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性》数学评课稿

时间:2023-04-09 09:48:51 其他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可能性》数学评课稿

《可能性》数学评课稿1

  评课背景:

《可能性》数学评课稿

  自本学期市教育局实行机关人员挂钩联系学校制度以来,挂钩联系我校的人员在深入课堂听课的基础上,11月1日,还在我校六(1)班为我校教师上了一堂示范课。

  教学内容:

  国标本苏教版六年级数学"可能性"。

  评课内容:

  他在教学本节课时,精心设计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感悟数学的魅力,领悟数学的生活化。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资源,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始终充满信心、充满激情地学习数学。不仅如此,教学中,他还用饱满的热情、生动形象的语言、具体的活动材料、富有趣味化的活动形式,为学生创设了独立思考、自我体验、自我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情境,使得教学过程始终民主、平等、宽松、愉快。本节课条理清楚,层次分明,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我校教师学习与借鉴:

  1、精心设计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亲历数学,体验数学。在这一节课中,他精心设计了九个游戏,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这节课通过一系列的数学游戏活动,学生逐渐地、有层次地提高了自己的数学水平,丰富了对可能、不可能、一定的现象的亲身体验。如在教学"一定"这个概念时,林主任在透明网袋里放入三个红球,非常直观,然后让学生说一说,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多少,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很快地说出答案,可能性是1,一定能摸到红球。能因势利导,得出了"一定"的概念。整个教学过程就成为游戏—猜测—体验—推想—验证的游戏过程,使学生在游戏中亲历数学,体验数学。

  2、教学要紧密联系生活,突出学以致用。本节课教学一开始,就从平时学生课间游戏"石头、剪子、布"入手,提出游戏是否公平,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激发学生的探索学习积极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上所设计的一系列游戏,如摸球游戏,翻扑克牌游戏等都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场景,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这个理念,又用本节课中所获得的知识解决游戏是否公平的问题,体现了数学反过来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让学生感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如在学习了可能性是多少以后,让学生自己设计游戏规则,并进行交流。即突出了学以致用的学习方式,又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3、要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这一节课,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在各种游戏中感悟数学知识,领悟数学魅力。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全部发现都是由学生在思考与交流的情况下得出来的。如:"你们认为呢"、"你说呢"等。话虽不多,但每一句都很精炼,都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学生情不自禁的"走"到课堂上来。与学生进行交流时,也能俯下身,蹲下来进行沟通,拉近老师与学生间的实际距离,更拉近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如在让学生自己设计游戏规则时,教师不时地俯下身来与学生轻声的交流,较好地诠释了新课程的理念。

  总之,这节课充分体现了教授者先进的教学理念和高超的教学艺术,为我校教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

《可能性》数学评课稿2

  “可能性”这一教学内容在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是一个全新的内容,本堂课主要使学生初步体验现实世界中存在的不确定现象,能用“一定”、“不可能”和“可能”等词语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并能和同伴交换想法。“可能性”问题在生活中比较常见,但是比较抽象,小学生在学习这方面的内容时,存在一定困难,学生初次接触感到比较陌生,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这些内容时,主要是以直观的内容为主。因此,在教学中,朱帅老师为学生创设了具有启发性的教学情境,大胆放手,使学生在大量观察、猜测、实践、探索与交流的数学活动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突破教学的难点,帮助学生建立不确定现象这一新的观念。是一堂依据新课程理念上的成功之课。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用活动贯穿始终,让学生经历“可能性”, 建立不确定现象这一新的观念。

  2、根据实际,有效整合教材。

  教材只是为我们教学提供的一个参考,我们只能是凭借教材去教,而不是死死地去教教材,所以我们在教学时,要根据学生实际、学校实际等,合理地有效地组合教材。

  3、紧密联系生活,突出学以致用。

  让学生到生活当中寻找例子,让学生感受到可能性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意义与价值。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4、练习设计合理,有针对性,有层次性,而且作业量大,达到练习效果。

  5、关注情感与评价激励。

  情感态度与自信心作为数学教育的目标之一,在三维上标中、在学生的数学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为更好地实现双基教学服务。同时也应该贯穿在教学的过程中.朱老师在结束语中对学生说的话:下节课如果你努力了,学习之星一定(或者说成可能)是你!这是对学生的一种鼓励与期望,这样结束本堂课的教学,很干脆,更精彩.当然,如果在教学中再给学生多一些鼓励,且多一点鼓励的形式,使得学生情不自禁地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同时也一次次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和师爱的魅力。这样就要好得多,这也是新课标中所要求的,更是实现双基教学所必须的。

  建议:

  1、 在小组活动中,也缺少合作的指导,使得实效性降低。

  譬如分工、协作、汇报。教师只要说明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究就行了,没必要规定小组长汇报。哪个行哪个就说,哪个想说哪个想表现自己就让他表现出来。让学生得到个性发展。

  2、要充分挖掘课本资源,进行拓展思维训练。

  例如:盒子里不同颜色的珠子可不可以数量不等,再进一步判断摸到哪种颜色的可能性的大与小?

《可能性》数学评课稿3

 可能性的相关知识是课标教材新增设的教学内容,虽然学生在生活中有意无意都遇到过可能性问题,但作为数学知识来学习还是第一次,学生的正确理解将来逐步深入研究可能性有着深远的影响,可以说这是一节研究随机现象的种子课。可能性教学总是与试验活动联系在一起的,宋老师创设了不同层次的、有趣的活动和游戏,并设计了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使学生在大量观察、猜测、试验与交流的数学活动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初步体验随机事件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具体谈以下三个方面:

  1、在活动中学习

  宋老师围绕孩子们喜爱的动画情境,先后组织了四次游戏和活动,每一次活动都不是为情境而情境,而是被赋予了不同层次的要求,指向不同的目标,表明宋老师课前做足了功课,对随机事件的科学把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第一次转盘游戏导入新课,使生活中的可能性自然而然地走近了数学课堂;接下来的摸球活动是教学的重点,借助摸球应该实现两个认识目标:一是通过统计摸球结果,验证对于可能性的已有经验,即从3号口袋里可能摸出红球,也可能摸出篮球;二是即便3号袋中有红球、有蓝球,每次摸出什么颜色依然无法确定。我想第一个目标不难实现,而第二个目标是教学的难点,也是认识随机事件的关键,即一切皆有可能。就这一点,我想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以往我在教这样的课题时,学生总是希望找到“确定”的结论,有的认为可以凭借手感判断结果,有的把球故意放在固定的地方破坏随机性,有的还根据数据一厢情愿地找规律。而消除学生存在的误解正是教学的目标之一,而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亲自试验。宋老师在活动设计中有序地组织、轮流摸球,回避了上述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并通过提问“在摸球前能确定摸到的是什么球吗?”引导学生体会,虽然袋里有红球,但我们仍然无法确定下一次摸到的是不是红色,但只要一直摸下去,就一定会摸到。不过个人以为还是比较保守的,虽然回避了问题,但没能充分暴露学生的认知难点,是否可以这样问:如果再给你一次机会,你猜会摸到什么颜色?一旦有孩子误入“陷阱”或半信半疑,教师可以利用这个契机,让学生当场试验,直到曲解被“破除”,让学生深刻感悟可能性是事件发生之前的推断。第三次装笔游戏和猜棋盒游戏则由易到难,加强学生对可能性的体验,培养学生根据现象全面分析问题,并作出判断和推理的能力。

  2、在探索中发现。

  本节课中,教师密切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点,每个问题的提出,都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听取别人意见,让每个学生都经历思考问题的过程,并在思维的碰撞中达到升华。“猜想、验证、归纳”是学习数学常用的研究方法,在本节课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在教师的精心引导下,学生积极投身于数学活动中,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并逐渐掌握了探索的技巧和方法,真正体现了数学的思想和智慧。

  3、在延伸中升华

  当学生认识了可能性的三种结果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判断生活中的现象,使课堂知识重新回归生活。最后一个抽奖游戏,既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又渗透了可能性的大小,使学生带着思考和再学习的动力离开教室,是课堂知识的延伸,也是探究精神的指引,这是我们数学教育应当赋予学生的宝贵财富。

  对于这节课,值得我学习的有很多,当然也有一些困惑引发了我的思考:

  1、学生在摸球前就凭借经验知道了3号袋可能出现的两种情况,那么接下来的试验本身就少了一份吸引力,当然低年级的学生对于摸球活动还是极具兴趣的,但我们有必要使学生的兴趣不仅停留在操作层面上,更应指向对不确定性的困惑和未知。所以我觉得活动的设计是否可以将重心偏向“体会事先无法确定结果”的目标上来,即原先的“进一步理解可能”这一环节。因为这正是学习的.难点。

  2、在课的最后环节,宋老师设计让学生用可能性的知识来描述三个城市下雪的情况,和说说生活中的现象。学生在描述的时候是基于经验,而不是基于对数学事实的推理和判断。也就是说,哪怕是在课前让学生用可能、一定、不可能来造句,上述的这些素材孩子们正确描述也是没有障碍的,那么作为课尾,出示这样的生活常识性问题,就显得意义不大了。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可能性研究现实生活中的数据和客观世界跌随机现象,通过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以及对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刻画,来帮助人们作出合理的推断和预测。这也是可能性的学习总是伴随的统计教学出现,冠之于“统计与可能性”的原因。它决不同于诸如“太阳不可能从西边升起”之类的可以凭借想象和经验人为制作出来的伪命题。这一点在宋老师初次试教时就有这种感觉,现在依然持有这种怀疑。

  当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如何完美地解决上述困惑,需要我们以一节课为起点,投入到更加深入和宽泛的研究和实践中。

《可能性》数学评课稿4

  可能性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到简单的随机现象,理解时间的发生可能的大小离不开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随机试验。宋双双老师的这节可能性有几点亮点:

  第一,导入新颖。课堂开始用狐尼克,兔朱迪用摸球游戏决定去什么地方玩,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通过观察三个口袋中球颜色的不同,认识到事情发生的三种情况,介绍一定、可能和不可能。第二部分用两个实验让学生感受随机现象,首先通过有序的摸球游戏试验,认识到每次摸到的结果是不确定的,可能摸到的是黄球也可能摸到白球,这是两种可能的情况,但不能确定是哪一种,学生通过试验切实感受到了随机现象。

  其次,第二个摸牌试验将红桃换成黑桃后,进行的摸牌验证了事件中的数量的多少对随机事件可能性的大小有影响,通过实验结果比较归纳出红桃数量多摸到的`可能性大,黑桃数量少,摸到的可能性小。宋老师在实验后还巧妙地提问,怎样让摸到的可能性相等,当数量相等时,可能性相等。当然,这次的试验时间上较久,摸牌次数较多,我认为在课前可以训练学生摸牌,排除有人故意摸某一张牌导致试验结果不准确的情况。

  最后的练习也是本节课最有亮点的地方,设计十分有趣,再次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练习安排了顾客和商人摸奖的练习,让学生站在不同角度思考怎么样让自身获利最大,与可能性的知识密切结合,也加深了对本节课学习知识的理解。第二个练习,随着幸运星一颗颗被敲出,学生感受到下次敲出幸运星的可能性再渐渐变小,也将本节课推向高潮,学生学得有兴趣,知识也掌握的很牢固。

  总的来说,宋老师的可能性这节课很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