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的故事

时间:2022-12-15 18:41:38 除夕 我要投稿

除夕的故事集锦

除夕的故事集锦1

  除夕传说的故事

除夕的故事集锦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除夕夜的传统风俗

  一、守岁

  守岁,等待新一年的到来。“岁”,中国古代与“年”相通用,岁即是年,年即是岁。“除夕”即含有旧岁到此夕而除,明日即另换新岁之意。

  旧时腊月三十夜晚,人们吃完年夜饭后,就按各自分工,各司其职。家长要主持祭拜神佛、祖先,迎接“全神下界”。孩子们跑到户外放鞭炮、烟花,妇女们则要忙着准备包饺子的面和馅。忙罢,全家老少围炉而坐,边吃干货、瓜果,边说古论今、打牌、下棋,通宵不眠,谓之“守岁”。据说,守岁的风俗在晋代就已十分流行。

  二、压岁

  子夜时分,随着辞旧迎新时刻的.来临,鞭炮声、欢笑声、祝福拜年声响成一片,交织在一起,家家呈现出热情奔放、欢乐祥和的景象。孩子们此时最期待,也最兴奋,他们纷纷给长辈磕头拜年,长辈们则要忙不迭地给“压岁钱”。压岁钱古时称“压祟钱”、“压胜钱”,其最早出现在汉代。压祟钱并非是在市面流通的钱币,而是一种铸成钱币形状的玩赏物,有避邪压魔的寓意。长辈给小辈压岁钱,是希望小辈平安幸福,远离晦气和灾难。

  三、踩岁

  此外,除夕夜,我国民间还要举行踩岁活动,即在院内将芝麻秸粘上用黄纸卷成的元宝形,攒成一捆,谓之“聚宝盆”。然后,全家人用脚将其踩碎,以“碎”谐“岁”,并借用芝麻开花节节高之吉祥寓意,祝愿家道兴旺,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盼。

  四、团圆饭

  除夕之夜的年夜饭是春节活动中最重要的一项,是中国人全年吃的最长的一顿饭,是中国人最为看重的家庭宴会。

  除夕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准备丰盛的年夜饭。年夜饭也叫“团圆饭”“合家欢”,是一年中的最后一顿饭,全家围坐在一起共进晚餐,辞旧岁。

  在菜肴上尽最大努力而使其丰富,宁可将其剩下,为的是取“顿顿有余”、“年年有余”的口彩,预示全年丰衣足食。年夜饭的餐桌上都少不了一道鱼,年年有“鱼”,一年有“余”,图个吉祥,图个喜庆。

  这顿饭是全年吃的时间最长的一顿饭,席间要向老人敬酒,全家共贺。

  如今年夜饭早已超出了“吃”的范围,而在于那份人与人之间的温馨和关爱。年夜饭既有对即将逝去的旧岁有留恋之情,也有对即将到来的新年怀有希望之意。

  五、放爆竹

  爆竹的原始目的是驱逐鬼怪,或迎神。后来发展为辞旧迎新的象征符号,成为最能代表新年到来时刻的民俗标志。

  宋代出现了火药爆竹,即现代的爆竹、炮仗、鞭炮。有了火药爆竹,没有竹子的地区也可以放爆竹了。爆竹于是成为全国性的风俗。

  后来,爆竹本身的喜庆色彩使得人们对于爆竹的象征意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用喜庆的爆竹迎神。爆竹本身的爆炸,也是“辞旧迎新”的文化象征符号。它可以使人更加深切地体验到旧与新的差别,使生活更加富于艺术美感。

除夕的故事集锦2

  又到了大年三十,就是通常说的除夕,那天晚上,我小姑妈家特别热闹。一张大大的圆桌上围满了人,有爷爷、奶奶、父亲、小姑夫、大姑夫、两个姐姐和在杭州读书和工作的两个哥哥,各自说着今年快乐的事。

  一会儿,小姑妈、大姑妈和母亲端着烧好的菜放到桌子上,我妈提议了一下,“来,大家先端起酒杯,来个大合唱,有酒的喝酒,有饮料的喝饮料,但必须是全心全意把杯中酒喝完。”大家一起站起来,共同说着“新年好”,一咕噜全把杯中酒喝完了。接着,大家都先后向我的爷爷奶奶敬酒,祝他们健康长寿。不一会,桌子上摆满了很多菜,真香啊!有油焖大虾,有炖全鸡,有大黄鱼……还有叫不上名字的.炒菜,太多了,真不知道从那下手,最后我还是拿起筷子,把自己最喜欢吃的一只大虾给“消灭”了。

  吃着吃着,也不知道,是谁说了一声,“开始了”,我回头看了一下电视,原来是“春节联欢晚会”开始了,我父亲提议了一下,“大家举起杯,再祝新年快乐,喝完酒,再吃最后一道大餐,看联欢晚会”。我那晚宿在了我爷爷家,也是我们的农村老家。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睡梦中感到那晚的烟火和爆竹声特别亮、特别响……

除夕的故事集锦3

  除夕那天就更忙碌了。

  早上,叔叔和爷爷架起了大锅,准备“下油锅”。

  他们把火烧得旺旺的,把油烧得热热的,然后把事先腌好的'鱼和莲菜一一放进大油锅里。油锅里顿时“噼里啪啦”地响了起来,一阵阵香气扑鼻而来。奶奶、母亲和婶婶则在一旁准备包饺子。她们一个人剁肉馅,一个和面,还有一个摘菜。下油锅的“噼里啪啦”声和剁肉馅的“咣咣”声混合在一起,像一场好听的交响乐。父亲也不闲着。他领着我们一群小孩去贴对联。

  我们给大门上,墙上,窗户上都贴上了春联和福字。就连井上、车上和院子外面的大树上也都贴满了吉利的红纸。到了下午四五点,外面不断地响起了鞭炮声,这就意味着那一户人家开始吃团年饭了。我们也着急了,不停地在厨房里跑进跑出,看看我们的饭菜到底好了没有。过了一会,父亲一声令下,“放炮!”我们赶紧冲出院子,手忙脚乱地帮父亲拆鞭炮,拿打火机。随着一阵震耳欲聋的鞭炮声,美味的饭菜上桌了。爷爷大声地宣布:“开饭!”终于,除夕这天最关键的时刻到来了。

除夕的故事集锦4

  除夕的故事今天,我一看日历“除夕”,我想除夕这个节日是怎么来的呢?

  我正在绞尽脑汁地苦想,正好看到电视播放《除夕的故事》,终于明白了“除夕”这个节日是怎么来的:

  在古时候有一个怪物,人们都叫它“夕”,它无恶不做。每到一年的最后一天(就是农历12月30日或29日),这个怪物“夕”都要到人间为非作歹。

  某年的这一天,一个小孩和他的爷爷腾云驾雾地来到人间,他们是神仙。小孩听说有怪物在残害百姓,决定要消灭它。怪物出来时,小孩拿出一条红丝带,他用红丝带一转怪物的眼睛就感到一阵剧痛,痛得它满地打滚,趁这时,小孩跳上怪物的'头上狠狠打,最终把怪物打跑了。这时人们把树枝点上火在庆祝胜利,树枝发出“噼哩啪啦”的声音。可人们担心怪物又来时没法对付,小孩说:“那就每家每户都有一件宝物。”说完小孩的丝带变成一段段的,帖在了家家户户的门上,变成了红对联。就这样大家都管每年农历的最后一天(就是农历12月30日或29日)叫作“除夕日”,火烧树枝演变成放烟花爆竹了。

  这就是“除夕”的故事。

除夕的故事集锦5

  除夕那天就更忙碌了。早上,叔叔和爷爷架起了大锅,准备“下油锅”。

  大家把火烧得旺旺的,把油烧得热热的,接着把事先腌好的鱼和莲菜一一放进大油锅里。油锅里顿时“噼里啪啦”地响了起来,一阵阵香气扑鼻而来。奶奶、我的妈妈和婶婶则在一旁准备包饺子。她们一个人剁肉馅,一个和面,还有一个摘菜。下油锅的“噼里啪啦”声和剁肉馅的“咣咣”声混合在一起,像一场好听的交响乐。我的爸爸也不闲着。他领着我们一群小孩去贴对联。我们给大门上,墙上,窗户上都贴上了春联和福字。就连井上、车上和院子外面的大树上也都贴满了吉利的.红纸。到了下午四五点,外面不断地响起了鞭炮声,这就意味着那一户人家开始吃团年饭了。我们也着急了,不停地在厨房里跑进跑出,看看我们的饭菜到底好了没有。过了一会,我的爸爸一声令下,“放炮!”我们赶紧冲出院子,手忙脚乱地帮我的爸爸拆鞭炮,拿打火机。随着一阵震耳欲聋的鞭炮声,美味的饭菜上桌了。爷爷大声地宣布:“开饭!”终于,除夕这天最关键的时刻到来了。

除夕的故事集锦6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了。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古人在一首《守岁》诗中写道:"相邀守岁阿戎家,蜡炬传红向碧纱;三十六旬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珍惜年华是人之常情,故大诗人苏轼写下了《守岁》名句:"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由此可见除夕守岁的积极意义。

  年三十守岁,俗名"熬年"。为什么称作"熬年"呢?民间世世代代流传着这么一个有趣的故事:

  相传,在远古的洪荒时代,有一种凶恶的怪物,人们叫他"年"。每到大年三十晚上,年兽就要从海里爬出来伤害人畜,毁坏田园,降灾于辛苦了一年的人们。人们为了躲避年兽,腊月三十晚上,天不黑就早早关紧大门,不敢睡觉,坐等天亮,为消磨时光,也为壮胆,他们就喝酒。等年初一早晨年兽不再出来,才敢出门。人们见面互相拱手作揖,祝贺道喜,庆幸没被年兽吃掉,这样过了好多年,没出什么事情,人们对年兽放松了警惕。就在有一年三十晚上,年兽突然窜到江南的一个村子里,一村子人几乎被年兽吃光了,只有一家挂红布帘、穿红衣的新婚小两口平安无事。还有几个童稚,在院里点了一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红,竹子燃烧后"啪啪"地爆响,年兽转到此处,看见火光吓得掉头逃窜。此后,人们知道年兽怕红、怕光、怕响声,每至年末岁首,家家户户就贴红纸、穿红袍、挂红灯、敲锣打鼓、燃放爆竹,这样年兽就不敢再来了。

  在《诗经·小雅。庭燎》篇中,就有"庭燎之光"的记载。所谓"庭燎"就是用竹竿之类制作的火炬,竹竿燃烧后,竹节里的`空气膨胀,竹腔爆裂,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这也即是"爆竹"的由来。

  可是有的地方,村民不知年兽怕红,常常被年兽吃掉。这事后来传到天上的紫微星那儿,他为了拯救人们,决心消灭年兽。有一年,他待年兽出来时,就用火球将它击倒,再用粗铁链将它锁在石柱上。从此,每到过年,人们总要烧香,请紫微星下界来保平安。

除夕的故事集锦7

  除夕有很多的禁忌。如忌言鬼、死、杀等不吉字眼、忌打碎碗碟,忌恶声谩语,忌随地便溺,忌泼污水、灯油于地等。人们在大年三十到来时,一面欢度佳节,喜庆丰收,一面洗澡更衣、打扫卫生,以驱疫病、除恶鬼。尤其是在年夜饭时,有更多的禁忌。

  1、长辈给晚辈添饭加菜,如果吃饱了不想要,不能说“不要”,而是说“有了”;如果个别茶果吃完了,要说“吃兴了”或“太多了”,而不是直接说“没有了”……。这些吉利话是人们的“除夕功课”,大人要教孩子说,否则新年不顺。

  2、年夜饭就餐前,必须要先要准备供品祭祀祖先。请祖灵之前,家庭成员和物品必须齐全,否则就是说人不团圆、财不完整。祖灵请来之后,供桌两旁的座位,任何人不得占用,意为不能与祖先争座位;不得吵闹,更不准骂人,否则就是对祖先不尊敬;不得把喝剩的茶水泼在地上,以免混淆了浇奠与泼水;大祭祖灵时,不得高呼小孩的名字,以免大门外无主鬼魂听到后,造成小孩夭折。正式进餐时,非常忌讳别人来打扰的,特别忌讳有人来串门,因为这叫“踩年饭”,会使全家人不得安宁。

  3、吃完年夜饭后,有除夕守岁的风俗。全家欢聚一堂,围炉而坐,叙旧话新,畅谈美好的.祝愿,寄希望于新的一年,因而通宵不眠。同时,要遵守一些守岁的禁忌,禁忌大声喧哗,以免惊醒恶魔;禁忌照镜子,以免见“恶魔”;禁忌将灯油泼地,倘若油味冲淡了酒味,“恶魔”便会醒来,导致祸害接踵而至;禁忌打碎器物,意谓着这年会有“破运”,补救方式是用红纸包起,口中念“岁岁平安”等吉祥话,并放在神案上数天,即可化解灾难。

  4 、除夕是去旧迎新的时候,尤其是惧怕疫病与恶鬼。

除夕的故事集锦8

  除夕夜的由来

  除夕这个节日是由先秦时期的逐除演变而来。所谓“逐除”是指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有《吕氏春秋·季冬记》可考,而“逐除”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除夕最早应是西晋周处撰著的《风土记》等史籍。

  除夕的故事

  除夕的故事1:熬年守岁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族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 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除夕的故事2:七郎射夕

  很久以前,有一个妖怪叫“夕”。这家伙专门害人,特别是看见哪家有漂亮的女孩,晚上就要去糟蹋她。而后还要把女孩吃了才甘心。老百姓对它恨得要死,但又没有办法。

  有个叫七郎的猎人,力大无穷,箭射得特别好,喂的狗也非常厉害,任何猛兽都敢去斗。七郎见百姓被“夕”害苦了,就想除掉他。他带着狗到处找“夕”,找来找去始终没有找到。原来“夕”白天不出来,太阳落山后它才出来害人,半夜后又不见了,也没人晓得它住在哪儿。

  七郎找“夕”找了一年,这天已是腊月三十,他来到一个镇上,见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准备过年,心想,这个镇大,人多,姑娘也多,说不定“夕”要来。他就找镇上的人们准备商量,说“夕”最怕响声,叫大家天黑了不要睡觉。多找些敲得响的东西放在家里,一有动静就使劲敲,好把“夕”吓出来除掉。

  这天晚上“夕”果然来了,他刚闯进一户人家就被发现了。这家人马上敲起了盆盆罐罐,这家一敲,整个镇子也跟着敲起来了。“夕”吓得四处乱跑,结果被七郎看见了。七郎放出猎狗去咬他,“夕”就跟七郎和狗打了起来。人们一听外头杀起来了,都拿起东西敲得震天响。这时“夕”有点斗不过,想逃跑了事,哪晓得后腿被猎狗咬着不放。七郎趁机开弓猛射,一箭就把“夕”射死了。

  从那以后,人们就把腊月三十叫“除夕”。这天晚上,家家户户都要守岁、放火炮,表示驱除不祥、迎接幸福祥瑞。

  除夕的习俗

  贴福字

  在贴对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农历新年贴“福”字,是我国民族民间由来已久的习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族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贴年画

  农历新年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族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习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燃爆竹

  我国民族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

  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我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挂灯笼

  我国的灯笼又统称为灯彩。起源于18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的除夕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除夕之夜守岁,门口挂着红灯笼,堂屋燃着熊熊的红火,点着蜡烛或油灯,一家人围桌而谈。

除夕的故事集锦9

  又到了大年三十,就是通常说的除夕,那天夜晚,我小姑妈家特别热闹。一张大大的圆桌上围满了人,有爷爷、奶奶、爸爸、小姑夫、大姑夫、两个姐姐和在杭州读书和工作的两个哥哥,各自说着今年欢乐的事。

  一会儿,小姑妈、大姑妈和妈妈端着烧好的菜放到桌子上,我妈提议了一下,“来,大家先端起酒杯,来个大合唱,有酒的喝酒,有饮料的喝饮料,但必须是全心全意把杯中酒喝完。”大家一起站起来,共同说着“新年好”,一咕噜全把杯中酒喝完了。接着,大家都先后向我的爷爷奶奶敬酒,祝他们健康长寿。不一会,桌子上摆满了很多菜,真香啊!有油焖大虾,有炖全鸡,有大黄鱼……还有叫不上名字的炒菜,太多了,真不知道从那下手,最后我还是拿起筷子,把自己最喜欢吃的一只大虾给“消灭”了。

  吃着吃着,也不知道,是谁说了一声,“开始了”,我回头看了一下电视,原来是“春节联欢晚会”开始了,我爸爸提议了一下,“大家举起杯,再祝新年欢乐,喝完酒,再吃最后一道大餐,看联欢晚会”。我那晚宿在了我爷爷家,也是我们的'农村老家。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睡梦中感到那晚的烟火和爆竹声特别亮、特别响……

除夕的故事集锦10

  对我们来说,过年是最爱!过年可以穿新衣服,吃好吃的,更重要的是:可以收到一大笔零花钱!

  大清早,我们吃完早饭,就去上坟,祭拜祖宗了!要去好多个地方,要一直到吃午饭才回来,看似很幸苦,但对我来说,还挺有趣的,跋山涉水!哈!吃完午饭,大人们都去贴对联了,奶奶她们忙着做年夜饭,大家伙都在忙活,唯独我们小孩子游手好闲,不是跟着大人去贴对联(其实是去瞎闹着玩的,才不会真正干活)要么就是坐在沙发上,吃着零食看电视,还有就是在放爆竹……(五花八门的')而我,在洗澡,真舒服呀!洗完了,但妈妈不让我放爆竹,叫我晚上放,所以我只有在沙发上看电视了!到了晚上7点多,随着鞭炮声,年夜饭开吃了……大家边吃边聊,开开心心的,其乐融融的……

  但对我来说,以上都不是重点,重点是:放爆竹!这是所有男孩子的乐趣!我也不例外!吃完了年夜饭,开始“鞭炮节”狂欢了!村上的伙伴们都拿出了鞭炮的50%来进行庆祝!这个村庄热闹无比,我们几个孩子都聚在一起放鞭炮,院子里火光冲天,连大人都被我们吸引过来了!鞭炮放光了,我们不会就此罢休,大家在屋子里玩起了各种游戏,到处洋溢着欢乐的气氛……这一晚,大家都很晚才睡,因为在等12点的到来。“54321!”上百个大理花冲上天空,黑黑点天空被照得雪亮,还带一些缤纷!整个村庄变得很热闹!大家再次欢呼……

  这一晚,让我们所有人回味!让我们所有人难以忘记!

除夕的故事集锦11

  噼噼啪啪,噼噼啪啪。过大年了,今天是大年三十,也就是大年三十除夕夜。家家户户都忙着贴春联,做年夜饭·······,要做的事情可多了。

  我看大家那么忙就去问妈妈有什么要帮忙吗?妈妈说:“那你去帮我的爸爸和爷爷贴春联吧。”我说:“好的,妈妈。”于是我就拿起了一张福字递给我的爸爸。我的`爸爸把“福”字倒着贴,我看到了大叫道:“我的爸爸,我的爸爸,贴倒了。”我的爸爸笑着说:“福‘字倒着贴是一种习俗,”福“倒贴说明福气到了!哦!原来是这样啊!我明白了。

  吃晚饭的时间到了,桌子上的晚饭可丰富了,我们一家团团圆圆吃着美味的晚饭,有说有笑的。吃过晚饭我们一家人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那个电视可好看了,有跳舞,唱歌,还有小品······。当我们看到12点时,忽然一片噼噼啪啪的响声震耳欲聋,我吓的站了起来,跑到窗口看外面全是各种各样的鞭炮。哦,原来是人们用放鞭炮来迎接新的一年呢!

  啊!今天真是个美好的日子。

除夕的故事集锦12

  除夕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重大的节日之一,即阴历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春节前一晚,因常在夏历腊月三十或二十九,故又称该日为年三十。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

  相传古时间有个可怕的怪物名字叫夕,平时隐居深山,但是每到腊月三十那天,他就会跑出来,到附近村子里吃牲口、吃人。人们想了许多办法想把夕制服,可是都不顶用。年年岁岁,牲口被夕吃没了,人也逐渐稀少了。后来老百姓忍无可忍,只好去求灶王爷。

  灶王爷深知夕的厉害,自忖不是夕的对手,于是决定借腊月二十三回天宫述职的机会上天庭搬兵。可是玉皇大帝本着多一事少一事的态度不愿意管这件事,旁边的诸路神仙也都犯懒不愿意抻头。灶王爷就设法讨好玉帝,因为身上也没带礼物,只有随身带的.几个糖瓜(我们都知道灶王爷最爱吃糖瓜),就拿出来给玉帝吃,说是人间特产。你别看玉帝整天山珍海味的,这么原生态民俗的小吃他还真没吃过,结果一吃就把牙给粘住了。玉皇这个急呀,想着赶紧吧牙上的糖瓜弄下来咽下去。灶王爷趁这个时间跟玉帝说搬兵的事,玉帝这时间哪有心情管这个事呀,也不管灶王说什么,一概点头。你想他牙被粘住说 不出来话呀。他点头那意思就是你说什么都好,赶紧把这玩意给我弄下来是真的。灶王爷一看玉帝点头了,赶紧给玉帝端了杯热茶,趁机问:“您既然答应派兵了, 那您看派谁去呀?”玉帝喝了热茶,把糖瓜泡软了,总算张开了嘴,一张嘴头一句话就是说:“黏呀!好黏呀!”旁边那些神仙正害怕玉帝点自己出这趟差呢,一听这句话,又拿犯坏的,就趁机抓住话头说:“玉帝有旨,派年随灶王一同下界除夕。”

  敢情天宫里还真有个叫年的。这年是谁呀,乃是神农的小儿子。灶王爷一看,还是个小娃娃呢,这怎么打得过怪物呀。孩子不高兴了,说你还别拿豆包不当干粮,是骡子是马咱拉出来溜溜。灶王爷也没办法,奉旨只好带着年回人间。临走,这年还带了两件玩具,一块红绸子、一个竹筒。

  三十晚上,夕又来捣乱了,年和夕展开了一场大战,年就拿出红绸子和竹筒。原来这不是一般的红绸子和竹筒。年在天上的时间和托塔李天王的儿子哪吒三太子是好朋友,这两件法宝就是从哪吒那里借来的,红绸子是哪吒的混天绫,竹筒是火尖枪变化而成,能够喷火。年用这两件法宝把夕赶跑了。

  为了防止自己走后,夕再来作恶,年把红绸子剪成许多小条分给大家帖在大门上。又教百姓们做爆竹,点燃后跟喷火竹筒一模一样。从此夕被吓得再也不敢 到村子里来了。为了纪念这件事,百姓们把腊月三十这一天叫除夕,就是把夕除掉了的意思,而把正月初一叫年。渐渐地,民间有了过年的风俗。每年腊月三十,家家门上贴红绫,后来变成 贴春联,另外还要放爆竹、穿新衣服庆祝。过年民俗也一直延续到今天。

除夕的故事集锦13

  噼噼啪啪,噼噼啪啪。过大年了,今天是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夜。家家户户都忙着贴春联,做年夜饭·······,要做的事情可多了。

  我看大家那么忙就去问我的妈妈有什么要帮忙吗?我的妈妈说:“那你去帮我的爸爸和爷爷贴春联吧。”我说:“好的,我的妈妈。”于是我就拿起了一张福字递给我的爸爸。我的爸爸把“福”字倒着贴,我看到了大叫道:“我的爸爸,我的爸爸,贴倒了。”我的爸爸笑着说:“福‘字倒着贴是一种习俗,”福“倒贴说明福气到了!哦!原来是这样啊!我明白了。

  吃晚饭的时间到了,桌子上的晚饭可丰富了,我们一家团团圆圆吃着美味的晚饭,有说有笑的。吃过晚饭我们一家人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那个电视可好看了,有跳舞,唱歌,还有小品······。当我们看到12点时,忽然一片噼噼啪啪的.响声震耳欲聋,我吓的站了起来,跑到窗口看外面全是各种各样的鞭炮。哦,原来是人们用放鞭炮来迎接新的一年呢!

  啊!今天真是个高兴的日子。

除夕的故事集锦14

  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有史为证的,此外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汉族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

  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一些地方的.人们还保留着贴门神的习惯。据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在汉族民间,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古人认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禀性和不凡的本领。他们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们的天性和责任,人们所仰慕的捉鬼天师钟馗,即是此种奇形怪相。所以汉族民间的门神永远都怒目圆睁,相貌狰狞,手里拿着各种传统的武器,随时准备同敢于上门来的鬼魅战斗,由于我国民居的大门,通常都是两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

  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骚扰了。其后,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一习俗开始在汉族民间广为流传。

除夕的故事集锦15

  除夕,传统的年三十,中国人团圆的日子,这一天在外的游子加快了回家的脚步,大包小包的行李后是一张张喜悦的笑颜。

  儿时的除夕总是最快乐的日子,每每这一天,总是迫不及待的穿上新衣到外面炫耀,一个农村小丫头的心思也不过如此,想让更多的人看见自己的美丽。但是总是没到一个小时,衣服就弄的脏兮兮、灰头土脸的回家了。爸爸对我是哭笑不得,只得赶快换洗我的衣服,家人都说我是土匪转世,小我四岁的妹妹也总是偷偷的笑我。过了许多年依然记得那时妹妹小小的得意的样子。

  十岁的除夕,一个人跑到同村的陌生阿姨家玩到很晚,中午饭的时候依然没有见到找到我的爸爸着急的跑遍了所有的亲戚家,甚至十几公里外的二姨家也去了,却始终找不到我。正巧年前不久,村里的一个老疯子走丢了一直没有回来,六岁的妹妹无邪的问妈妈,姐姐不会也像疯子那样走丢了吧。本是最开心的日子却被我的“失踪”弄的天下大乱,家人慌乱的时候却见我蹦蹦跳跳的回家了,父母悬着的心终于落地。

  二十四岁的除夕,因为刚毕业参加工作没能回家,在云南的工地上渡过了自己在外的第一个新年,自己觉得没什么,吃年夜饭、跑到昆明去玩,然后继续工作。后来听妹妹说,除夕的时候爸爸边看春晚边流泪,想我一个人在异地的孤寂。

  二十五岁的除夕的除夕终于可以在家过了,早早的预订了回家的车票,一天天细数着回家的日子终于将要到来。

  每年的除夕早上,爸爸总是早早的起床开始清扫院子,垒旺火。家乡的旺火类似于蒙古族的篝火,寓意家业兴旺、年年好运。所以年三十的晚上十二点,在迎接农历新年的`同时,家家户户都要开门迎财神。传说新年的时候,财神会光顾人间,这一传统在本地保留了许多年。点燃的旺火,绚烂的烟花将整个村庄印染的别样美丽,每每这一时候家人都会转旺火,围着旺火转圈,许愿新年的祝愿。燃放完烟花后,妈妈总是准备了丰盛的年夜饭,虽然不爱饺子,但是在爸妈的逼迫下总是吃上几个。因为一大锅的饺子里面,有一个是妈妈特意准备的包了硬币的饺子。家乡有个习俗叫“揣元宝”,个个饱满的饺子形似元宝,而吃到硬币饺子的人在新的一年里总是好运连连,虽然是一个习俗,但是爸妈总是希望我和妹妹能够吃到,保佑我们新一年里万事如意。

  除夕夜守岁基本是所有中国人的习俗,但细数下来,每到夜晚就发困的我基本都没有熬到天亮,反而是妹妹年年都要熬到很晚,甚至是直接到了早晨,这一点我一直佩服到现在。

  家家户户院里的红灯笼一直到亮到初七过完小年,这个习俗虽然有违于低碳环保,但也是乡情浓浓年味的象征。

【除夕的故事】相关文章:

除夕的故事09-28

有关除夕的故事01-04

【荐】除夕的故事02-15

【热门】除夕的故事02-15

【推荐】除夕的故事02-07

除夕的故事【精】02-07

【精】除夕的故事02-07

除夕节的故事11-17

有关除夕的故事11-26

除夕的故事集合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