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评课稿

时间:2023-08-05 14:42:05 其他 我要投稿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评课稿[精华]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评课稿,通过评课的反馈信息可以调节教师的教学工作,了解、掌握教学实施的效果,反省成功与失败原因之所在,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创造性,及时修正、调整和改进教学工作。那么问题来了,评课稿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评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评课稿1

  人们都说,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它如一幅活动的画、一首无韵的诗、一曲师生合奏的乐章,带给人美的享受、情的熏陶和心灵的感动。听陈瑶老师执教的《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如同欣赏一首催人奋进的嘹亮军歌,它具有如下特点:

  一、以彭德怀的三个意思相同却一次比一次激动的命令为主旋律,简约而不简单,且层层推进,步步高昂,令人感动。

  教学时,陈老师始终抓住情感线索——“爱”(对大黑骡子的爱、对战士的爱),以及一个矛盾——“杀”还是“不杀”来组织教学,使得课堂教学流程清晰明朗,毫不凌乱。

  二、对文章中人物语言、神态、动作等细节描写的研读是构成课堂这首曲子的动人音符。

  陈老师是一位高明的演奏家,她特别善于引导学生抓住彭德怀深情的眼神、平静的语气、“你们能走,我也能走”等丰富的语言、背过身去、缓缓摘下军帽等动作,走进彭德怀的内心,感受他对大黑骡子的爱,对战士们的爱,从而被被彭德怀爱战士胜过爱骡子、舍小爱取大爱、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所打动。

  三、课堂上,孩子们的表现是最华美的乐章。一个个精彩的发言、一次次声情并茂的个别读、齐读、分角色读以及静思默写,让孩子们在扎实的语文训练中走进文本,使彭德怀的形象在孩子们心中丰满起来,使长征精神的丰碑在孩子们心中高大起来。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在评点之前我认为有必要先了解一下这个单元的主题,这个单元在教材中的主题是“八一壮歌”,由一首律诗和两篇叙事文章组成,展现了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军人的风采。前两篇课文都是写长征的.,歌颂中国工农红军的崇高精神。后一篇《大江保卫战》则展示了新时期人民子弟兵英勇无畏的精神风貌。律诗《长征》是对长征的概览,《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则是选取了典型的事例和典型的人物对长征进行了细描。为什么要了解和把握的这个单元主题,我个人认为对于我们在教学中更便于拓展与延伸。

  说实话,这篇文章很难教,文章很长,要在有限的40分钟里完成这样大容量的教学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我们听完季老师的课后,第一个感觉,课上的很好,听着很舒服。成功之处非常多,为节约时间我就不一一赘述了,我们年级承担的观课任务是课堂生成,在听课时我就在想该如何去拓展生成?从哪些地方可以生成?经过我们年级组认真讨论交流,我觉得假如让我来设计,我就会设计以下环节来拓展生成:抓住一个词:“燃眉之急”和一个字“背”。

  抓住重点词语“燃眉之急”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来理解,感受当时的红三军团面临着严重的饥饿的威胁,情况非常紧急。由于课文内容距离学生的生活实际遥远,可以播放一段红军过草地的视频,有助于学生直观地感受饥饿的威胁是多么可怕。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彭德怀下达了第一次命令,指导学生读好命令,体会彭德怀当时的焦急也就水到渠成。

  一个字“背”,因为这字写出了彭德怀内心的“翻江倒海”。在此处,教师引导学生想象,他可能在做什么,想什么,在心里说什么等,体会彭德怀心如刀绞的痛苦。而课后补充资料中的数字也醒目直观地进一步说明过草地的艰难,也可见饥饿带来的灾难是多么严重。

  当然“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季老师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也让学生走出文本,走进长征,感悟了长征精神,实现对教材的超越,领悟长征精神的伟大,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可谓“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季老师这节课让我们学到了很多,希望季老师以后能给我们多展示,让我们有多学习的机会。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评课稿2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是一篇记叙文,讲述的是红三军团长征过草地时,因为断粮,彭德怀忍痛命令把自己最喜爱的大黑骡子和其他五头牲口全部枪杀充饥的事,表现了彭德怀爱黑骡子更爱战士的思想感情,赞扬了他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

  何老师身为男教师,但情感细腻,卓尔不凡,课上穿越历史,带我们经历了一次难忘的草原之旅。这堂课中呈现了以下几大亮点:

  1、设计开放。

  何老师抓住彭德怀的三次杀骡命令,让学生思考这三次命令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下达的,引导学生批注、小组合作学习,并全班交流。这样的一个大问题,提纲挈领,统领全文,使一篇小节繁多、字数冗长的课文立刻变得明朗清晰,实现了“长文短教”。接着又紧抓“彭德怀叉腰的怒吼”“发火”及“彭德怀向着斜倒下去的大黑骡子,缓缓的'摘下军帽”等句子让学生感受彭德怀迫于无奈,再三下令杀掉大黑骡子的矛盾心理,感受彭德怀爱黑骡子更爱战士的思想感情。

  2、注重朗读。

  教师讲解时能在学生体会句子蕴含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适时指导朗读,使课堂呈现出浓浓的语文味儿。即使偶尔有学生读得不到位,教师也是不疾不徐,引导学生紧扣关键词,抓住一些重要的标点,让学生再次朗读,使学生的朗读上了一个台阶,读出了层次感。

  3、视频感染。

  教师不愧是新技术的领衔人,能运用视频的效果,使学生入情入境。首先,视频播放时机恰到好处。在理解了“燃眉之急”这个关键词语后,教师适时播放一段红军过草地时的视频片段,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草原上环境的艰苦,理解了战士们的“饥寒交迫”,甚至面临着的生命威胁。其次,视频播放内容精心剪辑。何老师选取的视频中,红军战士们因饥饿和疲劳倒下,鲜活的生命转瞬即逝,对学生的震撼力可想而知。再次,视频具有极强的情感渲染力。从学生那一双双发亮的眼睛中可以看出,他们的内心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学生观看结束后,教师并没有为了媒体而媒体,而是充分发挥媒体的冲击力,让学生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并相机朗读。整个环节水到渠成,呈现了一场“声、影、情”完美交融的精彩课堂。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评课稿3

  这堂课羌老师由一个“爱”字来展开教学,让我很有感触。

  1、通过让学生找出描写彭德怀爱大黑骡子的句子并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读懂人物的内心世界,感悟彭德怀对大黑骡子的爱,对战士的爱。我觉得羌老师对关键词句的讲解是非常细致到位的,他不是点到为止,而是进行了非常形象生动的讲述。例如讲到句子“一直看着它吃完”时,羌老师马上说平时你吃饭时爷爷奶奶会一直看着你吃完。讲到“抚摸”一词时羌老师马上说像爸爸妈妈的手抚摸着。

  2、我想,将课本中人物的行为举止和自己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举止联系起来,使得学生更容易设身处地地去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与文本引起共鸣。还有分角色朗读课文这个环节很好,不仅可以丰富学生对文本的认识,还可以深化学生的阅读体验,学生也比较喜欢这样的`朗读形式。

  3、另外,觉得羌老师的教态特别好,从容镇定,又不乏激情,很能感染学生。

  一、以彭德怀的三个意思相同却一次比一次激动的命令为主旋律,简约而不简单,且层层推进,步步高昂,令人感动。教学时,羌老师始终抓住情感线索——“爱”(对大黑骡子的爱、对战士的爱),以及一个矛盾——“杀”还是“不杀”来组织教学,使得课堂教学流程清晰明朗,毫不凌乱。

  二、对文章中人物语言、神态、动作等细节描写的研读是构成课堂这首曲子的动人音符。羌老师是一位高明的演奏家,他特别善于引导学生抓住彭德怀深情的眼神、平静的语气、“你们能走,我也能走”等丰富的语言、背过身去、缓缓摘下军帽等动作,走进彭德怀的内心,感受他对大黑骡子的爱,对战士们的爱,从而被被彭德怀爱战士胜过爱骡子、舍小爱取大爱、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所打动。

  三、课堂上,孩子们的表现是最华美的乐章。一个个精彩的发言、一次次声情并茂的个别读、齐读、分角色读以及静思默写,让孩子们在扎实的语文训练中走进文本,使彭德怀的形象在孩子们心中丰满起来,使长征精神的丰碑在孩子们心中高大起来。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评课稿】相关文章: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评课稿06-04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评课稿03-19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评课稿3篇03-19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评课稿(3篇)03-19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评课稿【共2篇】07-17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教学设计08-05

《彭德怀和他大黑骡子》教学设计05-14

谁的本领大评课稿05-31

中班谁的本领大评课稿11-11

五年级上《高尔基和他儿子》评课稿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