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随笔

时间:2023-03-16 17:28:14 历史 我要投稿

历史的随笔

  在学习、工作中,说到随笔,相信大家肯定都不陌生,随笔通常作者通过修辞手法曲折传达自己的见解和情感的一种文体。什么样的随笔才算得上是好的随笔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的随笔,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历史的随笔

历史的随笔1

  听!这雄壮而动听的《满江红》是多么深沉。他便是离我们已有两千年的,从小母亲就在其身上刻着"精忠报国"的,家喻户晓的民族大英雄——岳飞。

  他出身于农家,是抗金战火中的一名出色将领。他怀着刻在骨子里的"精忠报国"带着他的岳家军与金军对抗。他的部队军机严明:"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在抗金战场上威名远扬,让不可一世的金军胆颤心惊,闻风丧胆。居然在金军中流传这着"憾山易,憾岳家军难"一类的话。这是多么了不起!屈指一数历史上也就区区几人可以做到。

  他满怀着高昂的斗志要去收复北方迎回原北宋皇帝以及太上皇,但不料成为当今皇帝——赵构的眼中钉,肉中刺。虽然他是我们心中的民族英雄,有着极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超群的指挥才能,但在政治上太缺乏经验,一心只为救回先皇,不为当今皇上考虑。他没有想过如果他真救回了先帝和太上皇那么宋朝将会有三个皇帝那赵构是什么?这才导致赵构对岳飞的担心,在赵构的指示下秦桧夫妇将岳飞陷害以某犯罪处决。一代天骄便如此去世。

  或许几千年前,岳飞应该支持赵构,而不是一味的'要去救回先皇,这样赵构也不会质他于死地,他也可以继续报效国家,这样既实现了他精忠报国的宏愿也可以保全自己。

  岳飞是我们的民族英雄,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应学习他精忠报国的精神,在战场上可以临危不震,灵活运用的卓越指挥才能和他的文学造诣以及他正直,简朴,爱国爱民爱兵的良好精神和品质。

历史的随笔2

  科布伦次的圣母大教堂距中央广场不远,与其他教堂一样,都是哥特式建筑的风格。坦率地说,初到欧洲时,第一次见到哥特式风格的教堂,觉得非常经典、非常神奇。后来出国次数多了,发现这种哥特式风格的教堂在欧洲非常普遍,只是规模大小不同而已,正如中国的寺庙一样,一山一寺,一村一庙,见多就不怪了,所以今天到了科布伦次的圣母大教堂,也没有兴趣进去看一下。只是想起今年七月初在越南胡志明市时,有人对着规模不大的胡志明圣母大教堂,大发感叹,如精美绝伦啊,如超级经典啊,云云,不禁哑然失笑了。

  不过,科布伦茨这座古罗马式的'圣母大教堂与其他教堂的不同之处则是将哥特式唱诗区和巴洛克式半圆形穹顶塔楼很自然地结合在一起,而又不失和谐的哥特式教堂。这种巴洛克建筑风格因为刚刚上午在波恩胡同见过,所以便一眼认出。

  真正让我感兴趣的是圣母大教堂前面的一块黑色石碑,这块黑色石碑看上去非常普通,上面仅刻着两行字,上一行是: 打到伦敦去,下一行是:已阅,然而正是这二行字,却让这块黑色石碑凝固了一个幽默的历史故事,我们可以通过这块石碑重温那段历史,那个故事。

  十九世纪初,法俄战争爆发,奥地利与俄罗斯联手,共同对付法国的拿破仑。当时,俄奥联军在科布伦茨驻军,剑锋直指法国,尤为是俄罗斯军队,士气高涨,斗志昂扬,年轻的俄罗斯军官在圣母大教堂前面立起一块黑色石碑,血气方刚地写上: 打到伦敦去。后来,拿破仑军队反击俄奥联军,取得法俄战争的胜利,并乘胜追击俄奥联军,追至科布伦茨时,拿破仑军队也在此驻军,当拿破仑看到石碑上俄罗斯军官题的字时,笑了一下,并在俄罗斯军官的题字下面,拿破仑大笔一挥,写上: 已阅。以此嘲笑俄奥联军。

  一砄石碑,一段历史,二行题字,一个故事,漫步莱茵河畔,轻轻一弯腰,我拾起了这个传说。

历史的随笔3

  喏,期中考试成绩下来了,我们班的历史拿了第一。他们不会告诉你们班拿到了第几,但你只要将你们班的平均分和其他班一比较就明白了。

  我对历史的到第一感到快乐又失望,因为这表示我得持续了。

  说到历史,我务必得好好介绍一下老师,因为没有她,我们能上个名次都难。

  这老师是初三级长,教了三十多年书,桃李满门,来了七中二十二年无疑是七中最好的`老师。她的姓十分奇怪,姓苗。

  这就是我们的苗老师。

  这老师上课时十分的凶,但是效果好了,我也就忍忍。

  这天她突然给我们了一些奖励,突然对我们那么好,我真的不适应。她给我们每个人都发个糖,包括班主任,而且允许我们上课时吃。

  毕竟是最后一节课,大家都饿了,所以全都把糖吃了,除了我,出于对老师的尊重,我放到了下课才吃。

  我们的垃圾桶放在教室外面,并且隔了一些距离,所以同学们全都跑出去扔垃圾,就我留在教室。能够想象得出,当时所有人都不在的那个瞬间,我和苗老师对视着是有多尴尬。

  我真期望我也把那个糖吃了,免得尴尬,但来不及了。

历史的随笔4

  在10月份,我迫不急待地拆开了从网上订的《读历史学成语上册》,书里夹这一张非常精美的书签,上面有着三数列字:“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这句颇有韵味的语句将我吸引住了……

  翻开书的第一页,纸张上打印着许多的成语,后面是对这些成语的解释。第一篇课文是:《开天辟地》。这篇课文的大概意思是这样的:从古代到现在,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所以叫“上下五千年”,但这些却没有文字记载,只流传了一些神话和传说。很久以前,宇宙只是一团气,就像一个鸡蛋,漆黑一片。盘古在这样的情况下,苏醒了,他挥舞大斧,劈开了黑暗,所以一直顶立在天地之间。后来,盘古死了,他身体的各个部分化成了各种东西--日月星辰,风雨霞霓,山河湖海,桑田沃土,花草树木,将宇宙打扮美丽了。

  虽然这个神话不知是真是假,但是却很感人。盘古沉睡在黑暗的.宇宙里,已经一万八千年了,终于拿起大刀,砍破了黑暗,让宇宙也得到了光明,但盘古却要一直顶力着天,踩着地。当盘古死后,他身体的各个部分化成了世间万物,有树有花,有河有湖有海,有太阳和月亮,有风、有雨、有沃土……从此,宇宙的黑暗消失了,宇宙变得美丽极了!

  还有一个故事让我有很深的感触,这篇文章名叫:《覆水难收》。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是:姜太公的妻子马氏嫌他太穷了,毫不犹豫的离开了他,只留下了姜太公一个人。后来,周文王寻得姜太公,并封他为相。姜太公用自己的智谋,帮助周武王攻灭了商朝,并立下了汗马功劳。马氏得知姜太公无比富裕时,找到了姜太公,想要和他恢复夫妻关系。姜太公将一壶水倒在地上,让马氏将水收回壶中,马氏赶紧趴在地上取水,但只能收到一些泥浆。于是姜太公对她说:“你已离我而去,就不能再合在一起了。这好比倒在地上的水,难以再收回来了!”

  我觉得姜太公是一个很有智谋的人!他并没有大声骂吼自己的“原”妻子,而是巧妙的将水倒在地上,让马氏收回,但是倒出去的水再也收不回来了,让马氏说不出话来!我还认为马氏是一个嫌贫爱富的人。当姜太公很穷时,她自己头也不回的走掉了,而现在,姜太公成为了宰相,她马上“厚着脸皮”地“粘”着姜太公,让姜太公和她恢复夫妻关系,这明显是“嫌贫爱富”的表现!

  如果有机会,我还会再读《读历史学成语下册》,很多精彩还在等着我呢!大家也去读一读吧!

历史的随笔5

  历史中考打破了传统的闭卷考试形式,实行开卷考试试题更具灵活性、开放性和综合性,更加注重能力考查,而且考查是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而非浅层次的识记方面的考查。进入初三面临中考的压力,由于历史学科课时有限,而内容却涵盖了初一到初三所有课本,针对历史学科的特点,初三应如何低耗高效复习,力争高分呢?

  一、夯实基础,落实考点。中考着重考查学生的历史基本知识,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考查学生掌握的'有关历史基本技能。因此,在新课教授阶段,一定要立足于课堂教学,打好基本功。只有这样,在进行复习时,学生才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掌握,进而提高自身的历史思维能力。要深入研究中考历史考纲的广度、深度、外延和内涵,与往年的异同,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研究性学习的能力,这对历史复习迎考来说至关重要。

  二、整合教材资源,加强解题训练,加强能力培养,开拓思维空间。随着中考历史学科考试改革力度进一步加大,开卷考试的考查功能将会逐步提高和不断完善。开卷考试从主客观试题难度上看,逐年增高,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从更高的层面引导学生思考历史发展的线索、规律,帮助学生站得高,看得远,具备良好的历史思维能力。同时,也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解题训练,在解题过程中不断克服思维定势,根据具体情况改变解题思路。只有这样,才能科学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取得理想的成绩。

  三、关注热点,史政结合。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是新课程的重要基本理念之一。今年中考历史试题联系当今现实考查了一些中外历史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国家、人类和世界的命运,在平时教学中要注意联系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史政结合,发挥历史学科的社会教育功能。同时培养学生信息搜索能力,使他们开拓思维,以史为鉴,学以致用。

历史的随笔6

  千百年来,这位巾帼国英雄家喻户晓,讲述的是一位女子代父从军的故事,也是因为花木兰的英勇善战,才成就了这广为流传的古事。

  花木兰虽然是女儿身,但却拥有男子一般的气概。在从军过程中,她曾经风餐露宿在黄河边、黑山头,不远万里奔赴战场。

  这也表明,木兰对家人的热爱,因为他父亲年迈多病,不能在沙场上战斗,弟弟妹妹又小,只好自己女扮男装去打仗。

  木兰决心非常之大,她不得不这么做。一个女子去战场,当然容易被杀掉,但木兰不一样,她有着惊人的意志。

  立下了赫赫战功,当今皇上必定有赏,当皇上问木兰要什么,木兰说:“我什么都不要,只要回家。”可见木兰这么多年来对家人的渴望,也表明了木兰去打战不是因为名利,而是为了国家和家人。

  在我心中,花木兰是最美的,因为她拥有一颗善良的心,愿意为了别人的安危而付出自己的生命。

  在课文中,花木兰的.形象也是豪爽的,她从未感到过害怕,也没有退缩,既然选择了,就要走下去。

  除了这一面,木兰还有另外一面,就是女儿形象,回到家以后,她换上了女儿装感到非常开心,她终于可以做真实的自己了,再也不要做一个男人,他要做一个娇美的女儿。

历史的随笔7

  今天上《克伦威尔》,先检查上节对于知识的梳理掌握的情况。本课的细节处理,突出:

  1、1645年前的1644年,中国历史发生什么事件?明末农民战争推翻明朝统治,清军入关,逐步实现对全国的统治。同时的英国击败王军主力,逐步取得战争胜利,两种不同的战争带来了以后两国政治发展的不同走向:一个是专制达到顶峰,一个是确立民主政治。

  2、处死查理一世的场景,人们有何表情?学生摇头。有的欢喜,有的悲伤(保王党人和民众),有的恐惧,有的茫然,民众悲伤会说明什么问题?英国的君主制传统的影响,对国王被处死的不满,怀念君主!这也就是以后再共和国创建后又出现王朝复辟,君主立宪制诞生的群众基础。对君主制不能一味地否定。对英国民主制的理解要置身与特定的国情这一条件。而后来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利用传统势力,又对国王的权力加以限制,使之成为名义上的国家元首,对外代表大英帝国,成为维系英国及其联邦的`重要的纽带,这样既避免了围绕国家政体建设中的流血动荡,又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治条件。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够恰当地利用细节,可以用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探究,还可以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教育。

历史的随笔8

  历史,总带给人一种深邃的悬念。有时,一个难解的谜,可以给予考古学家们一种成就感。历史,给后人留下的大多是不感试想的已经,更是一种明智。走在原始森林一,我们甚至还惦记每一寸土地下是否还埋藏着多么悠久的历史事迹。

  历史故事也总不以为然的渲染了我们的生活,不曾被我们否定,但它就像童话一样引人入胜,弥漫生活的炊烟,还飘呀飘,飘到更远的地方去熏陶他们的心灵……还有更远的地方。

  春秋时期,战乱纷纷,各国争权夺利,越国曾败过吴国,当时,越国是勾践在治天下,勾践在被打败之后,不曾忘记败战只耻,在失败中立志,要东山再起,总有一天一雪前耻,重兴越国,于是每天把苦胆放在身边,每至一日,尝一次苦胆,并将那苦味刻骨铭心,在时间的推移中,他心系兴国大业,每天以艰苦的安排磨练自己的意志。在十多年后,勾践抓住吴王夫差北上参加联盟大会,国内空虚之机,大举攻进吴国的都城,最终,勾践打败了吴国,吴王夫差自杀,这就是著名的“卧薪尝胆”历史故事的典故。

  历史是多么有情趣的一种推敲,一种所谓社会逻辑规律的国家兴亡的`抽象化的阐述,正因为它包含国兴与国亡,是时代不同的进步与退步,给人以一种“古板”的印记。

  我们不妨想一想,今天、明天,我们这个朝代的大事也许在下一时代,可被成为一种历史,那么,这样的循环岂不是一种趣味,我们为什么不试着了解呢?其实,好好的体会它的深懊,对于生活,一中发掘,往往也是一种快乐,历史,如果你细细查阅,会发现它很奇妙,而历史故事赋予人们太多,启迪了人们的时候,它更是美丽而深沉的!

历史的随笔9

  我迷恋断砖残瓦,像迷恋那些扑塑迷离的历史。我相信这座城市里面有许多无声的历史等待着人们去发掘,譬如灵光寺、围龙屋、土楼、人境庐……那些曾经存在于历史而又消失了人影的旧宅使我相信,那些故事、那些人、那些历史仍然在她曾经的地方漂浮着,打开紧锁的门窗,那些旧宅里的人声、气息、思想甚至形象,仍可以感觉到屋内的灵魂像博物馆里的雕塑,等待着我们向着她们飞奔而来。

  ——题记

  下午三点多的太阳很毒辣,穿过梅州特有的幽深小巷,飞车到城西小学的时候却觅见了太阳底下的热闹景象:在梁伯聪纪念馆面前两大队网球少年正在热火朝天地练习球技。 高大的新建筑和茂盛的树木,时时传来震耳欲聋的建房子的声音,每一处细微的声响都显示着这块土地蓬勃的生命力。老师指着迎面的那座朱红宇楼,说那就是梅州最古老的文物建筑,一千三百多年前(齐朝)的大觉寺!

  我朝这古建筑走去,像是走向一个朝代的历史,急迫又满怀崇敬。一座有着朱红门楼的寺庙。我可以想象得到当时建这座庙宇的时候,那个时代正处于动乱的分割天下的时代,人们或者有些流离失所又或者在家中也会整天烧香拜佛地祈祷天下太平。大觉寺的成立正好为人们提供了一处可以将自身性命与幸福和国家联系起来的地方,当时香火正盛,无论贫穷富贵、尊贵或低微的人们都可以到那里祈福。那时天下的人都有一种信仰,他们可以不相信君主但他们一定会相信有神灵,会相信只要有神的地方一定是最太平的地方。你可以想象在一个小县城的城西郊,有一处民生来往如流,朝代改变如流而香火依然兴盛的寺庙可以给老百姓一种怎样的精神寄托。

  而今天,迷信的破除,许多的有关于迷信的标志也正在铲除。改变一个人的思想是可以,但用改变历史的痕迹来表面改变人们根深蒂固的迷信那就是可耻。

  距离才是美,就像我们遥望历史,看到那些精美的纪念品总会把一个朝代想象得很完美。而眼前,剥落的朱红墙壁,破烂无人修护的梁柱,一大块一大滩随便涂上涂鸦的墙壁。梁上的守护神不见影踪,在陋隙飞扬着柔软的蜘蛛丝。庙堂内全部神像与当年的神物已不知道流落何方,只有蜘蛛网和学校里那些烂课桌成为这曾经是万人神往不敢随便踏进一步的圣地的'主人。正门的大门随便地用一把锁头锁着,左面的墙壁有一个破烂的宣传橱窗在那里老气横秋地张贴着几长快要风干了的不知哪一时期的剪报。转到正堂背后的二堂,抬头可以看到深严的庙宇轮廓,而前探,大门上乱钉着的牌子令人感到气愤“请讲普通话”、“不准随便吐痰”、“此处不准随便放自行车”……一语道出了,人们对这座历史建筑的心态。门依然是锁着,没有人去参观,也跟没有人去想着要把它当作文物那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前几年,为了得到更宽广的地方建宽大的教学楼,有人建议把这一座在风雨飘摇中坚持了一千多年的建筑文物给拆除了改建楼房。一个学校,一个教育孩子认识历、探索历史、改造历史的地方,却自己本身要销毁自身的历史。只应了那一句话:“只缘身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走访了当年的曾井。历史是:在明清时代,当地发生瘟疫和天灾,人们连最根本需要的生活用水也给天灾断了源头。有一富贵人家,曾老爷命人在自家门打了一口深井,将清冽的井水向遭受灾难的老百姓开放,救活了当地很多人。人们为了纪念曾老爷,在水井旁也建了一座庙来纪念他。

  从大觉寺到曾井,只经过一条古老的街。老街两旁还保持着明清时代的建筑。古老的房屋里面住着新时代的人们。斑斑古迹的檐前梁下挂着许多具有独家特色的饰物,有些房子已经更该为老字号的商店,门楣前招摇着标志性的招牌广告。脚下的路,水泥修补过的青石板,有着石头雕琢的痕迹,凹凸不平。小巷深深深深,一不小心的一步脚下踏着的就是不知道那一个朝代的青石板,身边路过的不知是哪一个时代的楼房。换老师的一句话,我们走进了历史的隧道,余秋雨到此也必将一叹。这些街景绝对可以做张艺谋影片中的背景!

历史的随笔10

  一、注重教学经验的积累,教学水平的提升

  我从事历史教学有一段时间了,教学时间长了,自然就有一点体会和感受,这1年的教学实践,基本上能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致于在课堂上能将知识传授给学生。

  二、抓住常规教学,认真地上好每一节课,力求提高课堂效率这是对教师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对教师的最高要求。认真备好每一节课,要翻阅教材、教参、教辅用书,力争做到把老师知道最多的知识,教材中所蕴含的所有要点,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关联点都备出来,有条列地传授给学生。抓住课堂教学主阵地,认真组织课堂教学,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定要抓住课堂上的40分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三、抓好学生的知识点的过关检查,及时反馈,做到功在平时上好课,注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也要对学生掌握的知识及时反馈,过关检查,在每一节上课前,老师就要对学生所学的旧知进行复习提问,这样既检查了学生以前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起到新旧知识的衔接的承上启下作用。可谓是一举两得。就是平时我们所说的“温故而知新”。

  四、加强中招、新课程改革等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关注中招命题趋势,在平时的课堂渗透中招意识

  做为初一教师不能只顾眼下,闭门造车,不去学习来了解新信息。因此,老师要多浏览时下最新的教学参考、杂志,多留意中招考试方面的信息,便于更好的把握中招命题的趋势,力争在平时的教学中渗透中招意识,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技能和做题的方法。平时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做到功在平时,形成习惯。

  五、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在教学工作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平时的教学中,在传授知识时,也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比如概括、归纳、比较、判断等诸方面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养成勤于复习旧知,善于总结归纳,做题条理清晰,规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都是做为毕业生必备的技能。教师平时训练的好,不致于在考试中顾此失彼。

  最后,我用荷兰著名的绘画大师梵高的名言作结:“相信我吧,在艺术问题上,下面这句话吧,实实在在的,老老实实是最好的办法,宁肯不厌其烦地严肃钻研,而不是投机取巧,哗众取宠。”

  长久以来,我们的老师恪尽职守,对课本知识进行精心的解读和归纳,把一个个历史知识“块”,梳理得条条缕缕,解析的细致全面,然后塞给学生,让学生花大力气去把它死死记住,不必多问为什么,关键记住是什么!我们在知识的记忆上花了太多的心血。学生的脑海里也总这样认为学历史不就是背吗?学历史就是背就是记,教历史就是勒令学生去背、去记,这不能不说是历史老师的悲哀,学生的悲哀,历史学科的悲哀!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历史与我们现

  实隔着尘封而厚重的烟雾,我们总要求学生隔着这重烟雾记住烟雾那边的事,却很少让学生穿过这重烟雾,深入到过去,深入到历史中,去感悟,去体察,去思索,同历史进行对话,感受历史发展的脉搏!往者已逝,来者可追。我们需要置身于历史中去,探究这一段历史是怎样形成的,要站在历史的古道上思考,又要鸟瞰历史,用宏观的视野去考究,就事论事的讲述一个历史事件是无法看透看广的。

  历史是极富理性的探索前进的轨迹,我们要从历史中吸取营养和智慧,也要对历史进行思辩和批判,我们不是思想家,但学习历史,我们需要不停地思考,我们不仅要明白历史事件,知道它是怎样的情况,而且还应该去求证,弄清楚为什么,对历史做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做深入的探究和思辩,才能聆听历史老人智慧的声音,才能达到学史使人明智的目的,正如钱乘旦先生所言:历史不是一个人人都能看得透的东西。你要是能够看得透看得深,看得懂,那么你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

历史的随笔11

  从教以来已经十多年,我深切地感受到历史难教,学生也认识到难学,如何把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如何教好历史课程,一直是我多年认真思考的问题。根据多年的实践教学,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我的一些浅薄的认识:

  一、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历史教学成功的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代心理学研究已经证明,兴趣是学习中最活跃、最主动的因素,是学习的内在动力,同时也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主观原因,具有追求探索性。 中学历史学科是学生最不喜欢的课程之一,也是比较难学的,被看做是“枯燥、没意思的课”,相当于理科中的物理课,我个人认为这除了教材过于庞杂、概括、枯燥、理论性太强之外,教师没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激发和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是高中历史教学成功前提和基础,它使学生有持久的学习积极性,为良好教学效果的达成提供保证。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除采用直观教学手段展示物品、图片、或者用多媒体播放影视片段、百家讲坛、讲述历史典故外,也可以运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来讲述历史,把死气沉沉的历史课变得生动活泼,或者让学生表演一些历史情景剧,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体会历史课无穷的魅力。

  二、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历史知识。

  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历史观,而这种历史观的形成不是建立在对历史知识的简单机械地记亿的基础上,而应该是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分析和理解,进而学会用历史的视角来认识和理解社会现实的问题,学会用历史思维,理解能力也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基础能力之一,理解不了也就难以应用。教师在教学中注重讲清基本的历史概念,同时注意各学科知识间的渗透,引导学生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分析思考,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其养成创造性思维的习惯。

  首先,教师要讲清基本的历史概念。如在讲授君主制、民主制、共和制、君主立宪制;民主革命、民族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革命;论述、叙述、评述、分析;改革、变革、沿革等基本概念时,就必须将其内涵讲清 。平时也应该让学生区分历史概念的内涵 ,如试题里要求回答某一历史事件的后果,这就要指导学生分析后果与结果、成果的不同。并且在具体问题的指导下,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提高学生理解历史概念的能力。

  其次,引导学生将各学科知识互相渗透,以促进历史课的学习。地理上的山川地形知识,英语上的词语知识,语文课文中的有关的知识等都会促进历史学习。反过来,历史学科也促进其他学科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其他学科知识恰当灵活地运用到历史学习中来。 前后知识的联系、贯通。如,引导学生把1814年拿破仑远征俄罗斯的失败与希特勒攻打苏联失败联系起来,从宏观上了解各地历史的联系。 还要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势,以了解真实情况。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一次影响比较大的革命而非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

  三,课堂创新探索是教育教学水平提高的有效途径。

  一堂历史课的成败,历史教学的意义和价值是否实现,评价标准是看学生是否接受和理解了课堂的'教学内容,这种接受和理解是否主动和深刻。所以掌握好扎实的教育教学理论只是教育实践的前提,更重要的是各种教育手段和教学方式在课堂上的灵活运用。教无定法,教可择法,教亦可创法。要提高历史教学水平必须认真研究历史知识的基本特点,发掘历史学科本身的优势,扬弃传统教学模式,立足于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形势,选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方法,大胆进行探索和创新,以适应学生能力培养的需要。

  四、结合学生的实际,将知识重新整合。

  在教学中,教师往往做到一切从学生的学情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将课本知识重新组织,整合,使学生思路清晰,通俗易懂,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最好的教学就是适应于自己又适合学生的教学,它既有利于学生素质提高,又有利于学生分数提高的教学。

  五、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一些时政热点进行教学,培养学生思维。

  教师在教学中如能适时地引入一些“热点”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古今对照’、“中外比较”,将会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促使他们开动脑筋,学会从更深更广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例如在讲完美国的“西进运动”后,我简单地介绍了我国正在进行的“西部大开发”。然后请学生比较一下:“它们两者之间有什么不同?”,学生能够亲身体会到“西部大开发”的滚滚浪潮,所以对于这个问题他们非常感兴趣。学生各抒己见,集思广益,分别从时间、迁移的人员、规模、目的、方式、影响等多方面去进行比较。甚至有的学生还提到了环保的问题。最终他们得出一个结论:美国的“西进运动”是印第安人的一部血泪史,而中国的“西部大开发”将是中国西部人民的一首“幸福歌”,是中华民族再次腾飞的新起点。我因势利导,启发他们去思考:我们能为“西部大开发”做些什么?我们该怎样去书写这段历史?短短的几分钟,学生的思维从十九世纪上半期的美国跨入了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的中国,从学习历史知识转到了思考自己将来如何书写历史。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教育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需要我们孜孜不倦地追求与探索。

历史的随笔12

  自古以来,相亲就一直存在。从传说中的月老,到古代的红娘、媒婆,即便是到了现在,相亲节目、婚姻介绍所也都是比比皆是。为了传承这个优良传统,似乎也可以来尝试一次相隔千年的相亲见面会,而有一位男嘉宾,必然是粉丝成群,尖叫声此起彼伏,他就是三国时期的赵云,赵子龙。在印象中他应该是风度翩翩,身骑白马,那么历史上的他究竟适不适合当男朋友呢?

  根据现在大众的审美习惯,首先当然得看脸。赵云的颜值是否能够达标呢?据著名通俗小说《三国演义》介绍,“云生得身长八尺,浓眉大眼,阔面重颐,威风凛凛。”按照三国时期的标准,赵云的身高应该有一米九的样子,浓眉大眼、威风凛凛。而关于阔面重颐大概可以理解为赵云长着一张国字脸,因为重颐的意思是双下巴,所以对于他的好看程度其实存在着一定的分歧。不过,从历来人们对赵云的印象,大家更倾向于他长了一个像超人一样的下巴,就是下巴之间有一个缝隙的那种。而且从《三国演义》的整体描述中也可以体会到,罗贯中先生在努力地夸赵云帅,所以这个双下巴绝对不应该是弱化他的高大形象的描写。但小说的描述,毕竟只能做个参考,在《三国志?云别传》中记载的赵云是“云身长八尺,姿颜雄伟”。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在这儿就能体现一二,“姿颜雄伟”可以把它看成了一个词,也可以把它看成两个词,不过在当下的语境中,这应该是四个词,最后拼凑出来一个赵云完整的样子,一个长相帅气、有胆识的硬汉。

  其次,赵云的人品和性格,又是怎样的呢?据史料记载,赵云应该是一个暖男,想不到这么刚烈的汉子,却十分推崇民主。据说他第一次找工作,就是大家伙投票决定的。当时发展风头正猛的是出身高贵的袁绍,那时袁绍的职务是冀州牧,冀州这一带的事都是他说了算,基本属于割据状态了。当时袁绍的人气很高,所以很多人慕名来投靠袁绍,这可把袁绍的对手公孙瓒嫉妒坏了。

  “哎呀,你说这是怎么回事呢?凭什么袁绍就比我出名呢?”

  “主公您别着急,肯定有克制他的办法。唉?主公您干嘛呢?”

  “画个圆圈诅咒他啊。”

  “别画了主公,肯定还有更好的办法。唉?主公您又干嘛呢?”

  “我札小人呐。你知道怎么搞到袁绍的头发吗?”

  “主公,您这样迷信,别人也会讨厌你的。”

  “讨厌我的人多了,你算老几。”

  对话是瞎编的,不过公孙瓒的人气确实不如袁绍。而就在公孙瓒郁闷的时候,手下传来消息说有人来投靠他。公孙瓒点点头说:“有品位。”不过,公孙瓒对赵云前来投靠有些怀疑。这时,赵云回了公孙瓒一句话,这句话就记录在《三国志?云别传》里面,“天下讻讻,未知孰是,民有倒县之厄,鄙州论议,从仁政所在,不为忽袁公私明将军也。”也就是说,天下大乱,不知道谁是明主,百姓处境极其困难,所以我们当地人经过商议讨论,要追随仁政所在,并不是因为我们故意疏远袁绍而偏向于将军您。总而言之,后来公孙瓒满意地收留了赵云他们一帮人,还顺便点了个赞。正巧那时候刘备就在公孙瓒那儿混,所以刘备和赵云也是从那时候开始结下了深厚情谊。

  后来刘备自立,建立蜀国。在这期间,赵云的人品也绝对称得上最佳之一。最知名的首先得说赵云救后主刘禅的故事。有一次,刘备被曹操打败了。刘备跑得倍儿快,一眨眼就不见了。曹操派手下快马追赶,终于在当阳长坂追上了刘备。在此情急之下,刘备可能是想到了一种动物叫壁虎,每当壁虎遇到危险的.时候,都是自断尾巴来吸引敌人的注意力,刘备受到启发,便把妻子和儿子给扔了。这时候跟着刘备跑的人并不多了,大家都想着逃跑。不过此时赵云却朝反方向跑了,手下的人马觉得他估计是要投降曹操了,于是立马禀报刘备:“赵云好像要去投靠曹操了。”刘备听完这话,拿起一把手戟就朝告状的人扔过去了,这是一种用来投掷的兵刃。告状的人都愣了,心说:“这是赏赐吗?”刘备气愤地说:“我呸,告诉你,赵云是不会弃我而去的。”士兵们还是有点不信:“你刘备都能扔媳妇儿、孩子,凭什么人家不能扔主公啊?”

  刘备果然猜对了,没多久赵云护送着刘备的妻子甘夫人和儿子刘禅安全返回了刘备的身边。赵云这人不光讲义气,还不贪女色。话说赤壁之战以后,赵云跟随刘备平定了荆州四郡。当时刘备任命赵云为桂阳太守,取代了投降的赵范。而这个原桂阳太守赵范有一名寡嫂名叫樊氏,据说生得花容月貌、国色生香。赵范就想把自己这个嫂子许配给赵云,以此来拉拢关系,但是赵云坚决不同意。当时有人就劝赵云接纳这位漂亮的女人,可赵云却说:“赵范是被迫投降的,心不可测,何况天下女子又不少她一人。”不久之后,赵范果然趁机逃走了,而赵云落得个清清白白。

  如果遇到像赵云这样,既能做到颜值高而不高冷,又能做到不贪女色而重情义的极品男人,难道您还不动心吗?别着急,赵云可还是一个带孩子的好手呢!除了在曹操手里救下一次刘禅外,历史上赵云还有一次救刘禅的经历。在刘备平定了荆南四郡之后,刘备本人一下子变得声势不小,这时候孙权就建议双方和亲,于是刘备便娶了孙权的妹妹。不知道孙权心里打的是什么如意算盘,可能一开始还觉得刘备当自己妹夫是赚了,后来才发现是赔了一个妹妹。所以,后来刘备西征益州的时候,孙权便派了大批舟船想把自己的妹妹接回来,心想接一个也是接,接两个也是接,干脆把刘备的儿子刘禅也接过来吧。于是孙夫人带着刘禅一起差点就回了吴国,幸好赵云和张飞得到消息,带着兵马一路追,终于在长江截住了东吴船队,这才把刘禅给抢了回来。要是没有赵云,后主刘禅最好的结果也是变成孙禅了。

  大家都知道,在三国时期最传奇、名气最响的人,那可非诸葛亮莫属。尤其是在《三国演义》第95回提到的那段空城计,诸葛亮用一座空城吓得司马懿携大军撤退,这段故事成就了诸葛亮的威名。不过,在正史中并没有这段故事的记载,甚至诸葛亮压根就没有使用过空城计这项技能,想想也猜得到,弹弹琴如果就能让对方退兵的话,那只有一种可能,弹得太难听。但是赵云却真的用过空城计。

  据《三国志?云别传》记载,当时黄忠刚把曹操的大将夏侯渊斩杀,曹操为了夺取汉中的土地,打算亲自率军来战。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为了保证军队的补给,曹操便命人先运输一大批军粮过去,这批军粮约有数千万袋。黄忠可有点坐不住了,跟赵云商量说:“我们不如把这批军粮抢过来吧?”两个人一拍即合。然而,可能是因为人不够,最后赵云连自己的部队都搭给黄忠了,两个人定好了归来的时间,话语间黄忠带着人出发了。赵云在营寨一直等不到黄忠,心里满是疑问,又担心计划泡汤。于是赵云带着仅有的数十骑兵去看黄忠,结果刚出营寨没多久,正好遇上曹操派来的先锋部队,赵云眼泪都要下来了,心想:“就今天带的人少……”赵云带着几十个人就和曹操先锋部队斗在一团,可刚开打,曹操的大军又到了,赵云想:“今天也太背了。”赵云只好带着人突围,且战且退,终于回到了自己的营寨。一点名发现少了一位部将,原来是张著受了伤被曹军包围了。赵云又立刻骑着马冲进了曹军,把张著救了出来。此时黄忠还没有回来,士兵又少得可怜,而曹操的大军已经把蜀国的营寨包围了。

  在千钧一发之际,有人就建议闭门据守,可赵云却下令打开营门。这时很多人都想主动为赵云献上脑门,看看他有没有发烧。只见赵云又下令了,让全营肃静,偃旗息鼓。一瞬间,蜀国的营寨变得鸦雀无声,魏国那边有点慌了,主将心想:“这唱的是哪一出啊?一点声也没有,还大开营门。我这是进去还是不进去呢?”周围的人请主将拿主意,只见将军笑了笑说:“给我狠狠的撤!”主将到最后还是怀疑赵云有埋伏。这时赵云抓住时机,马上下令击鼓进攻,弩箭对准曹军猛射。这一下可把曹军的人们吓得互相踩踏,坠入汉水牺牲的曹军不计其数。第二天,刘备亲自来到赵云的营寨视察了战场,不禁感慨:“子龙一身是胆啊。”

历史的随笔13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这是后人对诸葛亮的赞诗,诸葛亮以其不可测度的智慧、鞠躬尽瘁的精神,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意志,虽大志未酬,依然成就一个千古传颂的人物。

  的确,在中国古代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中,诸葛亮是最为声名煊赫的。他是一个超越了他生活的时代,历代不衰、千古传颂的人物。他是一个突破了阶级界限,从帝王将相到市井平民,从文人雅士到白丁俗汉,众口界碑,妇孺皆知,受到普遍称赞、歌颂的人物;他是一个超越了地域限制,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范围内广为传颂的人物。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整个三国的历史是与诸葛亮息息相关的,三国之局系因汉末之乱而来。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诸侯割据。孙坚、孙策占据江东,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在赤壁之役,曹操挥军南下,用意在于消灭割据,一统天下。而曹操的这个企图,却被诸葛亮给瓦解了,曹操兵败,无力统一,江东仍然保有其割据版图,诸葛亮和刘备方能借势构成鼎足三分的格局。

  最值得回味的是这个格局早在诸葛亮高卧隆中,尚未出仕前已拟就。诸葛亮精熟时势,洞烛机先,其智不可测,而且这个大战略纯粹是要人在毫无凭借、毫无实力中,创造一种形势来。也就是说,是现实条件最差的刘备,诸葛亮一方主导了整个格局的发展。这种大智慧岂是小说刻意妆点渲染的“借东风”之类的'小机巧所能及?

  更何况那种“澹泊明志,宁静致远”的修养所给予后人的不只是断理之精、料事之明,更呈现了一种人格典型,予人无限之向往与敬慕。

  综观诸葛亮的一生,亦不能不在向往之中,含有份惋之意,正如杜甫所说“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三国鼎立的历史格局,是诸葛亮自己构画的。六出祁山,北伐中原。则系尽力完成他对刘备的责任,以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个情景构成了一种悲壮的美感,是孔子所谓“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类型。最终北伐未能成功,星殒五丈原。

  诸葛亮“死则死矣”,然而,他的忠贞、济世、敬业、至公、廉洁、谦虚等品格,无不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他对国家、对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以及“澹泊明志,宁静致远”等身处世格言,又不知影响了多少人。他的政治、军事才能,有不知被多少政治家、军事家所学习和借鉴……

历史的随笔14

  终于我当上了Kellner,在柏林我曾经找过,可是由于没经验,不敢。这下真是赶鴨子上架了。我被给了个围裙,和一个有50Euro的黑色钱包,和一个用来放钱包的小黑围袋。刚开始,我真不知道干什么。

  我工作的地方面向大海,老板叫贝可尔,海边的旅馆是他的,旅馆旁是所谓的Kneipe,真是天时地利啊。每天游人很多,在这里歇息一下,来杯咖啡,或喝杯啤酒,很符合欧洲的浪漫。还有许多所谓的老顾客(Stammtisch).

  我茫然中,贝可儿就叫一个德国女孩下课,我开始上班了。他把我甩给Zapferin,即中国话所谓吧姐,她有一个美的名字,人特别友善。她给我一个托盘,纸和笔,然后又给我一份菜单,告诉我先把他们背熟。这下苦了我了,我在国外受了两年教育,从来只理解东西,没有背东西的时候(假如告诉中国学生,德国考试可以带公式表的话,也许会给他们一个惊喜)。对普通食物的名称当然是很熟悉,但是对餐馆物品的东西,恐怕就一个Doener Kepab。

  我一边念念有词的背着,还要记价格,我现在还记得Cola是1。5欧元,匝啤是2欧元等等。那位友善的吧姐告诉我,只要记住Getraenke就可以了,客人吃饭的很少,大都喝杯饮料就走,就图个位置,看个风景。我大悟。

  说着我就干上了,学着别人的样子,开始出去擦擦桌子,换换烟灰缸。很快就有一两个客人叫我,我满脸笑容的迎上去。我用当地的问候语,对客人说:"猫瑛",意思就是中国人说:吃过了吗。客人看我是外国人,有些很惊奇,有些很仇视,我微笑的招待他们。

  原来以为当吧弟很容易,可是作起来,还是挺复杂的。当我面带微笑的来到客人面前时,德语考试就开始了,听力,DSH念两遍,客人只说一遍。啊呀那个复杂啊,德国说东西可不时规规矩矩按菜单的名称说。说的东西一辈子没听过。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不管懂不懂就说Ja,德语是门拼读语言。我大概记得,到里面一问就出来了。当然有时也有不懂的,或者忘记了,就红着脸和客人说,我是新手,还不熟,你再说一遍好吗。

  收到单了,就必须去一台属于我的收银机上,将各个款项打入机器,然后在单子上写上要的东西,递给吧姐,等吧姐发货。如果客人少,几分钟就可以端给顾客他们所要的东西了。遇到有咖啡或茶就麻烦了,还必须去厨房亲自做。有是一下接几批客人,真是有点手忙脚乱。

  端到客人面前的我照样眉开眼笑,因为我们要马上收钱,所以这个时候笑,比较聪明。客人有时会给点小费给你的。说到小费,我要说几句,德国民族真是个小气的.民族,给小费给的太少了,而且一个比一个精巴。一般我收一票,能得20Cent就谢天谢地了。有些顾客根本不给你。他们哪里知道,我一小时才5。5欧元,如果没有小费,哪岂不是要喝西北风。比较奇怪的是,德国男人比女人还要小器,我看着德国男人一个Cent一个Cent数给我钱的时候,我心想,乖乖,真不容易。我一把抓过来,说了句:Es ist egal.有时碰上了恋人一对,还真有Getrennt.一个字:牛。

  收完钱,别以为大功告成,还必须及时帮客人收杯子,起初我按照中国人的习惯,客人的东西最后一起收,贝可儿马上就找我了。磕磕碰碰总算三小时过去了,贝老板过来叫我收工算帐,还好货款都对。那天真学东西。

  回来后,和妞儿交代的我的经历,觉的挺有意思的。

  我后来又去海边做了几回就不愿意去了。因为贝老板没有固定时间给我,他采用电话要人的方式,有时妞儿白天补睡觉(夜班),他突然电话给我,说叫我去上班,我刚开始还去,几次下来,妞儿总被贝老板的电话吵醒,醒来后,她起床给我塞点吃的,接着睡。看她疲劳的样子我,真心疼。

  想想我在干什么,于是我又失业了。(待续)

历史的随笔15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赫赫有名的君王。但古往今来,人们对他的争论不断,褒贬不一。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他不仅是一个至高无上的皇帝,更是一位昏庸无道的暴君。人们可以众说纷纭,百家争鸣,但面对历史我们必须还以尊重和客观的态度。我认为秦始皇有对有错,有功有过,甚至在他所在的特定时代功大于过。

  在连绵不绝的900年春秋战国之乱的中国历史长河中,是他“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仅用短短的九年时间,横扫天下,因而,我国第一位前无古人的皇帝横空出世,他,就是秦王赢政,也是他首创了中国第一个封建帝国之先河。军事上,“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长城——中华民族精神和智慧的象征,20xx多年过去了,她依然光彩夺目,岿然不倒,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足以令每一位中华炎黄子孙世代引为骄傲;依然是他——秦王赢政,政治上,“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横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从而,结束“烽火连三月”的无休止争战,开辟了天下一统的旷世新局面;还是他——秦王赢政,文化上,书同文、车同轨、度量衡、被列为世界八大奇迹的`秦兵马俑,不也是空前绝后,蔚为壮观吗?他所创造的一个又一个奇迹,哪一件不引以为中华民族的骄傲!

  不是吗?“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娇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倍受伟大领袖毛主席推崇的千古历史人物中,秦始皇首当其冲。凡此种.种,秦始皇对中华民族的贡献可见一斑。

  然而,辉煌一时的秦王朝大厦却只短短的14年便轰然瓦解。“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是什么原因?“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天下已定,“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的秦始皇,“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因而,由于秦王朝的暴政和不得人心,也为这位千古一帝的功过落下了重重的不光彩一笔和付出了秦王朝早早夭折的巨大代价。

  “创业容易,守城难”。当冷静思考秦始皇的是非功过的同时,我们客观地分析便可知,如果没有秦始皇的不顾当时的国力和不惜劳动人民的血汗,也就筑就不了今天依然闪烁着的“万里长城”、“秦兵马俑”之中华民族精神辉煌,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也许会就此消逝不存,也许秦王朝还能再存在一个又一个14年。因此,对于历史人物功过自可评说,但必须尊重历史,尽可能还以历史人物一个基本真实面目。

【历史的随笔】相关文章:

历史的随笔15篇03-16

历史的随笔(15篇)03-16

历史的随笔(精选15篇)03-16

初三历史教学随笔02-05

初三历史教学的随笔02-05

初一历史教育随笔11-21

历史的随笔(集锦15篇)03-16

初三历史教学随笔(5篇)02-05

初三历史教学随笔6篇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