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故事

时间:2023-07-06 08:28:41 国学 我要投稿

国学经典故事(热)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一定都接触过典故吧,从典故中我们可以学到丰富的历史知识,懂得很多深刻的道理。还苦于找不到优秀的典故?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国学经典故事,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国学经典故事(热)

国学经典故事1

  孟子上学后,有一天还没到放学时候就跑回家,正在织布的孟母拿起刀就把织机上没织完的布割断了。割断的.布,散成一堆线头。孟母把孟子叫到跟前说:“你废弃学业就像我割断织机上的布,半途而废就会前功尽弃!”孟子受到很大震动,从此成年累月努力学习,从不中断,从不松懈,终于成为大学问家。孟母教育有方,注意抓紧早期的品德教育,殷殷施教,这值得做父母的人借鉴。学校教师乃至全社会都应重视儿童教育,普施甘霖使之茁壮成长?

国学经典故事2

  管宁(158-241)是三国时魏国隐士,曾经与朋友华歆(xīn)同在菜园锄地,他们看到地里有片金子,管宁就像看到瓦石一样,毫不动心,照样挥锄,而华歆把金子拾起来后又扔下。他们两人坐在同一张垫席上读书,有大官的车轿从门前经过,管宁照样埋头读书,而华歆放下书本,跑出去观看。从这两件事管宁感到华歆还不能淡泊金钱和权位,有贪财之心,有羡慕富贵荣华之意,与自己志趣不同,于是同华歆割席分坐,拒绝再和他做好朋友。古人席地而坐,把连在一起的坐席割断就表示绝交。管宁“割席”、“拒华歆”被当作交友之道的美谈,他的态度或许过于严厉,但他重视朋友的`品行和志向这一原则是可以借鉴的。

国学经典故事3

  孔融(153-208)是东汉末年鲁县(今山东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在文学上很有成就,被列为“建安七子”之一。他从小聪慧敏捷,很有教养,在7个弟兄中他数老六,与兄弟相处,处处谦让,4岁时有一天,兄弟们一起吃一盘梨,哥哥让他先拿,他只拿一个最小的.。父母问他为什么,他回答:“我年纪小,应该拿小的,大的留给哥哥们吃。”父母又问:“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孔融说:“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弟弟吃。”

国学经典故事4

  宋太宗虽然是皇帝,但他知道创业不易,因此生活很俭朴,也很体恤百姓。有年冬天很冷,太宗穿着狐狸皮外套,坐在温暖的屋子里还觉得冷。他想:“天气这么冷,那些缺衣少柴的百姓肯定也很冷。”于是,他把开封府尹召进宫,说:“现在这么冷,我们这些吃穿不愁的.人都觉得冷,那些缺衣少食、没有木炭的百姓肯定更冷。你现在就带人拿着衣食和木炭去城里走走,帮帮那些无衣无柴的百姓。”开封府尹听后,立刻带人拿着衣食和木炭,去问候那些贫困的百姓。受到救助的人们都很感激。于是,历史上便留下了“雪中送炭”的佳话。

国学经典故事5

  古时候有个孩子叫孙元觉,从小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可他父亲对祖父却极不孝顺。

  一天,他父亲忽然把年老病弱的祖父装在筐里,要把他送到深山里扔掉。

  孙元觉拉着父亲,跪着哭求不要这样,但父亲不理。

  他猛然间灵机一动,说:“既然父亲要把祖父扔掉,我也没办法,但我有个要求。”

  父亲问什么要求,他说:“我要把那个筐带回来。”

  父亲不解道:“你要这个干什么?”

  “因为等你老了,我也要用它把你扔掉。”父亲一听,大吃一惊:“你怎么说出这种话!”

  孙元觉回答:“父亲怎样教育儿子,儿子就会怎样做。”

  父亲想想,就没敢按以前的想法去做,赶紧把老人接回家赡养。

  故事点评:《弟子规》中说:“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假如父母的.言行举止有过失,性格难以沟通,从尽孝的角度而言,子女还是应以婉转的语气劝说他终止不良行为,但不能语言犀利、态度不好。

国学经典故事6

  从前,有个小孩在山上放羊,他看见山下田里大人们正在辛勤地劳动,就想撒个谎,逗逗乐。他冲着山下大喊:“狼来啦!狼来啦!”田里的人听到喊声,立即举着铁锹,扛着锄头,紧张地奔上山来,累得气喘嘘嘘。那个小孩却高兴地拍手大笑:“哈哈哈!你们都上当啦!”大人们生气地走下山去。过两天,大人们正在种田,又听见山上有人喊“狼来啦!狼来啦!”大人们拿起农具飞快地奔上山,原来又是那个孩子撒谎,他得意地笑道:“哈哈哈!你们又上当啦!”大人们气坏了。又过几天,那孩子在山上放羊时,真的'来了一只狼,他吓得拼命喊:“狼来啦!狼来啦!”农田里的大人都说:“准是那个孩子又在骗我们,别理他!”结果那个小孩被狼吃掉了,因为他老撒谎,别人对他就失去了信任,不相信他了,结果吃亏的还是他自己。所以说“狼没来,勿相欺”,千万不要说谎。

国学经典故事7

  李白的父亲是位商人,做生意赚了不少钱,相当富裕。相传,李白小时候在四川象耳山读书。有一天逃学下山,经过一条小山涧,见到一位老奶奶在山洞旁磨铁棒。李白觉得很奇怪,走上前询问,老奶奶回答说要用铁棒磨针。一根粗铁棒要磨成一根细小的`针谈何容易,但老奶奶信心十足,她说:“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从此以后李白就打消逃学念头,下功夫读书了。他既学文又习武,专门学习剑术。决心要做一个满腔侠义的“游侠”。

国学经典故事8

  春秋时侯,有一位著名军事家名叫孙武,他携带自己写的“孙子兵法”去见吴王阖(hé)闾(lǘ)。吴王看过之后说:“你的十三篇兵法,我都看过了,是不是拿我的.军队试试?”孙武说可以。吴王再问:“用妇女来试验可以吗?”孙武说也可以。于是吴王召集一百八十名宫中美女,请孙武训练。

  孙武将她们分为两队,用吴王宠爱的两个宫姬为队长,并叫她们每个人都拿着长戟(jǐ)。队伍站好后,孙武命搬出铁钺(yuè)(古时杀人用的刑具),三番五次向她们申诫。说完便击鼓发出向右转的号令。怎知众女兵不单没有依令行动,反而哈哈大笑。

  孙武见状,又将刚才一番话详尽地再向她们解释一次,再而击鼓发出向左转的号令,众女兵仍然只是大笑。孙武便说:“解释不明,交代不清,是将官的过错。既然交代清楚而不听令,就是队长和士兵的过错了。”说完命左右随从把两个队长推出斩首。吴王见孙武要斩他的爱姬,急忙派人向孙武讲情,可是孙武说:“我既受命为将军,将在军中,君命有所不受!”遂命左右将两女队长斩了,再命两位排头的为队长。自此以后,众女兵无论是向前向后,向左向右,甚至跪下起立等复杂的动作都认真操练,再不敢儿戏了。

  “三令五申”,即反复多次向人告诫的意思。

国学经典故事9

  战国时期,赵国的文臣蔺(Lìn)相如,因在“完璧归赵”和“渑(miǎn)池会”两次重大外交活动中,挫败了强大的秦国的阴谋,卫护了赵国的利益和尊严,被封为上卿,地位在大将军廉颇之上。廉颇很不服气,对人说:“我做了多年的赵国大将,攻城野战,出生入死,立下赫赫大功。蔺相如只靠动动嘴皮子,一下子职位比我还高。我见到相如一定要羞辱他!”?

  蔺相如听到后,不与廉颇计较,多方回避和廉颇见面,当他带着随从外出,望见廉颇的车马,老远他就叫车夫绕道躲避。他左右的人都以为这样做是很羞耻的,蔺相如却笑着问:“你们说,与秦王相比,廉将军威风大,还是秦王威风大?”“当然是秦王啰!”“可不是!”蔺相如接着解释:“秦王那么威风,我都敢当廷叱责他,我尽管愚笨,难道就独独害怕廉颇将军吗?我是考虑到,强横的秦国之所以不敢进攻赵国,还不是因为有我和廉颇两人在,如果我和廉颇闹起矛盾,两虎相斗,必有一伤,甚至两败俱伤,那时秦国就会乘虚而入。国家要紧呐,个人受点委屈有什么关系!我这样做,是把国家的安危和利益摆在首位,把个人的恩怨抛到后面。”

  廉颇听到相如的这番话,非常惭愧。他脱光上衣,裸露着身子,背着荆条,到相如府上公开请罪,希望相如能用荆条抽打自己,以表自己认错、赔礼道歉的诚意。蔺相如一见廉颇这样,赶紧以礼相揖(yī)。从此两人结为同生死共患难的`刎颈之交。这就是有名的“将相和”的故事,他们双方都做到识大体、顾大局,为国家的利益,抛开个人的恩怨,团结合作,使虎视眈眈的秦国很长时间不敢贸然举兵侵犯。

国学经典故事10

  孟母非常重视对孟子的教育,连住处的选择都费尽心思,千方百计创造有利于儿子成长的环境。原先他们家离墓地很近,孟子常到墓地里和小朋友做一些模仿堆坟、送葬之类的游戏。孟母看到环境对孩子影响不好,便迁居到一个闹市的'附近,很快孟子玩耍时就模仿起商贩叫卖一类的事来。孟母说这也不是孩子应住的地方,于是又迁居到学校附近。从此孟子模仿学校里的礼仪等课程。孟母说这才是教育孩子的好环境,于是定居下来。这就是成为千古美谈的“孟母三迁”。

国学经典故事11

  战国时代,赵惠文王因蔺相如办外交有功,拜蔺相如为上卿,官位在廉颇大将之上。廉颇因此心中不快,觉得自己功劳卓著,很不服气,扬言要当面侮辱蔺相如。蔺相如知道后,不愿意和廉颇争位次先后,便处处避让廉颇,上朝时假称有病,以便回避。

  有一次,蔺相如乘车外出,远远望见廉颇的车子迎面而来,急忙叫手下人把车赶到小巷里避开。他手下的人便以为主人害怕廉颇,非常不解。蔺相如对他们解释说:“秦国这样强大,我都不怕,廉将军又有什么可怕呢?我想,强横的秦国今天之所以不敢对我们赵国轻易用兵,只是因为赵国有我和廉将军两人。如果我和廉将军两人不能和睦相处,像老虎一样相斗,必定有一虎受伤,秦国就会趁机侵略赵国。我所以对廉将军避让,是因为我把国家的`安危放在前头,不计较私人的怨恨。”

  蔺相如这番话传到了廉颇耳中,廉颇为蔺相如如此宽大的胸怀深深感动,觉得十分惭愧。于是脱掉上衣,在背上绑了一根荆杖,请人领到蔺相如家请罪。两人从此成为至交。

  后用“负荆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国学经典故事12

  相传唐朝大诗人李白少年时在四川读书,不肯用功,中途弃学回家。在路上看到一位老婆婆,正拿一根铁杵(chǔ)在石头上不停地使劲磨。李白不解地问:“你磨铁棒干什么用?”老婆婆说:“想把它磨成一根绣花针。”这情景使李白很感动,他想:“这需要花多少功夫,需要多么顽强的毅力呀!学习不也正需要这种精神吗?”于是,他回到学馆,刻苦学习,终于成为很有成就的人。谚语中“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也是出自这个故事。

国学经典故事13

  汉朝人匡衡少年时勤奋好学,可是家中贫困,夜读无灯。邻居家每晚都点烛,但烛光照不到他家中,于是匡衡就在墙上凿了个洞,使邻家的烛光照入,借以读书。由于他刻苦攻读,后来终于成为西汉有名的'经学家

  孙康、顾欢、祖莹、匡衡他们读书的客观条件极端困难,但他们依靠自己的智慧尽力去创造条件,坚持学习。如今我们学习条件与他们相比是何其优越,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读书学习呢?

国学经典故事14

  管仲和鲍(Bào)叔牙交谊的故事成为千古美谈。他俩是春秋时期齐国人,自幼结交,互相了解,彼此知心。长大后两人分属于齐国互相敌对的两派政治势力,鲍叔牙拥戴的齐公子小白胜利了,当了齐国的君主,叫齐桓公,鲍叔牙成为宰相。管仲所效力的公子纠失败,被逼自杀,管仲成了俘虏。齐桓公准备将管仲处死,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管仲,说:“管仲的才能远远超过我,要使齐国富强,非重用他不可。”齐桓公接受鲍叔牙的举荐,用最隆重的'礼节,请管仲当了齐国的宰相,而鲍叔牙心甘情愿居于其下,成为管仲的助手,两人同心辅佐齐桓公长达40余年。齐桓公用了管仲的谋略,很快成为春秋时期五个霸主中最早和最有名的一个?

  管鲍之交被称为金兰之契(qì)。契,指情意相投;金,指金属,代表坚固;兰,指兰花,代表美好。金兰,形容交情的信诚。金兰契比喻意气相投、信诚深厚的友谊。

国学经典故事15

  据传说,有一天,张良在桥上漫步,适遇一年迈老人。只见老人故意把鞋扔下桥底,慢慢地对张良说:“小伙子,下去给我拾鞋!”张良感到太突然,想上前教训老人,但碍于老人的年纪,不忍下手,只好下桥取鞋。取鞋后,老人又令张良给他穿上,张良膝跪于前,小心帮老人穿鞋。事毕,老人非但不谢,反而大笑而去。片刻老人又返回,对张良说:“孺子可教也,五日后的.黎明,与我会此。”二次会面,皆因张良迟到而散,第三次张良夜半赴约,先老人一步,老人才授给张良一本书,对他说:“读此书则为王者师。后十年天下会大乱。十三年后你会见我于济北谷城(今山东平阴西南),山下的黄石就是我。”说完就很快走了。张良很奇怪,次日天明一看书,方知书名为《太公兵法》(太公,即姜太公,周武王的军师)。张良就日夜诵读此书,终于成为一个深明韬(tāo)略、足智多谋、文武兼备的“智囊”。十年后果然陈胜起义爆发,十三年后张良去谷城,山下确有黄石一尊,老人的预言神奇般地得到应验。这个故事虽属后人虚构,但他赞扬了张良的聪慧过人。

  成语“孺子可教”,后来常指年轻人有出息,可以把本事传授给他。

【国学经典故事】相关文章:

经典国学故事06-14

国学经典五则故事12-08

国学经典故事12-07

经典国学故事简短03-22

国学经典故事03-17

经典国学故事15篇06-08

经典国学故事(15篇)03-24

国学经典故事优秀03-31

经典国学故事简短五篇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