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典故

时间:2023-05-22 17:30:33 历史 我要投稿

历史的典故(13篇)

  历史的典故 篇1

  孔子周游列国走到陈国与蔡国之间的时候,行走在山间,被困,孔子和其学生七天七夜都没有吃到一粒米,颜回去讨米,回来后煮饭,饭熟了后,孔子看到颜回用手从锅内抓饭放进了嘴里,孔子便假装没有看见这件事,等到颜回来请孔子吃饭,孔子假装是刚刚睡醒,说自己刚才梦见了先人,自己将干净的饭吃掉之后才给先人吃。颜回说,不是那么回事,刚才自己看到有炭灰飘到锅内,饭被弄脏了,但是扔掉又很可惜,于是自己将其抓出来吃掉了。孔子于是喟叹:要想了解一个人是多么的难啊,我们都说眼见为实,可是眼睛看到的也会不一定可信,都说应该相信自己的心,有时候自己的心也会不可信。

历史的典故(13篇)

  这则故事说明了看事情不能光看表面,了解一个人是困难的,而了解之后就需要坚定的相信他,不要因为一点小事就产生误会。从另一个方面也说明了孔子对颜回的信赖,他相信颜回是配得上自己的评价“贤哉回也”的',可见颜回的品德是可以为万世楷模的。

  历史的典故 篇2

  战国齐湣王时,燕、秦等国联合攻齐,燕将乐毅领兵侵入齐都临淄,齐湣王逃亡卫国。楚国派大将淖齿率领军队前去援助齐国,其实楚国并非真心救齐,淖齿杀死了齐湣王,和燕国分占齐国领土和宝器。直到田单大破燕军,才收复了齐国的失地。

  齐王的宗族王孙贾,十五岁就被召进宫当齐王的'侍臣。他母亲很爱他,每当他入朝,总要再三叮嘱他早些回来。如果他回家晚了,母亲就会焦急地倚在门外等他。

  齐湣王外逃时,王孙贾没有跟在身边,后来想要去寻找的时候,却失去了齐王的消息,于是便回家了。王孙贾的母亲见儿子回来了,便问他:“燕兵来了,你为何不保护齐王?”王孙贾回答说:“我不知道大王在什么地方。”

  母亲听了很生气地说:“平时你早上出去,回来晚了,我都会倚在家门口等你;如果你傍晚出去,好半天不见回来,我更要到巷口去等你。你十五岁起就跟在大王身边,身为大王的侍臣,竟然不知道他去哪里了,那你还回家干什么!”王孙贾听了,很惭愧,连忙去寻找齐湣王,多方打听下落。当得知齐湣王已经被害时,立即号召百姓,宣誓起义,当场就有四百人响应。

  历史的典故 篇3

  【解释】: 亡:逃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羊丢失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出处】: 《战国策·楚策》:“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举例造句】: 张学良始则失地,今幸固守锦州,亡羊补牢,可称晚悟。 ★章炳麟《与孙思昉论时事书》二

  【用法】: 作主语、谓语、宾语;指知错就改

  【故事】: 战国时楚襄王荒淫无度,执迷不悟,将劝谏的大臣庄辛赶出楚国。五个月趁机征伐,很快占领楚都郢。楚襄王后悔不已,派人到赵国请回庄辛,庄辛说:“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则补牢,未为迟也。”鼓励楚襄王励精图治、重整旗鼓。

  历史的典故 篇4

  英文里的University(大学)一词来源于拉丁文Universitas,它本是罗马法中的一个法律术语,意指社团或法人。

  11世纪80年代,人们在意大利的一座图书馆中发现了罗马法典的原稿。接着,一些学者开始在意大利的波伦亚讲授罗马法。欧洲各地的青年学生闻讯纷纷赶来,合资聘请这些学者教课。但是,这些外国学生在意大利处处受到歧视。学生们为了对付不测,就按种族成立了20多个“同乡会”,然后又分别联合成两个社团,这种社团在法律上被称为Universitas。社团的成立使学生们取得了权利主体的地位。学生社团同教师签订契约,就课程设置、授课时间、教材发放、学费款额等问题达成具体协议。教师的酬金由学生在课堂上直接支付,如果学生们觉得哪位教师不称职,就联合抵制他的课,拒绝支付酬金。如果教师在打上课铃后不立即开讲,或在打下课铃前提前下课,就会被学生社团罚款。学生社团还有权审理其成员间的民事案件和刑事案件,从而使外国学生成了社团内部的公民。从此,University就成了学生自治机构的名称,后来逐渐引申出“大学”的`含义。

  在我国,“大学”一词最早见于儒家经典《礼记》之中的一篇文章名。到宋代,《大学》从《礼记》中抽出,单独与《论语》《孟子》《中庸》并列成为“四书”之一。

  “大学”一词现指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

  历史的典故 篇5

  支撑房屋的大梁,比喻肩负国家重任的人才。语出《后汉书·陈球传》:“公为国栋梁,倾危不持,焉用彼相邪?”

  东汉灵帝时,宦官曹节专权,大臣陈球与尚书刘纳密谋,想杀掉宦官曹节。司徒刘郃(hé)的哥哥曾是朝廷中的大臣,因参与大将军窦武诛杀宦官,行动失败而被处死,所以陈球认为联络刘郃一起行动是有一定基础的。

  刘郃虽然位居司徒的.要职,对宦官也很仇恨,但鉴于以往的教训,他总是犹豫不决。刘纳见状,不客气地质问说:“您作为国家栋梁,当国家危急之时,您都不管,那还用您干什么呢?”在刘纳质问下,刘郃终于答应了。

  事情还在准备之中,消息却已走漏。原来陈球有一个妾,妾的父亲程璜与曹节有往来,所以陈球的行动,就被程璜透露出去了。曹节得知消息,迅速采取行动,马上以谋反罪将陈球、刘纳等处死,并将刘郃罢官。

  刘纳质问时所说的“栋梁”一词,至今还经常使用,而且词义也没什么变化。

  历史的典故 篇6

  唐代大诗人李白,在《任城县厅壁记》中赞扬济宁:“青帝太昊之遗墟,白衣尚书之旧里。土俗古远,风流清高,贤良间生,掩映天下。”可见,济宁历史上出现过不少“风流清高”、“ 贤良”之士,其中的“白衣尚书”郑均又是代表性人物。

  史书上说,“郑均,字仲虞,东平任城人也。喜研《尚书》,好黄、老哲学。淡泊无欲,清静自守,不慕游宦。”他的哥哥在县衙里做掌管巡察缉捕的小官,经常收受礼物,郑均多次劝阻不听,决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教育他,便去给人家做佣人,辛辛苦苦干了一年多,将挣得的钱财全部送给兄长。并说:“财物用尽可以再去挣,当官不清白,终究会被抛弃。”哥哥大受感动,从此清廉。

  哥哥去世后,郑均又承担起抚养家境贫寒的寡嫂孤侄的责任。其间,以“举孝廉”为己任的地方官员召他出来做官,他常称病在家。直到建初三年(公元78年),司徒鲍昱召他到朝廷任职,他才不得不应召。建初六年(公元81年),公车(朝廷官署名)又特地征召他,升迁为尚书,协助汉章帝处理政务。章帝对他直道如矢、敢言直谏的品格,十分敬重,多次采纳他的逆耳忠言。后来,郑均称年老有病,主动请辞尚书职位,章帝又授他议郎一职。他以病重为由,决然脱下官服,挂冠而去,回归任城故里。

  元和元年(公元84年),汉章帝诏告东平郡守,对回到家乡的郑均进行褒奖赏赐。诏书上,章帝称赞郑均青年时“安贫”、“恭俭”;任尚书时勤于政务,抱病工作;到了老年,愈加坚贞不移地“守善”,对自己毫不懈怠,保持了晚节。因此赏赐他谷千斛,每年八月有长吏到他家中慰问,赐羊、酒。第二年,汉章帝对他给予了更重的超高规格的'褒奖。这一次不是下诏委派地方官进行,而是汉章帝不顾路途漫漫、舟车劳顿驾临任城,亲至郑均家中,当面赐其终身享受尚书的俸禄。

  古代未出仕的人所穿的衣服称为“白衣”。郑均病休还乡,本已成了“白衣”,但复受皇帝恩赐尚书俸禄,故留“白衣尚书”美名。

  历史的典故 篇7

  孙权简介

  孙权(公元182—252),字仲谋。吴大帝,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吴郡富春县(今浙江富阳)人。父孙坚,自称为春秋时大军事家孙武之后。曾任长沙太守,封破虏将军。兄孙策,为讨逆将军,封吴侯。

  孙权19岁就继承其兄孙策之位,力据江东,击败了黄祖。后东吴联合刘备,在赤壁之战击溃了曹操军。东吴后来又和曹操军在合肥附近鏖战,并从刘备手中夺回荆州、杀死关羽、大破刘备的讨伐军。曹丕称帝后孙权先向北方称臣,后自己建吴称帝,迁都建业。

  孙权英武果断,胆略过人。他曾在濡须口一带,乘大船侦探魏军阵容,异常镇定自若。魏军弓箭齐发,箭镞集中在船的一侧。孙权下令掉转船头,再以另一侧受箭,待箭匀船平后再安全驶回。他“博览书传历史”颇有才华。他曾写信给曹操说:“春水方生,公宜速去足下不死,孤不得安。”短短16字,寓意很深。

  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战败刘表,取得荆州,企图一举灭吴。他对孙权声称:"今治水军80万方与将军会猫于吴。"孙权没有被曹操的气势汹汹所吓倒。他果断地采纳鲁肃的建议,与刘备结成同盟,在著名的赤壁之战中,用火攻战术大破曹军,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孙权审时度势,考虑重新选择一个合适的政治中心。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他在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后,毅然决定自京口(今镇江)徙治秣陵(今南京),又在石头山建石头城。次年改秣陵为建业。黄初二年(公元211年),因与刘备争夺荆州,为便于指挥对蜀作战,又以荆州的鄂城为政治中心,改称武昌。黄龙元年(公元229)四月,孙权在武昌称帝。同年九月,又将都城自武昌迁回“舟车便利,无限险之虞:田野活饶,有转输之籍;进可以战,退可以守”的建业。这样,孙权开创了南京的建都历史。

  孙权规划并建造了建业都城,城周二十里十九步。建业城中建有壮丽的宫城和衙署、民居中、寺院,城外有石头城、丹阳郡城,还有人口集中和商业繁荣的市场。孙权创建的建业成为古代一座真正的城市,为日后南京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孙权对开发建业和整个江南地区做出重大贡献。他采取了不少措施,鼓励发展生产。他“亲自受田”,将驾车用的八头牛改作耕牛,以表示提倡农业生产。并下令禁止官史在家忙时征调农民服徭役,以保证生产期间,又兴修水利,疏浚和扩大秦淮河水道,开破岗渎、运渎、东渠、潮沟等。当时建业城有数千名技术熟练的手工业工人,从事丝织、冶铸生产。孙权还发展了航海事业,派将军卫温和诸葛直领兵万人航行到夷州(今台湾省),又派人出使辽东半岛及海南诸国,有的使者到高句丽、扶南(今柬埔寨)、林邑(今越南中部)和南洋群岛等地。公元247年,还为西域僧人康僧会建造了建初寺,这是金陵的第一座佛寺。

  孙权统治江东51年。他的一生,正是吴国创业的黄金时代。到他的晚年,有才华的太子孙登不幸早逝,其他儿子们为了王位明争暗斗吴的元气大伤。太元二年(公元252年),孙权,这位雄踞江东的杰出政治家在失望中与世长辞,终年71岁,葬在蒋山之阳(今紫金山梅花山)。

  孙权是三国时期一个重要的政治人物,智勇兼备的`英雄。

  孙权典故—广纳忠言

  孙权非常喜欢喝酒,酒喝多了,往往会耽误大事。不过,他有个特点,能虚心听取别人劝说,改正错误。这里介绍他能听讽纳谏的两则小故事。

  孙权当了吴王之后,就大摆酒宴,招待群臣。到酒宴将要结束的时候,他亲自起身,向大臣们行酒。走到骑都尉虞翻面前,虞翻假装喝醉,伏在地上。等到孙权回到座位上,他又起身坐下。于是孙权大怒,手持利剑要杀他。当时在座的大臣都吓得不敢上前劝阻,只有大司农刘基上前抱住了孙权,不让他去杀虞翻,并劝说:大王在饮酒之后,杀掉有才能的人,是非常不妥当的。即使虞翻有罪,天下人又有谁知道呢?正是因为大王能广招人才,容纳贤士,所以天下有才之人望风而至,现在一下子废弃了自己的好名声,这样做值吗?孙权说:曹操尚且杀掉孔融,我为何不能杀虞翻呢?刘基说:曹操轻易害死贤人,天下人都反对他。而大王施行仁义,与尧舜这样的贤君相比,怎么可以与曹操相提并论呢?孙权听了刘基的一番话后,怒气慢慢地消退。虞翻因此而免于死罪。酒席后,孙权对手下人说:从今以后,我酒后说要杀人,你们都不要去杀。

  又有一次,孙权在武昌临钓台饮酒,喝得酩酊大醉,醉后他叫人用水洒席上的大臣,并对大家说:今天饮酒,一定要醉倒在这里不可。当时,任辅吴将军的张昭,板起脸孔,一言不发地离开酒席,走到外面,坐在自己的车内。孙权派人叫他回去,说:今天只不过是共同饮酒,取乐罢了,你为什么要发怒?张昭回答说:过去纣王造了糟丘酒池,作长夜之饮,也是为了快乐,不认为是坏事。孙权听了,一句话也不说,脸上露出惭愧的神色,于是立即撤了宴席。

  孙权典故—孙权劝学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中事务繁多,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我)自认为(读书对我)有很大的好处。”吕蒙于是就开始学习。

  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论议国家大事,(鲁肃)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吕蒙说:“和有抱负的人分开一段时间后,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长兄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分别。

  孙权典故—孙权射虎

  建安二十三年十月(公元218年10月),孙权亲自骑着马去庱亭这个地方射虎,他所骑乘的马被老虎抓伤,孙权把双戟(古代兵器)投向老虎,老虎却停了下来,孙权用戈(古代兵器)攻击老虎,才把老虎抓获了。 孙权每次打猎,常乘马射虎,虎常突前攀持马鞍。张昭变色而前曰:“你用什么抵挡它?为人君者,应该能驾御英雄,驱使群贤,岂能驰逐于原野,骁勇于猛兽?如一旦有所危险,恐天下耻笑?”孙权谢张昭曰:“年少虑事不远,以此惭君。”但是仍然不能控制自已,于是做射虎车,间不置盖,一人驾驶,自己在里面射之。时有脱群之兽,犯其车,而权每手击之以为乐。昭虽苦谏,孙权常笑而不答。

  历史的典故 篇8

  镜花水月

  镜中花,水中月,世人常以喻虚幻不可求得之物,但诗家常用以比喻朦胧空灵的'意境。如宋严羽以佛论诗,主张妙悟,他说;“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以“镜花水月”比喻诗歌中不可言传的妙境。

  历史的典故 篇9

  周恭帝即位的时候,年纪太小,由宰相范质、王溥辅政。后周的政局不稳。京城里人心浮动,谣言纷纷,说赵匡胤(音yìn)快要夺取皇位啦。

  赵匡胤本来是周世宗手下得力大将,跟随周世宗南征北战,立下不少战功。周世宗在世的时候,十分信任赵匡胤,派他做禁军统帅,官名叫殿前都点检。禁军是后周一支最精锐的部队。

  世宗一死,军权落在赵匡胤手里。五代时期,武将夺取皇位的事情多得很,所以,人们有这种猜测也是不足为奇的。公元960年春节,后周朝廷正在举行朝见大礼的时候,忽然接到边境送来的.紧急战报,说北汉国主和辽朝联合,出兵攻打后周边境。

  大臣们慌作一团,后来由范质、王溥作主,派赵匡胤带兵抵抗。

  赵匡胤接到出兵命令,立刻调兵遣将,过了两天,就带了大军从汴京出发。跟随他的还有他弟弟赵匡义和亲信谋士赵普。

  当天晚上,大军到了离开京城二十里的陈桥驿,赵匡胤命令将士就地扎营休息。兵士们倒头就呼呼睡看了,一些将领却聚集在一起,悄悄商量。有人说:“现在皇上年纪那么小,我们拼死拼活去打仗,将来有谁知道我们的功劳,倒不如现在就拥护赵点检作皇帝吧!”

  大伙听了,都赞成这个意见,就推一名官员把这个意见先告诉赵匡义和赵普。

  那个官员到赵匡义那里,还没有把话说完,将领们已经闯了进来,亮出明晃晃的刀,嚷着说:“我们已经商量定了,非请点检即位不可。”

  赵匡义和赵普听了,暗暗高兴,一面叮嘱大家一定要安定军心,不要造成混乱,一面赶快派人告诉留守在京城的大将石守信、王审琦。

  没多久,这消息就传遍了军营。将士们全起来了,大家闹哄哄地拥到赵匡胤住的驿馆,一直等到天色发白。

  赵匡胤隔夜喝了点酒,睡得挺熟,一觉醒来,只听得外面一片嘈杂的人声,接着,就有人打开房门,高声地叫嚷,说:

  “请点检做皇帝!”

  赵匡胤赶快起床,还没来得及说话,几个人把早已准备好的一件黄袍,七手八脚地被在赵匡胤身上。大伙跪倒在地上磕了几个头,高呼“万岁”。接着,又推又拉,把赵匡胤扶上马,请他一起回京城。

  赵匡胤骑在马上,才开口说:“你们既然立我做天子,我的命令,你们都能听从吗?”

  将士们齐声回答说:“自然听陛下命令。”

  赵匡胤就发布命令:到了京城以后,要保护好周朝太后和幼主,不许侵犯朝廷大臣,不准抢掠国家仓库。执行命令的将来有重赏,否则就要严办。

  赵匡胤本来就是禁军统帅,再加上有将领们拥护,谁敢不听号令!将士们排好队伍开往京城。一路上军容整齐,秋毫无犯。

  到了汴京,又有石守信、王审琦等人作内应,没费多大劲儿就拿下了京城。

  将领们把范质、王溥找来。赵匡胤见了他们,装出为难的模样说:“世宗待我恩义深重。现在我被将士逼成这个样子,你们说怎么办?”

  范质等不知该怎么回答。有个将领声色俱厉地叫了起来:

  “我们没有主人。今天大家一定要请点检当天子!”

  范质、王溥吓得赶快下拜。

  周恭帝让了位。赵匡胤即位做了皇帝,国号叫宋,定都东京(今河南开封)。历史上称为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经过五十多年混战的五代时期,宣告结束。

  宋太祖做了皇帝,他的母亲当然成了太后。当大臣们向太后祝贺的时候,太后却皱起眉头,显出很忧愁的样子。

  等大臣退了朝,侍从们问太后说:“皇上即位,您怎么还不快活?”

  太后说:“我听说做天子很不容易。能够把国家管理好,这个位子才是很尊贵的;要是管理不好,出了乱子,再想做一个老百姓还做不成哩。”

  太后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宋太祖虽然即了位,但是全国还没有统一,别说周围还有一个个割据政权,就是原来后周统治的中原地区,也还有一些节度使,对宋太祖即位,很不服气呢。

  历史的典故 篇10

  【出处】

  《韩非子·喻老》。

  【释义】

  讳:忌讳;疾:疾病。隐瞒疾病,不愿医治。比喻怕人批评而掩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历史典故】

  扁鹊是战国时期的一位名医,医术非常高名,他只需诊脉,就能知道患者脏腑里的病。

  有一天,他去见蔡桓公。他仔细端详了蔡桓公的气色以后,说:“大王,您得病了。现在病只在皮肤表层,如果不及时医治,恐怕病情会加重的。”蔡桓公不以为然地说:“我没有病,也用不着治!”扁鹊走后,蔡桓公对左右说:“当医生的就爱给人治病,没病也说你有病,只为显示自己医术高明。”

  过了几天,扁鹊再去看望蔡桓公。他着急地说:“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肌肉里去了。可得抓紧治疗啊!”蔡桓公把头一歪,只当没听见,理也没理他。

  又过了几天,扁鹊又来见蔡桓公。他看了看蔡桓公的气色,焦急地说:“大王,您的`病已经进入了肠胃,不能再耽误了!”蔡桓公还是不予理睬。

  又过了几天,扁鹊再一次去看望蔡桓公。他只看了一眼,掉头就走了。蔡桓公心里好生纳闷,就派人去问扁鹊:“您去看望大王,为什么掉头就走呢?”扁鹊说:“病在皮肤里,可以用热敷;病在肌肉里,可以用针灸;病到肠胃里,可以吃汤药。但是,现在大王的病已经深入骨髓。病到这种程度只能听天由命了,所以,我也不敢再请求为大王治病了。”

  果然,五天以后,蔡桓公的病突然发作了。他打发人赶快去请扁鹊,但是扁鹊已经逃到秦国去了。没过几天,蔡桓公就病死了。

  【成长心语】

  闭目塞听的人,往往自视甚高,自以为是,结果却背道而驰。蔡桓公因为害怕别人知道自己有病,就一次次拒绝扁鹊的劝告,结果也只能自作自受。古人云:“自古大度之主,不以言罪人。”我们对待批评的态度,应该是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我们要认真接受他人纠正过错的好意,这样才能避免犯更大的错误。

  历史的典故 篇11

  《汉书》还说他“雅性不好声色”,这儿的“色”,大概是指女色吧。不好女色的皇帝,实在太难得了,简直就如同后世传说中的关云长,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伟丈夫了!不过且慢,哀帝虽然不好女色,却极好男色,而且“好”到无以复加的程度!这个男色就是董贤。

  董贤其实在当时的朝廷里,本来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如果不是因为一次偶然事件,估计一辈子都没有机会和皇帝打个照面。不过,历史就是这样,总是有无数个变数,让人无法不相信“缘分”与“命运”。

  其实,一开始哀帝也算是个有志青年,他真的是从心底里想把这个国家经营起来,这从他的生活起居上就能看出来。哀帝是个十分节俭的人,这放在普通人身上可能没什么,不过对于一个想花多少钱就能花多少钱的皇帝来说,绝对算是个美德。不仅如此,哀帝即位之初,实行了多个貌似很有效力的新政,比如强化皇权、确定礼制、限定田亩等。

  不过,这些美好的设想最终成了一种摆设,均告破产,其中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不过,哀帝自身性格软弱是一个主要的因素。就这样,他不愠不火地治理了国家三年之后,一个美男子的闯入使他的政治生涯开始倒车。

  虽然董贤一直在太子府上公干,不过由于像他那样的小职员人数众多,才气和出身平凡的他,并没有被刘欣注意到。然而,在一次典礼仪式上,董贤的命运发生了重大改变。他只是轻轻一回头,便恰好让坐在高台上的哀帝看见了,这一看不要紧,哀帝半天回不过神来,心想:“世间竟有如此‘美貌’的男子,就是后宫粉黛也难与其媲美!”

  于是,他悄悄打听了一下,记下了这个叫做董贤的郎官。又有一次,轮到董贤传报时辰,哀帝从殿中看见董贤后,又一次被“惊艳”。这一次,他再也不能让自己错过机会,随即将董贤召入殿中,让其坐到自己腿上,与之促膝而谈,并当下授董贤黄门郎的官职,让他随侍左右。

  自此,董贤开始了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别样生活。

  要说这董贤天生就是“同性恋”的胚子,他生就一种女性的柔媚,低眉顺眼,搔首弄姿,引得哀帝欲火中烧,居然让他侍寝。此后,董贤一月三迁,升任驸马都尉侍中,出则与哀帝同骖乘,入则共床榻。董贤穿着雾一般轻逸的衣衫,像蝉翼飘飘若飞。哀帝与董贤常常一同沐浴,董贤在池水之中供奉丹药,邀宠献媚。

  不可否认,哀帝真的是对这名男子动了真情,这种爱估计比一般男女之爱有过之而无不及。能说明这一情况的就是那个著名的典故“断袖”事件。

  有一日,董贤与哀帝同眠共枕。董贤梦酣,头部不自觉地枕到了哀帝的衣袖上。哀帝醒后打算起身,不过董贤尚在梦中,哀帝实在不忍心打搅了“心爱之人”的好梦,便命人用刀将自己的衣袖割断。从此,在“龙阳之好”以外,人们又为形容古今人物的同性之恋找到了一个雅称——“断袖之癖”,或者直称为“断袖”。

  不仅如此,哀帝对董贤的宠爱已经超越了一切。董贤得到了许多以前在梦里都不敢奢望的'东西。在仅仅一个月的时间里,哀帝赏赐给他的钱财就高达亿万。哀帝还专门命人为董贤修建豪华奢丽的住宅,土木工程采用当时最先进、最高档的水准。这个宅子分为前殿、后殿,高大的殿门连绵不绝,轩阑、殿柱上甚至包裹以绫罗绸缎,规模和华丽的程度丝毫不逊色于皇宫。当时,地方郡国、塞外蛮夷都要定期向朝廷贡献珍宝、美食和服饰,朝廷将这些贡品分为不同的档次,高档用于天子享受,中低档用于赏赐臣属。不过,董贤在哀帝心目中的地位可是无人能比的,哀帝对他的宠爱甚至超过了对自己的关爱。结果,那些高档的贡品往往都被赏赐给了董贤,而天子则乐于享用中低档的贡品。

  汉哀帝甚至设想,自己在死后依旧能与董贤长相厮守。他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在修建陵寝时,他命人在自己的陵墓旁边为这位“挚爱”修建了冢茔,其规模宏伟,墓道宽阔,墓室巨大;墓外是数里长的祭祀专用大道,大道上的门阙、屏风高大靡丽;与冢茔配套的葬具更是令人瞠目,哀帝命人按照天子和诸侯王的丧葬等级为董贤特制了棺椁和金缕玉衣,这在刘氏的朝堂中实为一个不可思议的举动。

  估计所有人都会有这样的感慨,哀帝是世界上最好的男人,因为他真正做到了死了也要爱。好景不长,一向身体欠佳的哀帝,在25岁那年终于“因公殉职”在了自己的龙塌上。自知时日无多的他,对人世间最留恋和放心不下的居然不是刘氏江山,而是自己的“爱人”董贤。在一次大宴群臣中,微有醉意的哀帝竟然说:“我有意效法尧禅位给舜的典故,你们认为如何啊?”臣僚们都明白,天子的话里流露着将来某一天禅位给董贤的意思。虽然此时并没有被实施,但足以见哀帝对董贤的宠爱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历史的典故 篇12

  秦朝末年,各路起义军中有两支最大的力量,这就是刘邦和项羽的队伍。他们曾经约定,谁先攻下秦朝首都咸阳,谁就在关中一带为王。

  结果,刘邦先攻破了咸阳,控制了函谷关。

  项羽因此非常生气。他想我有四十万大军还没称王,你十万人马居然称王啦!于是要找刘邦决战。

  项羽的一个远房叔叔项伯与刘邦的谋士张良很要好。听到这消息,他连夜告诉张良,劝他赶紧离开。张良不愿背叛刘邦,经张良介绍,刘邦热情地接待了项伯,并与项伯结为儿女亲家。项伯劝刘邦亲自去向项羽解释、道歉,以避免这场大战。

  第二天,刘邦带着一百多人亲自去鸿门向项羽陪礼道歉。项羽的谋士范增劝项羽在酒宴上除掉刘邦。宴会上埋伏了一批武士,约定项羽一举杯,就立即动手。

  在宴会上,刘邦对项羽态度谦卑,处处陪着小心。那项羽是个直性于,被刘邦哄得渐渐高兴起来,根本不再想杀他了。所以对范增的.几次示意,都没有反应。

  范增眼看没按计划进行,就把项羽的堂兄弟项庄找出来说:“项王太仁慈了。你快进去借舞剑为名,趁机杀了刘邦。”

  项庄回来便到宴会上敬酒,并请求让他舞剑助兴。只见剑光闪闪,项庄越舞越靠近刘邦。项伯担心出事,对项羽说:“一人独舞,兴致不高,让我和他对舞吧!”项伯也拔剑起舞,暗暗地用自己的身体挡着刘邦,使项庄找不到下手的机会。

  张良看到这种情况,赶忙出去对刘邦的武将樊哙说:“现在项庄舞剑,他的用意就是要杀沛公啊(原文是‘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樊哙一听,立即拿起武器,闯到宴会上。

  在张良、樊哙的保护下,刘邦终于借机离开宴会,安全地回到自己的军营。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鸿门宴”的故事。后来张良说的“今者项庄舞剑,其意常在沛公也”演化成了“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成语。“沛”本是地名,刘邦曾在那里作过官,所以沛公指刘邦。这个成语用来比喻行动或言语隐约针对某一个人。

  历史的典故 篇13

  青梅竹马

  唐代大诗人李白在《长干行》中描写一位女子,思夫心切,愿从住地长干跋涉数百里远路,到长风沙迎接丈夫。诗的开头回忆他们从小在一起亲昵的'嬉戏:“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后来,用“青梅竹马”和“两小无猜”来表明天真、纯洁的感情长远深厚。

【历史的典故】相关文章:

经典的历史典故04-20

历史典故05-19

历史的典故05-21

经典历史典故02-19

历史的典故04-12

历史典故04-12

经典历史典故04-28

经典历史典故精选08-26

经典的历史典故01-13

有关历史的典故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