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反思

时间:2023-06-08 08:16:51 教育 我要投稿

幼儿教育反思(集合15篇)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反思自己,必须要让自己抽身出来看事件或者场景,看一段历程当中的自己。那要怎么写好反思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幼儿教育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幼儿教育反思(集合15篇)

幼儿教育反思1

  今天,我的重新反思,尽管时间已经不早,但我还要记下一些我的想法.

  今天朱老师、徐老师来看我的试教,萍萍是“月亮队”的孩子,她们今天的活动内容是区角以往她是基本上不参加的,游荡到结束.

  自由选择开始了,孩子们陆陆续续的进入区角了.萍萍照例没有,但她今天没有站起来到处走.(这是一个好的观察),我问她:想玩吗?老师帮你,她警觉地看看周围的人,(今天教室里的其她人很多,除了朱老师、徐老师还有其她空轮的老师)迟疑了好一会儿,发出了“哦”的一声,代表她的回答.我为她选择了“菜园里的画”这份材料,色彩鲜艳、操作简单,简单示范之后,我离开了.去看别的孩子了,心中也没指望她会长时间“坚守岗位”.

  奇迹就这么发生了,我之所以用“奇迹”一词,因为今天萍萍真的是表现太出乎我的预料了,前所未有的好,她一直到最后一直在她的盘上认真的操作,尽管“花开图”不是很美,但由萍萍敲出来的,世上最美的花也不过如此,我狠狠的`在她的额头上亲了一口.

  离园前,我在所有孩子面前表扬了萍萍,并奖励她一颗糖,她咕哝着发出两个音“借借”,我愕然,她又一次大声的说了一遍“借借”,我听懂了,是“谢谢”.

  反思:

  一:是什么原因使萍萍今天参加活动了,而且自始至终坚持了?

  1、现场的氛围有别往日,她可能比别的孩子更加敏感的发觉了今日没有往日那么宽松,那么多的大人拿着纸和笔记呀记,这样一种全新的压力,使得她警觉,也可能有些紧张,她屈就了当时的环境.

  2、老师为她选择的材料也是她坚持到底的原因.材料的确定使萍萍有了目的,材料的易操作使她有了信心,材料的色彩鲜艳、图案明快,使她有了成功感,因此她坚持了.

  二:是否平常我们对萍萍的要求过于宽松,对她过于的低要求,也可能她觉得的自己的老师太宠她,使她没有任何约束,她有了一张无形的通行证,导致她平时不太配合成人的安排.

  萍萍,即使她确实和别的孩子有些不一样,但是,我们似乎也该给她一定的要求和目标.

幼儿教育反思2

  本次数学活动的选材是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而进行的,日历对于我们班孩子来说是一个还没有接触过的新知识,为了能让幼儿学的开心有趣于是我在第一个环节中我以今年是什么年的问题引出主题。果然孩子们的积极性一下了高起来了。

  在第二个环节中,我在黑板上挂了一个大年历,请他们观察一个月有多少天,是不是每个月的`天数都是一样的。以"年妈妈"赠礼物的方式,出示数学卡:12、28、30、31、365,猜猜与"房子"有什么联系。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孩子们在学中乐,玩中学,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在寻找日历秘密的过程中,孩子们的发现远远超过了我的预期。有的孩子说:"老师,我发现了日历上的数字颜色。""为什么不一样呢?",我把这个球又抛给了孩子,有的孩子就说:"红色是休息天,我们可以不上课。"有的孩子说:"不对,有的红色不是休息天,是节日,你看!"还用自己发现的事实给你证明。

  活动的第三个环节是通过故事的形式,利用故事便于幼儿理解的特点,使幼儿喜欢、理解日历。果然,这种方式大大的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幼儿很容易就理解一年有365天,分别住在12个月里,其中有的月是29天、30天、和31天。

  最后一个环节我设计让幼儿在年历中找到自己的生日和节日(五一、十一、六一)等,幼儿表现地很积极很认真,在此环节中得到了提升。

幼儿教育反思3

  幼儿园里每一天早上都有吃点心的时间。周一我照例为孩子们分好饼干,请孩子们排队来我那里拿。孩子依次来拿点心,什么也没说。我在等待着孩子们拿到饼干后说声“谢谢”。不是我想满足被孩子尊重的虚荣心,而是想让孩子学会感谢别人。想借此机会让孩子们明白,当别人为你做事后就应说声"谢谢",从小培养孩子要具有感恩的心。饼干发完了,也没有一个孩子想到说"谢谢",我有些失落,但孩子毕竟还小嘛。

  于是在孩子们吃完点心后我就问孩子们:“老师为你们每个小朋友做什么了?你们有谢谢老师吗”有孩子立刻抢着说:“老师帮我们准备了饼干。”“是吗,你真是个聪明的孩子。"我顺势问道:“那你拿了饼干后就应怎样说呢?”这时听到一个细细的声音在说:“谢谢。”我笑着说道:“说对了。小朋友,记住,以后老师给你们发点心或盛饭的时候,在你们有困难得到别人帮忙的时候,千万别忘记说声“谢谢”。”孩子们一齐回答“明白了”。第二天吃点心时,我还是照例为孩子们准备好。刚开始时,几个孩子好像忘了昨日的'事,之后潘若妍说了一声"谢谢"后,每个上来拿点心的孩子都会说声"谢谢"。我从心里感到高兴。而当孩子们为我做了什么事时,我也会对他们说“谢谢”。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播种思想,收获行动;播种行动,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感恩之心是沉睡在孩子心灵深处最美的天使,愿天下所有教师能用一颗感恩的心去叩开孩子的心扉,去唤醒这个“天使”,让感谢成为习惯。到那时,我们的世界就会弥漫着爱的芳香。

幼儿教育反思4

  谁来还孩子一份真诚?

  片段一:早上孩子们陆陆续续的来到学校,他们都会甜甜的问候我,我也用微笑回应他们。这时候,牛牛来了,他腆着脸对我说:“老师,你知道我为什么来幼儿园吗?”“为什么啊?”“因为我很想你啊!你比我妈妈可漂亮多了。”这个小人精就知道说好听的哄老师,不过心里还是暖暖的。

  片段二:午饭时间刚刚结束,小值日生们有的拿着抹布帮老师擦桌子,有的拿着笤帚帮老师扫地,大家干得热火朝天。这时候,蒙蒙却什么也不干,还在一边 “指挥”:“君君,你看这儿多脏啊!快来擦擦这儿。”“琪琪,这儿有很多纸,你快来扫扫啊!”我赶紧去过去问蒙蒙:“蒙蒙,今天你是值日生吗?”“是啊,老师!” “那你怎么总是站在这儿?”“老师,我站在这儿帮你‘指挥’小朋友啊!这样他们就不会乱了。”

  片段三:“谁帮老师去把你们的小被子抱进来啊?”中午晒得被子该收进来了。“我!”“我去!”孩子们就是这样勤快,每次都会争着帮老师,只有小志浩总是坐在那里不肯帮忙。“浩浩,你来和老师一起抱被子吧!”“可是,我的画还没画完呢?”他为了推辞竟拿出了画画本。“你只抱小的好不好?”“好吧!”他勉强答应了。到了晒被子的地方,他东看看,西看看,找了一个最小的抱上就走。我故意抱了很多,装着很吃力的样子在他的身边,可是他却视而不见。“浩浩,你帮我一下吧!”“你长得那么高应该抱多一点。”“你看,你不帮我,让别的小朋友看见会笑话的。”“如果我帮了你,让别的老师看见也会笑话你啊!”……

  案例分析:

  孩子是不会骗人的,他们有自己纯净的小天地,可是受社会大环境及其个别家长行为的影响,他们也学会油嘴滑舌,学会偷懒磨滑,并且不为所耻,反而愈演愈烈。

  案例反思:

  一、注重培养孩子诚实的美德。

  老师和家长都愿意孩子能够成为诚实正直的人,可是在日常生活中有的家长却担心孩子太诚实了会被别人欺负。诚实不是无能,诚实的品格有助于孩子智力的发展,只有品格上的完善,孩子才能健全地成长,我们家长和老师必须注重培养孩子诚实的美德。我们应事事处处注意以身作则,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应做好孩子的表率,注意用诚实的行为习惯影响孩子。另外,对孩子的过失,不能采取粗暴的态度和压制的方法,而应鼓励孩子说真话,以免孩子为了掩饰所犯的错误而说谎。对孩子进行诚实品质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细致的工作,我们要利用生活中出现的一点一滴的小事,因势利导地耐心教育,使孩子养成诚实的良好品质。

  二、注重在活动中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质。

  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质和我们的教育活动、游戏、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是分不开的,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幼儿园资源在活动中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质。如:大班主题《我长大了》,目的是培养孩子自理能力,让他们懂得爱劳动是光荣的,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用于克服困难,并积极参加各项活动;音乐活动《蚂蚁搬豆》,让孩子明白生活在大集体中应该相互帮忙,从而体验和同伴互相合作的快乐;语言活动《康康变了》,让孩子们从故事中了解到康康的变化,谁也不想做不爱劳动,总是找理由偷懒的孩子。

  三、注重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

  对孩子影响最大的是家庭环境,孩子的.社会生活起步于家庭,家庭是孩子生活、学习的第一个场所。家庭的结构和气氛,家庭成员的整体素质,家庭成员的道德水准及言行,决定着孩子今后生活中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因此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至关重要。一般情况下,家长会在幼儿的饮食起居关怀备至,而在道德品质培养方面则不尽人意,这就要求家长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以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为出发点,使孩子身心同步地健康成长。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的家长,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品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质,完善自己的个性心理品质,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总之,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出现以上片段情况,和我们的教育是分不开的,教师和家长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要从生活的点滴抓起,围绕一个个小目标,不放过孩子身上每一微小的毛病和不足,持之以恒,强化训练,就一定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幼儿教育反思5

  我们班近期开展了区域活动“站起来”。通过“让纸站起来”:“制作纸桥”;“小动物站起来”等活动活动,引导幼儿持续深入地探究。活动中先引导幼儿探索用薄图书站起来的方法,引导幼儿运用获得的经验,探索让薄纸站起来,感知改变物体形状后的有趣现象。再“制作纸桥”则在探索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探索的方法;最后是活动“小动物站起来,探索纸制的小动物站起来的`方法。

  “站起来”活动,一开始我直接引导幼儿探索“让纸站起来”,但在活动中我发现:怎样让纸站起来,幼儿不能很好地进行探究,只有一两个与幼儿能将纸折叠后站立,大部分幼儿也随之模仿、借鉴,完全是模仿性学习。怎样在幼儿已有的经验与新经验之间架构桥梁呢?哪些生活经验可以唤起幼儿的探索?在探究纸站起来中,考虑到幼儿平时在看书时常常无意识地将书打开就可以站立在桌上。于是我增设了“探究薄的图书站起来”这一环节,在此基础上探究怎样让纸站起来,这样不仅使幼儿无心的操作转换为有意的探究,探究活动适宜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平时不爱动手的幼儿都能主动参加探索,同伴间还进行了经验交流,语言交往,真正体现的玩中学,学中乐,全体幼儿“跳一跳”都探究到其现象。足球即时比分

  通过本次活动感悟的内容的安排上应注重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使幼儿的认知发展特点和探究的特点水到渠成。幼儿探究的内容应根据幼儿探究的可能和探究的兴趣而定的,内容难易程度应是符合幼儿年龄段水平特点,探究内容也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只要幼儿“挑一跳就够得着”,幼儿就会有兴趣、主动地展开活动,积极地致力于问题的解决和探究。

幼儿教育反思6

  【摘要】幼儿教学中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教学人才,一直是幼儿教育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本文借助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从幼儿教学实践出发,反思幼儿教育实践的相关问题,以借教学人员与人才培养院校参考,在幼儿教学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有的放矢。

  【关键词】幼儿教学;实践反思;新时期;人才培养

  如何解决幼儿师范教育与幼儿园幼儿教学有效衔接,使幼师学生能够更好掌握幼儿专业知识与学习方法,为胜任幼儿园幼儿新课程的教学服务,做好与幼儿园幼儿教学有效衔接是幼师教学需要研究与解决的重点问题。当然,解决这个问题的前提,首先是要理解“教育衔接”是什么?从学理上来讲,“教育衔接”是指将学校教育各阶段相连接,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

  1.幼儿教学理论层面上

  1.1当下幼儿园教育需求与学前教育课程教学体系的分裂

  从当下幼儿园实践教学中可以发现,高校幼儿教育课程中存在诸多不如。首先表现为课程内容陈旧课程结构安排不合理上。当前,我国大部分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普遍重视学科专业课程设置而轻教育基础课程设置,教学安排注重必修课,然而,对选修课程重视程度不高,幼儿专业课程所占比例明显大于教学类课程比例。教育类课程课时过少,在幼儿课程中教育类课程所占课时比例小,不能凸显出师范院校的特性。教育类课程是能够集中体现“师范性”的课程,是幼师院校的特色,也是幼师院校培养师范生职业能力和职业意识主要途径之一。其教学设置中实践类选修课、跨学科选修课和教育基础课都很少,这种课程结构安排让教师缺乏自由度与灵活性,学生不能依照自己的兴趣选修课程,对培养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及其不利。

  1.2目前幼儿教师群体对教学研究缺乏认识

  从当下,幼儿园教学群体来看,由于种种现实问题,大多数个体更加注重教学,而对教学深入研究不够。其内在原因可能与当下幼儿教学院校的教学环境有直接关系。在某种程度上来讲,我国幼师院校历来注重理论课程教学、轻实践课程教学,忽视了理论教学的价值。现今人们对教师能力的要求也逐渐提高,除了应具备的组织管理能力、实践教学能力外,在课程开发、教学研究、教学反思和学习实践指导等方面也要具备相应的能力。学前教育课程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幼儿专业实践课程虽然是以学科为中心来设计的,但当前幼儿教育课程设置却而忽视了实践课程建设而偏重于理论课程建设。幼儿园幼儿的`现行课程经过不断改革,对健康、心理、体力活动以及可持续发展等内容的不断加强。

  2.幼儿教学实践层面上

  2.1幼师院校的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实践实习机会过少

  作为一名幼儿专业的教学人员,深感到初到教学工作岗位上的种种困惑。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实习、实践的知识储备过少。从根本上来讲,与幼儿院校的培养有着直接关联。当下,幼师院校对师范学生学习实习、实践关注相对较少,以及对幼儿园幼儿课堂教学结构和教学动态等衔接问题关注不够。高校幼儿专业学生对幼儿学科认识不够深刻,学习多有盲从心理缺乏与老师的沟通。幼儿师范的学生毕业是需要走上幼儿园工作岗位的,一味地灌输大学知识,缺乏观摩幼儿园课堂机会和与幼儿园课堂的联系。对幼儿园幼儿课堂讲授模式不熟悉,缺乏对幼儿园幼儿课堂的真实感受,对幼儿园幼儿课程改革就一无所知,高校没有建立起与幼儿园幼儿教学相联系的结合点,找不到自己努力的方向和目标。这样不能及时排除学生的顾虑和对的幼儿教学的疑问,对于幼师学生幼儿知识知识的巩固和教师幼儿教学方式的培养不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于一些野外实践课几乎不开,致使学生只是机械地记忆书本知识,不能对所学知识学深吃透,很难胜任在幼儿园开展幼儿第二课堂的职责需要。从培养幼儿园幼儿教师的角度看,与幼儿园幼儿教学脱节缺乏课程内容重组能力,不能适应幼儿园教学的要求。

  2.1学前教育教材内容陈旧滞后与幼儿园教学内容脱节

  在与幼儿园幼儿教学内容所涉及的幼儿身心特点、幼儿新时期的特征、教学养成条件及区域幼儿与区域自然幼儿等课程的一些知识在新教材很少安排。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实践课安排偏少,理论课安排较多。学前教育专业所选用教材都是与社会经济发展和我国改革开放联系密切教材。但是伴随学前教育课程调整和幼儿园幼儿课程教改,与之课程调整相配套的教材更新换代却明显滞后。知识更新相对较慢,新知识、新科技、新的教学方法不能及时被补充道幼师教材中来,现有的教材与幼儿园幼儿新课改内容相比,严重落后和脱离时代的步伐,难以满足当前学前教育教学的需要。幼师教学对幼儿园教学的热门内容,如:区域自然幼儿、区域经济幼儿与环境资源保护教学等内容重视不够,有的幼师学校幼儿专业即使开设了资源保护、环境保护、区域幼儿等这些选修课程,也往往因为课时相对较少,缺乏实践教学,只停留在基础知识的讲授上,很难与幼儿园幼儿教改进行有效衔接。

  结语

  作为培养幼儿园幼儿教学人才的幼师院校,能否培养出适应幼儿园幼儿新课程的要求的毕业生,是学前教育教学改革成败与否的关键的。鉴于当前多数学前教育教学改革滞后于幼儿园新课改的现实,如何加大高校幼儿课改力度,做好幼师与幼儿园幼儿改革的有效衔接是今后学前教育教改的重中之重。尤其是,要针对目前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内容大部分都侧重于自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但却忽视了忽视专业课,同时,专业课时过多和课程内容之间的重复过多等衔接问题,以及学前教育教材在幼儿学、教育学等缺乏实际价值的理论课程上涉及过多等问题进行关注。

  参考文献:

  [1]程秀兰.幼儿教育本质的规定性及其意义[J].学前教育研究,20xx,(09):3-13.

  [2]严仲连,盖笑松.论治理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合理路径[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xx,(01):150-154.

幼儿教育反思7

  开学两天的专业技能培训展示已经结束,通过这两天紧张的展示活动,可以看出老师们的专业水平得到了相应的提高,同时它也给了我很大的感悟,从中品尝到了酸甜苦辣的滋味,有竞争就有进步,有评比就有好坏,虽然在这次展示中我们感到紧张、压力、反感、无奈。但是在结束时我们却感受到了快乐,因为我们看到了自己的进步。

  在键盘展示的时候,我做的很不好,我这人就是这样,一到了紧要关头就紧张,明明在下面自己觉得弹得不错,可是一上台就会紧张,这是我这个人最大的缺点,没办法只有勤练习,看看人家心理素质好的真是羡慕。通过这次键盘展示也使我感受到了无论做什么事情只有努力的去做,才会有好的成绩。

  在钢笔字展示中我的感受,当我拿起钢笔的那一瞬间就感到手在颤抖,心里想慢慢的去写好每一个字,可是做不到,才想起卞老师说的那句话:“写好钢笔字,并不是写得慢就能写好的。”这次钢笔字展示可以看出老师们的写字水平都进步了,写完后把写的字放在一起我们简直认不出是谁的笔迹,老师们在欣赏着一排排的整齐的字,我想此刻她们的心情大概和我一样:我们的'字写的真好。看了一遍又一遍,总有看不够的感觉。原来字写好了,也有欣赏的价值。以后还要继续练习,只有坚持下去,我们才会做得更好。

  在《快乐诗画》展示的过程中,我看到了老师们每人都画出了一幅好的画,线条流畅,画面整洁,涂色均匀,儿歌也背得烂熟,老师们真是下了功夫,这时我们制定的绘画规则已经不起作用,看着一幅幅整洁的画面,看着老师们的进步,我只能说:“我没想到画的这么好,可以都是一等奖。”在这次绘画中虽然我们没评出一二来,但是我们的目的达到了,老师们努力了,老师们辛苦了,也许有的人认为这样评不好,难道我们的目的不是为了进步,而是来评比的吗?我不这样认为,虽然这次我没做好,但是我看到老师们的画,我却感到高兴,这次进步了下次我们可以加大难度,老师们会有更大的进步,这样才有提高,这样老师们才有信心,以后我们也会在摸索中继续努力,继续提高,继续进步。

  虽然这两天已经过去了,但是这两天做的事时常在我的脑海里出现,我总在寻找自己的不足,自己的失误,有时想如果当时自己这样去做或是那样去做会比现在好多了,可是事情已经过去再怎样想也是没有用了,把自己在工作中的不足和失误化成动力,在以后的工作中尽量的去做好,让自己在磨练中成长。通过这次培训也使我明白,要想做好一件事情,要多考虑、多交流才能做好,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还要继续学习,让自己的专业技能再提高。

幼儿教育反思8

  从事幼儿教育工作,不仅要做好幼儿的教育工作,与家长的沟通也尤为重要。从这次的调查问卷中,显现出了很多问题,其中,教师与家长的有效沟通、幼儿是否喜欢老师这两个问题最值得我们深思。园里针对这次问卷专门组织了一次全园教师交流、学习活动。听了有经验老师的经验分享,我收获很大,感受很深。从这次的学习中,我从两方面进行了总结:

  一、如何与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

  我总结了以下四点:

  1、态度要热情、谦和、诚恳

  在与家长沟通时态度要热情、有亲和力、诚恳。只有尊重家长,与家长保持平等关系,才能保证与家长的顺利交谈。家庭是幼儿园工作的重要合作者。家长出于对幼儿园和教师的信任,将孩子托付给我们,双方的教育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让孩子健康成长。所以教师应该热情有礼貌地接待家长,微笑服务,与家长谈话时坦诚相见,给人可近、可亲的感觉,家长就会感受到老师的诚意。老师对孩子要怀有无比关怀之心,要为孩子成长而喜,为孩子进步而荣,取得家长的信任,让家长觉得你和他是为了同一个目标在努力,这样家长也一定能敞开心扉接纳我们。谈话要创造一个和谐、轻松、愉快的氛围。只有以一种平等友好的态度来对待家长,将家长视为朋友,尊重家长的意见,虚心诚恳地听取家长的建议,才能赢得家长的尊敬和信赖,才能“亲其师,信其道”。那么合作就会非常愉快,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就会比较融洽。

  2、语言要有艺术性

  教师的语言要有艺术性,因为这样有利于家长和教师之间的沟通。用客观的眼光去看待每个孩子,不要一味的去表扬,这样孩子容易被宠坏;也不能把孩子说的一无是处,每个孩子在父母眼中都是最棒的,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不要给家长告状,这样孩子的自尊心会受到伤害,家长也会讨厌。注意几点:

  (1)教师与家长交谈时应语气委婉,向家长反映情况要客观,注意态度要平和。先肯定孩子再指出存在的问题,先扬后抑。比如某某抓了小朋友的脸,教师不能一见到其家长就告状说:“今天某某又抓人了。”这种直接的后果只会导致家长的反感,家长心里就会不舒服,觉得很没面子。说不定他会回你一句:孩子在幼儿园,老师怎么教育的?如果换一种方式,效果就会大不相同,我摸着某某的头微笑地对家长说;“某某今天画画很认真,作品得到大家的表扬,进步非常大。但是有时会攻击小朋友,这不,今天她抓人了。”然后我会趁机提出:“希望得到您的配合,一起教育孩子,改掉这个不良习惯,使孩子能够全面发展。”我这种谈话方式,家长很乐意地接受,并领着孩子一起去向小伙伴道歉。

  (2)教师应尽可能地采取多种途径与家长交流。我们不能等孩子犯了错误后才去与家长沟通,找家长告状,而平时要主动向家长反映孩子在园的情况,谈孩子在园学习、吃饭、游戏、睡觉等方面的进步表现,以拉近教师与家长之间的距离,这是每个家长都较关心并十分乐意接受的。另外,我们可以针对本班情况及时开展一些集体活动。如:家长开放日活动、家园联谊活动、召开家长会等等。让家长集体感受教师的教育教学技巧、教师的儿童化语言。有时临时利用接孩子的机会召开短时的家长会,及时处理一些共性的问题。

  3、善倾听,巧引导

  在沟通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倾听家长的叙述,倾听家长讲孩子在家里的表现,不要随便打断、反对家长的讲话。教师越表现出乐于倾听,与家长分享孩子的信息,家长就越愿意与之交流。在交往过程中,尽量少运用命令、警告、责备、劝告和教训的语气,避免使用伤害家长情感的语言,尽可能多地使用倾听、解释、陈述的技巧。当家长说完后,教师方可进行不同方式的引导。

  4、要学会感谢

  通过沟通之后,一座心与心的桥梁已悄然出现在师生和家长之间。在与家长交流结束之后,教师要及时地对家长的建议给予肯定、对家长的配合给予感谢。要用热情感人的语言,促使家长满怀信心地进一步配合幼儿园教育好孩子。跟家长交流是一门艺术,它需要我们从家长的角色出发,把握好家长的心理,因人而异,对症下药,“多报喜,巧报忧”,那么大事就会化小,小事就会化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只有在相互尊重、平等的`沟通、交流、合作中,家园共育才能发挥最大的教育潜能,幼儿在能得到更全面的教育。

  二、多提倡赏识教育

  只有多提倡赏识教育,让孩子在快乐轻松的氛围中学习、成长,孩子才会喜欢幼儿园,喜欢老师。针对这个我总结了几点赏识教育方法:

  1、了解孩子,善待孩子

  要想搞好赏识教育,就需要充分了解孩子的情况。如果孩子厌学,不想来幼儿园,原因是多样的:或感到自己基础差,或感到某学科没意思,或因教师不妥善的批评而赌气放弃……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几乎都是主观原因所致,不愿学、不想学,是他们的普遍心理。面对这种情况,若想实现教与学的双赢,让学生“想学”、“乐学”就必须善待他们,美国一位作家这样评价教育——“对孩子们来说,一句赞扬抵得上十句责骂。因此,了解学生,善待学生,是实现教与学双赢的重要途径。

  2.尊重孩子,倾听孩子

  儿童正处于成长时期,是成长发展过程中矛盾最为集中的时期。面对孩子的诉说,家长和老师一定要认真、专注地倾听,这本身既是对孩子的一种尊重,也是孩子的心理需求。千万不要以为孩子说话没什么意思而不耐烦,甚至打断孩子的话敷衍几句甩手而去,这会极大地挫伤孩子。

  3.激励孩子,鼓励孩子

  心理激励是一把挖潜启智、培养孩子奋发努力、快速成长的金钥匙。因此,赏识教育更加注重激励的作用,而且强调实行“正向激励”。正向激励,就是以表扬为主。善于表扬,就意味着会赢得教育上的主动权。每个孩子,总是想把自己最可爱的一面展现出来,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这种愿望会比社会上的其他人更强烈。

  4.提醒孩子,宽容孩子

  “没有不对的孩子,只有不对的方法”,当孩子遇到问题时,我们不要过分去追究孩子的责任,要查找原因,并努力去改变这种现状,用一种宽容的心态去等待孩子的转变。不能发现孩子有了差错,有了不足,就恨不得马上让孩子改得一干二净,成为十全十美的人,“欲速则不达”的道理应引以为鉴。针对孩子身上出现的缺点和错误,也要大胆地批评。不过这种批评是孩子乐于接受的“提醒式”,总的原则是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以此为学习准则,把自己的工作真正做到有效。让家长对幼儿园、对老师满意,让孩子喜欢上幼儿园、喜欢老师!

幼儿教育反思9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梦想,那是一种行动上的付出,一份思想上的坚守一根精神上的支架,我们可以朝着自己的方向毫不气馁,勇往直前。特别是在教育工作岗位上的教师们,她们为了孩子的将来,不惜踏实勤恳、默默无闻。孩子是祖国的花朵,祖国的未来,只有靠教育者去浇灌、呵护他们,才会有更美好的未来。

  “每个孩子都是一朵花儿,只要你认真呵护,他们便会开出五颜六色、五彩缤纷的花朵”。是啊,在观看电影《花儿怒放》时,仔细回味一下,真是别有一番滋味。从而,使我真正体验到了这句话的深刻含义。佩服丁老师对工作的尽职与对孩子的那份高度责任感。他为了让学生从顶楼下来,不惜自己生命,居然克服了恐高症,而调皮的学生却把他扔在楼顶跑了,这是对一名教师而言,多大的耻辱,只能自己忍气吞声,悄然离开。

  作为班主任的丁老师,为了坚守自己的那份执着,他下定决心开始拯救班里这位名叫马俊的.男孩,他是一个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学生、家长都认为他很笨。因此,孩子的自信心受到了伤害,变得越来越胆小、自卑,更不想与大家说话、交流。无意间,丁老师发现这个孩子喜欢画画,就利用孩子的优点,加以鼓励,还把画送到画展参加比赛,谁知他的画竟获奖了。顿时,使孩子多了一份自信。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丁老师用了各种办法,凭借他坚持不懈的努力,还一直与孩子进行进一步的交流、沟通,最后,让马俊找回了真正的自我。在生活中,我们也是如此,其实,无论做什么事情,我们都要学会自信,只要有前进的动力,我们才能一步步去克服。因为,在世上,不怕克服不了的事,只怕有做不完的事。因此,办法都是人想出来的,只有聪慧的大脑,才会得到意外的收获。

  从一份执着到一个梦想,这是一个对世界的向往与追求的过程。过程要靠我们慢慢去观察、去发现、去探索、去解决。最后,马俊在全年级摸底考试中,居然以一场精彩的演出赢得了大家的掌声。看,马俊的行为终于被大家所认同、所感动,丁老师的辛苦付出,总算有了回报。此时的她们正如鲜花一样怒放,她们考上了理想的学校,开始了花儿新的人生。顿时,我的鼻子一酸,一种莫名油然而生的感觉,经不住自己泪流满面,不禁潸然而下,我们一起为马俊而感到骄傲,一起为丁老师而感到欣慰。

  作为一名年轻的教育者来说,我平时碰到的磕磕碰碰及各种困难又何足挂齿。从中,使我想到在教育教学中碰到的一些坎坷事情。其实,我觉得,在每个幼儿心目中,孩子们都有不同的想法,不同的性格,不同的能力。我们不要为了一件或者几件事情而误认为孩子的无药可救,有时孩子不小心做了错事,或许那是幼儿心理的一个叛逆期;有时,孩子违规了,或许他是真的不小心;有时由于各种原因,孩子做了错的事,或许是为了帮助别人。对于孩子们的行为,有时与其埋怨她们,还不如找出合理的原因,对症下药,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们健健康康、快快乐乐地成长。

幼儿教育反思10

  本次数学活动的选材是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而进行的,日历对于我们班孩子来说是一个还没有接触过的新知识,为了能让幼儿学的开心有趣于是我在第一个环节中我以今年是什么年的问题引出主题。果然孩子们的积极性一下了高起来了。

  在第二个环节中,我在黑板上挂了一个大年历,请他们观察一个月有多少天,是不是每个月的天数都是一样的。以"年妈妈"赠礼物的方式,出示数学卡:12、28、30、31、365,猜猜与"房子"有什么联系。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孩子们在学中乐,玩中学,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在寻找日历秘密的过程中,孩子们的发现远远超过了我的预期。有的孩子说:"老师,我发现了日历上的数字颜色。""为什么不一样呢?",我把这个球又抛给了孩子,有的孩子就说:"红色是休息天,我们可以不上课。"有的孩子说:"不对,有的红色不是休息天,是节日,你看!"还用自己发现的事实给你证明。

  活动的第三个环节是通过故事的'形式,利用故事便于幼儿理解的特点,使幼儿喜欢、理解日历。果然,这种方式大大的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幼儿很容易就理解一年有365天,分别住在12个月里,其中有的月是29天、30天、和31天。

  最后一个环节我设计让幼儿在年历中找到自己的生日和节日(五一、十一、六一)等,幼儿表现地很积极很认真,在此环节中得到了提升。

幼儿教育反思11

  基于幼儿思维的灵泛性特点,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形象、生动、信息刺激强、时空宽广的优势,通过制作多媒体动画,制作多媒体故事,制作主题小课件,人机互动、自主探索学习等形式,引导幼儿进入想像的世界,为幼儿进行创造性思维搭建有效的平台。

  多媒体技术幼儿创造性思维

  1、王泉根《皮亚杰的启示原始思维与儿童文学》

  2、未智贤《儿童心理学》

  3、1999年《学前教育研究》

  计算机多媒体集图、文、声、像为一体,其传输信息的方式具有形象、生动、信息刺激强、时空宽广等特点。计算机多媒体的应用,使我们的教育手段进入了一个现代化的全新时期。恰当地运用这一教学手段,对优化教育过程,提高教育效果,尤其是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一、幼儿的思维特点与多媒体优势的契合

  幼儿的思维是一种处于“我向思维”与社会化思维之间的思维,谓之“自我中心的思维”。这种思维的基本特征是主客体不分,缺乏自我意识与对象意识,不能区分主体与客体,把主观情感与客观认识融合为一,即把主观的东西客观化,把世界人格化。这就是儿童意识中的“泛灵性”。“游移在儿童意识中的泛灵论是童话、神话之所以具有永久魅力的哲学依据,是儿童文学之所以特别需要幻想、拟人、夸张、变形等艺术手法的根本原因,也是“小儿科”永远需要小花小草,蛇郎鹿姑,山精树怪的直接注脚(王泉根《皮亚杰的启示:原始思维与儿童文学》)。这种思维特点极易让儿童产生天马行空的任意想像,任何一个幼儿只要有契机,都能根据“自我中心思维”驰骋想像,获得一种富于创造性的独特感受。

  幼儿的这种创造性的独特感受也需借助更好的载体。因为幼儿的思维毕竟离不开具体的事物形象,具有具体形象的特点。儿童都有一定的联想和想像能力。但是这种能力在儿童身上不一定都能充分地发挥出来,丰富的想像力并非天生就有的,需要得到培养和训练。丰富的想像力是通过直接或间接的体验获得的,体验越丰富,想像力就越丰富。多媒体教学声形并茂,生动形象,色彩鲜明,能以动画直观、形象、生动地展示在幼儿面前,化抽象为生动,化静态为动态,使幼儿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无疑是幼儿获得丰富体验的最有效的载体。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引导幼儿进入想像的世界,为幼儿进行创造性思维搭建平台

  (一)制作多媒体动画,让幼儿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地进行形象理解,设题解难,从而拓展思维。如在诗歌教学《云彩和风儿》中创设问题情景:为什么说风儿真能干,云彩多有趣?然后借助多媒体动画画面的风吹云儿,使云彩发生各种变化,向幼儿形象地展示“风儿”与“云彩”的关系,加之优美的配乐诗,让幼儿身临其境,直观形象地感受作品的语言美、意境美,并让幼儿展开互动,想像,用自己喜欢的肢体、手工、绘画、语言等形式创造性地表达对诗歌的理解,进行诗歌创编。如“风儿吹呀吹,云彩变成小松鼠;风儿吹呀,云彩变成大恐龙”……

  (二)制作多媒体故事,让幼儿在立体的故事阅读中进入想像的世界。运用连环方式的生动形象的一幅幅图画,教师进行绘声绘色的讲述,让孩子进入神奇的故事世界。如制作的《人鱼公主》,当老师讲到(幼儿看到、听到)小美人鱼游到海面上时,小琳的两条胳膊在上下摆动,老师问:“你在干什么?”“我在游泳。”琪琪也学着小琳假装游起泳来。当讲到美人鱼救起王子后躲到礁石后面时,小琳又远远地坐到一边。老师又问:“怎么了?”“我躲在礁石后面呐。”虚拟的神话故事,竟然让孩子们上演了一出出“真实”的戏剧,他们的想象力和感受力真让人感叹不已!

  (三)制作主题小课件,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根据某一主题活动的教育目标与内容,教师、幼儿、家长共同收集与主题相关的信息资料,制成主题小课件供幼儿区域活动时自由点击,从而进行美好情感的教育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如在《我爱将军县》这一主题中,由三方共同收集作为红色土地将军县的“红色”影像资料及相关介绍,然后制成小课件,让幼儿自由地获取未知信息,弥补知识经验的不足,并从中受到良好的情感熏染。在此基础上,让幼儿开展各种自主性创造性游戏,如模仿导游解说烈士陵园、将军园等旅游景点,用各种积木建构烈士纪念碑或将军馆等。通过这些活动,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较好的锻炼。

  (四)人机互动,自主探索学习,也是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如制作的课件《聪聪旅行记》,聪聪过关时,前面有一条小河,河的旁边有小船、救生圈、木头和一些树枝,请幼儿想出办法,然后再去选择点击画面上的工具。幼儿用手中鼠标不断探索着过河的方法,成功时欢笑,失败后又进行新的尝试,在尝试与探索中感受快乐,寻找最佳过河方法,较好地培养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利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空间巨大,前景广阔,这里进行的`实践与探索,也只是沧海一粟。作为幼儿教师,我们将继续发挥多媒体这一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为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不遗余力。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的思考。

  尽管多媒体技术在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方面具有无可辩驳的优势,但多媒体技术毕竟是一种先进的现代教育手段,要求高,制作费时费力。因此,并不能作为唯一的或万能的教育教学手段而贯穿整个活动过程。学校的相关硬件设施和教师的有限时间和精力是影响和限制多媒体教学的最大瓶颈。为了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和最有效地利用教师的劳动,以下两点做法或可缓解这一矛盾。

  一是加大对幼儿教师现代信息技术水平的培养和能力的提高,尽量让人人都能熟练地运用多媒体技术。

  二是充分发挥教师的分工协作功能,减少或避免重复劳动,一人制作人人用,人人制作大家用,如此则既能使教师从繁重的课件制作中解脱出来,又能最充分地发挥现有课件的作用。

  当然,借鉴和整合相关的网络资源也不失为一个有效的途径。只是在借鉴时必须有针对性,必须切合具体的教育教学目标,真正做到为我所用。

幼儿教育反思12

  谁都不会否认,幼儿教育应该给幼儿以知识,应该发展幼儿的能力,应该激发幼儿积极的情感。我认为这还不够,幼儿教育还应让幼儿感受到幸福。并且,我坚信,幼儿有没有获得幸福,是衡量幼儿教育成效的最根本的标准。本文试图对这一问题作一种理论上的反思。

  1.幸福是美好童年不可缺少的幸福是人类的根本追求,人类的一切奋斗都指向最终的幸福。幸福是主体的一种积极的心理感受,这种感受是同人生的内在生命力量联系在一起的。一切与人的身心健康成长相关的积极感受才是幸福。因此,幸福不是一种外在的恩赐,幸福也不等同于物欲享受。儿童在生命成长的过程中,除了机体在生长发育外,他的精神也在成长。儿童来到人世,就开始建构自己的精神世界,进入如蒙台梭利所说的“精神胚胎”期。这个时期,不同于他的“生理胚胎”期,也不同于日后的成人生活阶段。蒙台梭利认为,“生活最重要的时期并非大学时代,而是人生之初,即从出生到6岁这一阶段。这是因为,这一时期正是人的潜能,其最伟大的工具,本身开始形成之时。不仅仅是智能,人的所有心理能力亦然。”精神胚胎期,儿童开始心理建构的工作。这种工作,是儿童生命本能的自然展开。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也许的确不能缺少成人的协助,但儿童主要的和根本的是依靠自己的力量使自己长大成人。“儿童并非毫无能力,并非须事事依赖成人,好似一只等待成人灌注的器皿。正是儿童‘创造’了人,没有一个人不是从曾经经历过的儿童时代的创造而长大成人的。”“是儿童自己从周围世界中吸取材料,是儿童用这些材料造就未来的人。”儿童生命成长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这种创造能力是其心理世界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原动力。对于儿童来说,不受任何阻碍地投入到自己的创造活动之中,就是最大的幸福。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把儿童在其内在的巨大潜能指引下的创造、建构活动,看作是对整个人类的建构和完善,是人类迈向真正自由和幸福的必须经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儿童“创造了人类智能的所有要素,以及人类所幸具有一切。”对儿童而言,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十分幸福的过程,只有当儿童的精神建构活动不断受到成人的无理阻挡的时候是例外。总之,儿童的幸福是与儿童的精神世界的成长联系在一起的。一切有利于儿童精神世界成长的活动,一切与儿童的身心发展需要一致的活动都有可能给儿童带来幸福。一切违抗儿童成长内在力量的、外在强加的 活动对儿童来说均无幸福可言的,甚至是不幸的。必须指出的是,幸福是一种真正的愉快,它可能外露,也可能内藏。所谓真正的愉快是指这种感受是发自儿童内心的,是与其成长的方向一致的。幸福的感受能引发儿童不断地创造、探究和成长。愉快不一定都是幸福,不当的物欲、无理的要求、侵犯他人的快感等均与幸福无关。

  2.幸福为什么与部分幼儿失之交臂现实生活是否让幼儿感受到了幸福?这个问题涉及到影响幼儿生活的所有方面,本文受篇幅所限,无法对这个问题作全面深入的讨论,而只从幸福为何远离幼儿、至少是部分幼儿的成因方面作一些粗略的讨论。

  首先,我要认定的一点是,许多儿童感受到了幸福,他们生活在幸福中,并为了幸福而生活着。同时,我也断定,还有许多儿童并没有真正地体验到幸福,或者没有充分地体验到幸福。儿童有没有体验到幸福,不是凭成人去问儿童幸福不幸福就可以断定的。这需要了解儿童的现实生活,了解儿童的真实感受,要从儿童生命尤其是精神生命成长的历程中辨析儿童是否真正感受到了幸福。为什么有那么多幼教专业人士在呐喊“发展儿童的主体性,进行主体性教育”?为什么会在我们的儿童教育领域中出现“愉快教育”的术语?这是因为,在我们的教育实践甚至某些教育理论中,儿童没有主体性体现,儿童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没有得到确认,儿童在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并没有感到真正的愉快。进而可以说,儿童的生活和学习并没有与儿童内在的不断萌发的生命力取得一致。因而至少并非所有的儿童都真正感受到了幸福。社会、家长及教师应为儿童真正的幸福而努力,这是一切真正关心儿童健康成长的有识之士的共同心声。那么,在一个美好的社会制度下,幸福是如何与儿童至少部分儿童失之交臂的呢?首先,幸福观的偏差。教师尤其是家长,经常把幸福等同于物质生活条件的优裕,等同于成人为儿童创设的各种成人认为十分优越的条件。

  不可否认,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和提高的确是影响人生幸福的一个方面,但这仅仅是外在的方面,物质富有者不能感受到真正幸福的大有人在。儿童同样也是如此。必要的物质条件是儿童真正的幸福生活所不可缺少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物质条件越丰富,就越幸福。对有的儿童来说,各种图书的确会给他带来内心的愉快感受,使他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幸福;但也有的儿童在众多的图书面前无所适从,茫然失措,图书并没有给他带来积极的感受。同样,有的儿童在钢琴面前积极而兴奋,乐此不疲;但也有的儿童见了钢琴就烦躁不安。成人经常为儿童在不断丰富了的生活中没有感到幸福或没有出现成人期待的结果而苦恼,这是一种偏差了的幸福观导致的苦恼。这种苦恼的背后,是儿童的不幸福甚至是由于被迫顺从而带来的苦难。因此,一定的物质条件是幸福感受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只有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下个体所从事的活动、所获得的体验与其生命成长尤其是内在精神成长取得一致,内在的生命潜能得以不断激发时,个体才能有真正的幸福感受。

  所以,对于与儿童生活紧密相关的成人来说,了解儿童,了解儿童的需要和兴趣,了解儿童精神世界成长和发展的规律,就是“发现儿童生命的法则”。教师和家长“必须遵循这些法则而行动,因为它们表明了普天下共同的人的权利,”并为儿童的成长、为儿童生命法则的展开提供适宜的而非奢侈的条件。只有这样,儿童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在幸福观偏差方面,还需要注意的是成人经常误把儿童的“高兴”、“愉快”当作幸福本身,甚至在生活和活动中刻意去追求这种‘高兴”和“愉快”的效果。在家庭经常能听家长们廉价的许诺;在幼儿园,经常能看到教师以本应属于儿童自身权利之一的游戏作为幼儿学习的奖赏,经常听到教师在要求儿童“高兴地”说和“高兴地”唱。其实,在这种要求下,儿童脸上挤出来的“笑容”是短暂而廉价的,也是转眼即逝的。那并不是真正的高兴和愉快,因为它们并不是发自儿童内心,并不是建立在儿童对学习内容理解的基础上的,儿童的内在需要并没有真正参与其中。

  其次,对个体需要认识的偏差。个体能否真正体验到幸福,关键在于当前的活动是否与个体的需要或兴趣协调一致。在现实生活中,成人经常把自己的需要和意志强加给儿童。有的成人以为,自己需要的,儿童也一定需要。其实,儿童与成人处于生命历程的不同阶段,他们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需要。儿童在生命法则展开的过程中,有特殊的需要和兴趣。卢梭在其经典名著《爱弥儿》中有一段十分明了的表述:一个成年人确实必须知道许多对儿童似乎无用的东西。可是,成人所应当知道的一切,难道儿童都该学、都能学吗?把做儿童时用得着的东西教给儿童,你可以见到那已是很够他忙的了。为什么要叫他去求那也许终生都用不着的学问,而忽略那些足以满足他现时需要的学问呢?卢梭提出的问题,其实在今天的儿童教育中还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家庭教育的.内容不断扩展,在每周五天工作制下,还有许多儿童在并不愉快更不幸福地度过他们的“星期六”和“星期七”(对他们来说不存在双休日);幼儿园课程内容不断超载,人们只知道往幼儿园课程里不停地添加内容,从没有想到儿童的发展是否真正需要这些内容,也从不考虑是否要从现有的课程中减去些什么、课程的内容对儿童是否适合。人们要在幼儿园课程中注入成人自己为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而需要学习的内容。但儿童不是成人,儿童的生活不同于成人的生活。正如杜威所指出的“儿童的世界是一个具有他们个人兴趣的人的世界,而不是一个事实和规律的世界。儿童世界的主要特质,不是什么与外界事物相符合这个意义上的真理,而是感情和同情。”“儿童一切需要中最合乎人道的需要,即他的精神的、心灵的迫切需要,却被忽视了。在儿童心灵里活着的人依然被压抑着。”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要解放儿童。要知道,儿童自有其特殊需要,无视这些需要,就是无视儿童的幸福。

  最后,对儿童学习认识的偏差。儿童是怎么学习的?3~6岁的幼儿是怎么学习的?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必须正确回答这个问题。幼儿的学习不同于中小学生的学习。幼儿的学习是同幼儿的一日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日生活是幼儿学习的内容,也是幼儿学习的过程。因此,除了集体教学活动以外,在幼儿园中,一日生活的其他环节,如饮食、劳动、游戏、散步、卫生等等都是幼儿的学习活动,也都是幼儿的学习内容。幼儿学习这些内容的主要方式不是坐而静听,而是在特定的生活和学习情境中通过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如果缺少了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就不可能有真正有效的学习,这是现代儿童心理发展理论所明示的。而现实是,幼儿经常地被安置在一个需要端正静坐的环境里。在某些幼儿园,幼儿连动手的机会都没有,因为他们的手被要求摆放在自己的大腿上。对幼儿而言,动作就是思维,幼儿在动作中学习。但幼儿动作被控制了,难道不影响幼儿动脑吗?儿童需要活动。蒙台棱利在50多年前就揭示了这一点:“儿童对活动的需要几乎比对食物的需要更为强烈。……如果我们给他这个活动场地,我们将会看到,这些从来不能满足的使人苦恼的小孩现在转变成为愉快的工作者。出名的破坏者变成他周围器物的最热心的保护者。一个行动和活动杂乱无章的吵闹喧嚷的孩子,转变成为一个精神宁静、非常有秩序的人了。”可见,活动对于幼儿是多么的重要,活动又是多么有效地在改变幼儿。是儿童的生命潜能作用影响着 活动的时长及活动的性质和质量,并使儿童在重复有变化的活动中感受到真正的幸福。

  3.幸福是幼儿教育的应有之义通过以上的讨论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儿童的幸福与成人的作为紧密联系在一起,从一定意义上说,是成人的干预使儿童没有充分感受到真正的幸福。同时,我们也可以认定,成人的努力──朝着儿童生命潜能成长的方向的努力能使儿童更好地拥有幸福。我认为,幸福是科学的幼儿教育的应有之义。这是因为:一方面,教育作为人类社会的一项智慧性的文明事业,它是人类幸福的有机构成部分,即“幸福需要教育”。因此,教育是人类包括儿童幸福生活所必不可少的。教育是在人类幸福的光辉映照下的伟大工程,而幼儿教育是这一工程的核心和起始,幼儿正是由于接受了教育,才促进了身体、认知、情感等方面的发展,使他能更好地感受并创造幸福。另一方面,教育应包容幸福。当然,全面包容幸福的教育一定是依循现代心理科学、教育科学而实施的教育,是确实有助于儿童生命潜能发展的教育,即科学的教育。科学的儿童教育,其出发点和归宿是儿童的幸福;科学的儿童教育,其内容和过程应该能够激起儿童的幸福感受,让儿童感到满足和兴奋。使儿童教育充满幸福的关键在于“在儿童教育中运用隐藏在儿童内心深处的那些力量”,这“不仅可能,而且必须这样做”。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了解儿童,了解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了解他们的欢乐和忧愁,恐怕没有比这一点更重要的事了。”只有这样,儿童教育才可能与儿童的兴趣与需要联系起来,与儿童的发展联系起来,最终与儿童的幸福联系起来。为此,我们热切地呼吁,儿童教育工作者切实地关注儿童的幸福吧,儿童今天的幸福,就是人类未来的幸福。

幼儿教育反思13

  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看到自己辛苦努力之后得到的那种满足感。而幼儿教师的幸福是什么呢?无疑是看到自己班的孩子一天一天的进步,越来越懂事。我来谈一谈我们班的孩子带给我的幸福感。

  记得这学期开学初,我刚接受这个班,对于班里的孩子都不是很了解,名字和脸我都对不上号。而且常规也不是很好。开学第一天面对班里乱糟糟的情况我感到很沮丧。这种情绪困扰了我好久。后来我觉得这样不行,我必须用更多的爱和精力来对待这些孩子。首先我得让他们有一个好的常规,好的习惯。于是我就从小的方面来一点一点的改变他们。每天我都打着十二分精神面对他们。早晨小朋友进园我会用微笑来感染他们,让他们的每一天都有一个好的开始。接着和他们一起进行桌面游戏,和他们聊一聊他们在家的趣事,拉近我们之间的距离。在晨间户外游戏的时候,我也会和他们一起玩,看到他们做一些危险动作时,我会制止他们,并引导他们学会一物多玩。而在就餐方面我会多用心引导他们做到不挑食,不管是早点还是午餐、点心,都会吃掉自己面前的食物。在开展教育活动时我也会精心准备教具,认真组织上好每一个活动……。就这样一段时间过去了,我努力的成果貌似没起到效果。这一度让我很灰心。直到有一次,有一个家长告诉我,说:“我家孩子告诉我他在幼儿园最喜欢邹老师,殷老师了,每天都能把老师教的东西回家后说一说,而且在家表现不好的时候,只要一说老师们都会看到你的时候,立马会变得很乖,这些都是你们的功劳呢!孩子越来越懂事了,真的要谢谢你们呢!”原来我努力的成果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慢慢体现出来了,虽然不是很明显,但确实在改变,这让我的心中有一股说不出的满足感,慢慢地快溢出来了,这就是我对幸福的'理解。

  “幼儿的内心生活时刻给我们带来满意和不满意、高兴和苦恼、忧愁和欢乐、疑惑和诧异、宽慰和愤怒。在幼儿世界给我们带来的极广阔的情感领域内,有愉快的和不愉快的、高兴的和伤心的曲调。善于认识这种和谐的乐声,是教育工作者精神饱满、心情愉快和取得成功的最重要条件。”如果你把孩子看成是令自己心烦的人,那么你就会感到心烦;如果你把孩子看成是可爱的天使,那么你就会变成快乐的天使。当你真正的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倾听孩子的童声,与他们心与心的交流,你会认识到孩子中间蕴藏着智慧和力量。如果我们与孩子交往蹲下身来,与孩子同唱、同跳,与他们共同感受成长,你会发现快乐就在你身边。你给孩子一份爱,孩子会回报给你十分最真诚,最纯洁,最美好,最无私的爱!这就是幼儿教师最终幸福的归属感!

幼儿教育反思14

  请不要如此教育孩子

  每一个孩子的心灵都是纯真的,每一个孩子的眼睛都是无暇的,孩子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如果以成人某些自私的思维来考虑事物,那么,必将给孩子纯真的心灵受到易想不到的伤害!

  前几天,孩子们在区域活动的时候,硕硕和成成因为抢一个玩具而动手打了起来,我看到后,连忙跑过去制止,然而为时已晚,硕硕把成成的脸抓伤了,我看到后非常生气,批评了硕硕,而硕硕也向成成道了歉,于是,他们俩又成了好朋友,一起玩了起来,当天下午,我跟硕硕妈妈和成成妈妈分别解释了此事,她们都表示理解。我以为这事就这样过去了。

  易想不到的是,第二天早上排队的时候,成成狠狠的抓了硕硕的脸,我以为他俩又闹矛盾了,我问硕硕:“成成为什么抓你?”硕硕一脸盲然的说:“我不知道,我也没和他打架!”我问成成:“你为什么抓硕硕的脸?”成成一本正经的说:“老师,硕硕昨天抓我了,奶奶说让我今天一定要抓回来!”看着成成一脸无辜而又理直气壮的样子,我的心里感触万千……

  孩子们的心灵是纯真的,他们之间的事情让他们自己去解决,更何况他们重归于好了呢?作为家长心疼孩子,我们也可以理解,可是又何必去教孩子去“复仇”呢?如此教育方法,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多大的伤害?值得我们成人深思!

  关于幼儿语言教育的几点思考

  语言是人的社会活动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学前期是人的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学前期幼儿语言教育是整个幼儿教育最基础、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幼儿语言教育最基本的要求是从小教会孩子说话,会用语言准确地表达思想。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谈幼儿的语言教育。

  一、教师要想上好语言课,自身就要有比较强的语言功底。教师首先要会说普通话,其次要有一定的文学修养,这样你的语言才会生动,具有感染力。教师的语言要文明,切忌生硬粗俗,要让文明的语言扎根在幼儿幼小的心灵。

  二、语言教育要贯穿于其他教育之中,语言教育不能单打一。语言教育实际上与其他幼儿教育是一种互为基础、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关系,所以,语言教育不仅是语言课教师的责任,而且应该贯穿于其他各项教育中,也是其他教师的责任。开发幼儿的思维是语言教育的基础,语言是思维表达方式良好的思维活动,应是语言表达的前提。如在体育课活动中进行语言教育,应先让幼儿观察教师的动作,请教师讲述爬、跳、跑等动作要领及注意事项,然后让幼儿模仿教师的动作,再用语言表达是怎样做好动作的,这样通过让儿童亲身体验,再讲述活动特点,从而发展儿童的语言。

  三、营造良好的语言教育环境。长在狼群中的孩子只会嚎叫,这就说明开放的语言教育环境对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至关重要。语言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敢于说话,善于说话,以丰富、生动的语言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要营造一种民主、宽松、和谐和开放的语言教育环境,不能让孩子只待在幼儿园课堂上学习语言,要让孩子走进社会,走进大自然,感受山,感受水,感受春夏秋冬;要充分理解孩子的心理,消除孩子的紧张情绪,让他们有感而发。另外,还可以用编故事、家长沙龙的形式加强幼儿语言训练。

  四、利用多媒体帮助幼儿学习语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幼儿语言教育在观念、内容、形式、方法上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成为幼儿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和工具。教师应充分利用众多的视听手段,让幼儿在听、备、讲、做、想中充分积累语言经验。

  创设有教育价值的区域环境体现师幼互动

  内容摘要 在幼儿园创造一个适合幼儿学习的环境是课程的一个重要部分。物质环境设置和材料提供应是幼儿兴趣、需求与教育目标和内容的有效结合,明确环境和材料所蕴涵和可能实现的教育价值,将环境创设和材料搜集的过程作为幼儿的创造与自我表现的过程。我们应创设不断与幼儿相互作用的物质环境,让环境与幼儿“对话”。

  关键词 创设 教育价值 区域环境 师幼互动

  正文 幼儿在园的学习,是在与周围环境、与人、与事件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进行的,因此,在幼儿园创造一个适合幼儿学习的环境是课程的一个重要部分。环境的教育价值不仅仅是装饰和美化,更重要的事促进幼儿的发展。为了使物质环境具有教育价值,有效促进幼儿学习和发展,我们应创设与幼儿相互作用的物质环境,让环境与幼儿“对话”。这不是仅仅让幼儿参与或部分的把环境交给幼儿布置所能事先的,而应将环境视为课程,并使幼儿真正成为环境的主人。

  一、物质环境设置和材料提供应是幼儿兴趣、需求与教育目标和内容的有效结合

  幼儿特别乐于摆弄和操作物体,符合年龄特点的材料能引起幼儿的主动深究。皮亚杰的相互作用论告诉我们,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在其不断地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获得的。幼儿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对世界的认识还是感性的、具体的、形象的,思维常常需要动作的帮助;他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还必须以实物为中介,在很大程度上借助于对物体的直接操作。幼儿对世界的认识是在不断地看到自己对客体作用的结果中得到调整、扩展和深化的。可以说,物质环境是幼儿学习和探究的刺激物、中介和桥梁。因此,我们要努力将教育目标和内容,将期望幼儿获得的经验蕴涵在物质环境之中,使幼儿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获得教育所期望的经验。

  (一)了解幼儿的特点、需求和兴趣,提供幼儿乐于探究和与之相互作用的环境和材料,并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需求和兴趣的变化不断调整。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询问和引发幼儿提出问题进行讨论来了解幼儿的需求和兴趣。比如我们在区角活动中布置了一个汽车城,里面放置了很多幼儿带来的汽车玩具,在玩耍中,一个孩子说:“这辆车上有一个大桶,这是什么车哪?”教师就有意识的引导孩子们讨论,有的孩子说是垃圾车,有的说是洒水车,孩子们对车的兴趣一下子高涨;另一个孩子说:“我们比比看哪辆车开得快好吗?”于是,孩子们把车放在地板上、桌子上、地毯上开,接下来他们又发现玩具车在不同的地方开得速度不一样,就这样关于“车”的问题讨论也越来越激烈了。

  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投放多层次的材料,满足不同幼儿的需要。二期课改中指出,教师要关注幼儿的个性差异,满足不同幼儿的发展需要。一次在区角活动中,几个小朋友在合作布置“各种各样的路”,大家觉得还可以建高架桥和南昌大桥,这样车可以开得快些,但为怎样搭高架桥而意见不一。第二天我们老师就在探索角里提供了一些有关“桥”的图片,并关注着他们的一切。

  卢博文:“看这座桥,我知道它是‘生米大桥’,妈妈带我去过的。”

  吴浩宇:“这有什么稀奇,我知道很多桥,有‘长江大桥’、‘南昌大桥’。”

  冯博:“我爸爸也带我乘过高架桥。”

  民民:“可是我们不会搭桥,怎么办?”

  冯博:“我家里有一本书上有搭桥的样子,星期一我会带来。”

  在探索的过程中,孩子们往往会生成新的内容,作为我们老师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发现和引导,像各种桥,是孩子们感兴趣的话题,老师就要鼓励幼儿进行收集,通过多方合作共同创设环境。多种渠道的材料和环境的创设,有利于活动的开展深入及拓展延伸。

  比如在研究“搭大桥”中,根据孩子们的建议,教师提供了双面胶、彩泥、各种大小形状材质的月饼盒、绳子、模板、积木等物,孩子们一开始用彩泥粘,可是根本粘不住;他们又尝试用双面胶,也不行;再用绳子扎,由于绳子的区别,有的扎住了,有的滑掉了。还有的孩子用各种月饼盒堆高进行试验,研究出了用盒子当中堆高,两边成斜坡的方法搭成了一座简单的桥,不过汽车在上面开,滑下来的速度可快多了,而且可以一下子开得很远。孩子们因此兴奋起来,他们又建构了许多不同的斜坡,比赛哪辆车开得远。

  不同的材料,使孩子有了不同的体验,这样的学习效果,是教师不能用语言直接给予的,而是需要幼儿自己在对材料的探索、操作于实践中获得的。

  (二)明确环境和材料所蕴涵和可能实现的教育价值

  在主题探究活动中,请幼儿和家长共同收集材料和资料仅仅是为了布置墙面吗?答案是否定的。我们应明确,收集材料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首先,幼儿可以通过收集材料了解通过哪些途径获得信息和知识,这本身就具有探究性。比如在进行“清清水世界”的主题活动中,孩子们有的拿来了自己家里的VCD,有的拿来了画报,有的拿来了图书,有的拿来了爸爸妈妈和自己的照片。他们在搜集的过程中就了解了水的种类、水的用途,以及一些先进科技下净化出的纯水等。他们学会了查阅资料,对资料进行整理、纪录,孩子们在主动活动中学会了学习。

  其次,对于自己搜集来的`资料,幼儿格外珍惜并乐于探究,从而使学习变得富有乐趣。在“海洋生物”主题活动中,孩子们利用各种废旧材料如一次性纸杯等制作了“章鱼”的玩具,他们用这一玩具讲故事,发现原来身边的废旧材料可以变出这么好看的东西,对搜集材料的兴趣也更高了。

  二、支持、启发和引导幼儿与环境相互作用

  要使幼儿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主动学习和发展,根据幼儿的兴趣和教育目标的需要设置环境和材料是基本前提,但要真正实现还必须有教师的支持和引导。

  (一)将环境创设和材料搜集的过程作为幼儿的学习过程

  经过与幼儿的讨论决定了墙饰内容后,教师应和幼儿一起设计、准备材料和制作。幼儿能想的让幼儿去想,幼儿能做的让幼儿去做。幼儿可以根据需要,通过想(利用已有的经验)、问(如家长、邻里等一切可以作为资源的)、看(书、画报)去获得有关的信息,通过自己动手和求得他人的帮助去获取需要的材料。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不仅发展了设计的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而且每一个墙饰对幼儿具有一定的教育价值。

  例如,我班“游泳真快乐”的墙饰专栏记载的是幼儿学游泳的经历和感受,是幼儿自己的故事。它鼓励和支持着幼儿乐于用美术的手段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使幼儿表达出自己游泳时的害怕、勇敢和喜悦;使幼儿为更好地表达和表现自己的感受与体验而主动学习和提高自己的绘画技能;使幼儿相互了解和沟通,看到同伴也和自己一样怕水而感到一些安慰,看到同伴勇敢而暗下决心向他学习,看到自己的不断进步而自豪和更加努力。这样的墙饰实现着激励幼儿表达与表现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学习绘画技能、同伴间的交流和相互影响、自我监控和激励等教育价值。

  (二)将环境创设和材料搜集的过程作为幼儿的创造与自我表现的过程

  二期课改的理念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关于环境创设的研究,谈到了环境创设的重要性。我在研究与实践中,理解到主题环境的创设不仅美化环境,还是孩子们自我表现与展示的舞台,是信息与经验交流的窗口,更是幼儿尽情想象与创造的天地。所以主题的进展,必须依靠环境,才能更深入,更具体的开展,从而不断的逐渐丰富。我们班级墙面上的每一件作品都是孩子经验提升的具体体现,每一件作品都是孩子学习、参与的写照。

  在9月—11月中,我们做的主题是“水的世界”,我们的教室环境处处体现这个主题。除了平时组织学习活动后,孩子们留下的种种痕迹,在游戏区域我们也为孩子准备了与主题内容有关的材料。比如:在做做玩玩活动中,我给孩子准备了各种材料,大都是废旧的材料,如:盒子、各种纸、铅丝、木珠、吸管、一次性纸杯等等,让孩子们制作各种海洋生物。小朋友很感兴趣,他们用广告纸折鲨鱼,装上回形针放在垫板上做“海洋”,用磁铁在垫板下来回移动,好象鲨鱼在海洋中游泳;用纸杯和吸管做章鱼,用彩泥、木珠和铅丝做螃蟹,布置在墙上。再如:说到水的沉与浮,我请孩子们共同收集准备了大量的材料放在探索角里,让他们进行实验,有的孩子可能一下子并不能理解这些材料的用处,但因为有的孩子试验后分类布置出来,其他的孩子便能从环境中获得经验,提高自己的认识。

  孩子们在走过主题一个个站点的时候,他们也会萌发与之有关的创造性的想法,很自然的在环境中体现出来。如:秋游时看过海狮和海豚的表演后,孩子们就在建构游戏中开设了一个“开心公园”,里面有许多的“小动物”,它们住在各种不同的房子里;还有一个水族馆,住着很多“海洋生物”,连海狮和海豚表演的皮球、套圈等道具都有。孩子们不仅玩,还有角色的游戏行为,在再现主题内容的同时,更推进了主题的进展,有了一个良性的循环。

  为了使物质环境具有教育价值,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学习和发展,我们应创设不断与幼儿相互作用的物质环境,让环境与幼儿“对话”。这不是仅仅让幼儿参与或部分的把环境交给孩子布置所能实现的,而应将环境视为课程,并使幼儿真正成为环境的主人。

  在反思中创造更有质量的教学活动

  有这样一个现象一直让教师们感到困惑,即我们并不缺乏对新课程教材的认同与实践,但为什么成长有限?我的答案是:教师只有在不断的教学反思中才能创造更有质量的教学活动,才能真正提升自己的专业化水平。下面,就来谈谈我的真切感受。

  一、教学前的反思——边预设边反思

  不知道大家是否有过这样的体会:从一个教学活动方案初步形成到真正付诸于实践,我们常常会一次次地否定、修改教学设计,尤其是在公开活动的时候。其实这样一个不断否定、不断修改的过程,就是教师在不断进行教学前反思的过程。它让我们更关注幼儿的经验,更认真地研读教材,更准确地把握活动的目标、重点和难点。

  1.教学前的反思侧重于教育活动的目标及价值

  教师在精心预设每一个教学活动的时候都要不断思考:开展本次活动对推动幼儿当前有效发展的价值到底在哪里?它包括:为什么在这个时候选择这个教材;开展这个活动能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标;可以选用哪些关键的素材和资源更好地达成活动目标。

  2.教学前的反思要关注幼儿的经验

  《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中的基本精神和新教材上一个个素材点,只有在属于幼儿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活动中使用才能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在教学前我们必须对幼儿的经验进行充分地思考:幼儿已经有了哪些经验?适合本班幼儿最近发展区的、最具有挑战性的经验是什么?幼儿的经验怎样才能得到充分的交流展示、梳理提升和迁移运用?

  我曾经尝试在两个不同的中班开展同一个数学活动“过生日”。

  中一班的幼儿正在开展“幼儿园里朋友多”的主题活动,他们很想和朋友一起在幼儿园过生日,并且已经开始相互调查了解,制作交换生日卡片。所以在认知、情感和能力等方面,他们都具备了开展“过生日”活动的经验基础。在交流“谁是X月份出生的朋友,明日个月出生的朋友最多,谁和谁同月过生日”等问题时,幼儿能很快做出反应,并且生成了很多有价值的话题,如“为什么2月29日过生日的朋友在今年的挂历上找不到”“寒暑假里出生的朋友不能在幼儿园过生日”等。

  中二班的幼儿也喜欢过生日,不少幼儿也有在幼儿园过集体生日的经验。但是他们对自己具体的出生日期并不是很清楚,更缺乏在挂历上看年、月、日的经验。因此,尽管一开始在回忆和交流过生日的快乐体验时也很热闹,但之后的报生日找朋友,在挂历上圈出自己生日等环节就出现了冷场。教师事先预设的一些非常有价值的讨论话题也难以深入展开。

  因此,今年非去年,此班非彼班,该幼儿非那幼儿。在开展每一个教学活动前对幼儿的经验多一份了解与思考,活动的质量也就多一份保证。

  二、教学中的反思——边教学边反思

  教学中的反思是一种难度较高的瞬间反思,实际上是教学智慧的集中体现。它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及时主动地根据幼儿的兴趣、热点、生成问题以及学习状况调整活动的方案和教育的策略。

  1.教学中的反思要聚焦在活动中动态生成的事件

  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育现场幼儿自发生成的事件或者突发事件,及时进行价值判断,调整预设计划,灵活地反馈应对。

  如在进行“值日生”的公开主题活动中,原本还是艳阳高照的天气忽然打雷下雨了,幼儿一下子将视线转向窗外。教师当即做出判断:这是个非常不错的教育契机,于是马上让幼儿思考讨论:如果你是值日生,你将怎样记录晴转雷阵雨的天气呢?幼儿顿时回过神,非常有兴趣地讨论起来。

  .根据幼儿对教师预设问题的反应进行瞬间反思与调整问题是影响教育活动质量的关键。当幼儿对教师的问题不感兴趣、不知所云、答非所问,或者答案总是处于同一层次,同一角度时,活动就会出现“冷场”。这时教师就要即刻反思调整自己的问题,甚至可让幼儿来提出问题,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如在“动物照相馆”的活动中,教师发现幼儿对“近大远小”这一概念非常缺乏经验,就马上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长颈鹿、兔子和小老鼠要拍一张集体照,可是熊猫大叔拍出来的照片总是不能让三个朋友都满意,这是怎么回事?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熊猫大叔吗?这样的问题情境一下子激发了幼儿的问题意识,而幼儿的提问也充分反映出了他们对“拍照”的已有经验,教师就可以有的放矢地提升幼儿经验了。

  三、教学后的反思——反思付诸于行动

  教学后的反思最好在活动结束后进行,这样可以及时把活动中未发现的问题、教育现场生成的问题或者师生间智慧碰撞的火花等记录下来,为后续教学做好准备。

  1.教学后的反思可注重分析活动效果与预设意图的相近性

  教师在活动后可以问自己:活动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成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哪些环节或哪些问题突破预设,取得了意料之外的收获?如果活动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那么这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等。

  2.教学后的反思可侧重分析教育现场即时调整或活动后还需调整之处

  教师在活动后可以问自己:今天活动中我哪些地方作过调整了?为什么要调整?怎样调整得更好?

  如在大班教学活动“我们的秋季运动会”中,第一次分组教学时,幼儿对刘翔夺冠等话题交流得非常热烈,但是对接下来如何设计开展自己的运动会却缺乏经验。当时教师的调整是捕捉幼儿现场交流的热点,如“我们比比谁跳绳跳得多”来重点设计如何开展跳绳比赛,从而让幼儿有话可说,有话会说。第二次的调整是,教师有目的地推出“跳绳排行榜”,进一步激发幼儿的运动兴趣和竞争意识,使教学目的得以较好地实现。

  导致教学低效无效的一个致命原因

  作者:朱家雄 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

  导致幼儿园教学低效、无效甚至有害的原因很多,诸如教师的专业水平不齐整、教学资源不丰富、教师运用的课程本身存在问题等。但是,在不少地区,导致幼儿园教学低效、无效甚至有害的一个致命原因是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及相关机构对幼儿园教学进行了不适当的审定和评估。对幼儿园教学的审定和评估是“牵牛鼻子”的事情。把握着教育、教学的导向,如若这一环节出了问题,那么整个教育、教学就有可能出现问题。

  由自上而下的控制所产生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教育行政运行体制受到工业组织管理中“技术理性”的影响。对幼儿园课程和教学的审定和评估一直是作为一种“行政性概念”和“控制性概念”被纳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日常工作的,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总是自上而下对幼儿园课程和教学质量进行管理、监督和控制。

  教师是幼儿园课程和教学的实施者。教师实施课程和教学的有效性会直接体现在能否使课程、教学计划与教育实际产生较高的切合度上。

  幼儿园课程与教学的实施有三种取向。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将课程实施的过程看作是忠实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即教师的教学忠实地反映课程设计者的意图,能达成预定的课程目标。课程实施的相互适应取向将课程实施的过程看作是课程设计者与实施者通过协商相互适应的过程。即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教学作出最为适当的选择。课程实施的创生取向将课程实施的过程看作是课程实施者自身创造的过程,即教师的教学是在具体教育情景中创生新的教育经验,而课程计划只是为这个经验创生过程提供的平台而已。幼儿园课程与教学实施的三种取向本不存在孰优孰劣、孰对孰错的问题,在实施课程与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持有哪种取向。取决于多种因素,教师本身的专业水平和能力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

  而今,在我国不少地区,教师实施课程和教学的取向并不取决于该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状况,也不取决于教师的实际水平、能力以及教育资源。而是取决于教育行政部门的指令。换言之,这些地区的教育行政部门可以运用其行政的合法性以及行政资源,推动和支持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既定的课程和教学实施取向,而这样的实施取向还可以通过对课程和教学的审定和评估等措施和途径得到保证。

  这种自上而下的控制会使幼儿园教学的有效性产生问题:(1)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特别是较高级别的教育行政部门的决策是否准确无误,是否合时合理成为关键。如若教育行政部门的决策不正确,不合时合理,就会导致很大的问题。(2)对于差异性极大的我国幼儿园教育现状,任何划一的教育政策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审定、评估标准和要求,都会导致教育、教学的不适合性。(3)由不适合的课程和教学的审定、评估导向的幼儿园课程和教学的实施取向,会导致幼儿园教学的低效、无效甚至有害。

  例如,在我国不少地区,甚至在发达地区的一些幼儿教育机构中,专业水平高的教师比例并不高,要求所有教师在实施课程和教学时都持相互适应取向甚至创生取向,并以与相互适应取向或创生取向一致的审定和评估标准加以监督和管理。必然导致幼儿园教学的低效、无效甚至有害。

  来自教学审定和评估人员的问题

  在实施幼儿园课程和教学的过程中,采用相互适应取向或创生取向,不仅对教师的专业水平有很高的要求,而且对审定和评估幼儿园课程和教学的人员也有很高的要求。

  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使课程的价值取向从强调教师教学的学业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强调儿童的发展和一般能力的获得,使课程的管理从注重课程的标准化和统一性转化为注重课程开发和发展的多元化、自主性等方面。这样的幼儿园课程改革取向,会使对幼儿园课程和教学的审定和评估在本质和类型等方面发生相应的变化。例如,会使对幼儿园教学的评估从目标取向转向过程取向或主体取向,从外部人员评价转向内部人员评价。

  这种以幼儿园课程基本价值观的转化为基础的幼儿园课程和教学的审定和评估,要求审定者和评估者也发生相应的转变,要求审定者所持有的标准和要求以及他们在评估时所使用的方法和工具等也发生相应的转变。且不说我国幼儿园课程基本价值观的转变能在多大程度上与我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状况相切合,应该看到,在我国教育行政运行体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的前提下,多年来大部分幼儿园课程和教学的审定者和评估者自身并没有完成与课程基本价值观转化相一致的转变,他们使用的标准、要求、方法和工具也没有完成这样的转变。

  对幼儿园教学的审定和评估是极为复杂的,它是对教育、教学的价值作出判断的过程,而价值观是相对的,持有不同的价值观,就会对同样的教育实践作出不同的判断。如若审定和评估幼儿园教学实施的标准和要求是混乱的,其依据的价值观之间存在难以消除的矛盾,就会导致审定者与被审者、评估者与被评估者之间陷入难以对话的状态。由于不少幼儿园教学的审定者和评估者本身没有完成与课程基本价值观转化相一致的转变,他们一方面会以“上传下达”的方式要求教师以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既定的要求实施幼儿园课程和教学,另一方面却以自己也不很清晰的方式去审定和评估教师的教学行为。这种状态使已有相当高的专业水准的教师哭笑不得,甚至思维混乱。也使水平一般的教师堕入云里雾里,处于左右不是的境地。

  笔者在幼儿园教学实践中经常看到来自教育行政部门以及与此相关的教研部门的人员对幼儿园教学实践的审定和评估。由于他们中的不少人对实施教学的不同取向的概念以及操作方式不是很清楚,因此,他们的审定和评估工作不仅没有帮助幼儿园教师解决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反而为教师的教学制造了麻烦,增加了教学中的低效、无效甚至有害。

  此外,在我国不少地区,一些教育行政部门虽然资源不甚丰富,但是权力很大,而且还常常会去控制和监管不该去管理的事情。不少教育行政管理人员似乎无须精通业务,只需根据一些没有经由认证的标准和要求,甚至只是自己的偏好,即可发号施令,要求教师根据他们的要求行事,他们将审定和评估的“杀手锏”牢牢地把握在手里。不仅把教师折腾得苦不堪言,而且直接导致了幼儿园教学的低效和无效。

  改变幼儿园教学审定和评估的“行政性概念”

  对幼儿园教学的审定和评估是极为复杂的,因此,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是应该坚持的一个原则。在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等发展极不平衡的情况下,是不可能运用统一的要求和标准去审定和评估幼儿园教学的,是不可能去要求所有幼儿园都以某种课程和教学的理念和取向去实施教学的。例如,用于发达城市的幼儿园教学的审定和评估标准和方法,就不可能直接用于发展中的城市;用于城市的幼儿园教学的审定和评估标准和方法,也不可直接用于农村;即使在同一城市或农村,用于幼儿园教学的审定和评估的标准和方法也应有所不同。

  而今,在我国。各级政府正在逐渐改变自身的职能,在对幼儿园课程和教学的审定和评估的问题上,正在逐渐改变由教育行政管理人员说了算的状况。包括幼儿园课程和教学的审定和评估在内的专业性工作更多地由专业人员把关。

  但是,应该看到这种改变需要时间,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迄今为止,将幼儿园课程和教学的审定和评估作为“行政性概念”和“控制性概念”的倾向依然十分严重。因此,各级政府职能部门要改变自身的职能,各级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应该改变幼儿园教学审定和评估的“行政性概念”。他们需要做的事情应该是鼓励和支持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园而异地进行幼儿园教学的审定和评估,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幼儿园教学的审定和评估的公平、公正、多元和有效;只有这样,才能改变由幼儿园教学的审定和评估引起的折腾人的现象。

  参考文献:

  (1)朱家雄,幼儿因课程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

  [2)朱家雄,从幼儿园评估的角度谈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幼儿教育,20xx,(5).

  (3)霍力岩,学前教育评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

  (4)施良方,课程理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5]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xx.

  幼儿“自主探索”学习心理的培养

  海门市东洲幼儿园黄涤乃

  在国内影响较大的“学习的智能心理结构说”,强调了学习者主体的智能的和可发展的能动性。幼儿“自主探索”学习就是以这样的学习心理为依据,建构“确定目标——创设情境——自主学习——积极创造——评价分析——强化心理”的自主探索结构模式。充分地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习的能力,全面发展学习的整体素质。

  在幼儿的教学活动,提高他们学习的“自主探索”,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效率,就应该从幼儿独特的心理特点入手,相应地采取教学对策,有效地培养他们“自主探索”的学习心理。

  一、尊重和信任幼儿,共同确定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学习意向动力的一部分,学习目标的确定应该从幼儿的兴趣、爱好和需要出发,幼儿喜欢学习什么,怎样学,都可以和老师、和同伴共同确定下来,使幼儿的学习成为一种自己的心理需要,成为自己学习的内驱力。教师在引导过程中,应该尊重和信任幼儿,允许幼儿提出各种学习目标或学习方法,包括与教师相反甚至错误的见解。比如在中班幼儿的主题活动中,很多幼儿对汽车很感兴趣,于是教师就抓住“汽车”这个孩子们感兴趣的主题,和孩子制定了学习目标,请幼儿自己设计,并以网络图的形式分列目标。目标包括关于汽车名称的网络图,关于汽车用途的网络图,有围绕“汽车”开展相关教育活动的可能性的网络图,十分清晰地呈现了阶段学习目标和整体学习目标。教学过程中注意,要让幼儿无拘无束,坦露心声,并逐步形成自尊、自信的品质。在这个基础上,幼儿会对学习目标充满兴趣和欲望,学习目标自然容易达到了。正如“汽车”这个主题活动,由孩子们自己提出了各种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活动积极有序,效果非常地好。

  二、创设和激发“两境”,积极增大学习动力。

  “两境”是指学习环境和学习心境。“两境”的创设和激发能力充分调动幼儿的学习注意力,培养其坚强意志力。“自主探索”中“两境”的创设就是要求教学利用实物演示、表演体会、语言描绘或多媒体教学技术,为幼儿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情景同时建立友好的交互作用的学习环境,进一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调动幼儿的积极参与,唤起幼儿良好的学习心境。在数学教学活动“认识大小”中,教师为幼儿创设了一个优良的教学情境,春天的花园里有着五彩缤纷的大小花朵,令幼儿身临其境,轻松愉悦,再加上电脑设计的数学答题令幼儿觉得活泼有趣,同时教师扮作可爱的春姑娘,用亲切的态度,恰当的表情,有效地增大了幼儿的学习动力,提高了幼儿的学习效果。这样的“两境”创设,就是以最大限度调动与增大学生学习的意向动力,促使智力与能力快速、稳步地提高。

  三、支持和强调激疑拓展,努力培养良好思维品质。

  “激疑拓展”强调的就是拓展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产生创造的欲望,获得创造的成功,这是“自主探索”中尤为重要的一方面。

  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幼儿创设问题提出的情境,启发思维,启发质疑,要创造一种“以疑为线索,以思为核心”的“多思”教学模式,通过激疑拓展这一环节,培养幼儿“自主探索‘的学习心理。比如在科学教学活动“磁铁的秘密”中教师首先为幼儿准备了各种不同特征的磁铁玩具,让幼儿在初步的玩中提出问题:“玩具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在通过教师的启发点拔后认识了磁铁,然后再在磁性的问题拓展幼儿的思维:“两块磁铁,为什么有的相吸,有的相斥?”请幼儿带着问题的质疑步步探索,幼儿的思维得到了步步激发,问题提出了,思路开拓了,乐于自主探索的思维品质也就逐步养成了。

  四、调节和控制教学思维,激发主动参与热情。

  培养幼儿“自主探索”的学习心理,除了要求教师创造有利于幼儿自身学习的情境之外,还非常强调让幼儿自己发现、自己探索和自己解决。这“三自一体”能够使孩子有效学习的各种心理认识能力,得到综合的锻炼,促进幼儿学习心理因素的形成。教学活动应该以幼儿的活动为主,让幼儿学会学习。如何调节和控制教学因素是教师的艺术,更是培养幼儿学习心理的着急在控制教学因素中,要注意三个并重:智与能的并重;动脑、动手的并重;智能与非智力因素并重。比如在设计语言教学活动:“我会说话”中,教师要让教师讲述的课堂变成幼儿讲述学习的课堂,在教师指导下,让幼儿有足够时间去参与对话活动,激发幼儿主动参与热情,来发展幼儿口语能力。其次,要培养幼儿“自主探索”学习心理,教师应该认识到幼儿的参与活动不应该只局限于课堂,而应该课内外结合,走出封闭的课堂,不能滞留于师生间,同学间的横向参与,还要逐渐开展形成多样的纵向参与。

  五、注重和提高评价效果,进一步调动学习积极性。

  让幼儿不断的成功,不断的满足,不断的激励,导致不断的努力,是幼儿“自主探索”学习心理的良好体现。这就要求在教学评价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和提高评价效果,进一步调动幼儿学习积极性。评价要以激励学习为目的,可采用即时性评价激趣。如在教学过程中,某幼儿的即时表现出色,教师就可以这样评价:“你说得真好!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或者采用阶段性活动评价激趣。让幼儿根据阶段性的学习表现,采用个人表扬、小组推荐、全班表决的形式,定期推选“优秀小评论员”,让幼儿在自我评价中进一步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在评选“绿领巾”活动中,大班幼儿自主探索,自由评价得到了最佳体现,他们在向他人学习,对自己完善中,进行对比与评价,思索与学习,幼儿学习状态被彻底激活了,学习心理也得到了培养。

  总之,对于幼儿而言,养成了“自己探索”的学习心理,才能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积极地进行探索,学得快,学得活,学得轻松。作为探索者,在当今“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的教育思考下,要扎扎实实培养好幼儿的“自主探索”学习心理,让幼儿更好更快地发展。

幼儿教育反思15

  洋洋是我们班中一个比较特殊的孩子,活泼好动,似乎没有闲的时候。但他对于活动的热情却很高,对新鲜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比如说他喜欢帮你做事,上课的时侯总是抢着回答问题,游戏的时候总见他活跃的身影……可是真正做起事情来却总不见得有始有终。

  在区域游戏活动中,洋洋兴致很高地选择了绘画小作坊,因为最近老师正在讲生日大蛋糕的内容,那里新投放了许多生日蛋糕的图片,让幼儿欣赏、学画蛋糕。洋洋看见我便立刻告诉我他想画蛋糕。于是,我便向往常一样对他进行了一番鼓励,希望他能够坚持完成这个绘画任务。之后,我便去指导其他区角中的孩子了。

  过了一会儿,当我又回到洋洋身边的时候,洋洋跟我说不想画了,想去别的地方玩,我正要问为什么,旁边的小朋友告状了:"洋洋画了好几张纸,都没画好就扔在了一边,太浪费了。"我拿过那几张扔在一边的纸,看到第一张纸是画了一个不怎么圆的圆之后被扔在了一边,第二张是画了一个三角形加一个椭圆后被扔在一边,第三张已经画好了蛋糕模型,但可能因为涂色不满意已经用黑笔涂墨了一大片,可以看出他在每一次失误后再用一张新的纸进行再次的尝试,两次尝试失败后就想放弃了。我问他:“你为什么要浪费这么多纸呀?”“我画错了”“画错了也不应该浪费啊。”可是洋洋歪着脑袋根本就不理会我在说什么。

  我知道现在的洋洋又准备做有头无尾的.事情了。

  于是,我决定,和他一起绘画。我对洋洋说:“来,老师和你一起画蛋糕吧,刚才几张画我们再动动脑筋仍旧可以把它变成漂亮的蛋糕呀。”于是,在我的引导和他的努力之下,一幅漂亮的蛋糕画终于画好了,颜色搭配得也很漂亮。看着自己的画面,洋洋也终于体验到了成功后的愉悦,后来整个一天他都是非常开心。我想今天的区域活动对于洋洋来说收获是很大的。

  其实,洋洋也希望成功,可是他就缺在坚持。在老师的引导之后,他能很快获得成功,对于这样孩子的教育一定要有耐心、细心,这样才会让他也能收获体成功的快乐。在此我也在今后的教育中我们应该正确地看待每一个孩子,均衡地把自己的关注以及教育引导洒给每一个孩子。

【幼儿教育反思】相关文章:

幼儿教育反思10-19

幼儿教育教学反思03-30

幼儿教育反思通用04-10

幼儿教育的教学反思11-12

幼儿教育反思集合04-29

幼儿教育反思(15篇)10-10

幼儿教育反思(精选17篇)06-28

幼儿教育教学反思【热】02-02

幼儿教育教学反思随笔02-13

幼儿教育反思15篇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