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你在听吗》

时间:2023-06-05 09:47:19 教师 我要投稿

《老师,你在听吗》

《老师,你在听吗》1

  《老师你在听吗》这本书主要是关于“对话”的,为什么对话对学习是最重要的呢?因为它是我们互相交流认识、想法、感觉和困惑的最有力的工具。

《老师,你在听吗》

  书中的导言里有这样一句话“如果我们有两只眼睛,那为什么我们只看到一个东西?”这是一个5岁孩子说的话,孩子对世界有一种天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常常会给我们带来惊喜,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向我们展示了智慧和学习的潜力。我们老师要重视与儿童的对话,倾听儿童的想法,注意对话的技巧。教师与儿童的对话是为了拓宽儿童的思考和理解,而不是为了考察儿童的知识或是控制他们的思考和行为。这正是教师教育儿童时的独白和教师“与”儿童对话之间的区别,也是“封闭式”谈话和“开放式”谈话的区别。与儿童对话之前我们可以想一想,我们要带给儿童什么?对话之后想想我们进行的对话是否有效,是否对儿童的学习与发展产生了真正的影响。

  除了师幼对话之外,我们还要重视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交流。当儿童拥有机会和同伴交谈的`时候,他们会发生多么丰富的社会性学习。在一次早值班的时候,我无意中听到了这样一段对话,是两个中班孩子的。

  幼1:日本发生大地震了!

  幼2:我在电脑里看到的!海水像龙卷风一样!

  幼1:那个叫海啸!

  幼2:恩,海啸把人都卷进了海里,好恐怖啊!

  幼1:地震也死了很多人的! 幼2:我们这里会不会发生地震?

  幼1:不会的,地震只要躲到没有房子的地方就不会被压到了……他们可能从大人的谈话中得到的消息,也可能是在电视、电脑里听到的,在这个对话中,孩子们的想法在相互碰撞,他们不需要教师的指导来引出他们的想法,因为他们自己可以做到这一点,他们乐意在对话中分享他们的想法,因为他们知道对方会倾听自己,他们的想法对朋友来说是重要的。

《老师,你在听吗》2

  《老师,你在听吗?》这本书的书名就让我们颇为震撼,是啊,我们有很多的时间和孩子相处在一起,特别是集体活动中,你一言我一语,大家看似交流地很热烈,但是结果呢?孩子获得的是什么?是一个“对”的答案吗?这个“对”的答案对于孩子今后的发展来说,又有多大的意义呢?

  如何让孩子获得更多,首先我们需要洞悉儿童认识、想法、困惑,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方法就是认真倾听孩子的对话。对话是我们互相交流认识、想法、感觉和婚活的最有力的工具。然而,我们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常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用“提问——回答”的模式控制着对话;对话仅仅是从教师指向孩子、再从孩子返回教师;教师内心给孩子的想法做上“对”或“错”的记号;因为不理解孩子而忽视他们的想法;根据自己的计划、进程等,是活动显得尤为仓促等等,在这些情况下,我们也许无法很好地发现孩子是如何看待、认识世界的,更不能为孩子提供一个探索的氛围。通过本书的阅读,我找到了一个比对话更有效的方法,那就是在活动中力求为孩子营造一个充满对话的学习环境,它能促使孩子参与到主动建构对世界认识的过程中。

  首先,我们必须了解对话的特征:在对话过程中,我们听到最多的应该是学习者即孩子的声音;我们通过谈话活动试图发现孩子的'想法;孩子需要时间去思考问题;话题和孩子们的兴趣、探索相关;对话应该用来拓宽孩子的思维。那么怎样做才能让这一切发生呢?在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我们都要为孩子提供对话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孩子与孩子、孩子与老师之间进行对话,并且认真倾听孩子,支持孩子的探索活动,当孩子收到鼓励和支持,他们就会发现自己的观点是中哟的,他们更会愿意在将来的对话中分享他们的想法,淫威他们知道别人会倾听自己,他们的想法对于朋友来说是重要的,孩子越多地参与到对话中,他们就得到越多的机会去运用具有真实目的的语言;在对话过程中还可是党进行记录,充分利用对话记录来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当孩子的话被记录下来,折让孩子的学习变得可见了,因为通过对话的再度和回顾,成人会有更多的发现。

  让我们在一起倾听、解读孩子,使孩子在一个快乐、自由的氛围中不断成长。正如著名的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态度;播种一种态度,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人生!”让我们共同行动起来,让孩子们在倾听中不断进步、不断成长。

《老师,你在听吗》3

  《老师,你在听吗?——幼儿教育活动中的师幼对话》一书中,古德拉教授认为教育改革中最重要的是要使教室成为“开放的教室”,为达成这一目标,教师也就必须成为倾听的教育者,可见,教师的倾听与对话是多么重要。

  事实上,倾听与对话发生在每一个教室,每一处教育场景,我们平时要求教师仔细思考与审视日常教育中的对话是否有效,是否对儿童的学习与发展产生了真正的影响,其实,在通常情况下,教师使用的对话以向幼儿传递信息为主,而不是真正在倾听儿童,有的老师想有意识地改善这样的现状,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总是不能达到与幼儿互动比较理想的状态。

  读到书中有一章是“为对话创设正确的环境”,也许我们能够从中领悟到一些与幼儿进行有效的互动需要做的一些最基本的工作。书中指出:在鼓励开发分享和主动倾听的环境中,对话得到最好的生成和发展。聪明的老师明白物理空间、活动安排和气氛是如何通过互相作用给孩子以机会,让他们谈话、互相倾听,安全、自在地分享自己的想法。

  特别是提到对话空间的内容时,解释的极其详细,包括全班对话的空间、小组对话的空间、一对一对话的`空间。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要学会为幼儿的对话提供空间,在哪些空间全班可以对话,在哪些空间小组可以在一起谈话,在哪些空间一对一的对话可以发生。

  想起近期听过一位青年教师的语言活动,在所有环境中,教师采用的大部分都是教师对全班这样的一个对话模式,导致了整个活动的氛围都是处在一种比较躁动、又略显死板的状态中,教师在上面说的很累,而下面的幼儿虽然一起说了,但是却缺失了个别幼儿表达自我的机会,没有了体现幼儿自主性的空间,并且将幼儿的倾听忽略,这样的语言活动是无效的,幼儿在这样的时空里得不到真正的语言领域的发展,所以教师还是要认真地研读这本书,习得一些有益的方法,进而转化为自己教育教学中的有效手段,最终促进幼儿的发展。

《老师,你在听吗》4

  最近,读了《老师,你在听吗?》这本书,这一书是出自美国。书中美国五岁的安东尼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我们有两只眼睛,那为什么只看到一个东西?”可见幼儿的求知欲并不局限与幼儿园里所教的课程,他们并不是都对课堂活动感兴趣。美国自由、开放的幼儿园都尚且不能给幼儿的好奇心提供支持,无法使幼儿从幼儿园的经验中有所收获、产生兴奋感。我们中国的幼儿园更不用说了。

  让我感兴趣的是这本书中谈到关于课堂中的谈话部分细节。书中说到很多老师在课堂上的提问属于让孩子“猜测老师想法”的问题。老师如果不喜欢这个答案会让孩子继续回答直到满意为止或者是稍微改变之后再提问,孩子在这个提问中是被动的。

  回想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同样出现过类似的问题,有时我的处理方式也会比较急躁不是很妥善。当一个孩子回答老师的问题不是老师所要的答案,也许会有两个现象发生,一个是老师终止了他的回答,另一个可能是他的'答案没有得到老师的回应被忽略掉了。

  其实这两种情况都会让孩子比较沮丧,表现欲望减弱,也有可能发生更严重的事情就是挫伤了孩子的自信心。现在反思起来我想我们应该多给孩子一些表达的空间,提问也多提发散性的问题,答案不要单一,让孩子在各种观点的碰撞下产生智慧的火花。

  读完整本书还是思绪万千,一下子感慨良多。老师怎么可能去发现孩子是如何看待认识世界的呢?怎么可能与孩子一起探索他们的生活与成长的世界呢?怎么可能帮助孩子建构他们自己的学习生活呢?这么多的问题围绕着我,我想答案其实也很简单,那就是倾听与支持,让孩子获得积极的自我价值感与情绪情感。我想说:亲爱的孩子,老师会听你说,听你说你的故事,你的梦想,你的成长…

《老师,你在听吗》5

  教育是雕塑心灵的艺术,真正的教育必然是从心与心的对话开始的。有句名言是这样说的:“这个世界上最得人缘的,不是会说话的人,而是懂得倾听的`人。”手捧《老师,你在听吗?》,一个“听”字是那么的醒目,不觉让人反思起自己在教育教学中听的行为。于是乎翻看书本,仔细阅读,书中用有目的地倾听、倾听儿童的想法、放弃对话控制权、尊重儿童的想法、从一两分钟开始,阐述了我们应学会认真倾听,有效地倾听,只有倾听才能对儿童进行教育。与此,让我深刻体会到被孩子爱戴的老师,大都善于倾听孩子的心声。真正的倾听,不是简单地听孩子把话说完,而是心与心默默地靠近,是情与情悄悄地交流;是一颗心去感受另一颗心的跳动,一种爱去共鸣另一种爱的真情。

  《指导纲要》中指出:教师应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探索与表达。只要确确实实做到走进他们的心灵,站在孩子的立场看待问题,给他们表达自己想法、情感的机会,就能有效地促进幼儿主动和谐地发展。

  但在日常工作中,我们通常有这样一种不好的习惯,别人在说话时很少耐心听,常常依据自己的经验和思维方式主观判断对方的用意,因而误解对方的情况时有发生。

  因此,教师在倾听时不仅要听其言,更要观其行,既听清楚幼儿说的每句话,还要看仔细幼儿的行为,准确理解孩子说话的本意,善于揣摩话外之音。倾听时千万不能戴“有色眼镜”,要蹲下身来,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幼儿的言行,不要轻易打断幼儿的发言,只有这样才能与幼儿产生互动的心灵感应,才能更好地帮助幼儿不断成长。

  倾听本身是一种教育,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学问。即使你没有给对方什么指点和帮助,但有了倾听,你便在心灵上给予了他十分丰厚的精神馈赠。倾听,能使孩子从小学会以平等与尊重的心态与人建立联系,能使孩子觉得自己很重要,更有利于孩子学会独立思考,那就让我们都学会认真倾听吧。

《老师,你在听吗》6

  宸:这些材料有什么用呢?

  涵:我们来做小实验吧!

  两人开始摆弄电池、电线、电珠

  涵:(惊喜地)看:电珠亮了!

  宸:你教教我,我也想让它亮

  涵:电珠放在电池上,用一根线通电。

  还是不亮

  宸:我发现秘密了:电池的两头是不一样的,一头鼓起来,一头凹进去。要把电珠放在鼓起来的一头……

  以上是宸和涵两个小朋友在探索区的对话。我把它记录了下来,并在活动评价时读给了小朋友听。小朋友的反应时这样的:

  佚:哦,你们两个真有办法!下次我也去做实验!

  弈:你们两个是科学家,长大像吴健雄奶奶一样!

  特:电珠很烫会触电吗?……

  多么有意思的谈话!当你静下心来,走近孩子聆听并记录他们谈话时,你会觉得这个世界是多么的纯净美好,我多么希望能有更多的时间将孩子们的童言趣语记录下来。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幼儿园的工作变得越来越复杂、繁琐。环境布置、区角材料的准备、培训作业、成长档案、随笔、论文……手头的'文案好似永远都写不完。

  理想是美好的,相信每一位老师都和我一样有一颗爱孩子,想尽力做好这份工作的心。也懂得记录孩子的一段话,一个活动的精彩片段对孩子、家长的意义是多么的深远。孩子们会觉得自己的话是多么的重要,因为自己的老师会花时间写下来。家长会觉得孩子的想法是重要的,因为老师把它们记录下来并且在学习环境中认真地呈现。

  在真实的幼儿园教学环境中,幼儿的一日生活都是安排得非常紧凑的,特别是大班,一个环节紧接着又一个环节。刚开展完一个活动,又得马上准备开展下一个活动了。一个上午老师们往往忙得喝不上一口水。即使在游戏时也很难驻足于某个游戏区来静静地聆听,或置身于游戏中以角色的身份参与到游戏中去捕捉那些精彩的瞬间,因为还有30多个孩子需要老师去关注。所以常常是走马观花而遗漏了许多的精彩。

  因此记录、解读孩子语言背后隐涵的意义的最佳方法是和同事、家长的共同合作,让那些不在对话现场的人也能参与到解读和挖掘意义的过程中来,这就是目前作为幼儿教师对于“记录”这个工作所能尽的微薄之力吧!

《老师,你在听吗》7

  丽萨.波曼所着的“老师,你在听吗?”一书的序言中有这样一首小诗《我希望》,诗中这样说到“我就是那个忧伤的孩子,一直在黑夜里唱歌。我希望有人听见,并且在我耳边,用很小、很小的声音,赶跑恐惧和惊慌。牵着我的手,轻轻的带我回家。”让我似乎听到了孩子的的心声,他们在呼唤成人的温暖与呵护,呼唤成人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他们渴望成人的支持与关爱。在每个孩子的心目中,老师就是一个神圣的使者,老师的话有时对孩子来说就像是圣旨。当孩子忧伤时,老师一句轻轻的宽慰的话,就能让孩子转变心情,开心很久很久,这就是单纯的孩子。

  在我们平时的工作中,总是要求孩子认真听,仔细听,那么作为老师的我有没有好好听孩子的话呢?在这本书中的第四章“促进对话”中提到了有效的倾听对学习和人的一生都是非常重要的技能,而教师有效的倾听儿童的语言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只有认真的听了,才能对儿童进行教育。在我们班有个叫辉辉的孩子,很调皮,平时班里只要有什么事总有他的份,例如:洗手时玩水把水泼在镜子上,泼在同伴的身上。户外活动时把所有的器械都拿出来之后又跑开了,等等类似的'事情有很多。有一天吃过午饭,我带着孩子们在校园中散步,孩子边走边在我的引导下,观察着种植区的植物,在孩子们都在为看到自己种的花生长出苗了而兴奋时,一阵不和谐的争吵传来了。

  我一看又是辉辉,正握着拳头,面红耳赤的和旁边的明明争论着,当时我就来气了,呵斥住了辉辉,辉辉很不服气的放开了拳头,跟着大家回到了教室,之后我就安排孩子们午睡,看着辉辉还是气呼呼的样子,我决定和他好好的聊一聊。于是就有了一次平等和谐的对话,也就是这样一次对话,让我重新审视了辉辉这个问题孩子。在谈话中,我知道了一些事情的真相,原来散步时辉辉看见有一颗花生露在泥土外面,就想用手把花生埋到土里,明明偏说他把花生挖出来了。而之前发生的诸如玩水的事,辉辉说是想给镜子洗洗澡的,不小心才会弄到同伴身上的。因为每次老师都会在小朋友面前凶凶的批评他,所以他不愿意说,而这次的对话,没有其他人在,他觉得很轻松。

  看来一些孩子平时可能是调皮了些,但他们也不是每次都无理取闹。他们也有自己的想法。有时候,老师一个无心的批评会给孩子留下永远的阴影。老师要做的不是盲目地判断谁对谁错,而是应该静下心来,耐心地听听孩子们心中最真实的想法。做孩子心灵的呵护师,让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爱吧。

《老师,你在听吗》8

  《老师,你在听吗?》,本书的书名就让我们颇为震撼,是啊,我们有很多的时间和孩子相处在一起,特别是在集体活动中,你一言我一语,大家看似交流地很热烈,但是结果呢?孩子获得是什么?是一个“对”的答案吗?这个“对”的答案对于孩子今后的发展来说,又有多大的意义呢?

  如何让孩子获得更多,首先我们需要洞悉儿童认识、想法、困惑,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方法就是认真倾听孩子的对话。对话是我们互相交流认识、想法、感觉和困惑的最有力的工具。然而,我们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常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用“提问——回答”的模式控制着对话;对话仅仅是从教师指向孩子、再从孩子返回教师;教师内心给孩子的想法做上“对”或“错”的记号;因为不理解孩子而忽视他们的想法;根据自己的计划、进程等,使活动显得尤为仓促等等,在这些情况下,我们也许无法很好地发现孩子是如何看待、认识世界的,更不能为孩子提供一个探索的氛围。通过对本书的阅读,我找到了一个是对话更为有效的方法,那就是在活动中力求为孩子营造一个充满对话的学习环境,它能促使孩子参与到主动建构对世界认识的过程中。

  首先,我们必须了解对话的特征:在对话过程中,我们听到最多的应该是学习者即孩子的声音;我们通过谈话活动试图发现孩子的想法;孩子需要时间去思考问题;话题和孩子们的兴趣、探索相关;对话应该用来拓宽孩子的思维。那么怎样做才能让这一切发生呢?

  在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我们都要为孩子提供对话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孩子与孩子、孩子与老师之间进行对话,并且认真倾听孩子,支持孩子的探索活动,当孩子受到鼓励和支持,他们就会发现自己的观点是重要的,他们更会愿意在将来的对话中分享他们的想法,因为他们知道别人会倾听自己,他们的想法对于朋友来说是重要的.,孩子越多地参与到对话中,他们就得到越多的机会去运用具有真实目的的语言;在对话过程中还可适当进行记录,充分利用对话记录来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当孩子说的话被记录下来,它们就不再是暂时性的了,而是变成可以被反复再现的话语了,这让孩子的学习变得可见了,因为通过每次对话的再读和回顾,成人会有更多的发现。

  让我们一起认真倾听、解读孩子,使孩子们在一个快乐、自由的氛围中不断成长。

《老师,你在听吗》9

  在以往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更多的是在问:孩子,你在听吗?现在想想我们当初一味的反问孩子,可孩子还小,他懂得会比你老师多吗?答案肯定是不会!那么《老师,你在听吗?》正式我们现在该去思考发现的……

  在研读时有这样一句话“给儿童指导也许能教会儿童如何按照指示去做,但不能让他们投入地思考自己的想法。如果你提出的仅仅只有一个正确答案的问题,那么儿童不会参与到可以扩展他们图式的互动对话中。”

  正如文中指出的那样在“完成课程”和“确保孩子们知道这些东西,并通过考试”。在这样的压力下我们主导着师幼之间的对话。确保我们的声音能最大限度的传达到幼儿的耳朵里。可是孩子们的`想法是什么,孩子们在我们提问的当下又在想些什么呢?孩子们又有什么奇思妙想呢?这一切的一切都被我们忽略掉。而我们可能不知道我们忽略掉得也许是孩子们的创造力、孩子们的好奇心,孩子们的探究欲。

  过去的也就让它过去吧!从现在开始我们可以努力做到让孩子们有时间去思考。因为一旦有了思考的时间,你在交流自己的想法就会变得重要。时间能让我们加工信息、反思、联系自己原有的想法。对话需要有一个放松的节奏,这样儿童在其中才有时间去思考、反思、和他人分享自己的想法。

  我们在此同时还可以在倾听幼儿谈话的过程中去发现一些孩子们的兴趣点,从而为孩子们创造对话的时机,让每一个孩子们都能参与到对话活动中。

  观念正在改变,而倾听习惯也是需要培养的。

  让我们蹲着与孩子们交流,耐心倾听每一个孩子们的想法,并给予恰当的回应。

  让每个孩子觉得被尊重。

  让孩子们的声音被最大限度的听到。

  你瞧,倾听的种子正在发芽……

《老师,你在听吗》10

  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老师经常采用问答式与幼儿交流,提问质量的高低对幼儿思维及语言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租用。教师如何进行有效提问?我们现在都知道不能提诸如是不是、好不好之类的封闭式的问题,而应该提开放式的问题,在学习里《老师,你在听吗?》一书后,对教师的提问的艺术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首先,我们要明白提问的目的,是为了揭示儿童的想法,而不是加强教师已有的思想或检验儿童习得了多少知识。其次,提问的种类包括四种:开放性问题、深入探究儿童思维的问题、澄清和聚焦想法的问题、联系儿童经验或想法的问题。就比如:提问的“开放性”而言,书中第二章的一个关于“马”的案例引起了我的兴趣和关注,“这是什么动物?它是什么颜色的?你还能看见另外一种颜色吗?”这些问题虽不是选择性的,但它们也是封闭式的,因为这样的谈话没有试图去发现儿童的先前知识和经验,同样关于“马”的提问:这里发生了什么?还有呢?那会怎么样?爸爸怎么抓住马的?这些开放式问题帮助儿童拓展思考,有利于教师发现儿童想象的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将先前知识运用到操作中的能力以及学习的能力。

  在《老师,你在听吗?》的第七章倾听处于语言发展中的儿童中,丽莎·波曼还用生活中师幼互动的例子阐述教师如何“倾听”儿童的绘画、游戏、建构作品这些符号语言的,如:保罗正处于发展之中的手语不能表达他所理解的内容,但想象游戏这种语言表达方式不仅让他在这个过程中建构了知识,而且给老师提供了可以了解他个人思维世界的一扇窗户;戴维德、约尔迪等儿童的学习案例告诉我们,当一些儿童对教师的'倾听提出挑战时,教师首先要相信他们是有学习能力的,同时需要教师寻找另外一些途径去倾听他们的想法,倾听他们的“声音”,虽然需要花一定的时间,但相信当通过这了解他们的想法,并获得观察他们学习的多种视角时,一定会是非常欣慰的。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与众不同的言语生命,作为教师,只有多倾听幼儿的对话,多倾听幼儿表白,倾听幼儿的坦然吐纳,倾听他们的心声,才能真正走进他们的心灵,解读孩子的所思所想所为。要学会倾听孩子们的每一个问题,每一句话,善于捕捉每个孩子的思维火花。教师的有效倾听,能成为开启幼儿心灵窗户的一把“金钥匙”。

  倾听,能使孩子觉得自己很重要;倾听,能让孩子更愿意说;倾听,能帮助孩子说得更精彩。老师要强化倾听意识,养成倾听的习惯,提高倾听的技能,在倾听中促进幼儿的口语发展,为他们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老师,你在听吗》11

  《老师,你在听吗?》读后感城厢镇幼教中心梅园幼儿园 张瑶《老师,你在听吗?——幼儿教育活动中的师幼对话》一书向我们介绍了倾听儿童,与儿童进行言语互动所需的一系列知识技能,包括科学的儿童观和儿童学习观,把握对话时机,创设对话环境的策略以及促进、收集、解读和应用对话的技能与技巧,《老师,你在听吗》读后感。什么是倾听呢?倾听属于有效沟通的必要部分,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狭义的倾听是指凭助听觉器官接受言语信息,进而通过思维活动达到认知、理解的全过程。而在幼儿园,倾听是幼儿学习与他人交谈中一种不可缺少的行为能力,它是幼儿学会谈话的第一步。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语言领域的内容与要求提出:“养成幼儿注意倾听的习惯,发展他们的语言理解能力”。也就是说,倾听是儿童感知和理解语言的行为表现。只有懂得倾听、乐于倾听并且善于倾听的人,才能真正理解语言的内容、语言的形式和语言运用的方式,掌握与人进行语言交流的技巧。在当今的社会家庭中,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都是家长手中的掌上明珠,孩子在家就是一个个的“小王子”和“小公主”,家长们认为,只要是正常的人,其听力是先天具备的,不必刻意去培养,读后感《《老师,你在听吗》读后感》。但滑稽的是大人在乎听孩子的要求,孩子们却不重视孩子是否在听大人的要求,而一遇到孩子不专心倾听或插话时,总是大声训斥孩子使幼儿失去倾听的欲望、兴趣,变得不听、不爱听甚至不会听。因此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很多幼儿具有不良的倾听习惯。表现为:幼儿不能安静的倾听、随意插嘴、不能耐心的.听完老师或同伴的讲述;不能认真倾听别人讲话,爱插嘴;教师在上课提问时,有的幼儿只顾自己举手,想着自己的答案,没有听同伴回答;急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表现自己而打断别人的话;还有的环顾四处或做小动作,心不在焉等等。因此,“学会倾听”成为了我们——无论是家长还是教育工作者最关注的问题。《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强调了要引导幼儿“乐意与人交谈,讲话、倾听对方讲话”,而学前期是培养幼儿养成良好倾听能力的最佳期,因此我们要利用一些机会培养孩子们的倾听习惯。如利用“按指令行事”法发展孩子倾听能力——如:要求孩子听指令做相应动作;在日常生活中交给孩子一些任务,让其完成,以锻炼孩子对语言的理解能力;让孩子根据某种音乐或节奏等,一边看着大人的手势,一边完成某些动作或相应的行为等;利用“听辨错误法”来发展孩子的倾听能力——如说“玉米棒结在地下,葡萄结在树上”等错误语句,让孩子倾听后,挑出毛病并纠正:利用“传话法”发展孩子的倾听能力——如让妈妈每天告诉孩子一句话,再请孩子告诉爸爸,这样就逐渐培养了孩子仔细倾听的能力。良好的倾听习惯是人不可缺少的素质之一,是人与人交往的必要前提,是人进行学习的重要手段。

  正如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态度:播种一种态度,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人生!”让我共同行动起来,让孩子们在倾听中不断进步、不断成长。

《老师,你在听吗》12

  “每个学习者在进入一个教育情境学习新知识之前就已经具备了对一些事物的认识和看法。”这是《老师,你在听吗?》中的一句话,这也是教育教学中常见的现象,但往往也是我们忽视的对象。

  记得有个中班社会活动“马路上的交通标志”,老师在活动前让孩子们收集了各种交通标志,导入环节便让部分孩子介绍自己知道的交通标志,从孩子介绍的.情况来看,个别孩子对一些相对复杂、不常见的交通标志都已了解其含义。中间环节便让孩子们认识各种交通标志,如斑马线、红绿灯、静止停车等。前后对比,显得先难后易。所以,在开展类似的活动前,我们试问过自己:哪些先前的经验知识是孩子已经具备的?对某一个或某一群孩子来说,哪些先前知识和经验是独一无二的?怎样才能尊重、珍视并利用这些先前知识和经验呢?

  在《老师,你在听吗?》书中称先前的知识或者认识为图式,随着新经验的增加以及新旧知识或者新旧经验间的相互作用,图式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着。当学习者将新的经验或者观点与已有的图示联结起来时,学习就发生了。这是一种主动建构对新知识或者经验的理解的过程。

  作为教师,我们要为孩子提供能够引起他们思考的新经验,这样才可能建立新的联结。若想有效地做到这一点,我们就需要尽可能多地了解孩子的先前知识。只有了解了孩子的先前知识与经验,我们残能识别并为他们提供对他们来说最好的学习经验,否则我们所提供的学习经验要么不足以让孩子已有的图式产生改变,要么与孩子的先前知识距离太远,使孩子无法在新经验与已有图式之间建立连接并进行整合。

《老师,你在听吗》13

  每次寒暑假,作为教师的我们,除了放松身心尽情享受这短暂的假期外,还有一件事情可不能忘记,那就是给放松的“灵魂”充充电。这次的寒假,又会有怎样的神秘礼物等着我们呢?《老师,你在听吗?》一书,探讨了师幼之间的谈话艺术,以及通过对话教育幼儿的好途径,着重围绕教师如何创造一种民主对话的环境,如何支持高质量的交谈,如何鼓励、支持对话的学习和发展以及如何帮助幼儿在有限的语言能力前提下参与对话进行了阐述。向我们介绍了倾听儿童,与儿童进行言语互动所需的一系列知识技能。对于年轻教师的我们来说,无不是一份丰盛的大餐,慢慢咀嚼,在仔细品味中收获所需的营养;无不是一次全新的充电,慢慢感受,在滚滚的电流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无不是一场美好的旅途,慢慢体验,在新奇的景点把握美好的瞬间……

  每天在与儿童的对话中应有一些问题是为了揭示儿童的想法,但仍有一些对话是为了准确地从儿童那里了解信息。但慢慢地,更多的对话是要弄明白儿童的想法,教师要开始逐渐询问儿童的意见和想法,而不是主观臆断。当孩子们中产生一些特殊的想法或特别的想法时,作为老师,我们应尊重他们的想法,努力地支持他们。

  在一次画“切开的西瓜”活动中,我要求孩子们把西瓜的瓜瓤画成红颜色或者黄颜色,可是在最后完成的作品中,我发现一块西瓜被涂成了粉红色,是茜茜画的。我也没多想,就问她说:“平时我们吃的西瓜只有红颜色和黄颜色的瓤,你怎么乱涂颜色了呢?”茜茜只是一贯地保持她甜甜的笑容,没有说什么。这时保育阿姨正好进来,听见了之后,她笑着对我说:“也没错的呀,没有熟的西瓜不就是可以那个颜色的吗?这才“恍然大悟”的我赶紧又当着大家的面对茜茜说:“原来你画的是没熟的西瓜呀!”她想了想之后害羞地点了点头。于是我便把茜茜的.这一特别的想法和其他小朋友进行交流,大家一致认可了她的想法。此时此刻,我在尊重茜茜自身想法的同时,也保护了她的自尊心,同时也为其树立了绘画的信心。

  再如角色游戏,有时我们老师往往会以自己的喜好把一些观点、想法强加给幼儿,而没有认真倾听、尊重他们的想法。书中提到在准备活动或材料时,教师可以让儿童自己来选择材料制作的一些东西。其实,在我们的角色游戏中,尊重儿童的想法也可以很好的落实、体现。就拿“百宝箱”游戏来说,老师可以通过这个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缺少游戏材料或想增加游戏情节时,自主地到“百宝箱”中寻找可以替代的“宝贝”,让游戏更加顺利、精彩地开展。最主要的是,孩子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想法,真正地做游戏的主人。

  新《纲要》中指出“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赖感。”教师应是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教师和幼儿之间应该是平等、友好的一种关系。让我们一起努力,尊重幼儿,尊重他们的想法,把倾听作为我们的习惯,多倾听孩子,多用心观察、了解孩子,让孩子们更加自信、乐观、大胆地成长,你会发现,孩子们比你想象的要更棒!

《老师,你在听吗》14

  本书向我们幼儿教师介绍了倾听儿童,与儿童进行言语互动所需的一系列知识技能,包括科学的儿童观和儿童学习观,把握对话时机、创设对话环境的策略以及促进、收集、解读和应用对话的支能与技巧。全书深入浅出,实例丰富,有助于我们幼儿教师更好的了解儿童,反思师幼互动存在的问题。纠正自己的不适宜言行,从而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书中提到了“倾听”,倾听属于有效沟通的必要部分,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狭义的倾听是指凭助听觉器官接受言语信息,进而通过思维活动达到认知、理解的全过程。

  倾听是幼儿学习与他人交谈中一种不可缺少的行为能力,它是幼儿学会谈话的第一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语言领域的内容与要求提出:“养成幼儿注意倾听的`习惯,发展他们的语言理解能力”。只有懂得倾听、乐于倾听并且善于倾听的人,才能真正理解语言的内容和语言运用的方式,掌握与人进行语言交流的技巧。

  在幼儿园日常活动中,遇到孩子不专心倾听或插话时,提醒过后还是不听往往就是大声训斥,久而久之有的幼儿失去了倾听的兴趣,变得不听、不爱听甚至不会听。在教学活动中变现为:不能安静的倾听、随意插嘴、不能耐心的听完老师或同伴的讲述、急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而打断别人的话、环顾四处或做小动作,心不在焉等。阅读了《老师,你在听吗?》,让我对“倾听”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与解读,让我们改掉对孩子大声呵斥的坏习惯,抓住最佳时期培养孩子们良好的倾听习惯。如利用“按指令行事”法发展孩子倾听能力——要求孩子听指令做相应动作;在日常生活中交给孩子一些任务,让其完成,以锻炼孩子对语言的理解能力;让孩子根据某种音乐或节奏等,一边看着大人的手势,一边完成某些动作或相应的行为等。利用“传话法”发展孩子的倾听能力——让妈妈每天告诉孩子一句话,再请孩子告诉爸爸或老师,这样就逐渐培养了孩子仔细倾听的能力。

  良好的倾听习惯是人不可缺少的素质之一,是人与人交往的必要前提,是人进行学习的重要手段。正如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态度:播种一种态度,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人生!”让我共同行动起来,让孩子们在倾听中不断进步、不断成长。

《老师,你在听吗》15

  《老师,你在听吗》一书第三章“为对话创设正确的环境”中提到,教师经常无意识地用不同的活动把儿童的一日活动安排得太过充实,以至于儿童几乎没有时间去尽情享受并探索每个学习机会,我对此深有体会。

  我班有个辰辰小朋友,前一段时间经常往厕所跑,通过几次观察,我发现,厕所有小朋友时她就去,厕所没有小朋友时,她也要在那里蹲着等一会儿,我决心把事情弄个水落石出。一天,辰辰提出要求小便后,我悄悄尾随其后,只听辰辰一到厕所就和佳佳聊开了:“看,这是我妈妈给我买的新衣服。”“我妈妈说放学给我买汉堡吃”……我恍然大悟:原来她不是真的要小便才去厕所的,而是把厕所当成可以和同伴进行情感交流和宣泄的地方,因为,那里没有老师的干扰,能使她小小的心灵的情感得以寄托。

  我可以采取强硬措施限制她去厕所吗?不行!这样只能压抑她的宣泄,影响她的身心健康发展。由此我领悟到,平时给幼儿自由交往的机会太少了,才使得她们不得不到厕所去寻找自由,同时我深深体会到,在平日工作中孩子们的每一次告状,每一个表情,每一回争执,每一次轻轻抚摸你的手……都是不容忽视的。因为这一切,都是孩子在向你传递着幼小心灵的需要。以后的日子里,我尽量为幼儿提供不受干扰的.谈话时间:来园后、吃点心后、午餐后……而我也可以走进他们的世界,分享他们的快乐与忧伤,聆听他们的秘密,真正了解他们的兴趣与需要,创设一个健康宽松的 空间,让孩子得到充分的自由。

  瑞吉欧的教育者们把环境说成是儿童的另一位教师,这种观点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去思考环境对学习的影响,学习环境应该成为充满学习、乐趣和希望的地方。

【《老师,你在听吗》】相关文章:

老师,你在听吗读书心得03-13

《老师,你在听吗?》读书心得02-13

读《老师,你在听吗?》有感04-30

《老师,你在听吗?》读后感04-30

《老师,你在听吗》读后感04-30

《老师,你在听吗?》读书心得(13篇)03-13

《老师,你在听吗?》读书心得13篇02-28

《老师,你在听吗?》读书心得(通用13篇)03-13

《老师,你在听吗?》读书心得集锦13篇03-13

教育随笔-孩子你可以原谅老师吗?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