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的读书笔记

时间:2022-12-04 14:34:20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红楼梦》的读书笔记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书笔记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书笔记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红楼梦》的读书笔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红楼梦》的读书笔记

《红楼梦》的读书笔记1

  都说:“闲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是也!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推开案前的《红楼梦》,心思神涌,至夜不平。《红楼梦》把我领进了一个流淌着晚清寂寥之歌的地方:繁华酥骨,香车宝马……但逝去的又是那样彻底,那样残酷。

  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恰是一朵清云刚出轴。说道《红楼梦》,必说林黛玉了。林黛玉的生命是毋庸置疑的短暂与脆弱,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潇竹疏动湘帘垂地的潇湘馆,墨香盈室琴声泛耳的闺房里,渗透着一腔彻骨的幽怨和苍凉。世间知己本难求,而怡红公子亦只识得半个她。比别人要多一些,比她期许的要少一些。她有一脉心香拈花烛的诗情,她有留得残荷听雨声的画意,她有纤手描绘素低浅书的淡愁……倾城倾国的佳人,却再也难得。

  从古自今的红楼看客也始终未曾忘记潇湘妃子的葬花悲情。质去洁来还洁去是她的心愿,于是她把落花葬了。而如今,花还在谢,可再没有为它们收葬的黛玉了。她流尽了泪,流尽了希望,流尽了短暂的生命。落花是她的`归宿,流水是她的闲愁。

  黛玉让我想到了秋,而妙玉当之无愧属于冬天,如云中仙子般美丽,又如冬日冰雪般寒冷;似梅花般傲骨,遗世独立;真真一朵冰做的梅花。史湘云就像贾府的一把火,身世坎坷,性格却直率、活泼。醉眠芍药茵,怕也只有她才做的出。我最喜欢她和颦儿在凹晶馆联诗悲寂寞的对联了。而其中“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却又是最好的了。“寒塘渡鹤”何等自然,何等现成,何等有景而又何等新鲜。枕霞旧友就如夏日般耀眼、火热。

  封建历史的洪流中,衰草枯肠、白骨拢头最终取代了红窗好梦、白玉龙床。好一出食尽鸟投林,落了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真真可叹,可悲。

  海天茫茫,风尘碌碌,酒阑灯炧人散后,良辰美景奈何天……阆苑仙葩,美玉无瑕,有奇缘,却也成虚话!

《红楼梦》的读书笔记2

  花了60个小时的时间,终于把红楼梦完整的读了一遍,一直都以为这样舞文弄墨的文学著作不适合自己读,但是越读越被其所吸引。原来一切都是自己以为,很庆幸,能在这个年龄读了一遍红楼梦。手指从书中一页页翻过,潇湘馆的竹林便在我指下长出,蘅芜苑的奇草仙藤也爬满了玲珑石,换了冠带的贾宝玉对林黛玉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刚开始读时,真的被乱到了,各种人物关系,各种姑表亲姨,各种丫鬟小妾,导致每读到一个新的'人物都要在人物关系图上去找。最佩服的是曹公,究竟要怎样的生活经历和才思敏捷才能将丰富的中华文化融入到一本书中,全书几百个人物,要根据几十个不同的人物背景和性格分别作诗,同时要求诗作出来让人能一眼分辨得出层次的高低。

  读红楼梦,就是读人物关系,黛玉之清高,宝钗之贤淑,湘云之豪爽,熙凤之精明,丫鬟们也是各显异彩,温柔如袭人,率真如晴雯,知心如紫鹃,刚烈如鸳鸯,‘知世故而不世故,历圆滑而弥天真’的平儿,叛逆而又疯癫的宝玉。

  黛玉如初恋,是刻骨铭心,是单纯的,是美好的,但是和黛玉这样的女孩子在一起应该会比较累吧,结婚还是应该像宝钗这样的,贤淑,面面俱到,平平淡淡。

  最喜欢的还是晴雯,娇好的面容高挑的身材,性格率真而不做作。晴雯并非不爱宝玉。病晴雯勇补金雀裘一回,便把晴雯爱之深描写的淋漓尽致。晴雯的死,宝玉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在这样封建礼制下,虽说有贾母疼爱,然终是一个弱柔公子,平日里都没几分阳刚,又能做些什么呢?宝玉终究去看了晴雯,又做了诔文。

  越读到后面,越觉得凄凉,金钏儿被冤枉投井而死,元春暴毙,迎春,被夫家折磨致死,探春远嫁,惜春和紫鹃出家,晴雯被驱除病死,贾母王熙凤病死,黛玉在宝玉和宝钗大婚之日伤心而死,何等凄凉。

  “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读红楼梦,真的可以让我们读懂人生,读懂里面的人情世故。

《红楼梦》的读书笔记3

  细细品读红楼,看他们如棋盘般的人生走到残局。花落人亡,红楼梦段,曾经的荣华富贵被时光的青苔缓缓淹没只留下无尽的遗憾。

  《红楼梦》以宝黛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描写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史。真切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我不得不被曹雪芹的文笔所折服,可谓一滴水照见太阳,半辫花描绘世界。在这个大家族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宝玉,宝钗,黛玉,三人的爱情纠葛,我听过最动听的情话就是“这个妹妹我见过”。

  在当时的社会三,人的爱情是在长辈的操控下的,记得凤姐将暹罗国进贡的茶叶赠与姐妹们,并问大家怎么样,宝钗说味道轻,其他人也说茶一般,唯有黛玉说好喝,宝玉听了便要将他的茶送与黛玉,但凤姐说,她要送并与黛玉开玩笑:“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做媳妇?”从凤姐的话中不难看出贾母希望二玉成家的心思。

  王夫人是中意金玉良缘的,她对宝钗则是满意的,尽管元妃省亲时对二人的评价相同——“贾妃见宝、林二人亦发比别姊妹不同,真是娇花软玉一般。”这是对二人“貌”的评价。作诗之后,元春说;“终是薛、林二妹之作与众不同,非愚姊妹可同列者。”这是对二人“才”的评价。可是元妃端午节时赐的东西,只有宝玉和宝钗是一样的,这也表明了元妃的立场,且让贾母无话可说。

  在这种多数人都支持金玉良缘的情况下,黛玉却深得我的喜欢。黛玉的命运无疑是个悲剧,从她进入贾府,到与宝玉相爱,最后早早夭亡,泪逝而尽。不过这也许也是一件好事,她没有经历贾府后来的衰败。

  黛玉是个敏感的女子,他的性格就像猕猴桃,外面是很不起眼的褐色果皮和浑身的毛刺。但剥开果皮,里面却是颜色晶莹味道鲜美的果肉,这里面的内容才是黛玉性格的.实质。她常常会使一些小性,记得周瑞家的送宫花,黛玉冷笑说,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周锐家的听了,一声不言语。对于寄人篱下的黛玉来说,感情既敏感又脆弱,此时她并不在乎这花有多高的价值,她在乎的是自己在贾府众人眼中的地位是不是遭到贬低,说到底还是心中的自卑感需要一种外在的强势和自尊心去维护与捍卫。

  黛玉是个很少有等级观念的人,她怜恤下人,对香菱等丫头均是平等的,“黛玉正在情思萦逗,缠绵固结之时,忽然有人从背后击了一掌,回头看,不是别人,却是香菱。而香菱想学诗,黛玉毛遂自荐做老师,甘愿为香菱效劳,完全是情同姐妹。就连大观园里人人厌恶的赵姨娘,她也没有另眼相待,赵姨娘前来拜访,黛玉忙赔笑让座,说难得姨娘着想,怪冷的,亲自到来,又命人倒茶。

  黛玉是个聪慧的女子,黛玉每每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元春省亲时,宝玉被作诗难住,完工在一旁的黛玉看到后,急忙又作一首赐予宝玉,获得元妃和称赞。史湘云入社后,请大家吃蟹赏菊时,大家纷纷题诗,黛玉先是从容不迫,最后时辰挥就一首,一举夺下“花魁的称号。

  黛玉在封建制度下向往着自由恋爱,性格里独有的叛逆和孤僻,她对爱情执着却不乏真诚,对世俗不屑一顾,令她显得更加卓尔不群。花前痴读西厢,毫无避讳;不喜巧言令色,言随心至;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她如同一株芙蓉,在当时的社会傲然挺立,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红楼梦》的读书笔记4

  《红楼梦》是古典小说史上的巅峰巨著,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文学艺术顶峰。这本书展现了广阔的社会现实生活,生动描述了多姿多彩的世俗人情,淋漓尽致的反映了一个封建大家族的方方面面,是一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高度结合的伟大杰作。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以贾,王,薛,史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围绕两个主要人物的感情纠葛,描写了大观园内外一系列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红楼梦在艺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传神地塑造了一大批有血有肉的个性化人物:如多愁善感,情重多心的林黛玉,喜欢扎在女孩子堆里,不爱读书的贾宝玉,稳重老练,娴静可爱的薛宝钗,善于算计,媚上欺下的`王熙凤。阅读红楼梦对提高我文学素养有很大的帮助。

  在这本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几代人的命运沉浮,其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世态人情,值得我们去反复品味,咀嚼一生。书中栩栩如生的精美插图,让我对书中涉及的相关背景知识还有每篇文章所蕴含的哲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也让我亲身体验了那个时代绝美的爱情和深刻的社会现实。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黛玉的情情,宝钗的冷情,让多少人为之感叹!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假真真,让人琢磨不透《红楼梦》中的一切。

《红楼梦》的读书笔记5

  世界名著是全世界,各民族文化与历史的精彩浓缩,是全人类的智慧之果,它历经千年淘洗,遗存华章,福及人类。

  尤其是红楼梦更让我喜欢,用了详细的语言,神态,心里等描写。会让你记住每一个生动的事例,而且具体地写出人物性格,清晰了解府里人物的权势与地位。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石头记,主要讲了女娲补天后,在大荒山无稽崖留下了一块顽石。后来,这块顽石竟然自己修炼,渐渐的有了灵性,在一僧一道德施法下,顽石就变成鲜明晶莹的美玉,后来,有两个人要去人间游历,它也想去,就苦求两人,最后两人同意,带它领略人间各种之美。这个故事,让我觉得作者把不可能变成可能,比如顽石竟然自己能修炼有灵性,况且就是没有可能性,更何况是石头能修炼,实在是太不可思议了!其中有句诗句:天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

  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这是着整个故事的梗概,然而作者却以虚渺的语言道出,足以让我们眼前一亮的`感觉。

  这本书真的是打开我们的文化之窗,开启着我们的知识之门!

《红楼梦》的读书笔记6

  红楼梦中最有争议的人物,是薛宝钗。

  喜欢薛宝钗的人,说她是个三百六十度无死角的完美人物,“娶妻当如薛宝钗”。讨厌她的人,说她是冷漠虚伪、老奸巨猾的典型代表,说她是“封建礼教”枷锁的化身。更有甚者,说她是为了争夺“宝二奶奶”的位置,逼死林黛玉的凶手。

  薛宝钗太复杂。

  一、寄生草——理解薛宝钗的一把钥匙

  薛宝钗,出生在大皇商家庭,“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说的就是她家。她本人德、才、貌兼备。“生得肌骨莹润,举止娴雅”。“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珍重芳姿”“不语婷婷”——这是一个端庄的淑女形象。

  曹雪芹在《红楼梦》的开篇,就说,这是一部“悟”书。书中,最先“悟”的人、第一次启发宝玉“悟禅机”的人,是薛宝钗。

  宝钗生日那天,贾母给她做东,让她点戏。她点了《鲁智深醉闹五台山》。贾宝玉说她“只好点这些热闹戏”迎合老太太的喜欢的时候,她说:“你白听了这几年戏,那里知道这出戏的好处”,“要说这一出热闹,你还算不知戏呢!你过来我告诉你这一出戏热闹不热闹。”“只那词藻中有一枝‘寄生草’,填的极妙,你何曾知道?”——宝钗这句话的口吻,有没有让你想起那句“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那支“寄生草”的唱词是这样的:

  “漫揾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

  “宝玉听了,喜的拍膝画圈,称赏不绝,又赞宝钗无书不知。”黛玉都有醋意了。

  ——谁能解,宝钗在‘寄生草’里品到的滋味?

  “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这样的词藻,在宝钗心中有深刻的共鸣——生命偶然,人生孤苦,风雨兼程,聚散随缘,不挂不牵——这是宝钗对生命的认识,也是她对人生的态度。

  对于人生,宝钗早就参悟了。所以,在黛玉为宝玉的偈帖续上“无立足境,是方干净”的时候,宝钗说:“实在这方彻悟。”——对于“桶底脱落”的彻悟境界,宝钗明白。只是,她知道,自己不能“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因为还要考虑他人。还有母亲,还有家族。

  一方面,看透人生;另一方面,要替不成器的兄长负责家庭生意事务,为母亲分忧解劳。宝钗内心所承受的,远比表现出来的要多得多。她做的灯谜诗中,直接表达出了内心的痛苦和她随缘守己的选择:

  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

  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

  这首诗,贾政看后,觉得“小小之人作此词句,更觉不祥,皆非永远福寿之辈。”

  ——福寿根本不是薛宝钗的追求。

  这个时候,宝钗十五岁。

  她也淘气过。她对林黛玉说:“你当我是谁,我也是个淘气的,从小七八岁上也勾个人缠的。”她被偏爱、骄傲过。“当日有他父亲在日,酷爱此女,令其读书识字,较之乃兄,竟高过十倍。”这样的资质和成长经历,薛宝钗曾经对自己的人生踌躇满志。

  父亲在世和死后,薛宝钗过的完全不同的两种人生。从那时起,宝钗,她成熟了。她比同龄姑娘们都知道钱的好处,更看到过钱财如流水,来去都很快;家业隆兴时,她看到过各种逢迎的笑脸;父亲去世后,她看过各种围着傻哥哥打主意的嘴脸——那些哄着“薛大傻子”把家底折腾殆尽的人,大都是曾经对父亲毕恭毕敬屈膝讨好的人。原来,为了个人利益,人心和人脸可以变换得这么快。

  薛宝钗看透了人心和人性。

  入宫待选,在清代,是一件很重大的事情。待选的姑娘要从小接受训练,在各个方面做长久的准备。所以,落选,对任何一个参选的女孩来说,可能都是长久以来追求的破灭,是个巨大的打击。何况是,对于薛宝钗。

  宝钗得知落选的时候,想必也在长夜里哭红过双眼的吧?特别是,来到贾府之后,看到元春封妃给贾家带来的恩宠与荣耀,她的心中是何等滋味呢?省亲当晚,站在人群中看着端坐在上方的元妃娘娘,她对贾宝玉说“谁是你姐姐?那上头穿黄袍的才是你姐姐,你又认我这姐姐来了。”——这句话,含着多少失落和辛酸呢?后来,宝玉开玩笑说她是“杨妃”的时候,宝钗大怒,我想,她生气不是因为宝玉说她胖,而是刺中了心中一直掩盖着的那份失落和痛苦吧。

  在失落和痛苦中,薛宝钗放下了个人对功名利禄的追求。

  曹公在开篇说《红楼梦》的哲学主旨: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

  薛宝钗是全书中最早“悟空”的人。她早就看透了。

  《心经》上说:“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比起黛玉的“痴”湘云的“憨”和宝玉的“愚”,少女薛宝钗早早地看破红尘,看透人生。

  宝钗心中早已是“桶底脱落”,四大皆空了。可是,她必须活在现世。在现世生活,要直面现实。众生皆苦而不得解脱。“悟空”了的她,悲悯地看着所有人,所有生命。

  薛宝钗是全书中最有佛性的人。

  二、“山中高士晶莹雪”——高人薛宝钗

  商人家庭中的薛宝钗,早早学会的,是洞察世事。而经历过父亲去世、家财流散之后,她对“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有比其他人都更深刻的体会。

  对人对事,她都是个高手。

  菊花诗会,起头的是史湘云,实际安排完全是薛宝钗。宝钗论如何论组织诗会的这番话,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

  湘云灯下计议如何设东拟题,宝钗听他说了半日,皆不妥当,因向他说道:“既开社,便要做东,虽然是个顽意儿,也要瞻前顾后,又要自己便宜,又要不得罪了人,然后方大家有趣。”

  这时,满脑子正热的史湘云才想起来,自己根本没有做东请客的钱。

  宝钗道:“这个我已经有了主意。”湘云听了,自是感服,极赞想的周到。

  帮忙到这个地步,细心的宝钗还要对湘云说:“我是一片真心为你的话,你千万别多心,想我小看了你”。

  在确定诗题的时候,宝钗发挥她大家闺秀的见识:“诗题也不要过于新巧了。若题过于新巧,韵过于险,在不得有好诗,终是小家子气。诗固然怕说熟话,然而更不可过于求生,只要头一件立意清新,自然措词就不俗了。”

  在她的主张和协助下,她们定下了“一个虚字,一个实字”,“赋景咏物两关着,又新鲜,又大方”的菊花诗题目。

  在限韵的时候,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宝钗的周全与大气:“我平生最不喜限韵,分明有好诗,何苦为韵所缚,咱们别学那小家子派,只出题不拘韵,原为大家偶得了好句取乐,并不为奈那难人。”

  第二天,大观园里,从老太太到各姑娘以及丫鬟们,吃蟹赏桂,其乐融融。之后的菊花诗会上,会作诗的大展其才,发挥尽兴;不会作诗的也随意自在。这不能不让人服气宝钗的才干与周全。

  尽管宝钗在尽量“藏愚守拙”,可她对解决难题的胸有成竹、自信稳重,处处体现。

  比如,老太太让惜春画大观园,惜春非常为难。

  宝钗说:“你不该早说?这些东西我却还有……今儿替你开个单子,照着单子和老太太要去。你们也未必知道的全,我说着,宝兄弟写。”

  “我就说你不中用……我教你一个法子。”“我说你是无事忙,说了一声,你就问去,也等着商议定了再去。”

  她跟探春商议改革思路如何推行落实的时候,宝钗表现出了世事洞明的管理高才。她笑道:“幸于始者怠于终,缮其辞者嗜其利。”如果说,探春提出的,只是出于家庭经济危机的“开源节流”,是为了解决管理者的难题,而宝钗看到的,是全局中所有人的实际诉求。——只有解决了办事的人的个人利益诉求,改革举措才能执行下去。她告诉探春:“虽是兴利节用为纲,然亦不可太啬。”于是她提出了让所有人都欢喜积极的“小惠全大体”分配方案,其平衡周全、其细致可行,让众人心悦诚服,欢声鼎沸。

  大到管理,小到画画,大观园生活中,简直没有宝钗姑娘解决不了的问题。

  思路清晰、思维缜密、可行性强、考虑周全,她简直是个提供完整解决方案的专家。什么难题到了宝钗这里,她提供的,几乎都是终极方案。

  就算不完美,可是,思前想后,却没有更好的。因为没人有比薛宝钗更高的心智。

  三、“任是无情也动人”——薛宝钗真的很冷吗?

  在宝玉的生日聚会上,曹公安排宝钗首先抽了一支签——“艳贯群芳”的牡丹花。题签是“任是无情也动人”。“无情”似乎是薛宝钗的代名词。

  关于薛宝钗,有句著名的评论“事不关己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出自王熙凤之口。这一次,王熙凤真的说错了,有太多事情来证明薛宝钗对“不关己”的事情相当热情。

  她帮史湘云操办螃蟹宴和菊花诗会;

  她察言观色后,悄悄提醒袭人,让她别再去给史湘云增加负担;

  她主动帮助贫寒的邢岫烟;

  她找机会成全香菱住进大观园的愿望。虽然,宝钗不支持香菱学诗。对学诗到了发痴状态的香菱,宝钗是“又是可叹,又是可笑”。她口口声声说“都是颦儿引得她”——是啊,在林黛玉看到的,是香菱对于作诗这件事的爱好与痴迷,可是薛宝钗,她看到的是香菱的现实人生和命运——作为薛蟠的侍妾,学作诗,能给自己带来什么实际好处呢?“迷了心性”的香菱,会在自己的现实生活中更加痛苦——所以,她不鼓励。可是,也并没有阻挠。

  她“教育”看杂书的林黛玉——如果她真想针对黛玉,她完全可以当场当众指出的,可是,她选择了私下里单独提醒。这份提醒,在那个环境中,对于林黛玉,何尝不是一份保护。

  黛玉生病,来看望她的,除了来得最多的宝玉,就是宝钗。这是一个很难做的人:一方面,黛玉盼着有人来陪她说话、遣郁闷;另一方面,“及至宝钗等来望候他,说不得三五句话,又厌烦了。”——如果不是出于真关心,宝钗实在没必要一趟趟地来。

  她真的感动了林黛玉。让黛玉亲口对她说:“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怨不得云丫头说你好,我往日见他赞你,我还不受用,昨儿我亲自经过,才知道了。……若不是从前日看出你来,今日这话再不对你说。”

  在这里,宝钗对黛玉的好,不是给别人看的:“你也是个明白人,何必作司马牛之叹!……多一事不如省一事……与你送几两来,每日叫丫头们就熬了,又便意,又不惊师动众的。”

  ——你看,宝钗对很多与自己不相干的事情都参与了,主动伸手了。只不过,她是个高手,她能做到轻轻插手,再恰如其分地轻轻抽离。“皑皑轻趁步”,她做事不着痕迹。我想,有时候,她会在心中暗笑那些重重出手不分轻重一通乱打的“笨伯”吧。

  薛宝钗在王熙凤面前的“摇头三不知”,是因为凤姐是宁国府的管理执行人,是实际当家人。这个角色面前,宝钗知道,自己最好是闭口,避免任何分歧和是非。

  薛宝钗并不冷漠无情,她只是,心智太成熟,成熟到戒掉了外在的情绪流露。

  她是个对所有人都怀着悲悯之心的高人,她不愿意看到争斗、折腾和为难。

  于是她处处周济、伸手帮忙、事事周全。可是,她不动情。她知道,动情,就会有伤——不管是伤己,还是伤人,她都不愿看到。这些“无谓”的伤害,她太明白,能避免就避免。对人,能护就护,不能改变的局面和结果,尽早理智处理,及时止损。

  我们每每看到林黛玉的眼泪,会为之感动,可是,薛宝钗的为了周全、为了他人的努力,难道不更值得敬重吗?难道遇事的时候,非要哭在一起、伤在一处,甚至同归于尽,才算真诚待人吗?

  薛宝钗不要这样。她是高人,她有着别人不及的心智和理性。

  “淡极始知花更艳”。“通人”(探春语)薛宝钗,对一切都淡然处之。她看得到所有人的诉求,她看得到家族命运的走向。不管小姐姑娘还是丫鬟婆子,她也曾怜悯地为人打算过。她能用理性护着自己,也护着他人。可是,她也很无奈,自己的力量终究有限。没办法的,有损大局的,只能,随它去。

  深深喜欢林黛玉不仅有宝玉和贾母,也有薛宝钗。“颦儿”这个称呼,来自贾宝玉,可叫的最多的,是她——称呼,是很能表现内心态度的。

  她不刻板,懂幽默。黛玉的玩笑,众姑娘中只有她能欣赏:“有趣,最妙落后一句是慢慢的画……所以昨日那些笑话儿虽然可笑,回想是没味的。你们细想颦儿这句话虽是淡淡的,回想却有滋味……”

  薛宝钗觊觎“宝二奶奶”的地位和富贵吗?不,她见过钱财,而她的个人生活,简朴至极。她还跟探春李纨一道在当过贾府的家,贾家入不敷出的经济状况,她很清楚。

  更何况,对贾宝玉,她又何曾看上过眼!“无事忙”“富贵闲人”,这些带着轻蔑的称号,都出自薛宝钗之口。

  她在柳絮词里写:“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

  ——从“随缘化”,到“随聚随分”,她并没有刻意觊觎什么,图谋什么,她是个随时随势的高人。

  她每每出手,各方周全、细致筹划,是为自己图了什么呢?有人说她“心里藏奸”,可是,她又害了谁呢?四大家族穷途末路、大观园里诸芳流散,哪一个,是薛宝钗害的呢?

  当抄检大观园来临的时候,宝钗第二天就立刻搬走,再也没有回来。大观园诸芳悉数流散凋零,只有薛宝钗,她是主动走的——因为她太明白、太透彻,她能把握住主动权。

  四、“拿学问提着的人生”——薛宝钗的才学

  在大观园里,薛宝钗的学问是人人皆知的好。她饱读诗书,处处可见她深厚广博的学养。她在作诗、绘画、养生方面都有不俗的见解,懂参禅,甚至能看药方。宝玉说她“无书不知”,连夏金桂都说“人人都说姑娘通”,香菱说“我们姑娘的学问连我们姨老爷时常还夸呢。”贾政是个最看重读书和学问的人啊!

  如果说,林黛玉是大观园的首席诗人,那么,薛宝钗则是首席学人。

  薛宝钗学问的境界,跟一般人不在一个层次上。

  关于为什么而读书,宝钗说:“男人们读书明理,辅国治民,这便好了。只是能有几个这样?读了书到更坏了。这是读书误了他,可惜他到把书糟蹋了。”

  “读书明理,辅国治民”——这才是她的理解和志向。

  她跟探春的一番“学问对话”里,有明确的表现。

  对探春的改革思路,宝钗道:“真真膏梁纨袴之谈,你们虽是千金小姐,原不知这事,但你们都念过书,识字的,竟没看见朱夫子有一篇不自弃之文不成?”探春笑道:“虽也看过,那不过是勉人自励,虚比浮词,那里都真有的?”宝钗道:“朱子都有虚比浮词?那句句都是有的。你才办了两天的时事,就利欲熏心,把朱夫子都看虚了?你再出去见了那些利弊大师,越发把孔子也看虚了。”“天下没有不可用的东西,既可用,便值钱,难为你是个聪敏人,这些正事上竟没经历过。如今可惜迟了些。”“学问中便是正事,此刻于小事上用学问一提,那小事越发作高一层了。不拿学问提着,便都流入世俗去了。”

  对于其他人来说,孔子朱子的理论,只是读来应对科考用来求官的,实际做法跟在书里读的,完全不相干。可对于宝钗来说,“学问”是“正事”,是时时事事提点着自己言行的修身律条。圣人之书,薛宝钗不仅认认真真读入了心,还将之融入了自己的言行——知行合一。宝钗不但相信那些“圣人言”,她在读书中把这些儒家学问融入了人格。她时刻用学问来比对自己的生活,将之落实,所以她说“那句句都是有的”。那些修身律己为天下的“理”,跟“官迷禄蠹”之流用之往上爬的“仕途经济学问”,完全不是一回事。

  对“为君为国为正义为天下”学问的态度,是完全不同两类人的根本分野。

  有圣人学问提着,薛宝钗不会做出违反自己底线的事情。而把学问当外衣和跳板的人,如贾雨村,为了自己的利益,是没有底线的。他能为一己之利弯下多深的腰,一转脸,也能为同样的利使出多卑鄙下作的手段。

  薛宝钗是个有志向和追求的人,她明的是“理”,守的.是“礼”。她端端正正持着的,是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儒家修身自律济天下的道德理想,是一个美好的政治社会的道德基础,是理想和正义,是成全他人实现自我的人格修养,不是“封建礼教”。

  封建礼教,她说了,自己也不信。

  在这个意义上,木兰觉得,复杂的薛宝钗其实是个很纯粹的人。

  所以,薛宝钗在很多场合的表现,是可以预测的,因为她只做“正确的事情”。

  哪怕是自己的生日宴会上,她也不会依着自己的性子和爱好去点菜点戏,因为她知道,必须敬长;

  元春省亲当晚,宝钗不可能认为那是一个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因为她知道,那晚的主角只能有一个,就是贵妃娘娘。所以,黛玉想要的是“今夜大展其才,要压倒群芳”,而宝钗想的是,这样的场合上,不能有任何让贵妃不痛快的事情发生;

  金钏儿蒙羞跳井后,宝钗做的第一件事,是去宽慰王夫人。她甚至把自己的两套新衣服送作死者粧裹,她说自己“从来不计较这些”。她不会让王夫人有什么为难和压力,更不可能当面指责王夫人这个“间接凶手”;

  林黛玉死后,面临家长们对自己跟宝玉的婚姻安排,宝钗也不会拒绝反抗,尽管她知道婚后等待着自己的,是什么样的生活。

  这是薛宝钗的境界,也是她的悲哀。

  五、薛宝钗的志向和心怀

  富贵生活,从来都不是薛宝钗的追求。生活中,她的朴素让人惊讶。大观园里她住的蘅芜苑,“进了房屋,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一个土定瓶中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她居家的衣服,“一色半新不旧,看来不觉奢华。”

  如果说,衣服房间的朴素还有“作秀”的嫌疑,那么,宝钗对物质富贵的态度,也体现在对邢岫烟上。她欣赏岫烟,是因为她“荆钗布裙”,而且真诚坦荡,“不是那种佯羞诈愧一味轻薄造作之辈”。

  一个人所欣赏的,是能反映他真实内心的镜子。薛宝钗其实也是这样的人。

  我们不要用物质和婚姻这些标准来衡量薛宝钗。这样会低估宝钗姑娘的志向和心怀——她是儒家社会中个人追求的完美化身。

  儒家济天下的现世情怀和进取精神,与佛家不着一物的悟空境界,都在宝钗身上完美体现。

  现世安稳。谨谨慎慎,井井有条。所有人、每个人的诉求都能有去处,得其所。

  ——这才是薛宝钗的追求。

  这也是宝钗从来都没有看上贾宝玉的原因:因为他没现世追求,与己与人他都没有。没有现世感,贾宝玉对人的关怀也好、怜悯也罢,都是无用的。解决不了现实问题。

  当探春说出自己的大观园管理改革思路时,宝钗听完便点头笑道:“善哉!三年之内无饥馑矣。”——这句话,是多么典型的儒家理想啊。

  在说完大观园改革方案后,宝钗继续跟各位管事人说:“这么一所大花园,都是你们看管,皆因看得你是三四代的老妈妈,最是循规蹈矩的,原该大家齐心,顾些体面”“所以我如今替你们想出这个额外的进益来,也为大家齐心,把这园子周全的谨谨慎慎……既能夺他们之权,生你们之利,岂不能无易之治,分他们之忧?”

  ——大家齐心,谨慎周全。为上分忧,为民生利。这是多么积极的进取精神啊。

  为君为国为上为民,并不看重自身的荣华富贵,而要在这“为天下为他人”进取过程中实现自己的道德理想。这才是薛宝钗。

  很多人拿林黛玉跟薛宝钗比。林黛玉执着于对个人生命体验的极致探索,薛宝钗志在在现世中实现个人力量的最大发挥。一个朝内,在有着无限深度灵魂中漫游,一个朝外,在风风雨雨的世事历练中延伸。她们没有可比性。

  六、高情巨眼能是谁?

  薛宝钗吃一种专为她配的药:冷香丸。端方稳重的薛宝钗,也有过一次“过热”的情感流露。那是宝玉遭父亲一顿毒打后,望着被打得遍体鳞伤的宝玉,她也心疼:“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便是我们看着心里也……”刚说了半句,又忙嚈住,自悔说的急速了,不觉红了脸,不往下说,垂下头了。这句话“亲切稠密,竟大有深意”,而那一刻的宝钗,却是“姣羞怯怯,非可形容得出者”。

  ——只有这半句。不能再说了。

  “高情巨眼”——看透一切事、悲悯所有人的薛宝钗,是正在写书的曹雪芹的一双眼睛。这双眼睛,不能热,不能红。一旦克制不住,就要用“冷香丸”镇压。而冷香丸的配料,是牡丹、荷花、芙蓉、梅花的花蕊,它们是端庄、纯洁、清高和坚贞。书中,冷香丸是用来镇压薛宝钗“胎里带来的一股热毒”的;书外,它们是用来克制作者曹雪芹对书中人物的怜与爱的。他必须克制。

  曹雪芹太悲观。大悲观。

  曹雪芹为之悲观的,不是某个人的命运遭际,也不是为哪个阶层的富贵与统制,而是为生命这不得不面对却永远无法逃离的现世。这是每一个人的生命,偶然来到时空时,都要面对的遭遇。只不过,有人看到了,有人没看到,或者说,装作没看到。

  我想,在曹公的哲学概念里,黛玉宝钗宝玉三个人的关系可能是这样的:宝玉是现世的肉身,而黛玉和宝钗是精神的两个方面:对于“出世”生命极致追求的理想,和生活中“入世”的参与的“现实感”。这三个形象,都体现在曹雪芹身上。黛玉是他注定破灭的梦想,宝钗是他对“现世完美”的追求,而宝玉,是在对着两个精神形象的追逐中,一步步走向了悟、走向“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的人的肉身。

  三个形象中,只有薛宝钗,是完全清醒的。

  曹雪芹在开篇就说,这是一本“悟”书。鲁迅先生说:《红楼梦》“悲凉之雾,遍被华林,呼吸领会之,唯宝玉而已。”不,比宝玉更早领会的,是薛宝钗。

  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曹雪芹用自己的全部生命写就了《红楼梦》,薛宝钗,是以理想的形象闪身入书的曹雪芹。

  人格集儒释道为一体的苏东坡曾写过一首词,用以怀念他心中的完美女性、爱妻、知己朝云。不知道,他几百年后的曹雪芹,在写书中薛宝钗的时候,会不会也有相同的感受。

  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么凤。

  素面常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红楼梦》的读书笔记7

  在本学期我们重点研读了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它被誉为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前八十回由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讲述了四大家族蒋史王薛慢慢因腐败衰落的故事。当然,其中的主线就是脍炙人口的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虽然他们的爱情以悲剧而告终,但在封建社会中,这种并不常见的爱情与他们的相处方式仍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

  为了使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故事更富有神话和命中注定的色彩,曹雪芹做了去多铺垫:贾宝玉前世是神瑛侍者救了林黛玉的前世绛珠草,而绛珠草愿意用自己的眼泪来报答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恩而这也就解释了为何此后黛玉为何一见到宝玉就动不动流眼泪。其他的角色曹雪芹在小说的一开始也早就交代了他们的结局,例如探春的判词: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中就暗含了探春远嫁的结局。

  在红学家的眼中《红楼梦》是一部值得用一生去钻研的传世著作,但其实还没有开始《红楼梦》的`时候,我却对红楼梦里面的人物有不少的误解。我认为黛玉是一个奇怪的女子,身体柔弱却动不动爱使小性,对贾宝玉甩脸子,樱桃小嘴里总吐不出好话来。可读了《红楼梦》我才知道黛玉的好:她早慧,初进贾府就牢记母亲生前的嘱咐:"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要多说一句话,不可多行一步路,恐被人耻笑了去。"她总是眼看心想,暗暗审视;然其言行举止,却又那样彬彬有礼。她"心较比干多一窍""因其母名贾敏,"他读书凡‘敏’字他皆念作‘密’字,写字遇着‘敏’字亦减一二笔。"她最与其他女子不同的是,他不受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当袭人宝钗看到宝玉不学无术,不想参加科举做官时,总要训上宝玉两嘴,而黛玉却从不如此教训宝玉,我想这也就是为何黛玉频频与宝玉吵架,而宝玉从不对黛玉发脾气的原因之一——他们拥有相同的价值观。

  黛玉进贾府这一章节,也被选进教材中,所以我就就这一章节,写一写我对其中除黛玉外的几位女性人物的看法。王熙凤,无疑是贾府的实权者,他来自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中的王家,自小被当做男孩子来培养,使得他有能力掌握宁荣两府的起居日常。他性格开朗,能说会道,在这一章节中也有体现,忽然后院一声笑语:“我来晚了,不曾迎接远客。”这就是著名的“先闻其声,后见其人”一下子将所有人的注意全都吸引了过去;当王熙凤拉林黛玉的手说:“天下竟有这样标致的人儿?竞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就拿手帕试眼泪。他先是夸赞了一番黛玉,接着就考虑到此刻应掉几滴眼泪,便哭了起来,贾母一句话就又喜笑颜开起来,可见其察言观色的能力。他也有狠毒的一面,因贾瑞多次骚扰自己,就狠心要杀掉他。但这在我看来并不应让人厌恶王熙凤,这正是他身上所被赋予的,新时代的女性应有的,维护自身的一种能力和意识。

  贾母,贾府里最尊贵的人物,可谓是万人之上。马瑞芳老师曾评他为“史上第一外祖母”,说的就是他对宝玉和黛玉的爱护是史无前例的。可贾母也是这贾府里少有的通透人物,他一步步走上了最高的宝座,通晓了人情世故,处事圆滑,似乎从来没有出错的时候。在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时候,各个小姐夫人们都怀有嘲弄刘姥姥的意思,刘姥姥也故意笑料百出,而贾母却并没有存心取笑的意思。我不知道贾母是否担得上“史上第一外祖母”的名号,但我知道贾母并非一般的封建小姐。

  王夫人,贾宝玉的母亲,将自己所有的希望都放在了衔玉而诞的贾宝玉上,所以无时无刻不注意着宝玉身边的一草一木,在一开始,我很羡慕宝玉有这样的母亲,在父亲要打自己的时候,母亲能舍身来护住自己,所有的东西都想着自己。可王夫人内心并不是想表面一样的可亲,当看到金钏儿和宝玉调笑,便赶走了金钏儿,最后导致了金钏儿跳井自杀;觉得丫头们有勾引宝玉之嫌,一怒之下查抄了大观园,赶走了病重的晴雯。所以这真的算得上一个慈母吗?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红楼梦》所塑造的人物个个鲜明,更是体现了曹雪芹自己对于封建社会的观点。

《红楼梦》的读书笔记8

  《红楼梦》是一部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小说以讲述上层社会中的四大家族为中心图画,真实、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是这段历史生活的一面镜子和缩影,是中国古老封建社会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的真实写照。把一个个的人物写的活灵活现,有以神话故事中的女娲为开头引出着一故事——石头记。有以甄隐士为线索开始即结束了整个的故事。

  在遥远的大洋彼岸又一个国度——英国。她诞生了一位伟大的、杰出的、有天赋的,剧作家他就是莎士比亚。他用他毕生的经历发扬了本国的独有的一种艺术形式——戏剧。那时一个民族,他那时代不灭的灵魂,以各种形式表现着自己、充实着自己。

  正如莎士比亚与戏剧的微妙关系一样,曹雪芹及其《红楼梦》,就是我们中华民族不朽灵魂的一部分。与其说他是异步伟大的巨著,不如说它是中国通史。与其说那是写贵族的生活,不如说是当时时局的真实写照。从一点点的细节来讲,那种语言的魅力体现出来,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塑造了许许多多的人物形象。从人物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一张一弛。一丝一毫无不张显出人物的特点,可以说那种语言的叙述找不出一斯破绽。而从中又可以看出一个民族发展的问题,具体的症结,具体的民生国计,无不与此相关联。这不只是一部文学作品,又是一部柬书。

  前面说都都是前八十回,而后四十回我认为恰恰相反。从中有许多的破绽,例如贾宝玉在前八十回的一回中已经暗示到其是一悲剧人物,而到高鄂的笔下它又成了一个乐于学习又参加考试而考取举人,从一个顽童到一个好学之人,这中间几乎没有什么衔接,是很令人匪夷所思的。而且在最后又丢下已经怀孕的`宝钗出家为僧。而且据说高鄂是因为一个上任的资助,取续写红楼的,我认为一个初衷就不那么纯洁的人,并且也没有理解到曹雪芹的写的《红楼梦》。是无法写好的。再说想象曹雪芹一样的来刻画人物是非常难的,不是容易达到的。我看到不如留下这四十回不写,给人以遐想的空间,还是听美好的。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话?……”

  一百多年前,曹雪芹耗尽一生心力为我们上演了一出《红楼梦》,让我们了解到人情的冷暖,让我们看尽了人间的悲欢离合。

  每每看一遍“红楼”,我的眼泪便会在不经意间流出,我承认我是一个多愁善感的女孩,那你呢,是否曾为黛玉焚稿而流泪,为大观园中的生离死别而感动呢?

  一曲红楼,唱尽人世浮华,诉尽世间离合,道尽人间悲欢;一曲红楼,响彻天穹,使天地为之动容……

  这场“梦”注定以悲剧结束,我们无力改变它。因为它发生在封建制度之下。当时的叛逆只有死路一条。我们只有默默地祈祷,期盼贾宝玉与林黛玉能在世外仙林中过着幸福甜美的生活。

  林黛玉从小丧母,没有受到礼教妇德的教育,保持着纯真的天性,爱自己之所爱,憎自己之所憎,我行我素。后来她寄人篱下,变得更加孤独。在这个冷漠的世界上,她唯一的知己是贾宝玉,今生唯一爱过的人是贾宝玉。但两人的爱恋注定是一个悲剧。他俩都追求自由,但这种叛逆与封建制度格格不入,只好一个仙逝,一个遁世。“天尽头,何处有香丘?试看春死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一首葬花吟似乎早已预见了这个悲剧。

  贾宝玉一生痴痴傻傻、疯疯癫癫;林黛玉一生哭哭啼啼、猜猜疑疑;薛宝钗一生圆滑处世;王熙凤一生算计他人……可最终都只落得一个“悲”字。贾宝玉遁入空门,林黛玉香消玉殒,薛宝钗独守空闺,王熙凤反误了卿卿性命……

  我不喜欢那个认为天下女儿眼泪都要给他的狂妄宝玉,但我却欣赏那个一生只对黛玉痴情的宝玉。

  我不喜欢那个整天猜疑的黛玉,但我却佩服追求自由与爱情的黛玉。

  我不喜欢那个处世圆滑的宝钗,但我却有些怜悯独守空闺的她。

  在这红楼之中,不论贵为皇妃,还是贱为奴隶;不论愤世嫉俗,还是恪守礼教;不论蹈身槛外,还是顺天任命;不论温和静淑,还是旷达不羁,最终都逃脱不了悲剧的命运。

  “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东,春流到夏……”

  读罢红楼,心里酸酸的。不知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荣宁二府的家破人亡?红粉丽人的香消玉殒?还是投机分子的欺世盗名?好像每种都有一点。但总是觉得那不是全部。从一个男人的角度分析,我豁然开朗,这是嫉妒。我在隐隐之中对宝玉产生了醋意。说来也真是惭愧,但是有几个男性看到一个纨绔子弟的周围无缘无故的缠绕着数不胜数的美女而不心酸呢?

  说到这,红楼梦里的爱情故事还真是数不胜数。首先力推的,就是宝黛的红粉痴恋。在红楼梦里要数这两个人的爱情最纯洁了。从两小无猜,青梅出马,到长大后的坠入爱河。曹公简直就是顺水推舟,让读者感到,世间又一份千古流芳的爱情故事诞生了。它的出现是那么的自然,几乎没有人怀疑过,它的出现是那么纯洁,纤尘不染。但是生不逢时的爱情就是痛苦的代名词。黛玉性格里独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令她处处显得特立独行,卓尔不群。花前痴读西厢,毫无避讳;不喜巧言令色,言随心至;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种种这般,都使得她象一朵幽然独放的荷花,始终执著着自己的那份清纯,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如碧玉般盈澈。用一个普通人的眼光看她,最欣赏的还是黛玉的诗情画意,灵秀慧黠。黛玉每每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

  无论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的诗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画意;还是草木黄落雁南归的凄凉,花气温柔能解语的幽情;无不体现出她娟雅脱俗的诗人气质。最叹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黛玉的身世,注定了她的孤独无依,而她的性格,又注定了她的寥落忧伤。纵使大观园里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可是这里没有她可以依靠的亲人,没有她可以倾诉的知己,只有风流多情的宝玉让她芳心暗许,却又总是患得患失。于是她无奈着“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

  与其说林黛玉在贾府的地位和自身的懦弱是悲剧的起因,还不如把责任轨道万恶的封建社会以元春为首的封建集团无情的扼杀了宝玉和黛玉之间的爱情。如果红楼梦真的是曹雪芹亲身经历的描述,那么我可以感受到一个失去至爱的男人的痛苦。地狱的烈火在身边燃烧,苦不堪言,使我的思想静止不前,这不是切肤之痛,却是切肤之爱。当血泪撒尽的曹公转身面对不堪回首的历史怎能不发出“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感叹!

  还有要说的就是薛宝钗的爱情悲剧了。看到黛玉的郁郁而终,依然那么难过。可待到读完,听甄世隐说着什么"兰桂齐芳"。

《红楼梦》的读书笔记9

  与曹公有约,犹怜黛钗情

  帘外雨潺潺,与曹公有约,手捧红楼,不免愁绪溢满心头,在“花柳繁华池,温柔富贵乡”的大观园中自是香艳如云,情到深处,犹怜黛钗情。

  与曹公有约,我怜黛玉至深情。

  对于黛玉,雪芹先生无疑是倾注了深沉的爱和无限的怜悯。黛玉倾城娇绝世,但同时红颜薄命的悲凉命运她亦是无法逃脱。“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的美丽人儿面对世态的炎凉,曾道:“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面对现实的冰冷,曾云:“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面对易逝的容颜,曾曰:“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于冷月夜葬花,末了泪尽香消,她为爱而生,也为爱而玉殒。神瑛侍者在三生石畔用甘露浇灌一株绛珠小草,便引发了“还泪”报恩之事,在保守的封建大家族中她又怎可要得“木石之缘”,她对宝玉用情之深,只为他而落泪,悲痛之余宝玉已为他人之夫,一段矢志不渝的爱情被无情毁灭,她以生相殉,终了之时仍心念此生至爱,“宝玉、宝玉你好……”情未了,言怎尽?纵使沧海桑田、海枯石烂这份情又何以了?“苦绛珠魂离恨天,病神瑛泪洒相思地”多少性情中人为之落下哀痛之泪,悲其悲、泣其泪、伤其伤……

  与曹公有约,我怜宝钗至理情。

  对于宝钗,雪芹先生亦是是好生怜惜,生得自是妩媚,又不失才情,在悲的阴霾下她也摆脱不了孤守空闺的悲剧命运。宝钗似雪,她有着雪的高洁之气,在封建礼教的约束下,她始终注重自身的品德修养。家族衰落,自小帮助母亲打理家中事物,她并非是无情,只是这女儿的柔情在这漫长的岁月中被岁月禁锢。或许人们会说宝钗有心机、通世故,但这是出于她的一番好意,不曾有过害人之心,反而体贴他人,尊敬长辈;或许人们会说宝钗冷漠,但在贾府中她毕竟算是个外人,“不干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这或许是最好的'处事方法;或许人们会说宝钗贪恋名利,但她是想规劝宝玉入仕以振兴贾府这“百年望族”;或许……“山中高士晶莹雪”的美哩淑贤终究没有打动宝玉的心,他选择了逃避,逃避原本属于他的振兴之责,遁入空门,留下了宝钗孤苦一生,宝钗待人至理,他怎知宝钗的良苦用心呢?

  黛玉对宝玉之情至深至纯,宝钗对宝玉之情至理至善,黛玉得到的是爱情,宝钗得到的只是姻缘。一个是神瑛侍者与绛珠仙草,一个是金玉良缘,冥冥之中似乎就注定了他们之间的哀怨缠绵,感慨至此我不禁长叹:既生瑜何生亮!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

  雨停,风依旧肆意的吹。合上红楼,放眼远眺,心随风渐行渐远,与曹公有约,我犹怜黛钗绵绵情……

《红楼梦》的读书笔记10

  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题记

  红楼梦一梦古往今来,赚得了多少叹息,多少惆怅,可是又有谁读懂了曹雪芹背后的凄凉,午夜梦回他是否会想起自己的年少,想起那大观园的喜怒哀乐,然后轻轻一声叹息,面上平静如初,实则内心百般波澜。

  有友人问我,在这本书中你认为曹雪芹更偏爱林黛玉还是薛宝钗?我轻笑不语,其实无论是黛玉还是宝钗都不过是那颗顽石命中的一片浮云,片刻间便烟消云散,干净的不留下一丝痕迹,无论当初发生了什么,都是对的,可如果一旦结束便真的是结束了。

  都说红楼梦最著名的便是那一首“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是呀!全书写的都是荒唐的言辞,却浸透了作者辛酸的眼泪!都说作者迷恋儿女痴情,可又有谁能真正理解书中的意味?“荒唐”不仅指作者在书中引出了“炼石补天”“青埂峰”等荒唐故事,而是指出全书描写的当时社会的腐朽,残酷,互相倾轧以至于走向灭亡的道路。这书不仅是曹雪芹对而是生活的迫忆,更是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讽刺,“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作者借顽石说自己不能匡时济世,被弃置世间,半生潦倒,一事无成,所谓无才,貌似自惭,实则自负,是作者愤激之言,是一种“缚将奇士做诗人”的慷慨;以顽石为喻,表现自己不肯随世俗同流合污的傲骨,作者把那块石头称为“顽石”也大有深意。顽石的'特点便是棱角分明,执拗死硬,毫不通融。人如果具备这种品格就必然同当时那个黑暗卑劣的社会不相融,那这个社会就一定会排斥他。作者自己深深懂得他绝不是为了给世人消愁,解闷儿来写这部书的,而是把自己一生“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经历,加以艺术的概括和提炼。塑造了众多类型的人物,来表明他对人性和社会的认识,寄托他难以言语的感慨,既是赞歌,又是悲歌挽歌。

  作者是以泪和墨写下这本书。作者担心他这部呕心沥血之作不被后人理解,预料到有人会嘲笑他愚痴。百年后世人对红楼梦可谓是褒贬不一,鲁迅先生说《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可是无论怎样,认识任何一个事物都必须要有辩证统一的眼光,坚持一分为二,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但《红楼梦》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

《红楼梦》的读书笔记11

  《红楼梦》这本书感情色彩丰富,内容浅显易懂。故事情节虽然不是那么跌宕起伏,但是十分扣人心弦。每每我看了后,心中就久久不能平静。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我现在只能读懂《红楼梦》写得很荒。唐,但我相信我可以读懂它心酸之处。《红楼梦》博大精深,我次次读都能领悟其中的魅力。

《红楼梦》的读书笔记12

  《红楼梦》相信大家都读过吧!它是可我们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它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描写了贾、王、史、薛四大家族又盛到衰为背景,刻画出了古代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它的结构宏大、情景委婉、细节精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这本书里,我最喜欢《刘姥姥游园》因为刘姥姥幽默,把大家逗得哈哈大笑,由此也可以看出贾府的盛兴。最令我难过的是《宝玉出家》,因为贾府衰弱,大观园被封闭,姐妹们都出嫁了,贾母、黛玉、王熙凤都死了,就连宝玉也出家了,贾府没有了往日的辉煌。让人觉得辛酸。

  在这本书里,我学会了许多优美的句子和词语,也学会了关于贾、王、史、薛的诗句,这些诗句让文章更加的生动,人物更加的栩栩如生,还让我体会到了意境美,使我会更加了解古代社会。

  之前贾府的姐妹们打打闹闹,在一起写诗玩耍,现在的贾府已经灭亡,想想他们之前的贾府真是辛酸。

  我在这本书中知道了这四大家族兴盛的'句子: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贾家)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史家)

  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请来金陵王。(王家)

  丰年大好雪,珍珠如土金如铁。(薛家)

  看完这本书,我已经由衷的敬佩曹雪芹,他把一个从强盛衰弱的封建大家庭淋漓尽致、入木三分的刻画出来,让读者深刻的体会到古代社会的艰苦,让我们更加的体会到贾府人的心痛。

《红楼梦》的读书笔记13

  妙玉,在我看来是个心性高洁的佛家弟子。她是金陵十二钗之一,是一个带发修行的尼姑,居于大观园中栊翠庵。原本是仕宦人家的小姐,极端美丽、博学、聪颖,但也极端孤傲、清高。

  妙玉既不嫌贫,也不爱富。如果说她嫌贫,那么她便不会和邢岫烟交往,并且“关系极好”。同样的,妙玉也不爱富,她虽然给了贾母那成窑小盖钟喝茶,但是并不代表她巴结贾母。贾母她们吃完茶走出栊翠庵的时候,妙玉是“并不甚留,回身便把寺门闭了”。而后来第76回,同样景,妙玉送黛玉、湘云出门,是一直目送她们走远,看不见她们的背影后才将院门关闭了。这个鲜明的.对比就很好的说明了妙玉绝不是嫌贫爱富的人。至于为什么讨厌刘姥姥,她单纯只是讨厌脏而已,过分的洁癖可以说是她唯一也是最大的缺点。但是她还是厚道的,就算她讨厌刘姥姥,至少也同意宝玉把名贵的茶杯送给刘姥姥卖钱度日。

  妙玉不守佛门清规的深层内涵是“抗争”。妙玉一生都在抗争,既然带发修行不是出于自己的选择,那么就没必要让自己的青春被青灯古佛束缚。她要幸福地生活,要像其他女子一样获得属于自己的幸福。

《红楼梦》的读书笔记14

  红楼梦,梦红楼,一梦红楼,空见色,二梦红楼,色生情,三梦红楼,淫回转,四梦红楼,俗染尘,五梦红楼,木石缘,六梦红楼,金玉姻,七梦红楼,怜心志,八梦红楼,畅惘然,九梦红楼,淡平生,十梦红楼,成大道。

  “少不看红楼,老不看三国”等等云,民间对四大民著的说评已经很多,尤其是《三国》与《红楼》,一度对《红楼梦》不以为然,甚至到了翻书的.前一刻,觉得不就男男女女的那回事情,当我翻读第一回,读到“今之人,贫者日为衣食所累,富者又怀不足之心,纵然一时稍闲,又有贪淫恋色,好货寻愁之事,那里去有工夫看那理治之书?所以我这一段故事,也不愿世人称奇道妙,也不定要世人喜悦检读,只愿他们当那醉淫饱卧之时,或避世去愁之际,把此一玩”,立刻跟当下社会现实结合起来,感慨作者的洞察力,再读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时候,我立刻收起了玩酷的态度,顿觉作者并不是在写一本小说,而是再写一段辛酸历史,以致后来对这本“满纸荒唐言”的书却不肯漏掉一个字,漏了一字都感觉读不全似的。

《红楼梦》的读书笔记15

  《红楼梦》对任何一个人物的描写都显得格外的细腻,格外的`重视,特别是在第三回之中,人物描写不但多,而且恰当,恰如其分地把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性格一一呈现在我们面前。

  在对迎春,探春,惜春的描述中,作者写道“第一个肌肤裸露,和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第二个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采精华,见之忘俗。第三个年纪尚小,身量未足。”挥挥几笔,把三姐妹外貌描写得出神入化。而对贾宝玉的描写又多了几分大气,“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白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结长穗宫绦……”从外到内,从上到下,从粗到细,都把人物的外貌,性格描写得淋漓尽致。再说薛宝钗的,“头上挽着漆黑油光的鬓儿,蜜合色棉袄,玫瑰紫二色金银鼠比肩褂,葱黄绫棉裙…….”如此描写真把人写活了,这是令我感受深刻的地方。

【《红楼梦》的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红楼梦读书笔记06-11

红楼梦的读书笔记11-14

《红楼梦》读书笔记06-21

【荐】红楼梦读书笔记11-22

红楼梦读书笔记【精】11-22

【热门】红楼梦读书笔记11-28

红楼梦读书笔记【荐】11-28

《红楼梦》读书笔记【热】12-30

【荐】《红楼梦》读书笔记01-02