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心理学

时间:2023-07-21 16:01:41 心理学 我要投稿

设计心理学[精]

设计心理学1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研究运用技术的力量创设环境来改善学习。以下是“环境设计心理学论文”,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

  随着众多高校新校区建设,大学校园的景观规划工作显得日益重要。特别是现代大学校园空间较之老校区无论是在校园的教学、交往和生活等具体空间的设计上,还是从校园整体规划的理念和模式上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何能为师生在新的校园环境中营造出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成为每一个校园设计者都必须面对的问题。

  环境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与所处的物质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揭示各种环境条件下人的心理发展变化规律。就校园景观设计而言,现代大学校园环境呈现出整体性、自然性、人文历史性和综合性等多种发展趋势。

  1.相关理论

  1.1校园环境的意象与体验

  意象指的是“对于曾经接触的过事物在记忆中重现的形象”。校园意象则是在校园中不同使用者的行为与具体的校园环境产生相互作用,并在记忆中重现出某种场所的形象。这种具体的场所形象就可以称为“校园认知地图”。

  1.2领域行为

  与个人空间相对,领域是可见的,相对固定的'、有明显的边界。领域性是指以个人或群体为满足某种需要,拥有或占有一个场所或一个区域,并对其加以人格化和防卫的行为模式。

  1.3场所与参与性

  环境最具体的说法是场所。很显然场所不只是一个抽象的趣味概念而已。我们通常所指的场所一般是由具有物质的本质、形态、质感及色彩等具体的物所组成的一个整体。这些物的总和决定了一种“环境的特性”,从而体现出某种场所的本质。

  2.环境心理学在校园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2.1重视校园意象营造

  卡普兰对环境偏好模型组织研究的结果表明,场所中的景观要有易于辨识性。同时,也要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随着众多大学新校区以及大学城的建成,其已经成为城市形态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现代大学校园类似城市中的区域,两者都属于中等尺度环境。一方面,从功能性要求来看,校园功能区域的划分应明确,具有良好的方向感,使人能够清晰地辨识校园中不同场所的方位,便于人们选择最佳的路径。同时,由于校园环境的特殊性,对于人文精神的塑造也是不可缺失的。

  2.2校园的中场所精神

  景观设计与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与建筑更加注重内部空间的设计与使用相比,景观空间的边界划分则相对模糊,想准确地表达出对某个空间场所的感受有一定的困难。

  现代大学无论是校园面积还是在校生数量都比之前有了很大增加,这就意味着师生在校园不同的场所环境下参与活动的机会大大提高。扬.盖尔在《交往与空间》一书中将人们常见的活动分为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社会性活动三类。而这三类活动都会受到周边场所环境或大或小的影响。作为校园活动的场所空间,无论是室内还是户外,每天都要容纳不同的群体在其中进行多种活动,注重校园场所的环境质量,提升人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才能使校园中的场所具有真正的意义。沈阳建筑大学校园中独特的稻田景观正是这样一处具有良好景观效应的校园户外空间场所设计。设计师巧妙地运用了原有农业用地的良好种植条件,使用当地乡土植物作为基本的景观构成元素,随着季节交替,景观也随之产生丰富的变化。不仅是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景观效果,也使人与自然的关系恰当的融合到校园的整体环境之中,激发了人们在其中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沈阳建筑大学的师生根据季节变换组织插秧、收割等活动,并邀当地的中小学生参观稻田景观,充分体现了参与性在场所空间中的不可或缺。

  2.3明确校园的使用人群

  在大学校园中人的基本行为大致可分为:学习、研究、活动、生活四种类型,而产生这些行为对环境的需求各不相同,根据马斯洛的人类需求与心理发展理论,需求层次欲高所涉及的社会环境欲广。而心理学家列文则指出,人的行为是人的需要和环境两个变量的函数,行为是人自身动机或需要作出的反映,其受到周围客观环境的影响。例如,具体功能性的使用更多是涉及到不同类型建筑的内部空间,而交往、运动则可能更多地使用户外空间。可见,空间影响着人的种种活动,并对人的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3.结语

  现代大学校园空间结构组织日益复杂,校园景观设计也成为了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如何营造出符合师生需要的校园环境无论是对于设计人员还是以后的使用者都具有着深远的意义。因此,校园景观在整体规划设计的基础上,应充分考虑校园环境对师生行为模式的影响,充分了解在不同环境、空间、场所中的行为特征和行为规律。从师生的心理需求出发,营造宜人的校园空间环境。

设计心理学2

  摘要:近年来,心理学发展迅速,行为心理学更是被应用于社会诸多领域,在解释和观察某一现象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而在园林设计中,行为心理学同样应用广泛。本文将从行为心理学的本质出发,探讨了行为心理学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关键词:建筑行为心理学论文

  园林的所有设计都是基于人的行为与心理上的实践与反映,要想寻找更为合适、科学的人类居住方案,居住地的绿化、公共绿地的设计和布局都是未来园林设计的方向,而行为心理学在这方面的运用,可以更好更快地向前发展。

  一、景观布局离不开行为心理学的指导。

  1、行为心理学在私密空间选择上的应用。

  心理学家认为,人对私密空间有着不同的特殊要求,大致分为3种:第一种是一个人独处的私密空间,即没有任何外界干扰的空间;第二种是按照自己的愿望达成的某种环境,例如,在自家后院建立一个亲友相处的花园;第三种是个体在人群中不求闻达、隐姓埋名的隐士倾向。为了满足人们对私密空间的要求,设计师充分考虑行为心理学的原理,采取围合的方式,在私人院墅内建立私密的空间,满足主人对私密空间的要求,而在公共场合和城市的居住区、广场也会建立半封闭、封闭式的私密空间,在这个空间内,人们可以在喧嚣的城市中满足自己对私密空间的要求。

  2、行为心理学在稳定、安全性空间选择上的运用。

  每个人都需要占有和控制一片自己的空间领域,这个领域可以为其带来安全感和满足感,同时,在此领域中,人也能更好地交流协作,完成每天的工作和任务。人们认为领域的不同显示着这片领域主人的身份和地位,为了满足人们这方面的空间需求,北京的四合院就是很好的例子,利用建筑将不同的个体分割开来,而同时又利用植物将不同的家庭分割开来,这样可以为主人带来隔离后的稳定性和安全感。

  3、行为心理学在经济实用空间上的选择应用。

  园林建设中的投入与观赏效果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如何减少成本,将资金运用到最佳的地方,从而使得园林能够更加具有价值,它一直是一个好的园林设计必不可少的课题,行为心理学为我们提供了一定的科学方法和原理。实用性空间的利用就是减少成本的关键,而实用性空间一般为树园、草药园、科普园、专类园等,在这些特殊的空间中,能够增加人们学习和认识大自然的.机会,使参与者获得满足感和充实感。另外,也存在许多实用性场所,如冠荫树下的树坛能够提供人休息;草坪开放能够让人在其中活动;设计花园和园艺设施,使游人可以动手参与园艺活动;用灌木作绿篱可把大场地细分为小功能区,既能挡风、降低噪音、隐藏不雅的景致,形成视觉控制,又也能使人们接近、欣赏植物的姿态。

  二、植物景观的合理配置离不开行为心理学的应用。

  1、有序性设计。

  有序的植物景观意象是整个环境意象的框架。在道路景观中体现颇多,园林道路应该明确其贯通性,起到强烈的引导性和方向感,形式上或曲或直、或平或崎,即使是在迁回的通幽小径也有明显的规律性,向人们暗示前方会别有洞天,吸引人们前进。

  2、园林边界设计。

  边界有虚隔和实隔之分:虚隔,如草坪与游路边界可以用球形灌木有机散植,形成相对模糊的边界,起到空间界定作用,不过分阻隔人与自然的亲近;实隔,通常用成排密实整形的绿篱对边界进行围合,创造出2个不能跨越的空间,有效引导人流实现空间转换。

  三、行为心理学在园林设计其它方面的运用。

  1、园林铺装中的应用。

  铺装设计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设计,装块的大小、颜色,与周围环境的配合都特别讲究。为了满足不同的使用者的心理需求,不同类型的园林景观设计中采用各种铺装形式,吸引游人的注意力。如老年人喜静,性情沉稳,好回忆往事,视觉需求中以视觉经验为主,与流行色常保持一定的距离。

  2、雕塑小品中的应用。

  雕塑小品也是园林设计的重点,雕塑小品起到点缀、展示地方特色的作用,为了体现地方特色,设计师们常常在这方面下了很多功夫,如指示牌、广告牌等都体现着时代精神和地方特色,布置得当能够美化广场、展示文化、陶冶情操。园林景观中的小品设施,如阅报栏、电话亭等直接影响着景观的形成,不论在造型上还是在色彩上都要与整个景观相协调。另外,在天气变化后和季节更换后,也要及时修改这些小品的风格和色调,重点是体现特色和融入周围的环境,以此来体现美感和设计师的良苦用心。

  四、结语。

  园林设计是一门浩瀚的艺术之海,而行为心理学的运用为我们指明了一些方向,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与各个学科紧密结合是未来园林设计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章镇强.浅析行为心理学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价值工程,20xx(11)

  2、王宇.初探行为心理学在空间设计中的应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xx(2)

设计心理学3

  内容提要:目前教育技术对学习的支持已经到了“无处不在”的程度,因此为学生安排和设置有效的学习环境是十分重要的工作,而网络探究式学习环境中的心理环境又是学习环球瓣核心因素,心理学习环境对学生学业习所产生的影响,起到的作用是决定性的。

  关键词:网络 探究式学习 心理学习环境

  武法提博士认为,学习环境是学习活动展开过程中赖以持续的情况和条件,一般包括物质条件和非物质条件,非物质条件主要包括学习氛围、学习者的动机状态、人际关系、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我们认为,非物质条件主要是指人与人、人与物质环境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心理环境,也可称为软环境,或精神环境,而物质条件一般是指物理环境,或称硬环境和物质环境。我们在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信息化教育环境中学业校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设计研究》的研究过程中,提出了这样一个假设,在现代学习化社会中,心理学习环境对学生学习所产生的影响,起到的作用是决定性的。因此,心理学习环境是第一位的,物理学习环境是第二位的,物理学习环境对学习和教学的影响必须通过心理学习环境才能发挥积极作用。在关注学生的物理需要的同时,还必须关注学生的心理需要。搭建网络化的物理学习环境容易,因为面对的是物,而为学生创造一个理想的心理学业习环境难,因为面对的是人。

  近来,探究式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与网络技术的有效整合,已经初步地显现出巨大的综合性效果。网络探究式学习关键是探究,而非网络。实施网络探究式学习的核心并不在于网络技术的运用,与其说网上的技术重要,不如说网下的教与学的活动设计是取得最优化学习效果的关键,信息技术本身的教学意义是有限的,只是信息技术的单边参与不能自动地解决教与学的现实课题,也不能自动地产生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在此,“工夫在诗外”的内涵值得我们深思。另外,一系列的网络化学习活动必须在一个适合于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的心理环境之中运行,因此应该深入研究与人有关联的问题。学生的探究式学习行为应该得到良好学习环境的有利支持, 这个学习环境就是我们要重点设计的网络探究式学习的心理学习环境。

  一、教学设计理念的转变──从“教学环境”到“学习环境”

  在此我们提出的二元化命题,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命题假设,而是要强调一种理念的转变,这种转变是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教育教学自身变革的需要。网络探究式学习的学习方式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从以教师为权威的理念向以学生为主体的方向发展的大好时机。以往我们过于关注教学环境的建构而大大忽视对学生的学习环境的设计,过于关注教授者的环境需求而忽视了学习者的环境需求,我们应该设身处地地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设计学习环境。我们认为,如果需要把学生培养成为终身学习社会中的学习环境,这个学习环境应该包括由学生自己决定要做什么、自己拟订学习计划及自己确定学习进度等。

  在实施网络探究式学习时,学习环境必须从单一的知识传授墨迹为自主自立的学习,从单纯重视学习的结果转变为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从重视教学内容的数量转变到尊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质量,从单一评价尺度到多元尺度评价从而发挥学生的各种潜能,从封闭式学习转变到与家庭、社会紧密联系的学习,从学校中心的教学转变到终身学习。

  二、设计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学习环境

  1.提供给学生充分自由运用的学习时间,激发学生发挥潜能

  如果说教师的支持对学生进行网络探究式学习具有重大意义的话,那么,为学生提供充分的研究时间和对学习时间做适当的灵活性安排就显得至关重要了。为了设计出发挥个性、激发潜能的学习环境,在平时、周末及假期中,不宜硬性规定家庭作业的数量,只应做原则性规范,使学生有机会自主选择想做的事情。另外,由于探究式学习的特殊性,要求学生自主建立学习计划,确定研究主题,在学习过程中他们的兴趣和爱好有时会发生变化,会出现中途变换主题中研究方法的情况,因此对预定时间的灵活把握就显得十分重要。

  以往基础教育的课时一般为45分钟,而且是固定不变的。这种不变的时间原则,不通适应网络探究式学习的需要,如果学生的活动是小组讨论学习,反复练习,实验,实地考察以及访谈等,那种硬性规定为45分钟或50分钟的课时就不适宜了。应该根据教学和学习的需要,适当采用15、25、75分钟等多种时段,灵活调整网络探究式学习的时间。很多网络探究式学习活动是在课余时间里进行的。

  2.设计学生自我负责的环境

  网络探究式学习的主题大多是由学生自己确定的,或是由教师提供备选课题,学生自由选择,并承诺完成时间,这样可以激励学生自我负责,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主体意识以及主体能力。特别是在网络化学习的情境中,更应该强调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学生获得了自主和自律,必须同时接受要求和责任的约束,这一点以前我们强调得不够,只是一味追求自主、自律和全作,而严重忽视了对学生进行网络责任的教育,学生并非只享受自主而不负责任。因此,网络化学习环境应该是以学生的自主与必要要求两个方面为重点。作为主体之后,学生能否真正发挥主体作用,充分利用主体地位有效地自我发展,与其自身的主体能力有很大关系,没有主体能力就不能发挥主体作用,学业生的主体性就失去了意义。当然,如果学生提出了教师规定选择项目之外的替代方案,教师更应该鼓励和支持。

  3.设计与社区共同学习、互相协调的学习环境

  网络探究式学习可以突破传统学校的封闭式校园,打破学生的学习活动与生活环境隔绝的现象,学生的学习环境可以融入社区,将社区的各类人员作为学习资源,从社区中收集大量探究性资料,作为网络探究式学习的基础,通过交流、互动,使学生形成与社区共存共荣的态度,并转化为热爱社区以至更大范围的实际行动。

  三、设计适应时代和社会需求的学习环境

  进行网络探究式学习的目的之一是使学生能够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需求,培养学生从全球性视角思考问题并作出价值判断,以全球性全作的精神培养学生参与各种活动的能力和素质。因此,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设计学习环境。

  1. 设计能够培养学生自主自立精神和拓展智慧技能的学习环境

  网络探究式学习所具有的创新特性,能够帮助我们有效地解决培养学生自主自立精神和提高学生智慧技能的问题。学生在这种学习过程中应该将自己作为学习主体,充分发挥个性的主观能动性,根据自身的特殊兴趣,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这里我们主要强调的是学生在协和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立性。因此,我们应该设计能够培养学生的挑战意识,养成质疑习惯的心理学习环境。

  2.设计开发共同生存的、具有多元文化氛围的学习环境

  应该设计有利于学生建立多元文化共存的理念,发挥文化多元性的环境,更应该设计超越文化差异而探究具有普遍性价值的理性和精神,这个环境应该可以提供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共同作业的情境,引导学生体验多文化共存社会的模式以及异文化之间碰撞的学习环境。学生所处的可以说是全球网络化时代,具有协调性、宽容性以及责任性等内涵的学习环境对于网络探究式学习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例如应用网络技术把学生作为地球村的一员,为他们创建有益地球和人类的共同体验学习的学习环境。

  四、设计有利于网络探究式学习的策略环境

  1.促进学习目的的统一化和共识化

  各个学校应该有自己明确的、统一的学业习目标体系。在让学生学到什么,培养学生什么等基本理念问题上,学校的教师之间必须达成共识,由此才能为学生建权一个和谐统一的心理学习环境,教师也能有效地实现相互支持,取长补短。例如学生主体性发展主要应该实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和社会性,这四个特性就应该被广大教师所认同,使之能够自觉地在网络探究式学习的指导工作中贯彻这些理念,这样,学生就可以在一个适合于探究式学习的心理环境中进行活动。

  2.追求教学内容的整合与关联

  应该说,学生所学习的每一个学科都有其明确的预期目标和内容,学生面对着不同的学科内容。如果学科之间依然不打破传统教学的学科壁垒,每个学科只考虑如何将本学科的知识内容系统、完整地教授给学生,很少有全面性、横断笥和综合性的教学,学生也就无法有效地获得统整的知识和能力,也就不利于展开探究式学习。一般而言,探究式学习不只是将知识的获得作为唯一目标,主要是以问题的形式教学和学习,问题则往往是综合性的,解决问题就需要综合运用各学科的知识。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寻找各个学科的关联点,实现教学内容的整合。

  3.建构教师合作指导机制

  由于网络探究式学习一般多采用主题式学习方式,比较淡化学科的'界限,强调分科教学变领域教学,因此应该对现行的以班级教师制为中心的教师指导机制进行一定程度的改善,建立起一个教师协同合作的指导机制。传统学习环境中的很多因素直接影响着教师的一作意识的形成,例如,教师单打独斗的工作已经形成,教育教学改革理念尚未形成共识,有过创新进取行为但履遭挫折,少数教师心存安逸心态,教师之间人际关系淡漠,少数教师人格特性比较封闭,学校缺乏民主气氛,教师再说儿考核制度不健全等。我们认为教师的合作机制可以由三个主要步骤构成:一是共同构思探究主题,以共同理解原则和共同参与原则原则设计探究主题;二是进行合作实践活动;三是成功体验的交汉,应该增加目标实践体验的交汉机会,重视失败的体验,相互借鉴实现目标的手段和方法。教师协作教学的类型可分为五种,学科内协同合作,同年级协同合作,跨年级协同合作,各学科综合协同合作和主题式的协同合作。

  4.扩大学生学习体验的环境范围

  信息化环境中的信息形态不人仅仅是电子化的,同时非电子化形态的信息对于问题解决学习也同样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网络化探究式学习不仅需要从网络上获取大量的信息资料以作探究之用,而且还应该从其它方面获取信息。学生应该与具有丰富经验和科学知识的社会人士加强联系,与国际国内学校的广泛接触,从多方面挖掘探究主题、素材和活动内容,可以增进网络探究式学习内容的多样化,培养目标的多元化。教师应该积极为学生创造学习体验的机会,帮助学生联系各方面的社会支持。另外,各种有效的社会设施也应该得到充分的利用,探究活动并不局限于校内,可以利用社区环境进行自然体验和社会体验。

  5.鼓励教师和学生不断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师生能够有效自如地应用信息技术是网络探究式学习的首要前提,否则就会出现只有探究式学习而不见网络的情况,这样就与我们的研究方向和研究目的不相符合。可以说,网络探究式学习在应该利用网络进行信息收集、处理与交汉,例如学生共同利用网络观察日食现象、调查世界各地酸雨情况,通过网络交换共享资料,讨论研究成果等。这里提到的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也是一个关键问题,往往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也是一个关键问题,往往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低下,会直接影响到网络探究式学习的效果。在研究中我们发现,教师只有在实际工作中应用信息技术,体会信息技术,才能有效地转变观念,所谓先有实践体验,才会产生观念。信息技术的观念不会凭空产生,不使用信息技术就不会产生信息技术的观念。因此,应该为学生和教师营造一个积极学习信息技术,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有效氛围。

  6.合理使用同龄与混龄小组学习增进脑力激荡

  网络探究式学习当然强调学生个性的充分发挥,但同时也特别重视个性之间的相经作用,强调相互之间的脑力激荡、经验分享、相互支持的过程。这样可以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打破班级的壁垒,形成更加丰富的心理学习环境。网络探究式学习的各种学习主题,通过同龄或混龄小组学习的方式进行沟通和交流,逐渐加深活动的广度和深度。不同年龄层的相互学习,高年级学生向低年级不生提出建议,你年级可以减少尝试错误的过程,效果往往优于同龄小组的学习。

  7.为学生搭建主动发表意见与探究成果的舞台

  学生在网络探究式学习过程中可以有效地提高收集、处理和发表信息的能力,而学生发表学习成果又是网络探究式学习的重要环节。这里指的发表能力主要包括运用文字信息、非文字信息表达的能力,更应该包括运用各种信息技术表达学习成果的能力。一般而言,学生比较擅长运用书面语言表达,而经较惧握口头或肢体表达,但是在网络探究式学习中,要求学生必须灵活发挥多种表达学习的能力,这就是所谓的综合表达能力,它既需要学生的文字表达,也需要学生的将学习体验和感受以口头和肢体的形式表达,更需要利用信息技术把学习成电子作品,用信息技术将各种学习素材或学习结果整合起来,并与其他人一起分享。这样,可以使得学生自评学习成果,拥有成就感和自我效能感,使学生对成长充满希望,更能增进人际关系的能力。

  8.转变教学评价的标准

  与接受式学习不同,网络探究式学习的评价重点是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动机、态度和能力变化,而不是考试成绩或或分数评比,甚至可以扬弃量化学习结果的呈现方式。教师应该从学生活动或学习过程、报告书和电子作品、发表和讨论之中找出优点与不足,进行适当评价。网络探究式学习确实不能象一般学得以成绩进行量化评价,而比较适合于记述个人发展的内部评价,主要包括横向式个人内部评价和纵向式个人内部评价,注意记录和收集学生生探究过程的各种学习资料,如搜索过的网站,下载的各种资源,评价学生的研究方法和学习策略,以及发表时使用的原稿、图表、照片、光盘、主页以及网络作品等,建立学生学习档案,进行学习档案评价。

  参考文献

  [1] 武法提 《基于Web页的学习环境设计》 《电化教育研究》 20xx.4

  [2] 《探究式学习:含义、特征及核心要素》 《教育研究》 20xx.12

  [3] 李坤崇 《综合活动学习领域教材教法》 心理出版社 20xx.12

设计心理学4

  关键词:性格心理;艺术设计;色彩

  引言

  人类视觉感知的第一要素是色彩,它是显现所有物质形态的基础。人们在对任何事物做选择的时候,或多或少会考虑到事物的色彩,依据不同的性格心理而作出迥异的判断。因此,艺术产品设计理念中的色彩选择就需要研究大众的性格心理,使艺术品的色彩能够为特定人群所接收,提高人们对艺术设计的满意度,这对艺术设计及其他所有产品设计都有重要的指导作用。[1]

  一、不同性格对色彩的偏好

  性格的形成与人的生活环境和思想教育密切相关,根据人们性格的差异,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这几种性格对色彩的选择都有独特的偏好。

  (一)热烈型性格

  热烈型性格的人经常处于兴奋状态,他们具有很强的耐力和可塑性,精力旺盛却又急躁冲动,是强烈的外向型性格。这类人对色彩的敏感度不强,大多偏爱暖色调,喜欢浓重的色彩,所体现的是积极乐观的感受和鲜活明快的体验。

  (二)活泼型性格

  活泼型性格的人适应性强,在生活中注重效率,具有积极向上的朝气,但情绪波动较大。在色彩的喜好上,活泼性格的人喜欢温馨别致的暖色调,色彩搭配上倾向于反差较大的颜色,注重愉悦的感受。

  (三)平和型性格

  性格平和的人偏于内向,他们不容易产生情绪,但对情感的体验和感受至深,具有长期性。敏感沉稳的性格使他们在色彩选择上稍稍偏向于冷色调,尤其喜爱灰色的弱调,色彩搭配差别微弱,体现了含蓄的个性和朦胧的感觉。

  二、不同色彩给人带来的感受

  性格影响了人们对色彩的选择,相反,色彩同样会使人的心理发生变化。明朗的色彩通过视神经传达给大脑的是赏心悦目的感受[2],而暗沉的色彩则会使人产生压抑的心情。色彩通过调配变化万千,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以下几种颜色:

  ①红色代表了 和热血,能够让人兴奋、激动、充满力量;

  ②橙色是温暖的颜色,像阳光一样让人感到幸福祥和,对稳定情绪有一定作用;

  ③是最明亮的颜色,给人以活泼灿烂的形象,让人心情愉快,充满喜悦。

  ④绿色与自然融合,是生命和希望的象征,给人平定、安静的感受,是中性的色彩。

  ⑤蓝色在现实中代表大海,让人感觉清爽和广阔,宁静而深远。

  ⑥黑白两种颜色是最普遍和流行的颜色,可以作为底色来表现其它颜色,具有神秘感,能够增强人的情绪,让人更欢乐或更悲伤。除了单色调,色彩对人的情绪带来的影响更多地表现在色彩的搭配上。不同色彩搭配在一起,色调的差别会导致其表现的情感也不一样。

  三、性格心理在艺术设计色彩中的应用

  从人的性格对色彩的'偏好和色彩对人情绪的影响可以看出,色彩是人性格的一种表现,通过对人性格的分析,可以判断出他对色彩选择的大致方向。因此,艺术设计中对色彩的把控需要从人的心理感受出发,将心理学和色彩学融合在一起,使艺术设计符合人们的审美,满足人们的需求。

  (一)室内色彩搭配和客户的需求

  由于居住环境与人的心情密切相关,室内设计的色彩搭配更需要在客户的心理分析上下功夫。[3]要做好室内设计的色彩搭配,首先要选好室内设计的主色调,这是室内整体感觉的最关键部分,主色调的偏差将直接影响到客户的第一印象,以至于忽视其它的色彩搭配。其次是色彩搭配的协调,对比色的反差不能太大,整个色彩搭配必须要柔和。在此基础上,室内的色彩可分为朴素和艳丽两种,要根据客户的需求来选择色彩丰富或简单的不同风格。[4]

  (二)色彩搭配的合理性

  除了对不同色彩有独特的选择,不同性格的人对色彩的搭配也各有各自的见解。红色和橙色的搭配, 与紫色的搭配适合热烈和活泼性格的人,他们能从中感受到热情和温暖,亮丽和喜庆,从而带来好心情。而绿色和紫色的搭配则适合平和与内敛性格的人,营造出宁静和深幽的环境。[5]因此,在艺术设计中要根据艺术传达主体的需要,采用不同的色彩搭配,使艺术产品能够收到传达主体的肯定。

  (三)关注产品作用

  任何产品都有其作用。因其作用的不同,所使用的色彩也会对使用者的心理感受造成影响。例如雨伞和太阳伞的色彩选择,雨伞的主要功能是挡雨,只有在阴雨天才使用,而阴雨天给人带来的情绪是沉闷且低落的,在雨伞的色彩选择上就可以采用红色、橙色或 ,有利于维持人的良好情绪。相反,太阳伞多在烈日下使用,用淡蓝色或浅绿色更能够给人带来清凉的感受,缓解高温下的急躁心情。多注意艺术设计在实际生活当中的应用,才能够更好地指导其色彩的运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性格心理是人对色彩感受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普通艺术设计已经迈入了“以人为本”的时代,艺术设计的心理需求日益突出,因此,在艺术设计中必须要重视对人性格和心理的细致分析,只有了解了人们的内心情感,艺术设计的色彩运用才会有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张文静,马振庆.色彩性格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xx,(06).

  [2]余朋.浅议色彩心理及色彩搭配在设计中的运用[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xx,(04).

  [3]黄子军.设计师的主观色彩意识与室内色彩的搭配[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xx,(03).

  [4]潘晶.浅谈室内设计中的色彩艺术设计[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xx,(12).

  [5]王洪波,马振庆.色彩情绪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大舞台,20xx,(02).

设计心理学5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居住空间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仅追求功能的多样化,对于心理需求也向着更高层次发展,已不是简单的追求表面荣华和使用功能。如何把消费者的心理和需求表现在设计中,懂得如何设计可以使客户满意和认可,这都属于设计心理学范畴。笔者就设计心理学在居住空间设计中起到怎样的作用浅谈一下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关键词:设计心理学;居住空间;设计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居住空间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仅追求功能的多样化,对于心理需求也向着更高层次发展,已不是简单的追求表面荣华和使用功能。如今的信息化时代,人们接触信息的途径和信息量都比较多,现代各种思想和艺术形式都会对不同的群体产生影响,就会使不同的个体对于居住空间的认识和要求不同,而居住空间是具有私属性质的,每个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是不同的,也决定着其设计不能具有模板化设计,要以“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设计出符合居住空间使用者需求的、个性化的效果。如何达到符合设计服务对象的要求,就要揣摩和把握服务对象的心理,如何把消费者的心理和需求表现在设计中,懂得怎样的设计可以使其满意和认可,这都属于设计心理学范畴,所以掌握设计心理学是室内设计师必修的课程,在居住空间环境设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设计心理学

  设计心理学属于应用心理学范畴,是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研究成果,解决设计艺术领域与人的“行为”和“意识”有关的设计研究问题。设计心理学是艺术设计学与心理学交叉的边缘科学,它研究设计艺术领域中的设计主体(设计师)和设计目标(用户)的心理现象,以及影响心理现象的各个相关因素的科学。设计心理学具有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双重属性,它包含以实证研究为特点的研究,如感性工学,可用性研究及人机工程学等领域的相关研究,这些研究基于客观的,可量化的,可控制的科学实验来获得结论,另一方面,设计艺术作品在满足目的性需要的基础上,还具有审美,鉴赏,象征等更加微妙,主观的功能,对艺术设计活动中的心理现象的研究和分析必须重视主体的主观体验。

  二、设计心理学在居住空间设计中的作用

  当前的社会是消费性社会,消费不能简单的理解就是使用价值,人们的关注点逐步从商品的使用价值转移到商品的文化意味,审美价值,符号属性,关注商品提供给人们的是情感,体验和梦想。作为与人关系最为密切的居住空间设计,更需把握客户的设计心理。

  1、设计心理学是居住空间环境设计的重要依据

  设计的意义是围绕着人展开的,其目的是服务于人,得到人的认可,成功与否取决与人。与人最为密切相关的居住空间设计,其设计的目的不仅仅只是简单的使用功能需求,还有更高层次的心理、情感、文化品位、审美等等需求,如何做到这些需求的`平衡和协调,符合消费者的要求,就必须研究消费者的心理,了解他们的需求,并付诸到设计实践中去,才能设计出消费者认可和满意的设计方案。所以,居住空间的设计要以设计心理学为依据,研究人与空间、环境、情感等之间的关系,才能设计出好的作品。

  2、设计心理学在居住空间环境设计中的应用

  居住空间环境设计要满足消费者心理和生理双重需求,以“人”为出发点,最终达到为人使用的目的。居住空间环境设计是以客户为中心,满足消费者全方位需求的设计活动,所以研究和熟悉消费者心理活动和需求是设计前必做的课题。

  1)可用性设计可用性设计是设计的基本属性,是提高产品的可用性为核心的设计要求。所以,在设计之初要了解消费者需要的使用功能要求,并以此为依据合理设计功能布局,符合使用者的生理和行为习惯。居住空间环境设计的可用性设计是以人为核心,将认知心理学、人机工程学、工业心理学的基本原理运用于设计行为上,设计出使用功能完善和贴近消费者需求的设计效果。

  2)情感化设计情感化设计是设计必不可少的核心内容,是设计人性化体现。设计师要能够从消费者的角度考虑,让设计产品在谋合消费者心理上欲望,满足情感上需求。情感是复杂的心理活动,即使面对同一事物,在不同时间、背景、环境等因素影响下,同一人也会产生不同的反应。人的情感复杂多变的,情感化设计必须是多元化的,要研究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性别,不同消费需求的消费者的心理特征,要遵循人的情感活动规律,使消费者能够找到情感寄托。被赋予情感的设计必须是让消费者找到他能理解的情感语言,当他处于为他专门设计的居住空间环境时会有特别的感受和不一样的情怀。

  3)个性化设计当前,信息化社会彻底地改变了我们的生产、生活、工作、和思维方式,也影响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使得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城市同质化,生活城市化,”整齐划一”现象使人们渐渐失去了求新求变的激情。生活需要激情,设计需要个性。创新和个性是设计追寻的目标,个性化是居住空间环境设计的灵魂,是“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的最佳演绎。居住空间环境设计要充分考虑到各个层次的消费者不同的生理和心理层次多方面需求,在设计中更加兼顾、平衡地实现人们在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双重需求,设计更趋向人性化、智能化和生态化。总之,设计心理学在居住空间环境设计中的作用至关重要,是设计师能够设计出让消费者满意的和充满生活情趣的设计作品的必备知识。

  参考文献

  [1]保罗.贝尔,托马斯格林,杰佛瑞.费希尔,安德鲁.鲍姆.设计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xx.

  [2]胡正凡.设计心理学与环境——行为的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xx.

  [3]李丽婷.色彩构成设计[M].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1999.

  [4]邹广天.建筑和生活方式,建筑的文化与技术[M].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1993.

  [5]郑曙旸着.室内设计思维与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xx.

设计心理学6

  建筑装饰是建筑的一种表面形式,也是各种造型艺术的集中体现,装饰设计无论从外部装饰还是从内部装饰都应使人感到舒适、清洁,在增加建筑物美观及环境美化效果的同时,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求,以消费心理学引导装饰设计可在充分了解消费者心理规律的基础上,实现设计与消费者心理需求的最大匹配度。

  一、消费者对建筑装饰设计的需求

  1、对感官的需求

  消费者对于一件商品追求的是品牌、形象及其价值,对于建筑装饰设计同样如此,美观的建筑装饰不仅可以在感官上让消费者得到赏心悦目的享受,还能形成一种强烈的现场感召力,吸引消费者融入建筑装设所营造的环境、氛围中。感官的需求因个体差异各各有不同,不同消费群体各自的社会经历及心理有所差异,不同消费心理引导的对建筑装饰设计的要求也会走向不同的方向,建筑装饰应根据各自不同的目标消费群体进行设计。

  2、对体验的.需求

  随着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建筑的功能、个性化也越来越强,对于消费者来说,选择的范围也随之扩大,消费者希望通过现场体验的方式来直接了解建筑装饰的特点,因此在建筑装饰设计时应考虑降低选择的复杂程度,以帮助从消费者作出正确的选择[1]。

  3、对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

  消费从消费心理学上讲是一种自我实现的行为表现,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社会地位的提高,自我实现的需求也愈加强烈,对于建筑装饰,人们看重的不仅是它的功效、质量,也看重其是否能体现自我价值,因此在建筑装饰设计时应考虑消费者自我价值的彰显。

  二、消费心理学对建筑装饰设计的影响

  1、消费者需要對建筑装饰设计的影响

  消费者的需要具有多样性、发展性、层次性、时代性、伸缩性、可诱导性、系列性、可替代性、季节性和时间性[2],建筑装饰设计设计时应不断学习新的工艺及设计理念,为适应社会的高速发展应在设计时留有余地;考虑美观的同时,也要将功能性要求及经济效益考虑在内;考虑时代精神、风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在建筑装饰设计上紧随时代的步伐,展现时代风貌,标榜时代风格;消费者不同的经济条件对建筑装饰设计的需求也会不同,因此,在设计时应考虑如何实现资金的有效利用,达到最佳满意度;消费者的需要是可以被诱导的,设计时应引导消费者,使建筑装饰达到专业水平;另外设计师应实时掌握最新的市场动态,考虑季节和时间对消费者需要的影响,设计出迎合消费者最新、需要的作品。

  2、消费者态度对建筑装饰设计的影响

  消费者消费态度经历了感情消费、感觉消费、理性消费三个阶段,影响消费者消费态度的因素包括对消费对象的认知、情感、行为倾向,认知是指对对象的信念,情感是指对对象的情绪性经验,行为倾向是指对对象准备采取某种特定行为方式的状态[3],在建筑装饰设计时应考虑创造条件引导消费者的消费态度,使其产生特定的消费行为,为此,设计师应加强自身修养,提高沟通能力,努力从消费者身上获取肯定评价,设计出让消费者喜欢满意的作品,从消费者的个人信息中提取个性化元素,将其体现在装饰设计上。

  3、消费者动机对建筑装饰设计的影响

  消费动机可直接影响消费行为,一个人动机的产生基于个体的心理状态或个性,了解消费者的动机对于设计师来说是做好设计工作的重要基础。消费者的消费动机可分为求新动机、求实动机、求便动机、求美动机、求名动机、求廉动机、从众动机、癖好动机,求新动机是指消费者更看重款式、色彩造型、流行形式等,因此,建筑装饰设计应留有变更和再次设计的余地;求实动机是指消费者更看重质量、功能、经济耐用等,求便动机是指消费者更看重便利、快捷、省时,求美动机指消费者看重欣赏价值和艺术价值,求名动机指消费者更看重商品的象征意义,以此来彰显自己的身份、地位,求廉动机指消费者更看重商品价格,从众动机是指消费者容易受大众影响,喜欢选择与他人相同的形式,癖好动机是指消费者消费主要是为了个人的特殊兴趣爱好[4]。不同个体消费动机可能不同,一个个体也可能同时存在多种消费动机,因此,在建筑装饰设计时应主动了解消费者的动机,并以专业眼光加以引导,以协调好整体关系。

  三、消费心理学引导下建筑装饰设计的发展趋势

  1、冲破传统设计理念,形成多元化设计风格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思想意识的转变,其消费观念也逐渐向以人为本、善待自己的方向转变,因此,在建筑装饰设计中应摒弃以往传统、旧的设计理念,吸收欧式、中式、简约、豪华、田园等多种设计风格,寻求突破创新,标榜民族风尚,展现装饰设计的跨时代性、向新性及独立性。

  2、人性化设计

  人性化设计要求根据消费者的不同需求进行合理规划设计,消费者的需求是不断发展、进化的,现代生活中人们的思想观念愈加丰富,更倾向于展现自己的个性及存在价值,对于投资理财也更趋于多元化、理性化,对闲暇时间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因此,建筑装饰设计中应重视消费者者对于不同空间的需求,如保健意识较强的人可考虑健身房装饰,倾向于投资理财的建筑可设计为酒店式公寓、度假公寓等形式,也可融入消费者自己的一些设计以展示其自身价值和个性。

  3、绿色设计

  当前人们的环保意识逐渐增强,建筑装饰设计中应重视对甲醛。空气质量、湿度温度、能源利用的控制,体现绿色设计理念,使建筑装饰更贴近自然。

  结束语

  建筑装饰设计要求与建筑环境及建筑特性相协调,具有明确的商业目的,以消费心理学引导可使设计最大限度地迎合消费者的需求,满足不同消费者的不同需要,达到设计的科学性、时尚性、艺术性、人性化,设计中应把握好消费者的需要、态度、动机,掌握消费动态、趋势,提高消费者满意度。

  参考文献

  [1]殷琪.关于建筑装饰设计的探讨[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xx,(28):481-481.

  [2]郎硙.解读女性审美心理对现代卧室室内装饰设计的影响[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xx,(23):732-732.

  [3]贾悍.基于心理作用的室内装饰人性化设计思考[J].城市建筑,20xx,(15):5.

  [4]隋蓉.浅析消费心理对住宅室内设计的影响[D].青岛大学,20xx.

设计心理学7

  摘要:对室内设计中的视觉心理学体验方式进行了综合性的分析,通过优化室内设计中视觉心理的体验方式,进一步完善室内设计方案满足人们视觉心理的需求,提升空间生活质量,为室内设计提供设计依据,从而实现视觉心理学在室内设计中的价值。

  关键词:室内设计;视觉心理;体现方式;研究整合

  在人们物质生活水平逐渐提升中,室内空间的设计需要全面提升其整体品质,室内设计需要满足人们对心理学的需求。由于人们获取外界信息的主要方式是视觉,因此设计人员在室内设计中,需要将视觉效果的认知作为基础,运用视觉心理的整合理念,结合室内设计方式,进行精神性、地域性以及民族性艺术元素的运用,为室内设计提供依据,从而为室内设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1视觉心理学的基本特点

  1.1自固体的优越性特点。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美的需求也逐渐提升。通常状况下,人们的视觉神经系统在捕捉外界事物中,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对于静止的事物,人们的视觉系统会受到正在运动事物以及场景因素的影响;②对于颜色艳丽的事物及场景,人们的关注度会提升,也更容易吸引人们的注意。因此,在室内设计中,需要注意心理学本身的优势性,充分展现出视觉心理的'自固优越性[1]。1.2空间设计的局限性。在视觉空间局限性因素分析中,空间设计所呈现出的状态并不是局限性的,但是人的眼睛在水平方向的视觉范围为120°时,会将眼睛中线作为基准。通过对垂直方向的分析,设计时,可以将视平线上50°,下70°的距离作为室内设计的重点表现区域,从而满足人们的视觉需求。1.3视觉心理中的错觉特点。在对外界事物分析中,容易受到光影、眼膜以及自身相关因素的综合性影响。因此,在室内场景设计中,要充分考虑人的视觉错位问题。人在观看有序水平图像时,往往注重视野的广阔性。因此在室内设计中可以利用镜子,使人产生空间扩大的错觉,满足人视觉上的享受[2]。

  2室内设计中视觉心理学的体现原则

  2.1格式塔心理学的视觉理念。在对视觉判断以及阅历感受分析中,需要在不同方面认识的审美取向,通过对所处环境和接受信息等内容的综合性分析,从而产生的心理变化。在视觉艺术分析中,需要明确视觉心理的积极作用,通过对服务对象的整合分析,将室内空间的视觉结构进行调整,充分满足格式塔心理学的概括能力。因此需要做到以下原则:①简化原则。在格式塔心理学分析中,需要通过对区域的分析,进行简单化、平衡化以及规则化的组织整合,全面提升室内空间的视觉效果;②整体原则。在格式塔分析中,通过各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可以充分保证室内设计的科学性[3]。2.2室内设计中视觉心理学的完形法则。理念主要原则:①图与底,在室内空间设计中,通过对视觉中视点不确定性和巧妙性的经营管理,提高对图与底正负关系的转换,保证室内空间设计的安全性;②对称性原则。在上下左右图形分析中,充分保证室内空间设计的对称性。在空间实质性设计特点确定中,保证视觉设计的核心原则;③群化原则,在群化确定中,需要做到以下内容:首先,相似性。在相似性原则分析中,使用室内设计中的多种理念,通过对室内空间设计特征的分析,心理学对大小、形状以及颜色等综合性因素的确定,进行空间设计相似性原则的整合,提升室内设计的基本价值;其次,闭合性。在倾向性室内空间设计中,需要将其作为一个完整性的图形,保证室内设计的视觉心理设计理念;④完形倾向性或良好完形原则。通过对相属问题的分析,可以保证空间设计整合的基本需求,保证室内心理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3室内设计中的视觉心理学体现方式

  3.1室内设计中的错觉性运用。室内设计需要注意室内设计的基本原则,通过视错觉特点的分析,可以提升心理学的认知理念,使人们在该种背景下产生一定的错觉,增强空间的视觉性体验。同时,对于室内设计人员而言,其作为空间设计的基本内容,可以充分利用视错觉性理念来表达设计需求。例如,将垂直线运用到墙面设计上,提升空间高度的视错觉。在室内地面以及墙面的设计中,可以通过颜色、光线的利用,营造良好的空间氛围,提升空间的整体亮度,从而使人们产生房屋变宽敞的错觉。3.2室内设计中空间局限性运用。人们的视觉存在着一定的角度特点,因此在室内设计中,利用人们的视觉会受到角度范围的影响,通过对视觉空间局限性的分析,提高室内空间设计的合理性。在垂直空间设计中,其向上的视觉角度需要向下调整。在对室内地面以及墙面设计整合中,需要关注墙面以及地面区域的效果设计。例如,在电视机尺寸设计中,需要将电视中心位置与人视水平线进行整合,保证室内空间设计的科学性,满足房屋设计的心理需求,提升室内空间设计的核心理念[4]。3.3室内设计中的优越性运用。通过对室内空间设计原则的分析,需要将心理学特点作为核心,提升固有性的室内空间设计特点及核心原则,且在视觉心理学应用分析中,需将视觉优先感以及选择性强的特点作为设计核心,认识到空间设计中的差异性因素,满足室内设计的动态化原则。通过室内设计,选择固有性的优越性,强化设计效果的整合特点,保证室内设计的基本需求。又如,在餐厅设计中,为突出餐厅设计的生机性,提高人们的注意力,并给人以美的感受。在餐厅设计中,需增强室内光线,对不同设计手法进行整合,实现材料与色彩的合理搭配,保证不同区域光线强弱的合理性,从而保证空间设计的理念,避免空间光线混杂现象的发生,确保室内空间设计的整体效果的和谐,提高人们对的环境的满意度[5]。

  4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室内设计中,为了实现视觉心理学在室内设计中的价值,需要将心理学的特征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将视觉错觉、图形构建以及空间局限性等因素更好的运用到室内空间设计上,从而为人们带来良好的视觉体验。同时,在此基础上,也需要通过对室内视觉体验的分析,更好的总结视觉心理学的价值及运用手法,从而达到视觉心理学在室内设计中核心价值。

  作者:陈慧 单位:广州红川林设计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郝婷.视觉心理学在住宅室内设计中的应用[J].大舞台,20xx,(5):69-70.

  [2]赵榕树.视觉心理学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J].住宅与房地产,20xx,(9):114+207.

  [3]常美娜.色彩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J].工程技术研究,20xx,(6):242.

  [4]胡昆.色彩在住宅室内设计中的应用[J].艺术科技,20xx,(10):53-154.

  [5]朱红丽,李晶源.视觉心理学在住宅室内设计中的应用浅谈[J].室内设计,20xx,(3):11-17.

设计心理学8

  摘 要:设计心理学已完全介入到现代设计艺术中。在电影《催眠大师》中,基于设计心理学的欧普艺术图形和渐变、发射、近似构成图形被数十次应用,且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对作品中应用的设计心理图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

  关键词:设计心理学 图形 《催眠大师》

  设计心理学研究设计现象背后的各种心理现象,已成为设计专业人士必须掌握的知识之一。在现代设计艺术中,无论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还是影视艺术设计等相关专业,没有任何一个作品能够与设计心理学断然分割开来。而在国产心理学影片《催眠大师》中,设计心理学通过图形,将心理学原理发挥得淋漓尽致。

  一、《催眠大师》中应用图形的分类

  在《催眠大师》这部作品中,布景精心、光效细致、情节上的逻辑推理性较强,是一部国产片中难得的佳作。其深入推敲的各个细节中,设计心理学上的成功应用也是将影片打造成功的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在影片的平面设计中,图形恰到好处的应用,成为作品中的一个匠心之处。

  1。欧普艺术图形的应用 欧普艺术图形主要采用黑白或者彩色几何形体的复杂排列、对比、交错和重叠等手法造成各种形状和色彩的骚动,有节奏的或变化不定的活动的感觉,给人以视觉错乱的印象。其带来的视知觉上的运动感和闪烁感,可以使人产生眩晕的光效感和视幻效果。在作品中,这种图形被应用了二十多处。其给人带来的设计心理感受,既符合作品的整体格调,也配合了情节的发展,是作品中十分重要的道具。

  2。发射、渐变与近似图形的应用 发射、渐变与近似的构成形式是现代构成中的几个基本方式。除了上述的欧普艺术图形外,这三种构成方式形成的图形,也在很多场景中起到了暗示作用,帮助剧情进行铺垫。例如女主角等候男主角时所注视的钟表,卫生间中进行多次分割的镜子等等,这些道具的布置和安排使用的都是发射、渐变与近似构成原理所设计的作品。

  作品中,无论是以上哪一种构成方式设计的艺术作品,其形成的设计心理学作用,都是有一定共同之处的。通过巧妙构思、精心设计的具有设计心理意义的作品,都能够引起视网膜的刺激、震动和对其他视觉的混合、重叠等强烈反应,使人产生一定的进深感、空间感,甚至是错视。

  二、图形应用的位置

  作品中图形以动态和静态两种方式出现,动态形式主要出现在片头部分,而静态形式多以视觉传达设计作品的方式出现在片中场景的布置上。

  1。片头中的应用 片头的设计采用了大量的静态图形进行渐隐式变幻编辑,其中包括大脑结构图和脑外科手术图等。但出现最多的还是上述四种类型的图形。例如发射状态的螺旋图案、发射状态的钟表图案以及发射状态的环环相扣的齿轮图案等。还有近似构成的宇宙星空的画面,由点组成的波动起伏的画面等,这让人产生联想,无论是时间的流动、星空的流动,甚至世界的流动等,近似与渐变同时存在的玻璃弹珠、抽象图案的画面等,这些画面既串联了故事情节,又暗示了很多发展线索,同时留给观众极为丰富的想象空间。

  2。场景布置中的应用 虽然影片中,光线设置较为昏暗,但这些赋予设计心理学意义的图形却依然突出明了,正是在这些昏暗的光线下,图形显示出了更多的神秘性和可探索性。场景的布置上多次出现了前文中分析的四种类型的图形,其中包括男主角授课时课件中的图案。男主角工作场所办公室天花板的吊灯,办公室墙上的两款不同样式的钟表,办公桌旁放置的壁画,办公室沙发后上方的壁画,壁柜上方的壁画,墙上的壁画,办公桌后方的脑CT图,以及地板上的图案(虽然地板图案为重复构成结构,但几何形在二维平面上的延展,建立起了炫目而又迷惑的三维空间。加之地板的透视关系,重复构成也演变成了发射构成)。水晶玻璃杯及金属质感的茶壶茶杯。催眠过程中女主角进入催眠后打开的一扇厚重的门,进入催眠状态后由楼梯构成的三层以上的发射状态的天井。等候大厅壁灯发出的光线,等候大厅的钟表和地板,卫生间内的镜子等等。其中等候大厅的地板给人的印象尤为深刻,一是由于其面积最大,对比强烈;二是该地点为多次关键情节转换的地点;三是由于该图形基本由各种三角形构成,而三角形有指示方向的作用,因此能起到指导人视线流程,起到旋转律动的视觉效应。

  3。文字设计和电影海报设计中的应用 文字是平面设计中的`重要关键要素。掌握了文字的编排设计,平面设计也就成功了一半。在《催眠大师》中,无论开始还是结局,都不是一个大团圆的结局,只是相比较而言,男主角的心理较之前更加健康了一些。正如《西游记》中的对白一般:天地本不全,何以要求全?因此,作品中并未勉强出现圆满结局,故者已去,生者如斯。也许正是这种不完整,才更能体现出人们内心的坚毅和勇敢。在文字设计上,也以一种不完整的残缺文字来进行设计。有数据统计,如果将文字进行横向与纵向划分,只有遮挡文字的右下角,其识别率才最高。在这部作品中,正是采用了这种方法,进行了体现作品精神内涵的文字设计,达到了字情结合的目的。这种设计被应用在电影海报和片头中,电影的名字,导演、主角及全部工作人员的名字皆采用了这种设计方法,与全部的剧情进行了意会性的呼应。

  在海报设计中,渐变和近似构成是主要的构成方式。海报中男女主角的面部仿佛被棱镜分割映射,将原本完整的脸进行了分离裂变,借用这种方式来达到剧情中双方亦医亦患的双重平等关系。在另一幅海报中,背景中是不断深远的发射状态的螺旋漩涡,这也仿佛将人拖拽到无比遥远的黑暗中。在文字方面,除中文汉字的设计外,英文部分也进行了幻影式的装饰变化。图形与文字的双重创造,都使人们对这部心理学影片产生了好奇心和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三、图形对作品《催眠大师》发挥的设计心理学作用

  基于上述分析,欧普艺术图形以及发射、渐变、近似构成方式的图形,完全是建立在设计心理学上的本片中的尤为重要的视觉要素之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设计心理学图形划分了整个作品情绪,形成了作品基调 在整个画面色彩的选择和音乐风格的配合上,设计心理学图形已经完全控制住《催眠大师》的电影情绪。人们不会将其归纳为喜剧片或爱情片或动作片,而会将其判断为剧情、推理情绪,心理学探索和少量的惊悚情绪,从而帮助观众对这部电影作品有正确的心理期待。

  2。设计心理学图形奠定了扑朔迷离的剧情基础 该片应用的全部设计心理学图形都在影射着迷一般的剧情。该片在叙事方法上设计为插叙和倒叙。在情节上两位主角的角色也是进行了最大化翻转。可谓矛盾突出、结构复杂、线索众多。因此,图形中奇幻而律动的气息,奠定了剧情中非常规感受和平庸情节的基础。

  3。设计心理学图形渲染了作品中的空间环境 片中主要的拍摄场地都在男主角的办公环境里。这些设计心理学图形被布置在天花板、地板、墙壁的各个地方,可谓男女主角都处在一个图形的世界里,被图形所包围着。这些图形虽然由简单的几何形构成,但却似一种精神语言,组织了人们的视觉中心,形成了一个秩序空间,将图形中的奇妙感觉,与空间和剧情紧紧联系了起来。

  4。设计心理学图形映射了作品中心理学的学科特殊性 心理学建立在很多学科的基础上,但却没有哪一个学科能够完全将心理学知识解析清楚明白。越是多学科交叉的新兴学科,其复杂性就越高。也正因为如此,对心理学的探索一直有更多学科、更多领域中的力量加入进来,都在试图对其进行更加正确的研究和解释。目前,心理学被认为是人类科学研究领域中最难以攻克的难题之一,可见心理学的研究难度和复杂程度。无论是专业人员还是爱好者,都对心理学及其相关知识有着浓厚的兴趣,尽管这个学科目前还存在一定的争议,也依然抵挡不了它带给人们的无限神秘感和特有的神奇魅力。而片中采用的设计心理学图形有些甚至让人产生闪烁不定的视幻觉,那些富有韵律的无限力量,仿佛要把人们拉入一个未知世界。图形中蕴含的吸引力和无名的危机感,正和人们对心理学特殊性的认知感受一致。

  5。设计心理学图形更喻示了心理学工作的研究难度与复杂程度 尽管心理学科研究的范畴如此庞大,不能轻易取得定论。但人类毕竟在这个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已经能够利用心理学知识,去帮助一些能力范围内能够帮助的人。但其难度和复杂程度也是可以想见的。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进化,神经进化或心理进化都产生了很多新的问题,从很多数据可以得出这一结论。由此,无论是心理学工作者或面对的工作对象,或工作本身也比以往任何一个时候变得更加困难和复杂。而设计心理学图形中的视幻艺术,产生错觉的律动感、闪烁不定的眩晕感、眼花缭乱却又渐进或渐远的感受,正符合心理学的种种特性,二者相得益彰。

  综上所述,基于设计心理学的现代设计艺术,已融入设计作品中,融入人们的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中,并且它将会在更广阔的领域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2] 路希—史密斯。欧普艺术和动力艺术[J]。世界美术,1990(4)。

  [3] 祝海珊。论欧普艺术在招贴设计中的形式探究[J]。装饰,20xx(1)。

设计心理学9

  摘要:从高校学生实际的社会交流需求出发,综合考虑目前高校普遍存在可利用场地资源紧张的现状,笔者通过前人研究和社会调查发现,食堂通过合理的布局与改善,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条件下,高校食堂可为学生营造一个适宜交流、缓解压力的场地。本文从环境心理学角度对食堂的设计布局以及食堂设施布局进行分析。通过调查分析,为高校食堂设计与布局提供一定思路,不仅满足大学生的交流需求,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也能够使校园的场地资源得到优化配置。

  关键词:高校食堂 环境心理学 社会交流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xx)20-0171-03

  食堂是高校校园重要的建筑之一,是学生们摄取食物、放松心身的公共场所,也是师生每天必到、互相见面的场所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食堂不论在保证学生的身体健康还是在提升学校自身形象上都起着越发重要的作用,而食堂设计与布局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着高校的影响力。但很多高校对此并没有十分重视,固然学校应该看重教学方面的问题,但是高校配套的生活设施一样会影响到学生的发展。

  环境心理是研究环境与人心理和行为之间关系的一个应用社会心理学领域。目前越来越多的公共场所都在运用环境心理学的研究和理论进行设计和布局,从而满足人们各种不同生理与心理的需求。[1][3]笔者结合前人对高校食堂的研究分析,从环境心理学理论切入,对高校食堂所具备的社交功能做进一步分析,一方面,为食堂合理布局提供一定思路,从而为校园达到场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另一方面,能够更好地为高校大学生提供一个放松、交流、沟通的场所,以提升学生的社交意识,满足其社会交流的需求,提高社交质量,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为更好了解目前高校食堂、学生的社会交流情况、食堂对学生社会交流的影响,笔者开展了学生对食堂相关评价的问卷调查。笔者对贵州大学以及贵州师范大学的学生发放600份问卷。回收问卷596份,有效问卷586份。笔者通过对数据整理发现,学生对食堂就餐环境的满意度为32%。学生对经常就餐的食堂感到舒适的仅占总体的24%。目前有65%的学生认为食堂是不适合交流的场所。此外,在调研中发现,调查学生中有67%的人表示每天与他人交流时间在两小时以上。超过半数的学生的主要交流方式是面对面谈话。由此可见,大学生具有较强的交流意识与欲望。学校在充分考虑学生的性格发展和社交需求的情况下,应合理利用学生聚集广泛的公共场所,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交平台和社交机会。

  一、高校食堂大学生社交行为的影响因素

  (一)物理环境因素

  1.功能分区

  食堂作为公共的交流场所。首先,从就餐者群体角度来说,只有能够满足自身交流需求的社交场所,在一定的程度上符合自己心理需求,这种环境才能成为合适交谈的场所。而环境的背景因素尤为关键,每个人对环境的要求有差异[2]。根据调查发现,学生喜好的就餐环境因人而异。从食堂角度来说,要作为一个良好的社交场所,就要多方面去适应不同人群的需求,以达到自身价值实现的最大化。同时笔者对学校的一部分学生进行调查,85%的学生认为食堂有必要进行功能分区,这样有利于实现食堂社交功能。因此,对食堂进行功能划分符合学生交流需求。其次,在很多公共环境中,如果该环境所提供的信息超出了人所能接受或控制的范围,就会使得人正常认知活动受到干扰。如果这种对于环境的控制力的缺失被人所觉察,很大程度上会引起负性情绪体验[3]。而这种负性情绪体验如果没有得到处理,就会对社交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对食堂这一公共场所进行分区,为区域提供合适的信息是有必要的。我们可将食堂就餐区域在充分利用场地资源、考虑就餐者喜好的情况下,将食堂划分出几种功能区。例如,常见的`快速就餐区、聚会区、吧台区、自助餐区等。

  2.桌椅

  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领地是可见的,相对固定的,它表明了个体或群体彼此排他的、独占的使用区域[4]。就高校食堂而言,个体所能感知的领域,一方面是整体分区布局领地的划分,而另一方面,局部的桌椅的摆放和设计也显得尤为重要。一般情况下,人不会意识到社会距离,但在行为上却时时遵循着该规则,破坏这些规则,则引起不适感[5]。所以食堂布局时应考虑个人空间的舒适感,具体就是物与物间的合理距离[4]。不仅不浪费平面利用率,也尽可能保证就餐者的个人空间。这就需要我们充分利用桌椅的作用,通过对餐桌的形状,摆放距离以及椅子数量布局等,以增加学生在食堂就餐的舒适性,进而提升学生的交流欲望,达到改善目的。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除选择四人长桌以外,大部分学生倾向于选择在四人小圆桌上就餐,相对于长方桌而言,这更加体现了社会向心力的作用,在这样的环境下就餐,不仅舒适,也更有利于同学的交流,这样在进行小范围的交流时更不易感觉到被排外。此外,使用圆桌时,还需要考虑学生就餐时的人数。通过调查笔者发现,其中有15%左右的学生倾向于6-8人一同就餐。就这一部分同学笔者进一步分析发现:他们每天的基本社交时间都在3-5个小时。这从侧面反映,交流时间和他们选择的就餐人数有一定的相关性,这些学生对于交流有更高的需求,因此,对于圆桌的使用,有条件的食堂可以加入少量的大圆桌来满足学生的需求。另外,笔者还发现有21%的同学选择半包围式的餐桌。其也可以体现社会向心力的作用,在餐桌的包围处就餐,能够有一种被容纳其中的心理体验,少量使用这类的桌子,不仅有利于提高同学的社会交流,还有利于提升食堂的特色与美感。

  3.噪音

  研究发现噪音对人的身心均有直接影响,进而可间接影响个体的社会行为。噪音是否可控,是其影响听者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人认为噪音是他能控制的,那么噪音对其影响会较小;反之则大。从这个观点来看,人对于噪音是有一定适应性的[6]。因此食堂不需要过分安静,其中加入节奏轻快的背景音乐,或者播放受欢迎的广播节目,会使其氛围更易让同学交流。因此结合高校食堂来说,食堂噪音对于学生的就餐和交流会造成一定影響。因此,我们可以在食堂加入背景音乐的元素,从而降低高峰时段人多而引起的噪音,并且背景音乐是作为人们能够控制的因素,从而也能够减轻他们因噪音而产生的不快感。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

  4.颜色

  在众多学者研究中,都探讨了色彩对人心理的作用。环境影响个人情绪,而个人情绪又会影响其交流的质量和持续性[2]。本次的调查中,56%的人表示会关注到食堂所用的颜色。从食堂的整体色调来考虑,首先应符合大众审美。颜色所构成的物理环境给人带来的视觉体验和身心体验对交谈的倾向和欲望有辅助作用。从大的公共场所到食堂这一场所的颜色布局应该更好地结合就餐群体的心理进行选择,根据不同颜色对人心理的暗示作用进行考虑[4]。现在很多餐厅颜色都以明亮、易感性较强的为主,如橙色和橙红色。但往往单一的色彩极强的色调渲染环境时,会在一定程度上容易使就餐者焦躁,因此,这样的物理环境本意是好的,但却可能导致其所接受的色彩刺激过剩,产生抵触心理。因此在食堂就餐区,应该以明朗易感性较强的颜色为主色调,但用以浅色调和暗色调将主色隔开。这样可以减少主色调给人的压迫感,并有利于达到更好的视觉审美效果。

  (二)心理环境因素

  1.拥挤感

  个人空间太少会使人心理上感到拥挤[1]。在食堂保持相对的独处空间有利于个体领域性和拥有感的体验。在本次调查中发现,32%的学生认为食堂下课时段会出现拥挤现象。学生的这种主观拥挤感的体验,除了是对物理环境的直观反映,也是内在的心理调节机制所产生的反应。当学生没有适合于个体空间行为的物理环境,无法拥有领域性和拥有感,就容易形成拥挤感和压抑感,甚至感知到比实际情况更为负面的情绪。高密度使人感到对其行为失去控制,从而引起拥挤感,处于同样密度条件下的人,如果使其感到能对环境加以控制,则拥挤感会下降[1] 。因此笔者认为,学生对于食堂拥挤这一评价的体验,与其对环境的控制感缺失有关。在高校实际场地等客观因素的制约下,首先,食堂播放舒缓的音乐可以很好地降低环境噪音带来的心理拥挤感;其次,就餐座位設计成可调动的,这样就餐者可根据自身喜好调节与他人交流的直线距离,进一步以物理环境来调节其心理体验。如此不仅可以让师生拥有一个舒适的就餐环境,也进一步增加了食堂的美感。

  2.个体空间

  (1)私密性

  私密性是人最基本的心理需求,能否满足私密性,直接影响到人们的依赖感与归属感[2]。对于作为公共场所的高校食堂而言,私密性是至关重要的因素。正如前文所提及,食堂增加功能分区,圆桌的使用等,都考虑到私密性这一因素。不同的分区,可以使个体放松情绪,充分表达其真情实感;圆桌的使用也使群体之间保持距离,私密性得以保障[8]。在笔者的问卷调查中发现,对于和朋友一起就餐而言,69%的学生倾向于面对面。其次,多数人都不喜欢陌生人同桌,根据数据表明,有66%的人希望可以坐在陌生人的斜对面,因为该角度不会有眼神的对视,也不会有任何交流。为此,食堂应能够满足就餐者的私密性需求。例如适当增加某些就餐区桌椅间的间隔位置;靠近某些桌椅的摆放以便于团体就餐等。

  (2)安全感

  个体安全感也是重要因素之一。根据边界效应,人们更愿意选择区域的边缘地带进行活动。边缘地带之所以如此,是由于其为人提供了有利条件[2]。首先,就餐者在边缘区域就餐会感觉不被打扰,人流量没有中心区域密集,能增加其安全感。其次,边缘区域有利于就餐者肢体动作的施展,进一步促进交流质量。另外,充足的安全感会给人带来更多的话题。在问卷调查中,选择靠边的位置就餐的学生占多数,这也符合边界效应这一现象。因此,食堂的设计可适当使用一些隔离屏风等装饰性物件,一方面增加食堂美观度,另一方面提高学生就餐安全感。

  (3)场地依恋

  学生对食堂形成的场地依恋,也是食堂成为好的社交场所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场所依恋”是指个人在一个场所后,会对该场所所能满足自己的需求而产生依赖感以及在情感层面对这个场所产生的认同感、归属感以及其它情感层面的表现[1]。该理论体现了资源及其提供设施的重要性。通过对食堂设施和资源的合理运用,以满足学生就餐时的社交需求。高校食堂在满足个体对私密性,安全感等的需求,并提供相应的设施和服务,为学生提供可控的交流环境,这样能够使个体对于食堂产生依赖感和认同感。不仅为高校食堂增加新功能,并能够有效提升高校食堂的使用率,从而达到场地资源的优化配置[7]。

  二、结语

  食堂作为学校重要的公共场所,应更多地关注和挖掘其为学生带来的潜在价值。本文旨在强调食堂本身所具有的社交功能性,优化配置学校公共场地所具备的资源。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对食堂的社交功能进行探讨,为高校食堂设计与布局提供一定思路,不仅满足学生的交流需求,也为学生的身心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美]保罗·贝尔 (Paul A.Bell),托马斯·格林 (THomas C.Greene) ,杰弗瑞·费希尔 (Jeffiey D.Fisher).环境心理学(第5版)[M].朱建军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xx.

  [2]郑全全.社会心理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8.

  [3]乐国安.美国环境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新进展[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xx,(05).

  [4]舒莉.环境心理学中噪声的研究及其心境量表的修订[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xx年.

  [5]林玉莲.胡正凡.环境心理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xx.

  [6]常怀生.环境心理学与室内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xx.

设计心理学10

  1设计本体与行为心理学

  设计是一门边缘性学科,能与许多学科相结合。行为心理学是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研究人们的行为心理状态,尤其是对需求的心理通过意识作用于设计的一门学科。在设计过程中,应用行为心理学主要是为了获取用户最根本的想法、需求。而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受到社会、成长等因素的影响,学会了隐藏自己真实的想法,或者没有意识到自己真正的想法。贯穿于整个设计过程的用户研究,目的是为了从用户那里获取信息、发现缺点和不足,发掘潜在用户需求,并找出解决办法,对现有产品或系统进行改进。因此我们选取用户研究中常用的人种学访谈法为例,来讨论在设计过程中如何利用行为心理学更好地挖掘用户的潜在需求。

  2设计过程与行为心理学

  2.1人种学访谈主要内容

  人种学访谈(EthnographicInterview)是与用户对话、讨论其日常生活和环境,类似于传统人种学的调查方法。它深入体验和了解用户世界,并获得亲身经历的想法和见解,主要记录访问者与用户对话、讨论日常生活和环境。

  2.2人种学访谈中行为心理学的解读

  访谈最首先要制定访谈内容以及访谈所用到的器材如录音笔、摄像机等。抵达现场之后,迅速与当地人群拉近距离,多提互动性问题,如“你能给我演示一下吗?”。同时向其重复所听到的内容,借此确认观察结果是否有效。

  其中,调查员和受访者互动的根据是受访者身体语言的映射。这种基于行为心理学的身体语言研究,能够便于调查员更全面地了解受访者的潜在需求。

  (1)受访者面部变化。受访者用身体另一侧抚触耳朵,则表示某种视觉阻断行为,想要通过身体扭曲来造成一个壁垒,表明他想要摆脱当前话题,利用这个间隙找到一个新的出路。而耳朵的轻微刺痒感却是有助于加强受访者正面信息的,用身体同侧手去抚触耳朵,表明他们对这个话题的愉悦性。受访者如果把手放在下巴处,甚至移向下颚处时表明他的状态是心绪不宁、神情紧张的。这是一种典型的安慰行为。如果放在下巴处的手腕弯曲或转向他人,通常表示受访者心情不错,而手腕僵直则表示受访者内心的紧张。

  (2)受访者躯干变化。受访者做出倾斜躯干的动作反映了边缘大脑对距离和避让的`需求,人们不仅会将躯干转离令自己不舒适的人,还会渐渐转离那些没有吸引力或令人厌恶的事物。由此更有利于判定受访者对于调研产品的真正态度。

  (3)受访者脚和腿部变化。受访者把脚放在安全的地方(如椅子后面)而且会在一段非常时期保持这样的姿势,表明他的不舒适性,或者正在承受某种压力。这时需要调查员注意且转变问题方式。行为心理学表明在整个人类进化的过程中,我们的腿和脚直接决定了我们的生存,因此,它们是身体中最诚实的部位,能向观察者传递最精确、最无保留的信息。快乐脚,是指高兴时双腿和双脚一起摆动或颤动,是一种非常可靠的信号,表示参与者的愉悦心情以及这是他想要的结果或事物。访谈过程中当受访者将脚背向一侧,脚踝相对时,表示他可能对正在讨论的内容不感兴趣,或者不想再配合下去,也可能是表示对正在谈论的事情不认同。将脚部动作从左右轻摇转向上下踢动时,说明他一定看到或听到些消极或不高兴的事情。这时就需要调查员调整访谈方向以及对受访者进行询问,以确保收到的用户信息有效。

  (4)受访者舒适与不适线索。当受访者感到舒适时会敞开自己的身体,向别人展示更多的部位。此时行为就会产生同步性。而非同步行为是一道壁垒,更是影响面谈或讨论结果的一种障碍,其中心口不一的表现,如被访者说“我喜欢这个颜色”却在同时轻轻摇头,这也是一种形式上的非同步行为。身体也会通过非语言形式来表现不舒适感。受访者会将身体移开,以起到阻隔或保持距离的作用,还会重新调整自己,如轻轻摆动双脚、坐立不安、扭动臀部或者用手指敲打某物,以及搓擦额头、挤压脸颊、摩擦颈部或者用手击打后脑勺等。当被问到他们不愿及触及的话题时会出现视觉阻断行为,如眼皮跳动、眨眼频繁等。

  2.3人种学访谈中行为心理学应用要点

  (1)访谈过程及问答技巧要点。在访谈过程中,与受访者访谈时要找一个清楚的视角,不要在双方之间设置任何障碍,这样才能更全面的观察受访者的动作以及便于摄像机记录。在访谈的最开始让受访者放松下来,才能更快速地进入交谈话题。在提问时,先深入浅出问一个问题,然后停下来,利用这一段时间观察对方的各种反应,给受访者一些时间去思考和反应。一连串的询问常常导致受访者不经思考而随意回答,不仅使受访者感受到压力,也使得非语言线索变得模糊。当受访者的回答并不能让调查员满意的时候,只需要继续看着受访者,他就会继续对这个问题进行补充解释。

  (2)认清访谈中受访者的真实想法。调查员不仅要注意受访者回答中的隐含意思,即潜台词,还要有效结合被访者的身体语言判定受访者的真实想法,要对访问的结果、被访者的观点持必要的怀疑态度。在后续的访谈中,调查员随意从侧面问出前面相关问题也是有必要的,这样不仅可以验证受访者的观点,使前后有一个逻辑呼应,也可以证实受访者先前回答问题的真实可靠性。当然,大多数被访者都不是故意编造谎言。所说的和做的可能完全不一样,是因为他们很多时候意识不到自己真正的想法,所以我们要对他说的、做的两个方面都有清楚的认识。在Sony引BoomBox概念的案例中这点便被很好地证明,他们曾召集了一些潜在的购买者,组成焦点小组讨论这个新产品应该是什么颜色:黑色或者黄色?经过讨论,每个人都认为消费者应该更倾向于黄色,会后Sony对小组成员表示感谢,告诉他们在离开的时候可以免费带走一个BoomBox作为回报,那里有两堆BoomBox:黄色和黑色,结果每个人拿走的都是黑色的。

  (3)注意调查员对于受访者的潜在影响。作为调查员要意识到自己对受访者行为的影响,因为行为是相互影响的。如提问题不要提带有答案的问题例如“你喜欢游泳吗?”受访者大多数下意识都会说喜欢,但是这并不是他们的真实想法的体现。要向他们提问“平时喜欢做什么运动”,让受访者自己来回答。

  3行为心理学研究对于设计的意义

  进行人种学访谈我们最终要得到的是,受访者自身的观点和对产品用户体验的观察结果。这种用户观察和用户访谈的目的是还原用户真实的观点,其中定性研究的目的在于发掘用户潜在需求、理解用户、探索未知,定量研究目的在于验证和细化定性研究的发现。

  对于行为心理学的研究最终目标是挖掘用户真实情感与需求,根据用户行为重新定义、提炼概念设计。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行为心理学在设计研究过程中的应用,以及行为心理学如何更好地在设计流程中解决用户的真正需求及隐性需求,这也体现出了设计的本质是“谋事”。整合知识和资料的集成创新,是在合理、健康地解决人们衣食住行的需求问题,以不变应万变。

  参考文献:

  [1]胡飞.洞悉用户——用户研究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xx.

  [2]唐林涛.工业设计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xx.

  作者简介:宫静思(1991—),女,黑龙江七台河人,研究方向:用户研究。

设计心理学11

  人体生理和心理的变化并不会是单独进行的,它们之间既相互联系,又彼此產生一定的制约,一般来说,生理的变化和心理的变化的改变是先后进行的,生理的变化必然产生一定的心理变化,而由于心理作用的影响,生理也会随之产生不同的反应。从客观上来说,色彩是对人的一种刺激和象征,从主观上来讲,色彩又会使人产生一定的反应和行为。色彩心理学即是对这种客观和主观上的因果关系进行探讨,明白当人们受到什么样的色彩刺激会产生什么样的反应。比如,通过研究发现,红色能够使脉搏加快,血压升高,进而导致心理上拥有温暖的感觉。而将色彩心理学应用到家居上,一定能够更好的、更合理的搭配出家居的色彩,从而使居住者从生理和心理上更加舒适。

  一、家装设计中对色彩心理的基本要求

  在进行家装设计时,家居本身的室内环境和居住者自身的性格都被考虑在内,居住者对不同色彩的不同受激反应也会被考虑在内。在不同的方位上,不同的时间上,室内的色彩会因着自然光线的改变而不同,色调冷暖也不同,自然给人的感受也是不同的,有经验的家装设计师会将空间和时间的影响相结合,极尽所能的去调整室内的色彩,以期创造最好的居住环境。例如,使用空间的.对象不同,他们对色彩的要求就会不同;根据居住者在室内活动时间的长短不同,就会对视线条件的规格提出不同的要求;再者,色彩和环境的关系尤为密切,色彩的反射会影响其他颜色,从而对居住环境和居住者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通过研究由色彩的变化引起的情感的变化,对于家居装饰的设计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

  二、关于目前家装设计中色彩运用的思索

  1.色彩的搭配问题。正如梵高所说:没有不好的颜色,只有不好的搭配。家装亦是如此。不同颜色之间的相互关系影响着色彩的效果,而同一颜色在不同的条件下也有可能呈现处不同的视觉效果。在家装色彩的搭配中,色彩之间要有主次关系,特别是针对不同的房间布局,色彩的主色调也应有所不同。色彩搭配时要考虑背景色、主题色以及强调色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背景色决定主体色,而主体色又决定了强调色。为了达到更好的装饰效果,可以更好的利用色彩之间的相互关系,利用色彩的统一和变化,得到更适合居住者的家装风格与环境。

  2.不同的场合应该具有不同的色彩心理。对于居住者来说,不同的空间,例如客厅、餐厅、卧室及书房场合的不同,具备着不同的功能,在家居设计时,设计者应该根据不同的功能,充分利用色彩对于人体生理和心理的影响。例如,客厅一般使会客和家庭聚会的场所,在设计时,最好采用暖色,带给客人和主人以亲切感。客厅色彩的色调应该是以明亮而又舒适为主,并且具有较大的色彩跳跃度,将突出的重点放在装饰部位,显示主人高贵典雅的气派。

  3.色彩明暗度的对比要适中。在如今的家居装饰设计中很容易产生的一个问题是明度和暗度之间的调和不合理,及色彩的明暗对比度没有达到一个舒适的状态,要么过强,要么过弱。设计师应该明白,所有的色彩都可以归纳为不同的系列色,同一种系列色也会有不同的色彩上的深浅差异,而不同的系列色之间也会有不同的明暗上的差异,因此在室内的色彩应用上,应该更加注重色彩明暗度的不同所带来的视觉以及心理的变化,从而合理的利用色彩明暗度的不同空间关系更好的调和。

  4.忽视了色彩的色性在家装中的作用。色彩的冷暖属性即为色彩的色性。不同的颜色都有自己不同的色性,色性不同,带给人们的感受也是不同的,例如黄色色系和红色色系能够带给人温暖的感觉,这种能够带给人温暖感受的色系属于暖色系。而蓝色色系属于冷色系,一般带给人冰冷的感觉。现如今的家装设计中,往往忽视了色彩带给人的冷暖感受,而仅仅是追求视觉上的冲击感,对色彩进行随意的搭配,却忽视了彩色色性的重要作用,居住者通过家装,期望得到的效果是自己的居住环境变得更加适合居住,更加令人心情舒畅,而不仅仅是色彩的渲染,仅仅追求视觉上的震撼,却忽略了家装原本的目的是“宜居”。

  物质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追求也在日益提升,对室内环境的质量和个性的要求也随着人们生活品味的提升而增高。色彩心理学在家装设计之中的应用便应运而生。在将色彩心理学应用在家装设计时,我们需要考虑居住者的年龄层次、个性爱好、生活环境以及生活习惯的不同,不同的性格不同年龄的人对于色彩的审美也不尽相同。在进行家装设计时,我们还应该考虑所服务对象的生理以及心理特性,以便搭配出更好的,更令人满意的家居色彩。

  参考文献:

  [1]程丽颖,袁恩培.色彩心理学在家装设计中的运用[J].边疆经济与文化,20xx(12).

  [2]葛燕萍.色彩在家装设计中的重要性[J].美术教育研究,20xx(11).

  [3]曾文可.关于家装设计中的色彩运用问题的研究[J].智富时代,20xx(01).

设计心理学12

  摘要:环境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综合性学科,主要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着眼于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研究了室内环境中人的心理行为特征及其指导作用,并对环境与心理的相互作用进行了探讨,从色彩、形状、光影三个角度分析了环境心理学在室内设计中的发展与运用,以期创造宜人的生存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环境心理学;以人为本;室内设计

  一、环境心理学的概述

  环境心理学是研究环境与人的行为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着重从心理学和行为的角度,探讨人与环境的最优化,即怎样的环境是最符合人们心愿的。环境即“周围的境况”,是围绕着人们并对人们的行为产生一定影响的外界事物。人们可以使外界事物产生变化,而这些变化了的事物,又会反过来对行为主体产生影响。环境心理学就是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以人的美好感受作为设计的终极目标。

  二、环境与人的心理及行为的相互作用

  人与环境总是通过某种相互的作用来达到一种平衡,在这一动态平衡中走向进步与完善。人在室内环境中,其心理与行为尽管有个体之间的差异,但从总体上分析仍然具有共性,仍然具有以相同或类似的方式作出反应的特点,这也正是我们进行设计的基础。

  (一)安全性

  无论何时何地人都需要有一个能受到保护的空间,因此无论是在餐厅、酒吧和图书馆等地方,只要存在着一个与人共有的大空间,几乎所有的人都会先选择靠墙、靠窗、或是有隔断的地方,原因就在于人的心理上需要这样的安全感,需要被保护的空间氛围。当空间过于空旷巨大时,人们往往会有一种易于迷失的不安全感,而更愿意找寻有所“依托”物体,所以现在的室内越来越多的融入了穿插空间和子母空间的设计,目的就是为人提供一个稳定安全的空间。

  (二)领域性

  人在室内环境中的生活、生产活动,总是力求其活动不被外界干扰或妨碍。领域行为就是个人或团体,针对一个明确的空间所作的一种标志性的或保护性的行为或态度模式,包括预防动作及反应动作。

  (三)私密性

  私密性是作为个体的人对空间最起码的要求,只有维持个人的私密性,才能保证单体的完整个性,它表达了个体的人对生活的一种心理的概念,是作为个体的人被尊重、有自由的基本表现。

  巩固心理环境个性的独立的室内空间,如果说领域性主要在于空间范围,则私密性更涉及在相应空间范围内包括视线、声音等方面的隔绝要求。比如就餐人对餐厅中餐桌座位的挑选,相对地人们最不愿意选择近门处及人流频繁通过处的座位。餐厅中靠墙卡座的设置,由于在室内空间中形成更多的“尽端”,也就更符合散客就餐时“尽端趋向”的心理要求。

  三、环境心理学在室内设计的运用

  (一)色彩在心理环境中的运用

  色彩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对于人会显示出各式各样的心理效果。认识到了色彩在室内设计中的作用, 我们就会运用色彩来调节空间的环境气氛,烘托室内的气质,创造舒适的室内环境以利于身心状态的调节。在设计表现上,不论是外观色彩,还是室内设计采用的色彩,都是以自身性质所引起的情感来感染人的,换句话说,它不是观者的情感,而是对象的情感。像室内色彩那样长时间引人注目的刺激,就能够激起支配人们持续性的'积极的情绪,或者进一步加强由于其他事情而产生的某种情绪。

  (二)空间形状在心理环境中的运用

  由各个界面围合而成的室内空间,其形状特征常会使活动于其中的人们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著名建筑师贝聿铭先生曾对他的作品――具有三角形斜向空间的华盛顿艺术馆新馆有很好的论述。他认为三角形、多灭点的斜向空间常给人以动态和富有变化的心理感受。整个建筑有个中心,提供一种方向感。透过大厅开敞部分还可以看到周围建筑,从而辨别方向。七层阅览室都面向较为封闭的、光线稍暗的大厅,力图创造一种使人陷入沉思的神秘、宁静的气氛。这种宁静的气氛,就给了人们情感上的适应,因为人们需要通过思考来了解艺术,他的成功在于他的设计引起了人们对于环境产生了心理上,情感上的适应和共鸣,使得人们从情感上理解了他的设计。

  (三)光影在心理环境中的运用

  现代室内光环境的设计中,光不仅起照明的作用,而且还是界定空间、分割空间、改变室内空间氛围的重要手段,同时光还表现一定的装饰内容、空间格调和文化内涵,趋向于实用性及文化性的有机结合,成为建现代装饰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光和影的衬托给人们提供了愉悦的视觉刺激,是营造室内气氛与创造意境的“特殊材料”。安藤忠雄认为:光和影能给静止的空间增加动感,给无机的墙面以色彩,能赋予材料的质感更动人的表情。

  四、结语

  加拿大建筑师阿瑟?埃利克森说:“环境意识就是一种现代意识” 。当人们处于室内环境之中时,人们的某些心理要素也同时处在室内环境的影响中。室内设计要求我们不仅要满足使用功能,而更为重要的是营造一个舒适的、人们愿意停留和驻足的、一个能给人以视觉上和心理上,乃至行为上享受的空间环境。良好的室内环境所提供的氛围不仅仅作用于人的外在,更重要的在于它影响着人的心理,左右着人们的行为。

  【参考文献】

  [1]保罗?贝尔著,朱建军,吴建平等译. 环境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xx:18-25,31.

  [2]计少妮.从“以人为本”谈环境心理学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J].艺术科技, 20xx(02):41.

  [3]贾悍.基于心理作用的室内装饰人性化设计思考[J].城市建筑,20xx(02):56-60.

  [4]陈露.建筑环境心理与人居设计[J].山西建筑,20xx,34(5):82-83.

设计心理学13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科技术水平提高,食品包装已不仅仅承担着运输、保护食品的原始功能性角色,而越来越向倾向于体现人类精神方面的需求。本文通过运用色彩心理学教育原理来剖析色彩在包装设计中运用的隐喻含义,同时针对色彩的通感效应在食品包装设计中的应用形式展开研究。

  在当今消费社会、眼球经济的大背景下,食品包装作为承载食品运输、安全保护作用的同时,也以其琳琅满目、光彩夺目的色彩吸引着消费者的眼球。

  为了提升市场占有率和销售量,各商家在包装设计上不断创新求变。在设计流程中,标志、文字、图形与承担了主要表现角色,设计师通过赋予不同的色彩来传达食品不同口味、不同风格,也会使消费者心理产生相应的变化,在现代营销中色彩在包装中作为引导区分同类产品,赢得消费者的青睐,提高市场占有率上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色彩心理学在食品包装中的展现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色彩心理学是色彩通过其调性,即明度、纯度、色相三要素的不同组合变化来影响人类心理。商业色彩通过设计进行不同组合,在潜移默化中刺激人类的大脑,左右人类的心情,从而影响着购买决断。

  人的心理对每种颜色都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暗示。不同明度、纯度、色相的色彩结合所传达的情感不同,由于消费者受到不同的地域、性别、文化水平、收入等因素的影响每一个群体对色彩的感情作用的感受都有不同。再加上受众的情绪很多情况下受色彩的多样化和丰富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

  色彩心理学影响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色彩的冷暖、色彩的轻重、色彩的明暗、色彩的轻松与压力、色彩的平实与富贵、色彩的内向与外向等等,这些因素主要由色彩的三要素不同组合而成,共同作用于包装的整体色调,从而影响着受众心理,而这些各异的心理往往决定着下一步的行为。

  商品的包装首先要满足其功能性诉求,主要是为了避免在运输途中损坏、变质从而用来承载和保护商品,伴随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心理需求不断提升以及新材料的广泛应用,商品尤其是食品的包装手段和设计手法多样化使人们对包装的研究也更加深入。

  美国著名销售心理学家路易·斯·切斯金曾通过大量研究对包装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包装对消费者心理有巨大的影响,甚至可以左右他们对产品的认识和感受因而被称为“沉默而极具说服力的推销员”。

  成功的食品包装色彩是食品华丽的外衣,通过色彩的冷暖、轻重、软硬、强弱赋予食品品牌标志、广告语(主体文字)、主图、配文等不同风格的诠释,并结合受众的联想与约定俗成的色彩视觉习惯来达到色彩这一视觉与受众对食品味觉、嗅觉的匹配,形成良好并具个性、系列性的产品形象。

  在受众的心理上,对比度、饱和度相对适中的颜色能使人产生轻松愉快的情绪。比如在面积较大的'橱柜中长期陈列过于鲜艳或过于冷色或暖色的商品,不但起不到美化橱窗的功能,反而让顾客产生烦躁或敬而远之的想法,从而销售量大打折扣。因此,研究顾客心理,掌握食品性质,恰当地将色彩运用在包装上,从而使食品主体与色彩包装高度吻合,从而提升市场占有率。

  二、色彩视觉的味觉感

  人类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五感,由人的五种感觉器官分工完成,视觉即眼睛所看到的一切物象,听觉即耳朵能听到的一切声音;味觉即味蕾所感知到的一切味道;嗅觉,是微粒在黏膜中的反映如:香,臭。味;味觉即味道,包括苦、辣、酸、甜、 咸、鲜等各种味道。触觉即触感,包括触摸中感觉到的:冷热、滑涩、软硬、痛痒等各种触感。虽然五种感觉有各感觉器官分工明确,但在实际生活中,存在五感通感现象,即五种感觉相互穿插,共同作用于人类大脑及行为。

  色彩灵活出现在食品包装设计中是设计师表现味觉的重要手段,通过色彩这一视觉手段表达食品的味觉效果,包括食品口味的浓淡,向受众传递食品相应味觉,绿色、紫色表达酸爽,橙色、黄色表达香甜、嫩脆的口感,深棕色表达巧克力、咖啡食品口味,食品色彩多选用高纯度色,色彩鲜艳,醒目的同时不易产生色彩偏差。

  通过色彩心理研究,在食品包装中色彩的指示性除了表达包装的美观意义外,同时展示食品的内容及口味,通过设计元素的运用和气氛的烘托传递食品的味觉信息。

  三、食品包装色彩心理与购买行为的关系

  食品包装环节注重色彩的运用搭配与消费者购物行为的理论早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由瑞士著名精神病学家H·夏赫在其性格诊断法对色彩与性格的联系中得以阐述,即著名的“夏赫测试”。在测试中其发现:根据对事物的反应程度可以将人类分成三大类:形状-色彩反映型、色彩-形状反映型及色彩单纯反映型。所谓形状、色彩反映型人群较其他两类理性,认知事物以形状认主为主,不受情绪支配;色彩-形状反映型人群较为情绪化,认知事物多受色彩影响;最后一类色彩单纯反映型顾名思义最易受情绪左右,为色彩直接感受人群。

  通过夏赫测试显示,食品包装设计中以色彩为主导的人群主要为后两种,也就是人群中的大部分,他们通过对食品包装中的色彩感知到购买行为的产生中更直接也更感性,这也是各大食品商家纷纷通过色彩鲜艳的外包装吸引手中的目的所在。

  食品包装中色彩起着重要乃至关键的影响。据现代心理学相关研究显示:色彩能够第一时间捕捉人的注意力,视觉器官在观察物体时最先感知的是色彩,前六秒能够捕捉到全部色彩信息的80%,被称为著名的“6秒效应”,而形体等其他因素占20%,直至数分钟后受众才能全面详细的看到所有要素。由此可见色彩更直接、迅速且容易被接受。由此可以看出色彩能直接捕捉人的注意力,并能优于文字、图形等更易被接受与消化。因此相当多企业将色彩设计看成是促销的杀手锏与重要手段,也是提升市场占有率、受众目标的重要策略。食品包装色彩通过其生动性、规范性、可延伸性满足消费者不断提升的心理需求,从而使消费者从视觉感知到心理进而影响购买决策,真正提升市场占有率。

  四、结语

  在食品的包装设计中色彩的运用无疑是视觉表现的重头戏,如何将色彩恰如其分地表达合适的产品风格对于提升销售量、市场占有率有很大的帮助。掌握色彩心理,通过色彩学、设计理论知识、心理学等多学科交叉,准确洞悉消费者心理需求方能设计出受大众欢迎的食品包装,真正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从而切实提升市场占有率。

设计心理学14

  1情感在设计中的应用

  在景观艺术设计中,“情感化”设计是将情感的因素融入到环境中,使来到这个环境的人们产生某种情感的共鸣。它通过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等元素的设计,加入了人的情感体验和心理感受,尤其是现代设计中。由于人们对于环境的要求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提高,科技的发展也让人们可以拥有更多的选择。例如,家居环境能够体现主人的自身价值和品位素养,公共环境设计可以丰富人们的生活,提供更多的公共活动场所。

  以著名的巴洛克风格建筑为例,巴洛克风格教堂的建造方针,意在匹敌甚至超越中世纪以前的文物古迹的建筑结构,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它是教会权力的象征,其始终具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即吸纳所有的天主教徒,坚定他们的信仰,重新团结异教徒和他们的教会,将真正信仰之光照耀在非教徒的身上,让人们感受到宗教的神秘感、威严感、神圣感等。

  2通过艺术心理学对景观设计的分析

  从人与环境的艺术设计角度来说,人们心目中的理想的居住环境应该是一个人与大自然和谐发展的空间。人们在其中学习和居住都有一种舒适感、安全感和归属感,所以,校园中的轴线设计首先应确定的目标是,设计出一个以人为本,宁静自然而优雅清新的自然生态空间。

  根据我校实地调查分析,从学校校门到观书塘的区域,主要有喷泉、石碑、广场和升旗台,学生经常在这片区域进行娱乐活动。而现在的状况是,水池不太整洁、池底覆盖满了青苔显得不太雅观,与观书塘后广场没有呼应。观书塘处于我校中心地带,是区域环境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的设施影响着整个校园环境。存在的问题有:水域宽阔,无便捷性路径;广场石凳夏热冬凉没有遮挡物,几乎没有实用性;水域周围树木杂乱,没有供学生学习、休闲的地方;缺乏半私密空间的设施;传统的石柱围栏与周围环境不相协调;观书塘后广场没有考虑晚上的照明效果,缺乏安全性;区域中间没有休息座椅、垃圾桶少;空间破碎,缺乏集会的大场地。同时,图书馆前广场几何化的形式感、现代感很强,各种材质的变化富有节奏感。但针对的人群需求的利用率较低;整个广场设计较为破碎,缺乏整体感;交通路线不够明确、便利;广场硬质铺装较多,过于生硬,特别是夏天,硬质铺装对阳光的反射,会让整个广场更加炎热;植物缺少层次变化,过于单一;广场上的大屏未尽其用,同时,整个广场也缺少人文内涵。

  作为校园景观的设计,由于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基地位于湖南工业大学大门、图书馆中轴线,其受众主要是学生及老师。应增加更多的艺术气息、校园景观与学生的情感联系,使学生在这里交流思想、增进感情。作为大学生活的载体,可以让我们更清楚地记忆青葱岁月,可以是我们对艺术最初的开始与碰撞。

  这个方案以情感设计为重点,在满足校园基础设施的基础上,抓住师生之间的情感寄托,突出“一心一景”,“一景一忆”,在情感内容上突出“亦心亦忆”。方案的设计应在细节上打动师生的心,应抓住学校包装专业这一特色,让参与其中的师生能够对湖南工业大学留下美好的回忆。该方案是学校从进门到图书馆这条路线上的改造设计,主要服务人群是学生、老师和工作人员。首先,该设计要与现有环境相融合,其主要目的是改善目标区域的缺点,为目标人群提供更方便的路径导向、防暑防寒的休息以及娱乐场所、安静舒适的学习工作环境。该设计应主要以规整的布局为主,在水池广场以及部分观景区采用自然的布局,做到人工和原始生态相互结合,让人产生寄情于山水间的美好环境。

  此方案设计主要分为四个区域:校训广场、观书塘、观书塘后广场和图书馆前广场。其中,重点体现情感的就是观书塘前的许愿池喷泉。世界上最著名的许愿池,是罗马的许愿池喷泉,它是罗马最后一件巴洛克风格的杰作,拥有着许多美好的传说。此方案中的许愿池,截取了罗马许愿池中的.美好希望,希望每个投币的学生、老师或者其他人员能够再次回到学校来观赏。校园是教书育人的场所,也希望能培养出杰出的人才,使其将来再回到学校,激励下一代的学生努力学习。

  然后,是观书塘的情感设计。原来的观书塘本身有一个曲折的木质桥,很多学生喜欢在桥上给鱼儿喂食,桥的两头绿树成荫,是个观景的好地方。该方案保留了这个桥,还在观书塘中间位置增加了雕塑景观,是由包装盒拼接而成的雕塑,体现了学校以包装设计为重点学科的特点。观书塘后广场设计成了一个酒瓶形状,在两边分别设计了三条流通路径,方便学生通过。同时,增加了座位以让人休息,中间的广场采用比较平滑的地面铺装,可以让学生进行滑板、溜冰等娱乐活动。

  湖南工业大学的校园文化应该体现学校特色,以及所在城市的文化内涵。本学校的文化是厚德博学、和而不同,以及包装设计文化,城市的文化是火车头文化、炎帝文化等。“厚德博学、和而不同”是学校的校训,体现了对学生寄予的要求和期望,也是一种教学理念。

  3结语

  环艺设计会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人们的情绪和行为,能确立交往的范围和适当的人际距离,使人们的行为有据可依。将艺术心理学方法运用到环艺设计中,可以使人们更贴近环境,更容易理解和感受到艺术的美感和自然环境的完美融合。

  参考文献:

  [1]唐纳德·A·诺曼.情感化设计[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2]凤凰空间.商业景观设计[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

  [3]唐纳德·A·诺曼.设计心理学[M].中信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皮绍南(1988—),女,湖南长沙人,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艺术学院2014级研究生,主修环境艺术设计。

设计心理学15

  现代博物馆的展示设计涉及了多个设计学科的交叉,包括平面设计、室内装潢、心理学、美学等多个学科,以满足博物馆作为社会性公益场的性质。现代博物馆的展示设计中涉及的环境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受众群体在场景展示中受到的环境影响因素,比如,环境展示中的引导因素、参观者的从众心理、展品的空间摆放、视觉反差、光线明暗、立体空间布局造成的参观者心理感受的差异。

  我国目前的博物馆数量有两千多个,这对于我国仅几百年的博物馆发展历程来说是一个良好的起步,但还远远不够。以我国的庞大人口基数来换算,博物馆的数量明显无法满足如此大量的社会需求。在明显供不应求的市场条件下,可以以提高单独个体的展示质量来平衡它应有的社会作用,因此促使博物馆的观众心理学研究开始逐步发展。

  人的所有行为都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博物馆展示设计中的环境心理学研究,是从参观者的心理需求出发,设计出满足参观者真实需要的博物馆,这是博物馆设计理念的创新。人们发现对于博物馆的受众群体来说,审美疲劳等环境带来的影响对于人们博物馆的参观体验有着绝对的影响,因此学者们从观众进入博物馆的场馆参观展品开始进行跟踪研究,观察人们的普遍行为:人们停顿的地点,驻足的时间,表情的微反应,视觉盲区等表观反应,和以问卷调查,走访反馈得到的数据进行数据统计,并总结归纳出一套博物馆观众行为理论。

  博物馆不同于一般的展览会,其更加注重对所展示物的文化属性的诠释。环境心理学是新兴发展的心理学分支,在人们对精神追求愈发提高的今天,将其应用于博物馆的展示设计中也是一种主流趋势。博物馆场馆内的背景声音、色调搭配、空间视觉、体感温度、路线引导、展品摆放顺序的不同,影响了人们对于博物馆参观的体验,以及人们自身的属性,年龄、阅历、情感、性格等因素,也是博物馆展示设计中值得分析的要点。

  人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的,主体对客体产生影响,客体对主体产生反馈,相互融合渗透。人类行为不会独立存在,与周遭环境氛围有着紧密的联系。舒适休闲的咖啡厅伴随的是柔和轻快的音乐,这使人放松惬意,而在酒吧里嘈杂动感的音乐则能调动人们的心情,让人情绪高涨,这说明,背景对于整体气氛的烘托起着重要作用。

  人们对于周遭的体验受到以往生活经验的影响。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种固有的深刻印象影响着人们的认知。橙色的暖色调,蓝色的冷色调都是基于人们以往的认知所产生的感受。而白色出现在医院里是冰冷的,充满负面情绪的,令人恐惧,而在另一个环境中白色也可以代表着光明和希望。设计师可以通过环境背景的改变,在不知不觉中引导着观众的心理和行为,提高博物馆的交互性和体验性。战争类的历史纪念性博物馆,有时会采用一种时间轴的叙述性方式,或是由浅入深的情感体验顺序引领参观者,让其代入到时代的大背景中,身临其境地体验战争的悲惨和痛苦,深刻的感受历史的沉重,以此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人和动物一样,都有一个安全距离,这是动物的领域性本能。在环境设计中,这是考量人们对空间安全度、舒适度、私密度、体验度的标准。一般来说,在大型的室内空间里,人们更倾向于在靠近邊缘的地方停留,脱离中间的人流,边缘可以产生依托感。物品摆放的疏密度,回廊的数量、角度,空间内的柱子、墙壁,都也可以让人产生这种依托感。

  在公共事件中可以发现,人们倾向于盲目从众。如同领头羊和羊群的'关系,发生紧急情况时,人们大多会不加思考的依凭直觉跟随领头的人,形成整体的人流流向。而且,人们在移动时,会有一种趋光性,即从相对较暗处,走向相对明亮处。在无人引领时,环境的指引作用便突显了出来。人类还具有社会适应性,这是也从众心理的表现。在剧院等公共场合,宽敞的大空间,庞大的压迫性气势下,人们会不自觉的安静下来,被空间环境所感染,控制自己的行为,这是环境带来的心理暗示。

  博物馆的展览设计要顺应人类的行为模式,符合人们的感觉。多边形的空间带给人新颖现代的感觉,而规矩的方形则给人踏实的体验。设计师通过对光影的把控,空间的布局,颜色的衬托等等,以艺术性的方式从背景中渐渐渗透给参观者,对参观者进行引导,甚至是强迫性地灌输一个思维方式,将更多的隐藏信息传达给对方。所以参观博物馆不仅仅是对展示品本身的阐述,更多的是一些隐藏体验的传达。理解、思考、分析人类行为在环境中的发展模式,也是设计工作的重要一环。

  现代博物馆的展示不再是陈列展品,更多的是利用有限的空间,带给人们无限的精神体验。在信息时代,博物馆和网络信息相比,优势便是这种真实的信息交互。人们通过真实的视觉环境体验,思维与主题背景相交融,可以更好的思考体会展品背后的故事和历史。为了更好的体验,博物馆也越来越多的加入多媒体化元素进去,提高受众的参与性,从多个角度满足人们的需求。用不同的技术型手段把情感附加到展品中去,也拉近了和参观者的距离,产生亲近感,能够更好的沉浸到博物馆的环境氛围中。

  博物馆从最开始的从展品的角度出发,以展品为中心的展出方式,到如今,以受众为本,从参观者的角度出发的设计,这是从根本上的设计理念的改变,这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改变,应当引起更多设计者的思考。将环境心理学应用到博物馆展示设计中,是对展示场所的艺术性升华,也是对展品本身的艺术性表达。从心理层面向参观者传达信息,这也是未来博物馆发展的大方向。

【设计心理学】相关文章:

设计心理学07-21

心理学教学设计12-26

设计心理学(优)07-21

(精品)设计心理学07-21

教育心理学教学设计12-22

设计心理学经典11篇07-21

设计心理学15篇【精选】07-21

高中心理学教学设计12-09

小学教育心理学教学设计12-22

心理学教学设计10篇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