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典故:鸿鹄之志

时间:2023-05-20 15:26:25 历史 我要投稿

历史典故:鸿鹄之志

历史典故:鸿鹄之志1

  常用于比喻志向远大。《史记·陈涉世家》其中“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意思是“那燕子、麻雀怎么能知道天鹅的志向呢”。不妨看看历史典故。以下仅供参考!

历史典故:鸿鹄之志

  【出处】(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士容》和(西汉)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释义】鸿鹄:天鹅,叫声洪亮,飞得很高;志:志向。天鹅翱翔于天空的远大志向。比喻志向远大和有抱负的人。

  【历史典故】

  秦朝末年,统治者昏庸无道,不断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仅要交纳沉重的赋税,还要服繁重的徭役,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当时,有一个人名叫陈胜,字涉。他因为家境贫寒,不得不以替别人耕种为生。他深刻地体会到下层人民的疾苦,也为当时社会上所存在的严重的贫富差异而愤愤不平,于是,他便暗暗地下定决心,一定要改变这种局面。

  一天,他和别人一起在地里劳作,中间休息的时候,他们谈起了现在过的苦日子。陈胜因失望而叹息了好长时间以后,对同伴们说:“假如以后谁发达了,一定不要忘记曾经一起受苦的人啊!”同伴们都觉得他是异想天开,笑着回答他说:“我们都是被人雇来耕地的农民,连自己的`土地都没有,哪里谈得上富贵啊?别做白日梦了!”陈胜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说:“燕子和麻雀又怎么会知道天鹅凌空飞翔的远大志向呢!”

  胸怀大志的陈胜,后来揭竿而起,成为秦朝农民起义的领袖之一。

  【成长心语】

  树立一个远大的理想是一个人成才的基础。舒尔茨说:“理想犹如天上的星星,我们犹如水手,虽然不能到达天上,但我们的航程可凭它指引。”从古到今,大凡有作为的人都是有崇高理想的。吴王夫差灭了越国,越王勾践怀着复国之志,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终于打败了吴国。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在青年时代就树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远大志向。他以此为目标,奋斗终生,实现了他的抱负。让我们树立一个远大的理想,向着远大的目标前进吧!

历史典故:鸿鹄之志2

  典故:

  秦二世残暴荒淫,各地百姓纷纷揭竿而起。其中规模最大,影响最广首推陈胜、吴广起义。起义之前为人佣耕时,陈胜曾向同伴发出“苟富贵,无相忘”的感慨,但遭到众人的讥讽,于是又喟叹:“燕雀安知鸿鹊之志哉。”说明了一个农民起义领袖的远大抱负和志向。因此,后人常把那些目光短浅之人比作低飞的燕雀,把那志存高远的人比喻为高飞的鸿鹄。

  陈胜的故事

  陈胜(?~前208)字涉,阳城( 今河南省登封)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农民起义领袖,秦末农民起义的发起者。陈胜年轻时就是个有志气的人。早年在陈县乡下给人佣耕,也就是给地主做长工时,对同伴说:“苟富,勿相忘!” 就是说,以后如果有谁富贵了,可别忘了一块吃苦受累的穷兄弟。大伙听了都觉得好笑,笑他想富贵是痴心妄想。有心反抗压迫、变革现实的`陈胜只好仰天长叹说:“燕雀哪里知道鸿鹄的志向啊!”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陈胜作为屯长(管理5人的基层小吏),领着被征发的人去渔阳(北京市密云县西南)守边疆。不幸在大泽乡遇到大雨,估计不能按期到达,依照秦朝的法律都得被斩首。陈胜和吴广被迫挺而走险,首先借鬼神“威众”,吴广夜学狐叫,又采用藏帛鱼腹的办法,营造“大楚兴、陈胜王”的舆论,形成了陈胜受命于天的氛围。然后袭杀押送戍卒的校尉,接下来,用“好汉不死便罢,要死就要取得大名声。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吗?”的豪言壮语鼓动大众,率九百人揭竿起义,天下群起响应。进入陈县(河南淮阳)时,陈胜称王,国号张楚。他派兵四处攻城掠地,但他的兵力太分散,且没有建立一个稳固的根据地。当周文一支在戏(陕西临潼东戏河)遭到秦章邯军反扑而失败后,秦军很快进逼张楚都城陈县,陈胜战败。当他撤退至城父(安徽城父西北),被他的车夫庄贾所杀。

  点评:

  在当时群雄并起的秦末风云之际,最耀眼者当数项羽,刘邦二人。但若论灭秦功劳最大的人,应是陈胜。因陈胜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他的大泽乡揭竿不仅揭开了一个反秦时代的序幕,而且开后世农民战争之先河。陈胜的成就源自他少时的高志。

【历史典故:鸿鹄之志】相关文章:

历史典故:鸿鹄之志04-15

经典历史典故02-19

历史典故04-12

历史的典故04-12

经典历史典故精选08-26

经典的历史典故04-20

经典历史典故04-28

经典的历史典故01-13

历史典故05-19

颐和园的历史典故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