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典故

时间:2023-07-21 08:24:31 历史 我要投稿

关于历史典故[经典13篇]

  关于历史典故 篇1

  依旧是春秋时期的鲁国,依旧是孔子的弟子。闵损,字子骞。他的生母早亡,父亲续弦。继母生了两个儿子,经常虐待闵损。冬天的时候,给闵损穿芦花做的衣服,而给弟弟们用的是棉花。

关于历史典故[经典13篇]

  这一天,随父亲出门,牵车的时候因为太冷而打颤,绳子掉在地上。父亲很生气,提鞭就抽,抽破衣服飞出来的'却是芦花。父亲回家要休妻,闵损跪在地上求父亲放过继母。

  说:“如果母亲留下,那么只有我一个人受冻,如果您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受冻”父亲十分感动,留下了母亲。

  而他的继母听说此事,痛改前非,自此待闵损如亲儿子一样。闵氏有贤郎,何曾怨晚娘?尊前贤母在,三子免风霜。

  关于历史典故 篇2

  子贡在理财和生意上也有着卓越的成绩,但是他的性格十分的古怪。孔子学术授于老子,他经常带领子贡去周游列国。

  子贡那张嘴能言善辩,所以为自己争取了不少的机会,孔子对他的评价很高,而且子贡对孔子十分的谦虚,每当孔子拿他跟颜回比较的时候,由于子贡对颜回有着较深的了解,也知道孔子很得意颜回,所以每次孔子说这个问题,子贡总是谦虚地听教。

  有一天子贡对孔子说,我的柜子里有一块美玉,我是继续把美玉收放起来呢?还是找一个有眼光的买者把美玉卖掉呢?孔子不懂得经商,为什么子贡还要问孔子这种问题呢?子贡的心里认为,像孔子这样学术渊博的人,绝对不会是一个贪的官,但是却不愿意出来做官,不愿意为天下人付出,古代的君子个个都配有美玉,因为那是身份的象征,所以子贡就借物喻人。孔子回答子贡说卖掉吧,要是打算把它卖了的话,一定要等遇到欣赏他的人再卖。于是子贡明白了,孔子并不是不愿为天下人做事,而是在等待欣赏他的人,不要遇到不识货的人,把好好的美玉看成了玻璃。

  在孔子的.回答中,子贡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也明白了孔子为什么要这么说,其意思就是,不管你再怎么优秀,等遇到欣赏你的人,再去为他服务,如果是不懂欣赏的人,大可不必着急,等待合适的时机即可。

  子贡赎人的典故

  子贡赎人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小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便是子贡。子贡是孔子的学生,他善于经商,是一位大商人。当时的鲁国很多人都沦为其他诸侯国的奴隶,于是鲁国颁布了这样一条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其他诸侯国见到自己国家的子民沦为奴隶,便可以自己先垫钱将他们赎回来,帮助他们恢复自由。回到鲁国后,鲁国便会从国库里面拿出大笔钱作为赎人的奖金。子贡有一次赎回一个沦为奴隶的鲁国人,但他却拒绝接受奖金。子贡是成功的商人,根本不在乎这点奖金,他觉得救人是做善事,不求回报。可这件事被他的老师孔子知道了,却批评了他,说他做了一件错事,告诉他人做好事,是为了能改变周围的风气。要所有人都能做到,而不仅仅是一个人做到就可以。然而当时鲁国有钱的人少,贫穷的人多。如果再有人赎人回来,领奖金,会显得自己品格不高。但不领奖金,又会让自己蒙受损失,以后便没有人愿意去赎人了。

  子贡赎人的故事中,子贡虽然做了好事,帮助了他人。但他把原本的道德标准提高了,让很多人都难以达到此标准。这让道德陷入了一个两难的境地,让人们害怕道德反而离得更远。其实道德是人人都能达到的,是既不损伤自己,又有利于他人的。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的典故

  某一天,子贡碰到孔子后问到:“我这里有一块不错的美玉,我是把它藏到柜子里放起来呢?还是说找一个懂货的商人把它卖掉呢?”孔子沉思了一下说道:“把它卖掉吧,我也是在等待懂货识货的商人呢。”这个对话就是对子贡曰有美玉于斯的通俗说法,古代的中国,很多事物都不明说的,经常会用物用事来做一些含蓄的比喻。子贡这个关于美玉卖和藏的问话,真的不是问孔子这玉是卖了还是收藏。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的话里还有别的话,说起做买卖子贡可是比孔子在行多了。子贡的话真正意思是他自己就是一块美玉,他是等待真正的伯乐认识他重用他呢,还是回归山林隐居终老一生呢?孔子回答他的话自然就是说希望能有真正的伯乐能够发现并重用子贡。

  这样的一番话也是儒家思想的一部分,要求有用的人才要进入人世间,发挥自己的一切才能,尽可能的为这个社会服务贡献才华和智慧。虽然说孔子的一生都颠沛流离的,但是他和他的弟子都明白什么是责任,他们都在期盼能遇到真正圣明的君主,发挥自己的作用。

  关于历史典故 篇3

  不读哪家书,不知哪家理

  明朝万历年间,有个叫马绍良的人在朝中做官。他年轻气盛,自以为博学多才,满腹文章,经常在同僚面前卖弄自己,因此得罪不少人,皇帝对他的所作所为也时有耳闻。

  这天,皇上把马绍良召进后殿,闲聊几句后拿出一首诗对他说:“听说爱卿才学出众,且看这首诗写得怎样?”

  马绍良不知道这是皇上的诗作,只草草看了一眼,见其中有两句是:“明月上竿叫,黄犬宿花蕊”,他不假思索地说:“这诗不通!明月怎么会上竿叫,黄犬怎么能宿在花蕊中呢?”

  “那么,以爱卿高见,这句诗改如何改呢?”皇上不露声色地问。

  马绍良说:“就改为‘明月上竿照,黄犬宿花荫’。”

  皇上听了,微微一笑,说:“爱卿才学疏浅,不配在京为官。”于是,马绍良被贬三级,发落到福建漳州做太守去了。

  马绍良自认晦气,但也满肚子不服气,无奈圣命难违,只好带着家眷到漳州去赴任。

  一天,他来到闽南一座山岭下休息,忽然看见山道旁野花团簇,争奇斗艳,便随手折了一枝花,他往花蕊中一看只见一条黄绒绒的小虫儿在花蕊中蠕动,便问身边的轿夫:“这是什么虫子?”

  轿夫一瞧,笑着说:“它叫黄犬虫,专爱往花蕊中钻。”马绍良一听,一下子目瞪口呆,半天说不出话来。

  天很快黑了,马绍良心事重重,无心赶路,便找了一个小店歇了下来,回想起白天的事情,他久久不能入睡,就到窗口赏月,这天晚上,碧空如洗,只见一轮明月照着在晚风中摇曳的翠竹,缓缓升上了天,正当月儿挂在半空的时候,不断传来鸟儿悦耳的叫声,他听了好长时间,似有所悟,叫来店主,问道:“这是什么鸟在叫?”店主回答说:“这是明月鸟,这只有在月亮当空时才叫,所以人们叫它‘明月鸟’。”

  马绍良听了,心里惭愧万分,这时才明白皇上为什么把自己贬到闽南做官。

  马绍良年逾古稀后,辞官回乡,他特别后悔自己年轻时的'狂妄浅薄,便时常对人们说:“不读哪家书,不知哪家理。我生在北方,不知南方事,到了南方,才知天之高,地之厚,自己所知道的,不过是九牛一毛罢了!一个人最大的过错,莫过于自以为是啊!”

  从此,“不读哪家书,不知哪家理”便在人们中间流传开了。

  关于历史典故 篇4

  献媚者现丑

  十六国时期南燕刺史鞠仲,为了讨好皇帝慕容德,奉承道:“陛下乃中兴之圣主,跟少康、光武帝差不多。”慕容德就让左右的人赏赐鞠仲帛千匹,鞠仲感到赏赐太重,正在谦让,没想到慕容德却说:“你知道跟我开玩笑,难道我就不知道跟你开玩笑?你对我说的`不是实话,我赏你的也是虚数。”鞠仲拍马屁没边没沿,被皇帝狠狠戏弄了一番。

  关于历史典故 篇5

  绰号之中见端倪

  北宋大臣王珪的绰号是“三旨宰相”,他执掌大权16年,守成而已,少有建树。王珪为官明哲保身,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此公很会顾惜体面,其表现堪称标准的三部曲——“取圣旨”、“领圣旨”、“已得圣旨矣”。至于袒露私衷,独抒己见,绝对不是王珪的风格。

  这样的`人还有很多。民国期间,谭延闿在主持当时行政院会议时,常闭目养神,对讨论的问题不置可否,人称“三不主义”,即“不负责,不建言,不得罪人”。

  关于历史典故 篇6

  孟尝君,本名叫田文,虽然出生在王侯之家,父亲靖郭君田婴是齐威王的儿子,也是齐宣王同父异母的弟弟,但是因为他的母亲只是一个小妾,他又出生在五月五日这个不吉利的日子,因此曾经差点便被父亲丢弃了。还是她的母亲不忍遗弃曾经的孩子,田文才能活下来。在田文长大之后,他的才能和智慧逐渐显现出来,父亲也慢慢消除了对他的偏见,最后田文通过自己出色的表现战胜了他的四十几个兄弟,继承了父亲的爵位。

  田文在继位之后,广纳贤士,给予他们最好的待遇,因此有很多的人都来投靠他。但是这并不代表他对所有来投靠他的人都是一视同仁。有一次,田文因为瞧不起自己门客中的'一个人,因此便想着要赶他走。这时另一个门客鲁仲连劝说他:猿猴如果离开树木在水上肯定没有鱼鳖游的快,良马攀登岩石肯定比不过狐狸......可见一个人如果舍弃长处而使用短处,肯定是做好事情的。你现在派他去做他不擅长的事情,做不好就说他愚笨,因此便要抛弃他。如果他将来怨恨你而对你进行报复,这哪里是治理国家和教导百姓的方法呢?”田文听了之后,便打消了赶走门客的想法。

  这个故事主要告诉我们每个人都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没有必要去做自己不擅长的事情,而应该找到自己的长处,这样才能走向成功。

  关于历史典故 篇7

  事例内容

  战国初期,秦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比中原各国落后。公元前361年,秦国的新君秦孝公即位,他下决心发愤图强,于是委派商鞅实施变法。

  商鞅起草了一系列改革的法令,但是怕老百姓不信任他,就想了一个办法,他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下命令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就赏十两金。”

  不一会儿,南门口围了一大堆人,大家议论纷纷,人们都说:“这根木头谁都拿得动,哪儿用得着十两赏金?准是有人在开玩笑呢。”大伙儿你瞧我,我瞧你,就是没有一个上去扛木头的。商鞅知道老百姓还不相信他下的`命令,就把赏金提到五十两。正在大伙儿议论纷纷的时候,人群中有一个人把木头扛起来就走,一直搬到北门。商鞅立刻兑现了他的诺言,赏给扛木头的人五十两金。这件事立即传了开去,一下子轰动了秦国。老百姓都说:“商鞅的命令不含糊。”有了这种信任基础,商鞅的新法得到了有效的贯彻和执行。

  自从商鞅变法以后,秦国的农业生产增加了,军事力量也强大了,各方面实力逐步超过了其它各国,于是才有了后来的吞并六国,一统华夏。

  关于历史典故 篇8

  夸父逐日

  夸父,古代神话中的人物。逐日:追赶太阳。我国古代的一个神话,表现了古代人民决心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和坚强意志。比喻决心大或自不量力。语出《山海经·海外北经》。夸父为使光明永驻人间,翻山越岭,跨河涉泽,追赶太阳。也不知走了几千几万里,他才追到禺谷(今灵宝秦岭山下),就是太阳落下的地方。一团又红又亮的火球就在他面前,他被炎热炙烤得口干舌燥。于是,他就去喝水,喝干了黄河、渭河的.水,还不解渴,又向北方奔去,想喝那大泽里的水。

  夸父没有到达目的地就渴死了。临死前,他把手杖扔在路边,手杖立刻变成一片桃林。死后,他的尸体化成了一座高山,后人名其曰夸父山。桃林,约当今河南灵宝以西、陕西潼关以东地区。商朝灵宝为桃林,周朝名桃林塞。夸父山位于今灵宝阳平镇东南十公里处。现夸父山下有一村庄,村前立有清代石碑一座,碑铭:夸父村。

  关于历史典故 篇9

  事例内容

  戴震是清代著名语言文字学家、自然科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戴震治学广博,见解独到,他对理学家“去人欲,存天理”的学说进行了质疑和抨击,梁启超称之为“前清学者第一人”。

  戴震十岁才会说话,但他能“过目成诵”,学习知识喜欢追根究底,敢于怀疑和批判传统的经典。他在私塾学习时,听老师讲授《大学章句》。讲完《右经一章》,老师说:“这一章是孔子的话,由曾子记述的,下十章是曾子的话,由曾子的学生执笔记录的。”

  戴震问道:“老师,凭什么说这一章是孔子的话又由曾子记录的?又凭什么知道以下十章是曾子的话,由曾子的学生执笔记录的'?”

  老师告诉他:“这是先儒朱熹的注释里写的。”

  他又问:“朱熹是什么时代的人?”

  老师答:“南宋。”

  他追问:“孔子和曾子又是什么时代的人?”

  老师答:“东周。”

  他又追问:“周与宋相距多少时间?”

  老师答:“大约两千年吧!”

  戴震接着又问:“既然时间相距这么远,那朱熹怎么会知道两千年以前的事情呢?”

  老师无言以对。

  关于历史典故 篇10

  廉颇负荆请罪

  秦昭襄王一心要使赵国屈服,接连侵入赵国边境,占了一些地方。公元前279年,他又耍了个花招,请赵惠文王到秦地渑池(今河南渑池县西,渑音miǎn)去会见。赵惠文王开始怕被秦国扣留,不敢去。大将廉颇和蔺相如都认为如果不去,反倒向秦国示弱。

  赵惠文王决定硬着头皮去冒一趟险。他叫蔺相如随同他一块儿去,让廉颇留在本国辅助太子留守。

  为了防备意外。赵惠文王又派大将李牧带兵五千人护送,相国平原君带兵几万人,在边境接应。

  到了预定会见的日期,秦王和赵王在渑池相会,并且举行了宴会,高兴地喝酒谈天。

  秦昭襄王喝了几盅酒,带着醉意对赵惠文王说:“听说赵王弹得一手好瑟。请赵王弹个曲儿,给大伙儿凑个热闹。”说罢,真的吩咐左右把瑟拿上来。

  赵惠文王不好推辞,只好勉强弹一个曲儿。

  秦国的史官当场就把这事记了下来,并且念着说:“某年某月某日,秦王和赵王在渑池相会,秦王令赵王弹瑟。”

  赵惠文王气得脸都发紫了。正在这时候,蔺相如拿了一个缶(音fǒu,一种瓦器,可以打击配乐),突然跪到秦昭襄王跟前,说:“赵王听说秦王挺会秦国的乐器。我这里有个瓦盆,也请大王赏脸敲几下助兴吧。”

  秦昭襄王勃然变色,不去理他。

  蔺相如的眼睛射出愤怒的光,说:“大王未免太欺负人了。秦国的兵力虽然强大,可是在这五步之内,我可以把我的血溅到大王身上去!”

  秦昭襄王见蔺相如这股势头,十分吃惊,只好拿起击棒在缶上胡乱敲了几下。

  蔺相如回过头来叫赵国的史官也把这件事记下来,说:“某年某月某日,赵王和秦王在渑池相会。秦王给赵王击缶。”

  秦国的大臣见蔺相如竟敢这样伤秦王的体面,很不服气。

  有人站起来说:“请赵王割让十五座城给秦王上寿。”

  蔺相如也站起来说:“请秦王把咸阳城割让给赵国,为赵王上寿。”

  秦昭襄王眼看这个局面十分紧张。他事先已探知赵国派大军驻扎在临近地方,真的动起武来,恐怕也得不到便宜,就喝住秦国大臣,说:“今天是两国君王欢会的日子,诸位不必多说。”

  这样,两国渑池之会总算圆满而散。

  蔺相如两次出使,保全赵国不受屈辱,立了大功。赵惠文王十分信任蔺相如,拜他为上聊,地位在大将廉颇之上。

  廉颇很不服气,私下对自己的门客说:“我是赵国大将,立了多少汗马功劳。蔺相如有什么了不起?倒爬到我头上来了。哼!我见到蔺相如,总要给他个颜色看看。”

  这句话传到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就装病不去上朝。

  有一天,蔺相如带着门客坐车出门,正是冤家路窄,老远就瞧见廉颇的车马迎面而来。他叫赶车的退到小巷里去躲一躲。让廉颇的'车马先过去。

  这件事可把蔺相如手下的门客气坏了,他们责怪蔺相如不该这样胆小怕事。

  蔺相如对他们说:“你们看廉将军跟秦王比,哪一个势力大?”

  他们说:“当然是秦王势力大。”

  蔺相如说:“对呀!天下的诸侯都怕秦王。为了保卫赵国,我就敢当面责备他。怎么我见了廉将军倒反怕了呢。因为我想过,强大的秦国不敢来侵犯赵国,就因为有我和廉将军两人在。要是我们两人不和,秦国知道了,就会趁机来侵犯赵国。就为了这个,我宁愿容让点儿。”

  有人把这件事传给廉颇听,廉颇感到十分惭愧。他就裸着上身,背着荆条,跑到蔺相如的家里去请罪。他见了蔺相如说:“我是个粗鲁人,见识少,气量窄。哪儿知道您竟这么容让我,我实在没脸来见您。请您责打我吧。”

  蔺相如连忙扶起廉颇,说:“咱们两个人都是赵国的大臣。将军能体谅我,我已经万分感激了,怎么还来给我赔礼呢。”

  两个人都激动得流了眼泪。打这以后,两人就做了知心朋友。

  关于历史典故 篇11

  1、大约四千多年前,轩辕(即黄帝)联合炎帝战胜九黎族蚩(chi)尤,蚩尤俘虏被称为“黎民”,之后黄帝打败炎帝族,成为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首领。后人将黄帝誉为华夏族的祖先,因为黄帝和炎帝是近亲,又融合在一起,所以我们又称为“炎黄子孙”。

  2、尧是黄帝以后比较著名部落联盟首领,尧去世后,舜建议把帝位让给尧的儿子丹朱,诸侯不拜丹朱却拜舜,推舜为帝。这种让位,历史上称为“禅让”。

  3、鲧(gun)的儿子禹采取“开通、疏、凿、引”方法治水有功,被推为部落联盟首领。

  4、禹禅让帝位给伯益,禹的儿子启夺位称帝,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自此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5、夏王朝第16代君王“桀(jie)”是历史上著名的暴君,“桀犬吠尧”、“桀骜不驯”都出于此人。

  6、“汤”以“网开一面”展示他的仁慈,并取得了黎民百姓的拥戴,后打败夏桀,灭夏建商;汤又名成汤,是尧舜时期契(qi)的后裔。

  7、“伊尹”是商王朝的开国功臣,也是中国第一位贤臣,历史上被视为臣道的楷模,后辅佐“外丙、仲壬(ren)、太甲”三王执政,亲作《伊训》、《肆命》等,有“伊尹囚帝(太甲)”之典故。

  8、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就是从商朝开始的。

  9、商第三十代大王纣和夏桀一样是典型的暴君,历史上有“桀纣”并称。纣创造了“炮烙”、“虿(chai)池”等刑罚,造“鹿台、酒池、肉林”,劳民伤财,草菅人命。

  10、姬昌,后人尊称周文王,实施仁政,有太颠、辛甲大夫、闳(hong)夭、散宜生等贤臣,在姜尚(名望、字子牙)的辅佐下奠定了灭商的'基础,著有《周易》,将八卦演为64卦,并做卦辞、辞。

  11、殷商“谗言进用,忠良远黜(chu)”,比干被挖心、萁(qi)子装疯、微子出走,周武王兴兵伐纣,奴隶倒戈,纣王鹿台自焚,奸臣恶来、费忠被斩首,殷商灭亡,周王朝诞生,周武王封姜尚在齐、周公旦(武王的兄弟)在鲁,后有周公辅成王,“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典故。

  12、周幽王千金难求妃子(褒姒)笑,烽火连台戏诸侯,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国都镐京被犬戎攻破,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太子即位,为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

  13、东周在历史上分为“春秋”“战国”两个时期。第一个称霸的齐桓公,与后来的晋文公(重耳)、宋襄公、秦穆公、楚庄公一起,在历史上被称为“春秋五霸”。

  14、“管鲍之交”指春秋时期,齐国齐桓公的两位贤臣管仲和鲍子牙之交。

  15、“秦晋之好”指秦穆公帮助流亡在秦国的晋国流亡公子重耳回国做了国君,并将自己的女儿文嬴(ying)嫁给了重耳,成就了“秦晋之好”。

  16、鼎是古代国家权力的象征,楚庄公问鼎之轻重,有取代周室之意,“问鼎中原”源于此。

  关于历史典故 篇12

  绍兴六年七、八月间,岳家军进行第二次北伐。

  左军统制牛皋为先锋,进攻伪齐新设的镇汝军。伪齐守将薛亨,素称悍勇善战,牛皋向岳飞保证,一定要“生擒以献”。左军以雷霆万钧般的威力,很快就击破这个坚垒。当薛亨作为战俘押解到宣抚司时,连岳飞也颇感惊讶。牛皋继续挥兵东向,扫荡颍昌府,直至蔡州,焚烧伪齐军积聚的 粮草、器械而凯旋。

  岳飞采取声东击西的.战术,以牛皋左军的佯攻,掩蔽大军的主攻方向。牛皋初战告捷后,岳飞的大部队往西北方向进击。八月初,王贵、董先、郝晸等将攻占虢州州治卢氏县,歼灭伪齐守军,缴获粮食十五万石。伪齐武义郎、监卢氏县 酒税杨茂“挺身归附”。接着,岳家军又分兵夺取了虢略、朱阳和栾川三县。王贵在虢州得手后,继续统军西向,又克复商州全境,包括上洛、商洛、洛南 、丰阳、上津五县。

  商、虢两州都属陕西路,本非岳家军的战区。吴玠部将邵隆即是当年陕西解州神稷山抗金义军首领邵兴,因避宋高宗绍兴年号而改名。他曾上奏宋廷,认为商州乃是“要害之地”,只有力取商州,方能经营关中。于是宋廷任命他为商州知州,令他和金州 守将郭浩共同负责收复商州。岳飞攻克商州后,便催促邵隆尽快赴任,以减轻本部人马的戍守负担。

  商州和虢州确是军事要冲,北可控扼黄河,与北方抗金义军直接联系,东可夺据西京河南府,西可进攻关中,几乎将伪齐的统治区一劈两爿。岳家军接连三战告捷,宋廷为此下诏嘉奖说, “遂复商于之地,尽收虢略之城”,“长驱将入于三川,震响傍惊于五路”。“商于”和“虢略”已成两州别名。“三川”为秦朝设三 川郡的古地,意指此处有河、洛、伊三川。“五路”者,是指宋朝于陕西沿边设秦凤、泾原、环庆、鄜延和熙河五路。

  关于历史典故 篇13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

  郭翰很有礼貌地问: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心贻误战机,心里很是着急。可是,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近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还有很远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说,“不行,时间来不及。”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对向导说:“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办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队加快速度也无济于事。脑筋一转,办法来了,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仿佛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

  故事出自《世说新语·假谲》。成语“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历史典故】相关文章:

经典历史典故精选08-26

经典的历史典故01-13

经典历史典故04-28

历史的典故04-12

历史典故04-12

经典的历史典故04-20

经典历史典故02-19

历史典故05-19

历史的典故05-21

酒的历史典故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