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女娲补天》评课稿

时间:2023-07-20 13:55:33 其他 我要投稿

三年级语文《女娲补天》评课稿2篇(精)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要开展评课稿准备工作,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客观、公正、科学地评价课堂教学,对探讨课堂教学规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应该怎么写评课稿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年级语文《女娲补天》评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三年级语文《女娲补天》评课稿2篇(精)

三年级语文《女娲补天》评课稿1

  《女娲补天》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教材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神话传说的特点,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二是体会女娲为了拯救受苦受难的人们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今天有幸听到周老师执教这篇文章,周老师在课堂中巧妙地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用情,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书是这样,听课也是如此。周老师这堂课我觉得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扎实的基本功

  周老师的评价语言富有激励性和针对性,基本上学生都能得到各具特色的评价,充分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如“你的朗读让我看到了人们真可怜”,“真是一幅惨不忍睹的景象啊!”这节课以“读”贯穿始终,但不是没有目的的读,每次读都有具体的目的。如带着要求自由轻声地读,避免了学生漫无目的,又能使学生更快地围绕问题,解决问题;又如:看到这山崩地裂的一幕,能说说你的感受,能读出那种可怕吗?这是边感悟边读。另外,板书设计简约、重点突出,并且还能师生合作完成,效果很好。

  二、联系生活实际,合理想象,加深理解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的能力,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周老师在引领学生探究“女娲补天原因”这一部分内容时,为了帮助学生更深刻地体验、感受当时天塌时的可怕情形,她带着学生在研读文本提供的语言文字信息的.基础上,展开合理想象: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学生说:“太可怕了,我仿佛看到人们在洪水中奔跑,挣扎,叫喊……”。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一可怕的画面,体会女娲的善良,周老师给学生提供了水、火和一道道深沟的图片,从而使学生深刻理解女娲的话:“天哪,太可怕了。”感受女娲善良的本性,在情感上拉近学生与女娲的距离,为下文体会女娲勇敢,不怕危险的补天行为埋下了伏笔。

  三、读写结合,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语文教学要“固根求本”,语文能力的获得非靠扎实的训练不可,周老师在与学生共同感受女娲找石的辛苦和艰难时,仿照课文句式,进行了补白设计:她找啊找啊,她可能来到哪里怎么找,在拓展的语言环境中尝试运用,积累语言,学习语言,在练习中,学生进一步体会出了女娲为了补天,历尽千难万险,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得到了统一。再如看到女娲历尽艰辛老百姓都心疼了,女娲怎么说,这样的练习,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也给学生提供了一次与文本对话、与人物对话的平台,既训练了学生的表达,也使情感得以升华。

三年级语文《女娲补天》评课稿2

  自从刚毕业那一年教了三年级,我一直就徘徊在高段。今天,又十分有幸聆听诸葛老师的这堂《女娲补天》,看到新教师在课堂上能自然大方、引领自如和得心应手,着实让人觉得这不像是新教师,更像是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

  诸葛老师整堂课的教学,紧紧围绕“天哪,太可怕了!”整堂课下来,借用“可怕”来说,我的感受是——可贵、可行和可观。

  一、紧抓学生心理,展开设计——可贵

  《温州市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常规(试行)》里指出: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考虑学生学习的心理逻辑,设计适当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充分利用课文学语文。诸葛老师的课堂也是如此,紧紧抓住学生的心理规律和接受能力,展开“由易到难”的教学流程——看图导入,揭示课题;初读感知,了解故事(补天的原因、经过和结果);围绕“可怕”,品味词句;总结写法,拓展练笔。四个清晰的大板块,让学生可以轻轻松松地进行学习,得到不错的效果。

  二、落实词语理解,展开教学——可行

  新课标对中段语文阅读的要求是:“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这节课最大的亮点乃在于诸葛老师对词语的教学。

  1、解字解题结合,简单有效读题。

  刚开始揭示课题“女娲补天”,诸葛老师对易错词“补”偏旁的强调,告诉孩子要注意这是衣字旁,不要写成示字旁。这样的强调十分有必要,但又不会花很长时间,让学生一下子就注意到了这个字。

  2、字形词义结合,读出语境意味。

  到品读板块,诸葛老师紧抓“可怕”一词,来延伸“塌下”“震撼”“熊熊大火”等词语的教学——无不看出教师课前文本解读的渗透,和试教过程中一次次地认真修改。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在板书中出现的三个同偏旁的.词语“燃烧”、“围困”和“挣扎”。诸葛老师板书“燃烧”,强调他的偏旁,然后引出:三个火真厉害啊!这样的“熊熊大火”,难怪让很多人都会被“围困”山顶上。然后,很自然地抛出一个问题:从“围困”这个词得偏旁,你来猜猜他是什么意思?学生自然而然就能说的出来了!

  3、借助词语理解,展开画面想象。

  在理解“挣扎”时,老师并没有用视频或是图片来让学生直观去感受这个动词的意思,而是问学生:此时此刻,你仿佛都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从而进一步去理解“挣扎”一词的运用。

  三、读写结合适度,展开练笔——可观

  《温州市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常规(试行)》里指出:教学过程要体现“以学为主”,让学生在课堂上至少安排10分钟在教师随堂练习写字。我们看到诸葛老师在最后一板块的设计,就是读写结合。

  首先,诸葛老师总结了第一段的写法:在写可怕画面时围绕天、地、山岗、田野等四个方面进行了描述。让我们也学着作者的样子来写一写地震时可怕的情景吧!

  接着,配乐图片出示汶川地震画面,老师旁白:20xx年xx月xx日,汶川发生了八级地震……引出:天哪,太可怕了!然后,让学生根据课堂练笔单进行练笔。从后来学生的反馈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也都能用上刚学过的词语进行习作。这样,既检验了学生对课文的学习效果,又对文章的表达顺序加深了印象,何乐而不为呢?

  最后,我还要来提提我的一点疑惑。

  我们知道这是一篇神话故事,文章最后的题目讲到“这个故事真神奇”。那么,我们是否要在教学中凸显出神话故事本身的一个特点——神奇?或者说,可以在结尾来一个“天哪,这太可怕了!”这些都是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发生的事情,这就是神话故事“神奇”的地方。还有,我们是否还要留给学生更多读与思考的时间,真正让学生作为主体去学习?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探讨与研究的。

【三年级语文《女娲补天》评课稿】相关文章:

《女娲补天》评课稿03-28

女娲补天评课稿11-07

三年级语文评课稿《女娲补天》07-22

三年级语文《女娲补天》评课稿07-24

三年级语文评课稿《女娲补天》【必备】07-12

三年级语文评课稿《女娲补天》2篇03-26

三年级语文《女娲补天》评课稿2篇03-09

《女娲补天》评课稿(5篇)06-12

《女娲补天》评课稿4篇03-28

《女娲补天》评课稿5篇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