病的是袁同,我也会给他一颗肾。你们会允许吗?”妈妈沉默了半晌,问我:“你要听实话吗?”

  我犹豫了,因为我已经知道了答案:“算了。”她哽咽着说:“爱你的人都希望你好好的。我们理解他。”

  我挣扎着,揪着一颗心,安慰她:“我会作最后的努力,尽可能做通他的工作。”妈妈沉默了一会儿,哭出声来:“孩子,算了。”

  随后袁同拿了20万给嫂子,并四处联系肾的源。那段时间我们一直在奔波,但是,毫无结果。

  荷花开满池的六月,哥哥没能挺下来。我哭晕在哥哥床头,昏天黑地的绝望和内疚。嫂子也没怎么和我说话。她多少是有些恨我的吧,我给了她希望,又硬生生拿走了它。

  追悼会在哥哥生前的工厂里举行,简易礼堂里,白花满地。我透过那个玻璃匣子看着他的脸。他惨白而浮肿,有些不像他了。那是哥哥吗?是那个年少时为我捕了无数只蝴蝶还汗涔涔地问我够不够的哥哥吗?是那个有着强烈求生欲望却坚决不要我的肾的哥哥吗?在那些阳光明媚的日子我们带着全家出游,我们的眼睛一起看到那车水马龙,我们的耳朵一起听到这世界的喧嚣——生命如此孤单,我们曾经同行,我却不能伸出我的手……

  彻骨之痛中只希望得到谅解

  若人生可以重来,我唯一的选择将是不在哥哥病愈前结婚。当我们已婚,我们的家庭成员关系得以拓展,我们就必须去平衡各方面的关系。这平衡中有滔天的愧疚与悲伤,有永生无从弥合的遗憾与无奈,但我们只能坚强,含泪前行。

智慧教育9

  向学生讲一个《弓的主人》的故事,作者是德国剧作家、文艺理论家莱辛。

  一个人有一张用乌檀木制成的`非常棒的弓,他用这张弓可以射得又远又准。他视它为至宝。可是有一天,当他仔细打量它时,不由得惋惜道:“唉,你就是粗糙了一点!再光洁一些就十全十美了。真遗憾!”

  “不过,还有补救的办法,”他突然想出了一个主意,“我要去找一个最好的雕刻艺人,请他在这张弓上面刻上美丽的图案。”他果真去这样做了。

  雕刻艺人在弓上面刻上了一幅完整的狩猎图;有什么再比一幅狩猎图更合适的呢?

  那人万分高兴:“你真配这样的装饰,我亲爱的弓!”说着,他便迫不及待地试了起来。他拉紧弓弦,拉,拉——啪,弓断了。

智慧教育10

  作为一个教师,我当然希望自己是一名充满智慧的老师。当我看到《教育是一种大智慧》书名的时候,我就有种感觉,这本书会带给我不一样的心灵体验。

  本书从“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教育必须遵循人的发展规律”、“关系第一、教育第二”、“和谐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沃土”、“读书重要还是网络重要”、“教育的目标是学会做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厌学是世界上最的的难题”、“一切教育最终都将归结为习惯的培养”十个方面的不同角度提出了76个建议,目的是要解决如何促进孩子健康发展的问题,使孩子成长为一个顺应社会需要的人,以成就孩子成功的人生。现实生活中,虽然有的家庭想给孩子一个成功的未来,可因忽视了孩子是个独立的个体。以爱的名义,剥夺了孩子交友权,玩耍权,甚至亲情权,从小就只看孩子每学期的`考试分数,把更多的时间迫使孩子用来文化课的重复完成,目的是精益求精,让孩子变成学习的机器,而生活中的一切力所能及的劳动也由父母或爷奶代劳了。牺牲孩子的节假日,不惜花重金或更多的精力来打造孩子。

  《教育是一种大智慧》这本书,能让迷茫的父母或者老师在从事教育时有了一盏明灯,照亮父母让孩子少走一点弯路,多给孩子一些成功的机会。

智慧教育11

  人,缘何能在众生之中脱颖而出,成为唯一具有复杂思想、规则语言的生命存在,成为世界之主体去进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伟大实践活动?这其中无疑表明人定然具有任何其它生命所不具备的独特生存优势、独特的发展优势,这种优势,应该就是我们时下非常热称的“智慧”。智慧,作为人类与生俱来的生命优势,是在物竞天择的生命角逐中,人类自己“发现”并“积淀”在其身心结构中的,也是造物主厚爱人类而特别赋予的。人类自超越一般生物、揖别猿猴称为世界主体之后,便不断激活和发挥自己的智慧,便走出自己独特的生命轨迹,又在前行中日渐提升自己的智慧,提升自己的生命品质。

  人有智慧,人的发展过程即是生成智慧和提升智慧的过程;那么,智慧是什么?教育与智慧有何关系?教育对于人的智慧生成与智慧提升又意味着什么?“十二五”期间,我们通过“以教育智慧为内核的学校文化建设”的课题研究,对其进行了理性的思辨和实践的探索。

  一、智慧涵育:教育意旨的宏大定位

  智慧,辞书上的通解是:“智慧,是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我们认为,这样的界定虽直白易懂,但过于笼统,流于狭窄,关注的主要是认识层面的元素。智慧,人们的习惯理解是:机灵、敏锐、应变迅速、处置事情方式方法独特、效果圆满。我们认为,这样的理解虽具体直观,但稍显浅表,偏颇于行事风格,关注的只是实践层面的因素。智慧既然是人所特具、它物绝无的本质特征,是人所潜心追寻的发展境界,在人生活动中固然无时不在无处不有,但它绝不只是行为之具体,更是闪耀在人之精神星空、照亮着人生灵魂的宏旨大趣,它使人达成“个人与实在的和谐”,实现人“与存在、道、天、上帝、无……的一致”。[1]有这样的强大魅力,有这样的卓越境界,智慧之内涵应该就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真、善、美。真,即是对世界本质的认识和把握;善,即是对世界存在的认同和包容;美,即是对世界状况的处置和应对。这真、善、美有别于人类具体知识,恰恰对应了三种高端意识形态――哲学、宗教、艺术,一切具体知识也只有升华至哲学、宗教、艺术境界,才堪称生命智慧。

  在教育看来,智慧的三维内涵是:

  1.智慧建基于“真”的认知

  真,在作为客观之世界,乃是事物的本性、本质、本来面目,是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规律;真,在作为主体的人类,乃是探寻事物本性、本质,把握其运动、发展规律的求真精神、求真行为以及最终形成的认识水平。延伸至教育,真,即是教育的本性、本质,即是教育活动的基本规律;同时亦指教育者探寻教育本性、本质,把握教育活动基本规律的求真精神、求真行为以及最终形成的教育理解水平。这种教育理解水平,首先是对教育过程中人的理解水平,然后是对由此统率进而派生出来的人与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人与知识关系(人的学习过程)的理解水平。有作为的教育,对学生应该灼见其是有着主观能动性的主体,对学习应该灼见其是个体能动建构个人经验的实践。这样“以生为本”,以尊重人之发展的深度需求为最高价值,来理解教育过程中的其它关系和现象,才可能高瞻远瞩,洞见教育之奥秘,胸藏万壑,找到教育的正道。

  2.智慧得力于“善”的情怀

  善,《辞海》列出其十一款义项,最切本文研究主旨的有第一、第二项,分别为“①善良;美好。②友好;亲善。”《现代汉语词典》列出其十款义项,最切本文主旨的有第一、第二、第四项,分别为“①善良;慈善。②善行;善事。④友好;和好。”从辞书注释义项所处位置看,我们不难发现,在普遍的社会意识中,善是与“恶”相对并与其并存的一种伦理概念,是一切道德规范的核心价值与终极归宿所在,反映着人类共同的伦理诉求。它本质意涵的.基本境界是知足、感恩、友善、宽厚、包容、仁慈,最高境界则是“舍己”而“为人”。教育之善,若以“为人”观之,显然应该集中表达对人之爱,对学生之爱。推及育人,教育善主要体现于“以培养完满人性、以对人的尊重为基础的人性化”、“以发展人的独特性为基础的个性化”两个维度[2],有了这样的善,再融以“无私”之情,那么,教育中遭遇的种种纠结均可以顺利化解。

  3.智慧落脚于“美”的行为

  美,是一个博大精深的哲学话题,学界对其研究兴致素来极其浓厚,然而迄今为止对其定义却一直悬置于似有似无若明若晦的模糊表达状态中。尽管如此,我们对美还是可以给出基本描述――所谓美,当指情景、事件、境界、意义等客观事物能够满足主体感官需求又恰好应和主体心理需求进而激起主体感官享受和心理愉悦,使之产生谐和、舒爽、惬意、快慰、满足等美好身心体验的属性,它们可能是有形存在物,也可能是无形存在物,可能是自然存在物,也可能是人类创造物,这些属性是有益于人类、有益于社会的一种特殊属性。据此,教育之“美”,就是教育过程中所呈现的内容、所投入的行为、所营造的情境、所揭示的形象或意义、所采取的方式或方法等,能给学生以视听的愉悦、心灵的享受、乃至完整学习生活的幸福体验。教育能达到这种美的境界,必定有强大的吸引力,也必定能取得巨大的成功,绝不至于成为一种压抑和压力。

  二、智慧缺失:教育现实的深度审视

  说起现代教育,毋庸讳言已经误入歧途,驳杂却又单调,浮艳却又刻板,功利却又堂皇。对此,业外人困惑,业内人迷惘,谁都感觉不对,又谁都感觉无奈,谁都认为非改不可,又谁也不想付诸行动。教育何以陷于此种境地?陷于此种境地的教育可以作何估价、作何归因?自然,各有见地,各有评说,并且各有其理,尽皆无可非议。在我们看来,既已将教育理解为人类彰显、发展、提升自身智慧的特殊实践活动,将教育的根本价值取向定位于开掘、开发受教育者智慧的活动,那么现实教育的种种积弊,均可归结为缺失智慧――教育之整体没有了智慧,教育目标不再指向人的智慧培育,教育施事主体不再有智慧行为,教育受事主体不再有智慧成长。以前文对智慧意涵的探究,教育缺失智慧的表现亦概括为三个方面:

  1.教育模糊了“真”相

  教育以正确认识人之特质、正确把握学习者之学习本质为前提,没有这个前提,一切教育活动都将陷于盲目,都将无法与学习者的生命律动形成谐振,都将不能裨益和助推学习者顺利、愉悦地展开心智建构;相反,往往与其产生错位、冲突,造成压抑、遏制。这样失“真”的教育,我们概括了这样几种表现:一是疏离生活,即总是将知识以枯燥文本、抽象概念形式直接传输、填充甚至灌注给学生,缺少向生活原型的回归,缺少给学生以经历知识形成过程的实践,致使知识无法融入主体心智结构,成为赘生之物随时从心智中脱落;二是无视情趣,即总是唯知为上,唯师为大,实施教学不注重激发学习兴趣,不注重调动参与热情,不注重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是逾越心力,即总是不去了解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不去顾及学生的任务承受能力,常常犯任意拓展范围、随意拔高要求、刻意加重任务之类的“过度教学”错误。而这些表现正是对知识的生成规律、学生的学习规律、以及师生作为主体在教学交往过程中的交互主体性规律的严重违背,正是对人之本真、知识之本真、学习之本真的严重缺失。

  2.教育丢弃了“善”意

  诚然,说教育缺“善”,并非教育本意所欲,亦非教育知之而为;同时,说教育缺“善”,并非将其视作“善”之反面,更非必欲将其视作有意为恶。然而,当我们误读,或者无视人之本真、知识之本真、学习之本真,将以应试为根本目标的“强硬扩张”式教学不断加以“热炒”、不断推至极致,进而日渐变异知识之形态、隐没学习之过程、剥夺参与之权利、压缩学生自由成长之空间、自主发展之机会时,这在客观上分明偏离了教育的向“善”之性,分明已将与人之发展具有同构关系的教育变成了人的异己物和压迫力量,分明掺入了“恶”的气味,尽管,这种“恶”似乎纯属无意,似乎绝非主观故意,似乎可以视为教育者教育伦理意识的局部淡薄或偶尔遗忘,很难视为教育者教育伦理精神的持续放弃或整体丧失,但这种“强硬”“挤压”的教育态势数年、十余年、二十余年未见缓解,“纯属无意”中是不是隐含着“有意”的无意?绝非故意中是否隐含着“故意”不在意?这样以绝对主宰者的身份置学生于“非人”的境地,何善之有?非恶是何?

  3.教育缺失了“美”感

  功利取向,应试惯习,误导教育一味地指望在大量灌输中取胜,执拗地期盼在重复操练中争优。其突出表现,一是费心于搜集愈来愈多或许对考试成绩提高有用的教条,无意于精选最佳最好必定对主体情智提升有益的内容,让所谓的知识在学生蓬勃的生命空间里恣意横行,纵情蹂躏,在学生宝贵的发展时间里恶劣膨胀,无情侵占,这样的知识,再不是可亲的,可爱的,再不是孩子心向往之、意迷恋之的东西,而是已经变成面目可憎的恶魔。试想,这样“恶魔”般的知识,对孩子而言何美之有?――是为教学内容无美。二是误读效率概念,歪解珍惜时间,固守灌输之法,独占话语席位,视之为提高学业成绩、确保教学质量――值得严重质疑的成绩与质量――的灵丹妙药,趣导、娱教、征询、磋商、对话、共享等能真正有效激发学习意向、调动参与热情的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均以容易耗费时间、延缓进度、影响学习任务完成等为托词,在教师那里屏退于教育教学生活的“门外”,这样单向、单一、单调的教学方式囚禁了童心、童言和童身,对孩子而言何美之有?――是为教学过程无美。

  三、走向智慧:教育实践的质性提升

  综上所述,不难明白:我们从智慧的视角,确立学校的教育哲学,定位教育的价值追求,构想教育的宏大旨趣和终极愿景,从根本上说,就是要恪守以人为尊、以生为本的最高准则,矢志不渝地贯彻为了学生、尊重学生、适应学生、发展学生的教育理念,以这样的准则和理念烛照教育之旅,使教育教学实践得以努力遵循教育之真谛,洋溢教育之善意,彰显教育之美趣。基于这样的宗旨,我们“以教育智慧为内核的学校文化建设”的研究,致力于从以下几个维度改善自己整体的教育实践,进而不断提升全体成员以“智慧”方式行走于教育生活的自觉能动性,逐步形成印记自身教育理解和教育价值诉求的学校文化。

  1.建设周全的课程门类,通过教育的结构体系蕴伏智慧

  3.培育优良的课程习俗,通过教育的文化积淀定格智慧

  参考文献:

  [1]董昕.论教育善及其实现[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xx(1).

智慧教育12

  《中国好声音》是浙江卫视联合星空传媒旗下灿星制作强力打造的大型励志专业音乐评论节目,以振兴中国乐坛、培养未来巨星为己任,拒绝“毒舌”,杜绝“绯闻”,以真声音、真音乐为唯一的宗旨,力争让四位明星导师找到值得培养的乐坛新人,为中国乐坛的发展提供一批怀揣梦想、具有天赋才华的音乐人,提供真音乐、真声音!导师们背对着学员,完全靠的是音乐的本质——对声音的处理和情感的把握!由此想到我们的教育:我们的教育同样存在的个别现象:长得清秀的女孩子,外貌俊朗的男生,活泼可爱型的基本都是老师的宠儿,而那些外表长得丑陋,身体有残缺,穿着、做事邋遢的孩子一度被老师们遗忘;甚至有个别学校老师关注那些官孩子,富孩子多于那些无任何背景,无经济财力的孩子们!

  暑期认真阅读了《教师教育智慧的修炼》这本书,针对上面的现象,结合自己带的几届学生,我想到一个问题:每一个孩子都存在着差异,教师如何因材施教?

  一、首先是教师对因材施教的要求

  上面提到的外表清秀、俊朗的孩子在学习上承蒙老师的厚爱,基本都能在平均水平,然而他们的本身所具有的学习潜力可能弱于那些外表邋遢的孩子,而那些外表邋遢的孩子可能只是一时的缺少对生活的自理,他们可能具有强大的学习智力,可能具有超常的动手能力,可能具有非凡的运动天赋!因此教师的“因材”,是要“因”每一个“材”,而不只是“因”典型、特殊之“材”,教师要研究每一个学生,掌握每一个学生的素质发展现状,预测和设计每一个孩子的发展方向。关于“施教”就是要有针对性的教育,也就是既适应学生个体特点的'教育,又适应班级群体共性特点的教育,因而使每一个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的教育。

  二、其次是教师因材施教的能力

  教师因材施教的能力主要包括个案研究的能力、专题教育的能力、课堂区别教学的能力、指导班级自我管理的能力等等。其中专题教育的能力要求,教师要根据本班学生实际制定各种专题教育计划,对学生专题教育主要有四大类:思想行为教育、文化知识教育、学生能力教育和技能特长教育,现谈谈几个身边的案例:

  我带的第一个班是在阳光实验学校,第一年当班主任,我班就评为校文明班级,本人就评为文明班主任,五星级班主任。其实我主要的工作就是文章所说的因材施教。在思想行为方面,班上有个叫傅秦汉的学生,一直是原来班主任遗留下来的问题,该学生手脚不干净,喜欢拿学生的东西,钱物失窃是常有的事情。一次,体育课,很多学生都下去了,而他留在教室说身体不舒服,我一看不行,特意留意了他,结果被我“人脏并获”,我没有恶意的批评他,把他叫到我的寝室,抛心置腹的跟他谈,了解了他拿别人的东西已经成为了一种自我不能控制的行为,帮助他树立改正缺点的信心。结合他母亲(是成人中专的教师)的教育,到小学毕业,班上再也没有一次东西丢失的事情发生。文化知识教育方面有个典型的孩子叫赵谱,是我第二届学生,一年级进来行为处事非常邋遢,然而我发现他对数学学习上往往都有很多独到的见解。我的很多篇获一等奖的案例还源自该学生的课堂精彩生成。对于这样的学生,我所做的就是以学习促他的行为。他喜欢学奥数,我教他,一星期给他三题,但是前提必须是桌子整干净,如果有衣服穿的脏,书本乱放,不好意思,奥数题不给你提供!该生到二年级,基本生活能自理,到九年级毕业顺利考入慈溪中学。学生能力和技能教育,最突出的就是三个学生,一个成绩出色,同时又是油房全国冠军,还有两个确实不是学习的料,他们家长都找到我,我帮他们设计了未来,一个现在初中刚毕业,已经在网上做起了生意:车辆模型配件,还有一个已经到加拿大专攻体育特长!

  三、最后就是教师因材施教的策略

  主要是几个方面:

  1、了解学生特点,启发诱导施教,

  2、尊重学生差异,有的放矢施教,

  3、扬长补短,分类分层施教。这里也不想细细展开。

  教师的职业是神圣的,不仅要培养会学习的人才,更要培养会做人的人才,会创新的人才,期待我们的老师像中国好声音一样,发现中国的好未来,了解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培养更多的优秀的祖国接班人!

智慧教育13

  智慧一 懂得孩子需要什么

  每一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好,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孩子怎样才会“好”。如果说“好”意味着成功和幸福,那么,孩子需要具备什么素质才能争取到自己的成功和幸福呢?许多父母把教育目标锁定在“考大学”上。事实上,并非只有上大学才有机会,也并非上了大学就一定有机会。只注重学历的追求,实为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健康的人格、积极达观的态度、适应环境和把握机会的能力才是人生幸福的'最基本的保障。

  智慧二 懂得自己的言行对孩子意味着什么

  不必刻意观察,孩子就感受到我们太多的东西,不必刻意模仿,孩子就模仿了我们太多的态度。我们想要怎样并不重要,孩子从我们的行为中看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才重要!在孩子面前,我们不应该不加思考地生活和做事,我们必须小心,必须考虑自己这样做对孩子意味着什么。

  智慧三 懂得该怎样去做

  知道做什么,叫做有方向;知道怎么做,叫做有能力;没有方向,努力和速度没有意义;只有方向,没有方法,方向本身没有意义。父母并不好当,但是必须当好。凡事都有解决的办法,我们不可知难而退,必须探究如何解决。请参看“没办法的时候怎么办”部分。

  智慧四 怀有“成长意识”

  从孩子诞生的那一刻起,我们的生活就开始因孩子而改变,有些人变得出乎意料地好,有些人变得意想不到地糟。孩子带领整个家庭一起成长,孩子成长的方向是长大,大人成长的方向是父母。我们期望孩子健康成长,我们自己也要有“成长”意识,父母是“学”着做的,不可能一开始就会,不可能很快就会,做父母的本领要慢慢练就。有了这样的成长意识,才不会患得患失、自怨自艾。

  智慧五 教育是帮助,不是塑造

  教育就是帮助孩子成为他本来可以成为的人。智慧父母懂得和孩子一起观察和发现孩子的天性。假如孩子比较有心计、企图心强,那么这个孩子有可能成为某个领域的杰出人才,但是也容易因为心事太重而承受压力,遭受挫折;那么,我们就应该在帮助他实现自己的目标的同时注意劝诫孩子不要被自己的抱负所累,人生不可能完美,要学会取舍和放下。假如孩子是个乐天派,什么事情都不放在心上,那么这样的孩子获得快乐会很容易,也不用担心他会钻牛角尖,但是很容易不思进取,不学无术,将来生活在一个较低的社会层次上;这时我们就要帮助孩子树立一定的进取心。

  标准盛丰金融集团根据客户需求,精确定位目标客户群,积极进行行业诚信品牌建设,提升服务人员的专业度,真正了解客户需求,提供具有针对性的产品配置服务。

智慧教育14

  暑假有幸读到《教育的智慧》这本书,收获真是不少,素质教育已成为当今中国教育的主流。身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我深感肩上担子的沉重。《教育的智慧》就如同一盏明灯,使我对教师这一职业有了更深刻的了认识,并对以后的教学工作充满了热情与信心。个性是书中有一些精典的语句,影响着我:

  “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林教授认为,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因为不论是人类还是动物,都疼爱自己的孩子,母鸡为爱护小鸡而奋起,狗为护幼崽而狂吠,这些都是一种本能的反应;父爱和母爱虽然比动物对幼崽之爱要丰富和广阔得多,但就其本质来看,也是建立在血缘关系上的本能性行为。然而对学生之师爱却出自教师的职责,这种爱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计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在原则上是一种严慈相济是爱;这种爱是神圣的爱,是一种促使学生成才的真情。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是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如果我们每一位教师能长期地坚持这种性质和功能的师爱,我们的教育质量和水平就必定能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我的学生必须会进步、会成才。”这是我们作教师务必坚持的一种信念。如果一个教师认为:“一个班级的学生中总是有好有坏,教师不可能把每一个学生都教育成好学生。”那他就很可能慢慢放下对班上学习不好的学生的教育。我们不能武断定论:“我把你一碗清水看到底――你好不了啦”。因为这种决定是与教育效能感相悖的。因此,我们就应把整个心灵献给学生并坚持一视同仁,将神圣的师爱均匀地撒向每一个学生,以感染他们、改变他们、教育他们、造就他们。

  “发展学生的智力与潜力,就应从培养思维品质入手”“教师参加教育科研,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家庭教育的重点务必放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上”……这些资料给了我很多启示,了解学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传播知识的同时灵活的'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潜力,它的教育智慧是真正从学生的长远发展着想,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我们常常说,教育需要智慧。何谓智慧如果说教育的智慧之源来自于可教的信念,那么,教师智慧的表现则主要靠自身的品格和才学去影响学生。鲁迅先生因为藤野先生公正无私的精神和崇高宽广的胸怀而对先生十分敬仰。鲁迅每每念及总有说不尽的感激。只有让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持久不息的学习热情,教育者的指挥之源才能被表现的淋漓尽致,教师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结合起来,这样的教师才是完美无缺的。

  智慧的特征是什么智慧的特征是喜悦,欢乐,幸福。充满智慧的人总是快乐和幸福的。喜悦是智慧之花,幸福是智慧之果。追求智慧就是追求幸福,享受智慧就是享受幸福。智慧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教师和学生有一种幸福生活,这主要表此刻对知识教育和知识化生存的超越上。

  教育的智慧实际上是教师的智慧,教师的智慧又表现为一种人生的境界。作为教师,只有透过不断的学习和持续精进才能领悟到教育智慧的真谛,才能了到达灵魂工程师高远而旷达的人生境界。

  霍姆林斯基说:“人才只有靠人才去培养,潜力只有靠潜力去培养,才干只有靠才干去培养。”可见学生的智慧是靠老师去开启的,这就要求老师首先要成为一名智者。那么世界上所有的老师就必须都是智者了么?我看不见得,至少我觉得自己就不是一个智者,只是一个比学生“多半桶水”的学习者。在我看来,智慧人人都有,当然有先天的因素,但是也有部分是由后天决定的。

  教育制度的改革对我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我曾不断的探索、深思,但是闭门搞研究终究是不会有所突破的。林崇德的《教育的智慧》一书中的这些精典话语总在我脑海中回荡,我也想把这些话读给我的朋友们。

智慧教育15

  盼望着,盼望着,终于收到了这本《最彻底的家庭教育方法-《弟子规》里的教育智慧》。我按耐不住一睹为快。

  第二天上午,上完家长课堂的我又津津有味的捧读起来。可能是太专注了,朋友拍拍我的肩膀上,“什么好书呀?看你特上瘾……”,我合起书来,让她们看看书名,解释说,“我刚开始看,挺有共鸣的。”

  可能是“最彻底”“弟子规”“家庭教育”这些词太抢眼了,朋友们热议起来。

  有的说国内的育儿书翻了不少,可有效期不长,有点说《弟子规》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就背过,就那么回事,……我面带微笑的'望着朋友们,说,“这就是这本书吸引我的地方,咱们刚才说的那些情况,前言开篇就讲到了,我正按图索骥找解决的办法呢”,时间过得很快,该分开了,我答应她们,及时分享读书体会。

  (封面,让人充满阅读欲望)

  (《弟子规》版本很多,本书附录全文,很贴心)

  能感觉到吗,这本书的设计是古色古香的,文本的设计和纸张的色泽都很适合阅读。这是一本真正从阅读者角度考虑的书。

  我决定读后感分节完成。

  观点一:《弟子规》不是学的,也不是背的,而是做的。

  P17《弟子规》里的每一句话,都不是知识,而是力行的标准。家长要做的就是就是学一句做一句,句句在生活中落实。

  我们常说孩子是面镜子,如果你想让镜子里的自己看起来,达到满意,我们要提高教育的敏感度,给孩子们做个好样子。家长不仅仅是一个称号,更是一种事业。

  主持人杨澜在主持“家庭教育与国家软实力”讨论时,说国家的软实力的最重要的部分就是价值观,而孩子的价值观就是在家庭生活的点滴影响下形成的。如果家长们还在抱怨传统文化渐行渐远,就观观自己做了什么,家庭教育不是小事,是修身齐家治国的重要根基。我个人觉得家有男孩的父母更要清晰的认识到这一点。

  观点二:《弟子规》要全面解读,教儿教女先教自己。字字要父母做好了,孩子不用教,自然会做好,《中庸》提到为学的的几个层次:“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孩子要想成为一个真正的有成就的人,就需要经过一个为学的过程,需要把学习和实践结合,不断学习,不断实践。家长学习育儿知识也是如此。

  我很庆幸,在教育的路上,早早的遇到这本书,欢迎更多的家长和我共同品读,交流,陪伴孩子成长。

【智慧教育】相关文章:

智慧教育05-31

智慧教育[经典]09-24

智慧教育【优】09-24

智慧教育(精)09-24

(精)智慧教育09-24

智慧教育[荐]09-25

智慧教育(荐)09-25

智慧教育[必备]09-25

【精选】智慧教育15篇09-25

读《教育的智慧》后感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