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诵的技巧

时间:2022-12-05 13:19:09 科普知识 我要投稿

关于朗诵的技巧

关于朗诵的技巧1

  关于朗读的技巧与方法

  1.形象感受的运用

  朗读者的形象感受,来源于作品中的词语概念对朗读者内心刺激而引起的对客观事物的感知、体会、思考,是“感之于外,受之于心”而形成的。

  朗读者要善于抓住那些表达事物形象的“实词”,透过文字“目击其物”,好像“看到、听到、嗅到、尝到、伸手即可得到”一样,使作品中的情、景、物、人、事、理在朗读者内心“活”起来,形成“内心视象”。朗读者自身的经历、经验和知识积蓄,是形成“内心视象”的重要条件。朗读者要善于发挥记忆联想和再造想象的能力,以增强有声语言表达的强烈感染力。

  2.逻辑感受的运用

  在朗读时,应会将作品的主次、并列、转折、递进、对比、总括等“文路”,在逻辑感受过程中转化为朗读者的思路,进而形成内心的“语流”,以增强有声语言表达的征服力。

  朗读时,作品中的概念、判断、推理、论证,以及全篇的思想发展脉络、层次,语句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朗读者头脑中形成的感受,就是逻辑感受。

  3.内在语的运用

  内在语是为朗读目的服务的,没有内在语,有声语言就会失去光彩和生命。朗读时,内在语要像一股巨大的潜流,在朗读者的语言底下不断滚动着,赋予有声语言以根据、以生命。内在语的潜流越厚,朗读也就越有深度,越有味儿。

  作品中的某些词语和句子,有时并不服从其直接含义或表面意思。用“恳求”的语气来命令,用“命令”的语气来劝告;“亲爱的”一词也可以表达“恨”,“你真坏”一句,也可以是“你真好。”

  4、语气的运用

  语气,从字面上理解,“语”是通过声音表现出来的“话语”,“气”是支撑声音表现出来的话语的“气息状态”。运用于朗读,语气则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既有内在的思想感情的色彩和份量(也称“神”),又有外在的.快慢、高低、强弱、虚实的声音形式(又称“形”)。所以说,语气是朗读中“话语”的“神”与“形”的结合体。

  语气运用的一般规律是:喜则气满声高,悲则气沉声缓,爱则气缓声柔,憎则气足声硬,急则气短声促,冷则气少声淡,惧则气提声抖,怒则气粗声重,疑则气细声粘,静则气舒声平。朗读实践告诉我们:只有感情上的千变万化,才有气息上的千姿百态,也才有声音上的姹紫嫣红。当然,感情的引发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受着朗读目的和语言环境制约的。

  各种文体的朗读

  1.诗歌的朗读(讲语调时再一块讲)

  2.小说的朗读

  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小说的特点是通过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

  一般的说,在朗读时要尽量把小说中作者叙述的语言和人物交际的语言区分开来。朗读故事内容时声音可略低一些,朗读人物语言时声音可略高一些,并且注意既要使二者有别,又要使二者自然的衔接起来。

  要读好人物的对话。人物的语言是人物的“间接形象”,各个人说的话,同各个人的身份、思想、性格以及在当时情节发展中的态度有密切关系。朗读时要特别注意每个人物的个性,要处理好人物对话间的衔接,能够从这个人物很快转到另一个人物,把不同人物逼真的显现出来。

  但是,朗读毕竟不同于演戏。朗读人物的语言,主要是强调人物说了些什么,而不是强调人物是怎样说的。我们处理人物的对话,要挖掘语句的实质和目的,以我们自己的语言为基础,表达出话语的内容,不必改变声音去扮演人物。

  3.记叙文的朗读

  记叙文,无论记人、叙事、写景、状物,总要给人以启迪。记叙文的朗读,首先要抓住作品的发展线索。其次,还要看记叙文的立意。

  朗读记叙文还要注意朗读技巧。叙述的语气要自然、平淡,使文章实实在在的呈现在听众面前,不能去摹拟人物的音容笑貌,方言土语。叙事时,如果是层层推进,朗读速度可一层比一层快;如果说是穿插曲折,就要运用高低快慢、强弱等,读得波澜起伏,如果有倒叙或插叙,就要用明显的停顿把起点和止点交待清楚,衔接自然。尤其要处理好叙述的重点或矛盾的高潮;朗读结尾不能嘎然而止,应该暗示听者深入理解主题。

  4.议论文的朗读

  议论文要说明、论证某个道理、某个观点,所以论点、论据、论证是很重要的。议论文的朗读,必须透辟地“有的放矢”的把握作品内在的逻辑关系,把概念、判断、推理融会贯通,明确内涵、作用,并以切身感受,鲜明的态度,直言不讳,用具有逻辑“钳力”的有声语言表达出来。

  态度要明朗。在议论文的朗读中,态度必须鲜明,是非曲直要求直露;态度明朗,就是要肯定、果断、从容、大度,还要讲究分寸、火候。

  重音要坚实。论点也好,论据也好,语气要肯定,朗读者的态度要庄重。重音的表达要扎实确切,一般不使用加快、变轻、转虚的方法,最常用的是加重并延长音节。有时,为了表示语气的深沉,还会同时并用低、重、长的方法表达重音。

  引用语要注意。在议论文中,论点、论据、论证,经常引用别人的话,或为经典警语,或为名人名言,抑或是某种错误言论,可统称为引语。一般情况下,引语要用平稳的语气、肯定或否定的态度表达出来。正面引语的表达,要郑重、较慢,份量要与上下文有区别,引语前后要稍有停顿;反面引语的表达,要注意抓准反义性重音,较快,与上下文相关联。

  5.说明文的朗读

  说明文是介绍、说明工农业生产、科学技术研究和日常生活中事物的性质、特点及规律的文章,朗读说明文应注意说明的方法(如分类、定义、举例、比较、数字、比喻、图表等)和说明的种类(如阐述性、记叙述、介绍性、文艺性、实用性说明文等),以便有根据和有针对性地确定朗读的基调和具体方法。

关于朗诵的技巧2

  一、配以辅助工具

  选手在参赛之前,还需要配以适当的辅助工具,这样能够让听众身临其境地感受选手为其营造的氛围。

  例如,选手在朗诵古诗词的时候,可以穿上古代服饰,梳童子髻,使用书简,这样很应景,更容易赢得听众的好感。

  例如,选手在朗诵现代诗的时候,可以穿上民国服装,简单的化妆,女生的梳妆为简单的马尾或者是双辫子即可,男生主要是穿着中山装。

  此外,为了更好地呈现出作品的韵味,打动听众的心,选手还可以配以背景音、PPT、视频、乐器或者是一些其他的辅助工具,更加具有画面感,更加具有冲击力,进而打动人心,让人难以忘怀。

  二、营造朗读意境

  在朗诵的过程中,选手应该注意营造出特定的意境,这样才能够更快地进入到所诵读的作品的氛围中。

  例如,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所作的《将进酒》属于汉乐府短箫铙歌的曲调,诗由黄河起兴,整首诗的感情像黄河之水那样奔腾激荡,

  那么,选手可采用比较激昂的古典乐作为背景音乐,这样可以将选手引导入到诗的`意境中。

  例如,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所作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就是典型的沉郁型作品。词中寥寥数笔勾勒出残秋时节的画面,作者尝尽了颠沛流离之苦、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凝集心头,无法排遣的郁结,具有浓厚的时代色彩。

  所以,选手可以选择比较沉婉、凄凉的古典曲子作为背景音乐,这样既可以快速将听众带领到朗诵的情景中,选手也可以将酝酿好情绪,快速进入状态。

  不同的诗歌作品,所呈现出的情感是不同的,例如,陶渊明所著《桃花源记》,文中将现实和理想境界进行虚实结合,勾勒出世外桃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的景象,表现了作者对追求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例如,苏轼所写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以月起兴,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三、处理好语言表达

  古诗文诵读要有极强的感染力,还要处理好诵读的停顿、语速、重音及语气。诗歌的诵读,节奏的停顿尤其重要,节奏停顿要注意连而不断,并且要注意为加强语气、阐明观点、表达感情作逻辑的停顿。

  朗诵语速的快慢要依情节的发展与感情的变化来灵活处理。一般情节紧张、情绪欢快昂扬时,朗诵稍微快一点;情节舒缓、情绪忧郁悲伤时,朗诵速度放慢。

  例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全诗情感奔放,处处渗着“喜”字,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朗读者在朗读的时候就需要控制语速,要注意语速适中。

  关于重音的处理,朗读者要结合句子找出规律,以更好地表情达意。其中语气语调的处理,只要理解作品中祈使、陈述、疑问和感叹句的作用,灵活处理,一定会为诵读添彩。

  四、朗读方式的选择

  各种不同的诵读方式,诗歌朗诵中有着不同的作用,主要的朗诵方式如下所示。

  范读:教师或学生的在教学起始时的诵读,它起抛砖引玉的作用,能架起作品与读者的心灵交流的桥梁。

  独诵:让学生进行个体表演,可展示学生的才华,体现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文化积累、生活经验、思想素养的二度创作的成果。

  齐诵:男声齐诵、女声齐诵、男女声轮流诵、男女声合诵、独诵与合诵的结合根据作品的特点,灵活的加以运用,可起到如同交响乐般的奇妙效果。

  诵读比赛:激发学生的诵读激情,补充课堂教学的阅读数量,拓展视野。

  五、朗诵的小技巧

  古诗词朗诵现如今已经成为一种教育创新的形式,选手掌握一定的朗诵技巧,对于参赛也是具有极大帮助的。

  朗诵技巧包括了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有对比、有起伏、有变化,使整个朗诵犹如一曲优美的乐章。

  朗诵要有规范的语言的基本功。要求口齿清晰、字正腔圆、声情并茂,朗诵要能够再现作品的思想内容,内心的事项要与作品和作者相同,必须要求内心所想到和看到的内心视像,能够有原始情景的再现和再有。

  朗诵应该都是接近生活的艺术语言,而不要盲目地模仿腔调。朗诵要求有美感 。

  要注意朗诵的仪表和仪态。如果要登台的话,还要注意上台的步伐。两条腿不要呈八字,而要微微收紧。

关于朗诵的技巧3

  一、什么是朗诵

  朗,即声音的清晰。响亮;诵,即背诵。朗诵,就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结合各种语言手段来完善地表达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种语言艺术。

  朗诵是口语交际的一种重要形式。朗诵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能力,增强艺术鉴赏,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朗诵,大者可以陶冶性情,开阔胸怀,文明言行,增强理解;小者,可以有效地培养对语言词汇细致入微的体味能力,以及确立口语表述最佳形式的自我鉴别能力。因此,要想成为口语表述与交际的高手,就不能漠视朗诵。

  二、朗诵前的准备

  朗诵是朗诵者的一种再创作活动。这种再创作,不是脱离朗诵的材料去另行一套,也不是照字读音的简单活动,而是要求朗诵者通过原作的字句,用有声语言传达出原作的主要精神和艺术美感。不仅要让听众领会朗诵的内容,而且要使其在感情上受到感染。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朗诵者在朗诵前就必须做好一系列的准备工作。

  (一)选择朗诵材料

  朗诵是一种传情的艺术。朗诵者要很好地传情,引起听众共鸣,首先要注意材料的选择。选择材料时,首先要注意选择那些语言具有形象性而且适于上口的文章。因为形象感受是朗诵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干瘪枯燥的书面语言对于具有很强感受能力的朗诵者也构不成丰富的形象感受。其次,要根据朗诵的场合和听众的需要,以及朗诵者自己的爱好和实际水平,在众多作品中,选出合适的作品。

  (二)把握作品的内容

  准确地把握作品内容,透彻地理解其内在含义,是作品朗诵重要的前提和基础。固然,朗诵中各种艺术手段的运用十分重要,但是,如果离开了准确透彻地把握内容这个前提,那么,艺术技巧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成了一种纯粹的形式主义,也就无法做到传情,无法让听众动情了。要准确透彻地把握作品内容,应注意以下几点:

  1、正确、深入的理解

  朗诵者要把作品的思想感情准确地表现出来,需要透过字里行间,理解作品的内在含义,首先要清除障碍,搞清楚文中生字、生词、成语典故、语句等的含义,不要囫囵吞枣。望文生义。其次,要把握作品创作的背景、作品的主题和情感的基调,这样才会准确地理解作品,才不会把作品念得支离破碎,甚至歪曲原作的思想内容。以高尔基的《海燕》为例,扫除文字障碍后,就要对作品进行综合分析。这篇作品以象征手法,通过暴风雨来临之前。暴风雨逼近和即将来临三个画面的描绘,塑造了一只不怕电闪雷呜,敢于搏风击浪,勇于呼风唤雨的海燕一--这一“胜利的预言家”的形象。而这部作品诞生之后立即不胫而走,被广大工人和革命群众在革命小组活动时朗诵,被视作传播革命信息,坚定革命理想的战歌。综合分析之后,朗诵时就不难把握其主题是:满怀激情地呼唤革命高潮的到来。进而,我们又不难把握这部作品的基调应是对革命高潮的向往、企盼。

  2、深刻、细致的感受

  有的朗诵,听起来也有着抑扬顿挫的语调,可就是打动不了听众。如果不是作品本身有缺陷,那就是朗诵者对作品的感受还太浅薄,没有真正走进作品,而是在那里“挤”情、“造”性。听众是敏锐的,他们不会被虚情所动,朗诵者要唤起听众的.感情,使听众与自己同喜同悲同呼吸,必须仔细体味作品,进入角色,进入情境。

  3、丰富、逼真的想象

  在理解感受作品的同时,往往伴随着丰富的想象,这样才能使作品的内容在自己的心中、眼前活动起来,就好象亲眼看到、亲身经历一样。以陈然(我的自白书)为例,在对作品进行综合分析的同时,可以设想自己就是陈然(重庆《挺进报》的特支书记),当时正处在这样的情境中:我被国民党逮捕,在狱中饱受折磨,但信仰毫不动摇,最后,敌人把一张白纸放在我面前,让我写自白书,我满怀对敌人的愤恨和藐视,满怀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自豪地写下了“怒斥敌酋”式的《我的自白书》。这样通过深入的理解、真挚的感受和丰富的想象,使己动情,从而也使人动性。

  (三)用普通话语音朗诵

  要使自己的朗诵优美动听,必须使用标准的普通话进行朗诵,因为朗诵作品一般都是运用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即普通话)写成的,所以,只有用普通话语音朗诵,才能更好地更准确地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同时,普通话是汉民族共同语,用普通话朗诵;便于不同方言区的人理解。接受。因而,在朗诵之前,首先要咬准字音,掌握语流音变等普通话知识。

  三、朗诵的基本表达手段

  朗诵时,一方面要深刻透彻地把握作品的内容,另一方面。要合理地运用各种艺术手段,准确地表达作品的内在含义。常用的基本表达手段有:停顿、重音、语速、句调。

  (一)停顿

  停顿指语句或词语之间声音上的间歇。停顿一方面是由于朗诵者在朗诵时生理上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句子结构上的需要;再一方面是为了充分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同时,也可给听者一个领略和思考、理解和接受的余地,帮助听者理解文章含义,加深印象。停顿包括生理停顿、语法停顿、强调停顿。

  1、生理停顿

  生理停顿即朗诵者根据气息需要,在不影响语义完整的地方作一个短暂的停歇。要注意,生理停顿,不要妨碍语意表达,不割裂语法结构;

关于朗诵的技巧4

  关于朗诵的定义

  按照一般的狭义的定义,所谓朗,即声音的清晰。响亮;诵,即背诵。朗诵,就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结合各种语言手段来完善地表达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种语言艺术。但从广义上讲,这样的定义是不准确的,首先,诵被解释为背诵是不准确的,我们知道,除了背诵外,还有默诵、吟诵、唱诵等词汇。诵是一种语言表达的大类形式,背、默、吟、唱都是诵的不同表现形式,属于小类。因此,诵应该理解为一种绘声绘色的语言表达。

  从实践上讲,朗诵是允许不背诵的,比如电台播音,比如电影配音。特别是文字很长的散文,要想背出来几乎是不大可能的。但不能背诵并不妨碍结合各种语言手段来完善地表达作品思想感情,因此,能不能把文章背下来,并不是定义是否是朗诵的要件。

  朗诵者脸皮要厚

  之所以用脸皮要厚这样的话来描述朗诵初学者的心理准备,是为了便于理解。

  我们不是职业的语言工作者,不是演员,即没有经过专门的朗诵训练,也没有经历过舞台心理和观众心理适应的训练,朗诵只是我们丰富业余生活或者职业技能多样化的需要(比如语文教学),平时,如果只要求朗读,一般不会有心理上的顾虑,因为受众多是我们的下属层:比如,学生,儿女,充其量是平级:比如同学、同事。同时,面对那样的对象,朗读的目的又非常明确,听者不会认为你在表演,并因此给予充分的认可和支持,这是诵读的一个必要的环境保证,在这样的环境下朗读,没有压迫感和忌惮。

  而在语音室朗诵则有很大的不同:一是这属于表演性质了,不再仅仅是读,而是诵。表演区别于日常表现有一个本质的不同,就是要把平时不轻易表现出来和以分散形式出现的情绪表达,情感表达,语气运用及发声形式集中地表现出来。这往往会使别人大吃一惊,特别是不从事语言专业的人的家庭和朋友更是如此。我们可以设想,一个职业的播音员,无论他在什么地方,即使他用特别职业的语言表达,他周围的人不会诧异,因为,在他们的眼里,他原本就是干这个的,很自然。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体会,我们会莫名其妙地感受到周围的压力和目光的存在,即使没有人看着你。这是心理作用使然,是经验给我们的教训的很自然的.反应。虽然很自然,但我们必须克服掉,否则,诵者很难放松地在一种没有杂念的状态下诵读作品。我时常就有这样的经历:当我周围没有一个人的时候,读得特别地投入,特别到位,但中间突然有人进来(有思想准备),我不能停止,但我已经在想:她会不会看着我笑呢那时,我自己能明显地感觉到自己开始紧张,情绪立即变得不合时宜地收敛,整个文章的诵读前后不统一,情绪不连贯,感情不到位诵读失败。但有时,我也抱着豁出去了的心态,并不在意是否有家人在场,继续按照既定方针读下去,诵读的效果很好,事实上也没有谁讥笑我。

  还有一个现象也值得我们注意,很多朋友很胆怯,或因为羞涩或因为对自己的朗诵水平持怀疑态度或忌惮听众有不好的评论,往往顾虑比较多,反映在朗诵过程中就是紧张,声带发紧,呼吸节奏变化不均匀,急于读完,急于听到听众的肯定的评价。记得我自己第一次读的时候也是这样,只是我掩饰得比较好,紧张倒是没表现出来,但当时急于要把一篇文章读完,感觉上象是遭到观众起哄的舞台上的小丑,希望快快读完,好下场。下场了,又很想得到评论,最好是表扬多多。

  在语音室里,有各种各样的诵者,有的水平高些,有些水平低些,风格廻异,这种相对差异与不同永远是存在的。我们需要做的,只有认真准备,全心投入。其它不必旁骛。这一点,我特别赞赏港台歌星,你看他们,不管水平多差,在舞台上都是全情投入的,即便最后结果不好,演出的时候根本不想那么多。更何况,即使是专业的,职业的语言工作者,在他们对作品的处理上仍然有很多的形式和值得商榷的地方,更别说我们这些业余的了。我说我们得有革命的大无畏精神,谁怕谁反正你也看不到我,你说你比我强,那也未必呢,说不定就有某一点我比你强呢。朗诵一旦开始,就必须认为自己是最好的,必须有点阿Q精神。谦虚要放在朗诵之后,等你下了场,你必须谦虚,因为,没有人能做到百分之百的好,更不要说我们还远没有到好,但我读的时候,任何骚扰我一概不理。

  我经常这样对自己说,嘿嘿,我就是脸皮厚,你说吧,我不是没听(看)到嘛,等我听(看)到时,我已经表演完了,嘿嘿!

  脸皮厚,就是无所顾忌;脸皮厚,就是尽量地抛却杂念;脸皮厚其实就是加强对异议甚至讥笑诋毁的心理承受能力。

  朗诵作品是二度创作的素材,这是不言而喻的。没有一个适合自己的作品,创作失去了最基本的根基,不会有好的创作。在我的实践中,选择作品至少应该有下述原则:

  1)适合自己的嗓音特点

  我们每个人都有着区别与他人的嗓音特点,发音习惯。除了规范性的发音要求外,实际上我们常常是无法很好地做到自主地有效地控制嗓音的变化的,因为我们没有经过专门的发声训练和练习,多数属于自然习惯性发声。像我的嗓音,浑厚而略带沙哑,低音部分可以到达很低的位置,高音却不行。有些朋友音色华美,清晰亮丽;有些朋友柔和甜美,如潺潺流水;有些朋友声音娇柔细嫩,婉约小巧;也有些朋友音色没有特别明显的特点,平凡中显出不平凡来,不一而足。

  嗓音是有色彩和性格的,因此嗓音的特点不可能不对朗诵题材的选择产生影响,而且我个人认为这种影响对每一个朗诵个体又是决定性的。作品的情绪、情境、思想深度以及其间设置的戏剧化冲突都需要用声音来表达,用音调、重读、气息、停顿、语速等来表现。比如:深邃的思考,需要深沉稳静有厚度感的声音来做底;抑郁的感觉需要用低沉压抑的,深度感强烈的和和缓的嗓音;跳跃、欢快的情绪需要年青,清爽富有活性的嗓音表达。那些时代感极强的政治性作品,如《中国,我的钥匙丢了》《囚歌》等则需要既可低沉也能高亢的嗓音来表达;温文尔雅、抒情柔怀的作品,特别适合那些声音或清晰干净或甜美动听的嗓音。

  比如,嗓音很粗纩而深厚的人,很适合朗诵一些大气的,豪迈的作品,这类作品感情热烈奔放,涉面宽宏,起伏很大;而嗓音华丽的男声,比较适合朗诵诸如古诗词,王子人物的独白(比如哈姆雷特)和现代派诗人的诗作。

  经常听朋友们读贺敬之先生的《西去列车的窗口》,这篇文章政治色彩和时代特征明显,篇幅又比较长,段落起伏比较大。这样的作品是不适合女声读的。曾听过慧眼、网络仙翁、大和尚读过,我的感觉,在深度的处理上,网络仙翁比较理想,在情感处理上慧眼略强。其实,这样的印象多半来自他们的音色上的巨大差异,网络仙翁嗓音宽阔沙哑,行声严肃,时代感把握得比较好,但在高亢区,却显得有点力不从心了,这时显得慧眼年青高朗的声线优势明显突出了出来。我听过女声读过同一作品,实话说始终没有人能达到最基本的要求,不是诵者不努力,是她选错了作品。

  作品选择不当,最直接的效果是吃力不讨好。读了半天,自己找不到感觉,听者感觉也不好。当然,自己适合诵读什么类型的作品,是需要经过一段时期的摸索和尝试的,但一般说来,这个时期并不会很长,因为,适合不适合往往在朗诵的时候就能清楚地感觉到,这很象试鞋子,合脚不合脚,穿上一试立即昭然。我们可以尝试不同的题材,但我相信,最终怕真的只有一款适合您。

  2)适合自己的当前水准

  还有一点,选择诵品时,不要勉为其难地选那些诵读难度大大超过自身水平的作品。所谓难度指情绪起伏程度、情绪连贯、气息运用变化、作品长度等方面。很多作品情感起伏跌宕剧烈,把握起来难度就增加了。有时会上去下不来,或者下去上不来,累得要死,效果却很差。还有就是情绪连贯的要求,这一般与作品的长度有关,长度长,情绪上要保持连续性就不容易,但情绪上的断续是朗诵的大忌。因此,在选择作品时,要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渐增加难度,逐渐增加文章长度。我的体会,文章的长度很关键,初期,长度不要短于1分钟,也不要超过3分钟,越短越难读,还没等你找到感觉,就读完了,古诗难诵就是明证。超过3分钟后,朗读的难度会大大增加。难度与文章长度的关系近似凹形抛物线,无论对初学者还是老手,这个规律都是一样的,只是难度的转折点不同罢了。

【朗诵的技巧】相关文章:

朗诵的技巧12-17

朗诵朗读的技巧11-24

诗歌的朗诵技巧12-19

诗的朗诵技巧10-20

散文朗诵技巧09-28

关于朗诵的技巧4篇12-05

朗诵技巧有哪些02-16

如何提升朗诵技巧10-10

特别的朗诵技巧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