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时间:2023-05-21 10:39:54 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实际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认识身边事物的长度

  2、在实践活动中,能够用比较合适的方式描述物体的长度,在比较、修正测量结果的过程中,体会测量的本质,培养估测能力,建立初步的长度观念。

  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活动带来的乐趣教学准备:米尺、软尺、卷尺、测量记录单。

  二、教学重点:

  对“量"的实际意义的理解,发展长度观念。

  三、教学难点:

  对“量”的实际意义的理解,发展长度观念。

  四、教学过程。

  (一)激活经验,制造认知冲突,明确活动意义。

  1、激活经验,制造认知冲突。

  (1)教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一些长度单位,请你用手势来比画一下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呢?

  (2)教师:你能用手势比画一下,60厘米有多长吗?

  学生用手势比画,教师观察,寻找典型案例。

  (3)教师:我发现这次同学们比画的60厘米有长有短,有些同学相差得还挺多的。(教师请相差多的两位同学展示。)

  (4)教师:如果老师告诉你,我们的课桌长约60厘米,现在你能比画出60厘米的长度吗?

  (5)教师:你是怎么想的?

  (6)教师:看来,光记住1米、1厘米有多长还不够,我们还需要了解身边一些常见的物体的长度。如果我们对身边这些常见物体的长度熟悉了,就可以借助它们了解和认识更多事物的相关信息。

  2、作好测量前的准备。

  (1)教师: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曾经介绍并认识了一些测量长度的`工具(出示米尺、软尺和卷尺)。

  (2)教师:你能结合一个例子,分别说说这些尺子怎么使用吗?

  学生汇报后,教师作好学生分组、分发记录单等工作。

  (3)教师:今天,我们就利用这些测试工具来量一量我们身边的物体吧!

  设计意图:通过比画1米、1厘米,回顾所学习过的长度单位,利用学生不熟悉的60厘米,激发学生了解身边物体长度的需求,并且让学生迅速的做好相应的思想准备,体现活动的价值。

  (二)实际测量,认识身边物体的长度。

  1、观察图片,了解测量内容。

  教师用课件呈现教科书第88页图,但图中不出现测量结果。

  教师:请同学们观察图片,说一说图中的同学们都在测量什么,这些都是你们熟悉的事物吗?

  2、以测量肩宽为例,作好测量的指导。

  (1)提出测量要求,保证参与活动的全员性。

  教师:下面请两名同学为一组、互相量一量各自的肩宽,记住测量结果。

  (2)学生小组合作,进行测试肩宽的活动。

  (3)组织反馈,合理表示测量结果。

  教师:你们用的是什么工具?怎样测量的?结果是多少?

  预计学生测量的数据不完全相同。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以下3个问题。

  第一,为什么大家测量的结果不完全相同?

  第二,要不要把每个不同的数据都记录下来?

  第三,如何记录测量的结果?

  随着学生讨论,教师板书如下肩宽大约30厘米。

  3、分组实践,积累直观经验。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确定测量的对象后分别展开测量,如两臂展开的长度,学生一步的长度,讲台的长度,教室的长度等。测量前,教师再提出要求,如请学生先估一估、再进行测量。要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测量的机会,并记下测量结果

  在学生交流反馈的基础上,形成如下板书。

  肩宽大约30厘米

  一步的长度大约40厘米

  两臂展开的长度大约1米30厘米

  讲桌长大约1米

  教室长大约10米

  身高大约1米35厘米

  课桌高大约70厘米

  4、利用所学知识,积累更为丰富的直观经验。

  教师:在以往的学习中,我们测量过一拃的长度、手掌的宽度,你们还记得吗?如果忘记了,我们可以再量一量。

  补充板书:一拃长大约15厘米手掌宽大约7厘米

  5、用多种方式建立所测物体长度或高度的表象。

  (1)闭眼想——教师读板书中物体的长度或高度,学生闭眼想象实际物体有多长

  (2)用手比——学生读板书中物体的长度或高度,边读边用手比画长短

  (3)说关系——课桌要比肩宽长一些;两臂展开的长度比讲桌长一些;教室的长要比两臂展开的长度长得多等。

  教师:刚才我们了解了自己身体的某些部位和身边一些物体的长度或高度,在生活中还有很多事物到底有多长或多高我们很难有一个直观的了解,有时直接测量也不是很方便,你们能不能试着用我们身边的这些事物来描述呢?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测量身边的事物,认识身边事物的长度,在头脑中形成所测量事物长短高矮的表象。

  (三)借助身边的事物,描述其他物品的长度或高度、发展长度观念。

  1、用合适的方式描述"鳄鱼身长6米。这个长度。

  (1)直观感知“6米”的长短。

  ①教师:看!小精灵也来参加我们的实践活动了,让我们来听一听小精灵带来了什么信息

  ②教师用课件播放小精灵的话,具体如下。

  有一条鳄鱼身长6米。

  ③教师:听了小精灵的话,你对这条鳄鱼的身长有什么感觉?

  ④教师:如果将它与我们家里养的小金鱼比,怎么样了

  (2)借助熟悉的标准描述“6米”这个长度,理解“6米”的实际意义。

  ①教师:同学们都认为这条鳄鱼很长,到底有多长呢?谁能到前面来用手势比一比、表示出鳄鱼的长度?

  ②教师:他表示的是不是6米?为什么?

  ③教师:这位同学已经完全展开双臂了,怎么还不是6米呢?

  ④教师:估计一下,几名同学手拉手,就和鳄鱼的长度差不多了?

  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让5名学生手拉手试试,另外两名学生测量,看看是否大约是6米。

  (3)直观感知“6米”的长度,体会用不同方式描述的价值。

  ①教师:看看5名学生手拉手的总长度,你对这条鳄鱼的长度有什么感觉了你能告诉大家,这条鳄鱼到底有多长吗?

  学生回答,突出两点:以什么作为标准,量得的结果大约是6米。

  ②教师:看来用我们熟悉的物体的长度作标准,去表示新的事物的长度,我们就能更清楚地知道新事物到底有多长。

  (4)用不同的方式描述6米的长度。

  ①教师:如果请同学们并肩站立,大约需要多少名同学才能有6米长昵?

  根据学生发言,组织学生站队,一次不成功可以通过测量进行调整

  ②教师:看来20个同学并肩站着的长度和鳄鱼的长度差不多,大约是6米。也就是说你们的肩宽大约是30厘米,20个同学并肩站着的长度大约是6米

  ③教师:你还能用其他的方式来描述鳄鱼的长度吗?请同学们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并实际比一比。

  学生可以采取走步、摆课桌等方式描述鳄鱼的长度。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对鳄鱼长度的直观感觉到多角度描述,将抽象的“6米”与自己熟悉的事物的长度联系起来,既在应用中进一步加深了对所选物体长度的认识,又达到了对“6米”的实际意义的理解,也积累了测量、描述等多方面的经验、为后面的实践活动积累了活动经验。

  2、自主选择研究素材描述物品的长度。

  教师:利用我们刚才描述事物长度的方法,请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式描述表中一种物体的身高或身长。可以先估一估,再实际比一比、量一量。

  长颈鹿的身高6米

  鸵鸟身高2米50厘米

  壁虎身长12厘米

  足球门的长7米30厘米

  游泳池的宽25米

  汽车的长4米

  设计意图:在多种实践活动中,加深学生对测量本质的体验,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初步建立长度观念。

  (四)回顾与反思。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进行了一些有趣的测量活动,学会了用自己身边熟悉的事物的长度或高度来描述新鲜事物的长度或高度。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经历数据的调查,收集和整理过程,并能根据数据回答一些问题。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道四季的划分,以及自己生日的季节。

  教学重点:

  1、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

  2、用方块统计图表示统计结果。

  3、采用不同的调查方法。

  4、比较、分析、判断,提出或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难点:

  1、采用不同的调查方法。

  2、能对调查的时间做出合理的推断。

  教具准备:

  1、在小黑板上写出教材的涂一涂的格子和填一填的表格,以备挂在黑板上使用。

  2、日历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今天是几月几日?有今天过生日的同学吗?

  2、明明今天过生日,他带来了生日蛋糕和我们共同分享,我们一起为他唱个《生日歌》,好吗?

  3、同学们,你们知道自己的生日是哪一天吗?谁来说说?

  我想知道班里的同学生日在什么季节?该怎么办呢?

  二、玩中学

  1、说一说。

  说一说你的生日是几月几日?你知道是什么季节吗?

  2、分一分。

  哪几个月是春季?哪几个月是夏季?哪几个月是秋季?哪几个月是冬季?四季是怎样划分的?

  (1)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汇报讨论结果。

  (3、说一说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四季的划分?

  3、调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调查同学们的`出生季节。

  (2)小组交流:怎样收集和整理调查得到的数据?

  4、涂一涂。

  在统计表格中涂色,整理数据。

  5、说一说。

  (1)哪个季节过生日的同学最多?

  (2)夏季和冬季过生日的同学有几名?

  (3)如果你们班某个同学的生日你不知道,猜猜他最有可能在哪个季节过生日。

  (4)从图中你还能发现什么?

  三、全课小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统计的作用可大了,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需要用统计呢?

  四、布置作业

  1、调查一下你们村里,有多少学生读小学、初中、高中、大学。

  2、一个季度有多少个月?

  板书设计:

  生日

  3、4、5月是春季

  6、7、8月是夏季

  9、10、11月是秋季

  12、1、2月是冬季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2.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

  3.通过开放、发散性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平均分问题的两种不同情形。

  教学重点通过操作、表达、思考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难点体验分东西的方法多样性,且有不同的策略,培养数感。

  教学准备挂图、每人20个圆片。

  教学板块教与学预设

  一、情景创设

  1.谈话:淘气家里来客人啦,妈妈拿出了一些苹果招待客人,要淘气把苹果分一分。板书

  二、问题探究

  1.出示12个苹果图片和4个盘子图片贴在磁力板上。

  2.问:看到了什么,能帮淘气分一分吗?

  3.老师收走盘子,问:现在没有盘子了,还可以怎样把这些苹果平均分呢?A老师巡视,指导B老师边听汇报边板书:

  三、体验感悟

  尝试第1题你还发现了什么?

  基本练习。试一试第2题,帮助学生弄清题意

  四、实践应用

  试一试第4题1.出示做操图2.还可以怎样排?

  五、小结

  这节课你们学的开心吗?能说说你的收获吗?

  六、布置作业

  34页的试一试。

  板书设计

  分苹果

  平均每个盘子放3个

  每个盘子里放2个,可以放6个盘子

  教后随记

  这节课是一节计算课,相对比较枯燥,但是我加入了玩手指游戏,以及很有意思的'flash,增加了很浓的趣味性。但是遗憾也可以说是不成功的地方就是没有时间展示出来。由于前面的小组活动以及小组汇报时间过长,导致后面的内容没有时间进行,而恰好后面的内容才是整节课出彩的地方。难过!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①通过观察、猜测、比较、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②初步培养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能力。

  ③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

  2.情感态度目标:

  ①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探索数学的浓厚兴趣

  初步培养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

  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的不同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探究

  同学们都说喜欢去郊游,今天老师就带同学们去数学广角逛逛(揭示课题:数学广角)

  师:让我们唱着歌一起出发吧!(课件播放歌曲,教师带着同学一块做动作)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排列

  师:数学广角到了,我们先去数字宫瞧瞧,同学们看见了什么?

  生:数字1和2

  师:你看到这两个数字宝宝你想到了什么呢?

  生1:我想到1+2=3

  师:还有吗?

  生2:2-1=1

  师:其他同学有没有别的想法?

  生3:我想到了12和21

  师:有的想到加法计算、有的想到减法计算、有的还想到1和2还可以组成新的数,小朋友们真棒,说说这是一个几位数是怎样得到的?

  生:有个位和十位。

  师:说得很好(教师在黑板上边写)我们在十位上写上1,个位就剩下2;我们在十位上写上2,个位就剩下1,所以1和2可以组成两个两位数。这时数字3也来凑热闹了,数字3问:“我们三个数字能组成几个两位数呢?请同学们仔细的想一想,想好了把小手举好,悄悄地告诉老师。(学生想,老师走下去听意见。有说3个的,4个的,6个的)

  师:说3个的你说说到底是哪三个?

  生:13、32、21

  师:你说是4个,你来告诉大家是哪四个?

  生:13、12、23、31、32

  师:说6个的来说说你找到的。

  生:13、31、23、32、12、21

  师(故作疑惑状):那到底谁的答案是正确的呢?老师请来了好帮手(举起数字卡片)来帮忙,请你们摆一摆,看看摆出几个两位数。比比哪组合作得又好又快。

  (学生操作)

  师:谁愿意起来告诉我们你们摆了那几个两位数?

  有4种情况:

  情况一:只摆了4个的。

  情况二:摆了6个,但是杂乱无章的摆的

  情况三:先选两个数字组成一个两位,然后交换位置得到另一个两位数,也摆了6个。

  情况四:先把一个数字放在十位,再把剩下的两个数字放在个位。摆出6个两位数。

  2、合作探究排列

  师:为什么有的摆的数多,而有的却摆的少呢?有什么好办法能保证既不漏数、也不重复呢?

  师:哪个小组愿意来汇报?

  生1:我摆出12,再交换两个数的位置就是21,再摆23,交换后是32,最后摆13,交换后就是31,这样就不会漏也不会重复了。(生汇报,师板书)

  生2:我先把数字1放在十位,再把数字2和3分别放在个位,分别组成12和13,我接着把数字2放在十位,数字1和3分别放在个位,又分别组成了21和23,最后把数字3放在十位,数字1和2分别放在个位,分别组成了31和32,这样也不会漏也不会重复了!(生汇报,师板书)

  生3:我先把数字1放在个位,再把数字2和3分别放在十个位,分别组成21和31,我接着把数字2放在个位,数字1和3分别放在十位,又分别组成了12和32,最后把数字3放在个位,数字1和2分别放在十位,分别组成了13和23,这样也不会漏也不会重复了!(这种方法能想到的.可能比较少)

  学生汇报,老师板书

  师:大家都采用各种方法摆出了6个不同的两位数。真了不起啊!今后我们在排列数的时候,如果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就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板书:有序的,不重复,不遗漏)

  3.感知组合

  师:同学们刚才排数排得很好。老师祝贺你们(教师不自主的一边走一边伸手和同学握手)。老师和××握了几次手?

  生:一次。

  师:我和××也握了几次手?

  生:一次。

  师:如果我们三个人握手,每两个人握一次,三人一共要握多少次呢?

  生1:6次。生2:3次。生3:4次

  师:到底几次,四人小组为单位,看看每两个人握一次手,三个人一共要握手多少次?(学生活动)

  (请2组小朋友汇报)

  (请这2组上台表演握手)

  师:两个人握一次手,三人一共要握3次手。老师现在有一个疑问,排数时用3个数字可以摆出6个数,握手时3个同学却只能握3次,都是3,为什么出现的结果会不一样呢?

  结论:两个数字交换位置可以组成新的两位数,两个人握手交换位置还是这两个人,只能算一次,所以三个不同的数字组合成两位数,能组成六个不同的两位数,而三个人,每两个人握手只能握三次。

  三、拓展应用,深化探究(过渡,同学们真棒,用自已的智慧解决了问题,现在老师让大家进行一次免费抽奖你们愿意参加吗?)

  1、抽奖

  师:好,现在我们来抽奖了,同学们都想中奖吗?(想) 我给你们透露点信息:中奖号码就是从这2、5、7、8四个数中选出的两个数组成的两位数。猜猜,什么号码可能中奖?每个同学都有中奖的机会哦。

  生:猜25,28,78

  师:看来,可能中奖的号码有很多个。(把你认为能中奖的号码都写出来吧)(把用这四个数能组成的所有两位数都写出来,教师巡视,“有同学写出来8个两位数,她还在继续写,看来不止8个”“你是先固定最前面一位数?”)

  师:写好了吗?(请一位同学汇报)

  把你认为最有可能中奖的一个号码圈起来。(学生圈)

  老师选最认真的一个同学来抽奖。学生先按键一下(课件)中奖号码的最前面一位数出来了,是2,那中奖号码可能是? 25、27、28。再按以一下。中奖号码是?

  师:你中奖了吗?如果你中奖了,请到老师这领奖品。

  2、付钱

  师:现在我们去游艺宫看看!(课件:欢迎到游艺宫,门票每人5元)

  同学们带钱了吗?

  生:没有

  师:没关系,老师帮你们先垫上。假如你身上有这么多钱(课件显示:5个一元硬币,2张2元纸币,1张5元纸币。)你会怎样付门票的钱呢?

  学生小组讨论后,说不同的拿法:

  生1:我拿的是1张5元的纸币。

  生2:我是这样拿的,2张2元1个1元硬币。

  生3:也可以这样拿,1张2元3个1元硬币。

  生4:还可以这样拿,5个1元的硬币。

  师:真了不起!想出了这么多种方法,(课件显示四种拿法)有重复或遗漏的吗?

  生:(观察后)没有

  3、搭配衣服

  师:好,那我们就进游艺宫观看时装表演了。

  (出示课件:欢迎到游艺宫观看时装表演,这四件衣服有几种不同的穿法呢?)

  师:谁愿意起来告诉我们大家究竟有几种不同的穿法呢?

  生1:一件上衣可以配两条不同的裤子,这样有2种,另一件上衣又可以配两条不同的裤子,又有两种,这样一共有4种。

  师:刚才这位小朋友用衣服配裤子,有4种不同的搭配方法,你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可以用裤子配衣服,每条裤子连两件上衣。也有4种搭配方法。

  师:对,是四种配法(课件显示四种配法)

  四、总结延伸,畅谈感受

  师:同学们,由于时间关系,我们该回家了!刚才,我们去哪里玩了!数学广角。数学广角好玩吗,有趣吗,你都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吗?

  生1:我学得真高兴啊,我学到了怎样排列数字。

  生2:我也很高兴,我学到了排列时有好的方法能让我们既不漏掉也不重复。

  ……

  师:原来生活中有这么多数学问题,只要小朋友细心观察,就能发现更多有趣的数学问题。老师马上就要和同学们分开了,你们舍得老师吗?如果你们以后想老师了,就可以打电话给,老师电话号码是8606???

  生:怎么后面3个数字没有啊?

  师:那就要同学们动动脑筋了,可以给你们个小提示:

  (课件显示:后面的三个数是由1、2、4组成的)

  猜猜看,猜对了老师的电话就会响哦!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比较熟练地利用6-9的口诀计算表内乘除法,进一步体会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2、数学思考、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让不同学生都能学到所需要的'数学知识,让思维敏捷的学生能拓展应用知识,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思想。

  3、情感与态度目标: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在生动的情境中,让学生轻松运用关于6、7、8、9的乘除法综合知识。

  教学难点:

  使学生运用6、7、8、9的乘除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谈话:同学们,现在人们过惯了城市生活,周末时大家喜欢去农家乐去玩玩,呼吸农村的新鲜空气,你们去过吗?和谁一块儿去的?

  今天老师带小朋友到了农村里的小院,你看到什么数学信息呢?

  二、问题探究

  1、观察主图,明白图意。

  学生说出图中的一个个数学信息,老师板书。

  2、你能根据数学信息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墙上挂了多少个玉米?平均每个笼子住几只小兔?需要几个盒子?需要装几筐?

  3、让学生同桌互动解答。

  4、反馈三、实践应用练一练:

  1、第1题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第2题提出问题,独立完成,老师指导。

  3、第3、4题:小组同学一起完成。

  四、小结

  这节课,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板书设计农家小院

  提问:回答墙上挂了多少个玉米?平均每个笼子住几只小兔?需要几个盒子?需要装几筐?

  教学反思本节课让学生看图找出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学习效果好。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活动进一步认识时间,正确读、写几时几分。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能力。

  3、情态、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感受到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会正确读、写几时几分1小时=60分

  教学方法:

  四人小组合作

  教具学具:

  钟表模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通过师生谈话,引出今天的活动主题是“我的一天”。

  二、活动展开。

  1、让学生独立制作自己一天的作息时间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采用“几时几分”的计时方法或电子表的表示方法,在活动纸上写出自己一天的作息时间安排。教师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用在钟面上画上时针分针的方法表示。

  2、小组内交流各自的一天作息时间安排。

  3、班内展示、评议。

  (1)“我说我拨”形式。即自己边汇报同学在钟表模型上拨出时间。

  (2)“我拨你说”形式。即汇报同学在钟表模型上拨出时间,其他同学读写是几时几分。

  (3)“我说你拨”形式。即汇报同学说出时间,其他同学在钟面上拨出时间。

  4、提高性练习。教师拨钟面让学生说出几时几分。再过几分是几时几分。

  5、调整完善自己的作息时间表。

  三、活动延伸。

  交流收集到的有关时间方面的数学素材(如火车票、汽车票、飞机票,工厂商店作息时间表等等)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启发学生在实际应用方面举出更多的时间的例子。

  解决问题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体验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能结合具体事物辩认从不同位置(正面、侧面、上面)看到的物体的形状。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察和合作意识,培养初步的辩证唯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

  能结合具体事物辩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形状。

  教学难点

  体验从不同角度看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

  教学准备

  课件配图长方体、正方体、不同形状的物体。

  教学板块教与学预设

  一、情景创设

  1.以小组为单位,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讲台。

  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每人选择一个位置来观察这张讲台,然后互相说说观察到的形状是什么样子的,然后再交换位置观察、交流。想一想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刚才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了讲台。现在请同学们来说一说,你看到的讲台是什么样子的?

  2.总结: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已经发现,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看到的面的个数也是不一样的,每个位置最多能看到三个面。

  二、问题探究

  1.讲解每个面的名称

  2.板书:正面、侧面、上面

  3.拿出物体变换摆放,指出不同的面

  4.组织学生互相摆放,指出不同的面

  三、体验感悟

  1.学生试说,老师纠正强调

  2.学生齐读每个面的名称

  3.学生按照老师摆放说出不同的面

  4.以小组为单位活动

  四、实践应用

  完成练一练

  1.第一题

  2.口算

  3.连一连

  4.观察一个物体

  五、小结

  这节课你们学的开心吗?能说说你的收获吗?

  六、作业布置

  完成本节的《资源与评价》

  板书设计

  看一看(一)

  位置不同,看到的形状不同。

  站在一个位置看讲台、最多能看到3个面

  正面、侧面、上面

  教后随记

  这是一年级下册“观察物体”的延伸和发展,从两个方向观察简单物体发展到从三个方向观察简单物体,进一步发展学生观察物体的空间经验和空间观念。知识不那么厚重,却简单易懂,同学们就在这样的一节课中掌握了知识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结合“儿童乐园”这一现实的生活情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从相同加数连加的运算中抽象出乘法算式,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并掌握它的读法、写法及各部分的名称。

  3、结合具体情境,会把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并应用加法计算简单的乘法算式的结果。

  教材与学情分析:

  “儿童乐园(乘法的初步认识)”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数一数与乘法”的学习内容,本节课是在上一节“有多少块糖”的基础上,结合“儿童乐园”的现实情境,不仅让学生经历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在计算相同加数连加的情境中抽象出乘法算式,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并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及各部分的名称。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乘法是一节概念课,尽管很多学生对乘法不陌生,但对其意义、产生及乘法与加法的联系并不清楚。因此,遵循儿童认知规律,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结合熟悉素材,从具体到抽象,引导学生理解乘法与加法的联系,从而抽象出乘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乘法算式的写法和理解乘法的意义。

  难点: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进行数一数的活动,从而理解相同加数连加与乘法的内在联系,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去过儿童乐园吗?今天,儿童乐园里可热闹了,我们一起去看看吧!(板书:儿童乐园)请看大屏幕,(电脑出示主题图)仔细观察,你都看到了些什么?谁来说一说?

  生1:有乘飞机的、有划船的、还有坐火车的……

  生2:我发现了每架飞机上的人数同样多,每节车厢的人数同样多……

  师:你能根据这幅画面提出数学问题吗?小组合作,每个同学轮流在小组里提一个彼此不重复的数学问题,并在练习本上写一写。[

  学生汇报,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进行板书:

  1、有多少人坐小飞机?

  2、划船的有几人?

  3、有多少人坐小火车?

  4、坐在椅子上休息的有几人?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主题图“儿童乐园”这一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设置疑点,探究新知

  1、(活动一:说一说)针对“有多少人坐小飞机”,进行乘法教学。

  师:有多少人坐小飞机?你是怎样算的?

  学生:2+2+2+2=8(人)

  师:你们发现这个式子有什么典型特点?

  生1:我发现上式的加数都是2。

  师:你的眼睛真厉害,发现了这道加法算式的加数是相同的。

  出示图片,再思考:如果图上有15架这样的小飞机一共有多少人?怎么列式表示呢?你能算一算吗?

  生1写法:2+2+2+2+2+2+2+2+2+2+2+2+2+2+2

  生2写法:2+2+2+2+……+2,共15个2

  生3写法:15个2相加

  师总结:通过上式写法我们可以看出,当相同加数的个数较多时,用加法算式表示会比较烦琐,那么有没有更简单的表示方法呢?

  2.

  (活动二:认一认)由加法引出乘法

  师:结合图片说说上面这个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中,式子中的2表示什么?为什么写成4个2

  生:2表示每架飞机上坐2人,4表示像这样的小飞机有4架,,所以4个2连加。

  师:非常好,那么在连加算式中,2表示什么?4从哪里来的?

  生:2是加数,4表示有4个2.

  师:像这样,4个2连加的式子,也可以用乘法表示。今天我们要学习与加法有联系的乘法的知识。(板书:乘法的初步认识)

  (边说边板书)2×4=8(人)或4×2=8(人),并结合所写的乘法算式介绍它各部分的名称与读法。

  2×4=8(人)

  4×2=8(人)

  乘数

  乘号

  乘数

  积

  2×4读作2乘4

  4×2读作4乘2

  指名学生读算式,并说说乘数、积分别是多少。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已有的用连加算式解决问题的经验,进一步抽象、建立乘法算式,从中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认识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与读法。)

  3、(活动三:列一列)有多少人坐小火车?

  师:有多少人坐小火车,你能列出加法算式吗?

  学生列出加法算式:4+4+4+4+4+4=24(人)

  师:请你把这个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6×4=24(人)或4×6=24(人)

  师追问:4+4+4+4+4+4改写成6×4=24或4×6=24时,4表示什么,6是从哪儿来的?(4表示每节车厢有4人,6表示有6节车厢。)

  学生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4”表示什么、“6”是从哪儿来的,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初步体会计算相同加数的连加问题,列乘法算式比较简便。)

  4、(活动四:试一试)利用乘法知识试一试。

  划船的有几人?坐在椅子上休息的有几人?

  ①学生选择其中一个数学问题独立列式;

  ②相互检查;

  ③全班汇报、反馈。

  (设计意图:通过试一试,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通过相互检查,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强调连加改写为乘法的前提:加数相同。)

  5、(活动五:课堂律动)快乐利用乘法—《数青蛙》

  三、巩固练习,拓展训练

  “练一练”第1题

  学生看图列出加法和乘法算式,交流时说说自己的想法。

  (设计意图:通过练一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与乘法之间的密切联系,进一步体会乘法的意义。)

  四、回顾反思

  师: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回顾、反思,把零散的.规律、经验及时进行提炼、总结、升华,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知识。)

  板书设计:

  儿童乐园

  1、有多少人坐小飞机?

  加法:

  2+2+2+2=8(人)

  乘法:

  2×4=8(人)

  4×2=8(人)

  乘数

  乘号

  乘数

  积

  教学反思

  “儿童乐园(乘法的初步认识)”是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学生第一次接触乘法。这节课有以下几个优点:

  1、创设情境,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

  把握新课程理念,遵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充分利用主题图“儿童乐园”这一具体的生活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觉得数学就在身边。

  2、把解决问题与学习乘法运算意义的过程结合起来

  利用学生已有的用连加算式解决问题的经验,进一步抽象、建立乘法算式,从中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在列乘法算式时,“4个2”中的4和“6个4”中的6是教学的关键,而对此学生往往容易疏忽。教师请学生说说自己列式过程中的想法,特别是“4”表示什么、“6”是从哪儿来的,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

  3、针对低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的特点,适当的安排一些游戏活动,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总之,本节课教学时,我自始至终给学生创造出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大量的生活情境中去体会、感悟和发现,真正让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愿望。

  存在的不足之处:

  1、在针对2+2+2+2=8这个连加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2×4=8后,对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进行讲解时所花费的时间过多,应让更多的学生说说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2、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较容易分散,可通过激励的语言或方法,维持学生上课的积极性。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9

  【教材分析】

  “5的乘法口诀”是人教版数学第三册第四单元“表内乘法(一)”第2节“2~6的乘法口诀”中的第一课时内容,编排在“乘法的初步认识”之后,在学习2、3、4、6的乘法口诀之前。表内乘法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它是今后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让学生体会乘除法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2~6的乘法口诀,是本单元的重点。2~6的乘法口诀分三段编排,即5的乘法口诀,2、3、4的乘法口诀,6的乘法口诀。虽然5的乘法口诀作为乘法口诀中的中间句,但5在我们的生活中是一个很有价值,用途广泛的数,并且依次相加的和也很有特点,学生也有五个五个数数的基础和经验,很容易得出2个5,3个5,4个5,5个5的和。先出现5的乘法口诀,易凸现归纳乘法口诀的教学,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5的乘法口诀,就为学习2、3、4、6的乘法口诀打下了良好基础,5的乘法口诀是学生学习表内乘法的开始,此课内容在本单元的地位不言而喻。

  教材为了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每一句乘法口诀,避免死记硬背,所以都是从相同数的连加引入,使学生清楚地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含义。另外,教材没有给出全部乘法口诀让学生记忆,而是在多处采用“留白”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将乘法口诀补充完整,学生经历了乘法口诀的“创造”过程,自然会更深刻地体会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也有利于乘法口诀的记忆。

  【学情分析】

  儿童学习数学有两个基础——知识与经验,尽管学生中已有相当一部分通过各种渠道知道了5的乘法口诀,但还是有很多学生并不知道乘法口诀是怎么来的。另一方面,学生虽然会算出几个5的和是多少,但抽象概括能力较差,并不会轻易从乘法算式的结构入手编出口诀,教师必须先引导编口诀,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编。因为学生初步认识了乘法的意义,掌握口诀比较容易,但要促使学生记熟乘法口诀、运用乘法口诀还是要花一定时间。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P52—53页

  教学目标:1、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编制5的乘法口诀。2、经历观察、比较等活动,发现5的乘法口诀的规律,并能用合适的方法记忆口诀。

  3、会用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4、初步感受乘法口诀的特点和优势,体验中国文化。

  教学重点:理解、编制、记忆5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掌握方法,记忆5的乘法口诀。

  教具: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同学们,今天数学课老师带来了几个小娃娃,大家认识吗?”

  (课件出示一盒福娃图片。)

  “这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福娃。大家可能不太熟悉,我们一起来看一个短片来了解一下。”(播放视频)

  “这一盒就是一整套,刚好5个。”

  二、新知探究:

  1、提出问题,联系旧知初步感知几个5的和是多少:

  (1)“1盒福娃有5个,2盒福娃有几个你知道吗?”

  (图片出示2盒福娃)

  “怎么算出来的?”

  (学生会说有10个,用5+5=10;2个5是10;2×5=10……)

  师:2盒就是2个5相加。板书:5+5=10

  (2)3盒有几个?学生说,师板书:5+5+5=15

  (3)4盒有几个?学生说,师板书:5+5+5+5=20

  (4)5盒有几个?学生说,师板书:5+5+5+5+5=25

  小结:我们用加法解决了几个5相加是多少的问题,不过5的个数越多,加起来越麻烦,加法算式写起来更麻烦。同学们,表示几个5相加除了写加法算式,还可以写什么算式?(乘法算式)通过前面的学习,大家都知道了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算式表示很简便。

  2、联系乘法的意义,进一步感知用乘法求几个5的和是多少:

  (1)2个5是多少,怎样列乘法算式呢?(2×5或5×2)

  “表示什么意思?”

  “乘积是多少?”“怎么知道的?”

  (2)3个5是多少,怎样列乘法算式呢?

  (3)4个5呢?5个5呢?会写吗?自己试着写一些。

  学生独立在草稿本上写一写,然后汇报,教师板书。

  “5个5相加为什么只有一个乘法算式呢?”

  (4)“1个5是多少会列乘法算式吗?”

  3、尝试编制5的乘法口诀:

  (1)体会编制口诀的`必要性:

  “要求几盒福娃有多少个也就是求几个5的和是多少,同学们觉得是列加法算式简便还是乘法算式简便?”“为什么?”

  “刚才计算乘法算式的得数时是怎么知道的?”(看加法算式知道的)

  “是不是每次算乘积时都要看加法算式的得数呢?”

  “看来要想个好办法,帮我们记住这些乘法算式的结果。”

  (2)介绍口诀历史,揭示课题:

  “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古人就编了一些口诀来记住乘法算式的结果。”

  (PPT简介口诀历史)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编乘法口诀。”(板书课题:乘法口诀)

  (3)引导学生编口诀:

  ①“请大家观察1×5=5,5×1=5,在这两个乘法算式里,1和5叫什么?(乘数),5叫什么?(积),这两个乘法算式的乘数都是1和5,我们就可以把乘数写在口诀的前半句(板书“一五”)积也都是5,可以把得数写在口诀的后半句(板书:得五)所以我们可以用‘一五得五’这句口诀来记。”

  “你们知道‘一五得五’这句口诀中每个字的意思吗?”

  “对!前半句表示两个乘数,后半句表示乘积。”

  ②“2×5=10,5×2=10,这两个乘法算式可以用什么口诀来记呢?”

  “‘二五一十’这句口诀是什么意思呢?”

  ③“下面的乘法算式大家会编口诀吗?试一试,在草稿本上写出来。”

  学生尝试编后面的三句口诀,然后展示汇报,并说说自己编的口诀每句的含义。

  教师引导加以整理,全班齐读。

  小结: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编的口诀?

  (3)“观察我们编的口诀,大家有什么发现?”

  (学生可能会说,第一个字从按“一、二、三、四、五”的顺序排列,第二个字都是“五”,得数依次增加五。最后一个字是“五”、“十”、“五”、“十”依次排列……)

  师小结:“第一个字依次是‘一、二、三、四、五’,第二个都字是‘五’,表示1、2、3、4、5分别和5相乘,后半句就是每次乘得的结果。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5的乘法口诀’”(在课题上添加板书:5的)

  (4)尝试记口诀:

  “我们知道了每句口诀怎么来的,还知道每个字的意思,能把这些口诀都记下来吗?”

  学生先自己独立记口诀,然后同桌交流,全班展示。

  三、巩固练习:

  1、对口诀。

  “老师说前半句,你们说后半句。”

  2、看谁算的又对又快。P53第5题

  说说用的是哪句口诀,为什么用这句口诀。

  3、“做一做”第2题、P53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四、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拓展游戏:

  “在这张表格里,藏着很多我们今天学过的口诀,看谁有火眼金睛,能把它们都找出来。”

  六、板书设计:

  5的乘法口诀

  5

  1×5=5

  5×1=5

  一五得五

  5+5=10

  2×5=10

  5×2=10

  二五一十

  5+5+5=15

  3×5=15

  5×3=15

  三五十五

  5+5+5+5=20

  4×5=20

  5×4=20

  四五二十

  5+5+5+5+5+5=25

  5×5=25

  五五二十五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和交流等活动,感知线段的基本特征,初步形成正确的概念表征系统。

  2、使学生在折、画等操作活动中体会到线段是有长有短的,完善对线段的认识,掌握画线段的基本方法。

  3、使学生初步从“线段”的角度观察生活中的物体、数学中的图形,体会数学与生活、线段与图形的联系,增强对数学的好奇心,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明确线段的基本特征,会用直尺画线段。

  教学难点:在折折痕中感知线段有长有短。

  教学准备:毛线、正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 激活旧知

  想一想,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图形?

  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图形的示意图。

  二、学习新知

  1.认识线段

  每个学生把准备的线,随意地放在桌上,说说现在的线是怎样的?

  猜测:把线拉紧,线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学生动手拉一拉,说说看到了线发生怎样的变化?

  引出: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板书:线段

  反问:如果这样(不拉直),两手之间的这段可以看成线段吗?感知线段必须是直的。

  比较拉直前后的线,说说线段是怎样的?明确线段是直的。

  引出:线段可以用 表示。

  比较线段的.示意图与拉直的线,说说有什么不同?

  说明:两端的两点叫端点,表示线段的起点和终点。

  再说说:线段是怎样的?明确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的,长度是有限的。

  2、形成表象

  (1)找线段,沟通联系

  引:在我们的身边,直直的物体随处可见,如:铅笔、直尺、垫板等。

  出示并说明:直尺、课本的每一条边都可以看成线段。

  追问:为什么直尺、课本的每一条边都可以看成线段?直直的,有两个端点

  指名学生指一指,直尺、课本的哪条边可以看成线段。

  追问:还有哪些物体的边也可以看成线段?

  引:老师发现,刚才小朋友们说的线段,是从我们学过的长方体、正方体等物体的边。

  因而,长方体、正方体的每一条边都可以看成线段,那圆柱中有线段吗?……

  沟通线段、长方形、长方体三指之间的联系。

  (2)折线段,感知线段有长短

  引:在正方形纸上,你一眼能找出几条线段?老师能找出无数条线段,你信吗?

  引出:把正方形纸对折,折痕也可以看成一条线段。课件出示动态演示。

  指名学生说为什么折痕可以看成一条线段?学生照样子折,找到折痕。

  引问:你能折出比这条线段长的折痕吗?比这条短的折痕呢?学生动手折一折,比一比。

  小结:用同一张正方形的纸,可以折出不同长短的线段,可见,线段是有长短的。

  (3)画线段,进一步认识线段

  过渡:我们可以把物体的边看成线段,也可以用纸折出线段,那你能画出线段吗?准备怎么画?

  指名学生说说准备怎么画线段?

  通过讨论,进一步明确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的,有长短的,因而我们画出的线段也应该是直直的。有两个端点的,沿着物体直的边画线段,比较方便。

  引出:可以沿着直尺的边画线段。(直尺的边是直的)

  学生尝试用直尺画线段。说说在用直尺画线段时要注意些什么?

  教师范画线段,学生再次用直尺画线段。

  三、运用新知

  1.完成想想做做1

  重点说说图4为什么是线段。

  2.完成想想做做2

  学生各自填写,然后说说每个图形各由几条线段围成。

  3.整合想想做做3、4、5.

  师在黑板上画一个点,问:用这个点能画出线段吗?

  再添一个点。要求:用直尺把这两个点连成一条线段。

  指名学生说说:连接两个点可以画几条线段?

  再添一个点(注意点的位置),猜:三个点能画几条线段?(在每两点之间画一条线段)

  动手画一画,说说发现了什么?

  再添一个点(注意点的位置),猜:四个点能画几条线段?(在每两点之间画一条线段)

  动手画一画,说说发现了什么?

  还想添个点画线段吗?

  思考:怎样才能有次序的画出所有的线段。

  四、内化新知

  回顾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主要学了什么知识?我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线段的初步认识

  直直的

  线段图 有两个端点

  有长短的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11

  《数学广角》是义务教育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的第一课时。教材以学生熟悉而又感兴趣的生活场景为依托,重在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将学习活动置于模拟情景中,给学生提供操作和活动的机会,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为学生今后学习组合数字和学习概率统计奠定基础。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①通过观察、比较、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②引导学生发现和应用排列组合的规律,做到不重复也不遗漏地找出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③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和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能力。

  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探索数学的浓厚兴趣。

  ⑤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

  我确定本节课教学重点是掌握求简单事物的排列和组合的方法,难点是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做到不重复也不遗漏地找出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需要用排列组合来解决的.知识。如搭配衣服、搭配早餐,密码箱中密码的排列数等等,作为二年级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在数学学习中注意安排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这些活动来进行学习,经历简单的排列组合规律的数学知识探索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新知,发现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课程标准确立了“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理念,基于这样的认识,这节课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从生活情景出发,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境。这节课,我力求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出发,为学生学习创设“三个小朋友带我们游数学广角”这样一个探究的情境。

  2、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4.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5.电子白板的使用。 本节课我完全利用了电子白板自带功能去满足整节课堂的需要!电子白板的最大特色就是编辑和展示共存交互性!教学中我运用了书写、标注…多媒体展示和传统黑板书写相结合的功能,直接在图片和课件展示中去记录、标注和批阅;在生动直观的教学过程中巩固和强化我们学习的内容。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全新理念,要求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以往的教学中,我更多关注的是学生获取“知识与技能”的结果。教学不能为了快速获得结果,而大大缩短知识的形成过程。因此我在设计这节课时,尝试采取多种手段引导每一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无论是探索新知的过程还是练习的设计都注重生活与数学的结合。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上力求体现:

  1、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2、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

  3、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和开展同桌合作交流活动,完善自己的想法,构建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

  4、通过灵活、有趣的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办法。

  本节课我还试图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方面探索和研究,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简单的事例,让学生运用操作、演示等直观手段解决问题,让学生“读——理解”、“疑——提问”、“做——解决问题”、“说——表达交流”,并在其中获得对基本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在向学生渗透这些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同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意识。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经历认识线段的活动过程,会描述线段的特征,会画线段。

  过程与方法:

  结合情景了解线段的画法和意义,掌握线段使用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思维过程和结果,在动手操作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增强数学体验意识,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线段的特征,通过操作能折、画出线段。

  教学难点:

  线段表象的建立,以及通过线段的特征来判断个图形的线段和线段数量。

  教学工具

  每人一根毛线、一张彩纸。铅笔两根(一曲一直)、毛线一根、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师:请小朋友每人拿出课前准备的细线,同桌相互比比两根线的长短。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交流结果。

  2、师:现在请小朋友来介绍介绍你们是怎样比的?

  生:我是先把细线的一端对齐,然后把线拉直,再看另一端。

  教师板书:拉直;一端对齐。

  师述:我们把这根细线拉直以后,就可以看成是一根线段。

  【设计意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以学生感兴趣的“比一比谁的线长”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为学生主动构建新知识,做好了知识、能力与心理上的准备。

  1.拿出一根线,贴在黑板上.(要贴成弯弯的)

  2.再拿出一根线,贴在黑板上.(要贴成直直的)

  3.问:这两根线有什么不同?(这两根线的形状不同,一根是直的,另一根是弯的)

  4.在生活中,有许许多多向这样的的线.(指着直的线段说)

  5.分别用一本厚书、一个长方体的盒子比着,在黑板上各画一条线段.

  6.将黑板上的几条线段圈起来,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样的几何图形,这种图形叫做线段.”

  师:老师让你们猜一个谜语(课件出示谜面):“一条条,一根根,编制衣物少不了,有时直来有时弯,缝缝补补要用着。”

  学生指名回答:毛线

  师:今天老师就带着大家从毛线中去学习一些数学的知识和本领。(板书课题:线段)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认识线段。

  (1)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

  (2)教师说明:一根线段有长有短,说明线段是有一定长度的。当一根线段单独在一起的时候,为了表示它有两个端点,而且不变形,我们在画的时候要给它装上两个标志(在端点处画一短竖),用这个特殊标志来表示它就是线段。

  【设计意图】:经过身边实物、同桌比较二个环节,学生的学习兴趣已经被调动起来,并积聚了大量的线段表象,在此基础上进行新知教学,学生的学习欲望强烈,接受状态饱满。由趣促习,能够很好地保存学生的注意力,真正的由要我学转为我要学。此外,由教师介绍两个端点,加上很形象的两个小竖,避免了传统教学中端点问题的歧异。

  2、寻找线段

  师:我们身边的物体也有很多线段,比如数学书的这一条边可以看成一条线段(演示)你知道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在哪里吗?请小朋友们也拿起自己的数学书,找一找它的哪条边可以也看成线段? 这条线段的端点在哪?

  提出要求:找一找,还有哪些物体的边也可以看成线段?

  师:孩子们真了不起,拥有一双会观察的小眼睛。

  交流:指一指你最喜欢的图形的线段分别是哪几条

  小结:我们发现每个图形的一条边就是一条线段,并且它是几边形就有几条线段,虽然这些图形中线段的两个端点没标出来,但我们要知道它们是存在的。

  (1)师:请小朋友拿出课前准备的长方形纸,放平在桌子上。

  师述:像长方形纸的四条边就可以看作线段,尺子的边也可以看作是线段。

  (2)师:小朋友观察一下,在我们周围还有哪些也可以看作是线段?(观察、考虑两分钟)

  (要求:要说完整话。比如:什么的边缘是线段。)

  生1:电风扇风叶的边缘可以看作线段。

  生2:黑板的边可以看作线段。

  生3:窗户的边可以看作线段。

  生4:课程表的框边也可以看作线段… …(以上的回答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说完整的。)

  【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在本环节中,由教师介绍周围的线段到学生自己寻找身边的线段,面对眼前熟悉的情景却要寻找全新的朋友,学生的探究愿望和学习兴趣一下被激发了,在他们的潜意识里产生了明确的学习需求。

  3、画线段

  教师示范,学生模仿。

  师:谁来介绍一下线段有哪些特点?

  生1:线段是直的。

  生2:线段还有两个端点。

  生3:画线段时还要装上两个特殊标志。

  4、折线段

  (1)师:现在老师把这张长方形纸对折,然后展开,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看到中间有条线段。

  师:对了,中间的这条折痕我们就可以看作线段。

  (2)初步感知线段

  师:我们已经了解了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现在谁愿意上台来指一指哪儿可以看成线段。提问:线段是怎么样的?

  小结并板书:线段是直直的。

  竖着拉,斜着拉,这样能把两手之间的一段看成线段吗?

  小结:不管怎么拉它们都是直的,可以看成线段。

  (3)感受线段的`“两个端点”

  课件出示图片:两手捏住毛线的两端,叫做线段的“端点”。

  提问:线段有几个端点?

  小结并板书:有2个端点。

  请学生上台指一指毛线的两个端点在什么地方?

  (4)认识线段的示意图(课件出示),建构线段模型。(介绍线段的两个端点可以用两条小竖线表示)

  (5)小结特征: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想一想线段的样子,你认为线段有哪些特点?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6)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认线段)。

  师:你们说得真好!小朋友们已经认识了线段,现在请大家来当小判官:你能判断下面的哪些图形是线段吗?

  交流:让学生说说为什么是线段或者不是线段?引导学生从线段的两个基本特征来说明。

  (7)小结: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

  线段的两个特点:

  1、线段都是直的。

  2、线段有两个端点。

  交流自己对线段的看法。

  三、动手操作,认识线段

  (1)你会画线段吗?

  1.我们已经认识了线段,那你能自己画一条吗?

  2.交流:你用的什么工具,怎样画的?

  3.你能画一条比刚才更长或者更短的吗?

  课后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线段,你能说说线段有什么特点吗?

  特征:

  (1)线段是直的;线段有两个端点

  (2)线段可以量出长度

  对本节课的学习做一个简单的回顾整理,形成基本的知识网络,整理学习思路,明确线段的特征和画法。

  板书

  认识线段

  特征:

  线段是直的

  线段有两个端点

  线段可以量出长度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13

  教材分析:

  本节课在认识平均分与除法意义的基础上,结合“快乐的动物”这一具体情境,引导学生探究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倍”是一个生活中常用的概念,教科书没有给它下定义,而是通过“画一画、摆一摆、圈一圈”等具体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体会“倍”的意义。因此,教学时我会充分利用主情境图中提供的素材,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经历将一个具体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逐步形式对“倍”的认识。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除法算式的意义,99%的学生会用2——5的乘法口诀求商,并理解乘法和除法之间的联系,98%的学生会用乘、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倍”虽然是生活中常用的概念,但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倍”这个概念还是比较抽象的,学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二年级学生多以形象思维为主,爱玩、好动,接受新鲜事物快,又敢于挑战自己和他人。因此,教学时要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求异思维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活动。

  学习目标:

  1、在比较小动物数量关系的过程中体会“倍”的意义,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

  2、会用图形直观和除法竖式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3、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

  经历用图形直观和除法竖式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倍”的意义。

  学习难点:

  理解“倍”的意义。

  学习准备:

  教师:课件、15个圆形磁扣。

  学生:作业纸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请同学们把手伸出来,我们一起玩个拍手游戏。

  老师拍2下,请你拍出3个2下,要让老师一下就能听出你拍的是3个2下。

  (拍完后师提问:你拍了几下?)

  生:拍了6下。

  老师拍3下,请你拍4个3下。

  师:同学们敏捷的思维表现,迎来了许多快乐的动物,(板书:快乐的动物)它们想和同学们一起学习数学知识,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它们的到来。(生鼓掌,课件显示主题图。)

  【设计意图:】学生的自主参与是《课标》关注的主要理念之一,遵循二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的特点,以“拍手游戏”的情境入手,通过拍出“几个几”,既复习了旧知,巩固了知识去,又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的兴趣;改变学生学习枯燥乏味的思想,变为玩中学的理念,为后面环节的学习做良好铺垫。

  二、自主参与,探究新知

  1、观察情境图,寻找数学信息。

  师:同学们快往这看,请按照从上到下,或从左到右的顺序仔细观察,

  都来了哪些小动物?

  生:鸭子、松鼠、孔雀、猴子、小鸟、和小鸡。

  师:观察的真仔细,请认真的数一数它们各有多少只?并把数出的结果记录在书第70页“数一数,填一填。”相应的方格中吧。(课件出示“数一数,填一填。”相应的内容。)

  学生开始统计动物的只数,老师巡视指导填写,指名汇报交流。

  师:写完的孩子请用优雅、帅气的坐姿告诉老师。谁来说一说答案?

  生:小鸭子有6只,小鸟有12只,猴子有3只,孔雀有1只,松鼠有2只,小鸡有8只。

  学生汇报时,其他同学加以确认后教师板书动物的只数。

  【设计意图:】通过“数一数、填一填”的形式,让学生进行有序的观察,培养学生收集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

  2、体会“倍”的意义。

  (1)画一画。

  师:同学们数得非常认真!在这些小动物里就数猴子和鸭子最调皮、最机灵了,它们向同学们发起了挑战,敢于接受挑战的孩子请坐直。请看挑战内容。

  (课件显示:如果3只猴子,用3个圆圈来表示,6只鸭子,用6个圆圈来表示,请试着画一画并且一眼就能让我们发现鸭子的只数和猴子的只数之间的关系。)

  师:请同学们拿出本子动手画一画吧,比比看谁画的又快又明了。

  学生在本上画,教师巡视并指导,同时找一名画的快的同学到黑板上画一画。

  师:画完的同学请用坐姿向老师示意。请看我们班这位小老师画的,你认为他画的怎么样?

  猴子:○○○

  鸭子:○○○ ○○○

  生:很清晰,整齐。

  师:如果你也是这样画的请自己鼓鼓掌。谁能说一说鸭子的只数和猴子的只数之间关系?

  生:鸭子的只数比猴子的只数多3只。

  生:猴子的只数比鸭子的只数少3只。

  师:你们可真是火眼金睛呀,鸭子的只数与猴子的只数除了有比多比少的关系外,还有一种神秘的关系。

  (2)圈一圈。

  师:同学们,看,猴子有3只,我们把它圈在一起(边说边在黑板上圈),看作1份,也就是几个几?

  生:1个3;

  师:鸭子有6只,6里面有这样的几份呢?请用你灵巧的小手试着圈一圈吧!

  一生黑板圈一圈,其他生练习本上完成。

  师指黑板图问:你圈出了几份?

  生:我圈出了2份。

  师:他正好圈出了2份,说明鸭子的只数里有二份猴子的只数那样多。也就是说6里面有2个3。(板书:6里面有2个3。)这时我们就说:6是3的2倍。

  师:6代表什么?3代表什么?

  生:6代表的是小鸭子的只数,3代表的是小鸭子的只数。

  师边听汇报边板书。鸭子的只数猴子的只数

  师:既然6是3的2倍,6又代表的是鸭子的只数,3代表的是小鸭子的只数,所以我们说鸭子数是猴子的2倍。(板书生齐读:鸭子数是猴子的2倍。)

  师:我们刚才3个一份,3 个一份圈,实际上就是看6里面有几个3对不对?

  生:对。

  师:那我们怎么列式呢?

  生:6÷3=2

  师:2是指鸭子数是猴子的2倍,因为“倍”不是单位名称,它是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所以算式中的得数后面不写“倍”字。

  师:你们知道除法算式里的6、3和2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吗?谁想当个小老师,给大家讲一讲?

  生:6表示鸭子的只数,3表示猴子的只数,2表示鸭子数是小猴的2倍。

  生:6表示6只鸭子,3表示3只猴子,2表示鸭子数是小猴的2倍。

  师:说得真清晰。同学们,鸭子的只数与猴子的只数之间这种神秘的关系,现在你们知道了吗?

  师:对,它们的只数之间还有倍数关系,即:鸭子的只数是猴子的2倍。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这一环节中,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通过自主参与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通过“画一画、圈一圈”等活动,让学生感觉非常有趣,在一种兴奋、积极的心态下学习数学,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欲望,从而在玩中初步理解倍的含义。

  3、加深对“倍”的认识。

  师;松鼠和小鸡看到同学们这么聪明能干,它们想挑战同学们有关“倍数关系”的问题掌握得怎么样?有信心吗?

  生;有。

  师:好样的!请看挑战内容,一起读一读。(课件显示:小鸡数是松鼠的倍。 请“画一画,圈一圈,填一填”)。

  师:同学们请用你喜欢的图形画一画,圈一圈,填一填吧。完成后同桌两人1组,互相说一说做法。

  学生动手操作后汇报交流。

  师:谁愿意把你的方法介绍给全班同学听?

  生1:我用2个圆片表示小松鼠的只数,用8个圆片表示小鸡的只数。我先把松鼠的两个圆片圈起来,然后再2个2个地把小鸡的8个圆片圈起来。我发现8里有4个2,所以我知道小鸡的只数是松鼠的4倍。 8÷2=4。

  师:和他办法相同的同学请举手。谁还有不同的方法?

  生2:我先画了2个星星表示小松鼠的只数,又画了8个小星星表示小鸡的只数。我把8个小星星每2个分成一组,我发现能分成4组,我知道了小鸡的只数是松鼠的4倍。 8÷2=4。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认识了新朋友“倍”,看,鸭子数是猴子的几倍?小鸡数是松鼠的几倍?我们是用什么方法解决的?

  生:除法算式。

  师:像这样,求“一个数是另一数的几倍”的问题,我们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解决。同学们你们学会了吗?小动物们可不太相信,它们出了两道有关倍数的题想考考同学们,请看内容:(课件显示:“画一画,圈一圈,填一填”的内容。)

  师:一起读一读要求和问题。同学们有信心做对吗?打开书第70页最下面动手开始吧!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汇报交流。

  师:谁来交流一下你的做法?

  生:松鼠有2只,我画2个三角形,把它们圈在一起,看成1份,也就是1个2,鸭子有6只,我画6个三角形,2个一圈,圈了3份,6里面有3个2,

  6÷3=2,鸭子数是猴子的2倍。

  师:老师真佩服你的语言组织能力!掌声送给他!如果同学们也是这样想的请你这样坐(老师示范坐直的姿势)。

  师:谁来说一说下一题的.做法?

  生:孔雀有1只,画1颗五星来表示,把它圈起来,看成1份,猴子有3只,画3颗五星来表示,1个1个的圈,圈了3份,3里面有3个1,,3÷1=3,猴子数是孔雀的3倍。

  师:说得非常清楚,看来你已经和倍交成了朋友,如果你也是这样想的请为自己鼓鼓掌!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力求实现教学由“扶”到“放”的过程。为学生创造独立思考和解题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活动中加深对“倍”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4、寻找倍数关系,拓宽思维。

  师:在这些小动物中,还有一些动物的数量之间也存在着倍数关系。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试着说一说。

  生1:小鸟的只数是小猴子的4倍,12÷3=4。

  师:你还能说出除法算式来,真了不起!

  生2:小鸭子的只数是孔雀的8倍,8÷1=8。

  师:看到同学们敢于发言,善于提问的学习态度老师为你们感到高兴,这样,同桌2人一组,一个做老师提一个有关倍的问题,另一个做学生来回答,如果有困难请举手问老师,说完后请坐直,比比看哪一组的速度快!开始吧!

  【设计意图:】本环节完全“放手”学生,以小组活动的形式让学生进行操作,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让他们在充分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活动中揭示知识形成的过程,抓住了重点,突破了难点,让学生考学生,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三、巩固练习,内化提高。

  1、“练一练”第1题。

  师:同学们出色的表现,又迎来一些小动物,我们一起去看看是谁来了?

  (课件出示书第71页练一练的第1题。)

  师: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生:第一幅图中有8只老鼠,4只小猫,求老鼠是小猫的几倍?

  生:第二幅图中有4只蜻蜓,2只蝴蝶,求蜻蜓数是蝴蝶的几倍?

  师:请同学们打开数学书第71页,看第1题,开动脑筋,试着填一填。

  学生做完后指名汇报交流。

  师:谁来交流一下你的想法?

  (找2名学生交流,根据情况教师进行适当表扬。)

  2、看星星,找倍数。

  (1)总结各小组得星情况。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在短短的时间内已经和倍交成了知心朋友。小动物们可开心了,他们为我们送来了一份特殊的礼物,快来看看吧。

  (课件显示以下内容:1、师生一起总结各小组的得星情况。2、同桌两人一组互相提出一道有关倍数关系的问题,让对方口头列式解答。3、完成后请坐直!比比看,哪个小组的速度快!)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师:根据各组的得分情况,你能提出一个有关倍数关系的问题吗?

  (3)全班交流。

  师:哪个小组来说一说?(找2组同学来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做出适当表扬。)

  【设计意图:】本环节力求通过真实的学习生活情境,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新理念;通过练习体验,加深对“倍”的理解。尤其是“看星星,找倍数”环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课堂回顾。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一定掌握了一些有关倍数方面的问题,你能说说吗?你对自己这节课的表现满意吗?你想夸夸谁?

  找3名学生全班交流。

  师:同学们的收获可真是不少啊,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骄傲。

  【设计意图:】在学生谈体会,谈收获的同时,引导学生对自己及他人进行正确的评价,从而使学生能够正视自己的进步与不足,为学生的心理发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作业布置。

  师:课下,找一找生活中有关倍数的问题,用你灵巧的小手在A4纸上写一写、画一画、算一算吧。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形成“9的乘法”的一系列活动,理解9的乘法含义,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推算能力、归纳编撰能力。

  2、熟练掌握因数为9的乘除法。

  3、结合生活实践,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及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9的乘法意义,归纳编撰9的乘法口诀,熟练掌握9的乘除法运算。

  教学难点:

  理解9的乘法意义,归纳编撰9的乘法口诀。

  教学准备:

  教学平台——9的乘除法

  教学过程:

  一、迁移与感知

  1、复习3、6 的乘法口诀。

  2、3、6、9之间的`相互关系。

  (1)回忆:3的乘法于6的乘法有什么关系?

  (2)3的3倍是()

  3、揭示课题

  〖复习3、6的乘法口诀,回忆3和6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学习9的乘法做好铺垫。

  二、自主探究建构新知

  (一)主动建构“9的乘法”

  1、观察与思考媒体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思考、感知。

  2、操作与感悟

  (1)学生独立完成:画弧线、填数、写出几个几。

  (2)交流描述强化乘法含义。

  3、探寻规律合编口诀

  (1)独自推算下列一组算式的积(板书)

  1×9=92×9=183×9=274×9=365×9=456×9=547×9=638×9=729×9=81

  (2)想一想:这一组乘法题有什么规律?(让学生充分地说)

  (3)编一编:同桌合编9的乘法口诀。

  (4)说一说

  a、指明介绍所编的乘法口诀

  b、说说编乘法口诀时你是怎么想的?

  板书乘法口诀

  一九得九二九十八三九二十七四九三十六五九四十五六九五十四七六十三八九七十二九九八十一

  (5)看看想想:9的乘法口诀中有几句是新学的?

  4、自寻方法熟记口诀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9的乘法口诀?

  5、游戏:九的乘法口诀的手指操。

  6、独立写出交换题。(看书校对)

  〖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编口诀,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两人合作编口诀,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此外也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性,适当降低了难度。给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自寻方法、熟记口诀,便于学生真正掌握知识;手指操的游戏使学变得有趣,也易于学生熟记口诀。

  (二)互动推出“9的除法”

  1、写出下列乘法口诀的“兄弟姐妹”。

  四九三十六 七九() ()×()=() ()×()=() ()×()=() ()×()=() ()÷()=() ()÷()=() ()÷()=() ()÷()=() 题1指名完成,题2独立完成后交流。

  2、根据乘法口诀写除法算式。(完成后交流核对)

  六九五十四 三九() ()九七十二 ()÷()=() ()÷()=() ()÷()=() ()÷()=() ()÷()=() ()÷()=() 3、小结。

  〖通过“兄弟姐妹”的形式引进9的除法,学生易于掌握,并且能加深对乘除法之间关系的理解。

  三、巩固练习

  内化新知

  1、p48题2

  (1)尝试解答

  (2)交流反馈

  板书:6×9=54(个)

  答:装满六盒一共需要54个苹果。

  2、p48题3 独立完成后反馈。

  3、p48题4

  媒体出示:水仙花(图略)9元玫瑰花(图略)45元

  (1)同桌合作编题

  (2)交流并板书

  a、一盆水仙花9元,一盆玫瑰花45元,买两盆花需要多少钱?

  9+45=54(元)答:略。

  b、一盆水仙花9元,一盆玫瑰花45元,一盆玫瑰花的价钱比水仙花贵多少钱?

  45-9=36 (元)答:略。

  c、一盆水仙花9元,一盆玫瑰花45元,一盆玫瑰花的价钱是一盆水仙花的几倍?

  45÷9=5 (元)答:略。

  教学反思:

  本堂课采用“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指点辅导为辅”的教学策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探寻规律,合编口诀;自寻方法,熟记口诀;手指操等途径,真正掌握本课知识。同时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分析与表达的能力。整堂课充分体现学生是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和点拨者。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15

  教学内容:

  课本P101、105页。

  学情分析:

  学生对各部分知识已经掌握,关键应根据学生平时学习情况来制定实际的复习计划,使复习更有针对性;另外,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师的引导下,采取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加深对角和直角的认识,能正确区分角和直角。

  2、在复习中借助动手操作,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同伴合作意识。

  3、能快速地认识钟面上的时间,如整时和几时几分

  4、培养学生从小善于观察,仔细思考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角和直角,会画角。

  2、能准确地认识时间,解决与时间有关的问。

  教学方法:

  在复习中借助动手操作,小组研讨培养学生的.时间、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课件、玩具小猪、图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启发,明确目标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认识角的儿歌吗?一起齐诵一遍:

  小小角真简单。一个顶点两条边。

  画角时要注意,先画顶点后画边。

  今天我们一起复习和角有关的知识。

  二、合作探究,达成目标

  (一)复习角与直角

  1、角及各部分的名称

  (1)角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是,请你在小组内说一说你在教室里看到的角。

  (2)学生小组交流。

  (3)汇报发现的角。

  2、直角

  (1)在角当中有一种角叫直角,你们是怎么判断的呢?

  学生汇报并演示判断直角的方法。

  (2)角的各部分名称你还记得吗?

  学生回忆角的各部分名称。教师板书。

  (3)请你画一个角。

  学生用三角板画直角。

  (4)出示第102页第6题梯形图。

  这个图中有几个角?其中有几个是直角?

  你能在图里面画一条线段使这个图增加3个直角吗?

  学生观察思考回答。

  独立探究,在书上尝试画线段并上台演示自己的画法。

  (5)组织全班交流订正。

  (二)复习认识时间

  今天,老师还给你们带来了一个谜语,仔细听,看哪个同学先猜出来。

  哥哥长,弟弟短,弟弟跟着哥哥转。哥哥跑一圈,弟弟走一格。这是什么?

  (1)谁来说说钟面上有什么?

  引导学生看出有1—12这些数,有时针和分针,有12个大格,每一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共60个小格。

  (2)老师拨出7时和7时半,让学生用两种方法写一写。指名学生到黑板上来写,反馈。

  并引导学生小结:①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②当分针指着6,时针刚刚走过几就是几时半。半时就是30分。

  (3)复习“1时=60分”。

  师拨12时,问:现在是几时?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时针和分针的变化。(拨到1时)

  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一圈。

  引导学生一起回答:时针走一大格是—-1时;

  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

  分针走一大格是—-5分。

  老师拨钟,引导5分5分地数到60分,分针走一圈正好是60分,而这时时针正好走一大格,是1时。

  板书:1时=60分

  三、 变式练习,检测目标

  1、 在这个钝角的内部,从顶点出发画一条线,把它拆分成两个角。这两个角可能是什么角?会有几种不同的情况?

  2、 想一想,填一填。

  星期六上午,妈妈准备到商场买衣服,到银行交水电费,去餐馆买早点,请按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标序号。

  四、总结评讲,升华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