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历史的知识点

时间:2023-02-28 15:00:40 历史 我要投稿

七年级上册历史的知识点集合15篇

  在平日的学习中,看到知识点,都是先收藏再说吧!知识点就是掌握某个问题/知识的学习要点。哪些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知识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七年级上册历史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上册历史的知识点集合15篇

七年级上册历史的知识点1

  一、左宗棠收复新疆

  1、1865年在英、俄支持下,阿古柏入侵新疆。

  2、1871年,沙俄出兵侵占伊犁。

  3、左宗棠收复新疆,粉碎了英、俄分裂中国西北的阴谋。

  4、称赞左宗棠诗: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古有抬棺出阵的壮举,今有留书攻城的豪情:左宗棠

  5、经过曾纪泽的外交谈判及清政府的军事斗争,1881年,中俄签订《伊犁条约》,中国收回伊犁。

  二、甲午中日战争

  1、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的根本原因: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积极对外侵略扩张。

  2、时间:1894年7月——1895年4月

  3、主要战役:黄海战役,邓世昌(致远舰)壮烈牺牲;威海卫战役,北洋海军全军覆没。

  4、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5、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封建制度的`落后

  三、中日《马关条约》

  1、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

  2、中日《马关条约》内容:(1)割辽东半岛、台湾(1945年,抗日战争日本战败,台湾回归)和澎湖列岛给日本;(2)赔款;(3)增开重庆、沙市、苏州和杭州为通商口岸(外国侵略势力深入长江最远);(4)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最有利于列强对华输出资本,跟以往条约不同之处)。

  3、《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加深了民族危机。

七年级上册历史的知识点2

  一、东周的发展阶段和主要特征

  公元前770年,东周建立。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的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的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二、春秋五霸

  1、诸侯争霸的实质

  教师首先出示有关西、东周变化的对照表名称土地兵力财力物力人口

  天子与诸侯的关系西周周王室直接管辖从镐京到洛邑方约千里的土地

  王室直接管辖的军队多达14万人以上

  人口众多,资源丰富。

  天子是政治上有的地位。"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东周东周初年王室直接近辖的土地有方约600里的土地,往后越来越少。最后只有方约百里的土地。

  平王东迁后,还有3万人。后来逐渐减少到只剩下几千人了

  直辖的人口所剩无几,财力、物力、兵源减少

  天子在政治上成了傀儡,不得不依靠强大的诸侯。"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学生通过此表格的分析,对东周的衰落景象一清二楚,这样有利于学生对东周初年,王室力量削弱,天子和诸侯的地位变化的理解。教师提问:诸侯争霸的实质是什么?教师应进一步指出:春秋时期的周天子丧失了"天下共主"的资格,反而在政治、经济上依附于强大的诸侯。正是在周王室的日益衰微的背景下,诸侯争霸的热闹场面一场接一场地出现了。周天子,虽然名存实亡,但是周天子过去享有的,却是一些较大的诸侯国所朝思暮想的。于是,一些较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贡赋,为了获取周天子过去享有的政治特权和经济特权,不断进行兼并战争,争当诸侯首领—霸主。这是诸侯争霸的原因,也是诸侯争霸的实质。

  2、春秋五霸

  教师应引出春秋初期,一些较大的诸侯国,不断进行兼并战争,谁战胜了就召开各诸侯国会议,迫使大家承认他的首领地位,成为"霸主"。先后起来争霸的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历称为"春秋五霸"。(指出"春秋五霸"的'另一种说法。)同时让学生在春秋列国形势土上画出"五霸"(实际应该为7个国家)的相应位置。

  3、齐桓公称霸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提出:齐桓公为什么能够首先称霸?

  ⑴齐在山东,得渔盐之利,富庶,为东方大国。

  ⑵齐桓公善于用人,任管仲为相。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齐国实现国富兵强。

  ⑶齐桓公依仗实力,有管仲谋略"尊王攘夷",发展齐国势力。(东周初年,王室衰微,但天子以"天下共主"的名义,仍具有号召力。因此,一些强大的诸侯就利用王室这个旗号,"挟天子以令诸侯",积极发展自己的势力。)

  公元前651年,葵丘会盟,标志着齐桓公的霸业达到了顶峰。

  4、晋楚争霸

  教师先作介绍:晋国出动的兵力约2万人,楚国出动的兵力约4万人,结果却是晋胜楚败。所以,城濮之战在我国历是一次以少胜多的战例(解释退避三舍这一成语的来源。)"齐桓公晋文公称霸有什么相同之处"关键要让学生明白齐、晋之所以可以成为霸主,其根本原因是两个国家的君主都进行了改革,使国家得以强壮。(吴越争霸:建议教师指导学生自己以讲故事的方式学习)

  5、争霸战争的作用

  教师提问:这么多争霸战争,会给社会和人民带来什么影响?估计学生可能会回答出战争的破坏性,但对于战争所带来的积极影响恐怕回答的不会很到位,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启发性问题,如:春秋开始的时候诸侯国林立,由于争霸战争到春秋末期只剩下为数不多的一些大国,这能说明些什么问题?(加快了统一的步伐)。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发言。

  三、战国七雄

  教师首先出示《战国形势土》边指图边向学生介绍战国七雄,建议教师按方位向学生介绍七个国家即齐楚秦燕赵魏韩,东西南北在中间。教师再提问:请同学对照《春秋列国形势图》后指出,在七雄中哪些国家是春秋时就存在的,而哪些国家是战国时新出现的?在学生正确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再次指出:其实除了新出现韩赵魏之外,此时的齐国也与春秋时期的齐国有所不同了,教师讲解"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的事件。

  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和长平之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把握,但是一定要强调长平之战的作用,即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对抗秦军的进攻了。

  小练习

  1、东周开始于

  A、公元前20xx年B、公元前1600年C、公元前771年D、公元前770年

  2、下列关于春秋时期情况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春秋是东周王朝的一个分期

  B、春秋开始于公元前770年,结束于公元前476年

  C、春秋时期天子的一落千丈

  D、春秋时期“霸主”取代了周天子

  3、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是

  A、齐桓公B、晋文公C、楚庄王D、越王勾践

  4、春秋时期,齐晋两国能够迅速强大的共同原因是

  ①政治上,改革内政②经济上,发展生产③军事上,加强军队建设④用人上,都有贤相辅佐,如管仲、伍子胥⑤都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号

  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C、①②③D、③④⑤

  5、“退避三舍”这一典故来自于

  A、城濮大战B、桂陵之战C、马陵之战D、长平之战

七年级上册历史的知识点3

  夏的都城在阳城,统治中心地区,在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一带。

  夏朝的国家机构,是奴隶主阶级压迫平民和奴隶的工具、

  朝代暴君亡国之君

  夏朝夏桀夏桀

  商朝纣纣

  西周周厉王周幽王

  西周为什么要实行分封制?分封制的.内容是什么?起了什么作用?

  商朝曾几次迁都,直到商王盘庚迁都到殷,统治才稳定下来。后来又称商朝为殷朝。

  约公元前1600年,汤战胜桀,夏灭商建。公元前1046年,商周在牧野大战。商灭,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又称镐京,历叫西周。

  小练习

  1、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私天下”始于

  A、禹建立我国历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B、禹做部落联盟首领的时候

  C、启利用家族权势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

  D、商汤灭夏以后

  2、商朝的起止时间是

  A、公元前20xx年—公元前1600年B、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

  C、公元1600年—公元1046年D、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3、商朝历曾多次迁都,盘庚将都城迁到

  A、阳城B、亳C、殷D、镐

七年级上册历史的知识点4

  [知识要点]

  1、农业的进步

  (1)水利

  汉武帝治理黄河

  汉明帝时王景治理黄河

  (2)农业耕犁:安装了犁壁。

  耧车:播种工具。

  (3)耕作技术,牛耕普遍使用二牛抬杠的耕作方法。

  (4)农作物,南方种水稻北方种小麦,桑麻广泛种植。

  2、手工业进步

  (1)丝织:使用提花机,丝织品精美。

  (2)冶铁:南阳太守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

  3、商业繁荣,长安,洛阳出现专业商业区——市

  4、汉武帝将盐铁经营权和地方铸币权收归中央,增加了中央财政收入,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

  中国古代第一个皇帝

  秦始皇(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嬴姓,赵氏,名政,出生于赵国都城邯郸,秦庄襄王之子,中国历史上著名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首位完成华夏大一统的政治人物,古今中外第一个称皇帝的君主。

  公元前247年,嬴政即王位。公元前238年,在故都雍城举行国君成人加冕仪式,开始“亲理朝政”。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统一中国大业,建立起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强大国家——秦朝,并奠定中国本土的疆域。

  历史学习方法

  快速阅读法

  初中生要想学好历史一定要学会快速阅读法,要学会快速阅读教材,这样才能学得轻松自如,并逐渐掌握阅读技巧。上课的时候,老师会为大家讲解历史知识,经验丰富的老师,讲课会有层次性,针对性的来启发同学们。所以同学们要在上课时做好养成标记,做笔记的好习惯。

  错误排除法

  所谓的错误排除法即按照题目要求排除错误的选项,这里的“错”是指表述错误的选项,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是指与题干意思不符合的选项,但选项本身表达的.观点没有错误,而是指在题干设定的情景下不符合题干意思而言的错误。这类选择题的设问往往是针对某一历史事件,要求选出关于这一历史事件说法正确的选项,只要排除说法错误的选项,剩下的也就是正确答案。

七年级上册历史的知识点5

  [知识要点]

  一、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

  1.孔子是春秋晚期鲁国人。

  2.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政治主张:提出“仁”的学说,主张“仁者爱人”“为政以德”

  教育主张:“因材施教”。“温故知新”。

  孔子是大教育家,后人称他为“孔圣人”

  3.弟子们整理、记录孔子言论,成书《论语》

  4.晚年著书《春秋》

  5.孔子学说地位:

  孔子的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影响极大。

  二、思想家老子

  1.春秋晚期楚国人。

  2.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

  3.主张: 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互相转化。

  4.学说记录在《道德经》里。

  三、战国时“百家争鸣”

  [难点解析]

  1.孔子说“学而识习之,不亦说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吾师焉”孔子这三段话对你学习有什么帮助或指导?

  孔子的这三段话教育我们对学过的知识要时常温习,要不断

  总结和向别人学习好的学习方法,要有老老实实和谦虚好学的学习态度,才能学有所成。

  2.诸子百家的`学说中,有哪些积极的东西值得我们现代社会吸收用?

  孔子“仁”的学说和孟子的仁政;孔子关于教育的主张,老

  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互相转化;墨子的兼爰和非攻;韩非子的法治思想都值得现代社会吸收利用。

  3.你怎么理解“百家争鸣”

  每位思想家就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站在各自的立场上各抒已见,彼此辩驳.例如,关于战争,墨子反对非正义战争,孟子则不加区别地反对一切战争。关于治国方法,孟子倡导“仁政”治国,庄子提出“无为而治”,韩非子则主张法治。

  4.你认为哪家观点最适应新兴地主阶级的需要?

  韩非的主张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为结束诸候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许多政治措施就是韩非理论的应用和发展。

  [重点考点]

  1.孔子的政治主张是提出(仁)的学说,主张(为政以德,仁者爱人);教育主张是(因材施教,温故知新)。

  2.(孔子)是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是(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

  3.(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一切事务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4.(孟子)主张用仁政治国;(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庄子)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韩非子)主张改革,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

七年级上册历史的知识点6

  一、夏商周的兴亡

  1、夏商周的更替:

  朝代、建立时间、灭亡时间、都城、开国君主、亡国之君

  夏、约公元前20xx年、约公元前1600年、阳城、禹、桀

  商、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亳,盘庚时把都城迁到殷、汤、纣

  周、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镐京、周武王、周幽王

  周厉王

  东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洛邑、周平王、周景王

  2、夏朝:

  (1)夏朝设置了各种国家机构(包括政府机构、军队、刑法、监狱等)标志着我国早期奴隶制国家的诞生。从此,我国奴隶社会开始了。

  (2)“禹传子,家天下”:禹死后,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3、商朝又殷朝或者殷商

  (1)盘庚迁殷:因为水患和动乱

  (2)商朝的政治:商朝统治区域不断扩展,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4、西周:

  (1)牧野之战: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讨伐商纣于牧野,商纣王的军队全都倒戈起义参与作战,为周武王打开了道路,周武王大败商军,使商军数十万大军倾刻瓦解,周军乘胜追击。使商朝迅速灭亡。

  (2)西周的分封制:

  ①目的:为了巩固统治。

  ②内容:分封的方法—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

  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③分封制的实质:是西周奴隶制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

  ④作用: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二、东周: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1、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1)春秋争霸的原因:周天子王权衰落,出现了诸侯纷争的局面。

  (2)春秋争霸影响:给社会带来灾难,但加速了统一的步伐,促进了民族融合。

  (3)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4)齐国能够在春秋时期首先称霸的原因:

  ①自然(经济)条件——盛产鱼盐,经济富庶,是东方的一个大国;

  ②政治条件——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实行改革,使齐国国力更加强盛;

  ③外交手段——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

  2、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1)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北到南;

  (2)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3)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战争

  战争名称、交战双方、获胜者、重要人物、相关的成语

  城濮之战、晋—楚、晋、晋文公、退避三舍

  桂陵之战、齐—魏、齐、孙膑、庞涓、围魏救赵

  马陵之战、齐—魏、齐、孙膑、庞涓、减灶之计

  长平之战、秦—赵、秦、白起、廉颇、赵括、纸上谈兵

  三、夏商周的青铜文明(青铜时代):

  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商业的繁荣形成了我国灿烂的青铜文明。

  1、手工业:

  (1)青铜器:原始社会出现→夏朝种类增多→商朝灿烂→西周种类丰富

  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美、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顿文化(青铜面具、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

  (2)陶瓷业:商朝有青瓷的瓷窑(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

  (3)玉器雕刻工艺水平高:商朝玉虎玉象

  2、农业:商周已有“五谷”(稻黍粟豆麦)农作物→已知道选种、施肥、治虫害→西周已用青铜农具

  3、畜牧业:商朝已有今天的`家畜家禽、已有牲畜圈栏、有牧场(商王室、贵族)

  4、商业繁荣

  5、奴隶悲惨的生活: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命运悲惨,没有人身自由,被随意转让、买卖,被充当供品(祭祀品)、殉葬品(人祭、人牲、人殉)

  四、春秋战国的大变革(铁时代的到来)

  1、铁农具:春秋时出现→战国时扩大使用范围

  2、牛耕:、春秋末使用→战国时进一步推广

  3、水利:都江堰

  (1)战国时期。秦。李冰。岷江中游

  (2)作用:防洪灌溉工程

  (3)意义: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获得“天府之国”美称。

  4、商鞅变法:

  (1)背景: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新兴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经济。

  (2)时间:公元前356年

  (3)支持者:秦孝公

  (4)内容: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②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③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5)作用: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五、中华文化的勃兴

  一、文字的演变

  时间、商、商周、西周晚期、战国

  文字、甲骨文、金文、大篆、竹书、帛书

  材料、龟甲、兽骨、青铜器、竹简、丝帛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甲骨文已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二、天文、历法、医学和文学的成就

  天文、古书记载的最早日食发生在夏朝

  商朝甲骨文有许多关于日食、月食的记载,经现代科学家验证,都很可靠。

  历法、相传夏朝就有历法(夏历),商朝的历法更为完备

  战国时期,测定出一年24个节气

  医学、名医扁鹊——望、闻、问、切四诊法一直为中医沿用

  文学、屈原和他的代表作《离骚》

  音乐、春秋战国盛行“钟鼓之乐”,湖北随州出土的编钟

  3、百家争鸣:

  百家原指先秦时代各种思想流派,后指各种政治、学术派别;鸣是指发表见解。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根本原因),产生了各种思想流派,如儒、道、法、墨、兵等,他们着书讲学,互相辩论,出现了学术上的繁荣景象,后世称为百家争鸣。

  百家、姓名、时期、着作、主、要、思、想

  儒家、孔子、春秋晚期、《春秋》、①、提出“仁”,、主张“为政以德”、

  ②、主张“因材施教”、“温故知新”、谦虚好学

  孟子、战国、《孟子》、①、提出“春秋无义战”;

  ②、反对一切战争,用“仁政”治国,

  ③、使自然资源能够持续利用

  荀子、战国、《荀子》、认为人能认识自然规律,并要按自然规律去办事

  道家、老子、春秋晚期、《道德经》、认为事物有对立面,可互相转化;主张以柔克刚

  庄子、战国、《庄子》、治国要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墨家、墨子、战国、《墨子》 、“兼爱”、“非攻”

  法家、韩非、战国、《韩非子》 、改革,法治,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兵家、孙武、春秋晚期、《孙子兵法》、“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孙膑、战国、《孙膑兵法》、反对空谈仁义,提出“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

七年级上册历史的知识点7

  1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奠定了统一北方基础的战役。

  2三顾茅庐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当时住在茅庐的人是诸葛亮。

  3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相同点是:发生在东汉末年,都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是军阀割据混战的表现。不同点:官渡之战赢的曹操;赤壁之战是曹操败。

  4三国时期的夷洲就是今天台湾。

  5曹操在军阀混战中取得政治上的优势地位的原因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他当时的志向是率军南下,统一天下,表现了他的抱负远大、勇于进取的精神。

  6与曹操相关的两大战役:1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2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7曹操最大的历史功绩: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七年级上册历史的知识点8

  三国鼎立

  一、知识梳理

  1.官渡之战

  (1)背景:东汉末期,占据河南一带的曹操为取得政治上的主动,把汉献帝从都城洛阳接到许,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并招揽各种人才。在经济上,曹操采用屯田的措施,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势力逐渐壮大起来。占据黄河以北的袁绍,兵多粮足,实力强大,曹操和袁绍都想吞并对手,称雄北方。 (2)经过:200年,双方在官渡进行决战。曹操采取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的战术,偷袭袁军的屯粮,烧掉全部军粮,迅速歼灭袁军主力,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2.赤壁之战

  (1)经过:208年,曹军和孙刘联军在赤壁对峙。针对曹军不习水战、船舰连接在一起的弱点,周瑜采纳部下黄盖的建议,向曹操诈降并用火攻,最终曹军大败。

  (2)影响: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式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后,曹操转而经营关中,扫平关中的割据势力,完成了北方的统一。刘备占领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以后,又向西南发展,占取四川、云贵地区。孙权一边把他的统治范围延伸到福建、广东,一边又抢夺了刘备在湖北、湖南的势力范围。

  3.三国鼎立

  (1)建立: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222年,孙权称吴王,国号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2)经济: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蜀汉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二、重难讲解

  三国鼎立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一、知识梳理

  1.西晋

  (1)建立:三国后期,魏国实力增强。263年,魏灭蜀。曹丕死后,司马懿逐渐控制了魏国的军政大权。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史称西晋。司马炎就是晋武帝。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

  (2)衰落:晋武帝的儿子晋惠帝昏庸无能。他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八王之乱”历时16年,西晋从此衰落。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离,其中逃往南方的即数以十万计,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2.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1)内迁: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内迁。原来生活在西北的氐族和羌族,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分布在蒙古草原上的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而鲜卑族有一部分迁到辽宁,有一部分迁到陕西及河套地区。

  (2)十六国:西晋灭亡后,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

  (3)前秦的统治:4世纪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并统一了黄河流域。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丞相,锐意改革。那时候,前秦境内的胡汉之间的对立和矛盾也有所缓和。

  二、重难讲解

  西晋迅速灭亡的原因

  (1)西晋统治者大多出身于大地主和大贵族,他们在政治上昏庸腐朽,在生活上极为腐化,在治国方略上缺乏雄才大略。

  (2)晋惠帝时,发生了历时16年的“八王之乱”,耗尽了国力,导致中原人口大量死亡,西晋迅速走向衰落。

  (3)西晋统治腐朽,向内迁各族人民收取重税,征兵派役,甚至掠卖少数民族人民为奴婢。这些暴政激起了内迁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

  三、学法指导

  对于本课重点内容,可以采用歌谣的形式进行记忆:西晋建立司马炎,争夺帝位八王乱。北方民族入中原,少数民族建政权。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一、知识梳理

  1.东晋的兴亡

  (1)建立: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随后,镇守长江下游的皇族司马睿于317年重建晋王朝,以建康为都城,史称东晋。

  (2)统治

  ①政治:司马睿当皇帝,得益于王导为首的南北大贵族的拥戴。司马睿政治上依靠王导,军事上依靠王导的堂兄王敦。司马睿举行即位大典时,居然邀请王导共坐御床,时人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

  ②军事:东晋初期,多次进行北伐,曾收复了西晋时黄河以南的部分地区。由于朝廷对北伐将领心存疑虑,多方牵制,使北伐缺少后援,东晋最终未能恢复中原。东晋在淝水之战中战胜前秦,解除了来自北方的威胁。相对稳定的局势,使社会经济有所发展,江南出现了“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景象。

  (3)灭亡:东晋末年,政权落入武将手中。420年,东晋灭亡。

  2.南朝的政治

  (1)概况:420—589年的170年里,中国南方政权更替频繁,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这些王朝都在建康定都,历史上统称为“南朝”。

  (2)繁荣:宋是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宋武帝、宋文帝在位的大约30年的时间里,赋轻役稀,江南民殷国富,社会比较安定。

  (3)衰落:南朝的梁武帝萧衍从地方起兵夺取帝位后,放纵皇室成员和官僚大地主盘剥平民百姓,政治日益败坏。后来发生了大规模的叛乱,建康失陷,江东最富庶的地区遭到烧杀抢掠,导致千里绝烟,人迹罕见。从此,在南北实力对比中,南朝处于明显劣势。

  3.江南地区的`开发

  (1)原因:西晋末年以来,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自然条件优越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起来。江南地区不像北方那样战乱不休,社会比较安定。

  (2)表现

  ①农业:在南下移民和当地民众共同努力下,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并兴修了很多水利工程。农业生产技术也有了很大的改进,包括推广和改进犁耕,实行精耕细作,以及推广选种、育种、田间管理和施用粪肥等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例如,水稻由原来的直播变成育秧移栽,这是水稻生产技术的重大进步;普遍实行了麦稻兼作,五岭以南地区还种植了双季稻,使谷物产量有了很大的提高。此外,还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木、种植药材等,实行农业的多种经营。

  ②手工业:南方的手工业也有了快速的进步。在缫丝、织布、制瓷、冶铸、造船、造纸、制盐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发展。

  ③商业: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同时促进了商业的交流和城市的繁荣。南朝时的建康,人口众多,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

  二、重难讲解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民族关系方面的特点

  (1)封建国家分裂,政权更替频繁,但最终趋向统一。

  (2)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安定,江南经济发展。

  (3)民族融合形成一次高潮,长江、黄河流域民族间差异逐步消失。

  春秋战国的纷争

  一、春秋争霸

  1.背景:①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②诸候不听从天子命令,天子反而依附强大的诸候。

  ③诸候之间不断进行战争,争当霸主。

  2.春秋霸主: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

  a、齐桓公首先称霸原因:

  ①齐国盛产鱼盐,齐国充分利用丰富的资源优势发展经济。

  ②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并组建强大军队。

  ③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号令诸候。

  公元前7世纪,齐桓公成为春秋时第一位霸主。

  b、晋楚争霸---城濮之战,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

  3.影响:给社会带来了种种灾难;小诸候国被消灭了,出现了较大诸候国,历史逐步走向统一。

  二、战国兼并

  1.战国七雄的形成:秦、齐、楚、魏、赵、燕、韩。

  ①组合:晋分三家(韩、赵、魏)。

  ②特征:七雄并立。

  2.著名战役:

  桂陵之战(齐魏);

  马陵之战(齐魏);

  长平之战(秦赵)东方六国无力抗秦。

  3.趋势:春秋诸候林立----战国七雄并立----秦一统天下。

  隋朝的贡献及教训

  1.贡献:①隋朝在前一时期民族融合和南北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重新实现了国家统一。②隋朝在借鉴前代的制度的基础上,开创了三省六部制,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对唐朝及以后的历代王朝产生了重要影响。③隋朝开凿的大运河,促进了运河沿岸城市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南北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巩固了国家统一。④隋朝经济的繁荣和国力的强盛,开启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盛世局面。

  2.教训:①由于隋炀帝的暴政激化了阶级矛盾,隋朝在农民起义的大风暴中覆亡,其教训为唐初统治者所接受,促进了唐朝前期的繁荣。②统治者应认识到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只有人民丰衣足食,生活富裕,国家的政权才能巩固。

七年级上册历史的知识点9

  [知识要点]

  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铁农具出现在春秋时期,战国时期广泛使用。

  牛耕出现也在春秋时,战国时期推广。

  作用: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

  二、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1.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修建。

  2.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

  3.两千年来一直造福于人民。

  三、商鞅变法:

  1.背 景:①铁农具和农耕的使用和推广,导致私田出现。

  ②奴隶主改变剥削方式,出租土地,转化为地主。

  2.目 的:地主阶级要求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

  3.时 间:公元前356年。

  4.支持人:秦孝公。

  5.主持人:商鞅。

  6.内 容: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②奖励耕战。

  ③建立县制。

  7.结 果: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增 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8 影 响:商鞅变法后,秦国确立了封建制度。

  其它各国经过变法,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我国的封建社会形成了。

  [难点解析]

  1.说一说,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为什么能很快推广?

  一是铁农具比石农具和青铜农具更坚硬和普遍,二是当时冶铁

  工业发达,能够生产大量铁器。

  2.《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旧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处死。议一议,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

  一切变法的成功或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生与死,一切变法的成功或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生与死,因为经过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增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重点考点]

  1.商鞅变法的时间,内容和结果。(见知识要点)

  2.战国时期,各国经过变法,(封建)制度从此确立起来了。

  3.(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

  4.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是举世闻名的防洪灌溉工程。两千多年来,一直造福于人民。

  如何化简法背诵历史

  将复杂内容通过化简,舍弃次要内容,记住关键字眼,然后拓展开去,最后达到全部记忆。例如:中国近现代史中关于中英《南京条约》内容,记起来十分复杂,但仔细推敲,这个条约内容有四条,每一条只找一个关键字,就可化简为“割、赔、开、关”四个字,然后再展开。

  “割”即割香港岛给英国;“赔”即赔款2100万银元;“开”即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处通商口岸;“关”即关税协定。这样就能较快的达到记忆。

  初中历史学习高效方法

  了解重点知识

  一般来说,历史课本的每一课通常分为几部分内容,大字部分是该课的主要内容,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识点都在这一部分,因此同学们应该对该部分进行精读,着重掌握这一部分的内容,要学会分析这一部分哪些是重点,哪些不是重点,哪些内容是要求一定要记住的,哪些内容属于了解就行的,只有把握了重点,才能在学习中做到有的'放矢,对知识的掌握才能更加牢固。

  2增加对历史时间的理解

  因为历史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在时间确定上比较讲究真实性。中学生学习和记忆历史时间,会确定公元前和公元后这两个标准的时间尺度。很多历史书籍后面会有一个完整的历史年代表格,可以去查看。

  3课堂学会技巧性消化

  要做到熟练地掌握历史知识,一是对课文要做到全面而深入的理解,二是平时要认真记录好老师提出的重点内容,三是有很多学生不注重平时的记忆,只是将老师上课的内容记录下来,待到考试的时候才去开卷翻书,这样往往由于不熟悉知识点导致考试时间紧张。因此,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上课尽量消化知识点。

  4掌握答题方法

  历史学习里面其实有很多约定俗成的东西,很多概念我都可以用“三条”或“两条”来总结,比如说了解一个事件我们通常是从“背景(原因),内容(经过),影响和意义(结果)”来记忆,分析问题我们总是有“政治,经济,文化”三个维度来思考,分析背景时我们会分“国内环境,国际环境”来进行,评价意义时我们有“正面(积极)和负面(消极)”两个方面……诸如此类,举不胜举。

七年级上册历史的知识点10

  一、道家思想统治下的郡国并行制

  汉朝初年,统治者为了恢复生产,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在政治制度上实行郡县和封国并存的制度,即郡国并行制。

  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发动七国之乱,被汉景帝平定。后来汉武帝实行推恩令,逐渐废除了封国,全国又恢复了秦代的单一郡县制。

  秦汉的.丞相位高权重。为了加强皇权,汉武帝让身边的办事人员,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二、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

  董仲舒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他认为要维护政治的统一,必须实行思想上的统一。曾向汉武帝上《天人三策》,著有《春秋繁露》一书。

  为了加强君权,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他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认为天是万物的主宰,天子受命于天,所以人民和诸侯都要服从天子的统治;如果天子无道,上天便会降灾于他。

  董仲舒还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他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董仲舒是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也成为后来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七年级上册历史的知识点11

  1.半坡原始居民,距今约6000多年,陕西西安半坡村,黄河流域。半地穴式房屋。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普遍使用磨制石器(钻孔石斧)。陶器是主要用具(鱼纹彩陶盆)。

  2.河姆渡原始居民,距今约7000年,浙江余姚,长江流域。干栏式房屋。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普遍使用磨制石器,骨耜。陶器是主要用具(刻画猪纹黑陶钵)。

  3.大汶口原始居民,距今约四五千年,山东大汶口,黄河流域。产生了贫富分化。大汶口的黑陶、白陶。

  说明了:他们已过上定居生活。摆脱了对自然的依赖,扩大了活动空间,提高了生活质量。在建筑方面的高超技术。能根据区域特征创造性地建造房屋。显示了原始居民的聪明才智。当时生产力进步,人们战胜困难的.能力提高。

七年级上册历史的知识点12

  1.已知中国境内最早的原始人类是 云南元谋人

  2.已知中国境内最早的人类生活的年代是 距今170万年前

  3.已知掌握管理和控制天然火技术的是 北京人

  4.最早凿井,开始饮用井水的远古人类是 河姆渡居民

  5.北京人使用的火属于 天然火

  6.原始人类为防止猛兽袭击,适应恶劣环境,采取的生活方式是 群居生活

  7.火的使用,其积极作用是 取暖御寒、抵御猛兽、照明、熟食

  8.懂得人工取火的原始人类是 山顶洞人

  9.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劳动

  10.要了解远古时代的人类生活情况,主要通过 考古发掘

  11.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我们把它称为 旧石器时代

  12.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我们把它称为 新石器时代

  13.最早培育水稻、开始吃米的原始居民是 河姆渡人

  14.最早种植粟、开始吃蔬菜的原始居民是 半坡人

  15.最早出现贫富分化的原始居民是 大汶口人

  16. 原始人类开始定居的原因是 原始农业的出现

  17.生产彩陶的`原始居民是 半坡居民

  18.河姆渡居民所生活的环境是在 长江流域

  19.河姆渡人住的房屋结构是 干栏式房屋

  20.半坡居民居住的房屋结构是 半地穴式房屋

  21. 河姆渡居民吃的粮食主要是 水稻

  22.生产黑陶和制作骨器的原始居民是 河姆渡居民

  23.半坡居民所生活的环境是在 黄河流域

  24.大汶口居民出现贫富分化的根本原因是 生产力的发展

  25.按照血缘关系组成的社会群体,称之为 氏族

  26.半坡居民吃的粮食主要是 粟

  27.原始人类的劳动方式和劳动成果分配方式是 共同劳动,分享劳动成果

  28.属于新石器时代的原始人类有 山顶洞人、半坡人、河姆渡人、大汶口人

  29.氏族社会按照男人女人的地位不同分为 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

  30.组成氏族社会的纽带是 血缘关系

  31.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人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

  32.提出生物进化学说,证实人类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来的科学家以及他的著作是达尔文和他的《物种起源》

  33.北京人和山顶洞人都先后生活在北京周口店

  34.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是炎帝和黄帝

  35.以民主的方式推选部落首领的方法,称之为禅让制

  36.通过禅让制取得部落首领地位的首领有尧、舜、禹

  37.尧舜禹时期我国正处于的历史发展阶段是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

  38.大禹治水治的“水”是黄河

  39.华夏族形成的基础是炎帝和黄帝的部落联盟

  40.大禹治水采取的方法是筑堤“堵”水和“疏”通河道或者是堵疏结合

  41.既做过部落联盟首领,又当过国王的人是禹

  42.炎黄二帝为争夺中原地区而进行的战争被称为阪泉之野

  43.属于旧石器时代的原始居民有元谋人、北京人

  44.通过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时期是尧舜禹时期

  45.我国原始社会结束的时间是大禹统治时期

  46.开创了我国原始农业文明和医药学的始祖是炎帝

  47.传说中发明了养蚕抽丝技术的是嫘祖

  48.中华民族的图腾是龙,这表明华夏族由多个民族联合而成

  49.“轩辕氏”或“有熊氏”指的是黄帝

  50.炎帝和黄帝联手打败的大魔头是蚩尤

  51.处于我国母系氏族社会时期的居民有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

  52.炎帝被后世尊称为神农氏

  53.我们了解炎黄二帝的故事,主要是通过传说

  54.新石器时期,我国最重大的经济革命是原始农业的出现

  55.黄帝在与蚩尤的战斗中发明了一种辨别方向的工具是指南车

  56.原始人类的遗址主要分布在大江大河流域

  57.一个部落的标志或者图徽被称为是图腾

  58.开辟了集市,让人们互通有无的人是炎帝

  59.大汶口居民处于我国氏族社会的时期是父系氏族社会时期

  60.原始社会时期,人们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

七年级上册历史的知识点13

  ★1、黄帝时期有哪些发明创造?(为什么称黄帝为“人文初祖”?)黄帝建宫室,制作衣裳,挖井,发明舟车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他的妻子嫘祖发明养蚕缫丝。他的属下仓颉发明了文字;伶伦编出乐谱。所以称黄帝为“人文初祖”

  ★2、什么是禅让制?它被什么王位继承制度所代替?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叫禅让制世袭制代替。

  标志性事件:“禹传启,家天下”

  ★3、什么是西周分封制?目的?分封制下的诸侯是怎样的?发挥了什么历史作用?

  内容:

  ①周王根据血缘关系的远近和功劳的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交纳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受封者可以在自已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

  ②诸侯的义务:交纳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

  目的:稳定周初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分封制的意义或历史作用作用: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

  扩大统治范围。

  分封制的实质:确立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社会等级制度。

  ★4、学习夏商西周兴亡应吸取的历史教训是什么?有何意义?

  历史教训: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启示:作为统治者应实行“仁政”为政以得,勤政爱民,关心百好生疾苦,努力创建和谐社会,才能求得稳定健康的发展。

  ★5、春秋争霸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是什么?

  答: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提高,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直接原因:春秋时期,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各诸侯国不断进行战争,强大的诸侯,迫使各国承认他的首领地位,成为“霸主”。(周王室衰微)

  ★6、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霸主的原因?

  答:1、齐国在山东北部,盛产鱼盐,经济富庶。2、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3、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口号。

  ★7、怎样评价春秋(战国)的战争?

  1、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消极影响)

  2、但在争霸战争中,有些诸侯国被消灭,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为统一奠定基础(积极影响)

  ★8、商鞅变法内容及其历史影响?

  时间:公元前356年人物: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变法。(商鞅是法家代表)

  目的: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商鞅变法的内容:(法令规定)

  在政治方面:

  1、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3、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在经济方面:

  1、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2、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3、统一度量衡。

  在军事方面: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商鞅变法的作用或影响: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盛的诸侯国。为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9、商鞅变法是否成功,为什么?

  答:成功了,商鞅变法顺应了社会发展规律;使秦国强大起来。

  ★10、战国时期变法的的结果(作用、意义、影响):

  各国经过变法,封建制度逐步建立起来;地主阶级统治代替了奴隶主阶级统治,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我国封建社会形成了。

  ★11、秦始皇创立了怎样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1.统治者是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

  2.在中央设立政府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政、监察,最后由皇帝掌控。

  3.在地方推行废除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这样皇帝和朝廷就牢牢地控制了全国各地的权力,并把政治,法律,军事土地及赋役等制度推向全国。

  ★12、秦朝(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政治上:

  1.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者是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

  2.在中央设立政府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政、监察,最后由皇帝掌控。

  3.在地方推行废除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

  制,这样皇帝和朝廷就牢牢地控制了全国各地的权力,并把政治,

  法律,军事土地及赋役等制度推向全国。

  经济上:

  1.统一货币,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半两钱。

  2.统一度量衡。

  文化上:统一文字,把毛画规整的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

  思想上: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实行“焚书坑儒”。

  军事上:1.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2.修筑万里长城。

  交通方面:1.下令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2.修建灵渠沟通了湘江和漓江。

  ★13、秦长城起止点,秦朝疆域四至?

  万里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作用:抵御匈奴的侵犯。

  秦的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到南海。

  ★14、秦统一的意义(作用)影响?

  意义: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长达数百年之久的分裂割据、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15、陈胜吴广起义相关史实?

  时间:公元前209年

  起义地点:大泽乡

  根本原因:秦的x

  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含义:号召人们起来反抗秦的x。)

  政权地点:陈(张楚政权)

  结果:秦二世调集大军进行反击。在秦军强大攻势下,起义军缺乏后援最终失败,吴广陈胜相继被部下杀死。

  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意义:是中国历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16、秦x的表现?

  1、沉重的赋税

  2、繁重的徭役和兵役

  3、法律残酷

  4、秦二世的残暴统治。

  ★17、秦始皇的贡献?

  1、完成了统一中国的事业。

  2、实行了各项巩固统一的措施

  3、创立了郡县制等后世沿用的制度。

  西周的分封制知识点

  含义: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贵族等级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目的: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方式: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把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

  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诸侯权力:周天子授予诸侯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允许建立诸侯国,有较大独立性。

  诸侯义务:需要向周王进纳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

  作用:①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②维护了西周王朝严格的等级制度。

  夏朝的兴衰

  1.建立:约公元前20xx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2.“家天下”局面。家天下的局面是从启开始的。

  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标志着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标志着“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3.巩固统治:建立了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制定夏历。

  4.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

  5.灭亡:桀统治残暴,约公元前1600年被商汤所亡。

七年级上册历史的知识点14

  知识清单——明确考什么

  一、夏朝

  1、建立:公元前20xx年,禹建立了夏朝。

  2、政治制度:启开始,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公天下”变为“家天下”)

  二、商朝

  1、建立: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

  2、政治:盘庚迁都至殷,统治稳定。

  3、灭亡: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商朝灭亡。

  三、西周

  1、建立: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战大败商军。灭商后,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

  2、政治经济制度:分封制,土地国有制。

  3、灭亡: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四、东周

  (1)春秋争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为春秋五霸。

  齐桓公:最先称霸:管仲改革,“尊王攘夷”,葵丘会盟。

  晋文公:“退避三舍”。

  楚庄王:问鼎中原。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

  (2)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形势图)(东齐、西秦、南楚、北燕、赵魏韩在中间。)

  (3)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

  1、目的:富国强兵

  2、内容: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耕战;推行县制。

  3、影响:废除了旧制度,促进了农业生产,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使秦国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诸侯国,为以后兼并六国、统一中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4、启示: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甚至付出血的代价;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终究会取得胜利。同时我们要学习商鞅勇于改革、勇于创新,和他的献身精神。

七年级上册历史的知识点15

  中国历史盛世有哪些

  1西汉的“文景之治”

  文景之治是指西汉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百姓无内外之徭,得息肩于田亩,天下殷富。在薄税劝农,与民休息的政策指导下,经过文景二帝41年的治理,迎来了西汉前期的太平盛世。由此可知,西汉以“文景之治”为标志的太平盛世,是通过轻徭薄赋政策取得的。文景之治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飞速发展的一个伟大时代,同时也是为后来汉武帝征伐匈奴奠定了坚实物质基础的养精蓄锐时期。

  2唐代“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是唐朝初年唐太宗在位期间出现的清明政治,经济复苏,文化繁荣的治世局面。唐太宗继承唐高祖制定的尊祖崇道国策,并进一步将其发扬光大,运用道家思想治国平天下。唐太宗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广开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虚心纳谏;并采取了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并大力平定外患,尊重边族风俗,稳固边疆,最终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

  初中历史学习方法

  理解知识点

  对于历史这门科目的学习,要想记得多,记得牢,关键就在于理解,因为只有真正理解、领会了这些知识才不容易忘记。光靠死记硬背是不行的,不但耗时费力,还可能记错记混。

  因此,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要着重抓住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和来龙去脉,一定要弄个明明白白。在课堂上要专心听老师的分析讲解,自己更要开动脑筋去积极地思考,这样才会为历史的学习打好基础。

  集中归类法

  此种方法就是将性质类型相同或相近的有关历史知识,按照一定的顺序、规律进行有机的分门别类的集中归纳后,进行各个击破式的分类学习记忆。

  如在学习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改革变法时,可把所有改革变法方面的历史知识,按照先后朝代及年代的历史发展顺序,列成表格形式进行集中归类。

  此表的内容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朝代、时间、人物、改革或变法内容、影响及意义等。

  练习

  为了验证知识掌握的熟悉程度,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以及运用历史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要适当地进行练习,检测自己对知识的把握程度。历史的学习是枯燥冗长的,唯有将它作为自己的一种阅读兴趣,带着目的去阅读和记忆,才能真正学好历史。

【七年级上册历史的知识点】相关文章:

七年级上册历史的知识点01-11

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07-21

七年级上册历史原始居民知识点09-15

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07-20

七年级上册历史的知识点18篇02-28

七年级上册历史的知识点15篇01-12

七年级上册历史的知识点(15篇)01-12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资料12-08

七年级上册历史两汉知识点09-15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知识点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