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后反思

时间:2023-07-06 16:59:28 音乐 我要投稿

(荐)音乐课后反思

  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反思是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那么你有了解过反思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音乐课后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荐)音乐课后反思

音乐课后反思1

  在这个音乐教学活动中,本次活动以小熊一个人很孤单,要找好朋友,为一个主线,后来找到鼹鼠角色贯穿整个活动,宝宝们情绪很高,都能听音乐做生活模仿动作,使课堂有趣而又生动,使幼儿真正的玩中学,学中玩。

  我将这个活动设计为音乐游戏活动,小班的孩子在活动中让他们唱了以后就忘了做游戏,做游戏了又忘了唱,所以我就在网上下载了“碰一碰”的音乐,并自己拼接了有趣的碰撞声,这种音乐比较能刺激幼儿的神经,从而激发了他们的游戏兴趣。活动中,孩子们能在音乐声有趣的和伙伴一起碰一碰小手,碰一碰小脚,开心的笑着,游戏着。要求幼儿能边唱歌边与同伴合作游戏,在小熊找朋友示范后、老师找朋友示范后,再通过老师与幼儿之间的示范,这让孩子能更好的掌握了游戏的规则。都让孩子在反复感受中,轻松而兴趣地进行游戏。使孩子体会到了音乐的节奏和舞蹈的动作,从而完成了音乐教学的目的。也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玩耍”“碰触”的热情,同时对身体各部分的名称也有了深刻的认识。

  在活动中,孩子们都特别希望能找到老师去碰一碰,所以当执教者提示孩子们找一个朋友碰一碰,很多的孩子都围到老师身边,显得很兴奋,所以活动过程中,教师既是组织者,又是参加者,能够真正做到师幼的有效互动。活动在高潮中结束,孩子们仍然沉浸在游戏的欢乐中。最重要的是,在活动过程中幼儿自始至终都十分投入,特别快乐。本次活动是以音乐游戏贯穿始终的,采取了边唱边与幼儿一起玩的.形式,这就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歌曲和动作。此外,在活动中也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碰一碰”的热情,也给幼儿与幼儿间提供了一个交流的机会,能在最短的时间里认识更多的朋友,同时对身体各部分的名称也有了深刻的认识。

  不足的一点:

  1.幼儿在创编的过程中不够大胆,教师引导的不够。导致还有很多身体能和同伴互碰的地方没有找到。这个在课前也可以和幼儿一起认识一下身体的部位。

  2.孩子们活动是带领他们在教师围好的大圆圈上的,为了更好地组织孩子我让他们坐在圈圈上,但是音乐游戏“碰一碰”碰的时候需要小朋友们站起来,导致让孩子们学做动作时一会坐下一会站起来,设计的不是很好。

音乐课后反思2

  幼儿喜欢在动作模仿和游戏情景中学习,音乐游戏正是满足了小班年龄段孩子的这种学习特点。小班音乐活动《找小猫》这个活动中可以充分体现良好的师幼互动。虽然它只是一个简单的音乐游戏但是它有值得深入挖掘的教育价值:首先猫是幼儿熟悉的小动物,幼儿喜欢它,爱模仿,通过游戏幼儿知道猫轻声走路;让幼儿有大胆表达表现的机会,最后幼儿在游戏中可以感受到与老师平等的关系,体会浓浓的亲情。让幼儿得到充分的发展。

  活动是以孩子们熟悉又喜爱的的小猫为载体来开展音乐游戏活动。活动开始以学习小猫走路,从而激发孩子们的`兴趣;接下来是学唱歌曲《找小猫》,然后通过问题,学习歌曲,初步了解小猫和老猫在游戏中要怎么做;最后就开始玩游戏啦,让孩子在游戏中验小猫的快乐。

  整个活动我个人认为上得比较成功,孩子与我的配合默契,孩子都非常投入地参与游戏,老师和孩子的距离非常的近,达到了所设的教学目标,增进老师、同伴之间的感情。在活动中我自始至终是以猫妈妈的身份进入游戏的,教态亲切自然,语速较慢,适合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倾听。在游戏过程中,我也考虑地比较周全,怕孩子出现安全问题,及时提出了相关的要求,比如要小心头,不要碰到桌角等,保证了孩子们活动中的安全。在游戏的环节设计上,还注重了由浅入深的原则,刚开始玩捉迷藏游戏时,我请孩子藏在椅背后面,当孩子熟悉了歌曲及游戏规则后,就可以请幼儿选择安全的地方进行捉迷藏,孩子有了一定的规则意识,效果好多了。

  还有活动中也存在着不足,如:

  1、第二环节,学会唱歌曲后要边表演边唱歌,这里孩子们没有真正地大胆地去表演,没有投入进去。

  2、在分唱小猫与老猫的角色时,孩子没有表现出小猫与妈妈做游戏的快乐,猫妈妈的表演也没有出来,整个复习的环节没有达到好的效果。

  3、之后在游戏环节里面,没有充分起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在游戏过程中没有体验到在游戏中应该有的乐趣。

  4、在最后一遍游戏时,请孩子来当猫妈妈,这里也没有充分让幼儿清楚当猫妈妈的角色应该怎么样做。在结束环节里面太仓促,没有交代清楚游戏之后应该怎么样做。

音乐课后反思3

  《啊!朋友》这一课我是颇费了一番心思的,上课,反思,再上课,再反思,这看似枯燥的过程,却使我受益匪浅。按教学的流程,反思应分为三个阶段,教学前、教学中和教学后。在教学前进行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我觉得其实就是我们现在提倡的二次备课。我在拿到电影《桥》的主题曲《啊!朋友》这一课时,首先精心设计了教学环节,并根据新课标精神采用一些适合学生使用的教学方法,这一课的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并理解歌曲《啊!朋友》,并体验音乐在电影中的重要作用。

  开始,我设想了两套教案,一套是以电影《桥》为线索,让学生欣赏电影中主题音乐出现的各个片断,并根据音乐的情绪变化体会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第二套教案是让学生欣赏同一电影片断,但是一个是没有音乐的`,一个是有音乐的,以此让学生体验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经过我的反复思考最后我采用了第一套方案,因为我不但要让学生体验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还要让学生在感受音乐重要性的同时体会音乐,毕竟音乐课是要以音乐性为主的。经过我自己在教学前的反思,我觉得我在上这一课时,目标更加鲜明了,目的也更具体了,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其实教师在教学前对自己的教案及设计思路进行反思,不仅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设计的再次查缺补漏、吸收和消化的过程,更是教师关注学生,体现教学“以学生为本”这一理念的过程。在教学中进行反思,能使教师时刻关注学生的学情、学习过程以及学习效果。

音乐课后反思4

  008年4月24日下午,上了一节欣赏课——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在这25分钟的欣赏课中,我用了录音机和CD机作为教具,给学生欣赏了《梁祝》呈示部分音乐。

  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听赏体验为主,设计与课堂目标有直接关系的问题。先是提出思考问题再播放音乐,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欣赏,通过自己的感受再用语言表达出来。

  整节课下来,发现内容容量大了,每个环节的时间安排得不够恰当,上起来很仓促。教学目标是很明确的:即让学生能熟悉“爱情主题”的旋律。但在引导和启发学生的过程中,不够委婉,没有作到深入浅出。最大的问题就是:只是表面的了解了学生的基本情况,没有很好的掌握学生在这学段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

  一、在内容上,容量大了。

  呈示部:引子——主部——连接部——副部——结束部。25分钟的时间要上完这些内容,容量大了。在上课的整个过程中,有被追着跑的感觉。时间安排得也不够恰当,很多地方该细讲的都没有花时间。因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在复听的过程能随乐哼唱“爱情主题”的旋律,如只选择呈示部中的引子——主部(爱情主题+草桥结拜+主题再现),在时间上会从容很多,着重欣赏主部主题,也更能深化《梁祝》的音乐主题。

  二、在教学过程中。

  1、导入。

  这一环节引用了歌曲《梁祝》,提出设问:“这首歌曲讲述的是一个什么故事?”提示学生从歌词中找出故事的情节。而在引导学生讲述故事情节时,略显仓促,含糊其词。

  如当时可设计成这样的板书形式,整个思路就一目了然了。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更易掌握音乐主题发

  展的每个环节。

  碧草青青花盛开,彩蝶双双久徘徊。(写景“引子”)

  千古传颂生生爱,山伯永恋祝英台。(抒情“爱的主题”)

  同窗共读整三载,促膝并肩两无猜。(同窗三载、共读共玩)

  十八相送情切切,谁知一别在楼台。(十八相送、长亭惜别)……

  2、讲解概念。

  在欣赏音乐之前,先把协奏曲的概念直接摆出来,感觉有点突然。

  这一环节,可调整为:把协奏曲的概念放到全曲欣赏完后总结时再概括,直接讲述“小提琴协奏曲”的概念。在讲解“小提琴协奏曲”的概念时,可抓住“协”字做文章,“协”即“协助、合作”之意,更贴近生活,从而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

  3、开始欣赏音乐。

  在欣赏每个音乐主题前,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欣赏,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且目标明确。

  如在听赏引子(写景)部分时,提问“这段音乐的旋律使大家的脑海里呈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经过教师的提示,学生会通过自己的听觉感受并结合导入部分的歌词,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联想到的画面。

  在听赏“爱情主题”时,也是先给出问题“这一主题跟我们前面听过的歌曲《梁祝》的旋律有什么相同之处?重复了几次?是连续重复还是穿插重复?表现了两人之间怎样的感情?”在引导学生感受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时,没有充分的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没能把《梁祝》的“爱情主题”升华到现实生活中,故有误导的倾向。如能委婉的把“爱情的主题”升华到现实生活的情感体验中,可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并及时引导、鼓励学生建立起对周围的亲朋好友、()所有认识或不认识的人、对一切美好的事物的挚爱之情,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在听赏连接部和副部时,先把问题摆出“这一部分的速度、节奏、旋律与前面的主题有什么区别?表达《梁祝》什么样的情绪?”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力,通过自己的感受运用语言表达出来。

  了解到听课的学生具有一定的舞蹈基础,故在最后设置了3分钟的互动。

  从头欣赏完整的呈示部音乐,“请同学运用自己的肢体动作,根据音乐来即兴创作一段舞蹈。”但因时间已到,临时把这一环节改为:让学生听歌曲《梁祝》并跟着哼唱。使学生更深刻记忆《梁祝》“爱的主题”,起到深化本节课教学目标的作用。

音乐课后反思5

  《音乐之声》取材于1938年发生在奥地利的一个真实故事。通过教学反思,教师可以尽早发现一些教学不足,比如说教学设计上出现哪些问题、课堂交流和启迪是否得当、课后训练是否到位等等,从而为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累计经验。音乐之声反思,一起来看下吧!

  在课上,我首先提供了有关影视剧本知识的辅助资料,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然后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交流初读的感受,选派代表进行陈述。接着我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到课文中描写的两个场景上来,与学生共同赏析作品的画面美及人物的形象美,并让学生表演了玛丽亚回到修道院这一场戏,又请学生以导演的身份进行总评。最后师生一同进行归纳,根据影视剧本的特点归纳出本文的写作特色。课后布置学生有条件的回家观看影片《音乐之声》。

  “新课标”着眼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课程目标,培养和优化学生综合性的语文素养。从我校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家庭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对纯文学作品接触极少,也没看过这部电影,有的甚至连“影视剧本”这个名词也是第一次听说。因此,我的教学目标就按照“三维”并结合学生情况来设计:“知识技能”目标为词语的积累与理解,及对影视剧本特点的了解,并要求把握人物形象的特点,因此补充给影视文学的相关特点就显得十分必要;“过程方法”:通过读——悟——演——评,上升为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把握;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在音乐艺术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培养对美好事物的热爱,进而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在课前对小组讨论这一环节的设计三易其稿,认真推敲了提供给学生讨论的问题,如“请结合文句点评第一个场景描写的.佳处”、“请从玛丽亚所唱的歌出发,说说她的性格”等,始终紧扣文本,又给学生留下探究创造的空间。同时在学生讨论过程中不断巡视、参与,及时了解讨论进程,“宏观调控”讨论方向。因此学生活动既热烈又有序,学生能较快地解决问题,表述也很到位得体。

  语文学习无疑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语文素养”是一个内涵深厚,外延宽广的概念,既包含以语感为中心的听说读写的言语实际能力,更囊括学生的品德修养、审美情趣、良好个性和人生态度等。因此,我在课上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一些较深层次的思索,引导学生通音乐去感悟人物的情绪,强调音乐对人灵魂的塑造作用。

音乐课后反思6

  课后反思:

  在现实生活中,幼儿对于小闹钟已再熟悉不过,我以一首《我会变》激发了幼儿的兴趣,接着就变出了一件小礼物,原本我想直接把它变出来,后来一想,要想吸引幼儿,最重要的就是投入于行动中,因此,我就让幼儿上来用手触摸下,由于人都有好奇心,这时的他们,安静的一点声音都没有,我叫了2位幼儿上来,最后,我揭开纱布,原来是一只小闹钟,顿时,深深吸引了他们。在这堂课中,幼儿很喜欢这首歌,我估计跟我创编的'动作也有极大的关系,幼儿不仅喜欢唱,更喜欢用肢体动作来表现,最后,在他们熟悉歌词的同时,我变出了一个青蛙钟与小羊钟的头饰,此时,他们表演的欲望更加强烈了,对这首歌掌握的也不错。

  在此同时,我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值得好好改进:

  1、在变出小闹钟的时候,我把小闹钟的声音开起来了,让幼儿听听原来它 还可以“唱歌”,提问:“小闹钟用来干什么?”就这个问题,提问的幼儿可以再多几个,给幼儿更大的空间去回答。

  2、为了让幼儿更方便的记住歌词,我采取每句加不同的动作,但后来他们一下学会了,我也没加动作,不过,我看到不少幼儿都对我做的动作感兴趣,但我也没特别提醒,其实,可以让幼儿更加投入于歌曲与我创编的动作中,效果会更佳。

  3、自己这堂课上下来,有一大缺陷,就是自我感觉教案的形式单一了点,可以在唱歌时,加入各种不同的形式,来学习这首歌曲。

  4、为考虑给更多幼儿表现的机会,我反思了下,最后头饰应该再可以多做几个,这样,就能给幼儿一个更大的舞台。

音乐课后反思7

  一、活动取材:

  幼儿园音乐游戏活动具有生动活泼的内容、丰富多彩的形式,很容易吸引幼儿,教师带领幼儿们在玩玩乐乐中能够使他们愉悦身心。喜羊羊这个角色是孩子们非常喜欢而又熟悉的,用孩子喜欢的动物角色吸引孩子.在环节设置中提高能力。因此,幼儿园音乐游戏活动在幼儿音乐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次活动《羊村生日会》是由体育游戏《抢椅子》演变而来,前段音乐愉快、欢畅地去吃蛋糕,当抢椅子时,音乐则是非常非常紧急,两段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对于小班班孩子来说比较容易好掌握,活动设计是我以喜羊羊过生日聚会作为主线贯穿整个课堂,小熊来吃蛋糕纽着走路,后来来不及就赶紧跑抢到椅子的才能吃到蛋糕森林,没有抢到椅子就自己回家,让孩子在情境中感受音乐游戏的乐趣。

  二、环节设计:

  “羊村生日会”这个游戏就是在抢椅子的基础上新生成的一个音乐游戏,在日常活动中我们玩抢椅子游戏是用小铃,小铃敲得快幼儿跑得快,小铃敲得慢跑得慢,这次我选取了一段小熊纽的音乐,宝宝们一边听音乐模仿小动物走路,一边绕圈,音乐节奏快时快快走,慢时慢慢走,当音乐停时迅速地找到一把小椅子坐下。在这个音乐游戏的过程当中,不仅让宝宝们掌握了节奏和韵律,也感受到了集体游戏的乐趣,在抢椅子的'游戏过程中也发展其反应能力和快速动作能力。

  三、流程反思:

  活动进行后,对自己的活动也有一些思考:

  (一)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兴趣。

  反思:我以喜羊羊过生日,喜羊羊买了一只大蛋糕,小动物都想来吃这块大蛋糕,播放音乐听听有谁来吃蛋糕了?引导幼儿说出是小熊,我准备的小熊头饰过早地出示,以至于牵引着孩子说出教师所要的答案,课堂上可以让孩子们自由回答,不要太过牵引。这样会死板地跟着教师的教案走,课堂就不活了。

  (二)第二环节:倾听理解音乐做动作。

  活动中我分了两段音乐让幼儿倾听理解,在让幼儿模仿小熊纽着去吃蛋糕的时候,孩子们都走到蛋糕那里堆成一堆吃蛋糕,小班的幼儿对于蛋糕的兴趣太有诱惑力,这也是我没有预料到的,以至于第二次让他们学着纽着,又纽到蛋糕那去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

  (三)游戏:小熊抢椅子。

  1.在设计抢椅子时,我想:平时,我们总是告诉孩子要友好谦让、相互合作。但是平时我们玩抢椅子游戏中的胜利者只有唯一的一位。于是我在让孩子们玩游戏时没抢到椅子的只有一位幼儿,而不是竞争到最后,小班音乐游戏的时间也不是很长,如果竞争到最后的话时间太长了。

  2.在第一次游戏时我也参与到了幼儿的游戏中,让他们学会游戏,第二次和第三次游戏没有参与只是用鼓励的语言让游戏大胆表现小熊纽的动作。

  3.但在活动中我也发现自己连接的音乐不是很好,快慢两段音乐中间有空隙,导致幼儿听好第一段音乐就坐下去抢椅子了。

  4.音乐中最后的那个抢到椅子坐下去的点没有扣住。音乐游戏中我们较常见的就是按照音乐的节奏做动作,本次活动中小熊出现的那段音乐则是非常有节奏性的,需要孩子按照节奏走路,这点孩子们都会了。但是音乐中最后的那个抢到椅子坐下去的点没有扣住,后来游戏时个别幼儿还不会听坐椅子上的音乐,所以活动的难点没法突破。所以教师在活动中发现问题要及时提出要求,才能圆满的完成活动。

  通过本次活动,我深刻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考虑周全,准备工作要充分,包括受场地的局限的变数。要在活动中本着以幼儿为本的思想,幼儿就一定会在活动获得成功的喜悦。一节游戏课看似简单,但要上出质量上出效果,则离不开老师的精心备课和有效的组织。因此,任何活动课只要用心去组织,精心备课,一定会收到预期的效果。

音乐课后反思8

  根据本课教材内容,我以《音乐课程标准》指导理念,以低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学习兴趣为出发点,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以趣导课,让学生通过反复感受、模仿、体验、实践等多种音乐活动的形式,循序渐进的来学习,从而培养他们的音乐审美、感受及表现能力。根据这一单元主题“童话世界”,我选择了孩子们最喜欢的童话故事做引线,配上精美的课件画面,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诱导、感受、创想、体验来全面的欣赏乐曲。

  首先,我以舞会的形式来把学生引入课堂,让他们各自穿上自己准备的礼服,来参加“童话王国”里齐格费里德王子的成年大典,当音乐一响,孩子们个个兴高采烈的邀请自己的小伙伴跳起舞来;紧接着我马上转入齐格费里德王子与公主的故事,孩子们个个听得入了神,这正是我所预料的效果,为后面欣赏理解乐曲做铺垫。

  其次,为了让孩子们思维想象的空间更自由、更广阔,在叙述完故事之后,我就以考考小朋友为由,播放乐曲《四小天鹅舞曲》,让他们在不了解乐曲的情况下,初听乐曲,边听边想:这段乐曲表现的是故事中哪一部分的情境?不表现的是什么样情绪?果真,孩子们的想法多多,各有不同,有的会感觉到音乐比较低沉、恐怖,象是表现魔鬼来抓公主的情景;有的.觉得是公主和王子最后战胜魔鬼,在一起结婚的高兴情景;还有的会想到是天鹅在水上游动,表现高兴的心情的等等……是我们无法想象的,孩子们的想象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然后在让他们复听一遍时,跟着乐曲把自己所想的用动作表现出来,使他们的想象能力得以提升到表现能力上来。

  随后,在欣赏的过程中,我让孩子们反复聆听、感受、体验的同时,还适当的渗透有关芭蕾舞的基本知识和舞剧《天鹅湖》的简单了解,而这些都由他们尽量去说,通过个别回答、同坐讨论的形式,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能力和表现欲望。在此基础上,我又让孩子们观赏芭蕾舞剧《天鹅湖》中“四小天鹅”的片段,让他们通过观赏,又更进一步的全面感受芭蕾舞的魅力,从而激起他们对乐曲的喜爱、对芭蕾舞的兴趣,大家都充满了好奇、佩服的眼光在仔细观赏,有些都忍不住要在坐位上学了起来。抓住他们的这种激情,我又以提问的方法,来检查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结果,孩子们都能说出“四小天鹅”是怎样舞蹈的!最后,我就让他们以四人小组的形式,来学习模仿“四小天鹅”的舞蹈,让他们通过对乐曲了解感受,到对芭蕾舞剧《天鹅湖》的认识,再到自己进行“四小天鹅”的表演,使其对音乐得到全面的感受、体验。虽然孩子们跳得并不象,但他们都很高兴的去想去表演,我要的就是他们这种了解、体验音乐过程,同时获得愉悦的心情就可以了,结果并不重要。

音乐课后反思9

  今天一年级的第一堂音乐课,我们学的是《你的名字叫什么》,在课前准备的过程中,我就走到孩子们的.中间,在坐得最好的小朋友面前,竖起大拇指,这一竖,引得其他小朋友马上坐得端端正正了,在课的一开始,我对孩子们说:“以后,你们的音乐课,就由我来做你们的音乐老师了,你们想认识我吗?”“想!”,“既然我们上的是音乐课,那么,老师想通过音乐的方式来介绍我自己,你们可要听好了,我叫李老师,我叫李老 师!(同时,在黑板上板书节奏:** *下面,我想认识一下我们的小朋友,那么你能不能学着李老师,用音乐的方式来介绍一下你自己呢?”一下子,十几双小手高高举了起来,我叫起一个学生,轻轻对她唱着:“你的名字叫什么?”她高兴地拍手说:“我叫** *,我叫** *!”。

  于是,我又唱着《你的名字叫什么》的最后一句对她说:“你的名字真好听!”同时,奖了她一个笑脸,这下,孩子们可激动了,个个把小手举得高高的,经过一番“开火车”后,孩子们基本上把这首歌曲在无形中学会了,接着,我对学生说:“因为我们上的是音乐课,以后我们就要用音乐的方式来进行上、下课问好,你们想学吗?”“想!”一声高过一声!忽然有个声音说:“哇,音乐老师好厉害啊!”当我们经过比赛、游戏等过程学完上、下课问好及“静坐”音乐后,我们的下课铃声在不知不觉中响起来了,课后,有几个孩子跑来对我说:“李老师,你真厉害!”呵呵……这些孩子,一句“甜言蜜语”,竟让我一下子有点“飘飘然”了!

  今天的音乐教学真得让我很快乐!

音乐课后反思10

  新课程标准非常强调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语文素养,也非常强调学科渗透。同时随着时代和经济的发展,现代多媒体技术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广大教师在努力探索如何将现代多媒体技术与课堂教学完美地结合起来。在这种背景下,我在“网络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课题研究”中承担了这节语文网络教学的实践任务。在设计学习思路时,我就和同组其他老师讨论,极力避免了以往网络课教学课中只是让学生借助网络学会收集信息的状况。于是上述这些也成为我备课的出发点,即努力做到:上一节借助于网络的有“语文味”的语文课!

  首先,在和计算机老师商量备课时,我们就达成一致的意见,不能将大量的精力放在制做网页课件上,而是要放在认真备课上。所以我们选择了借用博客服务平台,生成了简单易操作的交流平台,用栾富海老师的话说;这是用零技术的平台做了最有实效的事。事实证明这样的平台朴素美观而又方便师生共同交流。

  其次,借助于网络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强大的交互性功能。它首先可以打破时空的界限,进行师生交流。例如:我们平时上课前也要求学生预习,写成预习笔记。但这只限于单个的学生与老师交流,学生往往应付了事,没有积极性。而利用网络却可以让每一个学生之间,每一个学生和老师之间相互交流。在布置回家预习时,大部分学生当晚在家能很认真地完成预习,并将其成果发布在相应的交流平台上。到上课前为止,同学们一共在预习成果区域栏内发布成果118条,学生们详细搜集了本课的.疑难字词,贝多芬的生平事迹、代表作品、图片等等。课前质疑公布区一共有65条,学生们从语言、课文内容、写作特色等角度提出自己的疑惑。更重要的是学生能随时分享别人的成果,也可以思考解答别人伯疑问。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

  在课堂教学过程的第一环节中,我要求学生能对其他同学的疑问进行分析、筛选、整合。这要是在平常的课堂上难度是很大的,也是很难操作的,因为没有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让学生知道其他同学的疑问,而在网络课堂上这就变得轻而易举了,因为学生可以在质疑区很方便地浏览到所有同学的疑问。所以师生都可以将精力放在对问题的分析与思考上了,这既节约了大量时间,又使课堂含量大大增加。

  这样的优点也体现在课堂现场阅读交流环节中。当同学们整合讨论出本课的研究问题后,老师当场将问题发布在文本阅读交流区,在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之后,将自己的观点简洁地回复在问题之后,老师可根据情况请同学进一步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而没有发言的同学的观点也能被其他人所了解。当然,如果对其他同学的观点有分歧的,也可以当场交流讨论。这就使同学的思维始终保持在兴奋状态,有利于对文本作深入地理解与思考。

  当然,在聆听作品区更是体现这种优越性了,在以往的课堂上如要欣赏作品,那只能听老师的,老师放什么我们听什么,而此,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熟悉程度、感觉来自由选择聆听,有利于他们在听时的感受和理解。事实也确实证明了这一点,效果要远远好于由教师掌握的单一的聆听过程。

音乐课后反思11

  《论语八佾》中,孔子对鲁国大司乐说:“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皎如也,绎如也,以成。”这是孔子对音乐的理论说明,他要求音乐和谐、纯粹、清晰。孔子不只仅认识到了音乐是对实际的摹仿,同时也注意到了并不是对实际的自然摹仿,而是要求对实际进行艺术概括。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做到“纯粹和谐”。

  《我当老师》就是这样一首天真的歌曲,表达了一个小主人公对“当老师”的有趣实践。

  千年前的孔圣人已经意识到:音乐在教育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一个人全面发展,不只需要智慧、勇敢,而且必需“文之以礼乐”,所以他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 “为人生而音乐” 是音乐课堂的远程目标,从近处点滴做起,为远方的理想服务,是音乐课堂“投入不问回报”的事实和有效地价值。

  一、读小诗的改进

  “小鬼当家”第五单元的开头语,很适合小朋友的心理“胃口”:我能做点啥?你快猜一猜,扫地洗衣钉扣子,小鬼当家人人夸。

  在其他班级,让学生按节奏朗读这四句,觉得结束感不强,有戛然而止的不适感,所以重复了最后三个字——“人人夸”。在做课件的时候加了进去。

  二、“乐以发和”

  “和谐”成为当代的最强音,课堂也求和谐。但课前十分钟,课件还是出了点小问题。电脑开机后,自动跳出一个对话框,说装置了一个什么程序我匆忙中没有记住,然后再打开昨天调试时非常正常的课件,糟糕!其中的视频竟然无法播放,于是只好重新插入视频,眼看上楼去带学生来音乐教室来不和了,早早来准备听课的徐雪红老师主动说“我去帮你带下来吧!”真的心里是感激不尽,在此感谢善解人意、“救”我于“水火”之中、笑靥如花又倩声如银铃般悦耳的徐老师——谢谢!

  原本想让学生下楼来音乐教师的时候,顺便带些凳子下来,给听课的老师坐,可是因为课件故障的关系,搞到铃声响的那秒钟才“排除险情”,所以造成了课堂凳子“紧缺”的状况,在此道歉——sorry!

  三、“人而不仁,如乐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孔子提出人的品质与音乐的内在联系。他说假如一个人没有仁德,那又怎能很好地掌握音乐呢?”

  在听课老师的众目睽睽之下,我和二2班的小朋友度过了一节“难得和平”的音乐课,那个我研究课题中的“问题小孩”小潘同学,迫于“听课”这种氛围的压力,所以“水火相融”的“现象”让我很欣慰:终究是个聪明的小孩啊!可造之材!歌唱中,小潘同学的声音逐步融入了大家的声音之中,我和全班同学不必如平时般为潘同学的`随性而行的捣乱行为而承当无可奈何中的“殃和池鱼”的后果。是听课老师带来的“人气”让“问题小孩”今天表示“例外”让课堂顺利进行。小潘表示了自身的“仁”,对我来说是可喜可贺的事情啊。

  四、宽容胜于苛求

  “歌者直己而陈德”。这节课,虽然没有占据“天时”优势,气温转冷,让教室中咳嗽一片确实让我有些小小的沮丧,但“人和”让我的感动一直在加分。

  学校的地理位置处在风、湿的当口,冷风夹杂着回湖水的潮湿,教室里一咳就是一大片。当我课堂上初次听到那压抑的一片咳嗽声,就在后悔时间选的有点不妙。于是为了不让咳嗽来破坏歌声的音响效果,出了个下策:“当你咳嗽了,你干脆停下来,不要唱了。”但是在“公开课”的氛围下,我发现几乎没有小小朋友停下来真正不唱了,休息了,都在尽力配合我的要求。咳嗽的小孩,只停了以秒来计算的实间,然后又跟上大部队的脚步。所以想想自身有一点点残暴。

  五、音乐课堂以外的故事

  这节音乐课上的表示,以至于我在2班的下一节美术课上,有“说话不算话”的“心太软”行为。

  上节美术课结束时候已经确定要“惩办”,因为两节课完成一张画,但是画画时候总有小孩在讲话,影响画画速度,下课铃声响了,很多小朋友没有完成作品,所以吃批评了。

  但是上完公开课的第二天,我走进教室,想到咳嗽了还“捧我的场”,批评他们真有点不近人情,于是心软:想到你们上节课,那么认真的配合老师,咳嗽了,还在唱歌,所以这节课,不忍心再骂你们,惩办你们了。但是你们以后的美术课,画画时候应该少讲些废话,认真些画画,对自身画画的要求高中一年级些,不要怕难,一味追求简单省力。你们唱歌时候那么活泼聪明,相信你们动脑筋了,画画也会很出色的。

  于是,再给五分钟,完成上次的画,再画今天的作业,教室里,出奇的恬静,没有小家伙再交头接耳。画画的质量明显提高了。

  五、春天的氛围

  音乐的表示,是需要内心的热情。让学生对音乐充溢兴趣和热情,并乐意把上音乐课的时间和精力用在“音乐”上,二不是浪费在发呆等颓废的事情上。并在动脑中找到乐趣,在应约中体会到想象的愉悦,让课堂出现出一种生机勃勃的状态。

音乐课后反思12

  我在教学《梁山伯与祝英台》这节课时,对学生 的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1、学生为初中 三年级学生,已具备较强的欣赏能力和认知能力。2、由于流行音乐的冲击,学生对民族音乐较为排斥,认为听不动。3、学生大都接触过《梁祝》的音乐,而且对其中《化蝶》一段较为熟悉。因此能做到有的.放矢,对整节课有一个较为完整的设计。

  除了对学生分析外,我重要对教学目标进行了分析,通过知识与技能的分析,教学过程与方法的分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分析,把重点放在欣赏过程中,其中音乐的表现手段与故事内容相融合,理性分析与情感抒发相结合,运用分段欣赏与讲解相结合,了解引子、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尾声各段的音乐表现力与元素。能使学生理解作品中不同乐器的特有音色所代表的不同人物,对各种乐器有所认知,并能使学生从音乐中获得音乐情感的体验。能与故事中的主人公同命运共呼吸,用动人的音乐调动了学生的情感。

  通过设计提问使学生了解奏鸣曲式的结构特点。

  由于,欣赏内容较多,学生活动较少,大部分时间都为旋律欣赏和教师 讲解。应多注意与学生之间的交流。黄果树听瀑教学反思环形面积教学反思环保作文教学反思

音乐课后反思13

  《丰收的喜悦》这节音乐课是以教材为载体,融表演唱、欣赏感受、伴奏表演活动等为一体的综合型音乐课。教学分三个步骤走:一是歌表演《采金秋》,意在复习歌曲,通过歌舞表演的形式展现桔园丰收的情景,掀起课堂的第一个高潮。这个环节是平时课中已经完成过的,在这儿只是一个展示过程,由于是现场摘桔子,真实模拟丰收情景,所以学生表演很投入,课堂的气氛成功地被营造起来了。

  第二个环节,也是课的主体部分——欣赏民乐合奏曲《喜洋洋》。欣赏前,我考虑到学生年龄层次小,欣赏能力的培养的少,在教学的设计中尽量降低要求,学习目标的门槛放低。但又要体现出主题内容的充分性,于是还是设置了重难点,设置了一些欣赏能力的训练。比如从感性上思考:听完这首曲子,你的心情是什么样子的?或者说你对这首乐曲的印象?此处我预设了学生可能会答不准确,于是启发学生看老师在欣赏时的情绪表现,当时有一个同学说出来了:老师听得很陶醉!我连忙抓住“陶醉”问:为什么曲子让老师那么陶醉?你们陶醉了吗?从而有机地突破欣赏的第一个重点目标,那就是感受乐曲的情绪:欢快。

  第二环节的第二个重点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充分想象乐曲所表现的情景或画面。问题提出后学生马上想到了丰收的情景,还有的想到了过年的情景。学生在课堂表述时很简单,没有充分想象喜庆的场景,过程,教师也没有深入启发。因为只要充分想象了就能积极调动他们的情绪,使他们的内心将画面和乐曲融合起来,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情绪。

  第二个环节的第三个重点是认识作者刘明源,了解我国一些民族乐器,并辨听乐曲演奏的乐器,分段聆听感受。为了加深乐曲在学生心目中的印象,让三年级

  第三个环节是为乐曲伴奏伴舞。课堂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这个难点课前稍微突破了一下,就是简单熟悉一下各个打击乐器的伴奏方法。但真正能否合着乐曲的节奏,听着乐曲伴奏不能预计。学生往往拿起这些乐器就兴奋激动,课堂会出现混乱骚动的情绪。为了防止出现这种情况,我课前进行预设,首先是课前就把这些乐器提前放在他们的桌子里面,不引起他们的注意。然后在聆听前将课堂的气氛小小的骚动一下,即让他们拿出桌里的这些乐器尽情地玩一玩、敲一敲,满足他们的心情,也是一个初步认识,练习怎样打击的一个过程,然后再让他们收进去放好暂时吊一吊他们的胃口,激发他们下一个环节更好的表现。

  当真正要来伴奏的时候他们不再是骚动,而是信心十足,跃跃欲试了。因此在课堂中小组分工,很有秩序跟着老师的指挥进行练习,最后合着乐曲成功地进行了伴奏。由于时间的有限,没有进行分段的伴奏练习,因此直接合奏时乐段转换时,中间的同学们一会拍桌子一会儿舞彩带,着实有点手忙脚乱。但,这就是课堂,有缺陷的课堂才是最真实的课堂,不完美中的完美感觉——学生情感得到了充分的体验,就是完美的了。

  最后一个环节,一个拓展欣赏。即欣赏《喜洋洋》的视频演奏,感受演奏者的投入表演,对这首曲子建立一个完整印象,从而激发他们对我国民族乐曲的热爱。

  总之,课堂设计及教学呈现了三个特点。一是欣赏与表演相结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寓动于静,有动有静,动静相宜,使单调乏味的欣赏生动活泼,课堂气氛高潮叠起。二是理性与感性相结合。感受乐曲的情绪,想象乐曲所表现的情景是感性;认识作者,认识中国民族乐器并辨听乐器,激发他们热爱我国优秀的民族乐曲是理性。三是三个环节脉络清楚,目标适当,环环相扣,完整合一。环节与环节之间自然过渡,教师的语言设计具有激发性,连接性。

  不足是课前做过一些准备,有些表演的痕迹,看起来很完整,很完美,学生感官充分调动和参与了,但是自主创造性的表演却没有,教师也不敢放开,一是怕耽误时间,二是怕出不来效果。另外略感不够的是课的设计仍还嫌单薄了些,虽然时间紧了又紧,最后还是拖了三分钟左右。如果课的开始不表演《采金秋》直接进入给乐器玩一玩的环节,有感觉太随便平淡了些。课后我还反思了一下对于欣赏类别的课该如何分年级去设计,提出不同的要求,使课的内容既不单调枯燥又富有层次性,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除了听,赏,析,奏,唱,更多的是还要将学生的心和情感带进音乐之中,让他们用语言,用声音,肢体去表达出来。

音乐课后反思14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且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国各族人民通过生活实践发明了极其丰富的、具有我国特色的民族音乐,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气质和精神,是我国古老文化中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也是世界音乐宝库中的一朵奇葩。由于民族音乐文化长期根值于人民生活的土壤之中,为人民所喜爱,所以,重视民族民间音乐,就是尊重本民族人民音乐多篇习惯的连续性,运用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实施美育,就可以极大提高这种教育的感染力、可行性和深刻性。通过学习中国民族音乐,学生将会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强化爱国主义情怀。

  《音乐课程规范》指出:“音乐课程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保守音乐和反映近现代与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优秀民族音乐作品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通过这段表述,可以理解音乐新课程中对民族音乐的弘扬将具体地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保守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民族民间音乐,使学生了解认识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意义和责任;第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反映近现代和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优秀民族音乐作品,同样应纳入音乐课的教学中。而民歌是由劳动人民集体创作的,并在人们一代一代的口头相传中不时得到完善与发展的一门艺术,是中国民族音乐的典型代表。音乐教育家柯达伊也曾说:“民歌是民族的.产物,它的发明永远都不会达到止境,在它的任何阶段中,它总同时寄托在很多形式里。”个人也非常喜欢中国的民歌,因为它们短小精悍,易于传唱、记忆,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地方特色。所以,我选择了《茉莉花》这首中国民歌的杰出代表,尝试在音乐课堂中融入民族元素,引导学生更好地感受民族艺术的独特魅力。

  《茉莉花》是一首流行于全国的人们喜听爱唱的民间小调是我国民歌中最艳丽的一朵奇葩。她以其委婉流畅、细腻优美而深入人心,不只成为江南民歌的代表,而且早已走出国门,深受外国人喜爱,因而成为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代表之一。从学情上看,学生对《茉莉花》已相当熟悉,为了使《茉莉花》散发新的活力和魅力,本课我不单单停留在这一首歌的教学上,而是以“茉莉花”为主题,增加了河北民歌《茉莉花》,东北民歌《茉莉花》以和歌剧《图兰朵》中的《茉莉花》等内容。通过多篇这些艺术作品,加深学生对《茉莉花》和民歌特点的认识,从中感受美、发现美、发明美。

  2004年雅典奥运会落幕式上一个手提红灯笼的小女孩在全世界亿万观众面前,唱响了〈茉莉花〉,那清新优美的曲调,是全世界华人的骄傲,也肯定会引起学生的共鸣。重现这激动人心的一刹那,引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这样的情境导入肯定会吸引他们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去。在这举世瞩目的时刻,编导为什么会选择这样一首民歌,问题的设置引起了学生的考虑,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究的心理。接下来歌曲的学唱、感受也变得顺理成章了。这样的旋律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小朋友来说是比较容易的,所以我不想在歌曲学唱上多花时间,而是挖掘歌曲的丰富内涵,通过歌曲处置,更好地表示歌曲,感受歌曲。歌曲的旋律有什么特点,用了什么音,什么调式,节奏是紧密的还是宽松的,引导学生一边听辨一边考虑,找出民歌的相通点,一般都是五声调式。歌曲演唱时,学生的音色很美,只是最后一个音显得有点低,不利于声音的发挥,所以我做了小小的改动,把它提高八度,速度放慢,这样的处置更易于表达爱花、惜花,不忍将它摘下的情感。在反复吟唱中归纳江苏民歌的特点——优美柔和、细腻委婉。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民歌根值于人民生活的土壤之中,体现了不同的地域色彩。江苏人细腻委婉地表达对茉莉花的喜爱,东北人却是豪爽热情的,他们毫不遮掩对茉莉花的喜爱,体现在他们的歌曲里,显得风趣幽默。河北人的刚直爽朗,也带给茉莉花不同的感觉。引导学生听辨这三首极具代表性的不同版本的《茉莉花》,引起强烈的听觉反差,引导学生更好地了解我国的民歌和那里的人民是离不开的。通过听辨、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点,进行总结归纳,引导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经过比较学生发现三首《茉莉花》,节奏有的宽松,有的紧密,情绪有的清新优美、有的豪爽热情、有的刚直爽朗,特别是东北版的,衬词和拖腔的加入,更增添了几分风趣和幽默。而它们的相同点是都是五声ZHI调式,同样表达了对茉莉花的喜爱。这样的设计,引导学生将听赏不只仅停留在外表,而去挖掘它们的内涵和联系。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一首《茉莉花》早在一百多年前,唱响了全世界。歌剧《图兰朵》或许离学生的生活很远,但有了《茉莉花》旋律的注入,它离我们又那么近。选取其中的几秒钟,引导学生听辨用了那个版本的《茉莉花》,让他们有目的的听赏,增强民族自豪感。最后的著名歌唱家宋祖英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唱的《茉莉花》,带给学生视听享受的同时,也呼唤他们情感的共鸣。最后的宣泄——完整演唱《茉莉花》时,学生果然比之前唱得更好。

音乐课后反思15

  《长大要当宇航员》是一首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富有童趣的歌曲,唱出了小朋友们“长大要当宇航员”的理想。全曲仅四个乐句,富于乡土气息。歌词中的衬词,增加了歌曲的情趣,突出了轻快、活泼的特点。根据这首歌曲的特点,我的优秀教案思路是以小学二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动身,以他们的体验为教学起点,引导学生自身去发现音乐、参与音乐、认识音乐、喜爱音乐、理解和表示音乐,体会音乐丰富的内涵。通过具有引导性、挖掘性的提问,启发学生积极考虑,充沛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进行自由探索,培养他们对音乐的感知力、理解力和表示能力。具体表示如下:

  一、律动导入,让音乐被快乐感知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胜利的一半”。一个精彩的导入能强烈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求知的火花,更能使一堂课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律动教学是世界著名音乐教育家奥尔夫所创导的启迪学生灵感,培养学生发明思维的一种教学方法。本节课我就是以一首学生比较熟悉的歌曲《种太阳》带领学生一起律动,给学生们发明一种参与音乐律动的环境,让学生置身于某种音乐情趣下,通过运用自身的肢体语言,使学生在气氛的渲染下和教师发生共鸣,体验情感,然后进入新歌曲的教学。

  二,适时哼唱,让旋律深入人心

  哼唱旋律是学生最容易掌握的'一种音乐教学手段,而且无需借助其他辅助用具,学生能够张嘴就来。因此在学唱环节我先让学生用“IU”哼唱歌曲旋律,每一遍的哼唱都有相应的要求,让学生在哼唱中让学生自身去发现歌曲中出现的音乐符号,如和点节奏、四分休止符、切分节奏等,且每一遍的哼唱方式也是遵循一个循序渐进的原则,如第一遍由老师带领哼唱,第二遍老师不带唱,学生自身听旋律哼唱,第三遍直接跟琴哼唱,同时在学生每一次的哼唱后都作出相应的评价与指导,以便学生更好的掌握歌曲旋律。这样,通过哼唱旋律这个保守而有效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印象,在引导学生有效地走进音乐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演唱能力以和对音乐的记忆能力。为后面的歌词加入作了有效的铺垫。同时,我认为这种教学方法在歌曲教学中是非常有效的,连那些在歌唱方面比较落后的学生都乐此不疲,唱的有模有样。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三、投入范唱,让音乐清晰出现

  教师的范唱有着磁带、光盘无法比拟的一个优点——对比。声音的对比、表情、动作、情绪的对比等等。低年级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模仿力强,假如光听声音,也许只能模仿其声而难以神其形。只有在教师不同的演唱中学生才干获得审美的体验,逐步意识到怎样才是好的歌唱表示。因此,我在教学歌曲环节除了让学生听录音范唱外还加入了自身的表情演唱法,让学生有一个更直观的多篇与对比,这样做不只能抓住学生学习注意力,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还可以轻松地解决一些难点节奏的学习。例如教学“2 2 5︱2 5 5︱2 6︱1 0︱”这一乐句时,学生很容易把“|2 2|”这一八分音符唱成两个四分音符|2 2|,因此我在范唱时特别让学生注意,看老师是怎样表示的。有了老师动情的范文,准确的音准掌握,学生也自然会更加用心的去演唱,极力地去模仿老师的歌声,更投入地去探索,去表示,把歌曲所要表达的感情用歌声把它表示出来。

  音乐是一门情感艺术,是通过情感体验来达到审美的目的,这是音乐教育的核心。一堂好的音乐课,教师完全进入角色是重要前提。因此,在课堂中我积极主动地像小朋友一样天真烂漫地唱啊、跳啊,用自身的热情去感染学生,开启学生的心智,调动学生的情感,发挥小朋友们好奇、好动、好胜、好玩的天性,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多篇、发现歌曲的美之所在,促使课堂气氛逐渐高涨,始终充溢欢声笑语。

【音乐课后反思】相关文章:

音乐的课后教学反思06-18

音乐课后反思12-05

(精选)音乐课后反思07-06

【精选】音乐课后反思07-06

音乐课后反思通用02-14

音乐课后反思【精】02-14

音乐课后反思【荐】02-14

音乐课后反思【热】02-14

音乐课后反思【推荐】02-14

【精】音乐课后反思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