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典故

时间:2023-05-21 10:59:31 历史 我要投稿

历史的典故(15篇)

历史的典故1

  孙权简介

历史的典故(15篇)

  孙权(公元182—252),字仲谋。吴大帝,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吴郡富春县(今浙江富阳)人。父孙坚,自称为春秋时大军事家孙武之后。曾任长沙太守,封破虏将军。兄孙策,为讨逆将军,封吴侯。

  孙权19岁就继承其兄孙策之位,力据江东,击败了黄祖。后东吴联合刘备,在赤壁之战击溃了曹操军。东吴后来又和曹操军在合肥附近鏖战,并从刘备手中夺回荆州、杀死关羽、大破刘备的讨伐军。曹丕称帝后孙权先向北方称臣,后自己建吴称帝,迁都建业。

  孙权英武果断,胆略过人。他曾在濡须口一带,乘大船侦探魏军阵容,异常镇定自若。魏军弓箭齐发,箭镞集中在船的一侧。孙权下令掉转船头,再以另一侧受箭,待箭匀船平后再安全驶回。他“博览书传历史”颇有才华。他曾写信给曹操说:“春水方生,公宜速去足下不死,孤不得安。”短短16字,寓意很深。

  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战败刘表,取得荆州,企图一举灭吴。他对孙权声称:"今治水军80万方与将军会猫于吴。"孙权没有被曹操的气势汹汹所吓倒。他果断地采纳鲁肃的建议,与刘备结成同盟,在著名的赤壁之战中,用火攻战术大破曹军,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孙权审时度势,考虑重新选择一个合适的政治中心。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他在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后,毅然决定自京口(今镇江)徙治秣陵(今南京),又在石头山建石头城。次年改秣陵为建业。黄初二年(公元211年),因与刘备争夺荆州,为便于指挥对蜀作战,又以荆州的.鄂城为政治中心,改称武昌。黄龙元年(公元229)四月,孙权在武昌称帝。同年九月,又将都城自武昌迁回“舟车便利,无限险之虞:田野活饶,有转输之籍;进可以战,退可以守”的建业。这样,孙权开创了南京的建都历史。

  孙权规划并建造了建业都城,城周二十里十九步。建业城中建有壮丽的宫城和衙署、民居中、寺院,城外有石头城、丹阳郡城,还有人口集中和商业繁荣的市场。孙权创建的建业成为古代一座真正的城市,为日后南京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孙权对开发建业和整个江南地区做出重大贡献。他采取了不少措施,鼓励发展生产。他“亲自受田”,将驾车用的八头牛改作耕牛,以表示提倡农业生产。并下令禁止官史在家忙时征调农民服徭役,以保证生产期间,又兴修水利,疏浚和扩大秦淮河水道,开破岗渎、运渎、东渠、潮沟等。当时建业城有数千名技术熟练的手工业工人,从事丝织、冶铸生产。孙权还发展了航海事业,派将军卫温和诸葛直领兵万人航行到夷州(今台湾省),又派人出使辽东半岛及海南诸国,有的使者到高句丽、扶南(今柬埔寨)、林邑(今越南中部)和南洋群岛等地。公元247年,还为西域僧人康僧会建造了建初寺,这是金陵的第一座佛寺。

  孙权统治江东51年。他的一生,正是吴国创业的黄金时代。到他的晚年,有才华的太子孙登不幸早逝,其他儿子们为了王位明争暗斗吴的元气大伤。太元二年(公元252年),孙权,这位雄踞江东的杰出政治家在失望中与世长辞,终年71岁,葬在蒋山之阳(今紫金山梅花山)。

  孙权是三国时期一个重要的政治人物,智勇兼备的英雄。

  孙权典故—广纳忠言

  孙权非常喜欢喝酒,酒喝多了,往往会耽误大事。不过,他有个特点,能虚心听取别人劝说,改正错误。这里介绍他能听讽纳谏的两则小故事。

  孙权当了吴王之后,就大摆酒宴,招待群臣。到酒宴将要结束的时候,他亲自起身,向大臣们行酒。走到骑都尉虞翻面前,虞翻假装喝醉,伏在地上。等到孙权回到座位上,他又起身坐下。于是孙权大怒,手持利剑要杀他。当时在座的大臣都吓得不敢上前劝阻,只有大司农刘基上前抱住了孙权,不让他去杀虞翻,并劝说:大王在饮酒之后,杀掉有才能的人,是非常不妥当的。即使虞翻有罪,天下人又有谁知道呢?正是因为大王能广招人才,容纳贤士,所以天下有才之人望风而至,现在一下子废弃了自己的好名声,这样做值吗?孙权说:曹操尚且杀掉孔融,我为何不能杀虞翻呢?刘基说:曹操轻易害死贤人,天下人都反对他。而大王施行仁义,与尧舜这样的贤君相比,怎么可以与曹操相提并论呢?孙权听了刘基的一番话后,怒气慢慢地消退。虞翻因此而免于死罪。酒席后,孙权对手下人说:从今以后,我酒后说要杀人,你们都不要去杀。

  又有一次,孙权在武昌临钓台饮酒,喝得酩酊大醉,醉后他叫人用水洒席上的大臣,并对大家说:今天饮酒,一定要醉倒在这里不可。当时,任辅吴将军的张昭,板起脸孔,一言不发地离开酒席,走到外面,坐在自己的车内。孙权派人叫他回去,说:今天只不过是共同饮酒,取乐罢了,你为什么要发怒?张昭回答说:过去纣王造了糟丘酒池,作长夜之饮,也是为了快乐,不认为是坏事。孙权听了,一句话也不说,脸上露出惭愧的神色,于是立即撤了宴席。

  孙权典故—孙权劝学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中事务繁多,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我)自认为(读书对我)有很大的好处。”吕蒙于是就开始学习。

  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论议国家大事,(鲁肃)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吕蒙说:“和有抱负的人分开一段时间后,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长兄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分别。

  孙权典故—孙权射虎

  建安二十三年十月(公元218年10月),孙权亲自骑着马去庱亭这个地方射虎,他所骑乘的马被老虎抓伤,孙权把双戟(古代兵器)投向老虎,老虎却停了下来,孙权用戈(古代兵器)攻击老虎,才把老虎抓获了。 孙权每次打猎,常乘马射虎,虎常突前攀持马鞍。张昭变色而前曰:“你用什么抵挡它?为人君者,应该能驾御英雄,驱使群贤,岂能驰逐于原野,骁勇于猛兽?如一旦有所危险,恐天下耻笑?”孙权谢张昭曰:“年少虑事不远,以此惭君。”但是仍然不能控制自已,于是做射虎车,间不置盖,一人驾驶,自己在里面射之。时有脱群之兽,犯其车,而权每手击之以为乐。昭虽苦谏,孙权常笑而不答。

历史的典故2

  谓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也指一年的最后一天。除: 去掉,引申为易,即交替。夕: 日暮,引申为夜晚。因而“除夕”便含有“旧岁到此夕而除,明日即另换新岁”的意思。

  “除夕”一词,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据《吕氏春秋·季冬纪》记载: 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击鼓驱逐“疫疠之鬼”。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而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则是西晋周处的《风土记》。《风土记》云:“至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古人对“除夕”还有许多雅称,如“除夜”“岁除”“大除”“大尽”等。

  在民间,除夕有很多富有积极意义的习俗。“岁晚相与馈问”为“馈岁”,“酒食相邀呼”为“别岁”,除夕夜通宵不眠为“守岁”。守岁的.“守”有对即将过去的上一年的怀念之情,也有对即将到来的新年充满希望之意。

历史的典故3

  从前有个人,养了几只羊。一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少了一只。原来羊圈破了窟窿,夜间狼从窟窿里钻进来把羊叼走了。 邻居劝告他说:“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 他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他没接受邻居的劝告。 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又少了一只。原来狼又从窟窿里钻进来把羊叼走了。 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邻居的`劝告。他赶快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从此,他的羊再没有被狼叼走的了。

历史的典故4

  上古由来

  自古至今位于多个行政区划接合部的地方,与历史文献中的三皇五帝、尧舜禹汤结下不解之缘,其三百多个古文化遗址又满载仰韶、大汶口、龙山、岳石文化、商周等不间断的历史文化器物予以证明。菏泽之名,出自《禹贡》。在《禹贡》中,菏泽大部属济水、濮水流域的古兖州,东部属徐州,南部属豫州;《职方》中说其东部还曾一度属青州。

  上古地貌史籍记载的菏泽境内的山、丘、陵,就有历山、涂山、景山、文亭山、箕山、大陵山、巩山、富春山、栖霞山、千干山、金山、菏山、凤咀山、曹南山、左山、仿山,犬丘、陶丘、清丘、青丘、咸丘、谷丘、乘丘、廪丘、楚丘、梁丘、莘丘、安丘、葵丘;安陵、桂陵、马陵、荆陵等百余处。据调查考证,现菏泽境内尚有三百余处上古先民的生活遗址。这些崮堆也就是上古岗丘布野的最好佐证。丘呈灰黑土质,一般高出地面五六米,地下深埋四五米,说明古人生活的丘顶,距今地表在五米左右,而丘下平原,则可能在今地表十米上下。至于湖泽底部则应在数十米不等。前几年,定陶县杜堂乡打井,在30米处掏出大量黑淤泥层,并杂以贝壳、河蚌、藕莲子之类,说明宋以前菏泽湖的湖底在30米深左右。根据《禹贡》、《左传》等书记载,菏泽之域有名的较大湖泽是菏泽、雷泽、大野泽、孟渚泽,有名的河流是济水、濮水、沮水、雍水、菏水和汴水、黄枝水、弥水。

  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对所见菏泽之域四泽八水及十多条河流情况作了详尽记述,后世又有很多学者为疏作考,使我们了解到这些湖泽、河流的一些基本情况。古文献研究和考古发掘将会证明,菏泽是延续三千年仰韶文化的东边缘,又是延续二千年大汶口文化的西边缘。两种文化在这里撞击、融合,诞生了先进的龙山文化,又陆续传播四海。

  三皇五帝

  对传说中的三皇,司马迁用“尚矣”二字避之,对先祖五帝,司马公作《本纪》记之。随着考古学不断发展和地下文物佐证,距今六千年前后的上古文明不断被发现。中国传说古史三皇五帝之存在,越来越接近史实。在地下考古未能佐证之前,古文献记载不失为研究三皇五帝和夏、商、周三代的重要基础和考证脉络。结合“经”、“纬”书载,华胥氏、伏羲氏,第一代炎帝神农氏,蚩尤、帝挚、帝尧、帝舜、帝禹、伯益,乃至夏启、太康、少康、商汤、伊尹、太戊,无不生于斯长于斯,活动、立国于斯。

  华胥是中华先民见诸史籍的第一位有姓名的始祖母,是距今6400年前后,母系风姓氏族的'领袖,带领先民在雷泽周围渔猎、采集、生息。当时为知母不知父的时代,先民以为华胥姑娘踏了雷泽岸边雷神的脚印而怀孕,并在雷泽岸边“成”这个地方生下伏羲。“成”,在雷泽东岸,即今鄄城县东南红船镇至牡丹区胡集乡之间。伏羲成了龙的儿子,其氏族图腾变成了龙。伏羲氏最主要的贡献是“结

  网罟”。他能在人口繁多难以果腹的情况下,创造发明了网,用以捕鱼、捕兽、擒鸟、缚龙(鳄鱼),解决当时民众的饥荒。古籍记载中国最早的伏羲陵和女娲陵在巨野县东境。

  夏商圣地

  《汉书》载:颛顼五世而鲧,鲧生禹。颛顼氏族长期生活在濮水流域的鄄城县雷泽、历山一带。现代学者沈长云教授研究认为,夏后氏源于雷泽、历山。鲧之妻族是有莘氏,史书上著名的“有莘之墟”,即在今曹县之莘冢集。大禹就生在有莘氏族,长大后在陶丘和舜相识。

  亘古以来,菏泽之雨水、客水,东流至汶上、嘉祥、滕县等泰蒙山区二级岗台高地,或南下入淮,或东北流至大野泽,经济水、过梁山、济南而入海。倘若境内沟河淤塞,每遇黄河涨水或天雨大作,则四泽八水泛滥。帝尧时,连降天雨十三年,命鲧治水不成而放之羽山。复命禹治水,敷土浚川,疏通八水而入四泽,再入泗(江)、入淮、入海,使人民“降丘宅土”,安居乐业。《禹贡》字不满二千,而四处提到位于菏泽市境内的十三个地名、水名,足以说明这里是大禹治水的中心地区。对此,沈长云教授已有翔实之论述。夏禹治水功大,受舜禅让而为帝;禹子启杀治水有功的伯益而自立为王,建中国第一个家天下的夏后王朝,共传十九王。

  辉煌失落

  自上古至两汉的数千年间,菏泽为先民生息圣地、天下之中。至南北朝时已经衰退,金元时彻底衰落。天下很少有人知道菏泽过去还曾有过灿烂的文明。菏泽失去古代历史文明和交通优势的主要原因有四:黄河的冲击及泥沙的掩埋、长期战乱的摧残、历史典籍的亡散和失去口传历史文化。两汉四百年,黄河决口达16次之多,尤以两汉之交为甚,使菏泽天下之中的交通地位受到毁灭性的破坏。东汉以来,河、济、汴三水交流,菏泽全境在黄泛之中达60年之久,人民流离失所。直到汉明帝时王景治河,才解决了菏泽水患,使河、济归流,土地涸出,人民始为生计。金、元、明三代二百年,洪水把菏泽的四泽八水全部淤塞填埋地下,在地表已无任何痕迹可寻。高原黄土随黄河水一次又一次地掩埋着菏泽之域的上古文化,使两汉遗迹埋在地表以下8-10米处;使唐宋遗迹埋在地表6-8米以下;就连很多明清遗迹也掩埋在二米黄沙之下。探测表明,古陶丘在地下10米处,汉成阳在地下8米处,唐曹州在地下6米,宋南华、冤句两城在地下5米,就连1855年单县黄河决口,有数十村庄竟在今地表3米之下。这样一次次的掩埋使四泽八水完好的水系全部毁灭,菏泽终于在金、元、明三代被黄河彻底送上黄泛灾区。但尧舜禹汤时的居民遗址,却反呈现在地表之上,皆因其是避水高台之故。遗址之下究竟还有什么文化,不得而知。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菏泽之域先是官兵与黄巾军的争战之地,后是曹操、吕布、张绣、袁绍等军阀的混战之所。古城定陶、廪丘、兖州(鄄城)、昌邑、成阳、巨野、乘氏成了军阀争夺厮杀的战场,十几座汉城毁于三国混战。西晋末年,八王之乱,菏泽又成了争战之地。《文献通考?曹州》条称:“西晋之末,争战之地,三百年间,伤夷特甚。自宇内平一,又如近古之风。”查谭其骧编《中国历史地图册》,就会看到,自三国至隋统一中国,菏泽之域被瓜分得四分五裂,版图归属、政权变更皆像走马灯一样,又何

  谈两汉盛世时菏泽农业的辉煌。隋末唐初,唐末五代,宋末金初,元末明初、明末清初、清末民国,菏泽每一次都是农民战争或政权更替的重要战场。这无疑都是对菏泽农业、商业经济的一次次毁灭。

历史的典故5

  秦朝末年,各路起义军中有两支最大的力量,这就是刘邦和项羽的队伍。他们曾经约定,谁先攻下秦朝首都咸阳,谁就在关中一带为王。

  结果,刘邦先攻破了咸阳,控制了函谷关。

  项羽因此非常生气。他想我有四十万大军还没称王,你十万人马居然称王啦!于是要找刘邦决战。

  项羽的一个远房叔叔项伯与刘邦的谋士张良很要好。听到这消息,他连夜告诉张良,劝他赶紧离开。张良不愿背叛刘邦,经张良介绍,刘邦热情地接待了项伯,并与项伯结为儿女亲家。项伯劝刘邦亲自去向项羽解释、道歉,以避免这场大战。

  第二天,刘邦带着一百多人亲自去鸿门向项羽陪礼道歉。项羽的谋士范增劝项羽在酒宴上除掉刘邦。宴会上埋伏了一批武士,约定项羽一举杯,就立即动手。

  在宴会上,刘邦对项羽态度谦卑,处处陪着小心。那项羽是个直性于,被刘邦哄得渐渐高兴起来,根本不再想杀他了。所以对范增的几次示意,都没有反应。

  范增眼看没按计划进行,就把项羽的堂兄弟项庄找出来说:“项王太仁慈了。你快进去借舞剑为名,趁机杀了刘邦。”

  项庄回来便到宴会上敬酒,并请求让他舞剑助兴。只见剑光闪闪,项庄越舞越靠近刘邦。项伯担心出事,对项羽说:“一人独舞,兴致不高,让我和他对舞吧!”项伯也拔剑起舞,暗暗地用自己的身体挡着刘邦,使项庄找不到下手的机会。

  张良看到这种情况,赶忙出去对刘邦的武将樊哙说:“现在项庄舞剑,他的用意就是要杀沛公啊(原文是‘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樊哙一听,立即拿起武器,闯到宴会上。

  在张良、樊哙的'保护下,刘邦终于借机离开宴会,安全地回到自己的军营。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鸿门宴”的故事。后来张良说的“今者项庄舞剑,其意常在沛公也”演化成了“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成语。“沛”本是地名,刘邦曾在那里作过官,所以沛公指刘邦。这个成语用来比喻行动或言语隐约针对某一个人。

历史的典故6

  白马盟的历史典故

  汉高祖晚年的时候,宠爱了一个戚夫人。戚夫人生了孩子,叫做如意,被封为赵王。汉高祖老觉得吕后所生的太子刘盈生性软弱,怕他将来干不了大事,倒是如意说话做事很像自己。因此,想改立如意为太子。

  他曾经为这件事跟大臣们商量过,但大臣们都反对,连他一向敬重的张良也帮着吕后。请了当时很有名望的四个隐士叫“商山四皓”(皓,音hào,就是白发 老人的意思),来辅佐太子刘盈。汉高祖知道没法废掉太子,就对戚夫人说: “太子有了帮手,翅膀已经长硬了,没有法子改变了。”戚夫人也伤心得没法说。

  汉高祖在讨伐英布的时候,胸部中了流箭。后来,伤势越来越厉害。有一次,有人偷偷地对他说:“樊哙(吕后的妹夫)和吕后串通一气,只等上一死,就打算杀掉戚夫人和赵王如意。”

  汉高祖大怒,立即把陈平和将军周勃召进宫来,对他们说:“你们赶快到军营,立刻把樊哙的头砍下来见我。”

  那时候,樊哙正带兵在燕国。陈平、周勃接受了命令,两人私下商量说:“樊哙功劳大,又是后的妹夫,咱们可不能随便杀他。这会儿上发火要杀他,以后万一后悔起来,怎么办?”

  两人商量了一阵,把樊哙关在囚车里,送到长安,后来果然被吕后释放。

  汉高祖病重了,他把大臣召集在他跟前,又吩咐手下人宰了一匹白马,要大臣们歃血为盟。大伙儿当着高祖的面,歃了血,起誓说:“从今以后,不是姓刘的不得封王,不是功臣不得封侯。违背这个盟约的,大家共同讨伐他。”

  大臣们宣了誓,汉高祖才放下心。

  汉高祖病越来越重了。他叫吕后进去,嘱咐后事。

  吕后问他:“陛下百年之后,要是萧相国死了。谁可以接替他?”

  汉高祖说:“可以让曹参接替。”

  吕后又问:“曹参以后呢?”

  汉高祖说:“王陵可以接替。不过王陵有点戆直,可以叫陈平帮助他。陈平有足够的智谋,但是不能独当一面。周勃为人厚道,办事慎重,只是不大懂得文墨。但是将来安定刘家天下的,还是靠周勃。”

  吕后再问下去,汉高祖摇摇头说:“以后的事,就不是你能够知道的了。”

  公元前195年,汉高祖死去。吕后把消息封锁起来,秘密把她的一个心腹大臣审食其(食其音yìAlī)找去,对他说:“大将们和先帝都是一起起兵的.。他们在先帝手下已经不大甘心。如今先帝去世,更靠不住,不如把他们都杀了。”

  审食其觉得这事不好办,就约吕后的哥哥吕释之做帮手。吕释之的儿子吕禄把这个秘密消息泄露给他的好朋友郦寄,郦寄又偷偷地告诉他父亲郦商。

  郦商得知这消息,赶忙去找审食其,对他说:“听说上去世已经四天。后不发丧,反倒打算杀害大臣。这样做,一定激起大臣和将军们的反抗,天下大乱不用说,只怕您的性命也保不住。”

  审食其吓住了,忙去找吕后。吕后也觉得杀大臣这件事没有把握,就下了发丧的命令。

  大臣们安葬了汉高祖,太子刘盈即位,就是汉惠帝。吕后就成了太后。

  汉惠帝的确是个老实无能的人,一切听他母亲吕太后作主。吕太后大权在手,爱怎么做就怎么做。

  她最痛恨的是戚夫人和赵王如意。她先把戚夫人罚做奴隶。又派人把赵王如意从封地召回长安。

  汉惠帝知道太后要害死弟弟如意,亲自把如意接到宫里,连吃饭睡觉都和他在一起,使吕太后没法下手。

  有一天清晨。汉惠帝起床出外练习射箭。他想叫如意一起去,如意年轻贪睡,汉惠帝见他睡得很香,不忍叫醒他,自己出去了。等惠帝回宫,如意已经死在床上。惠帝知道弟弟是被毒死的,只好抱着尸首大哭一场。

  吕太后杀了如意,还残酷地把戚夫人的手脚统统砍去。挖出她的两眼,逼她吃了哑药,把她扔在猪圈里。

  汉惠帝瞧见戚夫人被太后折磨得这个样子,不禁放声大哭,还吓得生了一场大病。他派人对太后说:“这种事不是人干得出来的。我是太后的儿子,没有能力治理天下。”

  打那以后,汉惠帝就不愿再过问朝廷的政事。

历史的典故7

  【出处】

  《庄子·秋水》。

  【释义】

  原意指乌龟拖着尾巴在泥巴里爬,比喻与其位列卿相,受爵禄、刑罚的管束,不如隐居而安于贫贱。后也比喻在污浊的环境里苟且偷生。

  【历史典故】

  庄子,名周,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抨击儒墨的权势观,鄙弃虚情假意,主张顺其自然。庄子曾做过漆园小吏,生活很穷困,却不接受楚威王的重金聘请,他是一位非常廉洁、正直,有相当棱角和锋芒的人。

  楚威王仰慕他的才学,想请他来辅佐朝政,多次派使者来请他,都遭到庄子的拒绝。一次,庄子正在濮河上钓鱼,楚王又派两位大夫来请他去做官,他们对庄子说:“大王想将国内的事务劳累您啊!”庄子拿着渔竿没有回头看他们,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已经死去三千年了,楚王却把它用锦缎包好装在匣子里,藏在庙堂之上。作为一只龟,是死了留下尸骨让人尊敬好呢,还是情愿活着而拖着尾巴在泥沼中爬行好呢?”两个大夫说:“还是活着好啊。”于是庄子说:“请回吧!我要在烂泥里摇尾巴。”使者无言以对。

  【成长心语】

  庄子不为了富贵当“犬马”,坚决不被名利锁束缚的骨气让我们敬佩。他一生淡泊名利,主张修身养性、清静无为,在他的'内心深处充满着对当时世态的悲愤与绝望。从他的哲学有着退隐、不争、率性的表象上,可以看出庄子是一个对现实世界有着强烈爱恨的人。

  正因为世道污浊,所以他才退隐;正因为有黄雀在后的经历,所以他才与世无争;正因为人生有太多不自由,所以他才强调率

历史的典故8

  曾子是春秋末期著名的儒家学者,他既是思想家,又是教育家,主张“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积极传播儒家思想。他所著的《大学》《孝经》对后世影响深远。

  曾子对品德有这样的论述:人们要使自己的意念变得真诚,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要像厌恶腐臭的气味一样,要像喜爱美丽的女子一样,一切都发自内心的感受。品德低下的人在私下里无恶不作,一见到品德高尚的人便躲躲闪闪,经常为掩盖自己所做的坏事而撒谎。殊不知,内心的想法会通过一言一行体现出来,被别人察觉。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独自一人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财富可以装饰房屋,品德却可以修养身心,使心胸宽广而身体舒泰安康。所以,品德高尚的人一定要意念真诚。

  内心真诚,人的身体也就会变得更健康,更舒畅,所以“心广体胖”这一成语指人心胸开阔,外貌就安详。

  心广体胖实际上是在讲人的身体和精神的统一。人的内心如果宽广,身体就会自然呈现出舒泰的样子,这就是心宽体胖。和我们现在常说的“相由心生”“腹有诗书气自华”是相似的道理,都是强调人的内心世界会影响外表形象,因此,一个人要重视内心修养,重视进德修业,这是儒家的.基本价值导向。但是,我们今天在用这个词的时候,常常会指一个人内心没有什么忧愁,是乐天派,因此就能吃能睡,以至于发胖,这就是曲解了成语的本义了。因为做乐天派虽然也很好,但却缺少了古人那种砥砺自己,随时随地注重内心修养的精神气概,变得过于世俗了。

  “心广体胖”也说成“心宽体胖”。需要注意“胖”字在这里并不读作pàng,而是读作pán。当读作pàng时,表示“发胖”的意思,也就是人们最容易理解的“变胖”,当读作pán时,则表示“舒泰”的含义,与前面的“宽”字或“广”字相对应。

历史的典故9

  莫泊桑写《羊脂球》

  左拉曾这样描述过他的学生——法国大作家莫泊桑:"他往往一下午洗耳恭听我们的谈话,眼睛明亮而含笑,老半天才斗胆插上片言只语。谁也不曾料到,这个布满欢快朝气的.年轻人后来竟一举推出了《羊脂球》——那个满含柔情、讥嘲和勇气的完美无缺的作品。他默默地听我们的谈话,然后他的作品源源而出,显出了炉火纯青的功力。"完全可以说,《羊脂球》的享誉文坛,是谦虚好学的结果。

历史的典故10

  【释义】

  适:适应;履:鞋。因为鞋小脚大,就把脚削去一块来迎合鞋的大小。比喻不合理地迁就凑合或不顾具体条件的生搬硬套。

  春秋时期,楚灵王率领十万雄兵征伐蔡国,这次出征非常顺利,楚灵王想一鼓作气,继续征伐徐国,便委派弟弟弃疾全权处理国中朝政,自己则带领大军向徐国进发。楚灵王万万没想到,弟弟弃疾会生谋反之心。弃疾手下有个谋士朝吴,朝吴怂恿他道:“现在灵王率军出征在外,国内一定空虚,你不妨在此时引兵回国,杀掉灵王的儿子,另立新君,然后由你裁决朝政,将来当上国君还成什么问题吗?”这句话说得正合弃疾心意!弃疾当即布置一番,杀死了楚灵王的'儿子,立另一个儿子子午为国君。外出征讨的楚灵王得知后,心寒无比,想想活在世上没有意思,就上吊自杀了。弃疾闻知楚灵王已死,马上威逼子午自杀,自立为王,他就是历史上臭名昭著的楚平王。

历史的典故11

  秦朝有一个大奸臣,名叫赵高。他出身卑微,其父因犯重罪,不仅自己被处以宫刑,而且也连累其母罚没为官家奴婢,后来其母与人野合而生下赵高。赵高就是在秦灭亡赵国后,作为阉宦被掳入秦的。由于他身体强壮,又粗通法律,很快得到了秦始皇的信任,被任命为中车府令。

  秦始皇死后,担任中车府令的宦官赵高,和秦始皇的小儿子胡亥串通起来,并且威胁丞相李斯,伪造遗诏,由胡亥继位,称为秦二世。赵高作为拥戴秦二世上台的头号功臣,理所当然受到了胡亥的宠信,被任命为中书令,身居列卿之位,成为朝中的实权人物。为了堵住众大臣与诸皇室公子对矫造诏书的怀疑与不满,赵高与胡亥对众人展开了残酷无情的诛杀。

  后来,赵高又设计杀死了李斯。李斯死后,赵高官拜中丞相,事无大小都由赵高裁决。虽然赵高当了丞相,把朝中的一切大权都把持在手里,可是他并不满足,还想篡权当皇帝。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他摆布,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

  一天,上朝的时候,赵高牵来一只鹿,献给了秦二世。他当着大臣们的面,用手指着鹿故意说:“这真是一匹好马呀!我特意把它献给陛下。”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里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这的确是一匹好马,陛下不信吗。请陛下看清楚,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的头上怎么会长角呢?”赵高一转身,用手指着众大臣,大声说:“陛下,这是马不是鹿,不信可问问大臣们,它究竟是马还是鹿?”

  大臣们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里嘀咕:这个赵高搞什么名堂?是鹿是马这不是明摆着吗!大臣们都知道赵高为人阴险狠毒,许多人畏惧他的权势,明明知道赵高说的“马”是一只鹿,但是为了拍赵高的马屁,就顺着赵高说:“是呀,这的确是匹宝马啊!”

  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因为说假话,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说真话又怕日后被赵高所害。

  有些正直的人,坚持认为是说鹿而不是马。还有一些平时就紧跟赵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拥护赵高的说法,对皇上说,“这确是一匹千里马!”

  事后,赵高暗中对不承认是马的大臣加以迫害,将他们投入监狱。此后,大臣们对他更畏惧了。

  后来,就连秦二世对长期专权的'赵高也产生了不满。坏事做尽的赵高害怕二世追究他的过失,决定先下手为强,利用自己掌握的宫内外大权派亲信强迫秦二世自杀,然后操纵政局,欲立秦二世之子公子婴为秦王。

  秦王婴认识到赵高的险恶用意,经过周密的策划,在赵高督促其到宗庙受玺的时候,令早已埋伏好的手下人挥剑杀死了赵高,结束了赵高罪恶滔天的一生。

  成语“指鹿为马”就是从这个历史故事来的。人们常常用它来比喻那些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的行为。

历史的典故12

  方克勤(1326~1377),字去矜,号介轩。明初济宁府知府。浙江宁海人。明洪武四年(1371年),赴京应试,中二甲第二名,太祖朱元璋钦命他为济宁府知府。

  当时济宁因战争破坏,人少地荒,城残村败,前任官员虽有恢复治理之举,但收效甚微。他到任后,与农民订立垦田法约,按土地等级和规定时间征收赋税,如果税吏不遵守这些规定就受责罚,使垦荒者越来越多,大片荒地得以复垦收粮。济宁城墙坍坏,按旧例,应由守兵修筑。济宁守将仗势役使民众修城。时正当五六月间,天旱无雨,农事正忙,万余筑城之民不得收割庄稼,哭声闻数里。克勤为此事忧愤不食,叹道:“民病不救,焉用我为!”暗将此事禀告中书省,吏属惧而不敢署名,克勤独具己名上报。丞相胡惟庸得悉此事,立即下令停止筑城。诏下之日,正遇久旱甘霖,民众欢呼而散。是年五谷丰登,百姓作歌颂克勤之德:“孰罢我役,使君之力。孰成我黍,使君之雨。使君勿去,我民父母。”

  方克勤为官为人,廉洁正直。任职三年,月俸有余则尽散给朋友,或留官库,毫无私蓄。平素衣着俭朴,不穿绸缎,一布袍竟穿数年。居室简陋,墙垣倾颓处,购苇席蔽风。室中无他物,只有书册杂陈其间。与人交往从不受人一物。兖州长官通过方克勤的小仆人进献两个瓜,他也退回;一同乡任邻郡县令,赠一大雁供其烹食,方克勤当即拒绝,并与之断交。洪武八年(1375)春被召入朝,太祖褒奖他治理有功,命礼部赐宴款待。三月,复还济宁府任职。后来,受到下属官员呈递奏章诬陷,被贬到江浦服劳役。

  临走时送行人众,出东门时百姓脱了他一只靴子,放在城门洞木栅栏内,以表挽留之情。不久,方克勤又因“空印案”牵连遭处死。直到几年后才知道他是受了冤枉,朝廷颁诏天下为他平反昭雪。济宁百姓为表达对他的崇敬与怀念,特地集资在渔山书院塑像纪念。

  【济宁传说故事】

  (一)黄帝诞生

  曲阜城东六里许,有个叫寿丘的地方。一道高岗隆起地面,这高岗就是寿丘遗迹。相传华夏民族的祖先轩辕黄帝就诞生在这里。

  据说,黄帝的母亲叫附宝,有娇氏之女,是少典国国君的妃子。附宝生有二子,长子是炎帝神农氏,次子就是黄帝轩辕氏。

  神农氏比轩辕氏早出世,他教人播种五谷,亲尝百草为人治病,被拥戴为中原部落联盟领袖,称为炎帝,在陈建立了国都。后迁于鲁(今山东曲阜一带),国号大庭,在曲阜建有大庭库,故曲阜又叫大庭。

  附宝,是随炎帝迁徙来曲阜的。一个初冬的夜晚,附宝独自一人来到郊外,她夜望星空,思念故土。忽然间,天际亮起一道银白耀眼的闪电,那闪电绕着北斗的第一颗星——枢星疾速地打了几个旋,然后又倏地一下由天及地,消失了。几乎在这同时,被惊呆的附宝忽然感觉到身上有一种奇妙的感觉。过了一些时间,她才知道自己受雷电感应而怀孕了。俗话说“十月怀胎,一朝分娩”。附宝却一直怀孕二十四个月。第三年冬季的一天,天高气清,祥云万朵,附宝觉得肚子疼痛难忍。不一会,随着一声嘹亮的婴儿啼哭,黄帝就这样降临到了人世。

  刚出生的黄帝,额骨的中部隆起,形状象太阳,这就是所谓“日角”;黄帝有龙的相貌,传说他的手足也似龙爪龙趾;还有的说他四张脸。更奇异的是,黄帝刚出生就咿呀说话,不久就会走路了。十岁左右他就离开寿丘,到处拜师学艺,通访名山大川,再没回来。

  (二)少昊的传说

  很久以前,玉皇大帝有七个如花似玉的女儿,最小的名叫皇娥。皇娥聪明伶俐,勤劳善良,十几岁就会采桑养蚕,缫丝织锦。清早,她时常一人身披霞光,摇着小船,来到天河源头穷桑树下,攀枝采桑。

  这穷桑树为林中之王,树头如伞,桑叶如扇。它五千年开一次花,一万年结一次果。那紫玛瑙般的桑椹,吃一粒就能长生不老。皇娥非常喜爱这树,常为它浇水、施肥。采完桑叶就坐在树下放声歌唱或拂袖漫舞。

  有一天她正在唱歌,忽然听到一阵悠扬的'琴声,像是为自己伴奏。回头一看,只见一个眉清目秀的青年正在不远处朝她弹琴呢!那青年见皇娥在看他,便很有礼貌地向前自我介绍说:“我叫金星,每天都在听你歌唱,并被你动人的歌声打动了。”

  从此,金星、皇娥结成好友,后来由友谊萌发了爱情。一年之后,他们在穷桑树下盖起几间草房,举行了简朴的婚礼。男耕女织,夫唱妇随。不久,又生了一个儿子,取名少昊,小家庭甚是幸福美满。

  后来,玉皇大帝得知此事,非常生气,派出天兵天将把他俩打入天牢,把少昊撵出天宫降落人间。这时少昊已是个英俊少年。

  少昊落凡在泗水岸边。那时候,泗水岸边只有几户人家,人们把他看成神仙下凡,推他当了首领。少昊领着大家开荒种地,植桑养蚕,生活得非常美好。由于这里土地肥沃,桑麻遍野,往这里来的人越来越多,很快就发展成了个繁荣的城镇,少昊给它取名为穷桑邑,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少昊之国。再后来,领土扩大,少昊就把国都迁到了曲阜。

  (三)尼山的传说

  叔梁纥年纪很大了,身边有九个女儿,而只有一个跛足儿子,便想再要一个儿子,于是向颜家求婚。颜家姊妹三人,老大、老二嫌叔梁纥年纪太大,不愿嫁他。老三颜征在听从父命,嫁给了他。

  二人成婚后,夫妇便去尼丘山祈祷苍天和山神,以保佑颜氏生个好儿子。果然,颜氏不久有了身孕,生下一个男孩。但这孩子相貌丑陋,顶如反盂(中低而四旁高);面有七露:眼露筋、鼻露孔、嘴露齿、耳露轮。颜氏见这孩子难看,哀声叹道:“好命苦。这般模样怎能养活成人!”叔梁纥更是悲伤,遂把孩子丢在尼山脚下,走了。

  当时天气比较热,孩子在地上哭。突然,山上下来一只老虎,在孩子身边转了几圈,便叼进山洞里,按时为孩子哺乳。同时,一只老鹰也飞来,用翅膀为孩子打扇。这就是后世流传的“凤生虎养鹰打扇”。这山洞即是现存的夫子洞(又名坤灵洞)。

  再说颜氏征在自从孩子被扔了以后,心里十分悲痛,于是常在尼山脚下转来转去。这天,她走在山麓前坡的小道上,突然听到有孩子的哭声,便寻声而去,在山洞里发现一白胖的男孩,抱起一看,竟是自己的儿子。颜氏喜出望外,抱着孩子急匆匆往回走。颜氏为快些到家,慌不择路,爬坡越沟,深一脚浅一脚地向前走。突然,她的罗裙被山枣树上的刺挂住了,颜氏非常气愤,对山枣树说:“你们不要拦路。让尼山神知道了,会把你们斩草除根的。”说着,顺手将挂罗裙的山枣树捋了一把。从此,这里的山枣刺全部往下长。时至今日,还是如此。

  颜氏抱着孩子走得又累又渴,再看看孩子,身上也脏了。这时,她看到一口水井,便走向前去,轻轻放下孩子,想取些水。可她围井绕了一圈,怎么也够不到水面,于是自言自语道:“井啊,要能把你搬倒,水流出来该有多好呀!”哪知她话刚说完,就听到一阵流水声。颜氏一看,井真的倾斜了,一股清水从井口向南流去。颜氏双手合十感谢天神,然后手捧泉水喝了起来。那水又香又甜,喝下去通身清爽,顿时,一点也不累了。她又掬起清水,给孩子沐浴,然后回村子去了。

  从此,这口井井壁倾斜,常年泉水如注,至今仍在颜母庄旁。泉水南流,形成一条小溪,后人为纪念孔子用泉水沐浴乃为智慧之源,遂称这条小溪为智源溪。

历史的典故13

  心有所畏行有所止

  明朝有个叫李汰的主考官,有一次考生私下贿赂他,他斩钉截铁地说:“这一回由我主持考试,金钱是打不开通路的.,你把银子收起来,回去把心思用在考试上吧。”第二天,他命人悬出一副大匾,上书:“义利源头识颇真,黄金难换腐儒心。莫言暮夜无知者,须知乾坤有鬼神。”

  反思一些领导干部违规违纪,甚至走向违法犯罪深渊,都是侥幸心理作祟,总认为做事很隐蔽,手段很高明,不会出问题。(

历史的典故14

  一、佛香阁未解之谜——为何盖成三层?

  佛香阁位于万寿山前山中央部位的山腰,建筑在一个高21米的方形台基上,是一座八面三层四重檐的建筑;阁高41米,阁内有8根巨大铁梨木擎天柱,结构复杂,为古典建筑精品。

  原阁咸丰十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后,光绪十七年(1891年)花了78万两银子重建,光绪二十年(1894年)竣工,是颐和园里最大的工程。阁内供奉着“接引佛”,供皇室在此烧香。

  据说当年青龙修建佛香阁时是按照杭州六和塔的样式设计建造的,但是塔身要比六和塔高两层,共九层高,成九级浮屠塔,谁知这塔在修到第八层的时候就倒掉了,乾隆认为这是上天对自己发出的警告,因此修改设计,成为了今天的三层。

  也有说法是乾隆建延寿塔,是要为母后作寿。但也有人指出,他这种做法其实只是名义上的。他的本意并不在此,而是想把三山五园联成一体,使延寿塔成为携东西皇家园林的主题建筑。

  但是,在建到第八层的时候,他突然发现这和原来的想象有点落差,并不十分相符。因此就将塔拆掉,建成了佛香阁。

  二、颐和园的断尾铜牛

  颐和园的铜牛坐落在廓如亭北面的堤岸,十六孔桥的旁边。铜牛铸造于乾隆年间,铸造精良、形象逼真,在牛的背上刻有乾隆手书的《金牛铭》,当年乾隆皇帝将其点缀于此是希望它能“永镇悠水”,长久地降服洪水,给园林及附近百姓带来无尽的祥福。

  其实这铜牛还有一段传说,还得从慈禧太后扩建颐和园时谈起。相传慈禧在建颐和园时,妄想着自己就是天上的王母娘娘,于是传令下去:颐和园要修成“天上人间”。

  昆明湖因此被看成是天河,铜牛用来象征牛郎,石舫的旁边建有一座亭子称织女亭,铜牛的身子朝东,头扭向西北,正冲着织女亭所在的方向。以昆明湖为界,形成了左有“牛郎”右有“织女”的阵势。

  有一年的七夕节,铜牛突然活了,一步步走向湖中,走向织女,结果沉入湖底再也出不来,有人将此事禀报给慈禧,慈禧命人连夜赶制了一头,还用锁链栓了,结果第二年七夕,这第二头牛也动了起来,眼看铁链子也锁不住了,几个壮汉便上前将它拉住,用尽全身力气,结果拉断了牛的'尾巴。还好此时有人拿来了更粗的锁链拴住了铜牛。

  有人问,现在颐和园里铜牛的尾巴为什么不是断掉的呢?原来铜牛的断尾被工匠接上了。

  三、皇家园林为何不见城墙

  颐和园最美丽的风景莫过于是宽阔的昆明湖了。昆明湖是颐和园的主要湖泊,湖区碧波荡漾,烟波淼淼。早在明朝的时候这里就是一片观赏风景的胜地,乾隆看上了这一块风水宝地,修建了这座皇家园林。

  皇家园林建成后,乾隆皇帝并没有在四周修建围墙,也没有派重兵把守,所以老百姓也可以到这边来,不过当地百姓只能在“警戒线”以外观赏,不能越过“警戒线”,否则被抓要蹲大狱的。可您知道这警戒线在哪儿吗?

  就在今天的廓如亭,廓如亭以东不设限,当地百姓可以到这个地方来游玩,廓如亭以西至十七孔桥、南湖岛都是皇家禁地,不是说谁想来就能来的,否则要付出代价的。

  相传,有一个农民喝醉酒,就糊里糊涂走过廓如亭,一直走到十七孔桥上去了,结果被抓起来了,就是因为十七孔桥上边是禁区。

  四、知鱼桥的传说

  在谐趣园中共有五座桥,其中知鱼桥最为有名,因为这座桥接近水面,便于观鱼,故取名知鱼桥。

  相传当年谐趣园修好以后,乾隆帝龙心大悦,随即作诗一首,谁知这首诗竟招来了东海蓬莱的两位神仙。

  有一晚这两位神仙夜游谐趣园,其中一仙人道:这谐趣园的景色并不比蓬莱的差,但是显得空旷了一些。说完手中的龙头拐杖朝天上一扔化作一条白龙,就一头扎进湖里,龙身子变成了一座汉白玉的石桥,龙头变成了桥头的石牌坊。

  这件事被一个老太监看到,第二天禀告给乾隆帝,原来是谐趣园的美景感动了神仙。于是,乾隆走到桥上,提笔在石牌坊上写了“知鱼桥”三个字。

  五、乾隆爷在山水中布了一个迷局

  从高空俯瞰,昆明湖形似一个寿桃。乾隆爷在山水中布了一个迷局。仿照西湖把昆明湖划分成“里湖”和“外湖”,而且又加了一道支堤,进一步把外湖分为两个部分。把湖水分成里外湖主要是为了把水引向山旁、山后,达到“山环水抱”的格局。

  为什么要山环水抱?“山环水抱必有气”,这是传统风水的一条重要定律。传统风水的本质是强调对人身心有益的感受。因此,在传统风水里,山要有蜿蜒起伏之曲,水要有流连忘返之曲,路要有柳暗花明之曲,桥要有拱券之曲,廊要有回肠之曲。

  而曲意味着什么?含蓄、环抱、积蓄、有情,然后必然有勃勃生机。所以要“山环水抱”。而乾隆深谙此道。

  六、消失的昙花阁

  颐和园有一座奇特的建筑,估计没人知道,因为那座奇特的建筑早就不存在了,留存世上只是一张黑白照片,它就是传说中的昙花阁。颐和园中有很多亭台楼阁,为什么单说它奇特呢?

  我们看下它的造型,昙花阁为两层重檐楼阁式建造型,上下三层檐下都悬有雕饰极为精美的垂莲柱和挂落罩。屋顶似为蓝或绿琉璃瓦黄剪边,六角形攒尖顶。二层有平座栏杆。最为称奇的是置于星角之间的六角星形平面台基。

  事实上昙花阁就是今天景福阁所在的位置,昙花阁原来是供佛的地方,后来被英法联军一把大火给烧毁了。等到慈禧重修颐和园时,她要求修建一座可以赏月、看雨景的楼阁,过去昙花阁的样子显然不符合慈禧的要求,怎么办?就这么地给他弄一个景福阁,寓意大福长寿,而景福阁下面有一个小院,它叫益寿堂。

  颐和园本身除了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以外,在她的内部还有着许多的之最。

  中国最长的走廊——颐和园长廊

  颐和园长廊在万寿山南麓和昆明湖北岸之间。始建于清代乾隆十五年。长廊东起邀月门,西至石丈亭,全长728米,共273间,有548根柱子,是中国园林中最长的游廊。

  北京最大湖泊——昆明湖

  昆明湖的前身叫瓮山泊,因万寿山前身有瓮山之名而得名。昆明湖总面积约为颐和园总体面积的四分之三,大约2平方公里,比北京市内的五个北海还要大。

  这一带风景优美,山水俱佳,明朝一些诗人常把西湖周围地区的自然风光描绘成“宛如江南风景”,“一郡之盛观”。乾隆在昆明湖泛舟的诗中写到“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

  最长的古桥——十七孔桥

  十七孔桥是连接昆明湖东岸与南湖岛的一座长桥,飞跨于东堤和南湖岛,状若长虹卧波。桥长150米,宽8米,有17个拱形桥洞连续而成,它是颐和园里最长最为精美的古桥。

  最美的桥——玉带桥

  此桥可称为颐和园里最美的桥了,建于乾隆年间,桥两侧栏杆正中的栏板外侧镌刻着“玉带桥”三个字,为乾隆御笔。

  最负盛名的“园中园”——谐趣园

  颐和园由数个园中园构成,其中最最负盛名的“园中园”就是谐趣园。谐趣园位于颐和园的东北角,它小巧玲珑,在颐和园中自成一局。

  最高的山——万寿山

  万寿山是燕山余脉,万寿山原名瓮山,高58.59米,前临昆明湖,园中最高的山就是它。有一位老人在山上掘出一装满宝物的石瓮而得名。

  乾隆十五年(1750)为庆祝皇太后六十寿辰于园静寺旧址建大报恩延寿寺。次年将山改名为万寿山。

历史的典故15

  东窗事发(秦桧)

  宋代大奸臣秦桧,为降金国,尝与其妻王氏,于东窗下密谋定计,以害民族英雄岳飞。据传,桧先于帝前诬飞谋反。时有几位大臣,如大理寺卿薛仁辅、枢密使韩世忠,皆为飞鸣冤,使之有所顾忌。一日,桧独坐于东窗之下,为害飞之事,踌躇不定,委决不下。王氏适至,问曰:“夫君为何事愁眉苦脸,犹豫不决?”桧遂告以此事,并与之商议。王氏自袖中取出一柑,以手掰之,将一半递与桧,曰:“此柑一掰即分,有何难哉?君不闻古语云:‘纵虎易兮擒虎难’乎?”桧一闻此言,其意遂决。不久,岳飞父子便遇害矣。后桧卒,未几其子熺亦死。王氏请道士为其招魂。道士作法时,见熺与桧偕已故谏议大夫万俟卨,均戴铁枷,在地狱中备受诸苦。桧犹语道士曰::“烦传语夫人,‘东窗事发’矣!”

  风声鹤唳(苻坚)

  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坚组织90万大军,南下攻打东晋。东晋王朝派谢石为大将,谢玄为先锋,带领8万精兵迎战。苻坚认为自己兵多将广,有足够的把握战胜晋军。他把兵力集结在寿阳(今安徽寿县)东的淝水边,等后续大军到齐,再向晋军发动进攻。为了以少胜多,谢玄施出计谋,派使者到秦营,向秦军的前锋建议道:“贵军在淝水边安营扎寨,显然是为了持久作战,而不是速战速决。如果贵军稍向后退,让我军渡过淝水决战,不是更好吗?”秦军内部讨论时,众将领都认为,坚守淝水,晋军不能过河。待后续大军抵达,即可彻底击溃晋军。因此不能接受晋军的建议。

  但是,苻坚求胜心切,不同意众将领的意见,说:“我军只要稍稍后退,等晋军一半过河,一半还在渡河时,用精锐的骑兵冲杀上去,我军肯定能大获全胜!”于是,秦军决定后退。苻坚没有料到,秦军是临时拼凑起来的,指挥不统一,一接到后退的命令,以为前方打了败仗,慌忙向后溃逃。谢玄见敌军渍退,指挥部下快速渡河杀敌。秦军在溃退途中,丢弃了兵器和盔甲,一片混乱,自相践踏而死的不计其数。那些侥幸逃脱晋军追击的士兵,一路上听到呼呼的风声和鹤的鸣叫声,都以为晋军又追来了,于是不顾白天黑夜,拼命地奔逃。就这样,晋军取得了“淝水之战”的重大胜利。

  口蜜腹剑(李林甫)

  李林甫,唐玄宗时官居“兵部尚书”兼“中书令”,这是宰相的职位。此人若论才艺倒也不错,能书善画。但若论品德,那是坏透了。他忌才害人,凡才能比他强、声望比他高的人,权势地位和他差不多的人他都不择手段地想方设法给以排斥打击。对唐玄宗,他有一套谄媚逢承的本领。他竭力迁就玄宗,并且采用种种手法,讨好玄宗宠信的妃嫔以及心腹太监,取得他们的欢心和支持,以便保住自己的地位。李林甫和人接触时,外貌上总是露出一副和蔼可亲的样子,嘴里尽说些动听的“善意”话。但实际上,他的性格非常阴险狡猾,常常暗中害人。例如:有一次,他装做诚恳的样子对同僚李适之说:“华山出产大量黄金,如果能够开采出来,就可大大增加国家的财富。可惜皇上还不知道。”

  李适之以为这是真话,连忙跑去建议玄宗快点开采。玄宗一听很高兴,立刻把李林甫找来商议,李林甫却说:“这件事我早知道了。华山是帝王‘风水’集中的地方,怎么可以随便开采呢?别人劝您开采,恐怕是不怀好意。我几次想把这件事告诉您,只是不敢开口。”玄宗被他这番话所打动,认为他真是一位忠君爱国的臣子,反而对适之大不满意,逐渐对他疏远了。

  就这样,李林甫凭借这套特殊“本领”,他一直做了十几年宰相。

  鸡犬升天(刘安)

  西汉时期,有位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名叫刘安。继承了父亲的封位为淮南王。

  淮南王刘安看了许多书,偏偏对道教的书籍入了迷。产生了炼丹成仙的念头。于是他四处去寻访有仙方神术的道人。

  有一天,他听说有位仙翁名叫八公,有炼制仙丹的秘方,但是从不传给别人,于是就去寻找八公。没想到八公四处云游,刘安吃尽苦头也没能找到八公。可是刘安仍然一心一意的寻访,刘安的诚心感动了八公。一日,八公来到刘安家,把炼制仙丹的方法传授给他,并告诉他,仙丹炼成,吃下后就可升天成仙了。

  刘安每天都虔诚的静心修炼,后来他“真的”炼出了仙丹。这时他觉得身体轻盈,飘飘欲仙。那些仙丹,晶莹剔透。他知道升天成仙的时刻到了,他沐浴更衣,焚香祷告,然后把仙丹吃了下去……刘安觉的身体轻飘飘的,低头一看,原来自己早已站在云端了。

  刘安成仙后,洒落在院子里的仙丹被鸡和狗吃了,它们也都飘然升空,成了神仙。刘安在鸡和狗簇拥之中,慢慢的就消失了。

  高山流水(俞伯牙)

  春秋时期,俞伯牙擅长于弹奏琴弦,钟子期擅长于听音辨意。有次,伯牙来到泰山(今武汉市汉阳龟山)北面游览时,突然遇到了暴雨,只好滞留在岩石之下,心里寂寞忧伤,便拿出随身带的古琴弹了起来。刚开始,他弹奏了反映连绵大雨的琴曲;接着,他又演奏了山崩似的乐音。恰在此时,樵夫钟子期忍不住在临近的一丛野菊后叫道:"好曲!真是好曲!"原来,在山上砍柴的钟子期也正在附近躲雨,听到伯牙弹琴,不觉心旷神怡,在一旁早已聆听多时了,听到高潮时便情不自禁地发出了由衷的赞赏。

  俞伯牙听到赞语,赶紧起身和钟子期打过招呼,便又继续弹了起来。伯牙凝神于高山,赋意在曲调之中,钟子期在一旁听后频频点头:"好啊,巍巍峨峨,真像是一座高峻无比的山啊!"伯牙又沉思于流水,隐情在旋律之外,钟子期听后,又在一旁击掌称绝:"妙啊,浩浩荡荡,就如同江河奔流一样呀!"伯牙每奏一支琴曲,钟子期就能完全听出它的意旨和情趣,这使得伯牙惊喜异常。他放下了琴,叹息着说:"好呵!好呵!您的听音、辨向、明义的功夫实在是太高明了,您所说的跟我心里想的真是完全一样,我的琴声怎能逃过您的耳朵呢?"

  二人于是结为知音,并约好第二年再相会论琴。可是第二年伯牙来会钟子期时,得知钟子期不久前已经因病去世。俞伯牙痛惜伤感,难以用语言表达,于是就摔破了自己从不离身的古琴,从此不再抚弦弹奏,以谢平生难得的知音。

  韦编三绝(孔子)

  春秋时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材料制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签,称为竹“简”,用火烘干后在上面写字。竹简有一定的长度和宽度,一根竹简只能写一行字,多则几十个,少则八九个。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这些竹简必须用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编连起来才能阅读。像《易》这样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编连起来的,因此有相当的重量。

  孔丘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读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内容。不久又读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接着,他又读第三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透彻的`理解。在这以后,为了深入研究这部书,又为了给弟子讲解,他不知翻阅了多少遍。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

  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谦虚地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与质了。”

  破釜沉舟(项羽)

  秦朝末年,秦军大将章邯攻打赵国。赵军退守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并被秦军重重包围。楚怀王于是封宋义为上,项羽为副将率军救援赵国。宋义引兵至安阳(今山东曹县东南)后,接连46天按兵不动,对此项羽十分不満,于是要求进军决战,解困赵国。但宋义却希望秦赵两军交战后待秦军力竭之后才进攻。但此时军中粮草缺乏士卒困顿,而宋义仍旧饮酒自顾,项羽见此忍无可忍,进营帐杀了宋义,并声称他叛国反楚。于是将士们则拥项羽为上。项羽杀宋义的事,威震楚国,名闻诸侯。随后,他率所有军队悉数渡黄河前去营救赵国以解巨鹿之围。项羽在全军渡黄河之后他下令把所有的船只凿沉,打破烧饭用的锅,烧掉自己的营房,只带三天干粮,以此表决一死战,没有一点后退的打算。正是这样已无退路的大军到了巨鹿外围,并包围了秦军和截断秦军外联的通道。楚军战士以一当十,杀伐声惊天动地。经过九次的激战,楚军最终大破秦军。而前来增援的其他各路诸侯却都因胆怯,不敢近前。楚军的骁勇善战大大提高了项羽的声威。以至战胜后,项羽于辕门接见各路诸侯时,各诸侯皆不敢正眼眼看项羽。

  后来,“皆沉船,破釜甑”演化为成语“破釜沉舟”,以比喻拚死一战,决心很大。

  病入膏肓(蔡桓公)

  春秋时期,晋景公有一次得了重病,听说秦国有一个医术很高明的医生,便专程派人去请来。

  医生还没到。晋景公恍惚中做了个梦。梦见了两个小孩,正悄悄地在他身旁说话。

  一个说:“那个高明的医生马上就要来了,我看我们这回难逃了,我们躲到什么地方去呢?” 另一个小孩说道:“这没什么可怕的,我们躲到肓的上面,膏的下面,无论他怎样用药,都奈何我们不得。”

  不一会儿,秦国的名医到了,立刻被请进了晋景公的卧室替晋景公治病。诊断后,那医生对晋景公说:“这病已没办法治了。疾病在肓之上,膏之下,用灸法攻治不行,扎针又达不到,吃汤药,其效力也达不到。这病是实在没法子治啦。”

  晋景公听了,心想医生所说,果然验证了自己梦见的两个小孩的对话,便点了点头说:“你的医术真高明啊!”说毕,叫人送了一份厚礼给医生,让他回秦国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