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时间:2023-02-13 09:15:19 设计 我要投稿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名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安塞腰鼓》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15篇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1

  一、学习目标

  1、知识和能力层次:通过感受模仿,训练朗读能力,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

  2、过程和方法层次:通过自主选择——捕捉关键——品读感悟的方法,锻炼学生的探究和鉴赏能力。

  3、通过各种方式朗读和媒体辅助,让学生阅读实践中体会声音的艺术美,感受安塞腰鼓壮美的一面,从中领悟生命力量的伟大。

  二、教学重点:通过模仿比较学习朗读的方法,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在自主阅读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在品味语言中领悟生命力量的伟大。

  三、教学难点:读好课文中的关键语句、理解课文中疑难的句子

  四、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品读感悟

  五、教学思路:情境引入、激兴趣——预习交流、展成果——整体感知、理思路——自主选择、学朗读——合作探究、找问题——品味语言、感受美

  六、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电脑 投影仪

  七、教学过程:

  1、情境引入、激兴趣

  小小的白蝴蝶、日夜飘洒的树种让我们对生命有了更深的感动、思索、领悟……

  小小的腰鼓又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思考呢?

  1)出示课件: 腰鼓

  2)点拨:中国的腰鼓之乡是哪?简介安塞腰鼓

  3)板书课安塞腰鼓

  4) 视频展示:安塞舞姿

  5)说感受:安塞腰鼓给你什么印象?

  (雄壮 热烈 火爆 ……)

  2、预习交流、展成果。

  1)掌握的字词 忘情 狂舞 闪射 火烈 亢奋 晦暗 羁绊 碰撞 搏击 烧灼 奔突 辐射 翻飞 淋漓

  2)了解的内容(安塞腰鼓的响声……特点……)

  3)有感受的语句(读懂了的、觉得写得好的、令你感动)

  4)说出你不懂的问题。

  3、整体感知、理思路

  自主阅读课文,建议完成以下要求:

  思考:文中关键句是哪一句?课文从哪几方面写好一个安塞腰鼓?安塞腰鼓有何特点?

  4、 自主参与、学朗读。

  1)寻找你最喜欢的一段话 用符号作出朗读有关要求的符号:重音(……)音量(< >) 语速(——>) 语调(ˊˋˇ)情感基调(平和、高仰、雄壮、悲伤、低沉、哀怨)

  2)根据自注的符号自读

  3)小组内交流

  4)个别试读,说理由(为什么这样读)

  重点引导阅读:第七段和第21——25段 领会文章主题(生命伟大的力量)

  5、合作探究、找问题

  就课文内容或语言,展开探究。

  1)要求:A分组:全班分两大组,大组内各分三小组(即6~8人为一组) B、自主发现、寻找问题 (3分钟) C、小组内流(2 分钟),每小组推荐最好两个问题至大组D、大组间,相互提问、解答

  6、品味语言、谈感受

  找课文你认为值得品味的语句读一读,说说自已的感受和理解

  例: ①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明确;也许很多人认为。黄土地的农民已经被岁月的风霜、土地的`贫瘠折磨得丧失了生气。

  ②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明确:江南的流水已经蚀消厂生命的“元气”。已经没有承载这样原始生命力量的“厚土”了。

  ③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地寂静。以致使人感到十分陌生了。

  明确,人们已经被生命的力量所折服所感动所沸腾,当腰鼓“戛然而止”时,人们已经不习惯这样寂静、冷清的世界了。

  ④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

  明确:当鼓声停止后,人们仍沉浸在激情中,好像炽热后的沉寂,这时以“鸡啼”反衬寂静。

  7、课外延伸,求创新

  模仿第七段,围绕一个主题(一次表演、活动等),写一段运用排比句式的语段

  8、结课语。

  9、作业。

  板书设计: 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2

  教学目的

  1.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2.品味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情。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略意境是教学的难点;引导学生品读描绘形象、揭示内涵的排比句,从不同角度、侧面感受安塞腰鼓的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并通过联系生活,加深对生命的思考认识即教学的重点。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腰鼓表演我们并不陌生,许多大型文艺晚会里有这类节目,现在就请大家先欣赏一个片段(播放表演片段,约1分钟)。这就是安塞腰鼓,铿锵激越,发聋振聩。请大家再看一看有关的文字介绍。(播放文字资料,片刻后提问)什么是安塞腰鼓?(安塞腰鼓融舞蹈、歌曲、武术于一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20xx年以上的历史。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气势磅礴,独具魅力。豪迈粗犷的动作变化,刚奔放的雄浑舞姿,充分体现着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学生能概括出一些特点即可)任何文艺形式都是对人生、社会的感受和认识的反映。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与壮阔场景,我们只需看一看便能感受到,但安塞腰鼓所蕴涵的文化价值、生命意识,却需要我们用心去体验和感悟。下面我们学习《安塞腰鼓》这篇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用生花妙笔去描摹一场动人心魄的表演,并揭示其文化意韵的。

  二、研习课文

  (一)速读,整体感知。

  1.划分结构层次。

  本文共分为三大部分,请说出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构思文章的。主体部分又可分为四个层次,请用"||"划出并概括层意。(显示结构图表)

  2.划出文中明确揭示安塞腰鼓文化内涵和生命意识的一句话。

  ("容不得……一股劲!")

  3.从句式特点及思想内涵两方面品评这句话。(学生发表见解,教师点拨。)

  (句式特点:①排比:一气呵成,气势磅礴,表现安塞腰鼓冲破一切障碍的强大力量。②前后对应,"挣脱"、"冲破"、"撞开"力量急速递增,使人联想到爆发生命力、排山倒海的社会变革……)

  (二)精读,重点突破。

  1.过渡:安塞腰鼓是一曲生命与力量的礼赞,为了表现生命挣脱束缚、冲破羁绊、撞开闭塞的雄浑粗犷的力量,作者十分注意形式与内容的和谐。我们重点品读其中一个片断,感受作者是怎样造成一种快速跃动的节奏、排山倒海的气势,来与所要歌颂的生命的力量相辅相助的。

  2.(播放表演片断,配合录音朗读)请概括本段的语言形式特点,并举例说明其表达效果。(学生发表见解,教师点拨。)

  (①多用短词短句,简洁有力,清脆响亮;②善用排比,一气呵成,表现气势,渲染形象,节奏鲜明,铿锵有力。)

  3.各自放开声音激情朗读,体会语言的节奏和气势。

  4.指名朗读,自由评议。

  5.安塞腰鼓不仅带给我们视觉形象上的'刺激,更带来思想情感上的震撼。看来艺术欣赏不仅要察其形,更要重其意。我们再来探究一下作者是如何将写形与写意结合起来,从不同角度、侧面展示安塞腰鼓的美的。

  (如骤雨,如旋风,如乱蛙,如火花,如斗虎--这是安塞腰鼓的"形";挣脱了束缚、冲破了羁绊、撞开了闭塞--这是安塞腰鼓的"意";"使人想起……使人想起……使人想起……"--联想和想象是联结"形"与"意"的纽带。)

  6.小结:前面我们品读主体部分的第一层次,领略了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情,感受了安塞腰鼓的意蕴;又分析学习了由写实到写意的艺术描摹手法。

  现在请大家快读其他片断,运用前面学习所得进行赏析,并发表见解。

  三、迁移练习

  (播放画面)

  要求:多角度、多侧面观察(正面、侧面;动态、静态;调动各种感觉手段……)多角度、多侧面联想(由景生情,联系社会,感悟人生);适当运用排比句式;大约200-300字。当堂交流、评讲。

  四、布置作业

  (一)自由选择文中某一精彩片段朗读、背诵。

  (二)思考课后练习三。

  教后记:

  1、朗读是与文本接触的开始,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学生对课文的情感基调就有直接、真切的感知,能更好地进入课文情境。

  2、新课程标准倡导探究式学习方式,在“师生互动,共同探讨”这个环节中,教师让学生主动质疑,合作解疑,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学生在多角度、有创意的品味中,拓展思维的空间,加深了对文章内涵的理解和体验,本文的教学重难点也得到很好的解决。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

  2、通过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表现出来的生命中奔腾的力量和阳刚之美。

  3、理解排比修辞手法在文章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理解排比的作用,精读重点句子。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深入领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教学准备:

  1.让学生查阅有关安塞腰鼓的资料,了解其特有的文化内涵;查阅工具书,掌 握生字词。

  2.教师将图片资料或音像资料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设计思路〕

  1.美文应美读,好文章只有用心诵读,才能品味出内在的美。本文教学在创设情境的基础上,突出对文本诵读的要求。读法多种多样,听读、范读、齐读、读中品味。同时注意朗读节奏、重音、停顿、升降的指导。在朗读中,学生通过形象生动、铿锵激越的语言,领会作者对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赞颂。

  2.培养学生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教师只是学生的合作者和引导者,师生共同创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3. 本文可用一课时学课文,用一课时作练习及质疑问难。练习就以辅导完成课后的“研讨与练习”为主。可补充“新学案”中的相关练习。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多媒体演示“安塞腰鼓”表演的画面,学生欣赏。)

  师:你喜欢这些画面吗?喜欢哪个方面?你此时内心洋溢着怎样的感情?

  (学生自由回答,同时交流查阅了解的“安塞腰鼓”的资料。).

  俗语说:“一方山水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产生于黄土高原上的安塞腰鼓,粗犷、雄浑、动力十足。今天我们就一起跨越时空,走进黄土高原,走近安塞腰鼓,去感受一下它的风采和魅力。

  (奔放、动感的画面,热烈、铿锵的音乐,让学生直观、感性地感受到生命的激越,一下子就渲染烘托出激昂的课堂氛围,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或放录音,学生听读,感受文章的感情基调。

  (读是与文本接触的开始,通过声情并茂的范读或课文录音,学生对课文的情感基调就有直接、真切的感知,能更好地进入课文情境。学生各抒已见,既可训练自已的口语表达能力,又营造了自主轻松的课堂氛围。)

  2. 积累本课字词: 亢奋( )晦暗( )羁绊( )

  烧灼( )冗杂( )蓦然( )

  震撼( )磅礴( )

  戛然而止( )

  2.指导朗读。

  教师指导:“第一部分是鼓声响起之前,用中速,也不乏力量。中间部分是鼓声响起来,语调就应该激越、高昂。鼓声落,要读出悠远寂静、若有所思的情绪,语速稍慢。”

  学生组内自主朗读,体验作品的情感、语调,然后推荐代表,比赛朗读。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这一环节就是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朗读中,受到情感熏陶,有所感悟,享受到审美乐趣。同时,用比赛来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角。)

  三、精读赏析,问题探究

  (一)朗读课文: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用“……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用文中词语或短句)

  如:壮阔、豪放、火烈、有力、元气淋漓、惊心动魄、奇伟磅礴、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等

  (二)理清结构:

  1、 鼓响前、腰鼓表演、鼓声止

  2、 表演部分从四个角度展示腰鼓的艺术魅力(“好一个安塞腰鼓”)

  (三)寻找美点:

  作者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展示了安塞腰鼓的美,试用“美,你看(听)……”的句式进行叙述。分小组讨论进行。

  如:1、蓄势待发的后生美,你看,他们身后是一片高梁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梁。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梁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

  2、火烈的舞蹈场面美,你看,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3、 激越的鼓声美,你听,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励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4、 击鼓的后生美,你看,他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它使你……

  5、 变幻的舞姿美,你看,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四)排比句式的理解:

  A.从形式上看:

  有句内的排比,如:

  a.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b.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

  有句与句的排比,如:

  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有段与段的排比,如: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B.从用法上看:

  有的用以增强语势,突出腰鼓舞的恢宏气势,如:

  a.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b.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有的用以渲染腰鼓形象,节奏感强,充满旋律美,如:

  a.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b.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隆隆隆隆的犁尖翻起的杂着草根的土浪,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

  (五)诵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找出课文中你认为写得最有气势、最有激情的句子并抄写。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围绕“读”来进行的,让学生结合多媒体课件中的图片和课文录音,通过“读”来体会安塞腰鼓的激昂的气势,雄壮的场面,感受课文所表现出来的美。(重点)

  过程与方法

  看表演、听录音、读课文,积极的参与学习,主动的进行交流,注重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合作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文章对高原生命的热烈赞美,感受其中生命律动和力量及丰富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古老的黄土高原,沟壑纵横,风沙满天。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它是一片贫瘠落后的土地,然而就是在这样的土地上却产生了一种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安塞腰鼓。(多媒体播放安塞腰鼓视频)

  看了以上这段视频录像,你们有什么感受?(待学生回答后)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黄土高原,走近刘成章的散文《安塞腰鼓》。

  (多媒体投影:课题、作者)

  二.整体感知:

  1.师:请快速阅读课文,标上自然段序号,按照表演前、中、后的顺序给课文划分段落。

  2.注意以下生字词语。

  (多媒体出示下列生字词)

  (1)亢奋(kàng fèn) :极度兴奋。

  (2)晦暗(huì′àn) :昏暗。

  (3)羁绊(jī bàn):缠住了不能脱身,束缚。

  (4)冗杂(rǒng zá):繁杂。

  (5)蓦然(m rán):突然,猛然。

  (6)叹为观止(tàn wéi guān zhǐ):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7)戛然而止(jiá rán′ér zhǐ):声音突然中止。

  3.学生演示结构划分后,教师显示结构示意图。

  4,学生初谈感受。

  5 教师:安塞腰鼓是我国北方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民间舞蹈之一。有人这样形容道:“安塞腰

  鼓表演起来有股能劲,挥槌有股蛮劲,跳跃有股虎劲,转身有股猛劲,全身使出一股牛劲,看了使人带劲,听了给人鼓劲,实实在在足劲!”。接下来让我们再次感受一下安塞腰鼓的震撼人心的力量。(放录音)

  三.。评点式品读

  1、师:;好一个安塞腰鼓!”的“好”体现在哪里?任意寻找自己觉得写得精彩的地方,要求用“ 好,好在 ”这一句式进行评点。(提示:可以从词、句式、修辞、写法、结构等各方面进行评点,说得越多越好。 )

  2、师引导:从大家的朗读中,我们似乎听到了激荡的鼓声,感受到了那烈火般的舞蹈,文章为什么会这么有气势?你能否从文章的语言材料中找一点依据?(多媒体显示)

  (1)运用比喻,使描写的对象更加形象生动具体;

  (2)运用排比,使文章的气势更加恢宏、雄浑有力,用来描写安塞腰鼓很适当。

  (3)这篇文章中还有许多独句段,还有许多短句,如“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短促、激烈,有强烈的节奏感,正如急促的鼓点。

  (4):运用反复,使语言有了一种鼓的 韵律,形成回环往复的气势,增强语言的表现力,推动情节和感情达到高潮。

  3、师:将自己喜欢的段落大声地朗读出来,再一次体会安塞腰鼓的壮美,然后谈谈你对课文内涵的理解:作者歌颂了什么?。

  (教师摘要出示:A、这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 B、歌颂阳刚之美。 C、表现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渴望。D、人就应该这样痛快淋漓地生活、表现。)D、歌颂生命中奔腾的力量。歌颂黄土地上的阳刚之美。歌颂了承载生命的黄土地。歌颂了黄土地上生活的人。

  四、质疑探究

  1、师:西北现在好像成了贫困落后的代名词,作者为什么这样歌颂西北汉子?为什么对黄土高原情有独钟?课文中哪些语句表达了作者的这些思想感情?找出来,一起探究。

  五、小结、布置作业。

  这是一篇描写抒情性散文,通过对安塞腰鼓的壮阔、豪放、火烈的场面描写,歌颂了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这是生命和力量的渲泄,这是中华民族和黄土高原特有的一种文明、一种文化。一方水土养育了一方人,不同的地域有不同文化。黄土高原所产生的壮阔、豪放的气概和精神,催人奋进,给人震撼与鼓舞。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5

  教学时间

  1课时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基础较好,过讨论,适当的引导就能很好的学完本课。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感悟自己真实的承载着原始的和力量无穷的生命源泉。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图片、声响和学生的行为参与来激发学生的多种官能,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品味作品和感悟生命。

  三、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看“安塞腰鼓”的图片,学生能初步激昂、亢奋、雄浑,人茫茫一片,声茫茫一片的忘我场面。

  2.借助感官的初步体会朗读课文,感受安塞腰鼓的美。

  3.借助背景理解作品蕴含的情感和深意。

  教学重点、难点

  1.品味主题的基础上激活自己的生命。

  教学资源

  投影仪、安塞腰鼓的图片,影像资料和制成的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1

  1.导入新课

  让同学们闭上双眼,让后播放一小节萨克斯轻音乐,听完后马上播放安塞腰鼓的影像。

  教学活动2

  1.谈感受

  1)完后让同学们谈谈听完萨克斯和看完安塞腰鼓影像有什么感受?

  2)学生可能回答:听完萨克斯让自己心情轻声…看完安塞腰鼓的影像使自己激情澎湃,被那激昂的场面所震撼…

  教学活动3

  1.师生交流

  师:那么大家能不能找几个词语来概括安塞腰鼓场面的特点?

  生:粗犷、雄浑、恢弘、磅礴等。

  师:那么同学去朗读的时候能够让听众听出这些特点来吗?同学们自己尝试地朗读一下,一定要能打动听众。

  教学活动41.朗读表演

  1)分角色朗读;

  2)放朗读的录音;

  3)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与录音对比后慢慢体会,揣摩作品的意蕴。

  教学活动5

  1.学生交流

  体会揣摩后,同学相互交流自己所得:作者情感,作品深意等。

  教学活动6

  1.大家讨论

  师:作品怎么会给我们展现这么磅礴的力量、亢奋的生命、火热的激情、恢宏的场面,让人的生命得已自由的挥洒?作者到底想给我们表现什么呢?

  学生自由讨论后推选代表发言。

  学生代表:

  1)是为了给我们展现激越的力量。

  2)是为了歌颂黄土高原的阳刚之美。

  3)歌颂承载原始生命的黄土高原。

  …

  师:同学很有见解,再请同学们看一看作者的创作时间,想一想我们国家当时的`背景。

  2.多媒体展示背景:

  1)中国改革开放于1978年12月,80年代,刘成章先生,远离家乡来得省城,面对祖国改革开放日新月异的景象,诗情浓郁,神经敏感的刘成章先生岂不怦然心动。很自然,这一刻,家乡陕北那雄浑、粗犷、刚健、力量十足的安塞腰鼓---呈现理智和情感的复合物与眼前的一切都完美的糅合了。这难道不是现在的中国冲出一切束缚、羁绊、闭塞、痛快淋漓的生活么?不真是改革开放初期,这个时代的激情自由挥洒的真实写照么?

  它不仅是人的生命的艺术表达,让我们沉浸在原始生命自由释放的同时。更是当今社会的人生的深刻哲学,同学们,我们现在的生命形式呢?

  2)播放改革开放时人们极富激情做事的图片。

  同学们畅所欲言。

  3.师生共同总结:

  祖国改革开放不久,以前的一切束缚、羁绊、闭塞都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于是人们的生命力量得到前所未有的释放,那种场面火热朝天、干劲十足,生活本就不好的中国人民把自己的原始生命力量挥洒得淋漓尽致!安塞腰鼓正是当时新中国新时期社会风貌的真实写照。这就让我们知道了人之所以为人,就因为我们有着原始生命的无穷无尽的力量源泉,有生之年并为之奋斗!

  教学活动7

  1.全班同学共同释放自己生命激情。

  全班起立,共同高喊:我能行,我能成功!喊三次,一次比一次声音高,

  最后一次使出浑身的力量喊出来。

  教学活动8作业

  下去写一份释放自己生命力量的计划书。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6

  教学时间1课时

  学习者分析1.学生基础较好,过讨论,适当的引导就能很好的学完本课。

  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感悟自己真实的承载着原始的和力量无穷的生命源泉。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图片、声响和学生的行为参与来激发学生的多种官能,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品味作品和感悟生命。

  三、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看“安塞腰鼓”的图片,学生能初步激昂、亢奋、雄浑,人茫茫一片,声茫茫一片的忘我场面。

  2.借助感官的初步体会朗读课文,感受安塞腰鼓的美。

  3.借助背景理解作品蕴含的情感和深意。

  教学重点、难点1.品味主题的基础上激活自己的生命。

  教学资源投影仪、安塞腰鼓的图片,影像资料和制成的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11.导入新课

  让同学们闭上双眼,让后播放一小节萨克斯轻音乐,听完后马上播放安塞腰鼓的影像。

  教学活动21.谈感受

  1)完后让同学们谈谈听完萨克斯和看完安塞腰鼓影像有什么感受?

  2)学生可能回答:听完萨克斯让自己心情轻声…看完安塞腰鼓的影像使自己激情澎湃,被那激昂的场面所震撼…

  教学活动31.师生交流

  师:那么大家能不能找几个词语来概括安塞腰鼓场面的特点?

  生:粗犷、雄浑、恢弘、磅礴等。

  师:那么同学去朗读的时候能够让听众听出这些特点来吗?同学们自己尝试地朗读一下,一定要能打动听众。

  教学活动41.朗读表演

  1)分角色朗读;

  2)放朗读的录音;

  3)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与录音对比后慢慢体会,揣摩作品的意蕴。

  教学活动51.学生交流

  体会揣摩后,同学相互交流自己所得:作者情感,作品深意等。

  教学活动61.大家讨论

  师:作品怎么会给我们展现这么磅礴的力量、亢奋的生命、火热的激情、恢宏的场面,让人的生命得已自由的挥洒?作者到底想给我们表现什么呢?

  学生自由讨论后推选代表发言。

  学生代表:

  1)是为了给我们展现激越的力量。

  2)是为了歌颂黄土高原的阳刚之美。

  3)歌颂承载原始生命的黄土高原。

  …

  师:同学很有见解,再请同学们看一看作者的创作时间,想一想我们国家当时的背景。

  2.多媒体展示背景:

  1)中国改革开放于1978年12月,80年代,刘成章先生,远离家乡来得省城,面对祖国改革开放日新月异的景象,诗情浓郁,神经敏感的刘成章先生岂不怦然心动。很自然,这一刻,家乡陕北那雄浑、粗犷、刚健、力量十足的安塞腰鼓---呈现理智和情感的复合物与眼前的一切都完美的糅合了。这难道不是现在的中国冲出一切束缚、羁绊、闭塞、痛快淋漓的生活么?不真是改革开放初期,这个时代的激情自由挥洒的真实写照么?

  它不仅是人的生命的艺术表达,让我们沉浸在原始生命自由释放的同时。更是当今社会的人生的'深刻哲学,同学们,我们现在的生命形式呢?

  2)播放改革开放时人们极富激情做事的图片。

  同学们畅所欲言。

  3.师生共同总结:

  祖国改革开放不久,以前的一切束缚、羁绊、闭塞都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于是人们的生命力量得到前所未有的释放,那种场面火热朝天、干劲十足,生活本就不好的中国人民把自己的原始生命力量挥洒得淋漓尽致!安塞腰鼓正是当时新中国新时期社会风貌的真实写照。这就让我们知道了人之所以为人,就因为我们有着原始生命的无穷无尽的力量源泉,有生之年并为之奋斗!

  教学活动71.全班同学共同释放自己生命激情。

  全班起立,共同高喊:我能行,我能成功!喊三次,一次比一次声音高,

  最后一次使出浑身的力量喊出来。

  教学活动8作业

  下去写一份释放自己生命力量的计划书。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基调,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

  2、认识课文中的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叹为观止”、 “茂腾腾”的意思。

  3、背诵课文12——16段

  4、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深入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培养孩子对祖国传统民间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

  从文字中体会安塞腰鼓的气势壮阔,体会文章的节奏美。

  教学难点:

  1、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

  2、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积累优美的语句。

  教学准备:

  有关安塞腰鼓的资料,安塞腰鼓的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初读课文,读通全文。初步感知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

  2、交流了解有关安塞腰鼓的相关资料。

  3、学习生字,理解部分词语,理清文章脉络。

  4、学习鼓响前的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鼓响前,蓄势而待起

  1、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2、上节课,我们将文章分成哪几部分内容,分别是文章的哪几节?

  3、我们已经学习了鼓响之前的内容,一起来读一读。(出示PPT)

  二、览全文,一叶而知秋

  1、快速浏览课文,文章几次写到“好一个安塞腰鼓!”请你划下来,读一读。

  2、出示这四句话,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3、指导朗读这几个句子。

  [设计意图:由全文的整体感知,将文章细分为三大段,再将重点段细划为四个部分。在教学中,有意地渗透段的意识给学生,训练学生布局谋篇的能力。]

  三、鼓声起,沙场秋点兵

  (一)场面壮阔

  [这一环节,训练点重点放在析句方面。以重点句为抓手,指导体会,再由朗读来感悟安塞腰鼓的场面壮阔、火烈。]

  1、这安塞腰鼓到底好在什么地方呢?先看第一部分。指名读

  2、出示重点句:“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烁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A、指名读。指导朗读。

  B、这个句子还可以说:急促的鼓点像( );飞扬的流苏像( );蹦跳的脚步像( );闪烁的瞳仁像( );强健的风姿像( )。

  出示对比这两个句子。

  C、作者为什么要反过来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倒装句,强调的作用。)

  (概括板书:场面壮阔。)这样壮阔的场面震憾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

  D、再指名读,齐读。

  E、教师引读过度:这安塞腰鼓是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啊)!

  3、重点句“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读了这段文字,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什么画面?(燃烧的火花,飞溅的瀑布)(设计意图:把抽象的感觉具象化,使学生更容易产生共鸣。)

  安塞腰鼓震憾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作者不由得发出这样的赞叹——好一个安塞腰鼓!

  (二)鼓声震憾

  [设计意图:仿说练习的设计,旨在一方面可以说课文内容,对课文内容进行复习巩固,一方面想象仿说,可以将作者的感受内化,将学生带入文章描写的意境。在积累优美的句式的同时,加深体会课文内容。]

  1、出示句子,指名读。

  2、概括这一小节的内容。(声音震憾)

  3、指导朗读

  4、出示有关黄土高原的`图片,拓展学生的思维,便于下面的想象练习。

  4、填空练习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 ),( )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 )。

  先把课文中的内容说一说。鼓声还能碰撞在什么地方?照样子再说一说。

  5、师生合作读这一段

  6、安塞腰鼓,它的声音震撼着每一个观众的心灵,让我们每一个人都不由得发出这样的慨叹——好一个安塞腰鼓!

  (三)鼓者强健

  [设计意图:本环节,在理解重点词句的基础上,加深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多种形式来理解重点词语。谈对含义深刻的句子的认识]

  1、出示句子读

  2、重点句: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急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指导朗读这句话。搏击的理解。怎么急速?大起大落什么意思,你做一做动作。这是惊心动魄的搏击。配上鼓声再读。

  你有什么感受?这是一群怎样的后生啊?(朴实得像高粱一样的后生,充满着力量的后生,鼓起来就忘记了一切的后生。)

  结合内容理解“茂腾腾”

  [联系前文理解词语,既照应了文章的开头,加深印象,又帮助理解本句话。]

  3、重点句“它使你惊异于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A、联系这句话,说说这还是一群怎样的后生。指名读。概括板书:鼓者强健

  B、他们要证明什么?他们要证明——我们在这贫瘠的黄土高原上生存着,而且生存得很好,很精彩!

  C、是谁给了他们这样的力量?(黄土高原)

  D、只有在黄土高原上生长起来的后生们才能有这样的力量,也只有黄土高原这样厚重的土地,才能承受这样的搏击。

  E、让我们情不自禁地感叹——好一个高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四)舞姿火烈

  [本环节教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优美词句的积累。这一节本身就是对前三部分内容的一个总结。回读的设计旨在照应全文,既将文章很好地进行复习,又用以前的内容学习了新的段落。最后设计了背诵的指导,教给背诵的方法。]

  1、出示文字第十五小节

  2、安塞腰鼓还好在什么地方?(舞姿火烈)概括板书:舞姿火烈

  3、联系内容,回读全文。

  每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回读: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急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烁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战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之中,使人叹为观止。

  4、这美妙的舞姿美得到了极点,让人惊叹,这就是——叹为观止。

  [设计意图:联系前文理解“叹为观止”,既是联系这一小节中的内容,又是联系整篇课文的内容。]

  出示填空,运用刚才的方法自由背诵

  每一个舞姿都( ),每一个舞姿都( ),每一个舞姿都是( ),每一个舞姿都( ),使人( )。

  5、这样的舞姿让每一个观看的人都发出这样的惊叹——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五)观看视频

  [由直观的视频资料加深对文字的理解,更加深刻地理解内容,感受安塞腰鼓震憾人心的力量美。]

  1、教师引读第十七小节。

  2、(看视频)老师朗诵《安塞腰鼓》中的句子

  四、鼓声止,无声胜有声。

  [设计意图:在轰轰烈烈的视频结束后,耳畔似乎还回响着安塞腰鼓沉重的声音,教室会显得出奇地安静。教师巧妙地利用了这一点,以字幕的方式出示文章的最后一段。无声的字幕,此时,可能比有声的朗读更能滋润学生的心田,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目的。]

  1、以字幕方式出示文章第三段。

  2、教师学生默读文字。

  五、动手做,润物细无声。

  1、教师总结: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还有许多民族艺术为世人所瞩目。

  2、课后可以读一读有关这方面的书籍,了解有关黄土高原和民间艺术的知识,制作一张小报

  板书设计:

  好一个安塞腰鼓

  场面壮阔声音震憾鼓者强健舞姿优美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8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基调,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

  2、理解文中短句及排比句的运用,体会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

  3、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深入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二、重点、难点:

  1、理解文中短句及排比句的运用,体会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

  2、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三、教学方法:

  1、诵读

  2、想象

  3、研讨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听过“摇滚”和“劲舞”吗?其实,在我们中国古老的黄土地上,早就有我们自己的摇滚和劲舞。它就是融摇滚和劲舞为一体的我们中华民族的艺术奇葩一一安塞腰鼓。

  1、多媒体演示“安塞腰鼓”表演的画面,学生欣赏。

  师问:你看了这些画面,此时内心洋溢着怎样的感情?

  (学生自由回答,谈一谈观后感,可以从声响、画面等方面谈:安塞腰鼓——气势铿锵激越,发聋振聩;动作变化豪迈粗犷;舞姿奔放雄浑。充分体现着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

  2、导入:

  俗语说:“一方山水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产生于黄土高原上的安塞腰鼓,粗犷、雄浑、动力十足。今天我们就一起跨越时空,走进黄土高原,走近安塞腰鼓,去感受一下它的风采和魅力。

  (本课导入的设计,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

  (二)美读课文,学习新课

  第一板块: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课文。

  (1)教师范读或放录音,学生听读,感受文章的感情基调。

  ( 铿锵激越的朗读能深深感染学生,许多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感情可通过读来悟出。)

  (2)指导朗读。

  例段一:第7自然段

  明确:本段描写安塞腰鼓表演开始时那种壮阔、豪放、火烈的场面、赞颂了那股喷涌而出的、不可扼制的生命力。因此,“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三个短句要读得简洁有力;“骤雨一样……强健的风姿”这组排比句要用急促的、富有跳跃性的节奏,来表现腰鼓场面的火烈、豪放、动力十足;最后,“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要读出对腰鼓场面,对人的生命力的赞美之情。

  例段二:第25、26、27段

  明确:写腰鼓表演达到了高潮,要把短句“愈捶愈烈!”的三次反复和一切都在“交织!……升华!”读得简洁有力、铿锵激越,使人体会到:腰鼓表演达到高潮,人的生命力被尽情释放,生命的一切在这释放中得以超脱和升华。

  “第一部分是鼓声响起之前,用中速,也不乏力量。中间部分是鼓声响起来,语调就应该激越、高昂。鼓声落,要读出悠远寂静、若有所思的情绪,语速稍慢。”

  (3)学生组内自主朗读,体验作品的情感、语调,然后推荐代表,比赛朗读。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这一环节就是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朗读中,受到情感熏陶,有所感悟,享受到审美乐趣。同时,用比赛来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角。)

  2、知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用“ 好一个 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用文中的内容。

  (学生各抒己见,可能有如下一些答案:“壮阔”“豪放”“火烈”“有力”“元气淋漓”“惊心动魄”“奇伟磅礴”“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像力”等等。)

  3、明结构。

  说明:文章按“鼓响前、腰鼓表演、鼓声止”可分成3大部分。第二部分为文章的主体部分,分别从4个角度来展示腰鼓舞的艺术魅力,且这4个角度的分水岭都是一句话。

  学生会很快找出:好一个安塞腰鼓!

  明确:这是文章内容与结构上的核心句。

  “好一个安塞腰鼓!”在13、17、22、24自然段反复出现,怎么读?

  (美读时感情要炽热、饱满、声调要高亢激越,充分表达本文对人的旺盛的生命力的赞颂之情。)

  第二板块:精读文章,品味语言

  4、寻美点。

  布置分组朗读,分组进行寻找美点比赛。用“ 美,你看(听)….”的句式或用“ 好,好在 ”这一句式进行评点。

  (可以从词、句式、修辞、写法、结构等方面进行评点,说得越多越好。可能出现的答案有:)

  ①蓄而待发的`后生美,你看,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梁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梁。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梁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

  ②火烈的舞蹈场面美,你看,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③激越的鼓声美,你听,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④击鼓的后生美,你看,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疚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⑤变幻的舞姿美,你看,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

  从用词方面说:

  (1)“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一句中“呆呆地”用得好,好在它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安静时安塞腰鼓的状态。

  (2)“茂腾腾的后生”“咝溜溜的南风”中的“茂腾腾”“咝溜溜”用得好,好在叠词的运用使语言亲切富有韵味。

  (3)“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中反义词用得好,好在它们对比强烈,更能突出安塞腰鼓的特点。

  从句式上说:

  (1)“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中“发狠”“忘‘隋”“没命”用得好,好在它们语意层层递进,语势步步增强。

  (2)“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这些短句用得好,好在它们使文章语句铿锵,气势强劲,突出了安塞腰鼓的豪放美。

  (3)“但是”与“看”独立成段好,好在它们特别引人注目,自然完成画面由静到动的急转。

  从修辞上说:

  (1)文章中排比用得好,好在形式多样的排比增强了语势,更突出了安塞腰鼓恢宏磅礴的气势。

  (2)“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写得好,好在比喻使对象更加形象具体,从而铺排出一系列异彩纷呈的画面。

  (3)文中的反复用得好,好在使语言节奏明快,形象深刻清晰。

  从写法上说:

  (1)“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写得好,好在它使人产生了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增加了文章的内涵。

  (2)“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写得好,好在“以声写静”,更加突出了鼓声止后的寂静。

  (3)文中开头的静态描写好,好在它为文章后面写动设下铺垫,使文章静中蕴动,动静结合,充满画面美。

  第三板块:进一步的美读训练,明确主题

  5、可以模仿合唱的形式。1—4自然段和28—30自然段由女生读。5—27自然段主体部分老师朗读。其中,抒发赞美之情,音调最高亢的13、17、22、24自然段,由男生读。

  (目的:指导学生多美读,从美读中体味它的气势,感觉其中的生命律动,进而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包孕的对人的旺盛的生产力的赞美之情。)

  6、本文所要表现的主题是什么?

  划出文中高度概括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的一句话: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洋溢着一种阳刚之美、表现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渴望。)

  三、布置作业

  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熟读成诵。

  四、结束语:

  有人这样形容道:“安塞腰鼓表演起来有股能劲,挥槌有股狠劲,踢腿有股蛮劲,跳跃有股虎劲,转身有股猛劲,全身使出一股牛劲,看了叫人带劲,听了给人鼓劲,实实在在足劲!”

  刘成章写的《安塞腰鼓》这篇文章是一首生命的和力量的赞歌。腰鼓自身,就是人类生命力量的凝聚,能最充分、最彻底的表现生命的阳刚之美,作者倾注了全部的热情与笔力歌颂。既有对陕北高原土地和土地上生命的赞美,又有对我们这个从沉睡中觉醒、迈着雄健的步伐,不断走向繁荣的伟大祖国的礼赞!

  赏美乐——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9

  设计理念:

  1、“审美体验”是阅读教学的“最高境界”,我力求在“诗意”与“歌韵”上突破,激发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2、学生对于黄土高原的民风民俗不是很了解,我试图通过剖析语言文字背后所蕴含的东西来帮助学生理解和体会,这样,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经验成为一个关键所在。如何理解文字背后所蕴含的东西也就成了一个重点。而反复读则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很好的方式。

  3、让学生在充分熟悉课文内容的前提下,自主探究文章主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学会欣赏舞蹈表演的艺术,感受舞蹈的美,体会安塞人的内在品质。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语言之情感。

  2、学习课文9—20自然段,探究,品味,了解安塞腰鼓独特的魅力,感受黄土高原后生粗犷、豪放、开放的性格。

  重点难点:

  1、重点:后生及舞姿部分。

  2、难点:文章的表达方法,第17自然段的理解。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导入

  1、教师谈话: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领略了安塞腰鼓的独特魅力,感悟了安塞腰鼓“舞蹈”的“火烈、狂野”(板书)。现在,我们再次走进“安塞腰鼓”,去感受它,去领略它,去欣赏它。请看……

  2、视频播放“腰鼓表演”

  3、复习“舞蹈”部分

  (1)、出示6-7自然段

  师引读:看哪,“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

  生齐读:“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师引读:“黄土高原上,爆出了一场……”

  生齐读:“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师引读:“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使恬静的阳光立即……,使困倦的世界立即……”

  生齐读:“……变得燥热了,……变得飞溅了,……变得亢奋了。”

  (2)、这火烈狂野的舞蹈场面,深深地震撼了作者,他不由得发出了由衷的赞叹:“好一个安塞腰鼓!”(多媒体出示,学生齐读)

  (3)、这火烈狂野的舞蹈场面,深深地震撼了我们,我们也不由得发出了由衷的赞叹:“好一个安塞腰鼓!”(课题上方板书“好一个”)

  二、过渡、归纳

  1、是啊,“好一个安塞腰鼓!”安塞腰鼓除好在“舞蹈”的“火烈狂野”,还好在什么地方?

  2、交流、讨论(归纳整理、相机板书:响声后生舞姿)

  三、精读课文9-16自然段,感悟文本

  (一)学习“响声”部分

  1、出示9-10自然段

  2、指名读。(师生评议)

  变换方式读,男生读第9小节,女生读第10小节,齐读“隆隆……”以朗读促感悟,体会鼓声的力量与震撼。

  3、拓展:这鼓声碰撞在黄土地上,黄土地也成了……也是……

  这鼓声碰撞在天幕上,天幕也成了……也是……

  这鼓声碰撞在你的心上,你的心也成了……也是……

  这鼓声碰撞在我们的心上,我们的心也成了……也是……

  4、比较:如果去掉“隆隆……”,效果怎样?如果不用“牛皮鼓面”来比喻,效果怎样?(“隆隆……”增强了气势;比喻形象生动,把无形的声音变得有形了。)(板书:隆隆……)

  5、小结:这“隆隆……”的鼓声,震撼着山崖,震撼着黄土地,震撼着观众,也震撼着我们,我们一定会发出一声赞叹:“好一个安塞腰鼓!”(多媒体出示,学生齐读。)

  (二)、学习“后生”部分

  过渡:安塞腰鼓的舞蹈无疑是魅力四射的,响声是震撼人心的,那么,这些击鼓的后生呢?我请两位“男子汉”分别读12、13小节。

  1、出示12-13自然段。

  2、指名朗读。(评议)

  3、这是怎样的后生?

  4、抓住“元气淋漓”进行自读感悟。

  (1)、“元气淋漓”是什么意思?

  (2)、你从哪些词句看出?(视学生具体情况而定)

  重点讨论“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

  与“力量,激情,气势”对应起来理解。(见课件)

  (3)、你能读出这种味道来吗?(教师指导、示范)

  5、指导朗读第12自然段。

  6、面对这些后生,你会怎样赞美?为什么要赞美黄土高原?(见13小节)

  7、小结:面对如此“元气淋漓”的后生,我们怎么能不赞叹呢?“好一个安塞腰鼓!”(多媒体出示,学生齐读)

  (三)、学习“舞姿”部分

  过渡:你们喜欢“舞姿”吗?喜欢的站起来,我们一起读!

  1、出示第15自然段。

  2、齐读。

  3、这是怎样的舞姿?(讨论,板书:叹为观止)

  这里由4句话,每一句写了“舞姿”的`一个特点,每句分别写了什么?

  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排比)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读出它的气势?

  (指名读,齐读)

  4、拓展,看插图,在你心中还会有哪些舞姿?

  5、小结:好一个变幻莫测、令人叹为观止的舞姿啊!让我们一起大声赞叹吧:“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安塞腰鼓”。(多媒体出示,学生齐读)

  (四)、体会反复的好处

  过渡:作者反复赞美“好一个安塞腰鼓”,节奏明快,层层深入,写出了安塞腰鼓的激情,让我们读出它的激情吧!

  1、朗读反复出现的句子。

  2、让我们再次欣赏激情四射的安塞腰鼓。(播放视频“腰鼓表演”)

  四、研读17自然段,突破难点

  1、范读17自然段。

  2、学生大声读。

  3、交流感受。

  4、简介创作背景:

  黄土高原曾经出现过秦、汉、唐的繁荣,可是现在,黄土高原却成了贫穷落后的代名词。是改革开放给国家都带来了希望,刘成章对改革开放充满了热情。1986年,刘成章创作了《安塞腰鼓》这篇优美的散文,写出了黄土高原人的精、气、神。

  有一首歌唱道:……(多媒体播放《我热恋的故乡》片段)

  5、齐读,加深体会

  五、略读结尾,升华主题

  1、教师引入,学生轻读18-20自然段。

  2、“它”和“她”分别指什么?

  3、给你的感觉怎样?

  4、“一声渺远的鸡啼”是什么意思?

  5、这里的“静”和开头的“静”有何异同?

  (讨论以上问题,学生如有困难,教师适当点拨。)

  六、总结

  舞停了,舞姿仍在眼前,鼓声仍在耳畔,激情仍在心中!让我们记住安塞腰鼓,记住这黄土地上表演腰鼓的后生,记住这篇文章的作者——刘成章。

  七、拓展练习

  1、练习背诵12-16自然段。

  2、读一读刘成章其它有关黄土地的文章,如《老黄风记》、《山峁》等。

  板书设计:

  舞蹈 火烈狂野

  好一个 响声 隆隆……

  安塞腰鼓 后生 元气淋漓

  舞姿 叹为观止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10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本文因其独特的句式特点而极具音乐美,同时还有丰富的画面美,以及充塞于全文的力量美。本设计旨在通过不同层次的朗读指导,让学生感受文章之美,并掌握基本的朗读方法。

  教学步骤 :

  一、齐读、正音

  1.首先不作任何提示,让学生齐读全文。

  2.纠正学生误读的字音。

  二、读出音乐美

  1.学生自我评议刚才齐读课文时所存在的问题。

  2.播放课文的配乐朗诵带。要求学生带着刚才评议的问题去听,并根据录音在文中作一些标记,如节奏、重音等。

  3.对比评议:将自己的朗诵与录音带中的朗诵进行比较,发现他人长处。

  朗读指导:朗读最基本的要求是读准字音,接下来就是要读准节奏。要读准节奏,必须注意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停顿,还要分析课文的句式特点:本文以短句为主,因而节奏较快:读准节奏以后还要注意语音的轻重,这样才会产生抑扬顿挫的效果。

  4.分节朗读,学习重点:节奏、重音。

  5.齐读全文,注意音准、节奏、重音。

  6.跟读:跟录音带齐读全文。

  7.学生自由朗读。

  三、读出画面美

  朗读指导:朗读水平若要向高层次发展,必须深钻课文,才能身临其境,进而读出文章的画面美。

  1.寻找本文主体画面的构成因素。

  黄土高原(厚实、大气)、一群茂腾腾的后生(热情、充满力量)、腰鼓(灵动而热烈的陕北打击乐器)。

  2.分析全文画面的构成。

  以打击腰鼓的不同过程为主,穿插一些想象的画面(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等)、陕北农民的生活画面、黄土高原与江南的.对比画面等。

  3.播放腰鼓表演的录像片段。

  4.自由朗读,力求进入课文情景,读出文中的画面美。

  5.教师示范。

  6.全班齐读。在节奏、重音的基础上,力求读出画面美。

  四、读出力量美

  1.讨论:本文的主旨。让学生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各抒己见。尽管本文的主旨不是很容易达到统一,但有些因素却是很明朗的:表现了腰鼓这种民间舞蹈的震撼力,更让我们感受到了蓬勃的生命力量。此外,作者仿佛还向我们暗示了西北这块土地所蕴涵的潜力。

  2.播放配乐朗诵带,让学生体会文章的力量美。

  3.学生诵读。力求读出本文所特有的阳刚之美。

  五、积累

  1.将自己喜欢的句、段摘录下来。

  2.在摘录的句、段中再作选择,力求背诵下来。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本文的句式和修辞都可以给学生提供许多学习的范例。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积累习惯,并教给学生一些积累的方法,并学会做品析式的积累。

  教学步骤 :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正音。通过朗读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解决音准问题。

  2.听配乐朗诵(或教师范读),把握节奏和语音的轻重。

  3.自由朗读,练习节奏和语音的轻重。

  4.齐读全文,在节奏和语音轻重的基础上,力求读出本文的阳刚之美。

  二、局部雕琢,品味语言

  1.分组研读课文,找出本文在句式和修辞方面的特点。

  本文短句多、感叹句多、排比句多。这些特点皆因特殊的写作对象所决定,因为安塞腰鼓充满了力量之美,能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有条件的话,可以播放一段腰鼓表演的录像,对学生理解课文会有所帮助。

  2.语言品析。从句式和修辞的角度各找一处自己最喜欢的例句,并说明自己喜欢的理由。多让一些学生发言,教师只作适当的点拨。若学生品析有困难,教师可作一些示范。语言品析应在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的范围内进行,不要随意拔高。

  三、分类积累,巩固品析

  按照前面学习的品析方法,将课文中有代表性的句子,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摘抄,并力所能及地写一点赏析的文字。可从以下方面去摘录:

  美词(含新词汇)、词语排比、句子排比、段落排比、比喻句、对比句、叠词句等。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读写互动是本设计的特点。在写作实践中,学生可以感知为文之不易,从而刺激理解课文的热情;通过课文的学习,掌握一定的方法,再进行类似题材的写作,学生的作文质量必然会有所突破。

  教学步骤 :

  一、看录像写作文(课前不作任何预习)

  播放一段腰鼓表演的录像(最好是在黄土高原上表演的),然后让学生进行课堂写作。要求:尽量再现看到的画面;有适当的想象的画面;15--20分钟完成;300字左右。

  二、对比研读

  1.学生展示自己的现场作文。

  2.听《安塞腰鼓》的配乐朗诵,默读课文。

  3.仔细阅读课文,将自己的作文与刘成章的《安塞腰鼓》进行比较。

  4.畅谈比较结果。

  三、晶《安塞腰鼓》之美

  语言美(音乐美)、画面美、力量美等。

  四、延伸写作

  播放一段其他类型的精彩的舞蹈录像,让学生根据所看录像进行写作,注意借鉴《安塞腰鼓》中的一些写法。

  [资料整合平台]

  课文扩读材料

  {三国演义)第五回(节选)椤贯中

  王匡将军马列成阵势,勒马门旗下看时,见吕布出阵:头戴三又束发紫金冠,体挂西川红锦百花袍,身披兽面吞头连环铠,腰系勒甲玲珑狮蛮带;弓箭随身,手持画戟,坐下嘶风赤兔马:果然是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王匡回头问曰:谁敢出战?后面一将,纵马挺抢而出。匡视之,乃河内名将方悦。两马相交,无五合,被吕布一戟刺于马下,挺戟直冲过来。匡军大败,四散奔走。布东西冲杀,如入无人之境。幸得乔瑁、袁遗两军皆至,来救王匡,吕布方退。三路诸侯,各折了些人马,退三十里下寨。随后五路军马都至,一处商议,言吕布英雄,无人可敌。

  正虑间,小校报来:吕布搦战。八路诸侯,一齐上马。军分八队,布在高冈。遥望吕布一簇军马,绣旗招飑,先来冲阵。上党太守张杨部将穆顺,出马挺枪迎战,被吕布手起一戟,刺于马下。众大惊。北海太守孔融部将武安国,使铁锤飞马而出。吕布挥戟拍马来迎。战到十余合,一戟砍断安国手腕,弃锤于地而走。八路军兵齐出,救了武安国。吕布退回去了。众诸侯回寨商议。曹操曰:吕布英勇无敌,可会十八路诸侯,共议良策。若擒了吕布,董卓易诛耳。

  正议间,吕布复引兵搦战。八路诸侯齐出。公孙瓒挥槊亲战吕布。战不数合,瓒败走。吕布纵赤兔马赶来。那马日行千里,飞走如风。看看赶上,布举画戟望瓒后心便刺。傍边一将,圆睁环眼,倒竖虎须,挺丈八蛇矛,飞马大叫:三姓家奴休走!燕人张飞在此!吕布见了,弃了公孙瓒,便战张飞。飞抖擞精神,酣战吕布。连斗五十余合,不分胜负。云长见了,把马一拍,舞八十二斤青龙偃月刀,来夹攻吕布。三匹马丁字儿厮杀。战到三十合,战不倒吕布。刘玄德掣双股剑,骤黄鬃马,刺斜里也来助战。这三个围住吕布,转灯儿般厮杀。八路人马,都看得呆了。吕布架隔遮拦不定,看着玄德面上,虚刺一戟,玄德急闪。吕布荡开阵角,倒拖画戟,飞马便回。三个那里肯舍,拍马赶来。八路军兵,喊声大震,一齐掩杀。吕布军马望关上奔走;玄德、关、张随后赶来

  使用建议:选文与《安塞腰鼓》

  皆展示了一个大的场面,但突现的人物却不同。课文学习完毕,可将本段文字作课外阅读材料,与课文进行对比阅读。同样是展现男人的豪气与力量,吕布是纵赤兔举画戟独步天下,陕北后生们则是踏黄土击腰鼓威震山河。试比较两文写法上的异同。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我从三个维度出发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能力:让学生掌握排比、反复修辞及短句在文章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并综合运用其他语言品味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重点、难点

  这篇文章语言很有特色,所以我把这堂课的重点确定为:品味语言,感受恢宏气势。

  学生要把感性的文字上升为理性的思考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把这堂课的难点确定为:通过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教学过程

  一、听读,整体感知

  1.师范读课文。生思考:这是一个xxx的安塞腰鼓(用课文中的词语回答)

  (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让学生对课文的情感基调就有直接的感知,并为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起了很好的榜样作用,同时通过问题的思考,让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了一个初步的.感知。用文中的词语回答更是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二、美读,赏析品味

  1、通过听读,学生已经知道了这是个壮阔、豪放、火烈的腰鼓,师提问这篇文章应该用什么样的基调来朗读?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总结是豪迈、激昂的基调。接着就请学生带着这种基调,放声、纵情地朗读这篇课文,边读边思考作者是怎样来写出这壮阔、豪放、火烈的腰鼓的?要求: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提示:可从修辞、句式、字词、结构、写法等考虑。

  (这个环节我只设计了一个能牵动全文的的主问题,通过这个问题简化教学头绪,更好地帮助学生理清思路,避免传统教学中的碎问碎答,一问到底的弊端,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重点引导学生品读以下几个句子:

  1.“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改成“急促的鼓点像骤雨一样;飞扬的流苏像旋风一样;蹦跳的脚步像乱蛙一样;闪射的瞳仁像火花一样;强健的风姿像斗虎一样。”效果有何不一样?(原句是短句,使语言铿锵,节奏急促,气势强劲;原句喻体提前,起强调作用,突出安塞腰鼓的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

  2.“……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这几个句子采用反复的修辞,使文章形成回环往复的气势,在结构上又是文章层次的分界点,能使文章脉络清晰,同时推动文章情节和感情达到高潮。)

  3.“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这句话采用排比的修辞使文章气势恢弘,雄浑有力,表现出安塞腰鼓气吞山河的场面和震撼人心的力量。)

  指导学生品读这段话时可采用想象法,让学生想象“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的情景,从而让学生体会打腰鼓时的场景。

  指导学生朗读时可采用两重读,即把学生分成三大组,当第一组的同学读到第一句话最后两个字的时候第二组的同学开始读第二句,当第二组的同学读到第二句的末两个字的时候第三组的同学开始读第三句,这样就能产生此起彼伏的效果,犹如一个个念头在脑海浮现。

  (在这一环节教学中我主要运用个别读、齐读、两重读、叠加读等不同的朗读方法,并综合运用句式比较法、字词替换法等让学生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让学生掌握排比、反复、短句的运用使文章显得气势非凡,从而使学生明白安塞腰鼓的内容与语言相一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圈点勾画法。我在这里只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真正体现了新课标中这一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只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个环节具有很强的不可预见性。)

  三、默读,探究主题

  1.默读后,请生回答作者借安塞腰鼓想要表达什么?

  (文章的主题可以多角度去理解,如:“歌颂阳刚之美”;“歌颂民族艺术”;“表现西北人想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愿望”……)

  2.那么这篇文章对你有什么启示呢?

  交流后师打出自己对此文的感悟:

  人,活得要有一股劲!

  这劲,是生命力,是上进心,是坚忍不拔的意志,是不屈不挠的精神!

  学习上,要有一股猛劲;

  事业上,要有一股牛劲!

  有劲的生活,才是最有希望的生活!

  四、延伸课外,创意展示

  一起来看新浪网上的一则消息:

  “安塞腰鼓”将成注册保护品牌。

  闻名国内外的腰鼓之乡安塞县,近日向有关部门申报注册“安塞腰鼓”的知识产权。

  届时,“安塞腰鼓”将成为安塞县新的经济产业。安塞县是全国有名的文化大县,安塞腰鼓更是闻名天下。全县有5万多农民会打腰鼓,有20xx多农民靠外出打腰鼓赚了钱,年创收入百万余元。为了将这项民间产业做强,安塞县政府投资将腰鼓这项艺术在国际互联网上滚动宣传,提高知名度。目前该县已准备好有关材料,近日内将上北京申报注册知识产权。

  (看后)为了提高安塞腰鼓的知名度,能成功注册知识产权,请同学们为“安塞腰鼓”拟一则广告词为其做宣传,如果你的创意被采纳,我想,安塞县文化局将会发给你请柬,特邀你亲临黄土高原,现场观看安塞腰鼓的表演。要求运用排比、反复等修辞。(先在四人小组内交流,再把本小组内最有实力的一则作品在全班交流。)

  五.作业设计

  1、收集有关描写声音的文字。

  2、调查一下本地具有特色、具有文化内涵的民间艺术,写一篇文章。(选做,体现作业的层次性。)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12

  一、 教学设计

  创意说明

  《安塞腰鼓》是一首生命的赞歌,力量的赞歌。它歌颂了黄土高原所蕴涵的潜力和希望。作者用优美、豪放的文字描绘了一个壮阔的场面,感情跌宕起伏,写的酣畅淋漓。作者采用了大量的比喻、排比和反复的修辞句,描述出西北汉子表演安塞腰鼓时那种忘情、奔放、狂野的情绪。气势充沛,激越亢奋,让人充分的感受到力量的奔腾,生命的升华。本篇课文语言含蓄,内含丰富,无论是语言积累还是情感熏陶,都需要通过反复朗读和师生积极的讨论中来实现,因此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是非常关键的。本节课重在整体感悟作者贯穿全文的思想感情和描述的优美画面。调动多种朗读手段体会其画面美和力量美,以达到综合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为目的。通过合作交流让学生理解文中虚实结合、以声写静等多种写法。

  知识和能力:学会理清思路,理解虚实结合的写法,学习用以声写静的手法描述闹声停止后耳朵里不可捉摸的声响。

  过程和方法:看画面,读课文,在老师指导下合作、讨论,通过实践活动体验写法。

  情感和态度:感受安塞腰鼓磅礴的气势,感受蓬勃的生命力量和作者的赞美之情。

  课型:朗读课,品味课

  二、教学步骤

  ⑴导入新课:

  我知道同学们很喜欢唱歌,你们都喜欢唱哪些人的歌曲呢?(学生自由发言)我明白你们都喜欢唱一些流行歌曲。其实,老师也喜欢唱歌,只不过我喜欢唱民歌,因为我认为流行的东西毕竟很短暂,只有那些属于大众的、民族的艺术才是永恒的,有一句名言说的好:“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中华民族有很多令世人瞩目的艺术,如京剧、川剧变脸、灯上芭蕾等。作为一个中国的青少年,你们应该了解一些。今天,我们就随刘成章先生一起去欣赏一种带着浓郁的黄土味的舞蹈艺术—安塞腰鼓。

  ⑵播放一段安塞腰鼓的表演场面,让学生直观感觉安塞腰鼓表演的力量美与画面美。(通过音象资料的展示,学生更容易理解课文)

  ⑶让学生自由朗读一遍课文,思考并向同学交流自己朗读的情况。(包括语气、语速、情绪、重音等)

  ⑷通过自读,请学生找出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通过找关键句子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⑸师生共同评定朗读技巧,师生合作再朗读课文,老师读主体部分,学生读四个“好一个安塞腰鼓!”,并思考作者的写作顺序,为全文划分层次。(培养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悟能力,师生互评朗读)

  ⑹分组讨论三个部分所描写的气氛:静→动→静(理解场面描写的重要手段)

  ⑺重点欣赏表演过程中作者虚实结合的写法。(分组讨论:按作者描写时调动的各种感管,如视觉、听觉、感觉等多角度去领悟作者精彩的描写,在自主合作学习中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朗读自选句段并说明。

  ⑻体会结尾部分,作者在表演结束后对闹声的特殊体验。(明确这种“以声写静”的写法。)

  方法:①让学生用双手敲击桌面的声响来体验。

  ②老师举生活实例或好的比喻句来示范。(从实践活动中理解描写技巧,把语文与生活密切联系起来。)

  ⑼讨论:作者描写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是为了抒发什么感情?(师生共同讨论,自由发言。老师把学生引入到国家开发大西北的主题上来,提高对课文的深层次理解。)

  ⑽总结全文。

  三、精彩片段

  ⒈

  师:表演过程中,作者始终贯穿着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生:赞美之情。

  师:你们能从课文中找出直接表达作者这种感情的语句吗?

  生:能!四个“好一个安塞腰鼓”句。

  师:下面老师就当你们的解说员,给你们朗读一遍课文,把你们带进那表演场面中,老师读到精彩的地方,你们就大声地赞美“好一个安塞腰鼓!”行吗?

  生:行!

  师生合作朗读课文。

  师:老师读得怎样?

  生:老师读得很有感情!老师把我们带进了那个场面!让我们有一种

  身临其境之感!老师有些地方读得较快,重音不够突出!……

  师:现在我们分六个小组讨论表演过程中作者是怎样虚实结合,描述所见所闻所感的?请同学们选出精彩语句与大家交流。

  生一:作者的所见有“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这两句写出作者看见舞姿一开始时的强烈感受,是实写。(这腰鼓)“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这一组排比句是作者看到火烈的舞姿后产生的联想,是虚写。

  生二:“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一句是实写作者所听到的;“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一组句子是作者听到鼓声时产生的联想。

  生三:“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是作者看见豪放的舞姿体会到的力量美。

  生四:“愈捶愈烈!形体成了沉重而又纷飞的思绪!愈捶愈烈!思绪中不存任何隐秘!……声成了茫茫一片……”这是作者所见和所感的结合。

  ……

  师:刚才同学们举了这么多很好的例子,也说明的很好。现在就请你们自由的选择一些再在小组内朗读。

  ⒉.

  师:我们没有机会亲自看到安塞腰鼓的表演场面,老师播放的画面中也没有敲鼓的响声。为了让我们更真切地体会到安塞腰鼓的壮阔,下面我们把桌面当鼓面,由慢到快,由弱及强地敲击,然后静静的'聆听耳畔那不可捉摸的声响。(学生敲击后回答)

  生一:“我听到了老师清晰的脚步声和老师们的呼吸声。”

  生二:“我听到了电视机的电流声,还有窗外一声清脆的鸟叫。”

  生三:“闹声戛然而止时,我好像一个人来到一条从没有人走过的小路上。多么的陌生!”

  生四:“当所有声音都停止的时候,我好象一个人躺在了一片大草原上,天空是那样的辽阔!”

  ……

  师:刚才大家说的非常好!你们能讨论一下这种写法吗?用平时不容易听到的声音来突出环境的静,这是什么写法?

  师生讨论明确:以声写静。

  老师列举一些优美的比喻句来示范如何描写人对闹声突然停止时的特殊感受。(下去后把自己的体验写成一百字以内的片段作文)

  (以上两个片段重在加强对学生的合作学习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反思

  《安塞腰鼓》是一篇文质皆美的抒情散文。无论是欣赏其画面美,还是学习其语言美,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都比较困难。所以要多方面给学生直观的感觉和良好的引导。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启发学生对课文的领悟能力,是很必要的。我在启发学生朗读课文,感悟情景方面做的比较好。训练朗读技巧和片段仿写上也较成功。同时还加强了学生对课文主题的深入理解,并把语文与生活密切联系起来。但是在留给学生讨论的时间、空间上还不够充分;学生质疑的机会还给的不多,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巩固和提高。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13

  【教学目的】

  1、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

  2、理解排比的修辞手法的类型及其在这篇文章中的作用。

  3、学习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4、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

  【重点、难点】

  一、重点

  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

  二、难点

  1、理解排比的修辞手法的类型及其在这篇文章中的作用。

  2、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联系上下文,体会下列词语的意思:

  ⑴ 忘情:不能节制自己的感情。

  ⑵ 狂舞:纵情的跳舞。

  ⑶ 闪射:闪耀,放出(光芒)。

  ⑷ 火烈:像火一样热烈。

  ⑸ 亢奋(kàng):极度兴奋。

  ⑹ 晦暗(huì):昏暗,不明显。

  ⑺ 羁绊(jī):缠住了不能脱身,束缚。

  ⑻ 碰撞:运动着的物体与别的物体突然接触。

  ⑼ 搏击:奋力斗争和冲击。

  ⑽ 烧灼(zhuó):烧、烫,使受伤。

  ⑾ 奔突:横冲直撞;奔驰。

  ⑿ 辐射(fú):从中心向各个方向沿着直线伸展出去。

  ⒀ 翻飞:上下或内外交换位置。

  ⒁ 淋漓(lín lì):① 形容湿淋淋往下滴。

  ② 形容畅快。

  二、导入

  大家在电视节目上看过陕西安塞地区的腰鼓吗?我想大家一定会被安塞腰鼓那种壮阔、豪放、火烈的舞蹈所深深打动。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刘成章写的安塞腰鼓,看看作家对安塞腰鼓是怎样欣赏、体会的。

  三、正课

  1、朗读课文(或老师范读、或听课文录音、或学生齐读、轮读、个别读均可)

  2、提问: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讨论并归纳:

  按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分三段:

  第一段:从开头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

  第二段:从但是到成了茫茫一片。

  第三段:从当它冥然而止的时候到完。

  3、提问:第二段可以分成几层?讨论并归纳:

  分成4层:

  第一层:从但是到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写安塞腰鼓的舞姿及给人的联想。

  第二层:从好一个安塞腰鼓到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

  写安塞腰鼓的响声给人的感受。

  第三层:从好一个安塞腰鼓到那里再有这么厚这么厚的土层

  啊。写安塞腰鼓给人心灵的搏击。

  4、提问:文章怎样写表演前的情况?讨论并归纳:

  从背景写:是一片高粱地、丝溜溜的南风。

  从人物写:是蓝腾腾的后生。

  从性格写:是朴实的。从神情写:是沉稳而安静的。从腰鼓写:是呆呆的、不曾响。

  5、提问: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讨论并归纳:

  为下文写腰鼓表演蓄势。

  6、提问:作者与安塞腰鼓的舞姿有什么特点?讨论并归纳:

  壮阔、豪放、火烈。

  7、提问:作者是怎样写的?讨论并归纳:

  先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一锤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再用比喻从舞蹈的后生的舞姿写,如强震起的石头的狂舞。再用排比、连续比喻的修辞手法写急促的鼓点像骤雨,飞扬的流苏像旋风,蹦跳的脚步像乱蛙,闪射的瞳仁像火花,强健的风姿像斗虎。

  8、提问: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讨论并归纳:

  运用比喻使描写的对象更加形象生动具体。运用排比使文章的气势更加恢宏、雄浑有力,用来描写安塞腰鼓很适当。

  9、提问:这腰鼓这一段用了那些反义词?讨论并归纳:

  空气(冰冷~燥热),阳光(恬静~飞溅),世界(困倦~亢奋)

  10、提问:运用反义词写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用反义词对比强烈,写出安塞腰鼓的特点。

  11、提问:如果说上面是实写,那么,使人想起三段是什么写?

  讨论并归纳:虚写。

  12、提问:用虚写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用虚写使人产生联想想象,增加了文章的内涵。

  13、提问:作者联想到什么?

  讨论并归纳:联想到落日古战场,电闪雷鸣和人的大彻大悟。

  14、提问: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这句话怎么理解?

  讨论并归纳:这里写出了陕北高原人们的性格特征,是粗矿、豪迈、

  开放的。

  四、小结

  文章描写安塞腰鼓的特点:壮阔、豪放、火烈。先实写,用连喻,写安塞腰鼓的舞姿。然后用虚写,通过联想、想象,写安塞腰鼓给人的感受写出了陕北人们的性格特征。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⑴ 给下面的词配上一个同义词:

  忘情( ) 闪射( )

  火烈( ) 亢奋( )

  晦暗( ) 羁绊( )

  搏击( ) 辐射( )

  ⑵ 境空:

  ① 骤雨一样,是( );旋风一样,是( );乱蛙一样,是( );火花一样,是( );斗虎一样, 是( )。

  ②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 )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 )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 )了。

  ③ 容不得( ),容不得( ),容不得( )。是( )了、( )了、( )了的那么一股劲。

  第二课时

  一、预习

  阅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

  二、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段和第二段的第一层,今天我们再来看看作者怎样描写安塞腰鼓的。

  三、正课

  1、朗读课文,注意读出节奏、重音、感情。

  2、提问:文章第二段的第二层怎样写安塞腰舞的响声的?

  讨论并归纳: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安塞腰鼓声音的回响。第一句写声音撞击在山崖上,山崖发出回响;第二句写声音撞击在观众的心里,观众的心里发出共鸣。第三句写声音引起的豪壮的抒情、严峻的思考、犁尖翻起的上浪、阵痛的发生和排解。

  3、提问: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安塞腰鼓的沉重的响声,气势不同反响。

  4、提问:文章第二段的第三层怎样写安塞腰鼓给人心灵的搏击?

  讨论并归纳:先写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的、急速的、大起大

  落的搏击着,使人感到震撼、烧灼、威逼。使人鲜明的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使人感受到陕北农民的那种取之人的甚少,奉献给人的甚多的精神。写出作者心灵深处的感悟。

  5、提问:黄土高原啊这一段写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只有黄土高原这么深厚的土层,才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才能有这么惊天动地的安塞腰鼓。

  6、提问:为什么说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里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讨论并归纳:这里用比喻说明江南人性格柔弱,只能唱一些江南小调,打不得这样气势澎湃的腰鼓。

  7、提问:第二段的第四层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总结上面的三层的意思。从力量、声响、光影的变幻、艺术的享受写安塞腰鼓的舞姿给人蓬勃的想象力。从安塞腰鼓沉重的响声写给人心灵的净化。从后生们生命中喷发出来的力量写安塞腰鼓给人心灵的震撼。

  8、提问:倒数第四段中的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这几个词能不能对调?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不能。因为这几个词的排列按一定的顺序。从小到大,从低到高,从中心到四周。

  9、提问:为什么说当它更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以至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

  讨论并归纳:这是人对闹声的一种感受,当闹声突然停止的时候,会感到特别的静。其次,这里用静来反衬闹,可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10、提问;怎样理解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声?

  讨论并归纳:鸡声是天亮的标志,是新的一天的开始,是希望的象征。有这种安塞腰鼓所喷发出来的力量,一定会带动生命的奔腾升华,一定会创造出一个崭新的世界,这正是希望所在。

  11、提问:本文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试举例说明这样的写法,对表现文章的思想感情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

  ⑴ 句内部的排比:一锤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

  ⑵ 句与匈之间的排比: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⑶ 段与段之间的排比: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流做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而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这些排比句使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语句钱钻,能表

  达出强烈的思想感情。

  12、提问:访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

  讨论并归纳:本文通过对安塞腰鼓的描写,赞美了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写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

  四、小结

  这篇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语句锡铭,写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表达出作者赞美了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的强烈的思想感情赞美陕北高原人们粗矿、豪迈、开放的性格特征。文章多处运用排比、比喻,使文章气势恢宏,节奏明快,每个词语都简洁有力,每个句子都罂群激越,增强了文章感人力量。

  五、作业

  1、课后练习二、三、四题。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第二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⑴ 写出了面词的反义词:

  晦暗( ) 束缚( )

  闭塞( ) 欢乐( )

  摆脱( ) 冰冷( )

  恬静( ) 困倦( )

  ⑵ 简答:

  ① 本文以什么作为线索?

  ② 安塞腰鼓的特点是什么?

  ③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一股劲!这句话运用了什么类型的排比?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④ 清模仿文中的排比句写一段话。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品味西北特有的艺术奇葩。

  2、学习文章形、神结合的语言。

  3、感受生命的律动、蓬勃想像力。

  教学重点:

  1、利用多媒体教学,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

  2、自主学习,师生互动,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本事。

  教学难点:

  理解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及运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安塞腰鼓”视频,学生欣赏。

  2、学生谈观感。教师从以下方面适当引导:

  ①安塞腰鼓,它产生于距延安四十公里处的安塞县。它的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风格与当地自然环境、地理风貌、民风民情等浑然一体,不可分离。

  ②安塞腰鼓是人、鼓合一的,没有一种乐器能够像它这样要求人和乐器的高度和谐。人的表演和乐器的"表演完整地糅合在一齐,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所以成功的表演是人借鼓势,鼓借人威,酣畅淋漓,精、气、神无阻无碍一脉贯通。今日我们来学习刘成章的《安塞腰鼓》。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给合注释,掌握下列词语的音和义。

  亢奋、晦暗、羁绊、冗杂、叹为观止、戛然而止

  2、听课文的录音;请学生大声朗读课文,体会全文语速、语调的'变化。

  明确:1—4自然段语速较慢,语调沉稳有力,表现腰鼓表演前安静中蓄积力量的特点。

  5—27自然段:语速较快,语调高昂激越,表现腰鼓表演的欢快、火爆、热烈的特点。

  28—30自然段:语速舒缓,语调轻柔,表现腰鼓表演结束后场面寂静的特点。

  3、找出全文中感情最炽烈、音调最高亢的句子。

  明确:“好一个安塞腰鼓!”间隔反复四次。

  4、朗读全文。

  能够模仿合唱的形式。1—4自然段和28—30自然段由女生读。5—27自然段主体部分教师朗读。其中,抒发赞美之情,音调最高亢的13、17、22、24自然段,由男生读。

  5、分清结构层次:

  全文能够分成三个部分。从“群茂腾腾的后生”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是表演前;第二部分从“可是”到“声,成了茫茫一片……”是表演中;第三部分从“戛然而止的时候”到“耳畔是一片渺远的鸡啼”,是表演后。

  开篇(1—4):雕塑般的造型(静态美)以静衬动

  (5—13):火烈的舞蹈(动态美)

  (14—17):激越的鼓声(气势美)

  主体(5—27)(18—22):击鼓的后生(阳刚美)

  (24—27):变幻的舞姿(艺术美)

  结束(28—30):无声的世界(静寂美)无声衬有声

  三、师生互动,赏析文脉。

  1、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的话,你会用哪个字?用“静”。

  2、两部分的“静”有没有不一样?

  第一部分侧重于人的安静,第二部分侧重于声音的寂静。

  3、这两部分对第二部分的表达有什么作用呢?

  以动衬静,构成鲜明的比较;第二与第—部分构成前后呼应。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15

  学习目标

  1、识记本文出现的重点字词,了解安塞腰鼓。

  2、学习本文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腰鼓表演的技艺,品味文章的语言。

  3、学会欣赏舞蹈表演的艺术,感受舞蹈的美,体会安塞人的内在品质。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师:源于生活的艺术,表现形式有很多,哪位同学能够说出自己知道的几种?

  生:画画、雕塑、武术

  师:我们身边的能列举几个吗?

  生:闹元宵、踩高跷、舞狮、秧歌。

  师:对,其实,还有一种威风锣鼓表演,气势宏大、场面壮观。今天我们学一篇同样为鼓的表演安塞腰鼓的文章,看看安塞人能舞出点什么?

  二、理解题目。

  教师引导学生就文章题目提出问题,对课文有一个初步的整体感知。

  三、整体把握课文。

  1、解决文章中的生字词。

  教师把生词分为四类:注音、解释、书写、累积。启发学生体会这样分类的目的。指出整理、累积词语的方法,什么样的词语需要整理和累积(不认识的、重要的、有价值的)?如何累积(分类、书写记忆、运用记忆)?

  2、文章写了什么?

  要求:默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文章开始部分,写一群后生神情沉稳而安静地站着;紧接着写他们开始捶、发狠、忘情、没命地捶;这样的行为一直持续写到了文章的什么段落?文章最后说: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由此可见,文章写了一次黄土高原人表演安塞腰鼓的文艺活动。由此,你认为整篇文章的层次可以如何划分?归纳一下各部分的大意。(教师预设:第一,表演前;第二,表演中;第三,表演后。)

  (2)在文章中间的部分,同学们是否发现有一些句子反复出现,在整体理解课文方面能给你什么提示?根据这些提示,试着把这一部分划分一下小的文章层次,总结一下层意。(教师预设:第一,写安塞腰鼓的舞姿以及给人的联想。第二,写安塞腰鼓巨大的声响给人的感受。第三,写安塞腰鼓给人心灵的搏击。第四,从力量、声响、光影的变换,艺术的享受写安塞腰鼓的舞姿给人蓬勃的想象力。)对你欣赏舞蹈艺术有什么启示吗?由此初步思考,作者写安塞腰鼓,要表现什么?从哪些语句、段落可以看得出来?试着读一下。

  四、重点研读。

  师:你认为文章哪一句话、哪一段、哪几段写得比较好?好在什么地方?说一说理由,读一读,体会一下;或者有什么疑问、需要讨论的问题,咱们一起讨论一下。

  1、文章写表演前的情况,有什么好处?

  师提示:没有一个静止的开始,后面的忘情的动,好像就没有参照系一样。这里的静,是为后面的动蓄势。

  分析:人物茂腾腾的后生;背景一片高梁地,咝溜溜的南风;性格朴实;神情沉稳而安静;腰鼓呆呆的,似乎从来不曾响过。

  2、作者写安塞腰鼓的舞姿有什么特点?是怎样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先用排比写: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然后用比喻写后生的舞姿像强震击起的石头;然后用排比和比喻的方法写鼓点像骤雨;流苏像旋风;脚步像乱蛙;瞳仁像火花;风姿像斗虎。

  这样写的好处:比喻使描写的对象更加生动具体,排比增强了文章的语言气势,很好地写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

  3、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怎么理解?

  写出了陕北高原人的性格特点:粗犷、豪放、开放。表现:在这样一片贫瘠的土地上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要挣脱、冲破、撞开束缚、羁绊、闭塞,由晦暗追求明晰、光明、富裕生活的一种信心和勇气。

  4、如何写安塞腰鼓的响声的?

  用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方法,写出了安塞腰鼓沉重的响声以及声势的不同凡响。

  第一句写响声撞击在山崖上,山崖发出回声;第二句写响声撞击在心里,观众的心里产生共鸣;第三句写响声引起的豪壮的抒情、严峻的思考、犁尖翻起的土浪、阵痛的发生和排解。

  5、是从哪几个方面写安塞腰鼓给人丰富的想象力的?(力量、声响、光影的变换。)

  6、为什么说: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以至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简直像来到另一个星球?

  这是人对闹声的一种感觉,当闹声突然停止的时候,人会感觉特别的寂静。这里是用静来反衬刚才的闹。

  7、如何理解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

  鸡啼是天亮的象征,是希望的象征。有这种安塞腰鼓所喷发出来的力量,有这些安塞人的精神,他们一定会创造出一个崭新的世界,这也正是希望之所在。

  五、小结。

  1、文章写了一次安塞腰鼓的表演活动,作者想通过叙写,表达作者对于生命中奔腾的力量的赞美;表达作者对黄土高原人特有的内在的精神品质进行赞美的思想情感。

  2、在文章的写法上,你有什么启发?(按照时间划分来写活动的方法;语言大多使用修辞方法,以增强语言表现力;善于抓住生活中美的东西;写表演活动可以从舞姿、声响、给人的想象、给人心灵的冲击等方面着手。)

  3、安塞人内在的东西给你什么启示?(人应该有追求,应该这样痛快地生活和追求着。)

  4、阅读这样的文章应该注意的问题:学会调动自己的感觉经验,体会问题背后所蕴含的东西,从而达到理解语言文字的目的。

  六、布置作业(选其一)。

  1、观看千手观音,写一段自己的感受与同学交流。注意运用刘成章写安塞腰鼓的手法,学习他的语言。(教师提供网址)

  2、你知道我们家乡独有的民间艺术表演形式吗?试着搜集、整理、交流一下,学习本课的写法,写一写正月十五闹元宵时秧歌队伍表演的情形。

  第二部分网络议课实录

  问题一:教学设计到教学实践:加法还是减法

  陈大伟(以下简称陈):读完你的教学后记,我能清楚地感受到你对教学的理性追求。做事之前要清楚自己想干什么,这虽说是老生常谈,但在实践中我们却常常迷惑和忘记。你对学生的`理解基础、达成理解可能的方式、理解什么、学会描写的方法,学会欣赏舞蹈等方面的认识和分析给人很多启发。这种启发是对认识教材和分析教材的思路的启发,对我的帮助很大。你在反思中提到这节课,自己设计的内容过于繁重。想法太多,反而一个也没有实现好。我很同意这样的看法和观点。课堂教学不能贪大求全,什么东西都想做,结果什么事情都没有做好。

  任念国(以下简称任):非常同意你的观点。追求大而全向来是教师经常犯的一种错误。但是自己感觉:老师备课时还必须要大而全,只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选择最佳的、适时的切入点,以点代面,重点突破,从而更加深入地全面把握。

  陈:我同意备课要深、透、全,但关键是在课堂教学的具体实践中要学会舍得,并充分认识到一节课不可能吃成胖子,教学中不是为了展示自己对教材理解多么深刻!想法太多,反而一个也没有实现好。或许,现在教师要做的,不是怎么去扩充,而是应该想想怎么做减法。

  陈:很多老师在做公开课时带着沉重的包袱,想着得奖,想着听课者的好评,却失去了自我和真实。实际上,一节课就是一节课,三维目标需要在经常的教学活动中追求,不是一节课就能实现的。评课时,我们也不能求全责备,不能要求一节课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都必须出现。

  任:这一点我是深有感触。如果不能把压力很好地转化为动力,战时的状态不能很好地调整的话,这确实是一个授课教师一个用粉笔作战的战士要打败仗的很重要的原因。

  陈:这是很难避免的压力。我认为,有更高层次和境界的教师在此时是心中只有学生,只根据学生的需要和现状进行教学。

  问题二:单篇教学与主题单元如何有机联系

  陈:我把你的《安塞腰鼓》教学简记读了两遍,我认为你的把握是对的:以时间为线索,分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进行,而在表演中,又从声响、动作、想象等方面展开。

  以时间为线索是一方面,同时考虑到这是一个艺术欣赏的单元,还可以从舞台艺术的角度具体展开,比如:

  表演前:

  (人物)一群茂腾腾的后生。

  (场景)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梁地。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梁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裳。

  (动作神态)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的,似乎从来不曾响过。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梁。

  我觉得这是一个电影场景的写法,也是戏剧开幕前的场景,可以让学生充分想象,并在想象中期待那惊心动魄的一捶。

  表演中:

  鼓点像骤雨(声);流苏像旋风(物);脚步像乱蛙(人);瞳仁像火花(眼);风姿像斗虎(人的整体感觉)。

  任:你的建议让我很受启发。从主题单元的角度来考虑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和策略。因为自己对舞台艺术了解不多,所以没有去涉猎。陈老师所建议的设计,是一个很好的思路,对于学生来说,文化艺术舞台艺术的涉猎和储备,可能对他一生都有好处。这个思路我会汲取的,谢谢!

  陈:在我的听课实践中,我注意到很多老师很难把握一节课的要点,他们仅仅是就事论事,缺乏整体感和前后关联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且也很难找到展开教学的思路。所以我与中小学教师交流时常常谈到:我们要学会欣赏整个画面,而不是仅仅陷入某一个局部。我注意到你在此处特别强调谢谢,我很高兴,哪怕就这一个问题我们达成了共识,都是我们讨论的成果。

  问题三:如何认识和处理文章的特色

  陈:我以为这是一位舞蹈艺术行家的杰作。学习排比,是这节课的一个要点。通过这里的学习,让学生意识到,排比不是重复,而是从不同角度展开(或者不断深入地迫近,此处是从不同角度展开)。学生要学习观察舞蹈艺术,需要从声、形、动态、眼神、整体感觉等方面入手。

  任:关于排比,你的观点让我很受启发。学生的理解不够深刻,可能就是缘于教师的考虑肤浅。自己平时的分析也只是站在考试的角度,让学生体会一下:排比的使用有什么具体意义,增强了什么样的语言气势(有什么表达效果)而已。至于如何从哪些方面来增强语言气势、如何在实际运用中学会写排比,还真的没有深入探索过。我想这也许是自己今后应该注意和努力的方向。

  陈:另外,我在此受到的一点启示是,比喻首先应该建立在联想和想象的基础上,学习比喻是学习联想和想象。对于这个看法,是否有道理?不知道你怎么看?

  任:对于比喻的产生,首先是建立在联想和想象的基础之上的说法,我认为还是很有道理的。比喻的本意是用另外一个大家或者听话人比较熟知的东西,来陈述自己要说而对方不大容易理解的内容,所以,先有联想,然后才能产生自己认为很贴切的比喻;至于想象,如果在此时有用武之地的话,换成比较好了!

  陈:在这里,比较是一种方式,我是从心理活动的角度来考虑的,你说比喻的本意是用另外一个大家或者听话人比较熟知的东西,来陈述自己要说而对方不大容易理解的内容,对我认识比喻有好处。但我在想,有没有把比较熟知的东西想象成更美妙的大家不大熟悉的东西(这之中的心理活动可能是想象)?你能不能想到一个例子?

  任:非要找一个例子的话,找张晓风的《行道树》好了。

  陈:另外,你很注意抓住词、突破词、强调词,我觉得这是很好的。但短句也是这节课的一个重点,短句怎样利用,在运用中体会短句的作用,我觉得还需要讨论或者引起重视。

  任:对!自己在词语、短句、铺排句子组合的整体设计上,确实缺乏一个通盘的考虑,导致在语言的学习上缺乏整体性。

  陈:在此,我更想向你请教:长句、短句表达的差异是什么,在此课中怎样处理更好。

  任:可以从几个方面来体会:

  (1)短句、长句、段落的交错使用、融合,与安塞腰鼓鼓点的急促与舒缓,沉重与轻盈,整齐划一的队伍行动与个体的舒展表现相结合的现场描摹是一致的。

  (2)甚至可以用长句、短句、段落的重复交错使用来完成对课文的整体梳理和把握。

  (3)可以放在文章的整体把握阶段,加深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深入理解和体会,以求得对这种舞台艺术的深入体会和领悟。

  (4)在对这种表达方式的仿写和运用中加以体会。

  陈:真好。我还体会,鼓点急促是用短句来突出、来表现的。我在想:关于词的教学是集中好,还是具体到句段赏析时再分散处理好?

  任:我觉得是分散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体会要好一些,让词语成为有家的词语、成为句子中、语言中活生生的词语。实际上,我在词语的设计上是想教给学生一种梳理的方法。但最后,还是少了这一环节。

  问题四:生活是源还是文学是源

  陈:如你所说,对安塞腰鼓你不熟悉,学生也不熟悉。因此你在教后反思中所设想的一次视频的播放的意义和价值似乎不能低估。如何用更好呢?我想把它作为引起和展开教学的核心。我设想:是否可以先播放一段视频,这样安排教学流程:

  (1)引导:看了这一段,你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用几个词描述一下。

  (2)启发:我们来看一看某某作家的感受,他是怎样描述这种感受的?

  (3)体味:反复咏读、品味字、词、句,体味短句、排比、比喻的用处。

  (4)运用:现在我们再看一遍视频,想一想,你对这段舞蹈有了哪些更深刻的印象。

  (5)表达:想一想,面对这段舞蹈,你会写些什么?你将怎样写?

  这样的线索会不会简单一些,会不会节约出一些时间来?

  我没有语文教学经验,所以仅仅是一种设想,要请你思考和批评。

  任:关于语言文字的理解,是先由具体的现实录像般的视觉感受给大家一个印象,还是在学生自己感悟语言文字产生印象之后,再给学生一个具体的例子予以现身说法?我还是希望:先让学生感悟语言文字本身,将视频放在最后。原因很简单: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让学生先有自己的哈姆雷特是很重要的,一是任何事情必须先有自己的判断,二是避免被先入为主的感性材料所左右,泯灭创造的机会和可能,这更符合语言文字理解的习惯吧!

  陈:你的意见很有道理。我也说说我这样考虑的理由,它实际上涉及生活是源还是文学是源的问题。我的考虑是:安塞腰鼓舞蹈艺术是源,这篇作品是流,先有安塞腰鼓这种艺术形式或者艺术活动,然后才有这篇文章,我想的就是先回归本源,而不是首先用文本约束。这样的教学进程就是:直观地回归艺术本身,自己先感受、体悟;然后用文章做参照,体会文章的特色与创造;再回到艺术,提升自己对艺术的感悟和表达。这样,学生将有更大的创造空间,一千个哈姆雷特更容易出现。我个人的感受是,音乐艺术、形象艺术留给人的创造空间比文学艺术留给人的创造空间更大,所以《易系辞上》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当然,这种讨论和实践都可以继续深入。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01-22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02-23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06-25

《安塞腰鼓》课文教学设计02-04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15篇)03-09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15篇02-27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14篇03-04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15篇)03-05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集合15篇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