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多令·秋暮有感阅读答案

时间:2023-09-21 18:17:17 观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唐多令·秋暮有感阅读答案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唐多令·秋暮有感阅读答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唐多令·秋暮有感阅读答案

唐多令·秋暮有感阅读答案1

  唐多令·秋暮有感

  陈允平

  休去采芙蓉。秋江烟水空。带斜阳、一片征鸿。欲顿闲愁无顿处,都著在两眉峰。

  心事寄题红,画桥流水东。断肠人、无奈秋浓。回首层楼归去懒,早新月、挂梧桐。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作以祈使句式领起,开篇即规劝人们别去采撷,就有一种难言苦衷和殊怨之情。

  B.三、四句写夕阳、鸿雁,呼应题目,说明“休去”的原因;写鸿雁,触发怀人之情。

  C.五、六句写无端之闲愁,饶有情趣,使无迹可寻的“愁”落在眉间,形迹可见。

  D.结尾句中的“新月”遥遥升起,给人一种空灵剔透之感,缓解了词人的愁绪。

  16.此词在揭示主题思想时采取事事关联、环环相扣的写法,十分讲究内在逻辑。请简要分析。(6分)

  答

  15.D解析)结尾一轮初出之月遥挂在疏蔬落落、衰败凋谢的梧桐树梢上,更增添了心烦意乱的.思绪。

  16.①上片写“闲愁”,因“征鸿”而引发怀远,触景生情。(2分)②下片点明“闲愁”源于“心事”。有了“心事”,所以“题红”,又因眼前的秋浓(深秋的景象)而更催人断肠。(2分)③触景生情,情景交融,以景结情,产生怀愁的总枢纽是秋浓。如此事事关联,环环相扣,并且回环往复,神味宛然。(2分)(每点2分,写出3点给满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唐多令·秋暮有感阅读答案2

  唐多令·秋暮有感

  休去采芙蓉①。秋江烟水空。带斜阳、一片征鸿。欲顿闲愁无须处,都著在两眉峰。

  心事寄题红②。桥流水东。断肠人、无奈秋浓。回首层楼归去懒,早新月、挂梧桐。

  【注】①芙蓉:莲()的别名。②题红:即红叶题诗。

  1、采莲是古代女子喜爱的习俗,本词开篇却说“休去采芙蓉”,这是为什么?请结合上片内容分析。(5分)

  2、词中人物有什么样的“心事”?结尾三句是如何表现人物心情的?请简要阐述。(6分)

  参考答案

  1、本词开篇以女主人公的口吻说“休去采芙蓉”,表面上是提醒,时届深秋日暮,荷花凋尽,荷叶枯败,江面上萧条空阔,根本不是采芙蓉的时节。实际上是词中人由于愁思萦怀,无处安顿,根本没有心绪去做采芙蓉这类事情。(共5分,季节角度2分,情感角度3分)

  2、独居的寂寞和对远方之人的。“回首”句以行为表现人物心情,月出更深,仍不愿回到冰冷的空房,一个“懒”字刻画出人物心灰意冷的情状。“早新月”两句以景结情,清冷疏朗的意境,烘托出人物内心的孤寂和幽怨。(共6分,第一问2分,第二问4分)

  二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芙蓉”是荷花的别名。“采莲”是民间妇女特有的劳动情趣,此词开篇却规劝人们“休去采芙蓉”,只是因为时届深秋日暮,荷花凋尽,荷叶枯败,根本不是采芙蓉的时节。

  B、词的上片词人借景抒情,选取“秋江”“烟水”“斜阳”“征鸿”等意象描绘了一幅萧瑟凄凉的日暮秋景图,营造了哀婉凄迷的意境,将闲愁与景色融为一体。

  C、“欲顿闲愁无顿处,都著在两眉峰”两句运用心理活动描写和神态描写,刻画了一位满腹愁情无处排遣,愁眉不展双眉紧锁的词人形象,突显其愁之浓之深之重。

  D、“秋江烟水空”中的“空”字是“空荡荡”的意思,言秋江之萧条空阔,一无所有,有的只是一片迷茫的江水,此句补充说明了“休去采芙蓉”的原因。

  E、这首词上片写“闲愁”,是触景生情所致;下片写“心事”,是闲愁的具体说明。此词在揭示主题思想时采取事事关联,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写法,内在逻辑十分讲究。

  2、赏析下片结句“回首层楼归去懒,早新月、挂梧桐”。(6分)

  参考答案

  1、A C【A“休去采芙蓉”表面上是因为时值深秋,无莲可采,实际上是由于女子愁思萦怀,无处安顿,根本没有心绪去做采芙蓉这类事情。C不是“动作描写”,且本词刻画的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而不是词人的形象。】

  2、(1)“回首层楼归去懒”一句写出主人公回首层楼,无心归去,“懒”有慵懒、倦怠之意,(1分)写出了“断肠人”面带愁思的情态和萧索凄凉的心境(2分);(2)“早新月、挂梧桐”,运用以景结情的手法(1分),写出一轮新月高悬在衰败凋敝的梧桐树梢上;(1分)表现出作者孤单寂寞的无尽愁思。(1分)

  唐多令·秋暮有感赏析

  《唐多令·秋暮有感》是南人陈允平的作品。此词写的是女子在秋天思念远方的人,秋感怀人中隐藏绵绵情思。

  这首词是写秋季女子怀念远方的人的词,“斜阳”、“新月”指出时间是在傍晚时分,“秋江”“画桥”“层楼”则指出此诗的地点,词人从多方面描写词中人物的种种感受,秋感怀人虽是个古老的话题,但是此词之所以不落俗套,魅力不凡,则在于它的流畅、疏朗以及跌宕起伏的笔势,发端以祈使句式领起,以此来警醒读者,芙蓉,即荷花素为人们喜爱,是古人常常吟咏的对象,它具有多种的象征意义。采莲,原是民间妇女特有的劳动情趣,乐府民歌和文人乐府中多有佳作,此词开篇即规劝人们别去采撷,就有一种难言苦衷和一种特别的忧怨之情。次句切题之“秋”,说的是萧条旷阔的江面上,别无所有,只有一片茫茫烟水流淌着,它补充说明“休去”的原因。三、四句写夕阳、鸿雁。这是望中所见。“斜阳”点明时间,切“暮”,递进说明“休去”之原因:“带斜阳,一片征鸿”中的“征鸿”指的是远飞的大雁,切中词的时节“秋季”。因此才能触发种种感慨。梁江淹诗:“远心何所类,云边有征鸿。”陈江总诗:“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候鸟大雁夏去秋来,从北方飞往南方。思妇也盼望远人随着秋雁而南归。因此仰见征鸿,触发思念远人的情感。“心事寄题红。画桥流水东”接写“闲愁”。这愁之所以叫“闲愁”,因为它是作者一种出来的愁绪。“愁著两眉峰”与“万恨在蛾眉”(唐武衙《偶作》)意同。“欲顿”两句,贴切形象,富有情致,使不可探寻的心理状态的“愁”有了安置,愁锁双眉,形迹可见。从这首词在句式遣词方面,颇受《》“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的启发。

  陈允平生活在由宋到元的`过渡时期,人生无常,国破家亡,出身儒学世家的他无法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暗借此词抒发了他的对国家命运、民族前途如“斜阳”搬江河日下的悲叹和抑郁之愁情,表达了词人的亡国之痛和故国之思。[2]在这一点上,该词看似写思妇怀远的个人情感和羁旅之愁,却实借助婉约的词风表达了故土之恋,与辛弃疾的愁怨十分相似,在思想境界上与辛氏无太大区别。

  “心事寄题红”由叙闲愁转入抒心事。“题红”两句,用孟棨《本事诗》红叶题诗。意思是题诗寄情有意,无情之水东流去,可见心事重重。由是引出“断肠人”。“秋浓”指的是深秋,仍照应“秋暮”题意。后世骚人墨客多做悲秋、叹秋、感秋的文章,秋天秋景简直成了“悲”的代名词。断肠人心事重重,面对夕阳西下、烟水空蒙的深秋景象,更是叫人肝肠寸断。“回首层楼归去懒,早新月,挂梧桐”,从户外进入室内,其中“懒”字,就把“断肠人”的情态和精神面貌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来。“早新月、挂梧桐”,这是在“层楼”中看到的,写得空灵透剔,意象鲜明。一轮新月高悬在稀稀落落衰败凋谢的梧桐树梢上,更增加了心烦意乱的愁思。结尾以景结情,戛然而止,给人无穷的回味。

  这首词在表现主题思想时采取事事关联,环环相扣,层层深化的写法,内容联系密切。上片写“因触景所致的闲愁,因”征鸿“而引发怀远之情。下片写”心事“。心事是闲愁的具体说明,它又因秋浓而催人断肠,断肠是由心事所致,而心事又由题红引起,题红则是心事吐露的特殊形式。如此环形往复,层层而深,而产生怀愁的根本原因正是秋浓。这是因物触情,情景交融,物景生情。事事处处切题,是此词另一特色。如芙蓉、秋江、征鸿、秋浓、梧桐、斜阳、新月以及闲愁、心事、题红、断肠人、归去懒,都紧扣”秋暮有感“这个题意和季节。

  作者注重修辞从风格看,此词与婉约词派细腻绵绵情思有别,一方面它有对思想活动、情绪变化作精细的刻画,另一方面,又没有对描景状物作过分的渲染,独特之处在于疏朗中见真情,流快中藏细腻绵绵情思。

【唐多令·秋暮有感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唐多令·秋暮有感原文赏析04-22

唐多令·秋暮有感原文及赏析04-18

唐多令·秋暮有感原文、赏析04-20

唐多令·秋暮有感原文及赏析(2篇)05-18

唐多令·秋暮有感原文及赏析2篇04-26

<<秋>>的阅读答案07-29

一屠暮行阅读答案08-04

《一屠暮行》阅读答案11-23

秋颂 阅读答案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