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的故事

时间:2023-02-15 13:28:53 除夕 我要投稿

【荐】除夕的故事

除夕的故事1

  除夕守岁的由来 熬年守岁

【荐】除夕的故事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汉族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除夕相关诗句 元日玉楼春(宋)毛滂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沉冻酒。

  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

  醉乡深处少相知,只与东君偏故旧。

  除夜(南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辛巳除夕(当代)钱钟书

  不容灯火尽情明,禁绝千家爆拜年(明)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已酉新正(明)叶颙

  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

  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

  梅柳芳容徲,松篁老态多;

  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

  癸已除夕偶成(清)黄景仁

  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

  凤城新年辞(清)查慎行

  巧裁幡胜试新罗,画彩描金作闹蛾;

  从此剪刀闲一月,闺中针线岁前多。

  甲午元旦(清)孔尚任

  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

  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买春钱。

  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

  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

除夕的故事2

  除夕传说的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除夕夜的传统风俗

  一、守岁

  守岁,等待新一年的到来。“岁”,中国古代与“年”相通用,岁即是年,年即是岁。“除夕”即含有旧岁到此夕而除,明日即另换新岁之意。

  旧时腊月三十夜晚,人们吃完年夜饭后,就按各自分工,各司其职。家长要主持祭拜神佛、祖先,迎接“全神下界”。孩子们跑到户外放鞭炮、烟花,妇女们则要忙着准备包饺子的面和馅。忙罢,全家老少围炉而坐,边吃干货、瓜果,边说古论今、打牌、下棋,通宵不眠,谓之“守岁”。据说,守岁的风俗在晋代就已十分流行。

  二、压岁

  子夜时分,随着辞旧迎新时刻的来临,鞭炮声、欢笑声、祝福拜年声响成一片,交织在一起,家家呈现出热情奔放、欢乐祥和的景象。孩子们此时最期待,也最兴奋,他们纷纷给长辈磕头拜年,长辈们则要忙不迭地给“压岁钱”。压岁钱古时称“压祟钱”、“压胜钱”,其最早出现在汉代。压祟钱并非是在市面流通的钱币,而是一种铸成钱币形状的玩赏物,有避邪压魔的寓意。长辈给小辈压岁钱,是希望小辈平安幸福,远离晦气和灾难。

  三、踩岁

  此外,除夕夜,我国民间还要举行踩岁活动,即在院内将芝麻秸粘上用黄纸卷成的元宝形,攒成一捆,谓之“聚宝盆”。然后,全家人用脚将其踩碎,以“碎”谐“岁”,并借用芝麻开花节节高之吉祥寓意,祝愿家道兴旺,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盼。

  四、团圆饭

  除夕之夜的年夜饭是春节活动中最重要的一项,是中国人全年吃的最长的一顿饭,是中国人最为看重的家庭宴会。

  除夕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准备丰盛的年夜饭。年夜饭也叫“团圆饭”“合家欢”,是一年中的最后一顿饭,全家围坐在一起共进晚餐,辞旧岁。

  在菜肴上尽最大努力而使其丰富,宁可将其剩下,为的是取“顿顿有余”、“年年有余”的口彩,预示全年丰衣足食。年夜饭的餐桌上都少不了一道鱼,年年有“鱼”,一年有“余”,图个吉祥,图个喜庆。

  这顿饭是全年吃的时间最长的一顿饭,席间要向老人敬酒,全家共贺。

  如今年夜饭早已超出了“吃”的范围,而在于那份人与人之间的温馨和关爱。年夜饭既有对即将逝去的旧岁有留恋之情,也有对即将到来的新年怀有希望之意。

  五、放爆竹

  爆竹的原始目的`是驱逐鬼怪,或迎神。后来发展为辞旧迎新的象征符号,成为最能代表新年到来时刻的民俗标志。

  宋代出现了火药爆竹,即现代的爆竹、炮仗、鞭炮。有了火药爆竹,没有竹子的地区也可以放爆竹了。爆竹于是成为全国性的风俗。

  后来,爆竹本身的喜庆色彩使得人们对于爆竹的象征意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用喜庆的爆竹迎神。爆竹本身的爆炸,也是“辞旧迎新”的文化象征符号。它可以使人更加深切地体验到旧与新的差别,使生活更加富于艺术美感。

除夕的故事3

  一、“年”是汉族民间传说的凶兽,头长尖角,凶猛异常。年兽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又到了一年的除夕,乡亲们像往年一样,都忙着收拾东西准备逃往深山。

  这时候村东头来了一个白发老人,白发老人对一户老婆婆说只要让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将“年”兽驱赶走,只见当天,白发老人身穿红衣,在屋门上贴红对联,在屋外放着鞭炮,敲锣打鼓,年兽便逃跑了。所以每年过年的时候要放鞭炮、穿红衣服、贴红对联、敲锣打鼓。

  二、过年中的“年”,其实是一种古时候的恶兽,传说没到年末的时候,年兽就会进攻村子,凡被年兽占领的村子都遭受到残酷的大屠杀,头上的犄角就是屠杀武器。

  屠杀结束后,年兽会吃掉所有人的头颅。为了防止有人诈死或侥幸逃脱,年兽假装离开村子后折回来屠杀幸存者,甚至让村子发生剧烈的晃动。就连婴儿、孩童都难以幸免。人们利用年兽的两大弱点,放爆竹(会吓坏年兽),贴春联,驱赶年兽的进攻。

  为了防止年兽的再次骚扰,放爆竹、贴春联渐渐成为节日习俗,春节由此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之一,潜移默化地沿袭至今以及影响世界各地。

  三、据说年兽头大身小,身长十数尺,眼若铜铃,来去如风;嗷叫时发出“年~”的声音,故名年兽。

  被年兽残害久了以后,人们渐渐发现年兽其实害怕三样东西,即红色、火光和巨大的响声;于是后来的人们在除夕年兽将要到来的时候就会聚到一起,贴红纸(后来逐渐改为贴桃符或贴红对联),挂红灯笼,放鞭炮等等,目的就是为了赶走年兽。

  当年兽被赶走以后,人们总是会高兴地互道:“又熬过一个年了。”慢慢的就有了过年的说法,也由此出现过年的习俗了。

  春节俗称“年节”

  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年节古称“元旦”。1920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阳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岁时节日,亦被称为“传统节日”。它们历史悠久、流传面广,具有极大的普及性、群众性、甚至全民性的特点。

  传统的、民俗的、真正的“年”,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在“二月二龙抬头”为收尾,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天气万年历频道。过“年”历史悠久,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在过年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春节与除夕合二为一

  由于春节与大年紧密连接在一起,再加上时代的需求,所以,慢慢地人们将这两个传统节日合二为一了。就时间来讲,过年是一年的最后一天,也就是岁尾。而春节是一年的开始,大年初一又是农历每年的.春天第一天,所以叫春节,也就是告诉人们,从这一天开始,春天来到了,新的一年开始了。

  在以前,人们在这个时间,都称为过年,也就是“除夕”。由于公历的引进,将正月初一的“元旦”移为公历新年的代称,再加上六十年代以后,提倡“破旧立新”、“破除迷信”等政治因素要求,渐渐地淡化了年的所在。在最近几年,在部分台历、挂历、日历等分别印有除夕与春节的字样。但是在公共媒体,以及宣传等方面,都将年与春节混淆在一起了。真的不知道,相传几千年的中国传统节日“年”,是否让“春节”代替,真的说不好。

除夕的故事4

  今天是除夕,我家里里外外都打扫得干干净净,我也收到了自己心爱的礼物,穿戴一新迎接牛年的到来。妈妈让我帮爸爸把对联贴上,我一蹦三尺高,拉着爸爸就往外走,一边喊着:“过年喽!过年喽!”

  我帮爸爸递着春联,想起了刚学过的王安石的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润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贴完春联,我们精神抖擞地把门打开,一股暖流扑面而来,我和爸爸又贴了一些福字。

  “咔咔咔、咔咔咔”什么声音?原来是奶奶在剁馅,准备包饺子,全家人一起动手,一会儿就包出了好多,这时我出了一个主意:把巧克力豆放入饺子里,谁吃到谁今年最牛!家人都同意我的想法,我们就做了3个放了巧克力豆的饺子。

  开锅了,放入饺子,不大一会儿就该出锅了,爸爸说开饭前放鞭炮可以开门福来、牛年大吉。我就跟爸爸下楼放炮。你看,放炮的人真不少,这个还没停,那个又开始了,清脆的鞭炮声连成了一片。

  饺子端上来了,大家都说一些祝福的话,我们就开始抢着吃饺子,因为我们都想吃着巧克力馅的饺子,还是我机灵,看见了一个饺子有点黑乎乎的`,我用筷子一插,再一咬,一阵巧克力香味扑鼻而来,兴奋死我了,因为我是第一个吃到巧克力馅的。

  吃完饭后,我们有说有笑地坐在了电视机旁,春节晚会开始了,电视节目真是既好玩又好笑,我们在这欢声笑语中企盼着20xx年的钟声……

除夕的故事5

  “一年之季在于春。”春节在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古老最隆重,在人们心目中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每逢春节来临,那些在异乡学习、工作、生活的人们,总要千方百计、不辞辛苦地赶回家乡,与家人团聚,共叙亲情。春节如此重要,其习俗也丰富多彩。贴春联,吃团圆饭,放爆竹,拜年,舞龙灯……其中,守岁的习俗在除夕之夜最为盛行。大年三十是辞旧迎新的时刻,家人们常常通宵达旦地围坐在一起,谈笑玩乐,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然而,在南北朝时期,人们除了守岁之外,还有一种乞如愿的习俗。他们把一个布做的小人,扔在灰土堆中,举着棍子痛打。一边打一边呼唤:“如愿、如愿……”谁打得最卖力,谁在新的一年里就能事事如愿。

  这个有趣的风俗起源于一个传说故事。南北朝时期,荆楚地区(今湖南湖北省)有位商人名叫欧明。他经常乘船到各地做买卖。每逢他的.船经过彭泽湖时,他都要把随身带的一些果品糕饼、酒肉烟茶之类的食品扔进湖里,再烧上几柱香,算是给彭泽湖的湖神献祭求神保佑他平安。由于他每次路过,都恭恭敬敬地祭祀一番,使得彭泽湖的湖神青洪君大为感动。有一次,青洪君到了湖面上,他先是对欧明夸赞了一通,然后问他有什么愿望。欧明当即回答:“但求如愿。”青洪君点头答应了,便命令手下的小神带上来一个婢女交给欧明,说:“这就是如愿,她能帮你做到你想做的一切事情。”欧明一看,有些惊讶。他没想到自己随口回答的“如愿”竟是青洪君婢女的名字,心下也挺欢喜。他高高兴兴地把如愿领回家中。如愿这姑娘,又聪明又能干,凡是欧明吩咐她做的事情,她都完成得十分出色,欧明对她也很满意。有一年大年三十,如愿不知何故起床比平时晚了许多。欧明很不高兴,训斥了她几句,并按家法打了她几下。如愿觉得十分委屈,一气之下跑到后院的灰堆里不见了。欧明见如愿往灰堆里一钻就不见了,又懊恼又气愤。他举着手杖一边敲打灰堆一边呼唤:“如愿、如愿……”

  后来,这个离奇的神话故事,就成了一种风俗,表达了人们祈求万事如愿的美好愿望。盛唐时,除夕乞如愿的习俗最为盛行,到了现在,这种习俗渐渐失传,成为一个传说故事。

除夕的故事6

  除夕守岁的小故事

  古人认为除夕这一天是一个人长一岁的界日(指虚岁),而这个晚上又是旧岁已过、新年到来的一夜。人们举家欢庆,彻夜不眠,围坐守岁,辞旧迎新,以求新的一年里大吉大利,这一习俗即谓除夕“守岁”。

  关于守岁,有一个遥远的传说:

  传说远古时代有一个被称为“祟”的小妖怪,它长着黑黑的身子,但手却是雪白的。每年春节除夕夜,它都要到人间害人,专门摸熟睡的小孩子的脑门。

  凡是被“祟”的雪白小手摸过的小孩就会生病,莫名其妙地发高烧,整夜说胡话,等到十几天高烧退去后,小孩就会变成痴呆疯癫的傻子。

  所以,每年到了除夕这一天,家长们都怕“祟”来伤害自己的孩子,就整夜亮着灯,陪孩子一起玩,不让他们睡觉。这在当时叫做“守祟”。

  后来,人们觉得说“祟”这个怪物有些晦气,又因为“岁”与“祟”谐音,于是人们就慢慢改“守祟”为现在所说的“守岁”了。

  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每个家庭的除夕之夜都有了新的内容,特别是春节电视文艺晚会(即“春晚”)的兴起等,使除夕之夜过得更开心、更热闹。

  延伸:大年三十习俗有哪些?除夕夜的习俗

  明天就是大年三十了(几年没有三十,只有二十九),中国历史故事网全体同仁,恭祝大家节日快乐!猴年大吉!

  除夕,汉族传统节日。指阴历十二月三十日,是一年的最后一天,为“月穷岁尽之日”,故又叫“除夕”,俗称大年三十儿。这一天有许多古老的汉族民俗活动,如包饺子,吃年夜饭,烧金纸、放爆竹等。

  腊月三十夜称“除夕”,也叫“大年三十晚”,春节的高潮是“大年三十”。大年三十的民俗内容主要围绕的是“合家欢聚”,这也正是中国人为什么把大年三十看得那么重要的原因之一。

  大年三十贴春联

  在大年三十到来之前,对于每家每户来说,别的门饰可以忽略不计,但一定要贴上一副红彤彤、喜洋洋的'春联,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以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也预示着来年的好兆头。

  大年三十包饺子

  大年三十包饺子是中国的传统,大年三十这天一定要吃饺子,所以家家户户都会早起包饺子,在众多的饺子中只包上几只带有花生或其他果仁的,谁吃到了这样的饺子就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会交好运,有吉祥之意。

  大年三十点灯笼

  大年三十都要在家门前挂上红彤彤的灯笼,春节期间都要彻夜通明。从大年三十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期间不能关灯,这意味着益寿延年,香火不断。

  大年三十吃年夜饭

  大年三十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一天,也是合家团圆的一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每家每户的年夜饭都置办得非常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

  大年三十看春晚

  全家团圆最少不了的就是收看每年一次的春节晚会,春节晚会已经逐渐成为大年三十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全家老小聚集在电视前收看春节晚会,这种喜乐融融的氛围可是任何节日都难以比拟的。

  大年三十烧鞭炮

  大年三十是一年中的最后一天,也是迎接未来一年新的开始,大年三十晚跨年的那一刻就会响起“隆隆”的鞭炮声,预示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红红火火。

除夕的故事7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了。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古人在一首《守岁》诗中写道:"相邀守岁阿戎家,蜡炬传红向碧纱;三十六旬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珍惜年华是人之常情,故大诗人苏轼写下了《守岁》名句:"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由此可见除夕守岁的积极意义。

  年三十守岁,俗名"熬年"。为什么称作"熬年"呢?民间世世代代流传着这么一个有趣的故事:

  相传,在远古的洪荒时代,有一种凶恶的怪物,人们叫他"年"。每到大年三十晚上,年兽就要从海里爬出来伤害人畜,毁坏田园,降灾于辛苦了一年的人们。人们为了躲避年兽,腊月三十晚上,天不黑就早早关紧大门,不敢睡觉,坐等天亮,为消磨时光,也为壮胆,他们就喝酒。等年初一早晨年兽不再出来,才敢出门。人们见面互相拱手作揖,祝贺道喜,庆幸没被年兽吃掉,这样过了好多年,没出什么事情,人们对年兽放松了警惕。就在有一年三十晚上,年兽突然窜到江南的一个村子里,一村子人几乎被年兽吃光了,只有一家挂红布帘、穿红衣的新婚小两口平安无事。还有几个童稚,在院里点了一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红,竹子燃烧后"啪啪"地爆响,年兽转到此处,看见火光吓得掉头逃窜。此后,人们知道年兽怕红、怕光、怕响声,每至年末岁首,家家户户就贴红纸、穿红袍、挂红灯、敲锣打鼓、燃放爆竹,这样年兽就不敢再来了。

  在《诗经·小雅。庭燎》篇中,就有"庭燎之光"的记载。所谓"庭燎"就是用竹竿之类制作的火炬,竹竿燃烧后,竹节里的空气膨胀,竹腔爆裂,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这也即是"爆竹"的由来。

  可是有的地方,村民不知年兽怕红,常常被年兽吃掉。这事后来传到天上的紫微星那儿,他为了拯救人们,决心消灭年兽。有一年,他待年兽出来时,就用火球将它击倒,再用粗铁链将它锁在石柱上。从此,每到过年,人们总要烧香,请紫微星下界来保平安。

除夕的故事8

  今天是除夕,要过年了,我们要放鞭炮、要贴对联,能穿新衣服、还能吃好多的饺子,可是大家知道,今天为什么叫除夕呢?我给大家讲个故事吧!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夕的怪兽,凶猛异常。经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有一天,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村外来了个长得特别漂亮的小孩子,他来到村东头见着一位老婆婆问起大家为何惊慌。老婆婆告诉孩子“夕”又来做乱,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夕兽,那孩子笑道:“婆婆,我的名字叫年,让我在你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夕’兽赶走"。半夜时分,夕闯进村子里,它发现村东头老婆婆家,门口贴着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夕兽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夕吓得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夕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人们知道了年把夕赶走了,都去拜会年,也就是现在的“拜年”(拜年的由来),把年的图像帖在门口或窗前,叫“年画”(年画上的`那个大胖小子就是年),年除掉夕的这一天叫做“除夕”(除夕的由来)。

  我的故事讲完了,大家知道今天为什么叫除夕了吧!

除夕的故事9

  熬年守岁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 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七郎射“夕”

  很久以前,有一个妖怪叫“夕”。这家伙专门害人,特别是看见哪家有漂亮的女孩,晚上就要去糟蹋她。而后还要把女孩吃了才甘心。老百姓对它恨得要死,但又没有办法。

  有个叫七郎的猎人,力大无穷,箭射得特别好,喂的狗也非常厉害,任何猛兽都敢去斗。七郎见百姓被“夕”害苦了,就想除掉他。他带着狗到处找“夕”,找来找去始终没有找到。原来“夕”白天不出来,太阳落山后它才出来害人,半夜后又不见了,也没人晓得它住在哪儿。

  七郎找“夕”找了一年,这天已是腊月三十,他来到一个镇上,见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准备过年,心想,这个镇大,人多,姑娘也多,说不定“夕”要来。他就找镇上的人们准备商量,说“夕”最怕响声,叫大家天黑了不要睡觉。多找些敲得响的东西放在家里,一有动静就使劲敲,好把“夕”吓出来除掉。

  这天晚上“夕”果然来了,他刚闯进一户人家就被发现了。这家人马上敲起了盆盆罐罐,这家一敲,整个镇子也跟着敲起来了。“夕”吓得四处乱跑,结果被七郎看见了。七郎放出猎狗去咬他,“夕”就跟七郎和狗打了起来。人们一听外头杀起来了,都拿起东西敲得震天响。这时“夕”有点斗不过,想逃跑了事,哪晓得后腿被猎狗咬着不放。七郎趁机开弓猛射,一箭就把“夕”射死了。

  从那以后,人们就把腊月三十叫“除夕”。这天晚上,家家户户都要守岁、放火炮,表示驱除不祥、迎接幸福祥瑞。

  万年创建历法说

  相传,在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有了想把节令定准的打算。但是苦于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树阴下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测定一天的时间,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启发了他的灵感,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轮回一次,天时的长短就重复一遍。

  当时的国君叫祖乙,也常为天气风云的不测感到苦恼。万年知道后,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并希望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刻着一首诗:

  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

  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

  知道万年创建历法已成,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据说这就是春节的来历。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确的太阳历,当他把太阳历呈奉给继任的国君时,已是满面银须。国君深为感动,为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据说就是为了纪念德高望重的万年。

  贴春联和门神

  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有史为证的。此外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

  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一些地方的人们还保留着贴门神的习惯。据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在民间,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古人认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禀性和不凡的本领。他们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们的天性和责任,人们所仰慕的捉鬼天师钟馗,即是此种奇形怪相。所以民间的门神永远都怒目圆睁,相貌狰狞,手里拿着各种传统的武器,随时准备同敢于上门来的鬼魅战斗。由于我国民居的大门,通常都是两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

  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骚扰了。其后,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一习俗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

除夕的故事10

  除夕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重大的节日之一,即阴历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春节前一晚,因常在夏历腊月三十或二十九,故又称该日为年三十。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

  相传古时间有个可怕的怪物名字叫夕,平时隐居深山,但是每到腊月三十那天,他就会跑出来,到附近村子里吃牲口、吃人。人们想了许多办法想把夕制服,可是都不顶用。年年岁岁,牲口被夕吃没了,人也逐渐稀少了。后来老百姓忍无可忍,只好去求灶王爷。

  灶王爷深知夕的厉害,自忖不是夕的对手,于是决定借腊月二十三回天宫述职的机会上天庭搬兵。可是玉皇大帝本着多一事少一事的态度不愿意管这件事,旁边的诸路神仙也都犯懒不愿意抻头。灶王爷就设法讨好玉帝,因为身上也没带礼物,只有随身带的几个糖瓜(我们都知道灶王爷最爱吃糖瓜),就拿出来给玉帝吃,说是人间特产。你别看玉帝整天山珍海味的,这么原生态民俗的小吃他还真没吃过,结果一吃就把牙给粘住了。玉皇这个急呀,想着赶紧吧牙上的糖瓜弄下来咽下去。灶王爷趁这个时间跟玉帝说搬兵的事,玉帝这时间哪有心情管这个事呀,也不管灶王说什么,一概点头。你想他牙被粘住说 不出来话呀。他点头那意思就是你说什么都好,赶紧把这玩意给我弄下来是真的。灶王爷一看玉帝点头了,赶紧给玉帝端了杯热茶,趁机问:“您既然答应派兵了, 那您看派谁去呀?”玉帝喝了热茶,把糖瓜泡软了,总算张开了嘴,一张嘴头一句话就是说:“黏呀!好黏呀!”旁边那些神仙正害怕玉帝点自己出这趟差呢,一听这句话,又拿犯坏的,就趁机抓住话头说:“玉帝有旨,派年随灶王一同下界除夕。”

  敢情天宫里还真有个叫年的。这年是谁呀,乃是神农的.小儿子。灶王爷一看,还是个小娃娃呢,这怎么打得过怪物呀。孩子不高兴了,说你还别拿豆包不当干粮,是骡子是马咱拉出来溜溜。灶王爷也没办法,奉旨只好带着年回人间。临走,这年还带了两件玩具,一块红绸子、一个竹筒。

  三十晚上,夕又来捣乱了,年和夕展开了一场大战,年就拿出红绸子和竹筒。原来这不是一般的红绸子和竹筒。年在天上的时间和托塔李天王的儿子哪吒三太子是好朋友,这两件法宝就是从哪吒那里借来的,红绸子是哪吒的混天绫,竹筒是火尖枪变化而成,能够喷火。年用这两件法宝把夕赶跑了。

  为了防止自己走后,夕再来作恶,年把红绸子剪成许多小条分给大家帖在大门上。又教百姓们做爆竹,点燃后跟喷火竹筒一模一样。从此夕被吓得再也不敢 到村子里来了。为了纪念这件事,百姓们把腊月三十这一天叫除夕,就是把夕除掉了的意思,而把正月初一叫年。渐渐地,民间有了过年的风俗。每年腊月三十,家家门上贴红绫,后来变成 贴春联,另外还要放爆竹、穿新衣服庆祝。过年民俗也一直延续到今天。

除夕的故事11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年三十守岁,俗名熬年。为什么称作熬年呢?汉族民间世世代代流传着这么一个有趣的故事:相传,在远古的洪荒时代,有一种凶恶的怪兽,人们叫它年。

  每到大年三十晚上,年兽就要从海里爬出来伤害人畜,毁坏田园,降灾于辛苦了一年的`人们。人们为了躲避年兽,腊月三十晚上,天不黑就早早关紧大门,不敢睡觉,坐等天亮,为消磨时光,也为壮胆,他们就喝酒。等年初一早晨年兽不再出来,才敢出门。人们见面互相拱手作揖,祝贺道喜,庆幸没被年兽吃掉,这样过了好多年,没出什么事情,人们对年兽放松了警惕。

  就在有一年三十晚上,年兽突然窜到江南的一个村子里,一村子人几乎被年兽吃光了,只有一家挂红布帘、穿红衣的新婚小两口平安无事。还有几个童稚,在院里点了一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红,竹子燃烧后啪啪地爆响,年兽转到此处,看见火光吓得掉头逃窜。此后,人们知道年兽怕红、怕光、怕响声,每至年末岁首,家家户户就贴红纸、穿红袍、挂红灯、敲锣打鼓、燃放爆竹,这样年兽就不敢再来了。在《诗经·小雅·庭燎》篇中,就有庭燎之光的记载。所谓庭燎就是用竹竿之类制作的火炬,竹竿燃烧后,竹节里的空气膨胀,竹腔爆裂,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这也即是爆竹的由来。

  可是有的地方,村民不知年兽怕红,常常被年兽吃掉。这事后来传到天上的紫微星那儿,他为了拯救人们,决心消灭年兽。有一年,他待年兽出来时,就用火球将它击倒,再用粗铁链将它锁在石柱上。从此,每到过年,人们总要烧香,请紫微星下界来保平安。

除夕的故事12

  《年除夕的故事》讲的'是:很久以前有一个名叫夕的怪兽在祸害人间,后来有一个名叫年的少年英雄把夕给除掉了的故事。

  虽然我们知道根本没有什么怪兽,但是听妈妈说以前人们还是很害怕过年。因为以前的人很穷,买不起年货。不像现在过年能穿新衣服,还能买很多好吃的,最开心的事就是还能收到很多红包呢。我们现在的生活多美好!

除夕的故事13

  民国二十八年,日照县西北有一座大山叫奎山,山中有个小村叫靠山屯,村里只有十来户人家。有一个村民名叫王六根,平日里靠几亩薄地种些玉米、红薯度日。农闲季节,他就会扛上一杆传了三代的土铳,上山去打猎。奎山里边动物不多,只有些狐狸、狗獾、野兔之类的小动物,王六根的枪法不错,每次上山都会有所收获。

  这一年大旱,地里收成不好,时近腊月,大雪封山。猎人进不了山,自然也没有肉吃,这不,快过年了,王六根家连像样的年货都没有,只有些萝卜、白菜之类的素菜。王六根蹲在地上吧嗒吧嗒地抽了一袋烟,起身道:“这大过年的,总要让孩子吃顿肉呀!”说完抓起挂在墙上的土铳就往山上走去。他的婆娘在后边喊道:“孩子他爹,这大雪封山了,山上太危险,咱别去了!”王六根已经走出老远了……

  傍晚时分,王六根终于回来了。他拍了拍身上的雪,将一只半大狐狸扔到婆娘身边,说:“雪太大了,连只兔子都不见,就在一个山洞中发现了这个家伙,生一把火,将这牲畜褪褪毛。过年了,总要让孩子们吃顿肉!”婆娘依言忙活去了。

  王六根刚脱鞋上炕,忽然听到外边传来叫门的声音。这大年三十的,都各自在家守岁,谁会来呢?王六根让婆娘去开门。婆娘胆小,不敢。王六根骂了一声,就下了炕,走到大门口,问:“外边是谁呀?不在家过年,这时候来干什么?”外边一个女声回答:“六根,开开门,我是你二姨。”

  王六根的二姨在后山王家顶子,离此有好几里路。她此刻冒着大雪前来,肯定有急事。王六根忙打开了门,借着月光一看,来人正是他二姨。她手里还牵着一头毛驴。王六根问她出了啥事。二姨也不做声,径直进了院,将毛驴的缰绳递给王六根,王六根忙给她拴在院子里的一棵枣树上。

  王六根把二姨请到伙房,让她脱鞋上了炕,正要问她出了啥事,这时,王六根的婆娘已经把狐狸肉做好,端上炕桌,说:“二姨,你来得正巧,六根刚上山打了一只狐狸,我用大料炖了,你快尝尝!”二姨瞪着那一碗热气腾腾的狐狸肉,忽然间张口大哭起来:“我的儿呀,你死得好惨呀,我的儿呀……”王六根一听这话,心里先是有些莫名其妙,因为他二姨只有一个女儿,没有儿子,接着又心里恼火,为啥?原来,鲁西南一带有个规矩,那就是有再大的伤心事,大年三十那天晚上也不许哭,否则一年都会走霉运,更何况二姨还是在自己家,而且凄惨的`哭声在这年三十的晚上,让人觉得毛骨悚然!

  因为是自己的亲姨,王六根压住火,开始劝说二姨,问她究竟出了啥事。二姨却只是一个劲儿地哭,不听劝。王六根心中的怒火腾地一下就上来了,高声喝道:“二姨,这大过年的,人人都图个吉祥,你却到我家找晦气,实在是太无礼了。你如果还哭,那请出去!”

  二姨却不管那一套,继续哭天嚎地。王六根实在忍不住了,拉着二姨的衣服就往外拖,他感觉自己已经将一个毛茸茸的什么东西推出了屋子,但是低头一看,二姨却是倒在炕上,人事不省。

除夕的故事14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噼里啪啦的鞭炮声,迎来新的一年。大年三十的那天晚上,我们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在家里吃一顿团圆饭。

  一家人洗菜、烧菜、搬菜、煮菜、烧饭……忙得不亦乐呼。厨房里不时传来叮叮咚咚的锅、碗、瓢、盆的碰撞声。这响声好像交织成一支美妙的乐曲。

  不一会儿,桌上摆满各种各样的美味佳肴。有披着黄金甲的红烧鱼,有红通通的红烧肉,有圆溜溜的肉丸子,有绿油油的青菜,有香喷喷的糖醋排骨,有又甜又辣的鱼香肉丝,有……我看到满桌子的色香味俱全的'菜,想到爸爸烧的菜真是应有尽有,爸爸的手艺真是非凡呀!我等不及,夹起一个肉丸子,就放到嘴里,真是美啊!我又吃一个,感觉越吃越想吃。我尝肉丸子,又夹起一根鱼香肉丝,咬一口,感觉也一样是美味呀!等爸爸、妈妈、奶奶时,我已经吃很多菜。当我们一家四口团团围坐在一起,爸爸打开一瓶红酒,给每人倒一杯,号召我们举杯:“祝愿我们一家的生活和事业在新的一年里红红火火,身体健健康康!”“干杯”,爸爸说完一饮而尽,我吃得更欢,我们有说有笑的。我们大漂亮!”妈妈举起手中的酒杯,对我说:“祝宝贝学习有进步,把钢琴的六、七级过!”爸爸又说:“祝老妈万事如意、永远健康!”奶奶也举起酒杯说:“祝我们全家幸福美满!”在叮叮当当的干杯声中,我们全家一起迎接欢乐祥和的新年。

  饭后大约半小时,妈妈又拿出许多水果放到桌子上,有香梨、有苹果、有火龙果、有橘子、有甘蔗,我问妈妈:“妈妈,为什么不吃其它水果,偏偏吃这些水果”。爸爸插嘴道:“因为,香梨代表想你;苹果代表平安;火龙果代表红红火火;橘子代表吉祥;甘蔗代表甜蜜幸福。”“哦!”我恍然大悟。

  这时,我抬头一看,已经快八点。我忙说:“春节联欢晚会快开始。”爸爸、妈妈、奶奶就急忙收拾碗筷,一会儿就回到客厅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哈哈哈”一阵阵欢乐的笑声不时地荡漾在客厅里。

除夕的故事15

  除夕,传统的年三十,中国人团圆的日子,这一天在外的游子加快了回家的脚步,大包小包的行李后是一张张喜悦的笑颜。

  儿时的除夕总是最快乐的日子,每每这一天,总是迫不及待的穿上新衣到外面炫耀,一个农村小丫头的心思也不过如此,想让更多的人看见自己的美丽。但是总是没到一个小时,衣服就弄的脏兮兮、灰头土脸的.回家了。爸爸对我是哭笑不得,只得赶快换洗我的衣服,家人都说我是土匪转世,小我四岁的妹妹也总是偷偷的笑我。过了许多年依然记得那时妹妹小小的得意的样子。

  十岁的除夕,一个人跑到同村的陌生阿姨家玩到很晚,中午饭的时候依然没有见到找到我的爸爸着急的跑遍了所有的亲戚家,甚至十几公里外的二姨家也去了,却始终找不到我。正巧年前不久,村里的一个老疯子走丢了一直没有回来,六岁的妹妹无邪的问妈妈,姐姐不会也像疯子那样走丢了吧。本是最开心的日子却被我的“失踪”弄的天下大乱,家人慌乱的时候却见我蹦蹦跳跳的回家了,父母悬着的心终于落地。

  二十四岁的除夕,因为刚毕业参加工作没能回家,在云南的工地上渡过了自己在外的第一个新年,自己觉得没什么,吃年夜饭、跑到昆明去玩,然后继续工作。后来听妹妹说,除夕的时候爸爸边看春晚边流泪,想我一个人在异地的孤寂。

  二十五岁的除夕的除夕终于可以在家过了,早早的预订了回家的车票,一天天细数着回家的日子终于将要到来。

  每年的除夕早上,爸爸总是早早的起床开始清扫院子,垒旺火。家乡的旺火类似于蒙古族的篝火,寓意家业兴旺、年年好运。所以年三十的晚上十二点,在迎接农历新年的同时,家家户户都要开门迎财神。传说新年的时候,财神会光顾人间,这一传统在本地保留了许多年。点燃的旺火,绚烂的烟花将整个村庄印染的别样美丽,每每这一时候家人都会转旺火,围着旺火转圈,许愿新年的祝愿。燃放完烟花后,妈妈总是准备了丰盛的年夜饭,虽然不爱饺子,但是在爸妈的逼迫下总是吃上几个。因为一大锅的饺子里面,有一个是妈妈特意准备的包了硬币的饺子。家乡有个习俗叫“揣元宝”,个个饱满的饺子形似元宝,而吃到硬币饺子的人在新的一年里总是好运连连,虽然是一个习俗,但是爸妈总是希望我和妹妹能够吃到,保佑我们新一年里万事如意。

  除夕夜守岁基本是所有中国人的习俗,但细数下来,每到夜晚就发困的我基本都没有熬到天亮,反而是妹妹年年都要熬到很晚,甚至是直接到了早晨,这一点我一直佩服到现在。

  家家户户院里的红灯笼一直到亮到初七过完小年,这个习俗虽然有违于低碳环保,但也是乡情浓浓年味的象征。

【除夕的故事】相关文章:

除夕的故事09-28

有关除夕的故事01-04

除夕的故事【热】02-23

【热】除夕的故事02-23

除夕的故事【热门】02-23

除夕的故事【推荐】02-23

除夕的故事【荐】02-23

关于除夕的故事03-07

除夕的传说故事02-25

除夕的故事集锦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