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反思

时间:2023-05-27 19:44:27 教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中小学教师反思

  在不断进步的社会中,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反思意为自我反省。那么应当如何写反思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小学教师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小学教师反思

中小学教师反思1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作为一名准教师,我们不仅仅要具有广博的知识,更要有高尚的道德。那么教师该如何培养崇高的职业道德呢?

  20xx年,教育部出台了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明确提出“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六点要求,这证明了党和国家对教师的高度重视,社会对教师的高度关注。通过对《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学习,我深深地体会到以下几点:

  ⑴献身教育,甘为人梯

  ⑵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⑶热爱学生,诲人不倦

  ⑷精通业务,学而不厌

  ⑸互相学习,团结协作

  或许,青春流逝;或许,红颜易老。然而,教师毅然而决然地耕耘着半亩方塘,坚守三尺讲台,他们用心去工作,用爱去育人。瞧,春暖花开,老师放弃了良辰美景,站在三尺讲台,挥洒无悔人生。听,秋风萧瑟,老师走进教室,陪伴那几十双充满期待的眼神;看,夜幕灯下,老师欣然拿起智慧的红笔,放飞莘莘学子那理想的风帆。

  耿耿园丁意,拳拳育人心。教师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他们把关心留给社会,把忠心留给教育,把热心留给学校,把爱心留给学生,把真心留给同事,把耐心留给自己。孜孜执着,甘愿寂寞。教师就是这样播撒着爱的阳光,播撒着无限爱心的。我想用这样一句话来描述教师这个群体:他们共树万世之师表,同铸不朽之师魂。

  如果人的生命有一百次,我将一百次的'选择教师,这个太阳底下最光辉,最崇高的职业!如果学生生活有困难,我就送去一片关爱;如果学生情绪不高涨,我就送去一片慰藉;如果学生学习有负担,我就送去一份鼓舞;如果学生有点滴进步,我就送去一份祝福。

  教师用他不灭烛光的照亮别人,证明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真谛。在田野上流着耕耘的汗水,在大道边织出七彩的图案。让那些跨世纪的骄子成为一颗颗小太阳,在地球的东方升腾、奔放,创造崭新的时代,创造奇异的希望,创造美好的未来。

  我愿终身为师,忠于三尺讲台,如桃李一般无言,身体力行地影响学生。

中小学教师反思2

  本周,我们学习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通过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主要目的是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师德素质和专业水平。《规范》包括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下面谈谈自己的心得。

  作为一名教师,必须要有“爱”,要有“责任心”。首先我们要热爱教育事业,既然我们选择了教育事业,就要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不计名利,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无私奉献,要力求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尽职尽责地完成每一项教学工作,不求,但求更好,爱岗就是干一行爱一行,安心本职工作,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努力培养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幸福感、荣誉感。敬业是指用一种严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尽职尽责。

  关爱孩子,关心爱护全体孩子,尊重孩子的人格,平等公正地对待孩子们。这样的语言,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一个教师面对的是一个班的'学生,面对这些脾气秉性各不相同的学生,教师要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扬长避短,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爱。也只有热爱学生,才能去关心他们的成长。比如,在我们办公室里,经常能听到各科教师间的交流:“xxx,怎么了?一节课都闷闷的?”,“我也发现了,他从上午开始一直不太开心。”,“我下课找他谈谈,看看怎么回事。”,“上节课我批评xxx了,看着有点失落,你们逗逗他吧。”这样的对话,在办公室里每天都能听到,我们尽量去关注到每个学生,这样学生能感受到教室对他的希望,集体对他的新任,归属感就大大的增加了。

  新规范最后一条明确规定的,要求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理念。这就要求我们在教书育人的同时,不要忘了自身的继续学习。要知道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比如刚开始上课的时候,有同学看到一只七星瓢虫,就问“老师,七星瓢虫用英语怎么说?”,再比如,学生不知道上了什么课接触了什么新的东西,来问我一些在我看来奇奇怪怪的问题,比如“陆地上的动物是大象,还是恐龙?”,“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鲸鱼是用鳍呼吸,还是用出气孔呼吸?”这就要求我们不光要不断提高专业基础知识,还要多多涉猎各种百科知识,这样在学生提问时,教师要是能做合理的解释,是不是会给学生留下一种学识渊博的印象呢?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当学生从心里钦佩一个老师时,自然他也愿意学习这一门学科。在不知不觉中,我们的教育目的便达到了。

  通过这次学习,让我更深刻的明白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具体要求,国家方针政策类的文件,是无数人智慧的结晶,用心研读,定会为我们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指明方向。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认真贯彻落实,并时刻谨记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让爱与责任时刻相随,为“师德”二字添光加彩。

中小学教师反思3

  在我的求学生涯中,曾遇到过许多“好”老师,他们虽性格迥异,风格不一,但在我看来“好”的方面却十分相似——知识渊博、为人正直、有爱心、常在不经意间让我体会到温暖,甚至直到毕业多年后也会时常想起当年的师生情谊。高考结束后填志愿时,我选择了师范专业,立志以我的老师们为榜样,成为一名教师,教书育人。大三上学期备考教师资格证期间,我读了20xx年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其中规定了教师职业道德的六条规范——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爱”与“责任”是贯穿每一条规范的核心与灵魂。本学期我们师范生原计划参加顶岗实习,但由于疫情影响各实习学校目前采取的是线上授课方式,我们也因此参与了一次特殊的线上实习,在每天与学生的“云”交往中,我渐渐体会到作为一名教师的任重道远。近期,线上实习之余,我重温了《规范》,这一次我对师德的理解更加深刻。

  一、爱国守法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是包括教师在内的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与义务。作为教育工作者,教师应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同时作为未成年人的学生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教师是他们成长的引路人。教师爱国守法,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到学生,也成为知法守法的合格公民,从而为传承民族文明、建设和谐社会培养接班人。

  二、爱岗敬业

  陶行知先生曾本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心态探索教育,以高度的无私奉献精神培养了一代又一代英才。爱岗敬业是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没有责任就办不好教育,没有感情就做不好教育工作。教师只有热爱教育事业,才能乐在其中,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三、关爱学生

  学生是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教师劳动的反馈成果。只有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学生需要关心呵护,需要温暖帮助。关爱学生不仅要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思想动态等,还要尊重信任学生,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辩证地看待学生的言行举止,与学生建立“亦师亦友”的关系。但关爱理解并不等于放弃严格要求,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错误,对此教师要循循善诱,督促改正,切不可就此放过,所谓“严师出高徒”。

  四、教书育人

  教书育人是教师最本分的天职。在教学方面,教师要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学情出发,因材施教,因时制宜,寻求适合于不同类型学生的有效教育方法和时机。按照教学规律进行教学,才能教得得心应手,学生学起来也轻松高效。育人方面,教师肩负着培养学生良好品行的重任,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的人格是进行教育的基石。”一个心存善念的教师对学生会起到春风化雨般的作用;同时开拓创新是教育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素质教育获得灵魂,因此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而更好地融入日新月异的世界。

  五、为人师表

  孔子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日复一日的朝夕相处中,教师的学识、能力、性情、品德修养等综合素质塑造成的`人格耳濡目染地影响着学生,要想教育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教师自己首先要成为这样的人。因此教师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以人格唤醒人格,以高尚唤醒高尚。

  六、终身学习

  “学不可以已”。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的获取途径越来越多样化,学生在网络、杂志、报刊等媒介中可获取的知识量多得惊人,教师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学习,积极参加各种业务进修,扩大自己的知识储备,拓宽知识视野,才能使自己的教学具有无限的魅力,才能获得学生的认可与尊重。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作为一名实习教师,我将在践行师德的路上坚实地走下去,努力成为一名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老师!

中小学教师反思4

  根据英语课程标准,基础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得学生树立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得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的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为了达到上述要求在教学中我采用课前、课中、课后备课方式

  一、课前备课

  课前备课即教案预设,要粗线勾勒。如果教案设计精心过了头,就与新课标的精神相悖了。教师“精心”设计的教案,往往多从教师“教”的层面考虑,而新课标则侧重于学生的“学”。要求学生做到“自主、合作、探究”。因此教案预设宜粗不宜细。只安排主要任务,创设问题情境,提供学习资源。中小学

  二、课中备课

  课中的备课实际是第二次备课。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是“想不到”也是无法“设计”的。而这样的.“想不到”又常常是课堂教学中的闪光之处、亮点所在。因此课前备课不能是定案,只能是预案。因此教师的调控非常重要。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留心察言观色,根据具体“学情”。备课调整后的教学,不是老师牵着学生走,而是学生思维推着老师走,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发展。老师既不扼制学生的看法,又不搁置学生的问题,而是顺着学生的思维探究下去,时时刻刻都体现“心中有人”的教学理念。

  三、课后备课

  教学反思是从经验型教师走向专家型教师的重要手段,要在教学反思中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每堂课结束或多或少有点得失、感想和体会,教师要认真进行教学反思,撰写教后录(即课后备课),不断破解在教学过程中的难题,不断探究与解决教学目的和教学行为的矛盾,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使自己成为学者型的教师。

  基于以上考虑,我做了以下改进计划:

  1、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任务型中感受到英语的乐趣,教师只作为一个引导者,学生在完成不同任务的过程中互相帮助、合作、自主解决问题。

  2、在注重听、说、读、写能力提高过程中,要让学生养成英语思维的习惯,不求面面俱到,务求重点突出,形成系列。

  四、对集体备课的反思及改进:

  目前,集体备课一月每人一次,有些流于形式,我认为每学期每个学年组精心备课一节真正是全组成员集体智慧的结晶,在集体讨论中各人的思路不同,方法各异。经过商讨,最后形成的设计才是最佳的。也能使各自有了真正的提高。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中小学教师反思5

  目前,中小学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教师很辛苦”最直接的原因之一就是大量繁重而无效的备课占用了教师的时间和精力,所以我们应该依据“有效教学”理论对教师备课进行改革。有效教学理论作为“新课改”的理论基础之一,其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问题。“备课”是教师重要的教学行为,更应注重效益。

  一、备课的目标要重实效。

  新课程有新“课标”,教师备课的真正目标就是如何达到新“课标”的要求。传统的备课一是目标不正确、不实在,如很多教师的备课只是为了完成任务,所以要么没有目标,要么目标不合实际、不具体;二是目标多注重知识传授与获取,强调教师教学行为的结果和学生行为的结果。这样的备课目标对于学生的发展显然是无效或效益很低的.。新“课标”要求教师备课的有效目标必须既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又强调师生双边、多边活动的过程。

  二、备课的形式要合实际。

  传统的备课形式主要是教师独自一人或冥思苦想、或照抄参考资料,且必须每个过程,每句话都要用备课本写出来,“备课”实际上成了“背课”,尤其是教师上优质课、示范课总是把教案记熟,然后按“台词”去“演戏”。这样的备课形式与“课改”促进教师的提高和学生的发展之宗旨是相悖的,只能使教师吃力不讨好。新的备课形式应该是丰富多样、灵活多样的,要因课程内容,教师能力水平的不同而异。如活动类课程,应以场所、器材、学具及活动的组织安排等准备为备课形式,自然实验课应着重花功夫做好实验的物质准备、分组安排等,这些类型的课不必拘泥于将一切都写在备课本上。有平行班级的,应大力提倡“集体备课”方式。而教龄长、经验丰富、素质高的教师,提倡在书上“点画批注”,让他们腾出精力和时间搞研究。

  三、备课的评价要促发展。

  传统的备课评价对每个教师、每门课程的备课要求几乎都是一律的。如“环节”都要有“目标要求”、“重难点”、“教具准备”、“导入”、“经过”、“小结”、“作业”等,缺一项就视为不合格,这样做的弊端就在于忽视了学科特点,扼杀了教师的创造性。按照“课改”的新要求,教师的备课评价应该体现学科特点、教师特色,要有利于教师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无论是哪一门课,无论是老教师,还是年轻教师,只要能按这个总要求去备课,就都是好的备课。所以,建立一套符合“课改”要求的新的备课评价标准,是促进教师有效备课的关键。我们认为新的备课评价标准应把握一下原则:照搬照抄要严禁,千篇一律要否定,过程思路有特色,促进发展目标明。

  四、备课的研究要花气力。

  长期以来,大多数学校把教学研究的重点都放在“课堂教学及其评价”上,而对备课的研究则相对忽视。众所周知,备课是教学的重要行为之一,是教师上好课的关键,如果备课无效,教学就必然无效。我们花气力研究备课实际上是“磨刀不误砍柴工”。所以我们认为备课的研究应比教学其他环节的研究更为重要,要大力提倡和实施有效备课。学校教导处和研究组应就备课列出研究专题,如“不同类型课的备课形式”、“怎样才能备出特色”等。只要我们更新观念,坚持不懈,一定会探索出一条符合“课改”要求的“有效备课”新路子。

中小学教师反思6

  通过关于小学生减负的问题探讨,我感受颇深,我们对学生的“减负”不能作平面化的理解,似乎“减负”仅仅是减轻书包、减少作业,减少学生在校时间,甚至取消考试。诚然,这些都是“减负”手段,并不是“减负”的真正目的。“减负”既不能平面化的理解,也不能“一刀切”。我们客观的发现,学生的`负担并不是都重,而是“负担”不合理:机械学习负担重,实践活动负担轻;考试分数重,习惯培养轻;用脑负担重,动手负担轻;心理负担重,思想疏导轻。更何况,由于学生个体学习能力的差异,他们学习负担的轻重又不能一概而论。

  教师的职责不是把课本,教参中的文字重复讲出来,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教师应千方百计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的思维活动过程达到完整。过重的课业负担是应试教育留下的毛病,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制约了学生能力的发展。使学生真正成为新世纪具有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竞争能力的健康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我认为教师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创造成长空间我认为,创造学生更多的自主成长空间,个性化地发展学生的特长,是做好“减负”工作的关键一点。在这样的认识之下,我们在实践中总结形成了“两个层次”、“两个针对”、“六个让给”的灵活学法指导体系。“两个层次”是目标原则。浅层目标:让每个学生懂得一些通用型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高层目标:让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即能根据自己的学习个性、风格和能力,对通用型的学习方法进行灵活选择或再创造,提倡适者为上。

  二、提高教师素质众所周知,教师的教学能力强,教学效率就高;教学效率高,学生的学习容量就大,学习效率也高。这种意义上分析,“减负”对老师而言,不是“减轻教学负担”,而是要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实现“轻负担,高质量”。

  总之,教师的教学水平是减负的关键;课堂教学是“减负”的主渠道;学生的学习管理,是“减负”不可视的重要环节。

中小学教师反思7

  20xx年,国家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主要指导思想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

  作为一名在职教师,我认为“双减”政策坚持学生为本,遵循教育规律,着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保障学生休息权利,让学生的学习回归学校,整体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减轻家长负担,缓解家长焦虑情绪,回应社会关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是利好政策。

  “双减”减什么,义务教育阶段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让教育包括课后服务等全部回归学校。确保“双减”政策的落地,我们就要大力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让学生在校内就能够得到优质的教育,并且逐步优化作业布置和课后服务方面的工作,更好地让学校所拥有的优质教学资源发挥应有的作用。

  从老师的角度来说,回归校内教育就是回归教育本心。“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在校老师的教学中心是需要摆在校内的'。要想有效实现“双减”,需要充分发挥学校的主阵地作用,让学生在学校内学足学好,这样才能够缓解家长焦虑。“双减”政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就要求学校的教学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科学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体育、阅读、文学、艺术等教育,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制定课后服务实施方案,提升学校课后服务质量,增强课后服务的吸引力。

  “双减”政策的出台,让作为教师的我看到了国家对教育改革的决心和力度。政策的出台,将减轻家长的负担,让“还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有了希望。同时也督促着教育者,要想更多办法去努力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希望加大力度将政策落地落实,切实取得实效。同时,作为一名普通教师,我将时时刻刻把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放在心上,承担起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使命任务。

中小学教师反思8

  身为一名师范生,这六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早早就烂熟于心,但时至今日,再次去感受这些言简意赅之语,又会觉得有新的不同于以前的意义。

  想起在大三最后一节中学语文教育课上,教我们古代汉语的武老师讲到的两个字,很简单很常见,人人都见怪不怪的两个字——爱国。什么是爱国呢?我想很多人都会回答,不就是热爱祖国嘛,这有什么好问的。

  的确,当时我的回答也是这些千篇一律的答案中的一个。而老师却“轻蔑”地笑了,问什么是热爱,什么才能称作“国”。台下顿时一片沉默。老师给我们在幻灯片上打出了“愛國”,也就是“爱国”的繁体字。在《孝经疏》中记载,“爱者,奉上之统称”,而国在《说文解字》中,是这样解释的“国,邦也,从口从或”,《戈部》中“或,邦也,从口从戈,以守一,一,地也。”那么爱国的意思就是一个人手中拿着兵器并愿意用自己心爱的东西去守护脚下的这片土地,这才是爱国。

  这些话我一直记到现在,因为它着实是很沉重的一个词,并不像我们所说的热爱祖国那么简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的路途上,必然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会遇见许多难以想象的荆棘坎坷。而我希望我也能够把这爱国的情怀真正地传授给我的学生。

  爱岗敬业不仅是老师应该做到的,还是社会各行各业都应该奉行的,而这个爱岗敬业的.“业”我觉得不应该是翻译成职业,而是事业,这两者似乎一样,其实追根究底是有很大的差异的,尤其是在感情色彩上。前者只是一种谋生手段,总是与金钱息息相关,而后者却是无关乎利益,只关乎心中所爱的一件事情,是我们真的愿意不计较回报,也要坚定走下去的道路。与我而言,教师既是如此。

  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关爱学生,把自己的知识和一些价值观传递给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尊重他们的梦想、理解他们的内心,让他们健康成长、快乐学习,真正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而这同样要求着身为老师的我终身学习、持续发展,为学生提供源源不断的知识力量,与时代共进步。

  枝叶的繁茂来自于大树生命的不懈律动,我们这片小小的树叶正是在祖国这棵参天大树的滋养下才能格外青翠,而我定将怀抱信仰,坚定地行于教学路上。

中小学教师反思9

  [摘要]反思被广泛视作教师专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文章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基础上,以泉州市中小学教师为例,对中小学教师反思现状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为后续的对策研究提供真实的依据。

  一、研究目的

  (一)问题的提出

  在提倡教师成为研究者的校本研究中,教师的教学反思被视作核心内容之一,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特别是在中小学教师中间开反思之风,似乎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那么反思是否真的成为教师的一种内在需要,究竟反思现状如何,存在哪些问题,可不可以解决和如何解决等问题成为研究的中心。

  因此,利用教学反思的理论研究成果开展对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反思行为的调查研究,适时地为教师的成长提供理论上的指导和实质性的帮助,既是教师成长的需要,也是学校发展的需要。

  (二)调查目的

  本调查目的之一是了解学校关于教学反思实践的总体开展情况,对中小学教师教学反思的现状的调查,了解教师的反思意识、反思内容、方法和反思水平以及调查教师对影响自己反思的因素等。

  调查目的之二是针对当前教师的反思状况,了解所面临或亟须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以便有的放矢,直接指向关键的问题。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调查通过自行设计问卷,对泉州市的20所中小学校的教师进行抽样调查,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总共为264份,有效率达88%。并设计访谈表,对其中14所学校的校长或负责人进行了访谈,作为补充材料。

  (一)学校开展教学反思的情况

  根据对14所学校的校长或负责人的问卷调查和访谈记录,了解到随着新课程的颁布和校本教研的推行,各学校都以不同的形式开展了反思性教学实践,并且参与反思的教师占全校的绝大部分。同时,在调查中发现,在开展反思实践的初期,大部分教师还比较被动,随着活动的展开,教师们逐渐意识到教学反思对促进自身发展是有益的,许多教师在实践中尝到甜头,如在教学或科研方面取得了成果,更坚定了自觉反思的信念。

  (二)教师教学反思实践的情况

  1.教师的反思现状

  根据问卷调查,我们从教师的反思意识、反思内容、方法以及反思达到的水平三方面来分析教师的反思现状。

  (1)教师反思意识

  要了解教师的反思意识,须从教师对反思活动本身的认识、反思活动发生的情境以及对反思活动作用的认识等方面来分析。结果显示,在对反思活动的认识上,有15%的教师把反思看成是对教学工作的一种回顾和总结;64%的教师认为反思是发现问题、寻求问题解决的过程;75%的教师则已意识到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我行为的一种审视、判断,进而修正、提高的过程。可见,大部分的教师在观念上都意识到反思不仅仅是对自己工作的简单回顾和总结,更应该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活动,并对教学行为的改进和修正,进而提高教育教学效能和素养的过程。并且97%的教师把反思看作不仅是一种个体行为,也需要群体的支持,而且决大部分教师在出现问题后寻求问题解决的途径,往往倾向于向别人求助,而不仅仅限于个人的独自思考。

  教学反思发生的情境是教师认为教学反思在什么情况下产生,它实际上包括了两种情况:一是教师认为教学反思可能产生的情境;二是教师自己反思的情境。调查发现,100%的教师认为反思可能发生在教学的每一阶段环节,只要教师出现困境或面对教学问题时,反思就有可能发生。但从实际的操作中,教师自己的反思活动通常发生在课后,达到72%,课前最少,仅为7%,而在每一环节上都进行反思活动的'比率只有10%。可见教师在行为上和认识上还是存在较大的差距,但这也从另一角度说明了教学实践作为一种复杂的行为。一般而言,教学的成功点和失败点是最容易让教师产生反思的,而失败点往往是反思的重点。所以,课后反思多是教师反思的一个特点。

  对反思活动作用的认识体现在对教学的作用和科研工作的影响上。根据调查,87%的教师认为反思活动能解决教学问题,73%的教师认为反思能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对科研的影响上,62%的教师肯定了反思活动对教师的科研水平有提高作用。这从一个侧面表明了在中小学开展的校本研究及行动研究对教师的行为产生了影响,教师能自觉地将教学实践和研究工作联系起来,逐渐接受“教师即研究者”的观念,并付诸实践。

  (2)教师反思内容与形式

  教师对反思方法的选择并不局限于一种形式,而是采用几种方法。从调查中可以发现教师反思的方法主要是写反思日记和反思教案(占77%)以及评课说课(占34%)的形式。遇到问题采取在头脑中“想一想”的教师达到31%,这种形式并没有把反思正规化,而是把思考问题当作反思的过程或反思的形式。采用建立教学档案(占8%)、教学录像(占5%)的反思形式则比较少。究其原因,有可能是采用这些方法在操作上比较复杂,或需要一定的技术或硬件的支持,而教师们对写反思教案或反思日记以及评课说课已经是再熟悉不过了。通过对反思方法选择理由的调查发现,选择这几种方法的原因主要是可以及时地解决具有针对性的问题,或者是可以获得即时的反馈,便于改进。对当前比较流行的网络日志尽管比传统的反思日记显示出众多的优势,但选择的教师并不多(占7%)。究其原因,除了这种方法需要一定的技术或硬件支持外,教师由于日常的教学任务负担较重,没有时间上网交流,从而使得这种优势仅被少数人占据。

  教师反思的内容涉及教育理念和教学实践层次。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教师的反思绝大部分还是针对教学实践操作层次的内容,如教学策略、教学技能和教学管理等问题,对教育科研、理念等理论或背景性知识的反思比较少,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教师的反思水平普遍不高,还停留在操作层面。

  (3)教师反思水平

  基于Habermas的工作以及他的认知兴趣理论,Van Manen(1977)等人把反思分成了三种水平:水平1:技术合理性水平(technicalrationali-ty),是反思的最低水平。水平2:实用行动水平(precticalaction),高于水平1。水平3:批判反思水平(criticalreflection),是反思的最高水平。

  HaRon和Smith(1995)通过分析师范生的反思日记,提出了反思水平的划分方法如下:水平1:描述性作品,不是反思,仅仅描述发生的事件。水平2:描述性反思。水平3:对话性反思。水平4:批判性反思。

  基于前面的分析发现,教师的个体反思行为的结果主要体现在日常的反思教案或反思日记中,而群体反思行为的结果则体现为定期的教研活动和与同行的交流中。因此,对个体反思行为和群体反思行为的结果的分析,可以初步说明教师反思的一般水平。

  在对教师的反思行为结果的调查中可以发现。教师在反思日记或反思教案中涉及的最多的内容是仅仅对事件进行描述(占56%),尝试着对教学事件和教学行为进行解释和提供证据的占32%,但仅仅是依据个人判断给出解释以及与自己的对话,本毕业论文由www.51lunwen.org整理提供对教学事件产生的可能原因进行分析、探究,而涉及广泛的社会背景问题的几乎没有。在教研活动和与同行的交流中探讨得最多的是对教学技能、方法、技巧等合理应用上的问题(占85%)。结合Van Manen和Hatton的研究以及前面对反思内容的分析,初步可以得出结论,教师的反思水平主要是处在技术合理性水平。

  2.影响教师反思的因素

  影响教师反思的因素很多,难以一一列举,须通过对已有的关于教师反思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从归纳总结出影响教师反思的内部和外部因素来调查。

  在影响反思的外部因素上,有82%的教师认为时间是一个主要因素,没有时间反思成为大部分教师不反思的理由。因为他们认为平时的教学工作和学生的管理工作已经占据了大量的时间,再写教后记或反思日记等更加重了教师的负担。尽管认为是有必要的,但确实顾不过来,通常只是在头脑中思考一下,而没有将其做正规的记录。其次是教育评价体系的影响占69%,特别是对教师的评价和考核方法的使用往往会影响教师的反思行为的发生。因为反思往往是一种“自我揭短”,让领导或同事看到自己不足和缺陷并不是一件好事,何况还与报酬奖金挂钩。所以,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体系势在必行。而有无专业引领和同伴互助对教师反思也很重要,占66%,这与大多数教师认为反思不仅是一种个体行为,也需要群体的支持的看法是相一致的。

  在影响反思的内部因素上,78%的教师认为有无反思的动力很重要,尤其是对经验型教师和成熟型教师而言,长时间地处在同一个教学岗位,往往容易产生惰性,安于现状,若没有外界的压力和要求是不愿寻求变化和发展的。因此,有无反思动力是进行反思的前提。其次是反思的态度和反思能力因素,分别为64%和62%。

  对于影响教师反思的态度问题,其中77%的教师认为教师的职业道德如责任感最重要,其次是开放的态度。接着是执着的态度,这与杜威提出的在反思需要的品质中责任心、开放性和全心全意最为重要的观点是一致的。

  3.当前教师反思活动中存在的关键问题或急需解决的问题

  通过调查,亟需解决的问题有教师的反思质量和水平不高,占85%;其次是动力不足和外部支持不够。教师对于反思理论知识的缺乏也占了半数以上。

  4.促进教师反思和提高教师反思水平的措施和途径

  调查发现,72%的教师认为可以将当前在中小学校提倡和实施的校本研究及行动研究与教师的反思行为结合起来,通过反思来促进研究,利用研究来提高反思的质量和水平。其次学校定期开展的反思交流研讨会也是促进教师反思和提高水平的有效方法之一,占67%。61%的教师认为教师还需要对有关反思的理论知识进行系统的学习,以便更好地实施反思活动。而对于师范生和在职教师的反思思维的培养和训练分别占53%和47%。认为应将反思行为同报酬和

  奖励机制挂钩的仅占6%。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教师反思行为的现状和影响反思的相关因素的分析,最后得出结论:

  1.对反思活动本身的认识不足,缺乏理论的指导,从而导致在行为上依然停留在经验型教师水平。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充实相关知识。

  2.对反思的认识和实际的反思行为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教师一方面认为反思对自身发展是有必要的,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另一方面又把反思看作是额外的负担,没有时间反思,采取应付了事的态度。

  3.反思形式单一,反思内容和反思范围有限。调查发现,普遍采用的反思方法是写反思教案或反思日记,通常教师在教学反思上填写的是对教学效果的反思,这与写教学总结没有多大的区别。而实际意义上的反思教案应该包括多种要素,如对教学设计的反思等等,这也从一个角度说明了教师对反思的理论知识的认识不够。反思的内容绝大部分是针对教学实践操作方面,对教育理论等背景知识涉及较少,可见教师反思的内容很有局限。

  4.教师的反思水平普遍不高,还处在技术合理性水平上。虽然有些教师对教学理论和实践表示了怀疑,但为数不多,大部分教师还只是依据个人的经验对事件进行反思,寻求教学策略等方面的合理应用,目的是为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基于以上的结论,笔者认为,可以从外部条件和教师个人的内部因素两方面提出建议:一是通过加强反思理论的学习、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加强专业引领及培养师范生的反思思维几方面来培养教师的反思素质。二是通过加强学校文化与环境建设、构建一个积极的外部反思氛围以及改革教师评价体系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